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必修三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

发表时间:2020-11-27

必修三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必修三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金昌市一中生物导学案
依靠相互间的信赖和帮助,能够完成伟大的事业,并能有伟大的发现。——荷马
课题:2.4(第1课时)第周第课时授课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1、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习难点1、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排除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可分为 和 。

自学与诊断2.(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免疫(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系统(位于:)()
免疫活性物质:。
()

免疫系统的组成:

互动与展示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3._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免 
疫 ______免疫______免疫
(第三道防线) 
______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
4.⑴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具有______、异物性、大分子性等特点。
⑵抗体:机体受到________刺激后,并能与其发生___________结合的_____________。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_,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精讲与点拨⑶体液免疫的概念,细胞免疫的概念
5、免疫失调
(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________当作__________进行攻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2)过敏反应:已产生________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过敏原有:花粉、水果、海鲜、动物毛屑、青霉素等。
过敏反应的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_____,消退______;②一般_______破坏组织细胞;也_____引起组织损伤;③有明显的____和_____。

总结与升华6、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通过免疫系统,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能抵抗___的入侵,及时清除体内衰老、________、损伤、_________的细胞,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7、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将_____(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___、____等方法制成的制剂。接种后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__。(2)器官移植:____的使用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达标检测题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脾B.淋巴结C.扁桃体D.肝脏
()2.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黏膜B.T细胞C.吞噬细胞D.B细胞
()3.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早、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晚、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4、儿童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有的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却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自然免疫B.非特异性人工免疫
C.特异性自然免疫D.特异性人工免疫
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

必修三生物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必修三生物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金昌市一中生物导学案
依靠相互间的信赖和帮助,能够完成伟大的事业,并能有伟大的发现。——荷马
课题:3.3第周第课时授课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列举其他的植物激素
学习重点其他的植物激素种类和作用
学习难点其他的植物激素种类和作用。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本节聚焦:
除生长素以外,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植物激素?
其他植物激素具有什么作用
导入: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自学与诊断一、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等植物激素
二、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如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使其含量,反过来又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含义:的对植物的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互动与展示一、阅读课本53-54页,归纳:
各种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二、阅读课本54-56页,思考:
1、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有什么优点?

2、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哪些应用?

3、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精讲与点拨1、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促进促进细胞分裂。
3、脱落酸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乙烯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且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可以合成。

总结与升华1、赤霉素促进,从而使植株增高;促
进和。
2、细胞分裂素促进。
3、脱落酸主要作用:抑制,促进叶和果实的和。
4、乙烯主要作用:促进果实。
5.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达标检测题
1、比较植物体内生长素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A.在体内含量都较少B.对生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
C.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D.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2、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A.脱落酸B.细胞分裂素C.赤霉素D.生长素
3、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
A.细胞分裂素促使果皮细胞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
B.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植物的遗传物质。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发育。
D.植物组织培养成根芽时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
课后反思:

高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整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整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整合

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整合一: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合成及运输的理解与分析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几种研究方法
(1)锡纸遮盖类
A组中右侧的胚芽鞘罩着尖端下面的一段,应是弯向光源生长。B组中右侧的胚芽鞘尖端已不能感受光的刺激,应是直立生长。
(2)暗盒开孔类(开孔能透光,分析同单侧光照射)
(3)切割移植类
(4)云母片插入类(云母片或玻璃片不透水,可阻碍生长素的横向或纵向运输)
①云母片插在生长素作用部位之下,故将弯向光源生长;②云母片插在生长素作用部位之上,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不能生长;③只有尖端右侧的生长素可以作用到下边,故将弯向光源生长;④只有尖端左侧的生长素可以作用到下边,故将弯向右侧生长;⑤可以弯向光源生长;⑥云母片阻碍了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故将直立生长;⑦云母片不影响尖端生长素的分布与向下运输,故将弯向光源生长;⑧云母片阻碍了尖端生长素的分布,故将直立生长。
(5)匀速旋转类(分析离心力与向心力,及放置的位置:中心与边缘也必须认真区别)

由于装置做匀速圆周运动,小花盆中的小麦幼苗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幼苗体内的生长素在外侧分布较多。对于茎来说,由于外侧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故外侧生长得比内侧快,所以茎向内侧生长;而对于根来说,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根外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其生长,而根的内侧较低浓度的生长素却促进其生长,所以根的内侧比外侧长得快,根向外侧生长,如图中的B所示。单侧光的作用导致a、b、c、d的生长素浓度为ac=dB.
2.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
(1)方向:横向运输和纵向(极性)运输,如图:
①横向运输:由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外因引起,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芽尖、茎尖、根尖等不成熟组织。
②纵向(极性)运输:由内因遗传特性决定,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可由下图所示实验加以验证。

(2)方式:主动运输
生长素通过细胞膜是需载体协助,需消耗ATP的主动运输,可通过以下实验证明:①尽管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比顶芽处生长素浓度高,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旧能源源不断地逆浓度梯度由顶芽运往侧芽;②有实验证明:在缺氧时,生长素的运输受到影响。
考点整合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分析
1.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
2.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生长素发挥生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1)生长素浓度与器官种类
从曲线图可看出:
①不同浓度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③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而且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减弱;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的浓度,相应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切记:不能把AA′、BB′、CC′段当作抑制作用区段。
(2)细胞成熟程度: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
(3)植物种类:一般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
4.体现生长素作用特点的实例(顶端优势)
(1)产生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部位运输,靠近顶芽部位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
(2)解除方法:摘掉顶芽。
考点整合三: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的应用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比较
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
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和幼根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②诱导开花;③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细胞
分裂素主要是根尖①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②诱导芽的分化
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①促进芽和种子的休眠;②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2.植物激素的应用
(1)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可培育无子番茄等无子果实;可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烟草“打顶”后于伤口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以保证烟草的产量和品质。
(2)赤霉素及其类似物:使芦苇、莴苣等植株增高,产量增加;促进种子、马铃薯块茎等的萌发。
(3)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瓜果、蔬菜和鲜花的保鲜;促进种子的萌发。
(4)脱落酸及其类似物:水稻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脱落酸随水流走而含量减少,可使水稻种子早发芽。
(5)乙烯及其类似物:可用于瓜果的催熟。
(6)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调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之间的浓度比,可以调控芽的分化和根的形成,这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考点整合四: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组成与功能

(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关系如下:

(2)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归纳如下:
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中混悬着的淋巴细胞淋巴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
(3)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有利于pH的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
(1)机体各种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整合五:水盐平衡的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考点整合六:血糖的平衡与调节
1.人和动物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可用图表示

2.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可用图表示
(1)血糖正常含量:0.8~1.2g/L(或80mg/dL~120mg/dL);
(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起主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考点整合七:体温调节
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冷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2)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相关的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
考点七。神经调节一、反射弧及其组成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神经元及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以缩手反射与膝跳反射为例):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传出神经
C效应器

二、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
兴奋时动作电位:——Na+内流
注:a.已兴奋的神经段与其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突触传递
(1)突触及其组成
突触是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突触传递递质实现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般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所以,突触一般分两类,如下图所示: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
在突触结构中,突触前膜只能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膜,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并由前膜释放(外排作用)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3.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的传导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胞体、突起两部分,其突起又可分为短而数量多的树突和一条较长的轴突,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为:树突→胞体→轴突,即在完整反射弧中,每个神经元总由树突传来信息并由轴突向外发送信息。考点整合八: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
1、二次免疫: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
但沿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反应过程变化可用下图表示:
a表病原体增加程度
b表示患病程度
c表示抗体的浓度
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及功能总结
项目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处理、呈递、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说明: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高度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并参与二次免疫反应。如果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记忆细胞能作出更快、更强的反应,即很快分裂增殖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从而更快地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也是成年人比婴幼儿少患传染病的原因。
特别提示:(1)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2)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
3.艾滋病(AIDS)的流行和预防
(1)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是“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
(2)病原体: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由两条单链RNA分子组成。
(3)病因:当HIV侵入人体后,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4)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

纵观各省份的命题形式及思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既要紧扣考试大纲、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复习策略。
根据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专业术语以及固定说法的应用。本专题专业性较强,应注重专业术语的记忆和应用,避免在做题时因出现“自创术语”“词不达意”而造成失分现象。
2.注重图解的识别和分析,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递和激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知识还可与实验考查相结合,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复习本专题时,要紧紧围绕着调节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调节机理来展开复习。
3.本专题还可从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角度来进行考查,如探究各种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动物激素的产生与生理作用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对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结果分析等内容特别关注,还要注意规范性训练,并认真归纳总结解答技巧。
4.本专题与生产、生活实践和人体健康联系密切,同时与其他专题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特别需要注意知识的整合以及对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的发病机制、症状及防治的了解和应用。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参考的形式,结合探究过程,将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这一实验预做情况展示出来,以便于有关师生在实际教学、学习中有所帮助。文中重点叙述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从建模的角度设计“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来完成知识的建构等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反馈调节拮抗作用糖尿病模型方法

1课题分析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是动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的原理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建立在反馈调节和激素之间的拮抗作用上。人体内血糖含量升高时,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它分泌胰岛素,同时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之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当胰岛素随血液运输到肝和肌肉等器官或组织时,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还可促进肝细胞和肌肉细胞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储存起来,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形成较多的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可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调节血糖含量,血糖含量变化反过来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就是反馈调节。胰岛素可以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这就是拮抗作用。

这一实验说明了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建立在反馈调节和激素之间的拮抗之上。通过实验,掌握血糖平衡的调节原理,复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并且进一步理解反馈调节及拮抗作用的本质,并通过构建模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尝试探索如何将建模理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应用,并体会活动设计表演的乐趣;为以后学习研究动物生理学其它稳态知识以及运用建模思想有较好的启迪,因此在动物生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血糖平衡的调节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以往的教学在设计思路是由于主要仅凭教师讲述,仅仅告诉了学生内容,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很多基础,学习中应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新内容。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建模的角度设计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通过活动来建构知识?,设计资料分析、模型建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1.1实验目的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建模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之后,学生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1.2实验材料和用具

1.2.1准备3张不同颜色的纸和一把剪刀。

1.2.2用某种颜色的纸剪出15张卡片。卡片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原”。这些是“糖卡”,翻转过来则代表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再翻回去就代表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糖卡”是否翻转及怎样翻转需要严格依照步骤3、4来进行。

1.2.3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在上面写上“胰岛素”。每张“胰岛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正面翻到背面。

1.2.4用第3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写上“胰高血糖素”。每张“胰高血糖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

2--

2.1教学目标

2.1.1理解和把握动物生理学的核心概念──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意义、机制。

2.1.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1.3培养学生通过构建模型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血糖的平衡、意义、调节机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设计思路

该实验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体内,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让学生讨论吸收到体内的大量的葡萄糖到哪里去了,为引出胰岛素的知识做铺垫;然后做模型建构活动: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吃饭后和运动后体内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变化,建构血糖调节模型。

2.3教学建议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因而这次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特别是组织自学能力较强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拟和讨论,不断修正以构建正确的模型。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构建正确的模型,这也是本实验的重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模时,不要束缚学生的思路,也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方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求异创新,设计出既简便易行,又科学准确而且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方案。本实验研究最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可自愿结合组成若干小组,要求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研究工作。

2.3.1事先应组织学生预习好血糖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

2.3.2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卡片规格要统一,最好用打印字。

2.3.3为了使活动开展得较为生动,可有每小组自导自演游戏内容,动手操作与讲话相结合。

2.3.4有条件学校及学生在模拟活动之后,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2.3.5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活动结果,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课题报告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报告时,不但要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实验报告,还要让学生汇报完成本课题的体会,如经验、教训、克服困难的方法等。

3探究活动

3.1提出问题:

血糖平衡是如何维持的?

确定实验题目: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2做出假设:

机体主要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激素来调节人体内血糖平衡,最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它们对血糖调节有相反作用。

3.3实验预期:

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3.4设计实验方案:

3.4.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

甲将2张“糖卡”(正面朝上)贴在黑板上。由乙、丙尝试用卡片进行操作,目的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3.4.2模拟运动时候的反应。

甲从黑板上拿走1张正面朝上的“糖卡”。由乙、丙尝试用卡片进行操作,目的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3.5实施探究

3.5.1分组

3人一组,分别简称甲、乙、丙。

3.5.2提出问题

场景①:甲将9张“糖卡”正面朝上贴在黑板上,代表正常血糖水平(0.9g/L)。手中拿2张“糖卡”(正面朝上)。

语言叙述: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随血液周流全身,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人体内有各种途径可以血糖含量增加或减少,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糖含量在0.9g/L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不能保持动态平衡,血糖含量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过低时,会引起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血糖含量过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糖尿,造成体内营养物质流失,同样有损健康。

由此可见,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机体怎样调节血糖浓度呢?肝脏和胰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谁来扮演肝脏?(甲)

场景②:乙出场,乙拿着剩下的4张“糖卡”(正面朝下),代表储存着的糖原。指向胸前的牌子。

语言叙述:我,我是肝脏。(乙)

场景③:甲出场。

语言叙述:那谁来扮演胰岛?(甲)

丙保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丙出场,指向胸前的牌子。

语言叙述:我,我是胰岛。

3.5.3模拟吃饭后的活动

场景④甲出场

语言叙述:首先我们模拟吃饭后的反应。我们的主食是米饭,在消化道内,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消化成葡萄糖后被吸收。(甲)

甲将2张“糖卡”(正面朝上)贴在黑板上。

语言叙述:现在,血糖浓度过高了。机体怎样来恢复呢?(甲)

场景⑤丙出场,出示一张“胰岛素卡”。

语言叙述:我来帮忙,我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丙)

场景⑥丙出场,将2张“糖卡”翻转成正面朝下,并拿走。

语言叙述: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葡萄糖转变为糖原。暂时由我保管吧。(乙)

现在血糖水平恢复了正常。(甲)

3.5.4模拟运动时候的反应

场景⑦甲出场

语言叙述:然后,我们模拟运动后的反应。运动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由葡萄糖氧化分解来提供。这样机体内葡萄糖浓度下降。(甲)

甲从桌子上拿走1张正面朝上的“糖卡”。

语言叙述:机体是怎样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甲)

场景⑧丙出场,出示一张“胰高血糖素卡”。 

语言叙述:我来帮忙,我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丙)

场景⑨乙出场,拿出一张正面朝下的“糖卡”并翻转成正面朝上。

语言叙述:我取出糖原,糖原在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转变成为葡萄糖。(乙)

现在血糖水平又恢复了正常。(甲)

3.6推出结论

机体主要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激素来调节这些代谢速率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3.7表达与交流

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对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探究建立过程和结果,介绍优点、缺点和成功的经验。

请学生思考:针对本课题还能提出其他要研究的问题吗?

大多数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研究问题,多数问题都集中在?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等方面。

开始时少部分学生不会做出假设,辅导后能尝试自己做出假设。

学生对如何做实验预期有困难,多数学生在表达上不够严谨。经过辅导后,有改进。

请学生思考:本实验是分小组进行的,在组内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分工承担不同的任务。

请学生思考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如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肝和肌肉细胞中糖原分解或合成的快慢,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等,都可能影响血糖的含量。

请学生思考: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除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外,还有哪些激素?

提示: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些激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对血糖水平的调节。其中,胰岛素是惟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其他的激素则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而使血糖含量高。

请学生思考:通过本次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提出自己在活动中想到的其他问题,与大家交流。

研究发现:学生在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的流程、动手实验能力等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对这类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也有很多其他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示:本活动内容与人体健康的联系紧密,涉及到多种血糖失衡症。特别是糖尿病,它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带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同时,由于现在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糖尿病的患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并关注自己和帮助其他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4深化拓展

4.1糖尿病可以遗传吗?是不是只缺乏胰岛素才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遗传,因为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型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两位前辈人是糖尿病患者。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大约4%的人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糖尿病。

老年人,尤其是肥胖者,常发生轻度的糖尿病。只要他们继续过量进食,血糖浓度就不会下降,但节制饮食,血糖常能恢复正常。肥胖导致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血液内有过多的脂肪酸,抑制葡萄糖代谢造成的。

近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的缺乏胰岛素,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或超常量的胰岛素,这可能与靶细胞中胰岛素受体的减少或亲和力降低有关。另有资料表明,糖尿病不是一种激素不正常的疾病,而可能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不正常的结果,即糖尿病可能伴有相对和绝对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过高症。

4.2糖尿病的成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所以病人多食仍感觉饥饿。病人多食又使血糖来源增多、血糖含量升高,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大量排出,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所以病人多饮仍感觉口渴。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参考文献

1.施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写组.生命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玢.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吴襄珏.生理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高三生物教案:《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植物激素

基本要求

1.解释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体会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感悟科学研究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认同科学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2.简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关注植物激素应用的价值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在进行“活动: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时,尝试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区别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设计实验过程和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制作图、表。

发展要求

1.简述五大类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2.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说明

1.“小资料:二噁英”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记忆和掌握具体的内容。

2.化学调控的概念不作要求。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说明

第一节植物激素

3课时(含探究活动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重点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教学难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各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以科学探索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学会对照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是如何处理”、“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等问题,按照科学家的实验和发现过程,逐步深入探索,最后找到“生长素”。关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如果单纯让学生记忆表1的内容,学生是不易掌握的,应该让学生总体了解前三种激素是促进植物生长,后两种激素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反应有关,然后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掌握各种激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作用。“植物激素的应用”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体现,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如果运用适当,就可以总结、梳理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四、活动建议

“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是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知识背景的。由于这是一个探究实验,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例如,实验材料可以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己配制,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教师要准备好相关的实验用具,指导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做好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及时观察与记录、尽量消除实验误差、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等,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