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细胞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31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细胞。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细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七

第一章细胞(含绪论)


1、细胞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生物膜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2、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各时期的特征。
3、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细胞的全能性。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细胞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按照一定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本部分的重点是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也是学习动植物新陈代谢、遗传的物质基础所需的基础知识。在学习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要联系化学中的有关知识,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命题的知识点之一。
1.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含量:在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在细胞的干物质中(水除外)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另外,同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含水量与细胞的代谢状况有关,生长旺盛的细胞含水量多,而趋向衰老的细胞中含水量低。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氨基酸通过缩合方式形成多肽(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按照一定方式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起来形成蛋白质分子。在肽链形成过程中,两个氨基酸分子通过缩合的方式形成二肽,要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一个肽键,多个(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一条肽链(多肽),要失去n-1个水分子,这条肽链中含有n-1个肽键。如果是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二条肽链,要失去n-2个水分子,这个蛋白质的肽链中含有n-2个肽键。依此类推,一个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失去的水分子数为氨基酸总数减去肽链的数目。而在缩合过程中,失去一个水分子则形成一个肽键,所以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目与失去水分子数目相同。简单表示为: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
由于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这是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功能的多样性。如某些激素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所有的酶是蛋白质:如淀粉酶、蛋白酶等;细胞膜上运输物质的载体是蛋白质;红细胞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血浆中存在一些具有免疫作用的抗体也是蛋白质,等等。
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学习以后有关内容的重要基础知识,只有学好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才能理解细胞各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细胞膜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的门户、细胞质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供应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原核生物,如:蓝藻、细菌和放线菌;由真核细胞构成真核生物,如:真菌、植物和动物。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2.正确理解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如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学习叶绿体的结构时应与光合作用所需的色素和酶的分布联系起来。同样线粒体的结构应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联系在一起。
同时各种细胞器在细胞中完成生命活动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某一生命活动,因此各种细胞器之间具有协调性。如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各种细胞器的比较:各种细胞器膜的化学成分与细胞膜相同,都含有蛋白质和脂类分子。膜的结构与细胞膜基本相同,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器的膜和细胞膜可称为生物膜。
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这部分的知识要结合选修本上的生物膜系统一起来复习。
4.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质体(主要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胞,而动物细胞中液胞不明显;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每个细胞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也要经过生长、衰老、死亡几个阶段,而细胞能用繁殖方式来繁殖。它是一切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对维持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殖与发育以及遗传的重要基础知识。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期的特征、各期图形的辨认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有丝分裂实验和有丝分裂的意义。难点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采用比较的方法,利用表格、坐标曲线等来突破难点。下面几个问题应重点掌握:
1.有丝分裂中各期的主要特征: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征是基础,只有掌握了各期的主要特征,才能辨认各期图形,从而进一步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并且各期的特征是密切联系的,间期的复制为分裂期染色体的平均分配作好了物质上准备,分裂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保证了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分裂间期的主要变化是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前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不存在染色单体;复制的结果是每个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2个染色单体,但这2个染色单体还是通过一个着丝点相连,而染色体的数目是以着丝点数目来计算的,所以复制前后的染色体数目不变,但DNA数目加倍。从这里还可以看出DNA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发生在间期。
分裂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应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假设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2N2N2N4N4N→2N
染色单体数0→4N4N4N00
DNA分子数2N→4N4N4N4N4N→2N
如果将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用坐标曲线表示出来,可绘制成下列曲线。在细胞周期中每个细胞核或细胞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纵坐标为每个细胞核中DNA相对量,横坐标为细胞周期;图2表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图1图2
24N
12N
ABCDEF0ABCDEF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两者的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两者的区别见下表: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WwW.Jab88.CoM

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

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3.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几个问题:
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要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首先,在观察时要先用低倍镜观察(低),找到物像后再换成高倍物镜观察(高);此时应使用细准焦螺旋。


例1蝉一般在24℃以下时不鸣叫,而在24℃以上,光照达一定强度时才鸣叫,决定这种现象的是〔〕
A.应激性B.变异性C.遗传性D.适应性
本题要求学生正确区别应激性、适应性、遗传性和变异性。蝉的鸣叫是对温度和日光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应激性,而决定这种特性的则是遗传性。所以此题应选C。此题的关键是“决定”二字,最常见错误是没有注意“决定”二字,而错选A。
例2.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一个植物细胞叶绿体基质内的O2扩散到相邻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内,至少要通过几层膜〔〕
A.3B.4C.5D.6
本题考查细胞内有关膜结构的知识的理解。我们知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叶绿体基质内的O2扩散到叶绿体外的细胞质内必须通过2层膜;O2从这个细胞质内扩散到相邻细胞的细胞质内要通过2层膜,即这两个细胞的细胞膜;从细胞质内扩散到线粒体内又要通过2层膜。这样共要通过6层膜,所以正确答案是D。如果将此题问题改成: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结果会怎样呢?
例3.对某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中的
DNA含量进行测定,在细胞周期中每个细
胞核或细胞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右图2
所示,纵坐标为每个核或细胞中DNA相对
量,横坐标为细胞周期,请回答下列问题:1
(1)图中A→B表示,
此期的主要特征是。ABCDEF
(2)图中B→C表示,此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之比为。
(3)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好时期在[]→[]之间。
(4)染色单体形成在[]→[]之间,消失在[]→[]之间。
(5)CD与DE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DNA数目之比为。
此图是细胞周期中的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必须在掌握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此题。具体分析如下:
(1)从A→B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因此这是分裂间期。此期的主要特征是: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B→C表示分裂期的前期,此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之比为1:2:2,因为在间期染色体进行了复制,因此前期和中期的每个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含有2个DNA分子;(3)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好在中期(C→D),因为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4)染色单体是在间期(A→B)形成的,因为染色体是在间期复制的,结果是每个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消失在后期(D→E),因为后期每个染色体的2个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个染色体,这时染色单体就不存在了;(5)CD与DE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因为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个时期的DNA数目没有变化,所以两者的比为1:1。
综上所述,此题正确答案为:(1)分裂间期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分裂期的前期1:2:2(3)C→D(4)A→BD→E(5)1:21:1


1.家鸡与原鸡很相似,但产卵量远远超过了原鸡,这说明生物体具有〔〕
A.多样性B.遗传性C.变异性D.遗传和变异特性
2.生活在水里的植物没有发达的根系,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这些事实说明生物具有〔〕
A.适应性B.多样性C.遗传性D.应激性
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它分泌的地衣酸又能使岩石风化,因此被称为“植物界的开路先锋”。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既能,又能。
4.每种生物能够基本上保持稳定,而又能向前发展进化的原因是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和的特征。
5.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水B.蛋白质C.脂类D.糖类
6.一条肽链上有60个肽键,那么形成这条肽链的氨基酸分子数及形成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A.61和61B.60和59C.61和60D.60和60
7.红细胞内铁含量降低时,其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的输氧功能相应地减弱,这个事实说明铁的作用是
A.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红细胞的结构物质
C.调节离子平衡D.调节渗透平衡和PH值
8.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在一个谷氨酸分子中,含有碳和氢的原子数分别是〔〕
A.4,7B.5,8C.6,10D.5,9
9.分子式为C12H22O11和C1864H3012O576N468S21的这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A.脂类和蛋白质B.脂类和核酸C.糖类和核酸D.糖类和蛋白质
10.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
A.水和无机盐B.蛋白质和核酸C.糖类和蛋白质D.蛋白质、脂类和核酸
11.将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用纤维素酶除去其细胞壁得到的无定形部分统称为。
12.在洋葱根尖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和线粒体B.叶绿体C.内质网D.线粒体
13.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呼吸而影响生物体的生活,这种毒素可能作用于细胞的〔〕
A.核糖体B.细胞核C.细胞膜D.线粒体
14.科学研究发现: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分泌物质,下列哪种物质是由这种核糖体合成的〔〕
A.性激素B.呼吸氧化酶C.胃蛋白酶D.血红蛋白
15.细菌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是〔〕
A.有无细胞结构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C.有无细胞壁D.有无染色体
16.下面对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共同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细胞的能量转换器B.所含酶的功能相同
C.基质中都有DNA和RNAD.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17.如果要将植物细胞融合,融合之前先要除去细胞壁,最好选用〔〕
A.淀粉酶B.纤维素酶C.盐酸D.龙胆紫溶液
18.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1)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2)1925年GorterGrendel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的类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组成骨架是。
19.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步骤是
A.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染色→漂洗→解离→制片D.染色→制片→解离→漂洗
20.在细胞周期中,细胞内的主要变化恰好相反的两个时期是
A.间期和末期B.中期和后期C.前期和后期D.前期和末期
21.用显微镜观察根尖装片时,为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下列哪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
A.目镜10×,物镜40×B.目镜5×,物镜10×
C.镜5×,物镜40×D.目镜10×,物镜10×
22.在视野右下方发现一后期的细胞,要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应将装片应向什么方向移动?
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
2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出现和消失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
A.前期和中期B.前期和末期C.间期和后期D.后期和末期
24.下表为某生物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或一个核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在各期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号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A20→4040404020
B2020204020
C0→40404000

(1)组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数据。
(2)组是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数据。
(3)组是DNA分子数目的变化数据。
(4)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生物的体细胞有染色体个。
25.所有高等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A.叶绿体B.大液泡C.中心体D.细胞壁
26.草履虫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A.膜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需保持完整性
C.线粒体不断供能D.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
27.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
A.间期和后期B.后期和间期C.前期和中期D.中期和末期
28.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某装片时,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并不动,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这异物可能在〔〕
A.目镜上B.物镜上C.装片上D.反光镜上
29.农民常在夜晚利用黑光灯诱捕鳞翅目害虫,这是利用昆虫的〔〕
A.应激性B.适应性C.选择性D.遗传性
30.与雌性激素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B.核糖体C.内质网D.高尔基体
31.人的下列细胞中含有较多线粒体的是〔〕
A.心肌细胞B.腰肌细胞C.角质层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
32、在低温条件下,将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某种溶液研磨后,将细胞碎片和细胞器用离心法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沉淀P1(含细胞核和细胞壁碎片)和上层液体S1;随后又将S1,分离成沉淀P2(含叶绿体)和上层液体S2;第三次离心将S2分离成沉淀P3(含线粒体)和上层液体S3;最后一次将S3分离成沉淀P4(含核糖体)和上层液体S4。请根据下列问题填入相应符号(S1—S4和P1—P4)。
(1)含DNA最多的部分是。
(2)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部分。
(3)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部分。
(4)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部分是。
(5)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存在于部分。

1.D
2.A
3.适应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
4.遗传变异
5.A
6.C
7.B
8.D
9.D
10.D
11.原生质
12.D
13.D
14.C
15.B
16.B
17.B
18.脂类磷脂双分子层
19.A
20.D
21.B
22.D
23.B
24.BCA28
25.D
26.B
27.A
28.A
29.B
30.D
31.A
32.P1S1、P1
S1、S2、P3S1S1、S2、S3、P4

扩展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细胞与细胞工程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细胞与细胞工程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八

第四章:细胞与细胞工程


重点: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及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
难点: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植物体细胞杂交及单克隆抗体。


第四章:细胞与细胞工程

第一节: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的概念:细胞膜、核膜以及组成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中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液泡、内质网。
细胞中具有单层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一、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
1.内质网与核膜的联系
 A.内质网膜与外层核膜相连
 B.内质网腔与内、两层核膜间的空腔相通
意义:使细胞质与核内物质的联系更加紧密。
2.内质网与线粒体的联系
 有些内质网与线粒体外膜相连
意义:由线粒体供给内质网所需要的能量
3.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及细胞膜的联系
 A.内质网膜产生的小泡可以移动到高尔基体成为高尔基体的一部分
B.高尔基体产生的小泡移动到细胞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C.细胞膜产生的小泡可以回到细胞质中
上述关系图示如下:

二、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表现为统一性);
但在不同的膜中,上述三种物质的含量是有差别的(表现为差异性)。
三、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
科学家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豚鼠胰脏腺细胞分泌物的形成过程,研究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是:

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在上述细胞器的运输过程中,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

在以上过程中,都需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因为在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大量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可见,在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既有明确分工,又紧密配合,使细胞能够顺利地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四、生物膜系统
1.概念:
生物膜是指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构成的细胞器共同构成的结构体系。
2.作用:
(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并使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信息传递。
(2)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为生化反应有序进行创造条件。
(3)将细胞分成小区室,使生化反应互不干扰。
五、研究生物膜的意义
1.理论上: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如: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的人工合成和运输。
2.工业上:人工模拟生物膜功能。如:海水淡化、污水处理。
3.农业上:改善作物品质。如:抗寒、抗旱、耐盐机理的研究。
4.医学上:人工膜代替病变器官。如:人工肾中的“血液透析膜”。

第二节:细胞工程简介
概念: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一、植物细胞工程
常用的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
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
 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原因是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及发育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在生物的个体发育中,由于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选择性地表达而形成不同器官,因此,要实现细胞的全能性,首先必须使生物体的细胞处于离体状态。
2.植物组织培养

3.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

二、动物细胞工程
常用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核移植。
1.动物细胞培养:
应用:用于生产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细胞移植材料。
2.动物细胞融合
 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诱导融合的方法类似。
 常用的融合剂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等。
 应用:制备单克隆抗体。
3.哺乳动物的胚胎移植
可以快速繁殖优良动物品种、解决人类不育症问题。
4.核移植
应用于动物的克隆、人类疾病的治疗、保护濒危动物。
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用途:用于疾病治疗


例一: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产生这一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A.试管动物培养B.胚胎移植
C.胚胎分割移植D.受精卵移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工程的有关知识。
 表现型不同的母牛,其基因型一定不同,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根据题目给出的选项,很可能是将胚胎分割移植,因为胚胎时期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该技术可使牛快速繁殖。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一、选择题:
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给予适宜营养和条件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D.将成熟筛管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
 2.生物体内的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原因是()
A.细胞丧失了全能性 B.基因表达有选择性
C.基因发生了变化D.不同细胞的基因不同
 3.下列物质中属于分泌蛋白的是() 
①肠肽酶②抗体③载体④氧化酶⑤性激素⑥胰岛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⑥ D.只有①④
 4.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
B.不同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的生物膜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C.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内的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5.在不损伤高等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适合于除去细胞壁()
A.蛋白酶B.盐酸 C.淀粉酶 D.纤维素酶
 6.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决定于()
A.细胞膜的流动性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细胞质的流动性D.细胞质中酶的活性 
 7.植物细胞工程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等,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A.植物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B.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完整的
C.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受激素调节D.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8.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是不需要的()
A.消毒灭菌B.适宜的温度 C.充足的光照D.适宜的养料和激素
 9.为了使培养的动物组织细胞分散开,以便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选来的动物组织应先用下列哪种物质处理()
A.胃蛋白酶B.胰蛋白酶C.盐酸 D.胰脂肪酶
 10.哺乳动物如牛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肉制品、皮毛制品的原料来源,但哺乳动物妊娠时间长,每胎产仔少,繁殖速度比较慢。要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速度,目前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动物细胞培养 B.胚胎移植C.动物细胞融合 D.核移植
二、分析说明题
下图是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①过程是__________,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②过程的发生,必须进行_______,其方法有_____法和______法。
3.融合后的原生质体会再生出细胞壁,新的细胞壁的产生与细胞内的______(细胞器)有关。
4.③和④过程是一个______和_____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细胞分裂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


一、1.C 2.B 3.C 4.A 5.D 6.A 7.D 8.C 9.D 10.B 
二、1.去掉细胞壁;酶解法
 2.人工诱导;物理;化学
3.高尔基体
4.脱分化;再分化;有丝分裂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生物的新陈代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生物的新陈代谢”,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八

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一部分)
酶、ATP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


1、酶的特性与作用。
2、ATP在生物体内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渗透装置与渗透作用,绿色植物的渗透吸水与蒸腾作用。
4、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与利用
5、光合作用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过程及其原理。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生物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能与生产、生活实践广泛联系。因此,它在各类考试中也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酶的特性,教材安排了酶催化作用的探索实验,这些实验除了说明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反应条件受温度与酸碱度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在介绍生物实验的一般方法(设立对照实验、解决单因子等)。新陈代谢是通过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酶参与,在习题中与到温度、酸碱度等影响问题,应立即考虑到酶的活性受到了影响。习题中涉及到实验时,应考虑设立对照、解决单因子。
2、ATP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而糖类、脂肪、蛋白质也是能源物质,但是它们具有层次上的区别,如同日常生命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通常要在发电厂里转化成电,才能使机器运转,生物体内的糖类等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需转移到ATP中才能供生命活动利用。
ATP与ADP能相互转化,由于这种分子特殊结构与分子间转化,在能量代谢中十分重要,即能及时供给能量,又能及时捕获能量,使生物体能经济有效地利用能量。ATP与ADP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而能量是不可逆,反应式中的能量的含义是不同的:
酶用于生命活动
ATPADP+Pi+能量
来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3、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外界溶液内就构成一个渗透系统,这个系统以原生质层(充当渗透系统中的半透膜)为界分成两个区域,即细胞液与外界溶液,这两个区域内的浓度大小,决定了水分移动方向,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液内的水分外渗,细胞失水而缩小,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有大小,结果导致细胞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反之则细胞吸水。
根吸收的水分除少量留在体内利用外,绝大多数通过蒸腾散失,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与运输的动力,是矿质营养运输的动力,还能降低温度。
4、植物必需的元素有十六种,可以分为以下三档: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CHONPKSCaMgFeMnBZnCaMoCl
必需矿质元素
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过程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从而提高肥效。
吸收到植物体的矿质元素,可参与各种基本结构和调节代谢,如N是构成蛋白质的必需元素,P是核酸、ATP的必需元素,Mg是叶绿素的必需元素,K可充当活化剂,调节代谢。植物吸收的矿质离子中大都是可以在体内移动,能再利用的,如K、N、P、Mg等,有些元素不能再利用,如Ca、Fe。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是本章与本教材的重点。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它的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分布着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是光反应的场所,这些色素能利用可见光,特别是对红光与蓝紫光的利用率很高。叶绿体的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其中有许多种酶,这些酶用来催化光合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因此,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应着重弄清楚这一复杂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
场所基粒(片层结构薄膜)基质

条件光能多种酶

物质代谢水在光下被分解
ADP+Pi→ATP
NADP+e+Pi+H+→NADPHCO2固定与还原成(CH2O)
CO2→C3→(CH2O)
能量代谢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由此可见,光合作用实质上是把无机物(H2O、CO2)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应该说明,光合作用虽然可分为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但是整个过程是连续的,这两个阶段是相互促进,又是相互制约的。这是分析外界条件变化对光合速度影响的钥匙,影响光合速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度,光反应产物NADPH与ATP的数量多少会影响暗反应的速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②温度,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特别是暗反应酶的催化效率,从而影响光合速度。
③CO2浓度,CO2是暗反应的原料,CO2浓度高低直接影响暗反应的速度。
④矿质元素,例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分,N是光合酶的组成分,P是ATP分子的组成分。
⑤水分,水分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缺少时可是光合速率下降。
⑥日变化,光合速率在一天中有变化,一般与太阳辐射进程相符合,但也有例外,如炎热夏天,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关闭,CO2供给不足)。


例1.写出三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它们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元素: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元素: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元素: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本题9分)
[解析]本题较灵活,以高等教育中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依据,来测试学生对光合作用与矿质元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虽然教材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但是凭学生所学知识是可以回答出来,这是高考名题的思维方式。回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要求答出矿质元素,而不是必需元素,不可回答C、H、O;二是要考虑到光合作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所含的矿质元素,如叶绿素含有Mg,ATP含有P,叶绿素与各种酶含有N。
答案为:Mg叶绿素的成分;P形成ATP需要磷;N叶绿素和各种酶的成分(只答各种酶的成分,不扣分)
应该指出,这是一题开放性题目,因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貭元素很多,为了与高等教材不发生冲突,对本题的标准答案又作了补充,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还有:Mn、K、Fe、S、Cu、Cl,如果答上可参照参考答案的分值赋分。

例2.(1)核糖是一种五碳糖,它的衍生物腺苷也可与磷酸成酯,如三磷酸腺苷,后者的分子简式为___________。
(2)三磷酸腺苷释放能量的表示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
[解析]本题似与化学知识渗透,但问题较为简单,是高考中也常常出现的题目,书写千万要规范,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正确书写是:A-P~P~P
ATP====ADP+Pi(磷酸)+能量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C、酶能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但本身不发生变化
D、酶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
2、在10℃(x)、40℃(y)、80℃(z)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大小是
A.x>y>zB.z>y>x
C.y>x>zD.y>z>x
3、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将淀粉酶稀释2倍与稀释20倍,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A.专一性B.多样性C.高效性D.稳定性
4、将1毫升唾液与倒入装有10毫升浆糊的试管内,置于25℃的温水中水浴,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可采取一些方法。下列各方法中能提高反应速度的是
A.把实验温度提高到70℃B.在试管内再加入1毫升唾液
C.在试管内加入1毫升盐酸D.在试管内加入1毫升蒸馏水
5、下列哪一过程不产生ATP
A.光反应B.暗反应C.有氧呼吸D.无氧呼吸
6、对ATP与ADP的相互转变反应式理解,错误的是
A.这种转变发生在生物细胞内B.反应过程有酶参与
C.ATP的水解过程产生大量能量D.反应式中的能量也是可逆的
7、为了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做下列实验:
试管
123
注入新鲜的唾液1ml1ml1ml
注入浆糊2ml2ml2ml
反应温度0℃37℃100℃
参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材料有新鲜唾液、浆糊、盐酸、氢氧化钠、清水、试管、碘液,并预测实验结果。
8、回答ATP和ADP相互转变的有关问题:
(1)写出ATP和ADP相互转变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ATP水解成ADP过程产生的能量可供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动物和人来说,细胞内____________是产生ATP的重要场所,需要__________。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叶肉细胞内的________也能产生ATP,需要__________。
9、生长在盐碱地上的植物能强烈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这是因为
A.根细胞吸胀作用大B.根细胞液浓度大
C.根细胞呼吸旺盛D.蒸腾作用强
10.植物根毛区表皮细胞(甲)的水分能向皮层细胞(乙)转移,这是因为
A.细胞液浓度甲比乙大B.细胞液浓度甲比乙小
C.细胞质基质内水分甲比乙大D.细胞质基质内水分甲比乙小
11.植物吸收水分与水分运输的动力分别是
A.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B.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
C.都是渗透作用D.都是蒸腾作用
12.在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番茄吸收钙多,吸收硅少,这是因为A.根细胞膜上运输钙的载体多B.培养液中钙含量多
C.钙的吸收不需耗能D.根细胞膜对硅的渗透性差
13.当植物缺乏Ca、Fe元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幼叶受害B.老叶受害
C.幼叶与老叶同时受害D.幼叶与老叶都不受害
14.测定植物光反应是否完成,最好的方法是
A.O2释放B.CO2被消耗C.ATP形成D.葡萄糖生成
15.大棚蔬菜选用的大棚的材料颜色最好是
A.红色透明B.蓝紫色透明C.绿色透明D.无色透明
16.除了下列哪一种方法外,其余都可以用来测定植物光合速度?
A.测定含水量B.测定O2发生量
C.测定CO2消耗量D.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17.植物萎蔫时的吸水速率(X)、运输速率(Y)、蒸腾速率(Z)的大小是
A.X>Y>ZB.Z>Y>XC.X>Z>YD.Y>X>Z
18.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不能解释下列哪一种现象?
A.判断细胞死活B.原生质层是一种半透膜
C.测定细胞液浓度D.渗透吸水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方式
19.将一株带有枝叶的植物的根切除,在阳光下,植物也能吸水。这种吸水的动力来自
A.吸胀作用B.渗透作用C.蒸腾作用D.呼吸作用
20.长时间的水淹,农作物会烂死,主要原因是
A.CO2中毒B.酒精中毒C.乳酸中毒D.能量供给不足
21.下表为无土栽培时所用的一种培养液的配方,试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各问题:
每1000ml蒸馏水中加入:
成分KH2PO4KNO3Ca(NO3)2MgSO4
含量0.2g1g1g0.4g
再加入极少量的H3BO3,MnCl2,ZnSO4,CaSO4,H2MoO4
(1)该培养液所含的必需元素是否齐全?________。如不全,还因加入哪需元素?________。
(2)该培养液中所含的_______元素不是矿质元素;_______属于不能被植物再度利用的大量元素。
(3)该培养液中的元素是以________形式被植物细胞吸收的,这种吸收方式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过程。
(4)该培养液的浓度是不会高于植物根毛细胞的________浓度。如果培养液的浓度过高,植物则不能生长,甚至死亡。说明这种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C
3.C
4.B
5.B
6.D
7.略
8.⑴ ATPADP+Pi(磷酸)+能量 

⑵ 生命活动利用⑶ 线粒体 氧气 叶绿体 光能
9.B
10.B
11.D
12.A
13.A
14.A
15.D16.A17.B18.D19.C20.B
21.⑴ 不全Fe、Cu
⑵ H、OCa
⑶ 离子交换吸附主动运输
⑷ 细胞液细胞水分大量外渗而死亡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人与生物圈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四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二)

重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原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

难点: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导致草场沙漠化的原因。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二)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1.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A.提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木材、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

B.提供食品: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

C.提供油料: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

D.提供药材:如多种中药材

E.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维持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2.森林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体

A.生物圈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它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约是3.1×1017KJ,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63%。

B.维持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

3.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

A.防风固沙:森林能降低风速、稳定流沙。

B.调节气候: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而增加空气温度;由于林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容易下雨。

C.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如柳杉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硫;森林植物巨大的表面积,可以滞留空气中的灰尘;许多植物还能分泌抗生素,可以杀灭病菌。

D.使人精神愉悦、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森林的绿色是人类生理上的最适颜色。

4.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A.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0.12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B.森林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

C.用材林中成、过熟林蓄积量持续减少。

D.森林质量不高: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很低。

E.林地面积逆转严重。

二、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A.森林是可再生资源,1984年,我国分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

B.林场走上了“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

C.1978年我国开始兴建“三北”防护林,以后又兴建多种防护林,如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

D.为保护我国天然生态系统,我国建立了以保护森林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第三节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的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

一、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

1.在生物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有重要作用

草原上的植物群落结构较森林简单,但由于草原植物的植株矮小,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净光合产量(即“光合作用总量”-“呼吸消耗总量”)是比较多的

 2.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如:A、各种牧草、牲畜。

B、多种中药材:甘草、冬虫夏草、枸杞、伊贝母。

C、其它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由于气候干旱,草原上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较少,但是,昆虫、鸟类和哺乳类(特别是啮齿类)很多。

D、草原是珍稀动物的故乡:野马、黄羊、白唇鹿、藏羚羊。

 3.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由于草原植被的根系发达,因此对土壤有较强的固着作用;茂密的茎叶可以阻挡风雨对土壤的侵蚀;多种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多孔而疏松,可以吸纳雨水,减少地表径流,从而保持水土。

 4.畜牧业基地:可以放牧羊、牛、马、牦牛等,为人类提供肉和奶等食品及毛皮等工业原料。

二、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

1.现状:牧草稀疏低矮、杂草和毒草增多,草场面积减小、草场退化、沙漠化严重,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原因:A、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其次是乱捕滥猎、破坏与草原接壤地带的森林。

B、自然因素:干旱、虫害、鼠害。

三、草原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合理利用

1.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草原以畜牧业为主,不盲目开垦种农作物。

2.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根据牧草的产量和质量确定载畜量。

3.季节性放牧: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水草丰美的季节(多为夏季),多养牲畜,达到夏壮秋肥;在缺草的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大量屠宰牲畜,减轻冬春草场压力。

4.划区轮牧:根据草场的产草量和畜群的大小,把草场划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一定的天数,在这些小区轮流放牧。

(二)保护

 1.保护有益动植物。

 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主要措施有: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灭鼠、防虫、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例一:为实现对草场的合理利用,一年中放养的牲畜量应该()

A.一年四季基本相同 B.春节多些

C.夏季多些D.冬季多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草原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方面有关合理放牧的知识。

 在我国大多数草原地区,每年的6~9月是牧草生长旺盛的时期,因此,应当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水草丰美的季节,多养牲畜,肥育肉畜,达到夏壮秋肥的目的。而在缺草的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大量屠宰牲畜,就可以减轻冬春草场压力,避免发生“冬瘦春死亡”的现象。。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例二:森林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原因是()

A.一年中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最多

B.一年中森林合成的有机物最多

C.一年中单位空间的森林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

D.森林可以生产多种产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积累的速率,而不是指一年中有机物的合成总量或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浮游植物虽然个体微小,但数量非常巨大,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约占全球植物合成量的70%。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一、选择题:

 1.森林生态系统()

A.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是地球上每年合成有机物总量最多的生态系统

D.是为多数动物提供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

 2.森林中一种植物的绝灭,可能会造成大约多少种动物的消失()

A.3种到10种 B.10种到20种

C.10种到30种 D.10种到50种

 3.关于热带雨林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B.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50% 

C.腐殖质积累量大

D.营养结构极为复杂

 4.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宗旨是()

A.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 B.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C.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隔离 D.尽量提高经济效益

 5.下列形成酸雨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B.火山爆发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动植物的异化作用

 6.我国从1978年起兴建“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

A.防风固沙 B.净化空气 C.提供木材D.杀灭细菌

 7.为了消除狼对牲畜的威胁,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将它们几乎直赶尽杀绝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A.植被将遭到严重破坏 

B.畜牧业发展将得到保障

C.畜产品产量将持续提高

D.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

 8.利用毒饵和农药灭鼠防虫的特点是()

A.短时间内即可见效 B.对环境影响不大

C.可长期控制鼠类和害虫 D.有利于生态稳定

 9.从发展的观点看,既可大幅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又可以节约大量资源的先进灌溉技术是()

A.自流漫灌 B.畦灌

C.沟灌 D.喷灌

 10.草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者是()

A.牧草B.乔木 C.牛、羊、马D.人类

二、非选择题

 11.对于人类来说,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包括________等;间接使用价值主要是指其重要的________;潜在使用价值是指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一旦消失就无法______,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

 12.下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野生鹿种群动态曲线,为了发展野生鹿群,1951年开始大量捕杀狼等捕食者,结果野生鹿种群的变化如图所示。按生态学原理分析回答:

 (1)大肆捕杀狼后,鹿群出现了什么变化?草场(牧草)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事实证明,在草原生态系统中__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该事例中得到的重要启发是:在草原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一定不能______放牧。

一、1.B 2.C 3.A 4.B 5.D 

6.A 7.A 8.A 9.D 10.A

二、11.提供木材、林副产品、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生态作用;再生。

12.(1)一度上升,随后下降 草场退化 

由于鹿失去天敌,致使鹿的数量剧增,大量啃食牧草,同时大势践踏牧草,使之无法得到恢复,对植被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

(2)捕食者被捕食者

(3)过度超载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人与生物圈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人与生物圈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三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一)

重点:生物圈的概念,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实验: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难点:生物圈稳态能自我维持的原因。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地球之所以成为适于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是数十亿年生命演化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自身也是生物圈演化的产物;人类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有自毁家园的倾向,使许多生物甚至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应当改进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世世代代拥有美好的家园。

第一节 生物圈的稳态

一、生物圈的概念

1.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形成: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地壳变迁对笔生物的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生命活动又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的理化环境,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生物的进化。

例如:

 3.范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1.稳态的概念: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物圈的稳态。

2.稳态的原因:

第一、从能量角度看

因此,生物圈运转的动力来自太阳能,太阳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

第二、从物质角度来看,生物圈包括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由它们组成了完整的物质循环回路,形成了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第三、从调节能力来看,生物圈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各种组成成分的数量和功能均会对环境的一定限度内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新环境――保持稳态。

3.稳态的特点:稳态是相对的,当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超过生物圈自我调节而维持稳态的能力时,就会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的威胁,造成稳态的破坏。

三、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人类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急剧增加,同时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超过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时,就会使生物圈的稳态受到破坏,造成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等全球性问题。

1.酸雨的形成:大气中的SO2与水结合形成酸性物质随降水落下。

2.酸雨的危害: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可以使水体酸化、鱼类生殖发育受影响、伤害植物、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3.关于硫的循环

硫元素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回路,但是,由于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SO2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的同时往往使许多地区出现酸雨。

硫的循环的过程如下:

四、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待续发展

1.能源方面:节约能源、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

2.物质生产: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3.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加强保护。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1.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A.提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木材、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

B.提供食品: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

C.提供油料: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

D.提供药材:如多种中药材

E.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维持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2.森林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体

A.生物圈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它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约是3.1×1017KJ,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63%。

B.维持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

3.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

A.防风固沙:森林能降低风速、稳定流沙。

B.调节气候: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而增加空气温度;由于林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容易下雨。

C.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如柳杉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硫;森林植物巨大的表面积,可以滞留空气中的灰尘;许多植物还能分泌抗生素,可以杀灭病菌。

D.使人精神愉悦、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森林的绿色是人类生理上的最适颜色。

4.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A.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0.12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B.森林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

C.用材林中成、过熟林蓄积量持续减少。

D.森林质量不高: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很低。

E.在林地面积逆转严重。

二、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A.森林是可再生资源,1984年,我国分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

B.林场走上了“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

C.1978年我国开始兴建“三北”防护林,以后又兴建多种防护林,如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

D.为保护我国天然生态系统,我国建立了以保护森林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例一:关于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C.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D.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稳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维持稳态原因的有关知识。

首先,生物圈稳态的维持需要太阳不断地为其输入能量,由绿色植物转变为化学能,从而为生物圈提供赖以生存的能量基础;其次,生物的生存需要大气圈、水圈岩、岩石圈为其提供各种必要的物质;第三,当生物圈中某一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时,生物圈会作出调整,以达到新的稳态,一定范围内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会使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加,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不一定导致温室效应。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例二:森林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原因是()

A.一年中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最多

B.一年中森林合成的有机物最多

C.一年中单位空间的森林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

D.森林可以生产多种产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积累的速率,而不是指一年中有机物的合成总量或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浮游植物虽然个体微小,但数量非常巨大,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约占全球植物合成量的70%。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一、选择题:

1.为古代植物由海洋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的是()

A.氮 B.氧C.臭氧 D.二氧化碳

2.下列哪种为清洁能源()

A.石油B.煤C.木柴 D.风能

 3.在土壤存在形式最多的矿质元素是()

A.氧 B.氮C.硫D.铁

 4.地球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包括()

①有水②有氧③离太阳较远④温度比较适当⑤有多种元素

A.①②③ B.③⑤ C.②③ D.①②④⑤

 5.森林生态系统()

A.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是地球上每年合成有机物总量最多的生态系统

D.是为多数动物提供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

 6.森林中一种植物的绝灭,可能会造成大约多少种动物的消失()

A.3种到10种 B.10种到20种

C.10种到30种 D.10种到50种

 7.关于热带雨林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B.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50% 

C.腐殖质积累量大

D.营养结构极为复杂

 8.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宗旨是()

A.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 B.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C.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隔离 D.尽量提高经济效益

 9.形成酸雨的原因是不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B.火山爆发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动植物的异化作用

 10.我国从1978年起兴建“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

A.防风固沙 B.净化空气 C.提供木材D.杀灭细菌

 

一、1.C 2.D 3.D 4.D 5.B 

6.C 7.A 8.B 9.D 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