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3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
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
史料3 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表。
地区成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
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
教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此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教师: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写入法律说明了什么?宪法的哪一内容属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学生: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教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什么?目前,我国全国已经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
学生: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目前,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教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实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那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实现了吗?
二、共同繁荣发展
史料1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生产方式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史料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46.511.4
1978年155.6212.1
2014年11352.364369
史料3 近年来,国家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和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了修缮。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入5500万元,1000千克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一期维修。2001年开始,又拨专款3.3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二期维修。
史料4 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71.4%。见下图。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教师: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师: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请大家谈谈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什么影响?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史料)
史料 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
学生: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迈进社会主义社会加强经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部大开发

相关阅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新人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新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孔繁森先进的事迹,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

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学生在改错环节中通过纠正错误结论,自发的感悟和体验自治政策的基础、前提与核心,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原因。

解决策略:通过对阿坝地区古代、近代各民族交往概况的归纳,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得出应该平等对待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而得出:唯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方能实现对各民族的充分尊重与真正平等。

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及五十六个民族图片。学生进入教室,观看视频或聆听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创造出学习本课的良好情境。引入“猜一猜”:

设计“民族知识小竞赛”组织学生自由抢答。看少量民族的图片,初步了解各个民族的基础情况。(对下面的教学活动产生好奇)。在自由抢答的这一环节中,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令学生心情放松,激发学习的兴趣。新课学习民族区域自治

投影: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图片

提问:通过看图片,谁能在课本中快速找到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

讲述:自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便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频繁迁徙、相互融合至今已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下面让咱们走进阿坝,来进一步了解新中国的民族关系吧。阅读材料并得出如下结论: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多,一些少数民族聚居而大部分民族杂居在一起。

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回答: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通过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训练其阅读的能力,同时紧密联系课本,让学生体会到课本所述的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新课学习投影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内容。

提问:我国还建立了哪些级别的自治地方?大家齐声回答

投影展示: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教师点评并对建立自治地方的情况作简要补充,以突出其广泛性。

课堂活动:设计虚拟人物小明,让我们跟着他到少数民族地区走一走。

出示图片1,同时提出问题教师总结指出:这样是为了体现我国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少数民族享有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出示图片2:提出问题:教师总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相当于彝族的新年,也就是我们汉族的春节,所以会有三天的假期。

出示图片3:教师总结:这就是各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小明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太好了,想怎样就怎样?同学们认同吗?对了,小明的这个想法可不对。通过跟小明的这趟旅行,同学们对民族区域制度有什么认识吗?

学生说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并回答: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依地图回答五个自治区的建立情况。

学生就图片进行讨论,回答。

通过名称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明确该制度的名称、地位。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初中地理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

通过对图片进行提问,培养学生对各类资料的使用能力。

在讨论和发言中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当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并感受到维护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通过辨析,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热情,并藉此深入理解这一政策。

新课学习出示图片: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民族共同发展

多媒体展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

学生观看图片依据讨论结果,你能从中得出我国政府实行的又一项民族政策吗?

点评后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可知:各民族共同发展为我国又一项基本国策。

组织学生讨论:组织学生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学生讨论后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与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采用分组学习,自选材料的方式,以学生为本,尊重其兴趣爱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合课本与视频资料,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课堂小结讲述:今天通过与大家的游历和资料整理,我们共同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是否也掌握了我国的民族政策?

活动:请大家欣赏下列少数民族的歌曲,看看反映了哪一民族的生活写照?学生自主发言,回忆本课所学知识,并从众多词汇中发现本课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而得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学生可在本环节中自主回忆所学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课主题。拓展做练习题练习巩固课后延伸提问:民族团结的事业需要大家来维护,你能举出更多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共同发展有贡献的人物吗?学生自主发言或课后查找。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

教学设计小结:

本课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教学各环节设计的过程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情感的培养,力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习在情境中步步延伸,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史实,使学生具备熟练地掌握我国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并能在历史地图上找出其方位的基本技能;运用教科书中的插图,使学生掌握认识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能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角度,准确把握中国民族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解放前后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并加以对比,培养比较、归纳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它的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管理的最佳方式。我国有56个民族,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具有民族意识和情感,为建立平等、和谐、团结的民族大家庭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我国的民族状况有一定的了解,电视剧等媒体经常会播放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内容,同时日常中学生可以接受到很多与少数民族密切联系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较多,理解起来比较方便。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搜集我国一角、两角、五角人民币,让大家了解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国悠久的历史,经历过多个朝代无数战争,依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我国的繁荣与昌盛同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第11课民族团结

拿出准备好的人民币,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人民币上的民族,分别让同学们回答都是哪些民族

让大家一起观察人民币上的书写,除了汉字,同时也包括了其他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学生回答:56个

学生有了兴趣,纷纷猜测是哪个民族

学生们看到后对少数民族的文字有了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进入状态,引出课题

2、朗读课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找同学起立阅读)

学生起立读书,其他同学看书

了解一下我国民族格局

3、内容讲解,

板书

我国的民族格局的形成与历史和地理环境分不开

强调重点

在我国民族政策相对宽松,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财政政策都要比汉族宽松许多。

引出我国的民族政策,并且板书

在大家脑海里,少数民族的人民生活在哪些地方?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不如汉族地区,因此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保障。

引出本课第二个重点:各民族共同发展

并且举例子:西藏地区相关电影《可可西里》;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前几天刚下过雪;西双版纳的香格里拉,如今旅游业发达,同学们熟悉的明星曾经在这里举行婚礼;西部大开发

最后一个知识点讲解:援藏干部孔繁森(教师提问:之前学习过一位党的好干部是?)

学生记录笔记

同学们回答山上、偏远地区等等。

很多地方同学们没有见过,也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什么样子,将少数民族地区在学生们头脑中的印象唤起,更能够增加学生记忆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避免学生知识点记忆混淆,及时复习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总结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一项创举,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希望学生多观察,多留心,多思考。把学习的书本知识及时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素质。

六、教学反思

1.架构知识体系。注重搭建历史框架,拓展性的贯穿历史要素、及其线索。不要就教材谈教材,缺少整个知识的体系,缺少延伸。构建网络,注重联系。本来很完整的知识体系,人为的零碎化。一节课下来,让人有整体的感觉。和学生们介绍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教师的备课。从教材的广度、深度拓展。强调古今知识、世界历史、时事政治等的联系。历史教师同样学会“合并同类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内涵外延到位,落实教育目标。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考能力。增多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七、指导老师点评

第12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教学重点
1.民族政策
2.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学难点
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教学方法
1.多角度导入法。本课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示例法。通过举典型例子来证明课本上的观点。
3.比较法。通过解放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变化,来论证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教师放磁带)“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同学们,这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导入语示例二]请同学们看大型民族歌舞《团结颂》剧照。
[投影显示]
同学们,《团结颂》是国家民委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迎接民族工作会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而特别举办的。它气势恢弘、创意新颖,以“难忘新生”“时代风采”和“团结奋进”三个部分,展现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奋发图强奔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导入语示例三]请同学们看一则新闻。
[投影显示]
新华网西宁7月18日电(记者〖KG*2〗顾玲〖KG*2〗何君)彩袖飞舞,锣鼓喧天。18日,青海省首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15.8万名各族人民载歌载舞,迎来了建县50周年的喜庆日子;遍地飘香的油菜花,还为他们带来了一个盛载着丰收的欢乐节日:“2003祁连山之夏——油菜花节”。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回族自治县隶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全县6902.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回、汉、藏、蒙古、土等22个民族,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72%,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41.09%。
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青海省委、省政府、海北州分别派出代表团并致贺电祝贺门源县建县50周年。开幕式结束后,门源县各族人民还举行了盛大的歌舞活动。
那么,民族区域自治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句话的含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在中国,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2%,少数民族人口占8%。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地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汉族遍布全国,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和高原地区。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和新疆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省区,云南更是我国民族数最多的省区。从各少数民族的分布来看,小聚居的特征表现得相当明显,如壮族主要集中在广西,藏族主要集中于西藏、青海和四川,维吾尔族主要集中在新疆,蒙古族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青海和新疆,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东部山地,黎族主要集中在海南,高山族集中于台湾,回族虽散布在全国,但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针对中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板书]2.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教师讲解]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而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团结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历来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民族真正平等的根本政策。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我国保护少数民族的人身自由,保证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确认少数民族成分,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维护和促进民族大团结,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下面我们以西藏为例来说明:
作为民族区域自治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西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30多年来历经七届选举。1993年全区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后,全区有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50名,地市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220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411名,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1650名。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也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自治区和地市两级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区内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而县、乡(镇)两级则占90%以上。西藏的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虽然人口极少,但在全国人大及西藏各级人大中也均有自己的代表。这种结构,既表明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渠道畅通,也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各级自治机关的组成人员,能够以主人公的姿态恪尽职守,行使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和民主权利。自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来,自治区人大代表在历届历次会议期间,共提出了近4000件提案、建议和有关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意见,充分表达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1987年7月,西藏自治区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听取了阿沛阿旺晋美和班禅大师《关于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建议》。《建议》指出:认真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关系到藏族人民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关系到提高藏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藏民族的发展进步。与会代表认真讨论了这个建议,并一致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在西藏自治区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藏语言文字是西藏全区通用的语言文字,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法令,各级政府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西藏的报刊、广播、电视均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机关、街道、路标和公共设施一律使用藏汉两种文字标记。藏族的学术、文化艺术工作者,都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撰写和发表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规定》颁布后,得到西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响应,有力地推动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工作。
各级人民代表还就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提出过不少议案和建议。1983年,自治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人民代表提出有关民族文化方面的议案和建议51件,占当时会议所提议案和建议总数的21.4%。1985年,一些代表提出《关于建议建立西藏图书馆案》和《关于成立西藏藏医学院案》,1987年,一些代表提出关于进一步修复藏王墓的议案,所有这些提案都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在都已得到落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要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最能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
[学生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板书]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二段的相关内容,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况,并能对民族区域自治的作用有一正确的理解。
[教师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州、县三级。中国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3)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民意,有很大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与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我国有哪几个自治区?
[学生回答]我国有五个自治区,它们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投影显示]

中国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和成立时间(按成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名称成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1947.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1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15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25
西藏自治区1965.9.9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还以西藏为例来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情况。
[教师讲解]从西藏自治区成立至1999年,先后四任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任和五任自治区主席均为藏族公民。据统计,目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中占71.4%;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占80%;在自治区主席、副主席中占77.8%。在1993年全区乡(镇)、县、地(市)和自治区四级换届选举后,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占四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93.2%,分别占当选的乡镇长和县长的99.8%和98.6%,分别占自治区、地(市)、县三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96%和89%。据2000年统计,西藏自治区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74.9%。
从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到2001年,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已制定、颁布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和决定共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司法、文物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等许多方面,对加快新西藏的建设步伐,起到了法律保证作用。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立法和行政机关还将“藏历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自治区把职工的工作时间定为每周35小时,比全国性法定职工周工作时间少5个小时。中央政府还决定,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前提下,西藏自治区有权结合西藏的实际,变通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这样的权力,不但别的省、市没有,就是别的自治地方也没有。
根据这种变通执行有关法律和法规的权利,1981年4月18日,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考虑到藏族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婚俗,且有一定的群众性,《条例》坚持了《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明文规定废除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旧婚俗。同时,又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的上述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个别继续按照传统的习惯,自愿采取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人,主要进行说服教育,劝其解除婚约,实行一夫一妻。但不定为重婚罪,这也是与国内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样的规定,既维护了《婚姻法》的严肃性,坚持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基本原则,坚决废除封建落后的婚姻形式,又考虑了历史的因素和一部分群众的习惯。
在旧西藏,广大贫苦农奴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基本的人权,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广大妇女的命运,则更为悲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后,西藏自治区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先后制定了十多种与保护妇女权益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以明确的法律形式,切实保障了西藏妇女的地位。现在,西藏妇女和全国其他各民族的妇女一样,与男子一样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这些权利包括: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据1996年统计,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妇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0%。全西藏有县级以上妇女干部573人,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藏族的女法官、女检察官、女警官、女律师、女企业家、女科技工作者,在大洋彼岸留学生队伍中也出现了藏族姑娘。
[投影显示]拉萨市的藏族女法官

[教师引导]在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下,各民族的发展情况。
[板书]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二目的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如:(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即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新疆的石油勘探和内蒙古兴安岭林区的开发等。仅在五六十年代,国家就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四川至西藏、青海至西藏、新疆至西藏等公路干线,建设了包头至兰州、兰州至西宁、兰州至乌鲁木齐、贵阳至昆明、成都至昆明、成都至贵阳、长沙至贵阳等通往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铁路干线。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陆续建成了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独山子石化总厂乙烯工程等一批先进的现代化大中型工业项目和南疆铁路、塔城机场等一批交通设施。(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如广西的北海市被列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西宁、贵阳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国家还先后批准在桂林、南宁、乌鲁木齐、包头四个民族地区大中城市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3)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4)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5)扶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6)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7)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下面我们通过图表资料来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
[投影显示]
表一:
1998年与1952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工业发展对比
项目年份1952年1998年
工业总产值(亿元)5.45313.0
生铁产量(万吨)0.90701.73
钢产量(万吨)0.06632.80
原煤产量(万吨)178.017568.6
原油产量(万吨)5.202047.24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0.81323.1

表二:
1998年与1952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农牧业发展对比
项目年份1952年1998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31.23210.5
粮食产量(万吨)1581.507295.43
大牲畜总数(万头)2439.25564.7
图三
[布置作业]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藏族
《阿拉木汗》朝鲜族
《道拉基》蒙古族
《阿诗玛》维吾尔族
《弦子舞曲》彝族
《阿里玛》撒拉族
答案:
附:板书设计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2.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