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案例探究,使学生能够理解区域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选择新加坡作为研究的案例,主要因为新加坡是工业化程度高,工业化进程快,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的国家,而且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非常明晰。另外,该国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方面的不利与有利条件都非常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与新加坡有很重要和密切的联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加坡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比较能够反映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由于本节内容是问题研究,所以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前面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和技能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内容为1课时。
教学重点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新加坡区域发展的条件评价。
3.新加坡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新加坡区域发展的条件评价。
3.新加坡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教具准备
1.新加坡地图。
2.有关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加坡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会分析地理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区域研究的方法。
2.学会评价某区域发展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科学实用性的认识。
2.建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分组进行研究,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探究过程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课堂上主要是汇报研究的成果。教师也准备相应的资料,以备学生在课堂展示研究成果时进行一些补充。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新加坡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创造着奇迹,许多人都在研究新加坡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同学们也作为专家进行了一些研究,重点以新加坡为例,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下面我们共同探究,已经形成一些想法的同学可以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后,代表小组来介绍探究的成果。
推进新课
板书: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条件

(设置探究题目便于将学生思考引向深入)请大家针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特点来共同分析和评价新加坡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新加坡哪些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
课件展示图片:
新加坡地图
课件展示:文字资料
材料: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简介
国名来由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槃(pán)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简史古称淡马锡。8世纪建国,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初为马来西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新,与柔佛苏丹订约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被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946年英国将其划为直辖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邦,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颁布“紧急法令”等权力。1963年9月16日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
自然地理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它位于赤道以北136.8千米,东经103°38′至东经104°6′,北纬1°09′至1°29′,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面积为682.7平方千米(新加坡年鉴2002),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自然资源缺乏。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通讯和旅游中心。

有利条件主要是地理位置优越,不利条件是矿产资源贫乏。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然后总结)

新加坡的工业非常有名,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是什么地理环境影响到工业部门的选择呢?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条件外,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我们从其发展简史上去寻找。
板书:
一、主要经济部门

课件展示:文字资料
新加坡工业发展
新加坡国土小,人口少,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但是其地处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南口,地理位置优越。因此,从英属殖民地时代起,新加坡就成为一个国际都市,起着中转贸易和邻近地区商业中心的作用,并从此不断繁荣发展。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在李光耀总理执政期间,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加坡从实际出发,实行全方位开放,努力把本国经济融合在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市场、技术和资金以发展本国经济。
新加坡政府从1961年起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国际情况,制定了各阶段的五年发展目标,从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各阶段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1961~1965):为了改变过去单一依赖转口贸易的状况,并解决殖民统治留下的严重失业问题,着手发展进口替代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当时新加坡人口为180万人,失业的就有20万人。经过5年的努力,创造了1.7万个就业机会。
第二阶段(1966~1970):这是奠定基础的十年。为了进一步使依靠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变,着力发展制造业,引进电子产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十年中使制造业的产值从4.3亿新元增加到35亿新元,每年递增26%;同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展开,机场、港口、道路相继建成或得到改善,公共住宅开始大规模兴建。此阶段基本解决了失业问题,同时基本具备吸引外资的条件,外国投资设厂开始增加。
第三阶段(1971~1975):此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电子行业为先导,开始大量生产电脑。提倡科研与经济结合,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制造业继续发展,其就业人数由21万增加到36万。同时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大规模引进外资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四阶段(1976~1980):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阶段(1981~1985):扩大引进高新技术、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中小企业挂钩。为了引进投资、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将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由原来的33%减为10%,同时鼓励外国人在新加坡办学校、医院,便于他们长期居住。

(学生回答后师生讨论并评价)

新加坡国民体系中,服务业、农业等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哪些地理条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课件展示:
新加坡的经济概况
新加坡的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独立后,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政府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以服务业为发展中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近年来,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
(1)农业概况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农业拥有可耕地面积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粮食全部靠进口,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种植一些传统的热带经济作物等。
(2)工业概况
自从1965年从马来联邦脱离后,工业化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主要有制造业,包括炼油、石化、修造船、电子电器、纺织、交通设备等部门。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电子工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但面临着其他亚洲国家的竞争。政府正致力于提高生产率,以在低成本、高技术领域保持竞争优势。
(3)服务业概况
新加坡服务业发达,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业是最大的服务业部门,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很快。旅游业发达,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来新的旅游者近714万人。主要来自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师生讨论归纳)
板书: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不利因素:耕地面积小,资源贫乏
有利因素:气候条件优越,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航运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气候条件优越,不利条件为耕地面积小,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
课堂小结
结合学生活动实践,评价学生学习行为。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条件
一、主要经济部门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不利因素:耕地面积小,资源贫乏
有利因素:气候条件优越,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航运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活动与探究
新加坡一直都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力进行海外投资,例如非常有名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同学们想一想积极对外投资与新加坡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就此写一篇小短文。
提示:学生从新加坡土地面积、资源、环境和土地承载力等方面展开。

精选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2.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B.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3.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A.①地—水库大坝、②地—果林、③地—耕地、④地—水土保持林
B.①地—水土保持林、②地—耕地、③地—果林、地—水库大坝
C.①—果林、②地—耕地、③地—水库大坝、④地一水土保持林
D.①—耕地、②地—水土保持林、③地—水库大坝、④地—果林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
带。读图回答4―5题。
4.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5.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
6.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是()
A.黑龙江省B.内蒙古自治区
C.吉林省D.云南省
7.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增加值最为迅速
B.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C.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D.外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
8.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2年,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
A.l/2B.1/3C.1/4D.2/5
9.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化模式的组合,正确的是()
A.东北模式:沿边开发----边贸发展----城市化
B.苏南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C.浙江温州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10.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
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
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
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
1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其基地是()
A.深圳B.广州C.惠州D.中山
12.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在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核心不包括()
A.深圳B.珠海C.香港D.广州
13.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特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新华网2006年2月4日电作为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带,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威胁,很多地方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到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14.近年来,保护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是()
A.增施化肥B.焚烧秸秆C.秸秆还田D.合理排灌
15.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第16一18题。
16.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17.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18.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19.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轻工业和微电子工业不发达,严重制约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B.该地区正在以广州为基地,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C.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不久,中山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化、钢铁和造船基地
20.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东北平原平坦辽阔,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光、热、水资源丰富,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
C.人多地少,土壤肥沃
D.耕地面积小,土壤肥沃
2006年6月6日,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从广东“珠三角”扩大到粤港澳“大珠三角”,再扩展到包含粤、桂、湘、赣、阂、琼、川、滇、黔9省区和港、澳特区在内的“泛珠三角”。在中央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大致以珠江水系
为纽带的南方9省区加上港、澳特区的区域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据此回答21-23题。
21.从自然环境来说,“泛珠三角”()
A.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B.区内的温度带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C.区内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D.区内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
22.下列关于“泛珠三角”社会经济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内有分属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的经济地带的地区
B.区内有洞庭湖平原、都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
C.区内有我国重要的糖料、油料产地
D.区内盛产茶叶和亚热带水果
23.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最丰富的资源是()
①石油②稀土③有色金属矿④生物资源⑤水能⑥煤矿⑦水资源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⑦

二:综合题
24.读“长江三角洲略图”和”珠江三角洲略
图”,回答问题。
(1)填写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的对应字母:杭州市__,
京九线___。
(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其发展工
业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
(3)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
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
(4)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升级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有__________。
25.阅读材料和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约100吨苯类污染物注入松花江,造成松花江吉林市以下河段严重污染,11月25日,松花江污染水跨界入俄,造成俄罗斯水域污染。
1.简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
2.图的中部为_平原,分析该平原发展小麦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说明松花江水被苯类物质污染造成的危害。
4.请你简要评价下列说法:“A处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而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我们要继续大面积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增强国有商品粮基地的实力。”

26.(2006高考上海卷,32-39)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7361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项选择)
A.肥沃的土壤B.低洼的地势C.发达的科技D.便捷的交通
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
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项选择)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业部门最为突出。
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7.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多项选择)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8.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
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
27.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的示意图,北回归线从本区北部花岗岩和变质岩山区穿过,中部为海积平原,南部为花岗岩丘陵,奇石岛上怪石林立,区内人口约28万,县城距最近的大城市200千米,海沙镇水路经西面海湾到某沿海大城市40海里。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2)在土地利用上,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坡地宜种植 ;100—200米的坡地宜种植;100米以下平地宜种植;在沿海沙地应种植 。
(3)晒盐的海水最好从(填写图中字母)海湾引入,若规划建设一个海滨泳场、深水港和工业区,最好分别选址在处、处和处(填写图中字母)。
(4)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状况,试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参考答案
1.C2.D3.C4.D5.C6.A7.C8.B9.D10.B11.B12.B13.A14.C15.A16.C17.D18.A19.B20.C21.A22.B23.D
24.(1)A J
(2)能源资源不足,矿产资源缺乏
(3)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侨乡之一。
(4)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
25.(1)流量较大,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含沙量小,结冰期较长,有凌汛现象。
(2)松嫩 夏季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黑土分布广),灌溉水源较充足;地广人稀,生产规模较大,重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较高。
(3)污染水源,造成松花江流域地区饮水困难;破坏松花江生态环境,及危害水生生物生存(使水体缺氧,造成鱼类死亡)。
(4)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A处有大面积沼泽地分布,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资源。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对其要进行重点保护。

26.(1)水田劳动集约化(集约化)(2)B(3)劳动轻纺(4)CD(5)技术(或知识)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6)1.8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7)AC(8)湖南、云南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港澳地区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
27.⑴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海岸线漫长,人多地少。
⑵水土保持林 亚热带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蔬菜防护林
⑶BCDF
⑷该地区资源缺乏,但海运方便,发展海岛旅游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和临港工业,但要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和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

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第七章: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城市区位因素

1)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

3)工农业基础条件(好);

4)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5)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

6)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

7)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

8)旅游条件(丰富,地域组合好);

9)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如何综合整治(发展)一个工业区(鲁尔区、辽中南等)的经济

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3)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质,繁荣经济;

4)消除污染,整治环境,美化环境;

5)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6)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

简要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渤海,有利于对内对外联系和交流;

②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区内港口众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

③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

④有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和经济基础雄厚;

⑤有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高校、科研机构众多,教育科技力量雄厚。

分析环渤海湾地区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1)港口资源得天独厚;2)区内交通发达;3)基础设施完善;

4)产业优势突出;5)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丰富6)民营资本雄厚;

7)目前正处于产业加速积聚,提升发展阶段,潜力很大。

“环北部湾经济圈”很有可能会成为“第四圈”。试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经济圈内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诸多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大中城市和产业为依托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②该区域内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③北部湾纠纷已经解决,为中越两国共同开发北部湾清除了障碍;

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多种有利因素叠加,将进一步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2分)

广西新成立的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1)紧邻东盟(东南亚)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2)除了陆上交通联系内地和东南亚,还拥有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港口群,是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交通优势明显;

3)腹地广阔,资源丰富;该区经济相对落后,开发潜力巨大

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应对措施?

优势:1)盆地(坝子)内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

2)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3)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田;

4)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多样化农业;

5)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独特,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6)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采矿、冶炼和深加工工业;

7)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劣势:1)地形崎岖;2)平原面积小;3)交通不便;

4)经济发展水平低;5)地质灾害频繁;6)石漠化严重。

对策:1)大力发展交通;2)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与合作;

3)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水电、矿产),发展水电、采矿和深加工;

4)大力发展农业多种经营;5)大力发展旅游业。

▲苏南地区既要开发又要受到限制的原因?

进一步开发的原因:1)科技发达;2)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多;

3)工业基础雄厚,位于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交通便利,长江下游,沿海中部;5)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6)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限制开发的原因:1)资源短缺,缺少煤、石油、铁等重要资源;

2)环境压力大,污染严重(水、大气、酸雨)

▲塔里木盆地经济发展的优势?

1)温带大陆性气候;2)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塔里木河提供工农业用水(绿洲农业)4)天然牧场,畜牧业;

5)边境贸易;6)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7)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8)国际正常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与变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2课时

一、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与高一必修2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和城市化》是研究城市的区位因素与城市化现象、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本节教材主要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和出现问题及对策。

本节着力于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放眼全国,使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一、二内容的延伸和深化,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来补充理论。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这部分教材主要有三层意思: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一、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体系一览

目的:

核心:

宗法制工具:

作用:

目的:

分封制对象:

作用:

结局:

特点:

内容:

秦朝郡县制

特点:

原因: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

历程实施者:

对策措施:

利弊:

背景:

权:

宋初集权措施钱:

兵:

利弊:

结局:

皇帝制:,。

秦朝三公:

三公九卿制九卿:

关系:

名称:

隋唐结构:三省:、、

历程六部:

作用:

行政权:

宋初措施:军权:

财权:

结果:

措施:时废,设。

明朝时正式设。

影响:

清朝:措施:沿用明制,设,负责军国大事。年间设,职权:

影响: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以来

2、自耕农

特点:

出现原因:

破产原因:

3、租佃制

出现:

发展:

普及:

特点:

作用:

4、手工业

部门成就经营方式

冶金1、

2、

3、

纺织

陶瓷

5、商业

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时:

周朝:

春秋战国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元朝:

明清时期:

6、重农抑商

产生:

发展:

松动:

强化:

7、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

特征:

经济结构:

受阻原因生活水平:

政府政策: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商周以来,我国生产工具是怎样逐渐改进的?

商周时期:绝大部分农具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曹魏时,马均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唐朝时,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

2、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冶铁业发展情况如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春秋用木炭做燃料,西汉用煤做燃料,南宋用焦碳做燃料。

3、商朝以来我国商业发展的情况如何?

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中期开始征收茶税。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有了夜市。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安城内有坊(住宅区)有市(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东市和西市。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为中心。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明清时,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

4、西周以来,我国土地赋役制度的变更情况怎样?

西周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也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都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两汉:编户齐民,指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还有各种田亩附加税。除了规定的徭役外,百姓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妇女有时也被拉去服役。超期服役十分普遍。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后又开始推行以庸代役,限于50岁的农民。

唐朝前期:实行井田制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唐朝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780年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北宋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明朝时: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时: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50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的废除,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重农抑商,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

1、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D.灌溉不受水源的限制

2、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3、按时间顺序排列我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进步①青铜铸造②灌钢法③冶炼生铁和钢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②①

4、下列对均田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形式

B.均田制的实行是国家保护自耕农经济的表现

C.受田农民拥有对土地的全部所有权和处置权

D.从北魏到隋唐前期封建国家一直使用这种制度

5、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

6、对古代私营手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B.唐宋以来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C.明初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清朝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7、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8、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

9、“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这一局面出现于

A.中唐以后B.南宋时期C、元代D.明朝时期

10、某地出土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包括

A.生产关系的调整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11、下列图片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BCD

12、中国的瓷器在海外广受欢迎下图为一珐琅瓷,请你做一回文物鉴赏家判断它的大致制作朝代为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5、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1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17、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A、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冶炼生铁和钢B、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炒钢技术

C、和斩甲能过三十札的以灌钢法锻造的宿铁刀制造方法一样

D、春秋时期我国铁制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18、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坊市不分开②县城以下禁止设市③出现夜市、晓市等④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19、作为一名古代商人,你最愿意选择的经商环境是下列哪一年代?

A.春秋战国B.汉唐C.宋元D.明清

2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

B、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C、隋唐时期商业贸易高度繁荣,已出现纸币

D、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劳动力成为商品

2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有: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②官营作坊内的工匠职业世袭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④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2、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

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3、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24、“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当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