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九)

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发表时间:2022-02-09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九)。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它既包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普及、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亚、非、拉三大洲发展中国家);也包括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及其人均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人地关系。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都重视考生对人口问题的观点和知识考查,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www.JAb88.CoM

扩展阅读

3.4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7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4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7”,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目前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2、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4、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6、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知识结构: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2.3.4.
5.6.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和,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2)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三、典型例题
例1(2003年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解析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分解者较少,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非常有限,同时,残枝落叶等有机物所积累给害虫提供了藏身之处,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不仅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对森林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答案C
例2(2001年上海卷)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解析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因此,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对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建立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注意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唯一选择。
答案A、B。
例3(2003年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解析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分解者较少,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非常有限,同时,残枝落叶等有机物所积累给害虫提供了藏身之处,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不仅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对森林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答案C
例4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研究得知:①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气温上升了0.56℃;②未来100年中全球气温可能会上升1.4℃-5.8℃。导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矿石燃料的大量消耗;植被、森林、湿地的人为破坏;农业生产的不合理耕种方式),从而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植树造林是比较好的措施,因为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可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这些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哪个部位被合成了有机物?()
A线粒体B叶绿体C中心体D高尔基体
⑵全球变暖为蚊子、苍蝇和病原微生物等提供了最佳的滋生繁衍条件,从而可以导致某些疾病的大流行。下列哪种疾病不会因此而流行?()
A疟疾B登革热C心脏病D流行性脑炎
⑶为减少因汽车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可大力开发下列哪种燃料汽车()
A氢氧燃料电池汽车B太阳能汽车C甲醇汽车D天然气汽车
解析:这是一道生物、化学和物理之间的跨学科综合试题,试题设问比较简单,第⑴问考查了高中生物学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第⑵问则考查了初中生物学中的传染病知识,因为“心脏病”是指心脏器官的功能性病变,其原因不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所以“心脏病”不是传染病,不具备传染性;第⑶问考查了物理学中“能源”和化学中燃料燃烧的化学反应,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是含碳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一氧化碳等含炭燃料,因此燃烧后的主要产物也是二氧化碳;而氢燃料和太阳能则为绿色能源。所以上述三道试题的答案分别为B;C;AB。
例5机动车尾气(含有烃类、NO、CO2、CO、SO2等物质)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汽车尾气的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用Pt、Pd合金作催化剂),使NO和CO反应生成可参与生态环境循环的气体,并促使烃类燃烧及SO2的转化。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机动车尾气可导致的环境污染有()
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损耗③酸雨④光化学烟雾⑤白色污染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⑵写出NO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催化转换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气的酸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O2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烃类、NO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气体;所有的酸性气体都可以导致酸雨的形成;大量的烃类、NO和CO在环境条件适宜;阳光照射下可以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而“白色污染”是指不可降解塑料的污染,所以第⑴小题的答案为D。NO和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可参加生态循环的气体,所以第⑵问的答案为:2NO+2CO=2CO2+N2。
酸雨的形成与大气中含有的酸性气体有关,机动车尾气中已经含有了CO2和SO2等酸性气体,而“催化转换器”的存在又使CO转化为酸性气体CO2,使SO2转化为酸性更强的S03,所以说“催化转换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气的酸度。因此第⑶小题的答案是“产生了较多的CO2以及SO2转化为酸性更强的SO3”。
例6.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是许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栖息地。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和食物。当人为因素改变了生物生存环境,如森林被毁、草原缩小、环境污染等,许多生物就很难生存下来,从而造成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灭绝,更何况是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了。我们强调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要加强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例如,保护森林资源并不是完全禁止采伐树木,相反地,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砍伐还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
D

可持续发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可持续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569

2012届高考地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突破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讲义

考点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

阶段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恐惧和依赖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生产力发展

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天命观和有神论;人地关系思想有了萌芽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2、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3、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human-centeredtheory)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4、人地伙伴论:

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天(自然)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其基本内涵包括自然与人类的“相类、相通、相应和相统一”。即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的行为准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相通的。但自然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必须实现天人相协调、相统一。

6、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上述3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7、环境问题: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8、环境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指得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9、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

10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又叫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考点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4、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发展只是条件,社会发展才是目的。

5、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发展不能以耗竭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7、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所谓空间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8、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9、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的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10、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发展中国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考点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

⑴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⑵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

⑴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⑵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

搞好生态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

⑴鉴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⑵中国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5、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三个具体的指数:⑴收入—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2)寿命—反映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用平均预期寿命来评价计算;(3)教育—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反映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具体计算采用成人识字率和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等指标。

产品的环境标志是表明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由权威机构认证的同类产品中具有较为优异的环境功能的产品标志,除颁发证书外,还可使用鲜明的环境标志图案。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计特色鲜明的环境标志图案,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影响的关注。产品环境标志图案的设计既要简洁明快,又要含义丰富;既要显示民族特色,又要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我国的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和10个环组成。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10个环紧密结合,表示公众参与,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7、循环经济:

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8、清洁生产:

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9、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因此扣除GDP中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及不合理部分,便构成了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GGDP,第一个G指green)。

G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10、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由于在国际上,对于保护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事业已经习惯冠以“绿色”的字样,所以,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加工程序,在中国,统一被称作“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1990年5月,中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标准及标志。标准规定:①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②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③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④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中国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绿色食品的标志为绿色正圆形图案,上方为太阳,下方为叶片与蓓蕾,标志的寓意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