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高中经济生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知道欧洲联盟;
(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概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状况。
三.教学步骤
导入:
1.一试身手:多媒体展示《1950---199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表。
(你能对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做一个大致描述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你知道吗:多媒体展示《硅谷》
(这是一个奇妙的地方,96年时这里每24小时就产生62个百万富翁,1998年这里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00亿美元,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说一说:展示《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图,图中的数据表明了什么?
练一练:
时期表现(特点)原因
五六十年代
七八十年代
90年代

各抒己见:请结合有关二战的史实说明五六十年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原因。
(二战初期,美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军事工业迅速发展。经济重心由东逐向西部和南部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自由空间:以“美国经济与教育、科技”为题组织自由发言。
(让学生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二.西欧的振兴和欧共体的建立
考考你:你知道“西欧”的概念?
1.(在自然地理概念上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法国、摩纳哥。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
2.图片《重建柏林》、《二战后的欧洲城市》等
(战争的巨大破坏,一片废墟,当时人们对欧洲的重建普遍不抱任何希望,有人甚至认为仅把柏林市的瓦砾清除干净就需要20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简直比登天还难。事实果真如此吗?)
3.课堂讨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师及时引导: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由于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核能、计算机、激光、宇航等。同时,又对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制造等进行了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对农业部门也注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的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
4.看图学史:《15个欧洲联盟成员国》
(教师启发式提问:欧盟包括哪些国家?它的前身是个什么组织?)
特色论坛: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思维拓展: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议一议: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主观: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及先进的企业管理体制等。客观:美国的扶植。)
想一想:美国为什么要扶植日本?怎样扶植日本?
(美国为了争霸世界,把日本变为对抗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
战败后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特别是重视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从50年代中期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四.板书设计
1.美国的发展和原因
措施——拓展世界市场、应用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
成果——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提高
2、西欧:
措施: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利用美援、宏观指导、发展科技
典型:德国:原因——政治改革、非军事化、美国扶持、
制定政策、重视科教、人民素质
成果——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欧共体”
原因: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时间:1967年成立
目标:争取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
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4、日本:
发展原因:社会改革、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战略、发展科教、利用战争
经济成就: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后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政治状况: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美国战略伙伴
教学反思:
明确西方经济发展的原因:高素质的劳动力使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让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核能、计算机、激光、宇航等。同时,又对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制造等进行了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对农业部门也注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的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使得西欧经济的发展在二战后成为黄金时代。

相关阅读

第13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3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3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学案
学习汉朝的经济,为实现祖国富强贡献力量!
1、知识目标:知道汉的经济发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2、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本课,增强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的责任感!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一、复习提问,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速读全文,编织知识提纲。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生生互动,巩固记忆:两汉治理黄河的史实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

2、对比记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发言,精彩展示。
两汉的经济发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五、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六、达标检测题。
当堂达标,巩固训练,检测过关!
:学会历史知识的前挂后联是形成深刻历史记忆的关键。

:本课的重点问题较少,可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对比,进行相关历史史实的纵向记忆。
达标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明察秋毫
1、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汉朝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A.汉文帝B.汉景帝
C.汉武帝D.汉明帝
2、秦始皇与汉武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在全国统一货币B.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C.修建长城D.治理黄河
3、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用于()
A.农业B.冶铁业
C.冶铜业D.丝织业
4、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水利专家是()
A.王景B.李冰
C.郑国D.杜诗
5、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那么汉代的丝织品使用的是()
A.提花机B.水排
C.耧车D.印染机
二、简答题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哪些?

2、两汉的经济发展中哪些是领先世界第一的?你怎样看待这些成就?

第四课经济发展的差异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课经济发展的差异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课题

第四课经济发展的差异

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执教教师:

教学目

1、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异,知道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发展比较快的国家的名称和位置。2、理解各国的发展都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特色。3、了解新加坡、伊朗、沙特、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资源

教学重点

亚洲各国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

亚洲各国经济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法学法

讲练结合,分组学习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14--------17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寻求快速发展经济的方法

重难点教学过程

读图7、152000年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组织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中各国的收入,完成下列题目:

(1)由多到少,给超过2000美元的国家排序。

(3)中国在亚洲处于怎样的地位?

(4)总结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总结讲述)通过分析图片我们知道,在亚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收入较高,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既是同属发展中国家,收入相差也很多,韩国、沙特等国家发展很快,而越南、孟加拉国等发展缓慢,中国也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阅读课本15页,找出韩国、新加坡和沙特等国家的位置,分析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阅读课本,讨论原因。得出结论(韩国、新加坡工业发展较快;沙特石油资源丰富)

1、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韩国(工业国)

沙特(石油国)

(过渡)新加坡、沙特等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国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道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之路。

板书: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展示新加坡位置图

(学生活动)阅读15-16页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新加坡的位置,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新加坡的资源情况,分析其适合发展的工业部门。

(3)根据新加坡的工业分布,分析这样布局的原因。

(4)综合以上分析,总结新加坡是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

(总结分析)新加坡是位于马六甲海峡中的一个岛国,由于马六甲海峡在世界航运中的重要地位,使新加坡的交通十分便利,这也是其发展经济的最大的有利条件。但是本国资源缺乏,人口众多,因此只能发展一些低耗能的工业。一些造船和炼油等重工业分布在马六甲海峡沿岸,这样便于从中东进口石油和发展航运。总而言之,新加坡就是充分利用了本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航运、造船,炼油灯产业,使经济迅速腾飞。

板书:1、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越。

2、以色列(科技发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延伸)我们可以用分析新加坡的方法,分析以色列、沙特、伊朗和马来西亚的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17页材料,分析以色列、沙特、伊朗和马来西亚的优势条件。分组讨论,得出答案。以色列(科技发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总结应用

总结: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国发展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韩国(工业国)

沙特(石油国)

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1、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越。

2、以色列(科技发达),沙特和伊朗(石油丰富),马来西亚(热带经济作物丰富)

典型错例分析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班级:姓名:学号: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4-65页“经济重心南移”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宋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6-68页“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两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行业类别成就

业生产工具
农业作物
粮食生产中心


业采煤
和冶炼
制瓷业

业商品经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海外贸易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罗列要点,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2、你的疑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