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小学社会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新课导入

19世纪英国有一个大作家,他的名字叫狄更斯。狄更斯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双城记》、《远大前程》、《大卫·科坡菲尔》,当然还有《雾都孤儿》。这儿的雾都指的是伦敦。今天的伦敦和英国其他城市阳光明媚,蓝天碧水,亮丽清新,狄更斯笔下19世纪的伦敦却是烟雾弥漫。举世闻名的“雾都”伦敦之得名,诚然与英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有关,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得益”于空气污染。在狄更斯那个时代,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人为的烟和自然的雾混杂在一起,形成极浓的灰黄色,能见度极低。小屋被煤烟熏得黑黑的,浓雾后一些植物和花儿的叶子脱落了,甚至能一眼从羊身上毛染黑的程度看出它在草地上呆了多久。和空气污染相伴而生的是水质恶化。伦敦的泰晤士河今天水清鱼多,是水禽栖息和豪门饮宴的理想场所,是英国人的生命之河。但在狄更斯那个时代,该河的水质却相当恶劣。病菌孳生,鱼类几乎绝迹只有少量鳝鱼得以幸存。河水的污染使伦敦奇臭难耐,1858年被称为奇臭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了一条条浸过药水的被单。水体污染导致多种传染病流行,霍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答案是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而要想了解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详情,就有必要学习本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结构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简表

国家

起止时间

主要发明

特点及原因

影响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其他三、高考试题

1、(1997·上海)(D)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这段话是在

A、肯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B、赞扬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C、谴责英国组织“反法同盟”D、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2、(2002·全国文综)(C)

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3、(2002·上海)(C)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

A、圈地运动结束B、君主立宪制确立

C、工业革命完成D、“日不落”帝国形成

4、(2001·上海)(C)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应该有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5、(2002·上海)(D)

近代史上,造成东西方经济差距拉大,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的基本因素有(1)科学技术水平进步(2)资产阶级革命成功(3)无产阶级革命受挫(4)殖民主义疯狂掠夺

A、(1)(2)(3)B、(2)(3)(4)C、(1)(3)(4)D、(1)(2)(4)

6、(2001·全国)(A)

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标志是

A、用机器制造机器B、工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C、手工工场基本消失D、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

7、(2004·江苏)(B)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四、情景新设

1、下列哪项不是英国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

A、资本雄厚B、原料产地和市场广阔

C、劳动力充足、知识丰富D、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凯伊发明飞梭B、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C、瓦特改良蒸汽机D、富尔顿发明汽船

3、下列事件中,对工业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A、珍妮纺纱机的使用B、改良蒸汽机的发明

C、工场代替工场D、机器代替手工

4、之所以说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对工业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因为其

A、最先提高了织布速度B、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棉纺织业

C、首先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

D、使工业生产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把人类推进到了蒸汽时代

5、在工业革命中,最先采用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6、法国工业革命曾受到一定阻碍,但下列哪个并非阻碍法国而是阻碍德意志的因素?

A、中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B、高利贷资本发达

C、小农经济长期存在D、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7、下列国家中工业革命起步最晚的是

A、德意志B、俄国C、奥地利D、日本

8、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世界各地联系的根本媒介是

A、炮舰B、军队C、商品D、思想

9、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

A、棉纺织业B、冶金业C、交通运输业D、采矿业

10、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主要是指

A、手工工场规模扩大B、工厂出现C、大机器生产出现D、蒸汽时代开始

11、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B、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

C、拥有大片殖民地,国外市场广阔D、大量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

12、下列各项与美国工业革命有关的是

A、最早普及改良蒸汽机B、19世纪中期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C、农业化学最先发展起来D、最先采用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13、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是1﹕2,19世纪初上升为2﹕3,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流入城市B、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英国

C、大量人口前往殖民地D、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

14、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使东方从属于西方B、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15、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B、海外市场的扩大

C、科技知识的积累D、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16、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下列哪一部门的发展中?

A、毛纺织业B、交通运输业C、棉纺织业D、采矿业

1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仅仅发生于英国,没有波及到别的国家

B、科研成果很快转化为生产技术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D、技术进步主要源于实践经验

18、工业革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原因不包括

A、西方的生产力高于东方B、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C、西方的社会制度先进D、西方的地理条件优越

19、美国在工业革命中采用和推广机器零部件的作用是

A、推动了机器的普及B、越来越机器出口

C、提高了机器的质量D、便利了设备的更新

20、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是指

A、金融资产阶级和工场工人B、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

C、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D、城市资本家和城市贫民

2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在交通运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是

A、英国美国B、英国法国C、美国德意志D、英国德意志

22、下列哪个国家并未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意志

23、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哪个阶级取得更大的权利?

A、工业资产阶级B、工业无产阶级C、农民阶级D、城市贫民

24、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并不表现在

A、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使东方从属于西方D、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和生产技术的传播

25、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D、工厂已经取代了手工工场

26、在工业革命中为蒸汽机的运用开拓了新领域的是

A、凯伊、富尔顿B、凯伊、史蒂芬孙

C、哈格里夫斯、富尔顿D、富尔顿、史蒂芬孙

27、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A、用机器制造机器B、工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C、手工工场基本消失D、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

28、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列事件的历史意义与此相类似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启蒙运动D、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29、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是

A、原料来源丰富,产品易销B、传统工业技术经验积累丰富

C、是一种新兴工业,新技术易于推广D、政府限制不严,容易突破

30。、下列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或条件中,最主要的是

A、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B、圈地运动大规模进行

C、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D、大量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

31、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D、生产高速增长取代缓慢增长

32、蒸汽机直到近代才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推广B、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C、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D、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

33、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这表明

A、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B、工业革命使劳动者获得解放

C、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D、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工人劳动的积极性

34、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是

A、创造了空前的财富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使东方从属于西方D、巩固了资产阶级的地位

35、对下面统计表的分析结论不正确的是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万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万

75%

25%

俄国(1850年)

约5900万

93%

7%

美国(1850年)

约2300万

87%

13%

A、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B、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较大

C、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开始向工业化过渡

D、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36、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从手工工场到机器生产的飞跃B、特点是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C、在资本主义世界先后进行了100年左右D、各方面的突破均从英国开始

37、法国工业革命发展较快是在

A、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中期D、19世纪中期

38、法国工业革命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原因应是

A、农民阶级力量雄厚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C、资本短缺D、大革命和对外战争

39、在法国工业革命中,下列各组没有因果联系的是

A、中小企业大量存在与新机器新技术推广迟缓

B、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与劳动力相对缺乏、国内市场不很景气

C、高利贷资本发达与工业资本短缺

D、法国大革命与高利贷资本发达

40、下列发明不是在美国工业革命中完成的是

A、汽船B、火车C、缝纫机D、轧棉机、拖拉机

41、美国工业革命不同于法国的最主要前提是

A、资源B、国际环境C、劳动力D、市场

42、富尔顿发明汽船的必要条件是

A、美国有统一的市场B、美国海上运输业发达

C、美国领土扩张D、改良蒸汽机的出现

43、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时,下列哪个国家尚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意志

44、19世纪中期前后,工业革命扩展到了亚洲的

A、德意志B、俄国C、奥地利D、日本

45、工厂与工场的最大区别是

A、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C、劳动效率D、劳动者的地位

46、下列各项与法国工业革命有关的是

A、最早普及改良蒸汽机B、19世纪中期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C、最先采用推广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市场方法D、农业化学最先发展起来

47、下列与工业革命相关的是

A、资产阶级未确立对世界的统治B、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C、工人运动逐渐兴起D、西方国家抢占殖民地的矛盾加剧

48、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准确涵义是

A、东方落后于西方B、东方全部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C、东方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亚洲国家按西方的制度对社会进行改造

49、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关系上的变革,指的是

A、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B、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因此形成

C、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日益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D、使西方列强拓展殖民地,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50、下列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工业布局摆脱了河流的限制B、使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

C、使科技人才成为决定性因素D、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98年的一天,美国青年富尔顿拿着自己设计的轮船图纸去见拿破仑,希望得到帮助和支持。可是拿破仑一笑置之,把他打发走了。富尔顿在英国订购了瓦特蒸汽机,带回美国自己试制。9年后的1807年6月,富尔顿设计的“克莱蒙特号”出现在哈得孙河上。它有45米长,5米宽,有高大的烟囱,船舷上装着蹼轮。如此奇形怪状的船当时谁也没有见过,人们把它称作“富尔顿的蠢物”,料定它绝对不能成功,就连富尔顿的父亲也在一旁冷眼相看。8月17日,“克莱蒙特号”点火起航了。哈得孙河两岸,挤满了观看的人群。航行了一会,汽船就呼呼直响不再前进了。两岸爆发出幸灾乐祸的嘲笑声、哄闹声。富尔敦咬着牙一言不发地检查他的轮船,发现在机器的关键部位脱落了一个螺丝,重新装上这枚螺丝后,轮船又鸣叫着向前开去。试航终于成功了。

而那位认为汽船绝对不可能的拿破仑皇帝,他的海军被英国海军打败,自己成了俘虏,被放逐到了一个荒岛上。如果当时他采纳富尔敦的建议,或许19世纪的欧洲历史要重新改写。

请写一封给拿破仑或富尔顿或富尔顿的父亲或围观人群的信。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新课导入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众所周知,上述文字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生于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的一个破落的丝绸商家庭,为了谋生,15岁起就在小学里担任修课的辅导员。17岁到巴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0年中,先后发表了诗集《女恋人》和小说集《磨坊文札》。但是,这两部作品并没有给他带来多高的声誉。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是1873年发表的《最后一课》。《最后一课》相信大家都在课本上读过,故事借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小弗朗士的自述,具体地描写一所小学所上的最后一堂法文课。作家回避了普法战争的正面战场,而把笔墨转向一幅极为平常的生活画面:小学生迟到,老师讲课、提问,习字,拼音练习,下课……描写极为冷静、客观、朴素,却极具感染力,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堪称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小说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流传广泛,脍灸人口。那么普法战争是怎么回事?这场战争又和哪些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学习本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知识结构

客观:时代需要(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背景

主观:马恩活动(理论研究、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诞生

概况:时间、著作

意义:

背景: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时间:

地点:

意义: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背景:偶然性自发性

时间:

内容:意义:

三、高考试题

1、(2000·上海)(D)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上“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A、英、法、美B、英、美、德C、法、美、德D、英、法、德

2、(2002·全国)(B)

在国际战争中,失败往往引起国内的革命运动,这方面的例证是

A、美西战争B、普法战争C、拿破仑战争D、意埃战争

四.情景新设

1、世界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

A、1825年,英国B、1857年,美国C、1825年,法国D、1857年,英国

2、下列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源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表现为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D、资本主义制度总有一天会彻底避免经济危机的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早期工人运动表明

A、工人阶级尚处于自发斗争阶段B、工人阶级主要为改善经济条件而斗争

C、工人阶级已建立起自己的政党

D、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这里的“独立”,准确的理解是

A、有科学共产主义的指导

B、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C、开始从资产阶级革命中独立出来,开始提出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

D、无产阶级公开反对资产阶级统治

5、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国际工人组织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B、国际工人协会C、巴黎公社D、英国宪章运动

6、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A、普法战争中法军溃败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C、法国政府投降卖国D、临时政府企图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7、下列关于巴黎公社措施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民主选举公职人员,工作人员年薪不得超过工人最高工资,最能体现其阶级性

B、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明显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体现了所有制变更

C、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创举

D、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未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巴黎公社的失败与其没有关系

8、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揭示了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9、镇压巴黎公社的法国政权是

A、波旁王朝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法兰西第一帝国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

10、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领导

B、在斗争中缺乏经验,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

C、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是当时世界进步的主流

D、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11、下列关于英国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最先开始殖民扩张并最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最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最先开始工业革命

C、最先开始工业革命并最早发生经济危机

D、最早发生经济危机并最先爆发独立的工人运动

12、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儿的“新”主要表现在

A、它是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

B、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C、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D、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走向联合

13、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来源的是

A、英国达尔文进化论B、德意志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4、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恩格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B、共产主义者同盟被解散

C、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D、第一国际的组织领导

15、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此显露

C、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扩大D、资本主义国家相互转嫁危机

16、下列哪项不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而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是

A、1831和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B、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

C、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D、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17、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倒台第三共和国建立的事件是

A、法国同普鲁士的战争遭到惨败B、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后巴黎人民的起义

C、法国政府投降卖国D、巴黎公社的失败

18、19世纪中期以后的工人运动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形式B、以暴力斗争为主要手段

C、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分散性D、具有国际团结的精神

19、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B、西方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显露D、工人运动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20、《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它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

C、它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它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21、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这主要是说

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尝试

C、无产阶级夺权的时机只在巴黎成熟

D、巴黎公社的建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实现

22、下列不属于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的是

A、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再度高涨

C、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和准备

D、普法战争法国失败

2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发展B、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C、马、恩亲自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D、人类创造了丰富的优秀文化成果

24、下列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表述准确的是

A、工人阶级跟随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

B、形成了一股反封建的历史进步潮流

C、既有经济斗争,又有政治要求

D、各国工人要求加强国际联合的愿望突出

25、下列关于第一国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864年成立于伦敦B、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C、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D、直接指挥巴黎公社的斗争

26、巴黎公社是对整个19世纪上半期国际工人运动的一次总结,体现了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的(1)自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2)政治斗争和暴力斗争特点(3)广泛的群众性特点(4)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特点

A、(1)(2)B、(3)(4)C、(1)(3)D、(2)(4)

27、巴黎公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的最主要的经验是

A、同强大的敌人战斗时英勇不屈,视死如归

B、联合农民,建立工农联盟C、清除败类,纯洁革命队伍

D、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8、第一国际成立的客观条件是

A、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B、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独立工人运动兴起D、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9、下列各项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无关的是

A、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

C、临时政府的卖国行为D、临时政府企图解除人民武装

30、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

C、是19世纪初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高峰和总结

D、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在军事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31、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上“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A、英、法、美B、英、美、德C、法、美、德D、英、法、德

32、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

C、国际工人协会成立D、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叫罗伯特·欧文(1771—1858),英国人,史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我之所以有“社会主义者”这个称号,是因为我在英国和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实验。我率先在我的工厂里禁止雇佣10岁以下的童工,为3岁以下幼儿的家庭提供帮助使其抚养好孩子,3岁以上的孩子则与家庭相对地分离,而由社区抚养。1809年,我在新兰那克创建了一个公共幼儿园以免费培养3岁以上的儿童。1816年,我又在此兴建一所学校,为10岁以前的孩子们提供教育,以免他们进入别处的工厂和矿山而过早地去劳作。同时,为孩子们创办了舞厅、音乐厅、会议厅。在我的新教育系统里,以鼓励为主,不允许对儿童有任何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虐待,以期能全面培养儿童的健康心智。我为工人和他们的家庭建造了舒适的砖石结构的住宅区。生活区的一幢幢四层楼,房屋高敞,通风朝阳。每一户都有单独的住宅,但每户都可以走进一个合用的大起居室、阅览室和公用的大厨房。我还为每一家配制了当时最新式的照明灯——汽灯。新村小型的工人医院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在这里,人们有自己的私生活,但必须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新村里有公共商店,商品价格极其便宜。不愿意自己做饭的人可以在公共食堂里吃饭。在新村的生活区里,幼儿园、学校、住宅楼等都被花园所环绕。附近不远的工厂区,也整洁而井然。

我的“社会主义者”称号前之所以有“空想”二字,是因为我进行的社会主义实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英国新兰那克社会主义新村资金严重不足。美国“新协和村”所有的资金被我的一名合作者席卷一空。同时,进入新协和村的不少村民认为共产主义的千禧年已经到来了,便开始偷懒,瞅上空子就离开工作岗位去跳舞、唱歌,以致白白消耗了80%的生产利润。1839—1845年间,我又在英格兰汉普郡的昆乌德指导建立了另一个社会主义试验区,在那里逗留了3年,也以失败告终。说我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可谓名副其实,我没意见。

在我生命的最后10个年头,有两个德国人据说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空想一变成科学,就犹如老母鸡变成了丑小鸭,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就不再叫社会主义,而叫共产主义了。又过了十多个年头,法国巴黎建立了一个公社,尽管最后失败了,参加者却意气风发,有人作歌曰: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后来又有人给歌词谱了曲,传唱颇远。后来又有人对所谓的英特纳雄奈尔作了进一步的想像和描述,说只要实现了英特纳雄奈尔,物质就极大的丰富了,就不再按劳分配了,而是按需分配了,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总之有事您说话。当然那时人们的思想觉悟也是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成为他们的第一需要,一天不干活就浑身难受,让谁白吃饭一天到晚蹲墙根晒太阳啦大呱是最严重的惩罚。这样的英特纳雄奈尔能实现吗?不知别人如何,反正我是存疑的。从实践上说,我的实验都失败了。从逻辑上说,人类社会之所以会从茹毛饮血发展到蒸气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细说肯定很复杂,但如果一言以蔽之,我以为归根结蒂只有两个字:欲望。同样是人,你凭什么占有的社会财富比我多,小日子比我过得滋润?不行,我得赶上你,超过你,气死你。怎么,你竟然跑我前头去了?小样,看我怎么把你甩掉?正是欲望导致的一轮接一轮的占有社会财富的竞争,你不服气我,我不服气你,谁也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类社会才有今天。如果从原始社会开始永远一碗水端平,谁都对眼前的一切心满意足,人类恐怕现在还在吃生肉呢。德国文豪歌德的巨著《浮士德》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浮士德富有进取心,似乎什么都不能满足他的欲望,魔鬼菲摩斯特跟浮士德打赌,说无论什么要求我都满足你,荣华富贵香车美女,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等到你终有一天对生活没有欲望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归我所有,换言之就是死亡。浮士德不相信自己会满足,于是和魔鬼订了生死契约。经过一系列的较量之后,最后浮士德确实没什么可要求的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赞美,结果立马倒地死去。欲望是人类生生不息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什么时候人的欲望满足了,社会也就停滞不前了。英特纳雄奈尔就是一个让人没有欲望的状态,想什么有什么,不用奋斗就能得到,你说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所以我说,英特纳雄奈尔实现之日,也有可能是人类社会玩完的标志。

其实我根本不担心人类社会会玩完,因为英特纳雄奈尔压根就不会实现。作为理想,作为信念,英特纳雄奈尔不妨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但若有谁想把它变为现实,十之八九会摔跟头,碰得头破血流。不说别人,我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至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还有那些仍打着所谓社会主义旗号之国家的专权和腐化,都说明英特纳雄奈尔的实现遥遥无期。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像中国人胡适说的那样,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吧。只要让百姓吃饱吃好穿暖住好,安居乐业,活得像个人样,是不是英特纳雄奈尔,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述观点你是否同意?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新课导入

2004年11月3日上午11点(北京时间4日零点),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统布什打电话,承认自己在大选中失败,并向布什获胜表示祝贺。电话持续了不到5分钟。克里对布什说,美国社会目前分歧严重,“我们确实应该为此做些事情”。布什对此表示同意,并称克里是一个“杰出、坚强、可敬的竞选对手”。至此,美国总统大选落下帷幕,布什得以成功连任。

美国大选落下了帷幕,权力得以平稳过度。并不是任何时候的美国大选都这么风平浪静,一次总统大选引来一场战争,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譬如144年前的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就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而这场战争和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共同汇成了当时世界历史不可阻挡的主潮——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胜利。若想了解其中详情,就有必要学习本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二、知识结构


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内容、意义美国南北战争:背景、经过、意义德意志统一:背景、经过、意义意大利统一:背景、经过、意义日本明治维新:背景、经过、意义

三、高考试题

1、(2000·春季)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C)

(1)造成资本的集中(2)扩大了国内市场(3)提供了自由劳动力(4)强化了中央集权

A、(1)(2)B、(2)(3)C、(3)(4)D、(1)(4)

2、(2001·全国)

1861年,美国南部一些州建立南部联盟,这一举措意味着(B)

A、蓄奴州数目增加B、公开分裂国家

C、美国内战爆发D、南方诸州与英国结盟

3、(2001·上海)

林肯在竞选中主张解放黑奴,但1861年他却把宣布解放黑奴的一位将军撤职。1862年他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的这种策略变化表明他在此期间的最高宗旨是(A)

A、拯救联邦政府,维护国家统一B、团结黑人奴隶,战胜南方叛军

C、放弃废奴主张,向奴隶制妥协D、保护白人利益,坚持种族歧视

4、(2001·上海)

林肯说:“一个妇人写了一本小册子,结果引起了这场战争。”这个妇人就是斯托妇人,这本小册子就是《黑奴吁天录》,这场战争就是(C)

A、美国独立战争B、美西战争C、美国南北战争D、朝鲜战争

5、(2000·上海)

美国内战前夕,南方种植园经济实质上是(D)

A、英国完全控制的殖民地经济B、欧洲移民发展起来的奴隶制经济

C、种植园主经营的奴隶制经济D、使用奴隶进行生产的奴隶制经济

6、(2001·广东、河南)

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也说它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C)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

7、(2000·上海)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区别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点是(A)

A、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B、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提供了对外扩张的条件

8、(2002·全国)

下列国家,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被打败的是(A)

A、法国B、英国C、俄国D、西班牙

9、(2002·上海)

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B)

A、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B、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对外殖民扩张方面取得相当成功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10、(2004·上海)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B)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11、(2004·江苏)

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表述,正确的是(C)

(1)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3)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4)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1(2)B、(3)(4)C、(1)(3)D、(2)(4)

12、(2003·全国)

在历史上,美国出现过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既有大量欧亚移民,也有血腥的奴隶贸易,还有西进运动中的国内移民。

回答:

(1)19世纪欧亚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2)简要分析《宅地法》对西进运动的影响,并指出西进运动的后果。

四、情景新设

1、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农奴制度的阻碍B、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C、国内市场狭小D、自由劳动力缺乏

2、与彼得一世改革相比,1861年改革的特点是

A、自上而下的改革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增强了俄国国力D、改变了社会性质

3、促成俄国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B、国内自由劳动力缺乏

C、资本主义工业落后D、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4、近代时期用赎买方式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日本

5、18世纪初和1861年俄国两次大的改革都是由沙皇推行的,这报表明其

A、已无力阻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潮流

B、已意识到使国家摆脱落后追赶先进的必要性

C、已看到农奴制度是俄国落后的根源

D、迫于国内矛盾尖锐化,只得以改革避免革命

6、1861年改革后,俄国的农民

A、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B、转化为新兴工人

C、必须直接支付所有赎金D、得到了原先耕种的所有土地

7、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1)造成资本的集中(2)扩大了国内市场(3)提供了自由劳动力(4)强化了中央集权

A、(1)(2)B、(2)(3)C、(3)(4)D、(1)(4)

8、俄国1861年改革能促成社会形态变化的根本前提是

A、资本主义发展B、农民斗争兴起C、地主阶级拥护D、沙皇掌握实权

9、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B、农奴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加剧了国内社会经济危机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10、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B、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C、消灭农奴制D、挽救统治危机

11、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主要依据是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B、改革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残酷的掠夺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2、俄国资产阶级如果对1861年改革感到满意,主要应该因为

A、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B、获得了自由劳动力

C、扩大了国内市场D、进行对外扩张

13、美国西进运动的实质是

A、美国历史上的罪恶B、对印第安人的驱逐和掠夺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D、种植园经济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争夺

14、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是

A、市场和原料问题B、保护关税问题

C、自由劳动力问题D、奴隶制存废问题

15、美国南北战争的成果不包括

A、维护了国家统一B、解决了土地问题

C、废除了奴隶制度D、彻底消除了种族歧视

16、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属于

A、奴隶制经济B、封建制经济C、农奴制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7、美国南北战争中,战争形势得到扭转,有利于北方的原因是

A、北方准备充分B、北方得到国际援助

C、林肯政府采取了顺应民意的措施D、南方奴隶主分裂国家不得人心

18、《宅地法》的实施,对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是

A、使美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西部B、加速了西部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

C、种植园经济被小农经济所取代D、为北方胜利奠定了基础

19,美国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不同于古代奴隶制的特点是

A、生产为追求利润B、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C、残酷地剥削奴隶D、奴隶一无所有

20、美国内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市场B、劳动力C、原料D、资本

21、下列叙述与美国总统林肯的情况不符的是

A、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家B、当选总统后立即宣布废除奴隶制

C、颁布《宅地法》D、曾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联邦军队

22、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B、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C、消除了种族歧视D、有利于广大农民

23、美国内战前,有人主张在西部建立“自由州”,这里的“自由州”是指

A、允许自由买卖黑人奴隶的州B、禁止使用奴隶劳动的州

C、限制使用奴隶劳动的州D、可以合法使用奴隶劳动的州

24、林肯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限定解放黑人奴隶的范围是

A、叛乱各州的奴隶B、南方各州的奴隶

C、实行奴隶制各州的奴隶D、美国所有的奴隶

25、林肯在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

A、维护联邦统一B、废除黑人奴隶制

C、发展资本主义D、打败南方民主党

26、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人民具有革命传统B、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性强

C、奴隶制比封建制更顽固不化

D、黑人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

27、美国向西部扩张领土的手段不包括

A、低价赎买B、武装颠覆C、武装入侵D、外交讹诈

28、1861年,美国南部一些州建立南部联盟,这一举措意味着

A、蓄奴州数目增加B、公开分裂国家

C、美国内战爆发D、南方诸州与英国结盟

29、美国内战前,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主没有分歧的问题是

A、原料和市场问题B、劳动者的地位问题

C、向西部扩张领土问题D、关税问题

30、美国内战前,南北双方的主要矛盾是

A、市场和原料问题B、提高还是降低关税问题

C、资本问题D、自由劳动力问题

31、1858年林肯说:“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这说明

A、林肯认为国家统一是最高利益B、林肯为竞选总统准备向南方妥协

C、林肯不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D、林肯主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2、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北方取得胜利的相同原因有

(1)战争的正义性(2)国际援助(3)人民群众主力军作用(4)力量对比占优势

A、(1)(2)B、(3)(4)C、(1)(3)D、(2)(4)

33、1861年美国用战争形式解决奴隶制问题主要是因为

A、南北方矛盾显露并不断激化B、南方公开分裂国家并挑起战争

C、废奴运动日益高涨的必然结果D、林肯主张用战争方式消灭奴隶制

34、对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相同点的归纳中,不正确的是

A、引起战争的经济原因都与英国有关,均与世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B、战争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均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战争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前者以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为目标,后者以维护国家统一为目的

D、战争都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均冲击了欧洲国家和世界殖民体系

35、俄国1861年改革与美国南北战争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主要是

A、解放劳动力B、扩大市场C、扩张领土D、积累资本

36、南北战争爆发后,林肯曾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这表明林肯

A、同情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度B、坚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C、寻找向南方妥协的借口D、把解放黑奴作为维护统一、进行战争的措施

37、在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中均没有解决的问题是

A、土地问题B、黑人奴隶制C、种族歧视D、国家统一

38、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主要不同是

A、起因B、方式C、影响D、目的

39、林肯在竞选中主张解放黑奴,但1861年他却把宣布解放黑奴的一位将军撤职。1862年他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的这种策略变化表明他在此期间的最高宗旨是

A、拯救联邦政府,维护国家统一B、团结黑人奴隶,战胜南方叛军

C、放弃废奴主张,向奴隶制妥协D、保护白人利益,坚持种族歧视

40、下列19世纪美国新扩张的领土中不是濒临太平洋的有

A、俄勒冈B、新墨西哥C、阿拉斯加D、路易斯安那

41、林肯说:“一个妇人写了一本小册子,结果引起了这场战争。”这个妇人就是斯托妇人,这本小册子就是《黑奴吁天录》,这场战争就是

A、美国独立战争B、美西战争C、美国南北战争D、朝鲜战争

42、下列关于德意志统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

B、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打败法国是统一的主因

C、俾斯麦是统一的核心人物

D、统一过程中的关键性战役是萨多瓦战役,1871年完成统一

43、德意志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A、市场条件B、技术条件C、劳动力条件D、资金条件

44、在争夺德意志统一领导权及统一过程中,普鲁士能够战胜奥地利并完成统一的的最基本条件是

A、俾斯麦坚持用铁血政策实现统一,军事强大

B、普鲁士据有德意志有利的战略地位,与欧洲市场有密切的联系

C、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D、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实力雄厚

45、19世纪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动力是

A、统治阶级的野心勃勃B、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

C、经济发展的强烈要求D、民族意识的日益高涨

46、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

A、阻止奥地利的回归B、戳穿俄罗斯的觊觎

C、抗击法兰西的入侵D、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47、19世纪中期,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封建君主制度B、国家四分五裂

C、国内资源匮乏D、强大邻国的威胁

48、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普鲁士先后同哪些国家发生过战争?

A、丹麦、法国、俄国B、奥地利、丹麦、法国

C、法国、俄国、英国D、丹麦、奥地利、法国

49、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的目的是

A、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B、使普鲁士势力得到延伸

C、把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D、打败法国,取得欧洲大陆霸权

50、有人认为德意志的统一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其涵义是

A、争取民族独立B、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争取民族的自强与振兴D、反对外来压迫的战争

51、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其目的是

A、为武力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B、争取欧洲各国支持德意志统一

C、以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D、扩大普鲁士的影响,力争不战而胜

52、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B、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对外殖民扩张方面取得相当成功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53、下列国家,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被打败的是

A、法国B、英国C、俄国D、西班牙

54、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55、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面临全面危机,其中促使危机进一步加剧的事件是

A、天皇要求将军归还政权B、中下级武士形成倒幕派

C、美国叩关,西方列强纷纷侵入D、明治政府成立

56、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日本

A、结束了幕府统治的历史B、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历史

C、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

57、明治维新诸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58、明治维新的措施“废藩置县”主要是为

A、消灭幕府残余势力B、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消灭地方割据势力D、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59、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D、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60、与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是

A、改革前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B、先革命后改革

C、改革后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61、1853年前的日本社会和1840年前的中国社会的相同点不包括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B、封建社会处于没落时期

C、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威胁

62、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不包括

A、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B、由半封建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C、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

D、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63、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对日本可持续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A、废藩置县B、承认土地私有C、推行征兵制D、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64、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农民反幕府斗争兴起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D、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65、构成日本倒幕派的主体是

A、新兴地主B、高利贷者C、中下级武士D、西南诸藩的大名

66、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

A、铲除幕府的统治B、发展资本主义

C、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D、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67、明治维新措施“废藩置县”中的“藩”是指

A、将军的领地B、大名的领地C、天皇的领地D、武士的封地

68、明治维新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是

A、土地国有B、禁止土地买卖

C、农民高价赎买土地D、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允许买卖

69、下列关于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土地买卖的法令,统一征收地税

C、废除国内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D、发展重工业

70、明治维新前,对幕府统治不满,属于剥削阶级但又不是统治阶级的是

A、天皇B、大名C、中下级武士D、新兴地主

71、“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72、日本“文明开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B、允许不同阶层的人通婚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73、德国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都保留和发展了

A、君主立宪制B、军国主义C、封建地租制度D、行会制度

74、日本明治维新与美国内战对本国经济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C、统一了国内市场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75、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表述,正确的是

(1)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3)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4)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1(2)B、(3)(4)C、(1)(3)D、(2)(4)

76、与中国戊戌变法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B、列强集中力量侵华

C、倒幕派掌握了政权D、西方资产阶级帮助扶植改革派

77、明治维新的下列改革措施,动摇和瓦解幕府统治基础的是

A、废藩置县,取消旧统治阶级特权B、废除买卖土地禁令,承认土地私有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78、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是

A、商品经济发展B、大名态度的转变

C、武装倒幕的胜利D、武士阶层的参加

79、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却归于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B、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资产阶级力量不同D、民族危机程度不同

80、明治政府在土地方面的改革不包括

A、承认土地私有B、禁止土地买卖C、统一征收地税D、允许土地买卖

81、19世纪中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的是

A、美国B、英国C、俄国D、法国

82、下列关于武装倒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倒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B、倒幕形式是武装夺权

C、倒幕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D、倒幕的结果是幕府统治被推翻

83、日本在倒幕运动之前,其国家体制是

A、天皇专制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幕藩体制

84、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曾利用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下列史实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正在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B、美国忙于内战和战后的重建

C、德意志正忙于统一D、法国被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困扰

85、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政治保障是

A、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B、西方列强支持

C、工业革命推动D、幕府交出政权

86、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C、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D、巴黎公社的成立

87、明治政府采取的经济改革措施不包括

A、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B、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

C、修建铁路,兴办邮电事业D、实行土地国有,严禁土地买卖

88、明治维新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

A、发展工商业B、确定土地私有C、废藩置县D、新政权以天皇为首

89、阅读下列材料:

在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总司令格兰特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从1862年11月至1863年4月,指挥部队一连发动了五次进攻,均被南方军击退。于是许多人对格兰特的作战计划甚至对他的指挥能力都产生了不满和怀疑。一批批来访者和雪片似的信件纷纷劝告林肯以国家利益为重,务必撤掉“经常在战场上喝得酷配大醉”的格兰特。

有一次,纽约市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求见总统,照例又把格兰特纵酒误事导致进攻失利等等陈词滥调重复了一通。林肯耐心地听完他的话,故意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问道:“神父,你能告诉我格兰特将军的酒是从哪儿弄到的吗?”那位牧师被问得很尴尬,支支吾吾地说不知道。林肯又说:“我感到十分遗憾,要是你能告诉我的话,我一定指示军需总局局长去大量采购这种酒,把它分发给我们那些至今尚未打过一次胜仗的将军。”说罢,林肯哈哈大笑起来。打这以后,再也没有人在他面前说格兰特的坏话了。

正是在林肯的绝对信任和全力支持下,格兰特将军方得以专心致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他的围城计划。他的部队原来只有4万人左右,6月间增加到7.l万人。格兰特调兵遣将,在维克斯堡周围挖掘了长达7英里的层层战壕,形成了铁桶般的包围圈,同时,波特将军的70艘战舰也密布河上,断绝了敌军的退路。经过40多天的围困战,守将彭伯顿果真像以前说过的那样把最后一条狗也杀来充饥了,最后,只得让部下以老鼠、嫩树枝和树皮充饥。饿瘪了肚皮的南方军士兵们连站都站不稳,哪有力气打仗?捱到7月4日这一天,同样饿得眼前发绿、心里发慌的彭伯顿中将只好扯起了白旗,率部无条件投降。

1864年3月8日,林肯电召格兰特来到华盛顿,正式授予他美利坚合众国中将军衔,并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

格兰特获此殊荣,自然知道自己肩上责任的分量。他很快理清了自己的思路,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向林肯提出了一个“全线出击”的战略行动计划:巴特勒将军溯詹姆斯河而上,格兰特和米德渡过拉皮丹河,西格尔将军溯谢南多亚河而上,艾夫里尔将军开辟西弗吉尼亚战场,谢尔曼和托马斯从查塔努加向前推进,班克斯将军则溯雷德河而上,向得克萨斯进军。

格兰特向林肯解释说,各支部队都将连续不断地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破坏其铁路和军需供应站,“即使不用其他办法,仅仅靠一场消耗战,也可以把敌人的人力、物力消耗殆尽。”

这项计划的关键所在是格兰特在东线,谢尔曼在西线,形成一把巨大的铁钳,等到两军最终会师时,就可以把南部同盟夹得粉身碎骨。

格兰特的行动计划与林肯原来一贯坚持的主张简直是不谋而合,这使他备感欣慰,同时也决心尽一切努力当好格兰特的后盾。一天,当陆军部长斯坦顿跑来告状,指责格兰特越权抽调大批卫戍部队去前线,致使华盛顿处于危险的境地时,林肯板着面孔说:“部长先生,你知道我们尽力指挥这支部队已将近三年了,但我们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因此我们从千山万水之外把格兰特先生调来帮助我们指挥这支军队,所以我想我们最好还是让格兰特先生按照他自己的主意去干。”

林肯还时常以格兰特的“总征兵官”自居且引以为荣。在一次群众集会上,他向台下万头攒动的听众们高声问道:“如果我发现一旦把大量的兵员和物资立刻送到前方,就能使格兰特将军势如破竹地向前推进,那么你们愿意给我提供这些兵员和物资吗?”群众高呼:“愿意!”林肯接着说:“那就请准备好,我正在等候着这样一个机会。”

随着格兰特的地位、声望日益提高,民主党人放出风声说准备提名他为总统候选人,于是有不少好心的朋友提醒林肯要提防格兰特。对此,林肯一笑置之,丝毫不往心里去,相反他却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格兰特能拿下里士满,就让他当总统好啦。”他还说:“如果格兰特将军当总统能更有利于镇压叛乱,我赞成他来当。他会忠于我们解放黑人奴隶和使用黑人士兵的政策,如果这项政策得以贯彻,谁当总统都一样。”林肯的襟怀坦荡,大公无私,类皆如此。

在前线,格兰特将军既不担心兵员,也不吝惜弹药,因为这一切都会由林肯总统在后方料理齐备并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来。

上述材料凸显了林肯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你能总结一二并说说如何做林肯那样的人吗?
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给大家出一道题目,请你以“生活”为题,写一首只有一个字的诗,你认为用哪个字好?噢,这个同学说是“苦”,那个同学说是“烦”,都有道理。我记得有一个作者用的一个字是“网”。是啊,生活就是一张网,一张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马克思才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也是一张网。生活是一张网,人是一张网,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何尝不也是一张网,一张硕大无朋的网?因为它把整个世界都纳入其中,一网打尽了。那么这张网是如何织成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习本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知识结构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背景

直接原因:列强扩张(目的、表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6个国家:英法美德俄日)

经过

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世纪各地)
对资本主义国家

影响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消极、积极)

对整个世界三、高考试题

(2000·全国)

1、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仅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C)

A、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得到广泛传播B、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D、殖民统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2、(2000·广东)

18世纪末世界上只有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而半个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原因和两条途径。

四、情景新设

1、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

A、抢占殖民地,扩大版图B、掠夺财富

C、开拓商品市场,抢占原料产地D、输出资本,诈取超额利润

2、19世纪中期,对外扩张表现最突出和大肆侵略印度支那地区的国家分别的是

A、英国、法国B、法国、美国C、美国、日本D、日本、法国

3、19世纪中期,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是为了

A、满足新贵族的需要B、满足金融贵族的需要

C、显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D、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4、造成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列强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张

C、中国综合国力的落后D、人民反侵略战争失利

5、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B、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C、资本主义国家争霸的影响D、资本主义对外扩张

6、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后果不包括

A、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C、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未加剧列强间的矛盾冲突

7、下列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途径是靠英国的殖民扩张

B、世界各地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而融为一整体

C、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8、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驱使,而且牟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表明(1)英国的侵略无疑给印度带来了灾难(2)英国试图帮助印度迈入资本主义社会(3)英国的侵略客观上冲击了印度的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4)英国的侵略功过参半,等量齐观

A、(1)(2)B、(3)(4)C、(1)(3)D、(2)(4)

9、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均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扩展需要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0、19世纪中期,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是

A、印度B、缅甸C、阿富汗D、伊朗

11、关于19世纪中期英国在亚洲扩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完全占有印度B、占领了新加坡

C、占据印度支那,割占香港岛D、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2、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最大影响和后果是

A、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D、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13、19世纪中期的英国对外扩张之所以最为突出,主要因为它

A、最先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B、最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C、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D、处在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位置

14、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新兴拉美国家进行侵略的主要方式是

A、经济渗透B、政治控制C、武力颠覆D、军事进攻

15、19世纪中期,下列哪个国家并未遭到法国侵略?

A、阿尔及利亚B、埃及C、突尼斯D、新西兰

1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B、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

C、自由职业历史潮流推动D、西方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17、“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机会。”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侵略的显著特点是

A、暴力抢掠,以直接获取财富B、垄断贸易以获取高额商业利润

C、武装侵略、吞并领土以扩大版图D、输出商品以占领市场

18、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准确的理解应是

A、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掠夺、剥削和压迫的体系

B、全世界的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联结的体系

C、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和非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统一经济整体

D、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的结合体

19、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表现不包括

A、一些重要国家通过改革、革命、战争进入资本主义阶段

B、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大为增强,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C、西方列强加强对外扩张,控制了世界大部分地区

D、封建势力在世界上濒临灭亡

20、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正确的理解是

A、整个世界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

C、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D、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21、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与17世纪的根本不同是

A、带来了深重灾难B、奴役了各国人民

C、加深了民族矛盾D、破坏了传统经济

22、下列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

C、目的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3、《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1)资本原始积累(2)资产阶级革命(3)海外扩张(4)工业革命

A、(1)B、(1)(2)C、(1)(2)(3)D、(1)(2)(3)(4)

24、下列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初步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B、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C、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D、列强要在全世界发展资本主义

2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哪一阶层最为有利?

A、农业资产阶级B、金融资产阶级C、工业资产阶级D、商业资产阶级

2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亚非拉地区所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主要是

A、激发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争B、促进了当地传统经济的发展

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D、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7、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仅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

A、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得到广泛传播B、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D、殖民统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数百万人参观的博览会,充分显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工业垄断地位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铁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在建立新的工业部门。”

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它不仅有发达的纺织工业,而且,煤铁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和造船工业都发达起来了。1850年,英国的棉纺织工业加工了世界半数的棉花。1850~1870年,英国的动力织布机从29万台增加到61万多台。1854—1870年,英国的煤炭生产从6400多万吨增加到1.1亿吨;生铁生产从300万吨增加到596万吨。由于工业生产的迅速增长,英国的对外贸易急增。据统计,1850~1870年,英国的进出口额都增加了两倍。大量工业品出口,1845~1870年,英国的机器出口增加了9倍。资本和技术也大量出口,特别是大量转向殖民地,加剧了对殖民地的经济侵略。1854年,英国对外投资总额约为3亿英镑,1860年增为约6.5亿英镑。1868年左右,英国对印度的铁路投资就达7500万英镑。1870年,英国对外投资达7.5亿英镑。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英国迅速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自19世纪初开始,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大肆进行殖民扩张。英国海外殖民地的面积,也由1800年的1130万平方千米,迅速扩大到1850年的2000万平方千米。到1876年,英国海外殖民地面积达2250万平方千米,人口达2.5亿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相适应,英国对殖民地掠夺和控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公开的暴力掠夺、课征税收和勒索贡赋为主要手段的掠夺方式,转到通过工业资本剥削为主的掠夺方式。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是在国外市场上出售的,其中棉织品的80%全部输往国外;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和粮食则来自国外市场,其中棉花的供应甚至全部来自国外。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地进行经济扩张,是这一时期英国海外扩张的突出特点。当然,也应当看到,英国的经济扩张是以武力为依托的。19世纪中期英国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殖民扩张,都是通过战争和武力来实现的。

请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工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过程。

大量工业品出口:商品输出。

对外投资:资本输出。

全部来自国外:原料产地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一、新课导入

伊拉克安巴尔省境内有一个小城叫费卢杰,距首都巴格达69公里。自去年下半年伊境内掀起反美浪潮以来,费卢杰一直是反美武装人员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被人誉为“抵抗之都”。自从美英联军于2003年3月20日攻打伊拉克,费卢杰的反美武装经常袭击驻伊美军,并使他们遭受了较大的人员伤亡。2004年3月份以来,驻伊美军同费卢杰反美武装之间的冲突不断,双方的对抗也逐步升级。3月31日,4名美国保安人员在费卢杰闹市区遭枪杀。事件发生后,美军认为在伊拉克制造多起爆炸、袭击和绑架事件的“基地”组织三号人物阿布·穆萨卜·扎卡维藏身费卢杰,随即对这座城市发动大规模清剿。10月13日,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勒令费卢杰反美武装和居民交出“基地”组织三号人物扎卡维,“否则将对费卢杰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15日,1000多名美伊联军开始包围费卢杰,并对被怀疑为扎卡维及其支持者的藏身之处进行空袭。阿拉维10月31日表示,和平解决费卢杰问题的大门正逐渐关闭。他还声称,如果不能以和平方式结束费卢杰目前的军事对峙,伊武装部队和美军将使用武力收回费卢杰。11月8日,美军战机对费卢杰发动了6个月以来最为猛烈的空袭,美军陆战队士兵就乘着夜色向费卢杰发动了猛攻,并且占领了该城西部地区的医院和两座跨越幼发拉底河的大桥,五角大楼酝酿已久的攻打费卢杰行动正式展开。经过数天激战,在付出了伤亡数十人的代价后,费卢杰又回到了美军手中……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大约140多年前,在东方国家印度,也曾上演过一出激烈的攻城战,只是攻城的一方是英国军队,守城的一方是印度人民,双方所用的武器没有现在美军和伊拉克反美武装的先进而已。那么当时的印度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习本节——亚洲革命风暴。

二、知识结构


背景:民族阶级矛盾尖锐

爪哇人民起义

阿富汗人民起义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表现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密拉特事件

印度民族大起义主力:土兵

领导:封建王公

中心:占西


特点:反殖反封

评价失败原因: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殖民者软硬兼施

性质:民族解放运动

意义:三、高考试题

1、(2003·全国)

在19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中,民族解放运动比较常见的特点是(A)

A、同时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B、军队中的土兵是运动中的主要力量

C、由最高统治者担当运动领袖D、建立起民族独立国家

2、(1993·全国)

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四、情景新设

1、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

C、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2、下列哪次起义不是反抗英国殖民者?

A、爪哇人民起义B、阿富汗人民起义

C、伊朗巴布教徒起义D、印度民族大起义

3、亚洲革命风暴最突出的特点是

A、波及东亚、南亚、西亚广大地区B、大多具有反殖反封的双重性质

C、由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领导D、几乎都打着宗教的旗号

4、印度民族大起义中,许多王公成为起义的领导者,这说明

A、起义以反殖民统治为主要目的B、起义具有反殖反封的双重性质

C、封建王公已演化成资产阶级D、印度这一时期不存在阶级矛盾

5、在1857—1859的印度民族起义中

A、在德里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B、国民大会党起了领导作用

C、印度农民是起义军的主力D、英王代替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

6、亚洲革命风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先进阶级领导B、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缺乏统一的指挥D、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裂

7、在印度民族起义打击下,英国宣布印度归英国政府直接管理,这实质上反映了

A、英国政府在与东印度公司的斗争中获胜B、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加强

C、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D、英国改变了在印度的统治策略

8、在19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中,民族解放运动比较常见的特点是

A、同时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B、军队中的土兵是运动中的主要力量

C、由最高统治者担当运动领袖D、建立起民族独立国家

9、以下对亚洲革命风暴期间亚洲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严重破坏B、民族资产阶级已发展为新的力量

C、封建统治阶级大多屈服于殖民势力D、亚洲国家经济逐渐沦为西方附庸

10、亚洲革命风暴首先爆发的地区处在下列哪一国家的统治下?

A、荷兰B、英国C、法国D、俄国

11、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后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平分土地B、平分财产、共餐制C、土地公有D、没收教会土地

12、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

A、印度土兵是起义军的主力,英王代替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

B、民族资产阶级的国民大会党起了领导作用

C、德里是全国起义的中心,人民群众是起义的核心力量

D、起义烈火席卷了整个印度

13、印度土兵参加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生活待遇恶劣B、宗教信仰受到了殖民官吏的亵渎

C、受到革命情绪的感染D、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激起反英情绪

14、英国殖民当局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所采取的方式不包括

A、扩大土兵队伍B、分化起义阵营C、加大镇压力度D、拉拢封建王公

15、亚洲革命风暴中,印度人民把斗争矛头指向殖民统治者,而中国人民则指向本国封建势力,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哪一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A、革命任务B、社会主要矛盾C、侵略者采取的政策D、领导阶级

16、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运动B、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C、具有反殖反封双重性质D、由于多种原因,结果都失败了

17、19世纪上半期,占有菲律宾的殖民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西班牙D、荷兰

18、伊朗巴布教徒起义的矛头直接指向

A、外国侵略者B、本国傀儡C、本国封建统治者D、财产的不平均现状

19、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

A、反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B、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

C、反殖反封的民族解放运动D、具有宗教色彩的民族战争

20、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殖民者克扣土兵的薪饷B、英国对印度的大肆掠夺与高压统治

C、土兵生活待遇十分恶劣D、英国殖民者侮辱土兵的宗教信仰

21、关于亚洲革命风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B、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C、运动集中、普遍D、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2、1848年,印度总督宣布没有直系子女的王公死后,其领土转属东印度公司,这一规定导致的最本质的影响是

A、印度人口激增B、东印度公司的财富剧增

C、印度许多封建王公与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激化,倒向起义者一边

D、英国公开掠夺印度的土地

23、下列关于印度民族大起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不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领导力量主要是当地的封建王公

B、斗争对象主要是英国殖民当局而非本国封建王朝

C、起义的主力是土兵而非农民

D、表现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24、导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的分化政策B、王公贵族叛变C、英军的镇压D、印度人民力量弱小

25、在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的过程中,英国从哪些国家抽调军队前来镇压?

A、中国和朝鲜B、中国和缅甸C、伊朗与缅甸D、伊朗和中国

26、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是为某些心怀不满的王公所利用的一次军事暴动”。下列对这一观点评论不正确的是

A、是错误的,没有看到起义的全民性

B、有合理成分,基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

C、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没有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和根本原因

27、关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由始至今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主要有三种:

1、认为是兵变,或封建王公叛乱。这主要是英国殖民当局及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观点的学者的看法。最早把它说成兵变的,是英国内阁印度事务大臣斯坦利。他在大起义爆发后向议院报告时定了这个调子,目的显然是要抹煞这个重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和民族性质,掩饰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尖锐对立。当时虽然有些政治人物认为兵变一说不能概括事件全貌,但也只把它说成是封建王公和军队的共同叛乱,至多承认有群众参加。迪斯累利哗众取宠地把它称为“民族起义”,但他的意思仍指封建主煽动的有群众参加的叛乱。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尽量缩小、冲淡起义的政治影响。英国御用学者后来就这次起义写了不少大部头著作,虽说是打着学术研究招牌,也都是鼓吹这一曲调。其代表作包括希尔顿的《印度兵变》、凯伊的《印度士兵战争史》、凯伊、梅尔逊的《印度兵变史》等。这些书都千方百计美化英国统治,把起义的原因说成是:当局实行的进步的行政改革、社会改革和军队制度的改革,遇到了印度各种落后保守势力的抵抗,“少数心怀不满的贵族分子与僧侣”利用涂油子弹的荒诞故事,“煽动土兵为他们火中取栗”。总之,这种观点颠倒黑白,把英国殖民统治说成是进步力量的代表,而把印度入民的一切反抗都说成是落后势力的垂死挣扎,是“老印度的最后哀鸣”。这一派观点至今没有多大变化。近年来出版的新的论述起义的著作在提法上虽有差别,但本质相同。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写的印度史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式。其它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学者大致同此观点。

2、认为是民族起义或民族独立战争。前已指出,最先作出是民族起义判断的是马克思。他是在起义爆发不久得出这个结论的。除了讲到印度士兵和封建主参加起义外,他还特别指出:“像孟加拉军内部所发生的那种广泛的密谋,没有当地居民的暗中同情和支持,是不可能那样大规模地实现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同英国人在筹措军队给养品和运输工具方面所遭到的巨大困难……说明农民对他们没有好感一样”。可见,马克思讲的民族起义是指包括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参加的各阶层共同的反英起义。他对这种起义的正义性是充分肯定的。

印度秘密革命组织活动家维·萨瓦尔卡1908—1909年写的《1857年独立战争》一书,把这次起义称为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指出它是印度全民族共同进行的革命战争,高度估价其进步历史作用。他是最早认为这次起义实际上是民族起义的印度人之一。

现在在印度已有不少学者持这种观点。

我国学者也都持这种观点。

3、还有一种介于以上两种观点之间的中间观点,其论断又各不相同。印度学者中有许多人的看法属此类型。有的认为它前期是兵变,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在局部地区才转变为群众起义;有的认为它具有起义性质,但又说它是“封建主的变乱”;有的同意它是独立战争,但不同意把它称为民族起义或民族独立战争,认为当时印度没有形成为民族,谈不到受民族主义感情鼓舞;还有的认为,起义未扩及全国,故不能称为民族起义。在论及起义原因时,这一类观点与前述第一类观点不同,大都认为起义是由英国殖民者的剥削压迫政策造成的,对起义的正义性基本肯定。但对其客观作用的估价,则随着对其性质判断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基本肯定的,也有基本否定的。

以上三类观点抛开第一类不谈,后两类中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历史实际,应该说是前一种。断定它为民族起义是有充分理由的。

民族起义是指各阶级(不一定全部)共同进行的以推翻外国统治为目标的起义。它是民族矛盾的总爆发,在近代,通常发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没有民族起义,只有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殖民地之所以有民族起义,是因为这里由外国殖民侵略者直接统治。殖民统治者不只是压榨人民,也损害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会促使他们和下层人民一起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发动反殖起义。当我们把一个起义称为民族起义时,当然也考虑到它的规模。不过一个起义的性质并不决定于规模,而是决定于它所要解决的矛盾。

印度大起义就是这种情况。殖民政策的新阶段打击了农民、手工业者,也损害了印度士兵和部分封建主的利益,这就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封建主看到要恢复自己以往的地位就要赶走英国统治者。下层人民则认为恢复自己国家独立,自己的经济地位才能改善。士兵反映了下层人民要求,另外他们所受的歧视也使他们向往独立。这样,尽管有不同利益,在赶走英国人,恢复独立这点上一致起来。斗争的进程正是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摧毁殖民政权,建立民族政权;老地主、农民分别夺回被兼并土地,而不是一般地反对封建势力;打击买办商人高利贷者,认为他们是英国剥削印度人民的帮凶。这种民族起义在当时由封建主领导是由起义性质本身决定的。起义既以恢复独立为目的,既是由下层人民和封建主进行,还保有政治势力的封建主就比下层群众有更好的条件掌握领导权。在这种起义中,下层人民并不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当时的主要矛盾不是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如果要建立农民政权,封建主就不会和他们结盟,也就不会是民族起义的性质了。

在殖民地,资产阶级固然能领导民族起义,封建主在资产阶级出现前是否也可能领导民族起义呢?也能。一些学者以印度当时还没有形成民族为由,反对民族起义的提法,这是只把资本主义民族看作民族,把民族和民族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混为一谈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恩格斯曾仔细考察印地安人、雅典人怎样由部落发展为民族和国家的过程。马克思在论述中国、印度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把这些国家的人民称为“东方民族”,“古代民族”、“比较不进步的民族”、“资本主义前的民族”。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出现前就没有民族存在。他们认为民族是个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出现前是前资本主义的民族。斯大林提出了著名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把关于民族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但他认为民族形成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这就把民族的范围狭窄化了。所以他提出的民族定义主要是指资本主义时期开始形成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民族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确实还没有形成,当时还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印度当时根本没有形成民族。事实是,在英国入侵前,印度已经形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当时是处在民族发展的封建主义阶段中,属于封建主义的民族。关于封建主义民族形成的要素,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同样是适用的。当然,如果和资本主义民族比,无论就哪一个要素说,封建主义民族都远不如资本主义民族成熟,这也就是它的成员民族观念薄弱,它本身时常发生分裂的原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会重新组合,重新由分裂走向统一。十九世纪中期,印度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和英国入侵前有很大不同了,外国资本的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结构的出现,使印度民族开始向形成资本主义民族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印度、中印度,资本主义结构还极少出现,老的封建主还有相当势力,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封建主义观念还很强,因此,在这里,各阶级的仇英情绪最后爆发为由封建主领导的民族大起义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次起义之所以打出恢复莫卧儿帝国的旗号,其推动力就来自一种封建的民族主义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封建主身上,也存在于人民群众中。革命士兵和下层人民最先推出莫卧儿皇帝,固然是出于动员全国力量的策略考虑,但不能否认,这也反映了他们的一种观念,即认为只有封建君主才有资格号令全国,只有恢复莫卧儿皇帝权力,起义才名正言顺。这不正是封建民族主义的观念吗?至于起义的封建主,封建民族主义本来就属于他们的思想体系,所以当莫卧儿旗号打出后,许多人很快接过来。宣布他们在本地区建立的起义政权是莫卧儿的地方政权。不能认为他们都出于真心,但他们要这样做(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如那那·萨希布加冕为帕施华)。这一则是顺应革命大势,二则也因为封建民族主义观念是封建主的思想武器,紧紧抓住这个武器,不但利于完成实现民族独立的任务,也利于掌握群众,驾驭局势,确保封建主从起义中得到最大好处。这样,莫卧儿的旗号就成了这次起义的主要旗号,封建民族主义也就成了这次起义的指导思想。

可见,这确是一次民族起义,也有民族主义感情的鼓舞。不过由于受当时印度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种民族主义还是封建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不同。起义者当时还提不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而只能提出恢复莫卧儿王朝的统治。然而,封建民族主义也是民族主义,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起义也是民族起义,目的也是要恢复祖国的独立,在这点上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又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不能不承认的。只有把握住这个本质,才能对起义本身的各种现象,对它的结局和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

对于上述关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的分歧和论述,你有什么看法?不妨畅所欲言。

扩展阅读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总体特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在自由主义的主要潮流引导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含制度体系、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出现。

经济特征: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出现。

政治特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更加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地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推动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达到顶点。

思想特征:反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思潮普及,反映工业无产阶级愿望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国际关系特征:为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而奋起抗争,日本明治维新和亚洲革命风暴是这种抗争的两条不同道路的代表。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变革,它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多方面深入影响了人类社会,故历年高考对其相当重视。对“英国工业革命”应全面掌握前提、条件、纺织机器、动力机器、交通工具、生产组织形式、工业革命的序幕与完成等知识点;对“工业革命的扩展”应熟悉法国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应分析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发明和机器推广办法;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应多侧面并辩证地看待。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提法上把2007年考纲的两点变为一点)。

从2006年以来,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考查由冷转热,高三复习中也不容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应重点掌握其诞生条件和标志;对“第一国际”应强调其成立背景、时间、地点与意义,突出它与巴黎公社革命的联系;对“巴黎公社”应突出其背景、性质、革命措施、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日本明治维新。

本考点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确立(在欧美亚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或维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主体内容,主要有改革、革命、统一三种方式,在高考中显得尤其重要。对“俄国1861年改革”应主要掌握其背景、内容、性质与评价;对“美国内战”应全面掌握其背景(关键词:扩张、西进、南北、废奴、当选)、经过(关键词:爆发、不利、扭转、转折、胜利)和评价(关键词: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对“德意志统一”应全面掌握其必要性、可能性、王朝战争经过、统一的影响;对“意大利统一”应了解其背景、经过、影响并与德意志统一对比找出其特点;对“日本明治维新”应全面掌握其背景(政治、经济、外交)、前提(武装倒幕成功)、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独立国)、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成功原因(专制传统、领导力量、改革措施、国际环境)和意义(性质、积极、局限)。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尽管2008、2009年考纲对本考点提法较简略,但不能忽视其重要性,因为本节考点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重要一环。对“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应强调其共同原因和政策,对比英、法、美、俄等列强的扩张地区及扩张手段的不同点;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应先分析原因(工业革命、政治前提、扩张殖民、交通工具、殖民掠夺等)后指明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再认识影响(体现辩证分析和整体联系的观点)。

5.亚洲革命风暴。

本考点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在复习时突出知识点识记即可,但要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对“亚洲革命风暴”应突出背景(殖民半殖、经济附庸、政治压迫)、双重性质(反殖反封)、主要表现(五次大起义:爪哇反荷阿反英,伊朗巴布中太平,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三次推到顶)和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对“印度民族大起义”应明确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点明英国改变统治策略、明确大起义的历史意义(领导、主力、对印度、对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

本单元主要叙述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世界历史,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背景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上册三章二节不作考试要求)

(1)经济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进行并在欧美国家扩展,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发展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过渡,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方面都是一场大变革。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1)可能性: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条件:①资本: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②劳动力: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生产技术。

(2)必要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2.开始于棉纺织业原因:新兴工业;比较集中;政策扶持;原料丰富;物美价廉等。

3.揭开序幕: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4.主要成就:

(1)棉纺织业进步(织—纺—织)

①凯伊飞梭(工具,不是机器)②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③克隆普顿骡机④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

(2)动力机器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3)工厂的出现:工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4)交通运输新发明:

①1807年,(美)富尔顿汽船②1814年,(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5.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1840年前后标志:机器制造机器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发展缓慢

(1)中小企业多(时装、香水、珠宝)—技术推广难;

(2)小农经济长期存在(雅各宾派;拿破仑法典)—自由劳动力缺乏;

(3)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不足;

(4)社会长期动荡(大革命前后)—社会环境不好。

2.美国发展迅速

(1)原因:

①资源: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②环境: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

③人力:外国移民涌入,劳动力充足;④没有封建传统阻碍(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

(2)成就:

①涌现新发明:轧棉机、缝纫机、拖拉机、轮船。

②推广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促进机器制造业发展,推动机器普及。

3.其它国家

(1)德国:19世纪早期开始,有一定发展,受严重阻碍。

(2)德、奥、日:19世纪中期开始。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分类分析:

(1)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巩固统治—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壮大);出现“煤铁复合型”工业布局。

(2)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

(3)国际关系: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亚非拉)从属于西方(欧美);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辩证分析:

(1)积极: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基础;近代城市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2)消极:无产阶级相对日益贫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工业“三废”);资本主义的掠夺加剧了亚非拉的贫穷落后。

理解: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阐释:什么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2)政治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发展,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潮流是当时的主要潮流,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

(3)理论来源:英法德三大思想成果被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工作。(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内容:

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③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④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2)意义: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性);②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第一国际成立

1.历史条件: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低潮(反动政治)——高潮(经济危机)

(2)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入理论研究。

2.成立:

(1)时间、地点:1864年,伦敦

(2)性质: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组织

3.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在哪里?(四更一大)

理论性更强;目的更明确;组织性更高;国际性更强;大大促进了工人运动开展。

(三)巴黎公社(工人运动的光辉顶点)

1.历史背景:

(1)国际:《共产党宣言》的号召;第一国际的推动。

(2)国内:民族矛盾(普军入侵)和阶级矛盾(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压迫)激化。

2.革命爆发和公社成立:

(1)爆发:1871年3月18日,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公社性质:第一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3.革命措施:

(1)政治:四项废立(军警法议)一项选举

(2)经济:(三项经济措施)没收逃亡工厂,监督铁路军需,规定最高薪金(人民公仆)。

4.公社性质(无产阶级政权)的体现

(1)从产生原因看,是在第一国际指导下产生的;

(2)从产生方式看,公职人员由巴黎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3)从革命措施看,政治上破旧立新,经济上实行公有,都有明显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

5.巴黎公社失败原因(1871年5月28日)

(1)客观:普法联合镇压,反动势力强大。

(2)主观:法国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具体表现为:

①没有建立本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

②没有乘胜追击逃往凡尔赛的残敌;

③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造成财政拮据;

④没有贯彻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策略(没有联合外省革命者;没有发动农民);

⑤没有重视马克思的警告(普法勾结、从圣克鲁门攻城)。

(3)根本: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早产的无产阶级革命)。

6.历史意义:

(1)任务:它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学说:它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经验: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精神:它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精神将永垂史册。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

(1)根本: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部:农奴制落后导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

(3)现实:农奴制面临危机(战争失败、经济恶化、农奴起义)。

2.内容:1861年亚厉山大二世签署

(1)人身自由(2)赎买份地

3.性质:

由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依据:它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农奴主卖份地——资本和市场)

原理:主观动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与客观效果(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不一致。

4.评价:

(1)进步:(发展资本主义)

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保留封建统治)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主要指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月革命时推翻)

农民赎买份地质次价高,对农民一场掠夺。

结论:俄国用牺牲农奴利益的办法换取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相对落后的一个。

补充: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

(1)革命方式(英美法)(2)改革方式(俄日)(3)统一方式(德意)

2.俄日德意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共同特点及原因

(1)共同特点:自上而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原因:①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②原有统治者认识到变革能维护统治地位。

(二)美国内战

1.背景:

(1)美国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①方式: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

②范围:从大西洋西岸扩大到太平洋东岸。

③评价:既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赶和掠夺;更是对西部土地的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评价方法:一分为二,类似评价“圈地运动”)

④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北美的扩展。(有月考认为是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过程)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

①本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

②很大差异:原料;市场;关税;劳动力。

③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废奴运动高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

(4)林肯当选总统,北方资产阶级占优势。——导火线

2.经过:

(1)南部联盟挑起了内战;(开始于1861年)

(2)初期北方失利(南方蓄谋已久,北方幻想妥协);

(3)扭转战局措施:政策上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军事上扩充兵力、调整部署。

(4)战争转折——葛底斯堡战役;

(5)南方投降,内战结束。(结束于1865年)

3.意义:

(1)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进步: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奴制,进一步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局限: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

补充:

1.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与危害

(1)实质:使用黑奴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

(2)危害:经济上必然阻碍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政治上成为导致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

2.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起因:前者民族矛盾引起;后者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

(2)目的和任务:前者扫除外部障碍—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者扫除内部障碍—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

(3)阶段特征:前者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处于机器大工业时期,属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德意志统一

1.条件:

(1)必要性:德意志的发展迫切需要结束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国家强大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竞争的需要)

(2)可能性:(从大到小,从外向内)

①德意志有进行统一的物力;(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地联系日益密切)

②普鲁士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经济发达兵力强,决心坚定野心大)

③俾斯麦有实现统一的能力。(推行“铁血政策”,开展灵活外交)

2.过程(特别关注俾斯麦的“灵活外交”):

(1)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2)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不进维也纳)

(3)1870年,普法战争(色当战役)。(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3.标志:

1871年初,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类似拿破仑皇帝)

4.影响:

(1)德国壮大:结束了长期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类似美国内战)

(2)改变格局:法、奥受到扼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3)带来祸害: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的欲望强烈。(德国成为欧洲最有侵略性的国家)

补充:

1.德意志统一只有通过王朝战争方式自上而下完成的原因:

(1)容克阶级(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类似英国新贵族和法国自由派贵族)力量强大,成为统一的领导力量。(官居要职;掌握军队;财力雄厚)

(2)德国资产阶级相对软弱,乞求妥协来完成统一。

(3)德国无产阶级还相当幼稚。

2.军国主义(第四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92页)

是指把国家置于军事独裁之下,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政策。

(四)意大利统一

1.历史条件

(1)必要性:

意大利四分五裂的状态和受外国控制的地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可能性:

①民:资产阶级民主派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没有成功;

②自:资产阶级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③国:撒丁王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④人:加富尔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并取得了外国支持。

2.统一过程

(1)法、撒联合对奥地利战争,北部基本统一;

(2)“红衫军”革命成功,意大利王国成立,南部实现统一;

(3)利用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机会,赶走外国势力,最终完成统一。

3.历史意义

(1)结束了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补充:意大利、德意志统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相似点:

(1)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2)都用王朝战争方式结束分裂局面;

(3)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4)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外国强大势力—奥、法。

2.不同点(突出意大利统一的特殊性):

(1)意大利面临着独立、统一两大任务;

(2)意大利始终存在人民革命、王朝战争两条道路;

(3)意大利较多借助了外国势力和人民力量。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走向衰落的德川幕府封建统治。

(1)国内:

①政治: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

②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③阶级: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要求改变现状。(人民要吃饭;新地、高商要掌权;中下武士要有钱)

(2)国外: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日本民族危机严重。

2.前提:倒幕运动成功。

(1)倒幕派形成:中下级武士为主。

(2)倒幕派壮大:得到人民拥护;受到大名支持;掌握强藩政权;建立倒幕武装。

(3)武装倒幕成功:组织明治政府;摧毁幕府统治。

3.开展:明治维新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目的:巩固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建立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独立国家。

(3)内容:

①政治: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实行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

②经济: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工商)

③军事:实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军队,准备对外扩张)

④文化:推行“文明开化”(相对于封建蒙昧)。(改造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4.成功原因:

(1)封建统治相对薄弱;(2)倒幕派有较大实力;

(3)改革措施全面有效;(4)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5.历史意义:

(1)积极: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消极:保存较强封建残余(天皇制、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新兴帝国主义(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侵略扩张)。

补充:

1.明治成、戊戌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日本相对宽松;中国瓜分狂潮。

(2)社会背景:日本反动势力弱,资产阶级强;中国反动势力强,资产阶级弱。

(3)领导力量:倒幕派有实力有民心;维新派无实权又不敢发动群众。

(4)政策措施:措施全面有效;各地阳奉阴违。

2.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可以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汲取哪些经验?

(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引进技术;发展教育等)

(3)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洲革命风暴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物质条件: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空前增强。(武器、轮船和商品)

(3)共同政策: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2.英国扩张

(1)目的: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2)方式: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市场,拓展商品市场。

(3)特点:商品输出为主。

(4)概况:亚洲印度新加坡,缅甸阿伊都侵略,两鸦战争半殖中,大洋据有澳新西,经侵拉美非入埃。

3.俄国扩张

特点:侵占领土为主(1861年改革不彻底)(英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4.法美扩张

法:侵占阿尔及利亚,渗透埃及突尼斯,伙同英法打中国,印度支那(越老柬)受侵略。

美:亚洲拉美受侵略。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形成条件

工业革命是基础;革命改革促发展;侵略扩张是前提;长途运输更方便;侵略方式在改变;封闭结构被打破。

2.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形成过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产生;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4.影响

(1)发展观(对列强各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辩证观(对亚非拉美):有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3)整体观(对世界整体):进一步加强各国各地区的相互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五.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中期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1.列强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

(1)武力侵略打开国门;(2)主要方式商品倾销。

2.危害(革命起因)

(1)政治危害:亚洲许多国家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土中医,半治病)

(2)经济危害:亚洲许多国家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革命需要:亚洲下层人民希望摆脱双重压迫,一些上层人士希望赶走外国侵略者。

3.革命性质:既反殖民主义又反封建主义(主要)。

4.主要表现:

(1)五次大起义:爪哇反荷阿反英,伊朗巴布中太平,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三次推到顶。

(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①起因:俄国蚕食英国侵略;统治阶级横征暴敛。

②概况:打击封建武装;建立根据地(以上两点是先进性);实行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落后性)。

5.意义:

打击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亚洲人民不畏强暴、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

1.原因:

(1)根本: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2)直接:密拉特事件。

2.经过:

(1)密拉特事件揭开序幕;(2)占领首都德里,成立领导机构;

(3)形成起义中心,王公成为领导;(4)英国改变策略,起义遭到镇压。

改变策略:英国直接管理,增加英军比重,保护王公特权,调派侵略军队。

3.意义:

(1)性质: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印度土兵为主的、广大人民参加的民族大起义(民族解放斗争)。

(2)作用:表现决心勇气,打击英国殖民,遏制其他侵略。

4.败因:

(1)主观:部分封建王公的背叛;没有先进阶级,没有明确革命纲领(根本)。

(2)客观:敌我力量悬殊。

1.概述工业革命在“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的具体影响

(1)技术革命:它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①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阶段过渡。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③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2)社会变革:①工业革命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②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变化。③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普遍地展开了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起因:前者民族矛盾引起;后者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

(2)目的和任务:前者扫除外部障碍—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者扫除内部障碍—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

(3)阶段特征:前者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处于机器大工业时期,属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

(4)性质: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前者重在民族解放,后者重在内战。

3.意大利、德意志统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相似点: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用王朝战争方式结束分裂局面;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外国强大势力——奥、法。

(2)不同点(特殊性):意大利面临着独立、统一两大任务;意大利始终存在人民革命、王朝战争两条道路;意大利较多借助了外国势力和人民力量。

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对比

(1)国际环境:日本所处国际环境相对宽松;中国面强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国际环境不利。

(2)社会背景:日本反动势力弱,资产阶级较强;中国反动势力强,资产阶级相对弱小。

(3)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有实力有民心;中国维新派无实权又不敢发动群众。

(4)政策措施:日本政策措施全面有效;中国的变法诏令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根本措施,再加上各地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阳奉阴违,基本上未得到实施。

5.19世纪中期形成的世界三股进步潮流

(1)自由主义潮流(主流):具体表现为,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和日本明治维新。

(2)社会主义潮流:具体表现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出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巴黎工人六月起义、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3)民族主义潮流:具体表现为,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德意志统一运动和波兰的民族起义等。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B

(1840年前后)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人离不开钟表,是因为工厂管理严苛。

2.(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8)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了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广西方文化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C

英国人在印度提倡欧洲的文艺、科学和语言,这正是推广西方文化。

3.(2009年北京文综23)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A

据材料可知,这是说德意志完成统一时的局限性(军国主义传统、扩张欲望强烈)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及失败因素之一。

4.(2009年浙江文综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D

A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是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史观;B项错在“用剩余价值学说”,C项应是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5.(2009年广东历史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由题意可知,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原料、劳动力和输出资本等,这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反映。

6.(2009年广东历史20)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政治方面)可以判断。

7.(2009海南历史12)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持续四年其中有些好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该战争应是

A.普法战争B.印度民族大起义C.美国内战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C

持续四年、19世纪、惨烈战斗,三项条件皆符合的只有C项。

8.(2009年浙江文综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和劳动力(3分)。三项因素如何取得: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6分)。

(2)主要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4分)。

(3)直接影响: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积极方面每点2分,共8分);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消极方面5分)。

从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方面分析“三项因素”,从生产力、产业结构、交通革新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答积极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答消极影响。

一.易错知识点

1.工业革命后的三股潮流中,自由主义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的服务角色。

2.德意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里的“古典”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资本主义发展早期。

3.美国的黑人奴隶制,不是奴隶社会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

4.俾斯麦宣扬的“铁血政策”不是单纯的战争政策,它是建立在普鲁士工业化基础之上,同时与灵活外交相配合的统一策略。

5.俄国沙皇、日本天皇主持或支持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都具有政治体制的落后性和生产方式的先进性的融合体特征。

二.方法点拨

1.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本单元内比较清晰的三条线索。学习中,应首先理清每一条线索的基本内容,主要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去分析把握。

2.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贯穿这一时期的主流,其在国内的发展,不仅改造了国内社会,更影响到世界面貌。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同时,更多的国家的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民族解放运动之所以成为历史潮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引发的殖民扩张的加剧。复习时,应把民族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观察,把握其阶段性特点。

4.发展观、辩证观、整体观、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事物的特定历史背景等方法,是看待本单元众多历史事物的有效方法。

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一前提(政治)四条件(资、技、劳、市)。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概况:英国、美国、法国等。

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国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标志。

社会主义运动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革命:革命背景、革命措施、失败原因、革命意义。

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法令内容、改革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倒幕、措施、成因、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美国内战:背景、经过、意义。

德意志统一:背景、经过、意义。

意大利统一:背景、经过、意义。

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英国、法国、俄国等。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原因和时间。

初步形成的影响:对欧美、对亚非拉、对世界整体。

亚洲革命风暴的背景和概况。

亚洲革命风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考点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工业革命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取代 , 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是 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方面的一场革命。

2.英国的工业革命

(1)背景:

①在英国确立,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使英国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③ 运动使英国获得大量劳动力。

④ 积累了丰厚的生产技术知识。

⑤必要条件是 。

(2)概况:

①开始的部门: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业。

②然后在、等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

③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07年,美国人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1814年,英国人 发明了蒸汽机车,交通运输进入以为动力的时代。

④年前后,英国的 已基本取代了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法国从(时间)开始工业革命,到(时间)基本完成。由于长期大量存在, 发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国企业,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 和 相对缺乏, 不景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2)美国工业革命

①条件得天独厚: 、 、 。

②到完成了工业革命。

(3)其他国家: 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进程。俄国、日本等(时间)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了 ,巩固了 的统治基础。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解除 ,实行、和 ,资产阶级通过逐渐建立、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 和,即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3)还促进了 的兴起。

(4)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 ,改变了 ,最终确立了的统治。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得到迅速发展, 日益暴露。1825年,

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同资本家展开了斗争,逐渐兴起。

②阶级基础:19世纪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表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但这三次工人运动最后失败了,说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的指导。

③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英国、英法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内容:第一次较系统完整地阐述 ;阐明了;指出了 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

(3)意义: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的指导,蓬勃发展。

2.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

①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的发展, 队伍壮大。

②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 的经济危机,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和 再度高涨,并逐步走向国际联合。

③ 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

(2)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3.巴黎公社

(1)背景

①1870年,战争,法军战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的统治,建立了 。

② 对外屈辱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③1871年3月18日,政府军企图夺取和,被人发现,巴黎人民奋起反击,成立巴黎公社。

(2)经过

①革命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 、,取消 代之以 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 、、 ;还规定公职人员由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 的工厂,交给 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等。

②失败:公社没有接管 ,也没有 和 ,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月底,巴黎公社被扼杀。

(3)历史影响: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 ,建立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的学说。它的经验和教训是 的宝贵财富。

考点三 19世纪六七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1861年改革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 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 国家,造成狭小,缺乏,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②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2)内容:1861年,沙皇 签署了废除的法令:规定农奴,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但必须付出高于当时实际地价许多倍的钱来 。

(3)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的具有性质的改革,使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4)影响: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但改革保留了大量 。

2.美国内战

(1)背景

①美国独立后通过 、 、 等手段,领土迅速扩张。世纪中期,领土已经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是印第安人的灾难,但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的发展。

②北方 经济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矛盾也日益暴露和激化,双方矛盾的焦点是 。

③19世纪上半期, 高涨,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④1860年,主张代表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2)经过

①年南方一些州宣布建立,公开分裂国家,挑起战争。内战初期,方军队节节失利。

②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和《 》,扭转了战局。1863年,在战役后北方军队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③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3)意义

①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 ,它维护了,废除了 ,进一步扫除了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②但内战没有彻底消除 。

3.德意志统一

(1)背景

①随着的展开和 的发展,德意志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很大的障碍。

②资产阶级感到,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③ 以其经济、军事实力取得了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

④普鲁士首相推行“ ”,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经过:统一方式是三次战争。

①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 。

②1866年, 战争爆发,在 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1867年,成立,完成了局部统一。

③1870年战争爆发,普军在 战役中大败法军。

④ 年初,普鲁士国王即位为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3)影响

①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 ,为德国 铺平了道路。

② 和 受到遏制,德国成为新兴的强国,改变了。

③统一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传统, 的欲望强烈。

4.意大利统一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仍处于,大多数地区。

②随着 的展开和 的发展,意大利各地要求和的运动日益高涨。

③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担负起领导统一的使命,特别是 担任首相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2)经过

①1859年,对战争爆发,北部人民纷纷响应。1860年,基本完成了统一。

②1860年,率志愿军远征两西西里王国,占领首府那不勒斯。不久将政权移交给撒丁王国。

③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

④借 战争和 战争将奥地利、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最终完成了统一。

(3)意义

①结束了和 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 的发展。

②但意大利顽固,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19世纪中期,日本仍处于统治下,实行 政策,是一个落后的 国家。

② 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③开始瓦解,逐渐形成和发展, 和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产生不满。

④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 因经济状况恶化对现状不满情绪增加。

⑤1853年, 打开日本大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⑥以 为主的倒幕派,建立了 ,打退了前来镇压的幕府军队。 年,倒幕派组织了明治政府。 年,明治政府打败了幕府军队,乘胜摧毁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成功提供了条件。

(2)内容

①政治:改革落后制度,建立。逐渐削弱,加强;废除,取消。

②经济:大力改革,发展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等。

③军事:军事改革。实行制,建立新式军队,积极准备。

④文化:推行“ ”政策,用 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 ,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影响

①使日本改变了状况,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②逐步废除了 ,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很快成为。

③随着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国家。

考点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亚洲革命风暴

1.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

①随着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更为广阔的抢占更多的

 。

②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空前增强,各国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2)概况

①扩张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国,在世界各地强占,抢占,拓展。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 。

②其他国家不甘心落后。如法国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了。

(3)影响

①列强的侵略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的组成部分,19世纪六七年代,初步形成。

②列强的侵略扩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进一步促进了 的发展。

③列强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 ,但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 ,传播了 ,有利于 ;也加强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 。

②19世纪六七年代和 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市场形成。

③ 使列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④先进的是重要因素。

(2)过程

①时间: 。

②途径: 、。

③组成: 和 两部分。

(3)影响

①西方:促进了的发展。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一方面 ;另一方面 。

③世界: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世界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亚洲革命风暴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亚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 和 。

②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亚洲各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手工业 ,生活困苦不堪。

③许多封建统治者和 勾结,遭到人们反对。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一些爱国的上层人士希望赶走侵略者,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最严。

(2)性质: 。

(3)重大事件

①;②;

③;④;

⑤。

(3)意义

①沉重地打击了。

②表达了广大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4.印度民族起义

(1)背景

① 采取高压手段进行统治,大肆掠夺,引起印度社会各阶层不满。

②印度 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2)经过

①1857年, 率先起义,不久攻占 ,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各地广泛响应,形成了等起义中心。

② 殖民者调集大军镇压,起义军奋起反抗, 年,起义失败。

(3)意义

①这次起义是一次领导的、以 为主力和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充分表现了印度人民不畏强暴的勇气。

②它沉重地打击了 殖民者,使其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一定程度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考点一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工业革命的概念:大机器生产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生产社会关系

2.英国的工业革命

(1)背景:资产阶级统治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工场手工业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2)概况:棉纺织业采煤冶金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蒸汽时代富尔顿史蒂芬孙蒸汽1840大机器生产工场手工业

3.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高利贷资本经营分散工业劳动力工业资本商品市场

(2)美国工业革命: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19世纪中期

(3)其他国家: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19世纪中期前后

4.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资本主义各国封建束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革命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近代城市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的面貌资产阶级对世界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英国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科学理论资本主义制度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3)意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运动

2.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工人阶级1857世界性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

(2)意义:(无答案)

3.巴黎公社

(1)背景:普法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蒙马特尔高地梭蒙高地

(2)经过:旧军队旧警察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国民自卫军治安司法立法机构民主选举逃亡资本家工人合作社军需生产法兰西银行外省革命者农民5

(3)历史影响: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考点三 19世纪六七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1861年改革

(1)背景:资本主义封建农奴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社会经济克里米亚

(2)内容: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份地赎买

(3)性质:自上而下资本主义

(4)影响:农奴制度封建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

(1)背景:赎买武装颠覆入侵19西进运动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奴隶制种植园奴隶制存废问题废奴运动限制奴隶制北方资产阶级

(2)经过:1861南部同盟北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1865

(3)意义: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统一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种族歧视

3.德意志统一

(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国内市场普鲁士俾斯麦铁血政策

(2)经过:王朝丹麦普奥萨多瓦北德意志同盟普法色当1871威廉一世德意志帝国

(3)影响:分裂状态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法国奥地利欧洲的国际格局军国主义侵略扩张

4.意大利统一

(1)背景:分裂状态被外国势力控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撒丁王国加富尔

(2)经过:奥意大利北部加里波第普奥普法

(3)意义:异族压迫分裂割据资本主义封建残余势力自然资源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封建广大劳动人民封建领主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美国中下级武士倒幕武装18671868

(2)内容:新的体制封建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封建身份制度武士特权资本主义经济私有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征兵制对外侵略扩张文明开化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教育

(3)影响:封建落后资本主义封建落后资本主义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亚洲强国经济军事实力军国主义帝国主义

考点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亚洲革命风暴

1.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背景:工业革命商品市场廉价原料产地经济的发展

(2)概况: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深重灾难社会经济体制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原因:工业革命的扩展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交通运输工具

(2)过程: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3)影响: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3.亚洲革命风暴

(1)背景:殖民地半殖民地工人失业殖民势力

(2)性质: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3)重大事件: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3)意义: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

4.印度民族起义

(1)背景:英国殖民者土兵

(2)经过:密拉特的土兵和人民德里占西英国1859

(3)意义:封建王公印度土兵广大人民英国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案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由君主发动,政府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需要寻求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扶植,因此,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重商主义使资本家积聚了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让位与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较深入的理解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初步领悟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测试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测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英国工业革命得以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也有许多发明,其中有许多突破,这主要表现在

①交通运输业②冶金炼铁的机械化生产③农业机械④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狄更斯在他的《雾都孤儿》中曾经这样描述过当年的伦敦:“泰晤士河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乌黑的河水连它们那粗大丑陋的样子也照不出来……秦晤士河两岸的建筑物都非常龌龊,河上的船只也是黑黢黢的……”由此可见

A.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动力能源B.出现了喧杂、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D.要禁止污水排放保护环境

4.有人说: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能“傲视全球”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圈地运动的展开D.工业革命的完成

5.1857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大陆,这表明

A.美国向欧洲大陆转嫁危机B.欧美大陆形成世界性市场

C.美国积极在欧洲扩展商务D.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引文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指

A.法国启蒙思想家B.马克思和恩格斯

C.空想社会主义者D.巴黎公社领导

7.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缺乏经验B.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领导

C.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是当时世界进步潮流D.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8.1861年俄国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

A.对农民的掠夺使俄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B.使农奴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C.国力强盛,有利于俄国开拓海外市场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9.黑人奴隶制在本质上是一种腐朽的、不合时代潮流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

A.剥削方式残酷B.不是面向市场生产

C.排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自由雇佣劳动D.与古代奴隶制毫无区别

10.1848年,恩格斯对美国领士扩张作了如下评价:“合众国兼并加利福尼亚而获得太平洋的统治权,这符合整个美洲发展的利益。”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在北美迅速发展了资本主义B.成功地驱逐了英法的殖民势力

C.美国人民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士地D.使北美人民解除了奴隶制的束缚

11.普鲁士军参谋长毛奇曾说:“那是一场早已预见的战争,是一场经过精心准备并为政府视为必要的战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领土扩张,而且是为了普鲁士在德意志霸权的确立”。这场“早已预见的战争”是指

A.普奥战争B.普奥对丹麦的战争

C.普法战争D.奥普俄对波兰的战争

12.明治维新的下列改革措施,动摇和瓦解幕府统治基础的是

A.废藩置县,取消旧统治阶级特权B.废除买卖土地禁令,承认土地私有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3.下图历史人物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4.伊藤博文于1882年3月去欧洲考察宪法,据记载:“留欧三个月便掌握了制胜自由民权的理论和手段,他满怀信心地说:‘充分确立了巩固皇室基础,使大权不致旁落的大道理。’”伊藤博文较快接受德国影响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德意志统一前、日本明治维新前,两国君主都掌握实权

B.德意志统一前、日本明治维新前,两国都没有制定宪法

C.德、日两国都较多地保存了封建残余势力

D.德、日两国都要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

15.19世纪上半期,法国在非洲首先占据的殖民地是

A.突尼斯B.埃及C.阿尔及利亚D.利比亚

16.马克思在评价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时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段话的意思是英国的侵略扩张

A.促进它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导致了印度贫困落后

C.把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在客观上有助于冲破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

17.19世纪上半期,亚洲尚未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有

A.印度尼西亚B.印度C.新加坡D.菲律宾

18.以下对亚洲革命风暴期间,亚洲国家社会发展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严重破坏B.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发展为新的阶级力量

C.封建统治阶级大多屈服于殖民势力D.亚洲国家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和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最相似的革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D.拉美独立革命

20.1848年,印度总督戴贺胥制订“转属税”法,规定没有直系子嗣的王公死后,其领地丧失,转属东印度公司,这种做法导致了

A.莫卧儿王朝同英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许多地方王公倒向起义者一边

C.印度社会各阶层普遍不满D.农民、手工业者的处境恶化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共4小题4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年代穷人数目年代工人工资下降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2%36.5%185585万185715~20%

185687万

普通群众80%上40%1863109万1866~86710~20%

1866130万

——根据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高教版历史系列教材)改编

材料二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为了避免富者利诱、有权有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普遍选举必能,也惟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会带来繁荣。

——摘自1843年《全国请愿书》

材料三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义务。工人们似乎已经了解到这一点,因为运动已在英、法、意、德八国都同时活跃起来,并且同时采取了从政治上改组工人的政党的步骤。——摘自《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汗流浃背”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立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为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材料一所列表格的相关数字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2分)?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1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发展的背景条件。(2分)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实践上、理论上、组织上有哪些发展?(3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那些有利影响(2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三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法令

材料三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材料四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分)

(2)结合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意义,谈谈你对材料四的认识。(4分)

(3)比较材料二、三美国与俄国在废除奴隶制方式上有何不同(2分)?并对各自的结果作简要评价(2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如果说这两个伟大民族(指德意志和意大利)在1848~1871年内得到复兴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重新获得独立,那么,这是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镇压1848年革命的人违犯了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遗嘱执行人。”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俾斯麦)“他是有名的1848年革命的死敌,他憎恨任何民主运动和人民运动。……恩格斯有一次称俾斯麦为‘非本心的革命者’”。——摘自维纳洛赫《德国史》

材料三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但是,谁要想根据这点证明社会主义者应当帮助俾斯麦,那这个马克思主义者“真是太好了”。

——摘自《列宁全集》

(1)据材料一,马克思所指的“遗嘱”是什么(2分)?俾斯麦为什么能“违犯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遗嘱执行人”(1分)?

(2)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称俾斯麦为“非出本心革命者”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说明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指什么(1分)?并说明德意志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2分)。

(4)据以上材料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俾斯麦历史功绩的肯定,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采取什么原则(2分)?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就是这样。……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现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他们的足迹所到之处,变得一片荒芜,人烟稀少。……这真是温和的商业!”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和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四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材料各是从什么标准评价殖民活动的(2分)?是否矛盾(1分)?你认为应该怎么评价殖民活动(1分)?

(2)材料三中所述的殖民扩张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1分)?殖民者在美洲和非洲主要有哪些罪恶活动(2分)?

(3)材料四中的殖民扩张的背景与材料一有什么不同(1分)?扩张方式有什么变化(1分)?摘录材料四中的有关句子说明这些变化(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从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思考最直接的原因。

2.B总结工业革命中美国的发展创造和机器推广方式。

3.C材料显然是在说环境问题。

4.D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使英国成为第一个资本主义经济霸主。

5.B从世界市场的休戚与共关系思考。

6.C抓住“社会主义”、“不成熟”等关键词。

7.C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潮流思考。

8.B从改变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角度思考。

9.C全面认识南北战争前的美国黑人奴隶制。

10.B联系美国建立时北美大陆中西部的情况。

11.A抓住“早已预见”、“在德意志霸权”等关键词。

12.B幕府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13.D③项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克伦威尔,与国家统一无关。

14.C归纳德意志统一和明治维新的局限。

15.C熟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的对外扩张概况。

16.D点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亚非拉的积极影响。

17.D熟悉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主要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

18.BB项应为亚洲觉醒的背景。

19.A从两者的革命背景和革命发展方式思考。

20.B从利益关系思考。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总结数据后面揭示的历史状况)信息: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穷人的数量相对越来越大;工人的工资水平逐年下降。问题:贫富分化(或两极分化,或分配不公等)。

(2)(从政治和经济背景分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状大,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弊端暴露,阶级矛盾尖锐。

(3)(总结巴黎公社会革命前的实践、理论和组织准备)实践上: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②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理论上: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组织上:1864年在伦敦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每个方面任举一点)

(4)(从材料中简略总结措施并分析积极影响)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任答两点)。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熟悉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

(2)(点明农奴制改革的意义并判断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意义: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给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认识:材料四中观点认为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充分肯定了其正确性,是实事求是的。

(3)(从解放的条件入手来看待方式的不同、从相同影响和措施的差别来评价美国与俄国废除奴隶制的结果)方式不同:美国废除黑奴制度的方式,是凡是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无条件获得解放;俄国废除农奴制度则是采用由农奴出钱赎买土地、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的方式。评价结果:从结果来看,两者都有利于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社会的重大进步;但美国废除黑奴制的措施相对更加彻底一些。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结合德意志统一前的背景和俾斯麦的阶级出身思考)“遗嘱”指1848年革命未能完成的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而遗留下的革命任务。因为俾斯麦是资产阶级化的容克代表。

(2)(点明俾斯麦领导的王朝战争在客观效果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为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统一实质上是消除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资产阶级革命。

(3)(点明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方式及原因)推行“铁血政策”,发动王朝战争形式。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不成熟,德意志内外都还存在反对统一的分裂势力。

(4)(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只要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就应当肯定。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依据两种标准,坚持辩证评价)材料一是从殖民扩张的标准评价的,材料二是从生产力标准评价的,两者并不矛盾,这是一件历史事件造成历史影响的两面性。应坚持采用两种标准,辩证评价的方法,既要看到殖民活动对亚非拉的危害,也要看到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促进。

(2)(点明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和方式)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殖民主义者对土著居民采用种族灭绝的屠杀政策,大肆掠夺金银财富,贩卖黑人奴隶,通过以上手段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3)(结合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方式思考)材料四中的殖民扩张活动是在工业革命后进行的。扩张方式是在全球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如材料中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供世界各地消费”。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的范围、主要方式和危害;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2.通过学习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以及亚洲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欧洲列强对亚洲主要国家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亚洲各国人民几乎同时用不尽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和斗争。

3.通过学习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通过学习印度民族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必要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性质和五次重大起义。第二,印民族大起义的起因、概况和意义。

重点分析

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列强由对资本的渴求转变为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迫切需要,侵略方式也由野蛮掠夺变为商品输出。这种转变必然导致列强加紧其的侵略活动,使众多的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侵略情况。能够使学生更加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所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是本课重点。印度人民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印度社会各阶层最终联合起来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人民起义突出体体现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其他内容。所以,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中“亚洲革命风暴”一目中的第一段小字内容和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侵略方式的不同,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殖民主义的本质。

讲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认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了解起义的经过、规模,以及回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作用。

难点分析

印度人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本课难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的反革命政策,使印度人民大起义遭到失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分化瓦解起义阵营政策的罪恶阴谋。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应结合教材所讲的英国殖民者的两手策略,着重分析起义前、后不同时期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阶级力量的配备,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

小学社会的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