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五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25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五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五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五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一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38页------39页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2、40页------41页
(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小编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4.1—6的乘法口诀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15.7——9的乘法口诀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长度单位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2.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3.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4.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5.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6.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三、角的初步认识

7.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8.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四、表内乘法

1.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2.1—6的乘法口诀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7——9的乘法口诀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五、观察物体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平面图形,根据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六、测量

1.测量长度的单位

米和厘米都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2.用尺子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的方法:

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另一端与尺子对齐的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两数之间相差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七、认识时间

1、认识钟面:

(1)钟面上最短最粗的针是时针,较短较粗的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也就是60小格,1时=60分。

(4)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

2、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时针、分针、秒针全部重合的时间是12时,

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的时间是6时,

时针和分针成直角的时间是3时和9时。

3、认识几时几分方法: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算小数,时针指在12和1之间,算12时,分针指着几,表示几个5分钟。

4、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法:

(1)文字法:如:5时50分;

(2)用电子表法记录时刻时,几时就写几,再写“:”,后面写分时要占两位,分针不够整十的,十位要用0占位。如:8时零5分写作8:05

5、认识大约几时方法:时针接近几就是几时。此时,分针一般指在数字12左右。

6、计算两段时间之间的时间方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整时减整时,分钟减分钟,分钟不够减向整时借1时在分钟上加60分钟再减。整时借出的1时要记得减去。

7、比较时间:单位不同时要化成相同的时间单位再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赛(或做事)时:同样的距离(或同样的事情)所用的时间越多说明速度越慢(或效率越低);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或效率越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边形,也可能是()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

知识点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表示:5×4或4×5(用电子图表示出一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如2×6

∶∶∶∶∶∶,横看是2个6,竖看6个2)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3×4=12

(乘数)×(乘数)=(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四、表内除法

知识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运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分均分的两种分法:分法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分法2: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

如:有10个苹果,分法1: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2个;分法2:按每2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5份。

3.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米和厘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限的。

六、观察物体

知识点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课本93页第7题,97页第15题,在家可利用实物进行观察,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认识)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平面图形,根据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课本92页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
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三、解决问题。

第四、六单位表内乘法(一)(二)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二、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三、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理解题意、仔细审题、选择方法:看单位,分方法,单位相同用加法,单位不同用乘法。

3、乘加、乘减的算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观察方位选用不同的解决问题。先算乘法,再算加、减。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1、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或左面右面、后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3、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单位“分”:1分时间的长短,知道钟面上分针周1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知道1小时=60分;

2、认识几时几分: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一刻等时间。时针在指几是几时,分针指几,就要几乘5,乘积就是几分。

3、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一单元:

1、生字:

识字1宜层尽染叠翠爽壮谷登华

第一课图梨笼浪粱燃勤劳

第二课区尤其仙盘峰胳膊巨当脖著形状

第三课旅蒲降娃纷苍洼啪炸蹦察识

第四课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

语文园地一交支龙求凡利

2、词语盘点:

景色宜人便宜白色中华华丽春华秋实谷子五谷丰登金秋时节金子金色云层

层林尽染丰收丰富山河壮美壮丽强壮秀丽神奇天高云淡波浪水波浪花台灯

电灯灯笼作文作业写字生字苹果劳动尤老师尤其其他小区区别山区

巨石巨大它们它的安全平安几块一块车站站立已经甲板甲虫

豆子豆芽知识认识纷纷纷飞经过如果不如好事好人女娃娃娃山洼经过于是由于首都

3、多音字组词

行:xíng行为háng行家为:wèi因为wéi作为

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文zuō作坊尽:jìn尽力jǐn尽管

4、形近字组词

华(中华)化(化学)识(认识)帜(旗帜)

甲(甲虫)由(由于)龙(龙灯)尤(尤其)

层(层次)屋(房屋)破(破坏)波(波浪)

良(良好)浪(浪花)字(生字)牢(牢记)

作(作业)佳(佳节)枝(树枝)技(技术)

苹(苹果)怦(怦怦跳)壮(壮丽)状(形状)

容(容易)谷(山谷)区(区分)巨(巨石)

棋(下棋)其(其它)己(自己)已(已经)

快(快慢)块(一块)

5、叠词

进出(进进出出)许多(许许多多)高兴(高高兴兴)快乐(快快乐乐)

说笑(说说笑笑)认真(认认真真)来往(来来往往)弯曲(弯弯曲曲)

6、近义词

景色——风景、风光壮美——壮丽勤劳——勤快

好像——仿佛闻名中外——举世闻名尤其——特别秀丽——美丽

奇形怪状——千奇百怪告别——道别粗心——马虎

尽——完赠——送

7、反义词

浪费——节约闻名中外——臭名远扬巨大——渺小

粗心——细心降——升斜——正爱——恨

8、词语搭配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9、本单元文学常识

《秋天的图画》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黄山奇石》作者于永正。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山行》是诗人杜牧所作七言绝句。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数位。位数是指一个数由几个数组成。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zpsx201233-.

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4、我国的计数习惯,每四个数位是一级,可分为个级,万级,亿级三级。
5、多位数的读法:读数时,先分级,然后从高位到低位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在读到亿、万级的末尾时加上亿和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位置的0要读,不过在一起的0只读一个0。
6、多位数的写法:先把读出的数按级分成亿级、万级、个级三级,然后从高位到低位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没有读出来的数0补齐。
7、为了读写方便,把整亿、整万地数改写成用“亿”、“万”做单位的数。如5130000=513万(去掉个级四个0后添上单位万)1200000000=12亿(去掉个级和万级八个0后添上单位亿)
8、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是看它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大于5还是等于5。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比4小,把尾数都舍去。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比5大,把尾数省略后向前一位进一。
9、关于近似数的问题
⑴在实际问题中,有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如:三班有12个男同学,27个女同学。这里的“12”“27”都是准确数。
⑵还有些数据,只是与实际大体符合的近似数。我们在测定物体的长度、质量时,由于测量工具的限制,必然会产生误差,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数。如:小明身高140厘米,体重35千克。这里的“140”、“35”都是近似数。
⑶在对大的数目在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只需要用它的近似数来表示。如:平常说一个城市有50人,一个钢铁厂去年产钢120万吨。这里的“50万”、“120万”都是近似数。
10、古时人们是通过“实物”、“结绳”“刻道”等方法来记数的。
1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12、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4、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算盘。现在比较常见的计算工具是电子计算器。要知道开关机、删除、运算符号键等。CE为清除键,ON/C为开关及清屏键。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复习课文:

1、《找春天》一课仿写

(1)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2)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

(3)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

2、《草》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他写这首诗时才(16)岁。《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赞美小草顽强生命力的句子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六)种景物,分别是(篱落、径、树、儿童、黄蝶、菜花)。诗的前两行是(静态)描写,后两行是(动态)描写。描写儿童找不到蝴蝶的原因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笋芽儿》一文中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是(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长的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5、在《小鹿的玫瑰花》中,鹿弟弟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是因为(他不仅美化了环境,为别人带来了快乐,而且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二、背诵、背写:

1、背写第2课《古诗两首》。

2、背写第17页上的“读读背背”及补充的春联。

(1)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2)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3)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4)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5)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6)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3、背诵第18页上的“宽带网”。

春天里开的花可真不少,有迎春花、玉兰花、杜鹃花,还有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许多城市或地区都有自己的市花或区花。如洛阳是牡丹花,北京是月季花,澳门是莲花,香港是紫荆花,郑州是月季花,肇庆是荷花和鸡蛋花。

三、听写:

脱掉解放摇头躲雨探望小溪棉花解冻田野未来油菜发烧追赶宿舍光荣干枯徐州商店世界笋芽呼唤呼喊山冈轰动喊叫竹笋兄弟哥哥微笑安静拐弯浇水骨头终于感谢逐渐抽空躺椅

四、比较组词:

羞(害羞)俺(俺的)鹊(喜鹊)杜(杜鹃)容(容易)徐(徐徐)蔬(蔬菜)未(未来)差(差别)掩(掩护)鹃(杜鹃)牡(牡丹)荣(光荣)除(除法)疏(疏远)末(末尾)仍(仍然)冈(山冈)拐(拐弯)烧(烧火)冒(冒险)渡(渡过)列(列车)绵(绵羊)扔(扔掉)岗(岗位)别(别人)浇(浇花)帽(帽子)度(温度)烈(热烈)棉(棉花)探(探听)摇(摇头)躲(躲开)店(商店)枯(干枯)芽(发芽)菜(白菜)换(交换)深(深浅)遥(遥远)射(照射)站(车站)苦(苦难)讶(惊讶)彩(彩色)唤(呼唤)第(第一)歌(唱歌)抽(抽水)净(干净)微(微笑)才(刚才)西(西瓜)大(大家)弟(弟弟)哥(哥哥)油(石油)静(安静)薇(蔷薇)材(木材)牺(牺牲)达(到达)安(平安)本(本来)呼(呼吸)

按(按时)笨(笨重)乎(胖乎乎)

五、多音字:

解jiě(解放)xiè(解数)

奔bēn(奔跑)bèn(投奔)

冲chōnɡ(冲浪)chònɡ(冲床)

几jī(茶几)jǐ(几个)

落luò(落叶)là(落下)

撒sā(撒娇)sǎ(撒种)

钻zuān(钻研)zuàn(钻石)

宿sù(宿舍)xiǔ(一宿)

骨ɡǔ(骨干)ɡū(骨朵儿)

散sàn(散步)sǎn(散文)

数shù(数学)shǔ(数一数)

六、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脱掉)棉袄(冲出)家门

(长出)嫩芽(演奏)乐曲

(穿过)山谷(抽出)枝条

(长出)叶子(闻到)香味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可爱)的小姑娘(解冻)的小溪

(丁丁冬冬)的琴声(绿色)的叶丛

(粗重)的嗓音(美丽)的世界

(明亮)的世界(长长)的辫子

(健壮)的竹子(浓密)的绿叶

(高兴)地说(静静)地躺着

(欢乐)地歌唱(快活)地游泳

七、近义词:

躲-(藏)触-(摸)

奔-(跑)寻-(找)

健壮-(强壮四周-(周围)

仍然-(仍旧)呼唤-(呼喊)

仔细-(细心)美丽-(漂亮)

浓密-(茂密)骄傲-(自豪)

常常-(经常)渐渐-(慢慢)

滋润-(滋养)照射-(照耀)

惋惜-(可惜)温暖-(暖和)

八、反义词:

脱-(穿)吐-(吞)

枯-(荣)生-(死)

疏-(密)深-(浅)

落-(升)无-(有)

哭-(笑)快-(慢)

温暖-(寒冷)漆黑-(明亮)

健壮-(瘦弱)常常-(偶尔)

浓密-(稀疏)美丽-(丑陋)

仔细-(马虎)温暖-(寒冷)

九、量词:

一(个)孩子一(朵)野花

一(片)漆黑一(件)衣服

一(株)竹子一(丛)玫瑰

一(只)黄莺一(阵)微风

十、四字词语:

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叽叽喳喳

十一、造句(例句):

1、渐渐地:雨渐渐地停了。

(我渐渐地长大了。)

2、静静地: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听音乐。)

3、惋惜地:妈妈惋惜地对我说:“这次考试,你要是再认真点就好了。”

小明惋惜地对我说:“这次拔河比赛,我们班又输了。”

4、……像……,像……:弯弯的月牙儿像小船,像镰刀,又像眉毛。(结合园地一复习)

(1)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

(3)蘑菇像一把小伞。

(4)蜻蜓像一架小飞机。

(5)荷叶像碧绿的大圆盘。

(6)小猫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

十二、拓展:

1、描写春天的词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风送暖、万象更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雨如油、春暖花开

2、描写春天的古诗及诗句: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思》: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3、竹子浑身都是宝。我们可以用它来(搭竹楼)(编竹篮)(做竹椅)(做笛子)(做筷子)……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课件一厘米的正方形)你们看,正方形的边是多长?
学生们交流
师引: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边多长。(学生说方法)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学生汇报验证。
师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身边的1厘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图钉的长是1厘米。
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2厘米纸条)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学生说长度,并说认得方法。
师:(出示课件4个1厘米小正方形)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学生说方法。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米用M表示,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知道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厘米:
1.在尺子上分别找出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2.用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
3.教师过渡语:小朋友真棒,对厘米的认识真好,那谁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一个忙呢?
二、量一量讲台的长度,看谁量得又快有准确。
1.请一名学生上来并用自己的学生尺跟老师(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讲台的长度。
2.提问:谁快点?(老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吗?

3.引出米尺并认识米尺:请学生观察米尺是怎样的?与学生尺有什么不同?
4.小结:米尺与学生尺一样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上面都有数字和刻度线,都是从0开始(0是起点),量物体时都是把尺子的起点(0)对准物体的一端,并与物体平衡,然后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米。
三、学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感知1米=100厘米。
3.汇报交流学习结果:请各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得出1米=100厘米。
四、练习巩固:
1.请出一名学生,教师用长纸条测量该学生的身高,并估一估该生大约多高?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测量各自的身高。
五、知识运用:
课件出示练习

六、卷尺(简单介绍)
七、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要测量物体时可以用学生尺或米尺,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尺方便些,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尺比较方便。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课件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三、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五)

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第2~10页。

知识梳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4.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测。

复习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复习方法

1.教材为本,整体复习。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需要有“本”可依。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使所学的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复习是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总结性训练,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某些知识点要进行归纳和对比,提高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从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本课中教学采用实物演示法、探究法、观察法,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预设A引用导入:

师:万圣之师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就是说把之前学过的知识通过重新学习、温习的方式可以加深印象,这样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也可以把知识记得更牢固。今天我们要一起上一节复习课,现在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指生回答)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出示课题)

【品析:教师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不仅突出复习总结的重要性,而且渗透学习方法。在猜老师身高的思考中导入复习课。】

预设B趣味日记导入:

出示小猪皮皮的日记: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快速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用40米长的毛巾擦脸。然后坐在80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牛奶。我以每分钟100厘米的速度跑到学校,刚到门口就碰见身高165米的大象校长,我连忙向校长问好。到教室后,我拿出1米厚的课本看起来。

小朋友们,看完小猪皮皮的日记,你一定笑破了肚皮!我们已经学完了长度单位的知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帮小猪皮皮改一改吧!(详见课件部分)

【品析:创设趣味日记的情景,引来学生的发笑,在笑声中感悟长度单位的选择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复习厘米和米。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小结: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它们分别用字母”m“和”cm“表示。

2.回忆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吗?1米呢?

(1)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比画出1厘米。

(2)张开双臂用庹表示1米的长度,指一指从地面到自己身体什么部位是1米的高度。

(3)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如:手指宽、图钉长、数学书的厚度等。

(4)具体估测,请大家拿出数学书,用你的手指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1)先估一估课桌的长度,再用尺子量一量。

(2)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

(3)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4)刻度0不见了怎么办?

◎复习线段。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征?

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2.画线段。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画对了,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并同桌互相检查。

【品析:在复习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实践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第一关:填空题。(以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并加以实物演示说明)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要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子的(),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3)一把尺的刻度从0到5是( )厘米,从6到10是()厘米。

(本题学生回答的答案可能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是计算还是推算。)

(4)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10厘米,原来的绳子全长()厘米。

(本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20厘米、30厘米或者40厘米,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实物演示的教法,将40厘米长的彩带进行对折再对折,得出结论。)

(5)用一把25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的纸条,需要量( )次。

(学生可能会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在黑板上演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

第二关:判断题。

(1)厘米是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学生1厘米和1米的长度。)

(2)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 ()

(学生可能会认为是对的,提醒学生注意线段的特点,中间的一段是直的。小组合作,上讲台说明判断的理由。)

第三关:在括号里填”米“或”厘米“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室长8()黑板长4()课桌长50()小明身高120()

第四关:计算题。

1米-10厘米=()厘米  7厘米+8厘米=()厘米

30米+6米=()米  21米-4米=()米

94厘米+6厘米=()厘米=()米

第五关:在里填上”>“”

3米3厘米 20厘米2米 2米26厘米 2m+30m50m

提示:先计算再比大小,或者数字相同看单位,单位相同看数字等。

第六关:画线段。

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幻灯片补充画法:先用5厘米减去2厘米,等于3厘米,再用刻度尺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第七关:解决问题。

小明家离学校50米,离超市70米。小明从家走到超市比从家走到学校要多走多少米?

【品析:通过闯关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轻轻松松学知识,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答案】

第一关:(1)尺子 (2)刻度0 (3)5 4 (4)40  (5)4

第二关:(1)√  (2)×

第三关:米 米 厘米 厘米

第四关: 90 15 36 17 100 1

第五关:>

第六关:略

第七关: 70-50=20(米)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觉得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

【品析: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首先,这一课时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米与厘米,能在生活中熟练地应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其次,对线段知识的掌握又得到了巩固。这种课型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我的反思: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2020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要点


2018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要点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先读题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和……一共…….?

……比……..多多少/几……?

……比……..少多少/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3、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4、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加、减法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归纳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归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尺子)来测量,但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线(0刻度线或者其他刻度线),不对准刻度线的量法是错的。
2、0刻度线量物体法:①放:把物体左边放在尺子的0刻度线上;
②看:看物体右边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说长度方法:①数格子:占几个格子就是几厘米。
②物体一边对准0刻度,另一边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③用大刻度减小刻度,结果是几就是几厘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cm)作单位。
5、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m)作单位。
6、1米=100厘米2米=200厘米
7、长度的计算:①1米—28厘米=(72)厘米
方法:把1米变成100厘米,100厘米减28厘米等于72厘米。
②1米25厘米=(125)厘米
方法:把1米变成100厘米,再加上25厘米,等于125厘米。
③135厘米=(1)米(35)厘米
方法:把135厘米里面的100厘米变成1米,剩下的35厘米不变。
④2米20厘米+1米50厘米=(3)米(70)厘米
方法:从厘米开始算,厘米和厘米加,米和米加。
⑤2米70厘米—1米40厘米=(1)米(30)厘米
方法:从厘米开始算,厘米和厘米减,米和米减。
⑥5米—3米40厘米=(1)米(60)厘米
方法:先从5米里拿出1米变成100厘米,减去40厘米等于60厘米;再用剩下的4米减3米等于1米,所以最后是1米60厘米。
8、线段:①线段一定是(直)的。②线段的两段必须都有(端点)。③线段可以量长度。
9、填单位(厘米或米)时,一定要注意考虑一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才可以。
10、特殊图形的长度: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法的规则:①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一定要从(个)位算起。
③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2、笔算减法的规则:①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一定要从(个)位算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3、关于“知道一个数,和与另一个数的多少关系,来算另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解决方法:①先读题,观察谁多谁少。
②如果是(“用少算多”),用(加法)来做。
③如果是(“用多算少”),用(减法)来做。
4、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没有括号,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都要从左向右(从前向后)依次计算,竖式可以用简便计算(大竖式)来书写。
5、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列竖式时不能用简便计算来书写,要分成两个小竖式。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一个角有(1)个顶点,(2)条边。
2、角的两条边都必须是(直)的。
3、角的画法:①先画顶点。②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③再从顶点出发,向另外方向画一条边。④标上角的符号。
4、角的大小:①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②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5、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方法:顶点对顶点,边对边。
6、角的种类:①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②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③锐角(﹤)直角(﹤)钝角
7、角的几个相关知识:①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②所有的锐角(钝角)都一样大。(×)
③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1个直角。
④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1个钝角。
⑤一个三角形中,锐角最少有2个,最多有3个。
⑥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的角都是直角。
⑦平行四边形的4个角中有2个锐角和2个钝角。
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和(二)
1、加数完全一样的连加算式才能(直接)用乘法来书写。
5+5+5+5+5+5+5=35变成乘法:7×5=35或5×7=35
有一些加数不同的算式不能直接写成乘法,但通过数的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写成乘法。2+2+2+6=12,可以把3个合成6:6+6=12→6×2=12
或者把6拆成3个2,2+2+2+2+2+2=12→6×2=12
2、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问题,前面的“几”是组数(或份数,或盒数),后面的“几”是每组几个(或每份几个,或每盒几个)。
3、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都叫做(乘数),结果叫做(积)。
4、乘法算式的读作:如3×5=15,读作:三乘五等于十五。
5、乘法口诀:记忆1—9的乘法口诀。
6、关于“几个几”和“几和几”的问题,通过读题和画图来确定题目到底是哪种类型的问题。
①有4盒铅笔,每盒5支,一共有多少支?
画图:⑤⑤⑤⑤是4个5的问题,用乘法:4×5=20(支)。
②有两盒铅笔,一盒4支,一盒5支,一共有多少支?
画图:④⑤是4和5的问题,用加法:4+5=9(支)。
7、关于“几个几多几”和“几个几少几”的问题。
①用圈一圈的方法,来确定是“几个几多几”。
○○○○○横着圈是2个5多6,2×5+6=16(个)。
○○○○○竖着圈是5个3多1,5×3+1=16(个)。
○○○○○○
②用补一补再去掉的方法,来确定是“几个几少几”。
○○○○○●先把图形补全,是3个6或者6个3。
○○○○○●再把补上的去掉,是3个6少2或者6个3少2。
○○○○○○3×6-2=16(个)
8、买东西的题目中,单价、数量和总价的问题。
①单价:一件物品的价钱。②数量:要买物品的个数。
③总价:要买物品一共的价钱。
④单价×数量=总价。⑤数量×单价=总价。
⑥数量就相当于组数,单价就相当于每组几个。
9、“够不够”的问题。
①要通过读题来确定,要算够不够,需要比较哪两个数(比如人数和座位数,比如带的钱和花的钱,比如准备好的物品和要用的物品)。
②计算:把题目中没有,但是需要比较的数计算出来。
③比较:因为□﹥□,所以够(或不够)。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一般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2、特别注意从后面观察物体时,要注意图中的人物与我们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要注意从图中人物的角度去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方法:可以把书竖起来放在胸前,让自己的脸和图中物体后面的人脸方向相同,这时再去观察物体,可以得到正确的图案)。
3、几个特殊立体图形的观察:
①观察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或者长方体。
②观察一个面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或者圆柱。
①观察一个面是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圆柱或者球。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格数问题:钟表上一圈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2、分针:①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②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
③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
3、时针:①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②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
4、1小时(时针走一个大格)=60分钟(分针走一圈)。
5、钟表看时间:
①看小时: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表示走过了小的数的时刻,但是还没到大的数的时刻,所以,要用小的数作为当前的时刻。比如,时针指在2和3之间,此时的时刻就是2点多。特别的是,当时针指在12和1之间的时候,要用12当做当前的时刻,因为表示的是走过12点,还不到1点。)
②看分钟:分针从12走到几,数一数一共走了几个大格,然后乘5,就是当前的分钟。因为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走几个大格就是几个5。比如,分针指在了4上,表示分针从12走到4走了4个大格,也就是4个5分钟,所以分钟就是4×5=20分钟。
看分钟的简单方法:分针指着几(1-11),就用几乘5,结果就是分钟。特别的是分针指12,那就表示整点,用看整点的方法来确定时刻。
6、从几走到几的问题:看好针,数好格。
这类问题要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做。
①时针从几走到几,要数一数走了几个大格,用几乘1,结果就是时针走过的几小时。(因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所以要乘1。)
②分针从几走到几,数一数走了几个大格,用几乘5,结果就是分针走过的多少分钟。(因为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所以要乘5.)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五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