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01

高二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

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

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

(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

(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直线方程的理论在其他学科和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和其它学科,教师要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8)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念上.

教学设计示例

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2)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其证明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类讨论能力、逆向思维的习惯和形成特殊与一般辩证统一的观点.

【动画演示】

演示“直线各参数.gsp”文件,体会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至此,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也圆满解决,而且我们还发现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大问题揭示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同时,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对直线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层次越高越简洁,我们还体会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关系.

(三)练习巩固、总结提高、板书和作业等环节的设计在此从略

精选阅读

高二数学直线的方程教案15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直线的方程教案15”,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7.2直线的方程(二)

教学要求: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与截距式,能熟练地由已知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教学重点:掌握两点式与截距式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下列直线的方程:
①过点P(-2,1),倾斜角与直线y=2x-3的倾斜角互补;
②在y轴上截距为-1,倾斜角的正弦为;
③在x轴上截距为2,且斜率为-3。
2.知识回顾:点斜式;斜截式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两点式、截距式方程:
①预备题:求过点A(-2,1)、B(3,6)的直线方程
②先讨论解法→试解(常规解法:先求k)
③讨论:设直线AB上任意点P(x,y)后,与A、B两点坐标有何关系?是否是方程?
④出示例:已知直线L过点P(x,y)、P(x,y)(x≠x),求直线L的方程。
⑤讨论解法。(分别从斜率、定比分点等角度思考)
解法一:先求k,代入点斜式;解法二:用定比公式建立等式;
解法三:用斜率相等建立等式
⑥观察三种求出结果共同点,化成统一形式,定义直线两点式方程,强调对应关系。
⑦练习:已知直线所经过两点,求直线方程:A(2,1)、B(0,-3);(a,0)、(0,b)
⑧定义:直线的截距式方程+=1,其中a、b分别为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
2.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ABC中,A(-5,0)、B(3,-3)、C(0,2),求三边所在直线方程。
②分析:每边所在直线方程所选用的适当方程式。
③练习:写出过A(3,-1)、B(-2,5)直线两点式方程,并化为截距式、斜截式方程。

三、巩固练习:
1.求过点P(-5,-4),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①倾斜角的正弦是;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5;
③倾斜角等于直线3x-4y+5=0的倾斜角的一半。
2.直线L过点P(1,4),且在坐标轴上截距均正,求两截距之和最小值及L方程。
变题:当三角形面积最小式,求直线L的方程。
3.课堂作业:书P447、10、12题。

高二数学教案:《曲线和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高二数学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学案


第06课时
1.3.2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学习目标
1.掌握直线的极坐标方程,能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1)过点(3,0)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方程为;过点(3,3)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2)过点(a,b)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方程为
2、以上两题所叙述的直线上的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预习教材P13~P1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如图,直线经过极点,从极轴到直线的角是,求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应用示例
例1.求经过点且与极轴垂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教材P14例2)
解:

例2.把下列的方程是极坐标方程的化成直角坐标系方程,是直角坐标系方程的化成极坐标方程。
(1)

◆反馈练习
1.已知点的极坐标为,那么过点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极坐标方程。

三、总结提升
◆本节小结
1.本节学习了哪些内容?
答:掌握直线的极坐标方程,能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学习评价
一、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课后作业
1、说明下列极坐标方程表示什么曲线,并画图。
(1)(2)
(3)和

2、在极坐标系中,求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1)过极点,倾斜角是的直线;
(2)过点,并和极轴垂直的直线。

3、把下列直角坐标方程化成极坐标方程:
(1)
(2)

4、把下列极坐标方程化成直角坐标方程:
(1)
(2)

5、已知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求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6.在极坐标系中,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7.在极坐标系中,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为.

高二数学教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教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提高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学习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有哪几种?有什么样的判定方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分别是相交、相切、相离。

判断方法

(1)定义法:看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

(2)比较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做比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作业:学生对比两种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解法,哪种更简捷,对用方程组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在课外做进一步的探究,下一节课汇报。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