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穷人》教学纪实与评析

幼儿园教案与评析

发表时间:2020-12-01

《穷人》教学纪实与评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穷人》教学纪实与评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高尚品格的熏陶,使心灵受到净化。
数学重、难点:
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数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不过事隔多年,另一位伟大的作家却来到了我们身边,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是你们!(学生笑)今天,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吗?
生:想。
(评析:通过制造悬念,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成功的信念。)
二、放飞思维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生: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
生: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
生: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评析: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像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提高。)
三、合作研究
师:续写时你们认为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
生: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作者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评析: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个性创作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通过今天的续写,它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作业可以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学生创作。)
(评析:开放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学生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
总评:
由于利、老师选择了恰当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想像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生动,篇幅较长,全班有13位学生写的超过4000字。
孙老师收集了其中8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的集子,并让学校所有教师阅读,得到了一致好评。这样的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我认为其关键在于教师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1.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2.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3.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在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4.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像;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wwW.jaB88.com/p>

扩展阅读

《穷人》教学案例及评析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穷人》教学案例及评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激趣入境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二、放飞思维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

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评析: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三、合作研究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评析: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个性创作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

学生创作。

评析: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

总评: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穷人》教学案例及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徐吉
一、激趣入境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二、放飞思维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评析: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三、合作研究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评析: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个性创作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
学生创作。
评析: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
总评: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一、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二、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三、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资料提供者:钝刀

《军神》教学纪实与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军神》教学纪实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年级:五年级版本:教科版课型:阅读)
研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研讨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深刻体会军神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品质。
解决的对策:
一、自主表达感受。把谈学生的感受作为学习课文的突破点,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悟,畅谈自己的体会。
二、走进课文,体验人物的感受。研究沃克的感受,了解他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刘伯承超乎常人的举动、令人敬佩的意志。走进课文,亲历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将分析、讲解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
三、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主要的教学模式
主要的教学模式(名称):自主感悟式。
主要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逐渐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自主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二要: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价值。
主要的教学环节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初步感悟人物品质;
三、自主探究,深入感悟人物品质;
四、升华主题,深化情感。
【教学纪实】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军神》。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军神指的是刘伯承,是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的。(板书:刘伯承沃克)
师:沃克医生又是怎样来评价刘伯承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沃克医生的话读一读。(生齐读。)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沃克医生为什么会这样称赞?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找到的是手术前这一部分,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体会到的。(沃克医生余怒未息,但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怔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这个病人。)前文写到沃克医生是一个神情孤傲的人,对人很冷漠,病人来了他甚至连头也不抬。可是当他看到刘伯承的病情时,眼睛里却显出了惊异的神情,这里还写到了沃克医生几次怔住了,还重新审视了这个人,这足以说明刘伯承的病情很严重,有可能是他平时所没见过的。这么重的伤势刘伯承能忍受的住,还依然那么平静,可见他很坚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谈体会这很好。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也要向他学习。
生:我通过读书知道了刘伯承不仅伤势严重,而且手术还拒绝打麻醉药。他觉得眼睛离脑子太近,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他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听到这一切,沃克医生再一次怔住了,沃克医生是军医,经常给伤员做手术,可不打麻药的手术沃克医生却从没做过,这让他很吃惊,这会是非常疼痛的。由此我可以看出刘伯承他很坚强,很勇敢,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课件出示:沃克再一次怔住了这句话。)
师:怔住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沃克医生此时此刻的表现呢?大家在下面练习读一读。
师:谁来试一试?
(生读课文。)
师:你读得很流利,但是老师觉得你的感情还不够饱满。大家想,沃克是德国著名的军医,可是他也从没见过伤势这么重的病人,从没遇到过病的这么重还拒绝使用麻醉药做手术这样的事情,所以此时此刻的沃克医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怀疑紧张担心。)
师:谁能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大家听一听老师读得怎么样,好不好?
(师读课文,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想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要给我鼓掌呢?(生评价教师朗读)是啊,朗读就要满怀激情,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我们大家一同来试一试好不好?
(全体学生齐读。)
师:事实证明刘伯承正是以他清醒的大脑,超凡的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出色地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此时此刻,他将为此付出和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不打麻药的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
生:我是从沃克医生的表现体会到的。(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颤抖不是因为他的医术不高,而是他从没做过病得这么重,还竟然不打麻药的手术。他很紧张,也担心手术中途刘伯承忍受不住剧烈的疼痛,甚至会一下子跳起来或昏死过去,这样手术就会中断了,再打麻药也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他担心,紧张。连医生都紧张了,可见当时病人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刘伯承的意志真坚强,他不愧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生1:我通过对刘伯承的描写体会到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生2:我补充,我通过一声不吭能感到他的坚强。一般人身上受比较严重的伤都会不自觉地哼叫,而此时刘伯承正在接受不打麻药的眼部手术,医生在用刀子割他的烂肉,割他的眼珠,他却能忍受疼痛一声不吭,他的疼痛达到了极点。我觉得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可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个了不起的军人!
生3:我补充,我通过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体会出刘伯承的坚强。一般我们家里的床单用的时间久了,破旧了有可能用力会被撕破,而崭新的单子我觉得根本不可能轻易地用手把它抓破,刘伯承竟然把崭新的白垫单抓破了,说明他当时用的力量是很大的,他在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他把所有的疼痛、力量都凝聚在手上,他在万分疼痛的情况下在一分一秒地在忍受,在煎熬,他的确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师:是啊,刘伯承用他坚强的意志创造了不打麻药施行眼部手术的一个奇迹,他的英雄壮举不但使沃克医生震惊和感动,也让我们的心底涌起了一股股敬佩和赞美之情。下面我们将一同来目睹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放影片。)
师:同学们,看过这触目惊心的手术,你有什么感受?

生1:刚才我在看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的时候,我的心都揪起来了。真是太害怕了,我的心都在疼,刘伯承是怎么忍受住疼痛的,真是难以想像!
生2:我听到了剪子咔嚓咔嚓铰肉的声音,像是在铰我的心,我的心也随着剪子的起落一揪一揪的,吓得我都不忍心看了!真是太害怕了!它能忍受住这样的疼痛,他真是一块刚,一块铁!我太佩服他了!
生3:我觉着刘伯承在手术中一定会想:我要挺住,我一定要坚持配合医生做完手术,重返战场,我要让德国医生看看中国的军人就是这么了不起!我觉得刘伯承真是好样的,他可真是了不起的男子汉!
师: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更是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刘伯承的敬重之情共同再读一读手术中的段落,再一次地去感受刘伯承的刚强和勇敢!
(学生齐读手术中的两段课文,课件出示:病人一声不吭)
师:谁能再来读一读刘伯承的表现?
(生读课文。)
师:多么刚强、无畏的军人哪,手术之后的刘伯承又有哪些表现令我们感动呢?
生1:我通过脸色苍白能感受出手术给刘伯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一次他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忍受了极大的痛苦,手术之后身体非常虚弱。
生2:我从72刀能感到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不打麻药做眼部手术那么痛苦,一般人早就昏死过去了,而他却能在默默忍受着巨大的疼痛的同时在心里默默地数着刀数。这是一个常人做不到的,我想也只有刘伯承才能做得到!可见他的意志力多么顽强,所以我要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师:同学们,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手术,现在假如你就是躺在病床上的刘伯承,手术开始了,不用麻醉药,手术刀向你受伤的眼球割下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生:疼!钻心的疼!
师:甚至我们会疼得大叫着蹦起来!可是,刘伯承不但忍受着万分疼痛,而且还非常镇静地数着沃克医生的刀数。一刀,两刀,三刀,就这样一直数到了72刀。刀刀见血,刀刀见肉啊!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中国军人,中国将领的一种钢铁般的意志。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就是中国军队的神,是中国军队的魂!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军队就会所向披靡,一往无前。让我们大声赞美和歌颂我们的军神吧!
师:学到这里,我们大家都深深地被刘伯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你内心的感受。
(学生动笔写。)
师: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带着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来读。
师:同学们,看来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饱含着对刘伯承爷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高声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
【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写了军人刘伯承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在教学时,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军神,全面认识堪称为军神的刘伯承。文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从正面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了具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刘伯承元帅形象。如何去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这个难点的突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如何将课文深入浅出地教好,让学生得到情感升华与体验,这是对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挑战。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读课文感悟神
1.从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中感悟。这篇课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的同时,重点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手术前,沃克医生的表情开始是冷冷的,当刘伯承拒绝用麻醉药时又愣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时,沃克医生又对他非常佩服。这些神情的变化,先让学生读书中自主发现,然后再充分地感情朗读,并想想、议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从侧面了解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从刘伯承在治眼过程中的表现感悟。教学时让学生默读,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刘伯承手术时表现的相关词句:(1)刘伯承不愿意使用麻醉剂。(2)手术时,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汗如雨下。(3)手术结束后脸色苍白,勉强一笑。学生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到一般的军人是做不到的,从而领悟到刘伯承手术中忍受剧烈痛苦,体现出他坚强的意志。
二、在读中感悟,领会神
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在指导学生找重点词语时,一改过去把词揪出来独立理解,而是随学生思绪流程,让学生积极自主地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改变以往重知识轻思维过程的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使他们得到自主,活泼的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了尝试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方式。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标识符号画出表现人物情绪、心理反应和神态变化的词语,从中体会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将军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情得到升华。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体会神
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肯定遇到过生病或受伤的现象。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刘伯承在医治过程中没有使用麻醉剂进行对比,学生体验到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穷人》读写结合教学及评析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穷人》读写结合教学及评析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穷人》读写结合教学及评析

一、激趣入境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是你们!(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二、放飞思维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

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评析: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三、合作研究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评析: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个性创作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

学生创作。

评析: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

总评: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唤醒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

《养花》教学实录与评析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花》教学实录与评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

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

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小学陈云芳

评析者: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小学张建权

Email:[emailprotected]邮编:225452

一、教学说明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六年制语文第五册课文《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就是论事地“奉送”寓意,他们则难以接受;如果对寓意避而不谈,又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含,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堂实录

㈠揭示课题,引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揠苗助长)请大家快速查一下字典,“揠”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

师:谁说一说“揠”什么意思?

生:“揠”是往上拔的意思。

师:谁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生:意思是拔苗帮助它生长。

生:意思就是把苗往上拔帮助它生长。

师:对了!看了这题目,你感到奇怪呢?为什么?

生:我感到奇怪,我没有见到过禾苗可以通过“拔”而长高的。

生:我们对各种禾苗见得太多了,可没有看到谁拔苗的,也没有见到禾苗需要人“拔”帮它生长的。

师:从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是谁揠苗助长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呢?

生:是怎样揠苗助长的呢?

生: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

师:不错,谁连起来说一说。

(生连说)

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师: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

作业(出示作业):①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对词的意思先结合课文猜一猜,猜不出来再查一查字典;②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是谁拔苗的?他是怎样拔苗的?结果又怎

样?

(生自学课文,自学后指名读课文,读错的字及时正音)

师:谁告诉大家,你理解了哪些词,是猜出来的还是查字典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巴望”这个词,联系句子我知道“巴望”可能是“希望”的意思,但可能比“希望”的意思进一层,大概是“非常希望”的意思吧。

师:猜得不错,还可以说是怎样希望。

生:迫切希望。

师:太好了!还有吗?

生:我理解了“焦急”这个词语,这个词我们以前就用过了,是“着急”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自己已经懂了的词语,只要回忆回忆也就行了。

生:我理解了“筋疲力尽”的意思,我先理解“力尽”就是没有力气了,再联系这一节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我想“筋疲力尽”可能是非常疲劳吧!我还不放心,查一查字典,还真是这样。

师:你看,多么聪明啊!先是抓住理解的字,再猜猜不理解的字,又联系内容想一想,最后再查一查字典,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生:我理解了“一大截”,是“一大段”的意思,这是我猜出来的。

师:

大家真是聪明,字典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伙伴,但不是每一个词语都要去麻烦它,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以往经验去猜一猜,能猜出来

的就不要是去查,猜不出,或者有点怀疑的,可以先猜后查。这样,我们理解词语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了。下面谁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一个种田人巴望禾苗长得快,就到田里把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师:谁再说一说。

生: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一个人迫切希望禾苗长得快,就用“拔”的方法帮它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㈢引导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反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由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由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哪怕抓住一点来说。

(生自读课文)

师: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要说出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从第一句话知道那个人就是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我从“巴望”和“天天”两个词好像看到这个人天天在田头跑啊转啊,一会儿

弯下腰看,一会儿蹲下身子看,一会儿又对禾苗说:“禾苗啊,禾苗,你快快长吧,越快越好。”

师:理解得好,从句子中都想出了那个人的动作、神情。真不错,这说明你真的读懂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课文)

生:我从第一句知道那人真有点傻,天天到田边看,禾苗不可能看得高。

生:我从第二句知道禾苗实际是长高的,而那个人只是天天去看,好像没有长高,我们知道,禾苗生长是较慢的,天天去看,怎么可能看出它有明显的变化呢?而事实上它天天在长。

师:不错,对“好像”一词你理解得不错,谁接下去说。

生:禾苗没有他心里想的那么长得快,因此他就嫌慢了,就认为它一点儿没有长高,所以用“好像”。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三句知道了那人见禾苗好像没有长高,非常焦急:从“焦急地转来转去”和“自言自语”,我好像看到了那人转到这,走到那,一会儿搓手,一会儿啧嘴,一会儿又叹气。

师:这里的“得”是什么意思啊?

生:是“要”的意思。

生:是“必须”的意思。在他看来,我必须想办法,要不然禾苗是不会长的。

师:说得不错,如果你看到他的表现,知道他的心思,会如何劝他。

生:我会对他说:“老伯伯,这禾苗不是天天在长吗?你着急什么呢?想一天就看出它长得很高怎么可能呢?”

生:我会说:“老伯伯,别焦急,它在慢慢长呢?你急什么呢?”

生:我会说:“你要帮它们长可以,只要多除草,多施肥就行了。其他有什么办法呢?”

师:不错,下面我们就运用上述方法自学课文2——4节。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情景如果你在场会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生自学课文)

师:谁汇报一下第二节的学习情况。

生:从这一节我懂得了那个人是用“拔苗”的方法帮禾苗生长的,这是做了一件傻事。你想禾苗靠它自己的力量往上长,往上拔有什么用呢?读了这一节,我好像看到那个人弯着腰、弓着背在田里拔呀拔,喘气了不休息,流汗了不肯歇、一边拔心里还美滋滋的,“哎,我真笨,早早想到这办法多好啊,你看,这一拔,禾苗一下子长了许多。太好了!”要是我在场

,我一定会走上去不让他拔:“老伯伯,你这是做什么傻事啊,你把苗往高处拔,它是要死的。”

生:我从这一节好像看到了那人干得有气无力

的样子,看到这,我心里又好笑又好气,我一定会这么说:“老伯伯,你怎么做出这样的傻事呢?你把禾苗往上拔这是送了禾苗的命啊!”

师:说得不错。第三节谁汇报一下。

生:由第三节我知道,那人拔苗吃了苦,但心里很高兴,总认为禾苗长了一大截,实际上他是好心办了坏事。我好像看到了那人非常高兴的样子。

生:我从第三节知道了,那人拔苗后虽然直喘气,但看到禾苗长了一截,心里很高兴,他满以为这下

做了好事。我好像看到了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要是在场啊,一定会对他说:“老伯伯,你别高兴啊,你干了一件大错事啊!”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第四节谁来回报一下?

生:我从这一节知道禾苗全部枯死了,这是他做傻事的结果。从这一节我好像看到了满田的禾苗都枯黄了,我好像看到他儿子在地头上焦急万分的样子。如果我在场,

一定会对他儿子说:“都是你父亲做的好事,他想帮禾苗生长呢,你看这就是结果啊!”

㈣活化剖析,理解寓言蕴涵

师:面对那枯死的禾苗,你会怎样指出拔苗人的错误呢?

生:老伯伯啊,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起码知识都不知道呢?

生: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矩办事,庄稼生长靠它自己,怎么能把它往高里拔呢?

生:老伯伯啊,你错在不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帮助禾苗生长的想法我认为是不错的,但用的方法可不对呀。你可以用加强管理的方法促使它生长啊!

(生其他发言略)

师: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对人们的教育,如果你是那个拔苗人会怎么想?

生:我会这样想,我真是太不该了,怎么能不顾庄稼生长的规律乱干呢?花了时间,用了气力,还是吃力不讨好,我得接受教训啊!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如果你是那个拔苗人,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一定向老农请教。

生:我会把地翻了,重种庄稼,然后加强管理,使庄稼获得好收成。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拔苗人吗?

生:没有,谁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师:有没有类似的人呢?比如为了急着把事情办快一些,而用一些傻办法呢?

生:有,我哥哥平时不注意训练,体育达标验收的那天早上,他很早就起床掷垒球,结果怎么会及格呢?

生:我队有个女青年吃减肥药,医生让她一天两片,可她一天四片,结果把身体减出病来,进了医院。

生:我爸爸厂里有个工人,加工一种零件,本来要6套工序,可他嫌麻烦,减了一道,结果成了废品,他本人受到了处分,还给厂里造成了经济损失。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从这则寓言,你会告诫自己和他人该怎么接受拔苗人和以上一些人的教训呢?

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规律办,不能一时求快,好心办坏事。

生:做什么事想快一点是可以的,但要讲究方法,否则不仅快不了,还会把事情办糟。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不错。那人听了你们的介绍,定会接受教训,该怎么做呢?请大家想一个画面写下来……

(生写画面)

[评析]

培养学生独立创造、主动求索的精神,这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在《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首先是

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要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提建议,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筹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求索,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

力的培养。

《刷子李》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刷子李》教学设计与评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读准蘸浆、露馅儿、师傅、小包袱、匀匀实实、和着琴音等词,在读中理解匀匀实实、天衣无缝等词。

2.在重点句段的朗读中体会刷子李技艺奇绝。

3.揣摩曹小三的心理,补写中了解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奇绝的技艺,了解文章的写法。

教学难点:

揣摩曹小三的心理,了解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读题,解题。

1.读题,从课题中了解到什么?在天津,行当加姓的叫法的还很多,如,一位姓张的泥人的师傅,叫,姓魏的,扎风筝的师傅,叫

2.认读字词:蘸浆、露馅儿、匀匀实实、师傅、小包袱、和着琴音。

二、初读,写副标题。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从徒弟曹小三的角度以怎样的师傅,在课题下写个副标题。(板书:(

)的师傅)

2.交流副标题。(学生板书:幽默、派头十足、名声在外、神奇、一身黑衣、技艺高超)

三、再读,感受神奇。

1.五十个小三,就有五十个师傅。为什么刷子李会在你们心中是这样的形象,再默读课文,划句子,找理由。

2.重点交流。

(1)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①升天必绝白刷不要钱。

②这是传说,读得夸张点跟说书似的,越奇越说明师傅的神奇。

(2)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板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①理解匀匀实实,

做动作体会悠然,

理解天衣无缝。

②刷子李已不是在刷墙,而是在表演,他已成了艺术家。那在各位小三心中他又是什么?用朗读表达出来。

小结:通过大家的读与谈,刷子李的形象渐渐鲜明。如果一定要在同学写的这些评价师傅的词语中选一个填在括号中,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过渡语:但师傅高大的的形象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它有一个过程,三读课文,划出小三心理变化,想想小三认识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四、三读体会写法。

1.浏览全文,圈划小三的心理。

2.理清条理

①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板书:半信半疑)

②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板书:居然)

③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板书:竟然)

④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板书:发怔发愣)

3.转换人称叙述故事

转换成第一人称导读。(先指说,后齐读)(神了完了奇了)

4.补写心理

①选一处写出曹小三的心里想法。

②串读(四位学生读心里想法,其他同学读叙述。)

5.了解写法

(梳理板书)这就是小三起起伏伏,翻江倒海的心里过程,可文章写师傅,为什作者却要将小三的心里写得如此曲折?

小结:作者曾说过,好故事就等于想不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故事好看就在于情节,曲折、悬念是故事的精华,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写法。

五、拓展简介《俗世奇人》

板书:

刷子李()的师傅

发怔发愣

居然

半信半疑

竟然

评析《刷子李》

今天下午听了杨老师执教的《刷子李》,刷子李粉刷的技艺高超,杨老师的课堂教学技艺也高超。

众人皆知,处理一篇课文要关乎课型、文章的体裁和课文所在的单元训练点。这一课的课型是略读课文,体裁是小说(微型小说),单元训练点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杨老师在设计中牢牢把握了这三方面,由此他的《刷子李》教学目标精准,教学环节简约,板块集中。

第一板块用加副标题语言实践样式对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感悟。

第二板块先默读课文,划句子,找理由,做批注,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顺着学情点拨引领,既关注内容,又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遣词造句上的表达形式)。如: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板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在对话中,学生明白了作者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第三板块是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一波三折。对小三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其目的是从另一视角反映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为丰满刷子李的形象服务。对教学来说,这是关注布局谋篇的表达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从句到词再补写小三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真切切地理清了小三的心理变化轨迹。时机成熟,话锋一转,转到了这样写有什么妙处的话题上。

略读课文最忌讳的是听课的人说你把略读课文教成了精读课文,由此必须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鄙人认为,略读课文度的把握要以以下三条来衡量:1、是否实现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正迁移;2、是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3、是否达到教略而学丰的教学目的。以此观照,作为全市备课会上示范性,有风向标意义的略读课文教学,杨老师这一课教学略的度把握就有待商榷。

《口耳目》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上节课我们在小熊贝贝那吃到了很多苹果,今天,小熊贝贝又准备了许多苹果等着我们呢!(多媒体显示小熊贝贝家)

小熊:嗨!大家好!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小朋友们果然是特别聪明。今天,我想请小朋友做闯关游戏,如果7关都闯过了,你们可以吃到又大又圆的苹果啦,首先请大家闯第一关:请用多种方法认识六只苹果上的生字。

师:小熊贝贝为什么鼓励我们用多种方法来识字呢?因为上节课,我们在学习这六个生字(口耳木日月火)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生:(抢读生字)

师:读得真好!老师和小熊贝贝都知道同学们是因为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才把这几个字记得又准又牢,后面听课的老师也很想向你们学一学识字方法。现在,我们就从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六个生字中找出一个一起学一学,给在场的各位老师展示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字笔画最多,我们就先把它所表示的实物请出来(多媒体课件显示“兔”和兔子的彩色图片)先看一看,它怎样读?

(生齐读tu兔)

师:怎样记住它?

生:上面的“”字头像兔子的两只耳朵,中间的口像兔子的头,下面像兔子的身体和爪子,一点像兔子的短尾巴。

师:嗯,是对比着事物的形状来学习的,真不错。

生:免费的免我认识,加上一点就是兔。

师:和自己认识的字对比着学,这个办法真好!能告诉大家“免”是怎样认识的?

生:“六一”那天,公园门口写着“儿童免费入园”。

师:在生活中都非常善于学习,真能干!

生:我能给它找朋友,兔子,小白兔。

生:我能说一句话,我家有只小白兔。

师:我们都知道兔是一种动物,那你对兔子的了解有多少呢?

生:它爱吃萝卜爱吃菜。

生: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没看见,后面的老师和我一样不停地在向你们翘起大拇指,那剩下的5个生字打算怎么学?

生:自己学。

师:行!你们一定能想出更多的办法,学的时候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问同学。

师:好办法。

生:问老师。

师:如果我知道,我一定毫无保留的告诉你。大家还等什么呀?5个生字可不少啊,抓紧时间学吧!

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究学)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生:这五个字我都认识了,还能领大家读呢!

师:好,老师把位置让给你。

(生领读生字)

师:真像小老师!

生:我首帮大家记住“羊”字,“羊”字的上面是羊的两个犄角,三横是羊的五官,一竖是羊的胡须。

生:我能给学找朋友,山羊,绵羊。

生:我知道它们吃草挤奶。

师:是产奶,对不对。

生:它的叫声咩咩的。

生:我记住了“木”字,“大”加上一竖就是“木”。

生:还有“十”字加上一撇一捺就是“木”

师:采用了熟字加笔画的方法,真聪明。

生:一横像上面的两个树枝,一撇一捺像下面的两个树权,一竖像中间的树干。

师:也就是这个字很像图上的实物,是吗?

生:我能帮它找朋友,木头,木材。

生:我知道木头可以做家具。

生;(指桌子)书桌就是木头做的。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再接着说一说。你还学会了哪个字。

生:我学会了鸟字,鸟字的上半部像鸟头,下半部像鸟的身子,一横像那根树枝,一点像鸟的眼睛。

生;我喜欢小鸟,我记住了鸟字,我还能唱小鸟的歌曲呢。春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小鸟你自由地飞翔。(生齐唱)

师:小鸟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应该保护小鸟是不是?

生:是。

师:那你想保护哪些鸟儿?

生:(抢说)

生:我知道麻雀最能吃田里的虫子,禾苗

才会好好的长。

师: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们这真有一株禾苗,说一说你怎样记住它?

生:木字加一撇。

生:禾字的一撇是禾苗上面穗,下面“禾”是禾苗的“杆”。

师:办法可真不错。看看还有哪些字咱们没说到?

生:竹子的竹。

生:大熊猫吃竹子。

师:对,就是这个竹字,怎样把它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生:两个“丁”字各加一撇,左边“丁”勾去掉。

生:竹字的上面像竹叶,下面像竹竿。

师:好,现在同学们往前看,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今天的六个字与它所表示的实物也非常像,这样的字叫──

生:象形字。

师:同学们看着图能把这些字认得很好。现在我们离开图片,相信大家也能认得好。

师:出示卡片。

(生齐读)

师:齐读得也不错,那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认识这些字呢?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一下。

生:(同桌之间拿生字卡片相互检查)

师:现在这六个生字都学会的同学,请你,把手高高地举起来。

(生举手)

师:都非常自信,那好,进行开火车游戏。两列火车比一比,看那列火车不脱节,开得快。

(两组学生分别做开火车的游戏)

师:两列火车跑得都不错,现在我宣布第一关顺利通过,看看第二关是什么内容?

(课件显示第二关:书写最大三只苹果上的字)

师:让我们写“十、木、禾”三个字。这个也难不倒我们,对不对?

生:对。

师:请把笔和本准备好,在学写这三个字之前,让我们先认识3种笔画,第一种:“竖”竖有两种,一种是带针尖的竖(板书),一种是不带针尖的竖(板书),第二种笔画“”(撇)从右上到右下,起笔重,越来越轻,收笔时比较快(板书),第三种笔画“”(捺)从左上到右下,起笔轻,越往下越重,收笔时更重,稍稍顿一下轻轻收起。

(生分别练习三种笔画,注意书写姿势)

师:现在我们又认识了三种笔画,加上上一节认识的“一”。一共是四种,如果四种笔画在一起,我们应该先写谁,后写谁?现在老师说两条笔顺规则,看谁听得准,记得牢。“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师:好,我们先学写“+”字,它是由一横一竖组成的,横在横线上,竖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是带针尖的坚。

(生练习写“+”字)

师:再看“木”字,我们先书空它的笔顺。

(师生书空)

师:“木”字一横写在上半格里,竖写在竖中线上,一撇一捺起笔在一横一竖的相交处,收笔要比竖高一些,竖不是带针尖的。

(生练习写“木”)

师:最后练习写“禾”,一撇写在上半格里,是横撇,要短而平,下面与“木”写法相同。

(生练习写“禾”字)

师:大家都很能于,小熊贝贝非常关心我们,第三关的内容我们非常轻松地就能通过。请看第三关:请你跟我一起说。(课件显示)

小朋友们表现好,山羊开口咩咩叫。

熊猫拍手直叫好,吃着竹子满地跑。

学会生字不骄傲,易错地方要记牢。

木禾相差只一撇,千万不要弄混淆。

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一点趴。

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再看第四关:抢读生字。(课件)

(生抢读)

师:我知道这个也难不倒你们,下一关也没问题。(课件)第五关:请你连一连,题目在课本48页。

师:那清同学们翻开书48页,用笔连一连。

(生连线)

师:与正确的答案对照一下,如果全对的同学,请把你的小手骄傲地举起来。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都是英雄,过五关斩六将,只剩下最后一关了: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我(小熊)把苹果运到了自选商场,请你帮售货员阿姨分分类。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把上节课的六个生字卡片拿出来,加上这节课学习的六个生字卡片,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分类。看谁分得好,谁就是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生分类)

师:同学们分得都不错。阿姨肯定非常高兴,这一关我们又顺利通过,通常在闯关的时候,最后一关往往是不容易通过的,让我们给自己加加油吧!

(生拍手加油)

(出示课件。小熊:第七关。你认识这些标牌吗?你还认识哪些字?试着说一说?)

国泰大厦工人文化宫

大世界太平区红纬路小学

人民公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教师进修学院花园市场

(生认读标牌上的字,并说自己是怎么认识的)

师:(出示课件小熊:同学们表现真好,现在去自选商场取苹果吧!

(生高兴地拍着手要走)

师:在我们离开之前别忘了和后面的老师说──—

生:(齐说)老师再见!

[评析]

1.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识字教学识记字形是难点,教师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一个生字,渗透了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识记其它几个生字,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无论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教师都给予鼓励。学习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注意到了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义,增长了知识。

2.写字指导到位。教师采用了讲解、书空、范写等方式,具体指导了学生写好每一个字,特别注意了笔画在四字格中的位置,如何起笔收笔及笔顺规则等。为学生写好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课堂。以小熊贝贝为线索利用闯关的形式安排教学环节,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4.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儿童和平条约》课堂纪实与点评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和平条约》课堂纪实与点评”,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了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的做法和希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这份公约语言简练,概括性强。框架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分为八小节来写,正好八句话。但八句话叙述的方式各有不同,第二句采用肯定句式“我们要……”,第三句又用否定句式“我们再也不要……”。程度逐句加深,最后一句点明了实现和平的方法,有效地总结了全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平”,难点词语“条约”“无家可归”“生命之源”。
3.能联系实际,体会和平对每个人的意义,尝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构想〗

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抽象词语和深刻含义的条约。怎么教?抓住“读书”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延伸到整个世界,调查、研究,然后回到课堂,再来体会理解这个条约,相信这个办法能行。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上,从预习反馈开始,然后展开整个文章。由于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悉数研究,学生水平达不到,时间也不够,因此我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集中探讨一至两项内容,再体会朗读,其他内容作为非重点,达到“读之初体验”就可以。最后,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
课前准备:
1.了解世界各地是否有战争,为什么要战争,是谁侵略谁。[可从每天的报纸上获得资料,也可请教家长,有条件的可上网查询。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在阅读中增加了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提升了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思想层次。]
2.查找《儿童和平条约》制定的年代背景资料。
3.初读课文,解决字音,连同下面的注解一起阅读。
4.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儿童条约[我故意少写一个词。]
生:“不对不对!老师,少了和平这个词!”[同学们都急着喊。]
师:没错,你们预习得真认真!用红笔将“和平”补充好。
齐读课题:儿童和平条约
师:1986是什么年?
生:国际和平年![有的同学立刻举起了手。他们预习得真认真。]
师:你们还了解到什么?
生:“中国有个小学生叫刘玲,她在纽约法拉立草坪公园签了《儿童和平条约》。”
生:“不对,我给你改正一个错误,是法拉兴公园!不是法拉立!”[看着戎世光同学那认真的劲儿,值得表扬。我伸出了大拇指。]
师: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学们已经知道其一,知不知道其二呢,这份全世界各国儿童共同签署的条约是一份怎样的条约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是一份让大家和平的条约。
生:是说全世界的小朋友告诉全世界的大人:不要再打仗了!
师:说得都有道理,你们“既知其一又知其二”。
(二)字不离词
师:课文中又有许多生字朋友,自己大声读读吧!
师:看谁读得最正确。
出示词语:条约宣告疾病仇恨给予
探索恐惧无家可归
*读到“条约”
师:“条约”这个词就是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
*读到“给予”
生:gěiyǔ
师:再读这个词。
生:gěiyǔ!
师:看来同学们的确是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给”是个多音字,在这个词当中读“jǐ”“jǐyǔ”!以后预习中如果遇到有疑问的字或词,可以查字典来解决。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了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的做法和希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这份公约语言简练,概括性强。框架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分为八小节来写,正好八句话。但八句话叙述的方式各有不同,第二句采用肯定句式“我们要……”,第三句又用否定句式“我们再也不要……”。程度逐句加深,最后一句点明了实现和平的方法,有效地总结了全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平”,难点词语“条约”“无家可归”“生命之源”。
3.能联系实际,体会和平对每个人的意义,尝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构想〗

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抽象词语和深刻含义的条约。怎么教?抓住“读书”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延伸到整个世界,调查、研究,然后回到课堂,再来体会理解这个条约,相信这个办法能行。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上,从预习反馈开始,然后展开整个文章。由于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悉数研究,学生水平达不到,时间也不够,因此我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集中探讨一至两项内容,再体会朗读,其他内容作为非重点,达到“读之初体验”就可以。最后,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
课前准备:
1.了解世界各地是否有战争,为什么要战争,是谁侵略谁。[可从每天的报纸上获得资料,也可请教家长,有条件的可上网查询。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在阅读中增加了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提升了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思想层次。]
2.查找《儿童和平条约》制定的年代背景资料。
3.初读课文,解决字音,连同下面的注解一起阅读。
4.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儿童条约[我故意少写一个词。]
生:“不对不对!老师,少了和平这个词!”[同学们都急着喊。]
师:没错,你们预习得真认真!用红笔将“和平”补充好。
齐读课题:儿童和平条约
师:1986是什么年?
生:国际和平年![有的同学立刻举起了手。他们预习得真认真。]
师:你们还了解到什么?
生:“中国有个小学生叫刘玲,她在纽约法拉立草坪公园签了《儿童和平条约》。”
生:“不对,我给你改正一个错误,是法拉兴公园!不是法拉立!”[看着戎世光同学那认真的劲儿,值得表扬。我伸出了大拇指。]
师: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学们已经知道其一,知不知道其二呢,这份全世界各国儿童共同签署的条约是一份怎样的条约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是一份让大家和平的条约。
生:是说全世界的小朋友告诉全世界的大人:不要再打仗了!
师:说得都有道理,你们“既知其一又知其二”。
(二)字不离词
师:课文中又有许多生字朋友,自己大声读读吧!
师:看谁读得最正确。
出示词语:条约宣告疾病仇恨给予
探索恐惧无家可归
*读到“条约”
师:“条约”这个词就是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
*读到“给予”
生:gěiyǔ
师:再读这个词。
生:gěiyǔ!
师:看来同学们的确是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给”是个多音字,在这个词当中读“jǐ”“jǐyǔ”!以后预习中如果遇到有疑问的字或词,可以查字典来解决。
(三)体会朗读
出示课文的投影片。
师:谁想把课文读一读?[指名8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
师:其他同学听的时候可要动脑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画下来。
师:谁想对这八位同学说些什么?
生:王欣全,我觉得你读的声音很响亮。继续努力!
生:我给江永刚提个意见,你刚才读错了一个字,是给予(jǐyǔ),不是(gěiyǔ)。你再读一遍!
师:好了,现在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大胆提了!
生:什么是“无家可归”?
师:相信会有同学们帮忙解答。
生:“无家可归”就是没有家,不能回家了。
师:没错。你启发了我,你知道哪些人无家可归?
生:马路上那些要饭的就无家可归。
生:还有电视上演的那些黑孩子也无家可归。
师:因为什么?
生:因为战争,我看到许多房子被炮弹炸成了灰。
师:是啊,那些可怜的孩子不仅无家可归,还没有饭吃,面临饥饿,生病了不能去看,面临疾病。所以――
生:应该“和平”![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自内心地说出了“和平”。]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是“生命之源”?[学生虽然还仅仅限于对词语的提问,但是这个词却抓得很好。]
生:“生命之源”就是水。[好几个学生争着说起来。][板书:洁净]
……
师:看来你们确实动脑筋看课文了,下一次欢迎大家提更有难度的问题,不理解的句子也可以提!
师:你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哪一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是什么感受?
自由读课文,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句。
师:先读一读,再来说一说。
生:“我们要一个没有……消灭破坏和疾病。”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种疾病,有白喉病、疟疾、艾滋病、猩红热、还有变异病毒引起的流感!还有非典![板书:战争疾病]
师:“马医生”,希望你继续研究,以后给我们讲更多的医学知识好吗?疾病真是够可怕的,我们一定要注意。来,再把这句话读读。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句。“我们再也不要仇恨和饥饿,我们再也不要无家可归的事情发生。”我知道我们青岛以前被日本侵略过,他们还写了个牌子:“华人和狗不得进入。”他们在这无恶不作,许多中国人无家可归,甚至都被残酷杀死了。[板书:仇恨饥饿]
生:我还知道!青岛还被德国占领过,青岛啤酒厂原来就是德国人为了在青岛能喝到啤酒建造的,原名叫日耳曼啤酒厂。
师:真是太棒了,你们懂得真多,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中国通史》里读到的。
生:我是爸爸告诉我的。
师:看,读书多好。来,为我们的“小博士”和“小灵通”鼓掌吧!
师:还有哪儿感受最深?
生: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第二句。“我们要……”。报纸上说美国轰炸伊拉克,伊拉克人和美国人都有死的和伤的。
生:我想对美国总统说:“别打仗了。如果士兵死了,他家里人多难过啊。”
师: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对吗?带着这种感情,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
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你们真是用心在读书了。
让我们再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遍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板书:欢乐]
[这一回,学生读得铿锵有力,有愤怒、有希望、有祝福。]
(四)放飞和平
师:我们要向世界呼唤和平,齐读最后一节。[总结板书]
师:好极了,如果那些侵略者听到我们的声音一定会被震撼的。看,谁来了?[老师的拇指交叉摆出鸽子飞翔的动作,在投影幕前晃动,形成手影]
生:是小鸟!
生:是鸽子!是和平鸽!
学生都用双手摆出鸽子飞翔的形状,有的已经站起来。
师:和平的使者们,你们想飞到哪儿?怎样呼唤呢?
生:我要飞到伊拉克,告诉那的人不要再打架了,要和平。
生:我要飞到美国,告诉他们“冤冤相报何时了”。
生:我要飞到全世界所有有战争的地方,告诉那些侵略者,连我们小孩都知道和平,你们还打什么?你们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吗?
师:我们的祖国是个和平的国家,所以我们生活的特别幸福。让我们一起来维护《儿童和平条约》吧!

〖案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与生活有机结合,从课文生发开去,通过查找资料和认真读书产生联想和感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应该说《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这节课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首先与以往不同的是,教师重视了课前准备,使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对“战争”和“和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文的外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准备对学好本课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新课程也赋予了老师和孩子们开放的课堂。课堂上,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学生的交流发言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敢想敢说,乐于合作。本节课以“默读――交流――朗读”为主线,以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中心展开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学生都能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的广泛性、思维的开放性,与以往学生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从他们朴素稚嫩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应该说这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另外,老师的恰当而具体的口头评价比较精彩,起到了很好的鼓励和点拨作用。
第三,最后拓展部分,老师以“放飞和平”为主题,通过手势和平鸽的形式,给学生一对想像的翅膀,把自己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从学生们真实的想法和真诚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比较成功的。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较恰当,开放度大,学生不难想到,也能说出来,更可能有自己富有新意的想法,从课文到生活,从身边到世界,从战争到和平,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积极有效的。

《四季》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季》教学实录与评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季这篇课文是山东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通过图文结合,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春夏秋冬,去了解四季的特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初步感受四季的美

我首先借助我们身边的季节,做为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带学生轻松愉快地来到课堂。

同学们,什么季节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来到我们身边?

学生马上把小手都举了起来大声喊:秋天。

你是从我们身边哪儿发现的?

有的同学向窗外望了望,把小手举了起来:我发现树叶黄了,从树上掉下来。接着又有的同学们说:我发现天气凉了;我发现小燕子飞到南方去;我发现我们穿的衣服多了,因为天气冷了

同学们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争先恐后地说着秋天大自然的景色。

我趁热打铁:那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那几个季节?

学生们喊着:春天、夏天、冬天。

听着他们的喊声,我及时地把春、夏、秋、冬板书在了黑板上,以便让学生认识这四个生字。

我接着问:在你的眼里,春天、夏天、冬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着自己喜欢的季节,说着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时候的我,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一句话说得完整清楚,便随时把激励的话语送给他们,以便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二、图文结合,激情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我首先演示了本节课的四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

大家看美不美?你觉得哪儿最美?

我觉得雪孩子最美,它的样子很调皮。

我觉得荷叶很美。

小鸟很美

美的图画吸引着同学,我接着激情导入课文。

图画美,课文描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这篇课文,去领略四季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读中学识字、读中感悟美

学生因为有了拼音的帮忙,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及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主动认字。读后,我对同学们说: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季节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读给大家听听?(跟随学生喜欢的季节学习)

1、走进春天

一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春天写得美。

那就让我们跟随他到春天走走,去看看。其他同学马上把小手指向了春天这一小节。

一年级的学生较小,不会提问,所以我首先装着不知道的样子,向同学们请教了一个问题:草芽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说:刚刚发出的小芽。

它是什么样子?

尖尖的。

我接着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学习这个词语,了解这个词,学会在今后运用这个词语。

你能从图画上指给大家看看,尖尖的是指小草的哪儿尖尖的?

生到讲台前,指出了尖尖的地方。

那你发现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尖尖的?

学生马上从生活中找到了:铅笔尖尖的,刀尖尖的,月亮的两头尖尖的

随后我引导学生美读课文,通过美读感受春天的美。

刚出土的小芽,用手去轻轻碰一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回答说:软软的、嫩嫩的

那在朗读时,你认为该怎样读?

慢慢读;轻轻读。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轻轻的感觉,来读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2、走进秋天

我引导喜欢秋天的同学美美地读秋天这一小节。

谁在向我们报告秋天的到来。

谷穗。

它是什么样子?

谷穗弯弯的。我把这个要求认识的字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读了几遍,接着问:

弯弯是什么样子?大家一起学一学?(生做弯弯的动作)

你还发现什么是弯弯的?

香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船弯弯的

在这一小节中,你还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很有趣?

鞠着躬我把这三个不好记的生字板书在了黑板上,并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和理解。

我装着惊奇的样子问道:谷穗为什么像人一样会鞠躬?

生答道:它成熟了,压弯了;风一吹,它就弯腰

我指着课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到谷穗身边,谷穗除了告诉我们秋天到了,它还会说些什么?

我们成熟了,把我们带回家吧;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是呀,丰收了,大家多高兴,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读,好吗?

3、走进夏天和冬天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了春、秋这两个季节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夏天和冬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习过后我问:与同伴合作得愉快吗?你在小组的共同学习下,了解了哪些新知识,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朋友,把他介绍给大家?

我认识了圆圆,我会用圆圆说一句话,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圆的。

我把圆圆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继续用这个词语说话。

学生接着说:荷叶告诉我们夏天到了,叶字是由一个口字和一个十字组成的。

我鼓励学生说:用我们学过的字来认识新字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一个小组的同学站起来说:我们觉得雪孩子很顽皮。

板书顽皮你们能带着顽皮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吗?

看着同学们的笑脸,我说:大自然不仅给我们带了了美,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

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我们的大自然。

四、借助图画,积累运用

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背诵下来,所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图画展示在屏幕上,借助图画,让学生积累。

课件出示图画,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存在小脑袋里好吗?

那就借助图画背一背,记一记。

采用同桌说悄悄话我背大家听等方法,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五、欣赏四季景色,培养创新能力

我对同学说:同学们,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下面老师就带你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把你发现的美,模仿课文也来编一首小诗,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班上的小诗人。

看后,同学们举起了小手,一首首美丽的小诗从孩子们天真的小脑袋里跑了出来:

黄叶飘飘,它跳着舞蹈说:我是秋天。

黄叶飞来飞去地说:我是秋天。

花儿红红,他笑着说:我是春天。

苹果红红,他高兴地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它快乐地说:我是冬天。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在那成功的喜悦之中。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可以把你的作品带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到大自然中走走,把你发现的美景画下来,也可以把你的发现编成小诗写下来。

【学校评语】

1、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我们正处在的秋天,把同学们带进了《四季》这篇课文,亲切而自然,使语文课堂走进了生活。

2、本节课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将生字词随同课文一起学习。在读中识字,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在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并在认识理解词语的同时及时指导美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3、本节课根据课文中的学习内容,创设了让学生动一动,做一做、说一说、编一编等小活动,增添了课堂的活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乐趣。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与评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读4个生字,写会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领会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热爱生活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活动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美丽的画。想看吗?(出示彩虹图)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1:我看到一幅美丽的彩虹图。
生2:我看到一道神奇的彩虹高高挂在天空。
生3: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天空。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师:说得真好!“五颜六色”形容色彩非常多!快数数,彩虹有几种颜色?
学生观察。
师:对!是七种。其中有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1:我喜欢红色。因为红色非常鲜艳,我的红领巾也是红色的。
生2:黄色最漂亮。我的小书橱,我的床都是黄色的。国旗上的五角星也是黄色的。
……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它的美丽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趣的诗歌,读读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什么颜色。
(板书课题)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2.同桌互相读书,巩固生字。
3.读书挑战赛:
(1)小组内同学间自由挑战。
(2)小组间互相挑战
[评析: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一些趣味性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自主研读,读悟结合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2.同桌交流: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2)把自己的感受谈给对方听。
3.全班交流,学法渗透:
生1:(读第二小节)早晨,小作者迎着初升的朝阳上学去,道路两旁那红红的枫叶仿佛正在向小作者快乐的招手,摸着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小作者的心里该是多么高兴呀!
师:谈得好!在小作者的眼里,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生深情地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像)
学生评价。
生2:小作者的心和队旗的颜色是一样的,说明了小作者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为队旗添光彩。
师:你很会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会有很大的收获!
生3:课前,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红色代表着热情,是一种吉祥色。小作者喜欢红色,也说明了他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爱。
师:怪不得人们遇有喜庆的日子时,总喜欢用红色来点缀装扮房子。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积极回答。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你能用上刚才大家说的这些事物,模仿课文的这一小节,来说一段话吗?
生:我爱火红的颜色,因为,烛光是火红的,玫瑰花是火红的,我是一名教师,我批改作业的钢笔,我的心,也是火红的。
[评析: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4.自主学习,交流合作。
师:下面,咱们用刚才的方法学习其他的小节吧!
(用上面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课文的其他小节,可以教师指导学习,也可以小组内自学,然后交流)
[评析:教会学法,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四)激发想像,自由创作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你再仔细读读这三小节,看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读书。
生1:我发现小作者喜欢三种颜色,实际上是表达了他的不同的理想。绿色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红色表现了对学习生活的热爱;而蓝色则是小作者对未来的向往。
师:谈得真好!
生2:我发现每一小节都是先说喜爱什么颜色,然后再由“因为――”来说出原因。
[评析: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求知,主动获得。]
师:对!你是个细心的同学。据我所知,有的同学不止喜欢这三种颜色,你还喜欢什么颜色,请模仿诗歌的一小节,说给大家听。
生1:我爱洁白的颜色,因为――雪花是洁白的,云朵是白色的,我是一名教师,我用的粉笔是洁白的,连我的衬衣,也是洁白的。
生2:我爱透明的颜色,因为――玻璃是透明的,空气是透明的,我是一名科学家,将来我发明的汽车,也是透明的。
……
(五)读书升华,感情渗透
师:让我们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喜欢绿色的同学读一小节,喜欢红色的读二小节,喜欢蓝色的读最后一节)
(六)色彩超市
(投影出示多种颜色的画笔)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仿照课文再写一小节诗歌。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用公式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3.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关系,得出公式。

教学难点:发现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圆锥教具,大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认识了圆锥,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圆锥的各部分及其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什么是圆锥的高?(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2.师:如果要把一根底面直径是10厘米、长30厘米的圆柱形木料,加工成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5厘米的圆锥。想一想,该怎么办?课件演示:

(1)先在木料上截取长15厘米的一段。

(2)设法在横截面上找出圆心,即圆锥的顶点。

(3)从顶点到下底面削去多余的部分就可制成一个圆锥了。

比一比:制成的圆锥的底面积与截取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制成的

圆锥的高与截取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师:也就是说制成的圆锥与截取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估计一下,制成的圆锥的体

积与截取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1/2、1/3,圆锥比圆柱体积小……)

师:同学们的估计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从把圆柱形木料加工成圆锥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新课,别具匠心。目

的有二:一是把新知(圆锥)与旧知(圆柱)联系起来,为探索活动定向;二是凸现

等底等高现象,为圆锥体积学习先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l.出示圆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锥的体积)。

根据以前的知识要求出这个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办法?(把圆锥浸没在装有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容器中,看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上升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圆锥的体积)(把圆锥看成一个容器,倒入水,再把水倒人量杯中,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找一种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圆锥与以前学过的某种立体图形的体积之间的联系来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评析:教师在这儿强化体和概念很有必要,避免了把教学活动在单纯指导体积公式上面。“怎样求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开放问题,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法更强化了体积意义的认识,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2.讨论:(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立体图形?拿哪种立体图形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更合适?为什么?(因为圆锥有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是曲面,圆柱也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也是曲面,用圆柱帮助研究圆锥更方便。)

(2)出示4个圆柱、1个圆锥。

师:这里有4个圆柱,选哪一个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呢?演示比较: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底又不等高。(选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研究更便于发现规律。)

(3)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以及一小袋大米,想一想,利用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吗?

圆柱、圆锥学具都是容器,通过研究容积的实验来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

[评析:教师没有把教学活动简单推向具体的实验操作上面,而在前面组织了两个层次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索策略的合理性。教师组织对“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的辨析,更使概念准确、严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3.动手实验:二人一组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4.汇报操作过程:往空圆锥里装满米然后倒人空圆柱里倒了三次正好倒满。

发现了什么?(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学生说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问:圆柱体积还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V锥=1/3V柱

[评析:让学生放手操作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这也就是当前流行的“做教学”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具、学具日趋高档化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进行剪一剪、拼一排、移一移、倒一倒等操作活动效果明显,值得提倡。]

练习:根据已知圆柱(或圆锥)的体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或圆柱)的体积。

师:根据已知圆柱的体积,乘以1/3就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如果圆柱的体积不是直接已知的,你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也就是可以利用圆柱体积公式“V柱=S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锥=1/3Sh”。

5.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师:要求圆锥体积可以用V =1/3Sh,你会求吗?(学生尝试,师巡视)

汇报: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19×l2”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1/3”。

三、巩固应用

l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底面积不是直接已知,还会求圆锥的体积吗?

求下列圆锥的体积:(板演订正)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21厘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6分米。

底面周长是18.34分米、高2分米。

2.填空:

(1)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87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 )立方厘米。若圆锥的体积是34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如果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是圆锥体积的( )。

(3)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多18立方米,圆柱体积是〔 〕,圆锥体积是( )。

3.判断:

(l)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体积是6立方厘米。

(4)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4.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学习的?通过动手实验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并由此推导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还要请同学们来动脑筋:

要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你有什么办法?(生讲师课件演示)

(1)把圆锥的高(或底面积)扩大3倍,使圆锥的体积扩大3倍,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2)把圆柱的高(或底面积)缩小3倍,使圆柱的体积缩小3倍,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逐步得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练习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该避免不切合学生实际的盲目拔高现象。在本课结尾时,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动态展示底面积和高变化的情况,变想象为直观,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兴趣盎然,留下精彩回味。]

四、作业

[总评:本课力图摒弃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采用了以生活实际为中心,师生互动“做数学”的新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从发现问题到确定研究方法,从选择实验材料到推出计算公式都由学生参与得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从创设情境、穿针引线到启发引导、查漏补缺,不失时机地把教学活动一波一波地推向高潮。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既抓住了知识的整体落实、更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放过细微环节的科学处理,是一节基础扎实、效果良好、具有新意的好课。]

《《穷人》教学纪实与评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教案与评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