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运用 相关的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教材中三幅表提 供 的相关数据,结合“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综合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地理事物分析、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养成积极主动,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教材在情景设置中首先说明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实际上就是“地球上最多能够供养多少人”以及“供养多少人合适”的问题。提出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一个确定值吗?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点名了本节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一铺垫。本课时讲述了两个问题
一、“世界人口分布”。教材首先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三组图表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层面详细地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2)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
附件下载
相关阅读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江苏省丹阳六中教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执教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要求: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势;
2.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3.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
知识梳理:一、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一般以为衡量指标,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很。主要分布在半球的20°—60°N;一半以上人口分布距海岸千米范围内;近80%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米范围内。人口分布密集区:东亚、、和国东北部。人口分布稀少区:高山和寒冷地带、地带和地带。3.我国人口的总特征:数量最大,密度高,分布。4.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多少;多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少;多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①②③④。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战争和历史因素等。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与的限度。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到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有:①_______丰富程度,②水平,③发达程度,④程度,⑤人口水平及____水平。环境人口容量特点具有性和性。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的生活方式,保证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的人口数量。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人口合理容量约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 ,”的基本国策,以谋求。
导学检测:
1、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环境好的地区B.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生态好的地区
C.资源丰富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D.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D.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3.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生活方式C.交通运输条件D.文化教育状况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2.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①资源总数不断扩大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③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增长④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不确定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能进行定量计算,存在具体的数量
B.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往往低于其人口合理容C.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该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D.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极限人口数量
巩固训练:1.下列地区中属人口稠密区的是()
A.澳大利亚 B.东亚 C.北非 D.东欧
2.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D.亚州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3.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_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右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8~10题:
4.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A.100亿、99亿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D.110亿、90亿
9.若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B.cbaC.ba≈cD.a≈cb
10.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正确的叙述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易的大小也有影响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1~12题:
1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平衡是人类生存前提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1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
A.I、Ⅱ、ⅢB.Ⅱ、I、ⅢC.Ⅲ、Ⅱ、ID.I、Ⅲ、Ⅱ
13.读下图表,回答问题。
表1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
49℃29℃24℃21℃±3℃18℃10℃-20℃
(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和
。
(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①
② ③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有
A、经济状况B、交通条件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14、(2004年上海地理)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趋向性。读图回答(1)~(5)题。
(1)分析图一,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二,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三,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___地区、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_________(多项选择)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C.西欧平原D.美国阿拉斯加E.朝鲜半岛F.青藏高原G.刚果盆地H.加拿大东南角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一铺垫。
第一“世界人口分布”。教材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口分布的描述应包含人口平均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两个方面。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一组图表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个层面详细地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由于已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教材主要以文字形式直接陈述。
第三“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知识窗是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说明。教材以插图地形式给出了最近两次人口普查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人口增长地差异,说明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第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稳定的双重性。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最后教材选择热点话题“三峡移民”这一具体实例设置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运用自学法来启发学生分析相关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事例,分析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不很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我国和世界的人口分布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初步了解人口分布规律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新课: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这是中国的情况,那么世界人口分布是个什么样子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用课本16页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点拨:(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学生明白联系与区别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实例练习,六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探究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该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得结论。
然后给出探究二的思考题:
(1)为什么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2)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
(3)中国的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4)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明白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及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探究三: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简单介绍世界人口分布格局,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明确:主要制约因素——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重要制约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很简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来掌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那么,这些情况如何进行统计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用地理统计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学习如何统计。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标准: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现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特点: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警戒值
2.人口合理容量:理想值
3.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
十、教学反思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新课程倡导案例教学,新颖、详实而富有时代感的案例进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踊跃发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适合学生发挥的内容、引发讨论。
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展开辩论。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势;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
3: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4: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一般以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
格局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口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
半球的20°—60°;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千米范围内;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米的范围内。
各大洲中,洲人口最多,洲至今没有常住人口。人口分布密集区:东亚、、和国东北部。人口分布稀少区:高山和寒冷地带、地带和
地带。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地形:平原人口,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也影响人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战争和历史因素等。政治因素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的总特征:
数量最大,密度高,分布。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东西差异:多少;
自然差异: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少;
经济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少;
民族差异:多少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与
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_______丰富程度,水平,发达程度,
程度,人口水平及
_____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性和性。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的生活方式,保证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的人口数量。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人口合理容量约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 ,”的基本国策,以谋求。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3、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5、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2.一个地区人口密度大好,还是人口密度小好?
3.读表1—3—1、1—3—2、1—3—3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及原因。
4.读图1—3—2世界人口密度图,找出人口最稠密的4个地区及人口最稀少地区,试解释的原因。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这样说是否正确?可举例说明。
2.为什么说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北部、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人口仅占全国的4%,其中西藏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其余省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全国的96%,其中台湾人口密度高达500人以上。分析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成因。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我国可以说“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被巨大的人口分母一平均,却是“地少物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最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值还会下降,那么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矛盾,请举例说明。
2.有一片草原,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若干家人在此幸福的生活。几年后迁来一定数量的人家,当地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但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又迁入了几家人口,结果生活难以维持,被迫大批人家外迁。你能够用环境人口容量理论解释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分析表格中有关资料,回答(1)~(3)题。
(1)计算巴基斯坦人口密度(四舍五入取整数),填入表中空格。
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
面积(万平方千米)37.879.6156.6768
人口(万人)12500140002361766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3311.52.3
(2)分析各国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3)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________________两种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结合。所谓最佳,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环境好的地区B.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生态好的地区
C.资源丰富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D.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4.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生活方式C.交通运输条件D.文化教育状况
5.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B.南方地区人口多,北方地区人口少
C.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D.内陆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6.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
A.西藏B.内蒙古C.青海D.新疆
7.我国下列省中,人口密度差异很大,东部人口稠密,西部稀疏的是()
A.四川B.山东C.新疆D.台湾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9.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①资源总数不断扩大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③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增长④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不确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能进行定量计算,存在具体的数量
B.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往往低于其人口合理容C.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该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D.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极限人口数量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4题:
1.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2.下列地区与图中体现的情形最为吻合的是()
A.德干高原B.长江流域C.非洲东部D.西欧平原
3.影响图示人口与海拔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河流B.气候C.交通D.矿产
4.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常与图示地区相似,是因为地势较高的高原、山区()
①气候凉爽②资源丰富③降水较多④排水流畅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5.下列地区中属人口稠密区的是()
A.澳大利亚 B.东亚 C.北非 D.东欧
6.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D.亚州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_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右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8~10题:
8.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A.100亿、99亿
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
D.110亿、90亿
9.若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B.cba
C.ba≈cD.a≈cb
10.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正确的叙述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易的大小也有影响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1~12题:
1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I、Ⅱ、ⅢB.Ⅱ、I、ⅢC.Ⅲ、Ⅱ、ID.I、Ⅲ、Ⅱ
13.读下图表,回答问题。
表1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
49℃29℃24℃21℃±3℃18℃10℃-20℃
(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和
。
(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①
② ③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有
A、经济状况B、交通条件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1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明问题。例如,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3、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平原地带。原因是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气候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而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人口稠密。
4、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区: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世界人口最稀少地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候寒冷)、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气候湿热)、南极洲、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不正确,说的太绝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而处于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多冻土、人口稀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高原、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这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因素。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
3.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信仰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风俗纽约城内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科技发展水平筑波科技城的形成
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集中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对比分析分界线两侧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等)。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丰富,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多高山高原,降水稀少,干旱多风沙,寒潮、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开发历史悠久,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地处内陆,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开发历史晚,经济落后。
2、一是自然环境优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缓、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沿海交通方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二是经济实力雄厚。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又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技集中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人口总量大大增加。三是政策因素,80年代以来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这里成为改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大大刺激了人口迁入。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可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在水资源利用上可节约用水,呼吁保护水资源等。即我们应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努力将人口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的限度之内,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2.“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为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所以环境承载能力下的人口数量与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
从情境材料中可以看到,草原上,开始时属于“人口合理容量”;当第一次迁入后,已接近“环境人口容量”;当再次迁入时,草原已超越“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当堂检测
1、解析:(1)先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所谓人口密度,就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人口的数目,从表中资料可知:巴基斯坦的人口为1.4亿人,面积为79.6万平方千米,这样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为1.4亿人÷79.6万平方千米=176人/平方千米。
(2)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
(3)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两种资源得到最佳结合,就会达到两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会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点评: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
答案:(1)176(2)D(3)人口和自然两种资源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2.D解析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其主导因素是生活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地区一般而言,或是经济发达,或是自然条件较好。但是,环境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是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人口较稀疏;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资源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也较稀疏;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必然稠密。
学贵在用,上述几个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但任何因素都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有因时因地的差异。比如,资源再丰富,如果分布比较偏远,又没有开发,则人口稀少;生态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可能稠密也可能稀疏,要看影响人口分布的其它因素。
3、B4.A5.A6.A7.A
得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课后练习与提高
1~4解析: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左右,海拔500米至1300米之间,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应在气候湿热的赤道地区,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因为高原、山区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
答案:1、A2、C3、B4、A
5.B解析:东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发展历史悠久,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6.D解析: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东亚和南亚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D解析:从原始社会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利用率不断发展,从而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
8.B解析:读图可直接推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100亿,再减去发达国家人口数约9亿,即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
9.C解析:合理人口容量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为8~9亿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人,图中a大约等于16亿。
10.D解析: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11.B解析: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大。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导致环境问题。
12.解析Ⅰ图表示环境容量始终高于人口数量,这是最理想的;Ⅱ图表示人口数量在某一个时段超过环境容量,但很快恢复到环境容量以下;Ⅲ图表示由于人口数量太大,环境遭到破坏,新环境容量已低于原环境容量。答案:A
13.解析: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或亚热带,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高一地理必修2《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2《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1.教材版本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书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节1课时。
2.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基于新课标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人口知识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都与人口有关。因此,必修二以人口与地理环境作为开篇,本单元在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先讲人口增长,次讲人口移动,再讲人口分布,最后学习人口合理容量。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平逐步提升,科学人口观的培养也水到渠成。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在通过前面两节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首先从世界人口分布入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进而介绍我国的人口分布。最后重点探讨人口合理容量,揭示人口发展的目标: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关知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人口问题等,学生对人口分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不过尚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本节在教材安排上,侧重于分析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更多地强调为什么,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姜成、唐司靖等同学平日里对地图的情有独钟,利用地图叠置法分析问题时,可以借助他们对地图的敏感带动其他同学。吕金汇、杜雅伟两名同学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对地图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而本堂课更多地利用图表分析问题,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困难,课后要及时跟他们沟通,争取转变他们的先入为主。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
任教两年来,借助学校这个成长平台使我具有一定的教材解读与课堂驾驭能力。为了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潜心研究新课堂理论,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新课改要求引导学生互相审视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互相碰撞、互相启迪,从而提升思维境界和思维品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不断钻研课标,琢磨教学目标,熟练教材内容,充分挖掘、重组教材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间积极的思维碰撞,生成以下教学目标:
(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教学流程
一、漫谈人口问题,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反应世界人口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抛出问题我们的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养活多少人合适?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其次,在讲解世界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之前,首先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概念。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
生:人口密度
师:那么,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
(给学生思考时间,大部分学生能给出正确答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有疑问,可利用课本图1-3-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
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调动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世界人口分布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的总结和加深,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
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如巧妙铺设从经验到新知转化的桥梁,开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思维通道;合理提供课堂交流和探索的时间,等待学生自主体会并领悟新知;耐心教会学生表达和描述的方法,启发学生对新知内涵作出科学的概括。
三、巧用地图叠置,分析影响因素
本节有四个框题,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若按常规教学,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处理上存在前后重复之嫌,同时也将占用不少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选择了案例教学,把中间两个框题进行了合并处理,以我国人口分布为例,在教学时采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通过读图加深直观印象。
首先给出我国人口分布图,结合知识窗,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指图说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大致经过的地方,线的两侧包括的主要省份,补充数据说明线两侧人口所占比例。
其次,在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人口这样分布?哪些因素在起作用?(给学生思考时间)
教材对自然环境因素做了重点讲述,在教学中我选择将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国土壤分布图、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别与我国人口分布图叠置,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在讲解气候对人口分布影响时,为提高学生自学水平,可提出一些问题:热带地区哪些地方人口最稠密?这与温带和寒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分布?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得出结论。
教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讲述并不多,但并不是说明它比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弱,实质上,当今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第一位因素。这部分的处理选择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国铁路网的分布、20世界50-80年代的人口迁移三幅图与我国人口分布图叠置,引导学生分析其影响,并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具体事例。
小结:人口分布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等共同影响的结果。当今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回扣P17的活动题,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原因。
随着课改的推进,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地理读图、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最丰富、最形象的地理教材和工具。在地理教学中,仅靠文字叙述和口头讲解而不借助于地图,要使学生形成地理现象的空间概念,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这部分时,我采用了地图叠置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地图自己分析各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注意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深入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四、以问题探究为载体,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那么我们的地球能承受人口的持续增长吗?我们身处的地球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为引出谋求合理人口容量作铺垫。
强调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学习的重点。首先,应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如超过这个警戒值,易造成环境生态破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
这本分内容的处理采取举例方式进行,降低知识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①养活一个中国人和养活一个美国人所消耗的资源一样吗?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为什么日本资源很少,但是人口容量却很大?
教师展示图表总结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为什么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根据我国的国情,为使我国不突破16亿的环境人口容量、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知识,分析活动案例三峡移民的三种方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综合分析第三种方案比较科学。
第一种方案将导致当地人口压力增大,造成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二种方案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第三种方案则既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可以缓解迁入地的经济负担。
师生共同总结,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新课标一直倡导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彩片段
片段一:世界人口分布这部分的处理,我选择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图表,总结规律,效果反而很不错,既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又能强化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曾经看过一则关于教育的冷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
学生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
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传统教学使学生习惯了服从,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再去解决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进入高中阶段,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最开始,不少学生不适应,课堂放给他们反而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在这个摸索适应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
多媒体播放出表1-3-1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第一个学生可以很快给出结论,再给出表1-3-2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各洲的比例,第二个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在回答的时候,出现卡壳的现象,不知道给出的表格该看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理清分析思路。这样,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知道该从何处着手了。
片段二:在处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这部分时,前几个因素学生都能给出具体事例进行有效分析,但在提到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出现了问题。在这部分,我给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日本资源很少,但是人口容量却很大?一提到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参与进来,讨论过后总结。
日本虽然国土狭窄,资源贫乏,但是日本的科技发达,人口文化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而且日本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口的有利条件,发展海洋运输,克服本国矿产资源贫乏和市场有限等弱点,成为经济发达的加工贸易国。
5.自我反思
(1)灵活使用教材
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把教材奉为圣经照本宣科,把书本里的知识全盘教给学生。可我们忘了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载体,教教材不是最终的目的。过分注重教材,单纯重视知识,就可能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而用教材教,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过程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趣味性、更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进行教学。用教材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运用地图来分析、判断、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相互联系和演替规律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良好途径。针对讲授新课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查阅有关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使学生熟悉地图要素,了解地理事物,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并进而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诱导启发,使学生会分析地图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深入分析地理事象,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3)问题引领,师生共同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题是探究的动力之源。对课堂教学来说,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创设了学习进行思维、进行探索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特别应注意考虑的环节。
6.专业点评
高一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1鲁教版
高一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1鲁教版
标准
活动建议
l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通过读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图及有关资料,掌握世界与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l了解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关于人口分布主要影响因素的知识,与前一篇课文,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相似,因此,人口分布部分,以读图分析为主,而后从中提炼出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对比,则通过案例分析实现。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和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二是需要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三是需要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资源库资源库资源库
1.利用世界人口密度图和世界政区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2.利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
3.通过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分布,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4.通过借助具体的案例,分析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影响因素,培
养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1.教学重点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具体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
教师搜集“世界人口密度图”、“世界政区图”、“中国人口分布图”等图,设计“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等表格,以及“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案例等。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
调研
调查:本市的人口密度并与我国西部人口密度对比。
学生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学生的调查所得,为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埋下伏笔。
明确
概念
对比: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
①阅读课本第16页图1—3—1;
②说出自己对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看法。
明确概念,注意差异。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阅读课本第17页图1—3—2“世界人口密度(20世纪90年代)”,并参照世界政区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世界
人口
分布
①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②世界人口密集地区在东亚、南亚、西欧、北美洲的东部,在课本图中分别用字母A、B、C、D标出其位置。
③分析东亚、南亚和西欧人口稠密的原因。
①读图,注意与纬度、距海岸的距离、垂直高度及世界政区相结合。
②学生分析分布规律,分析其原因。
初步掌握阅读图文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提炼的技能。
世界
人口
分布
①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②世界人口密集地区在东亚、南亚、西欧、北美洲的东部,在课本图中分别用字母A、B、C、D标出其位置。
③分析东亚、南亚和西欧人口稠密的原因。
①读图,注意与纬度、距海岸的距离、垂直高度及世界政区相结合。
②学生分析分布规律,分析其原因。
初步掌握阅读图文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提炼的技能。
探究活动2: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图2)及课本第18页课文内容,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国
人口
分布
特点:
①从东西方向看:________________;
②从自然条件看:________________;
③从经济条件看:________________;
④从民族类别看: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读图,作出回答。
初步掌握阅读图文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提炼的技能。
资源库
探究活动3:通过以上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的分析,并结合课本第20~22页课文内容,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一步判断表1中各种现象相应的影响因素。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影响
人口
分布
的因素
①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或减小)。
②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对人口分布影响最显著。
③完成表1。
①根据以上所学,进行总结。
②阅读表2,进行思考与判断,可以与同桌小声讨论。
对之前所学进行总结提炼后,通过相应的判断加深理解与应用。
表1
规律与现象
影响因素
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
世界约80%的人口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
东北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
大庆的崛起、吉隆坡的雏形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二战后大批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探究活动4:根据提供的案例,对比分析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并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在较高水平投入或丰产年的情况下,中国能生产粮食6960亿~7000亿千克,按人均450千克计算,能供养约15.48亿人口;中等投入或平产年,粮食产量能达到6660亿~6750亿千克,能供养14.8亿人口;在低投入或歉收年,粮食产量在6390亿~6480亿千克,只能供养14.2亿人口。中国农业资源最大可能生产量的估计是在假设以播种面积为1.9亿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1.4亿公顷,水浇地0.7亿公顷的条件下,单产6660千克/公顷,粮食产量可能达到8400亿千克,以人均拥有粮食500千克计算,可承载16.6亿人。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相对地理解为中国资源最大承载力。因此,中国人口最高峰不宜超过16亿人。
同时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能养活好8亿~9亿人;如果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大致应控制7亿之内。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境人口容量与
人口合理容量
①根据提供的案例,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完成表2。
②深刻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完成表3。
③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结合课文内容,在案实例分析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学、讨论完成“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课文的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环境人口容量与
人口合理容量
①根据提供的案例,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完成表2。
②深刻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完成表3。
③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结合课文内容,在案实例分析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学、讨论完成“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课文的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表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区别
特性
资源库
表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