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辛亥革命学案

高中辛亥革命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辛亥革命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亥革命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JAb88.cOm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课时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到了这一天,许多人都会种下各种树苗,也会说着同样的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为什么要把植树节定在这一天呢?原来是为了纪念一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天,是孙中山逝世的日子,他为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在历史上永不磨灭。

思考与判断: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1.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

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

2.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

分析新政的实质及意义?

3.1905年,孙中山39岁,成立同盟会。

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性质?

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后者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后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等。

4.1907年,孙中山41岁,浙皖起义。

放映一系列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根据史料,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准备。

5.1911年,孙中山45岁,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为什么首先爆发于武昌呢?

因为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文学社共进会策划在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形势极为严峻。

等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起义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吗?”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海外,没有直接领导。

假如你是革命新军,这时群龙无首,你该怎么办?

起义新军拥立了黎元洪等,立宪派和旧官僚混入了革命阵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6.1912年,孙中山46岁。中华民国成立。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1.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它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正规的统一的政党的领导。(2)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由于孙中山的威望,同盟会的成立使他成为公认的革命领袖,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人。

[例1]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因为它

A.成立时间早B.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政党”概念的理解。政党具备的条件有:是否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系统和党的领导人。选项A不能说明原因;选项B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之一;选项C“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不一定具备政党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D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1)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2)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视野。

(3)它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起来。

[例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本题关键要抓住“历史性巨变”几个字。作为一次革命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是否结束了旧的政治制度、经济上是否建立了新的经济形态和思想上是否建立了与新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但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结束了旧的政体。

[答案]A

3.如何认识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

(1)中华民国是1912~1949年中国的国名,南京临时政府则是指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领导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央政权。

(2)中华民国分为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3)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则是以“中华民国”为招牌,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联合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则是国民党新军阀找着“中华民国”的旗号,实际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

[例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明确的看出约法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但上升到本质的高度,这是民主的反映,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伟大意义。

[答案]B

相关阅读

二、辛亥革命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辛亥革命”,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二、辛亥革命
[教学目的]
1.知识要求: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
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⑴同盟会的成立与三民主义评价、认识。
⑵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⑶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教学难点]
⑴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⑵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革命党人毕生求之的目标是否能实现?辛亥革命伟大意义何在?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
一、武昌起义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1、兴中会的建立
兴中会成立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并得到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提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行民主共和的主张。
兴中会成立的时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之意即“振兴中华”。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潮流是维新表法思想,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仍然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改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在当时并不普遍为人接受。

2、同盟会的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充分暴露,是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地域性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都主张利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他们团结起来的条件。因此,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是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七十多人,在日本东京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有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孙中山后来回忆说:“不期年加盟者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于人意表者亦!”
1、兴中会的建立
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1894年
口号:振兴中华
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的成功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策划了黄花岗起义,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失败。事后,殓烈士遗骸72具,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革命党人频繁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人民群众也不断展开斗争。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十几个省区的纷纷独立就是必然的。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子目主要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内容。
1、中华民国的成立
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建立中央政权,进行了频繁的活动。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判断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应该看这个政府人员的组成和它采取的措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九个次长中八个是同盟会的骨干。在从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本目的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主要内容是: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学说,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临时约法的特点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的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临时约法的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的实行专制。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本子目主要介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列强,以中立作为幌子,积极物色新的代理人来取代清王朝,他们看中具有军事实力的野心家袁世凯,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复出,加紧了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始终持观望、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维护在华的侵略利益,帝国主义不约而同的扶植拥有实权并媚外的袁世凯。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灭亡了。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届书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一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闸门。

教材当中的知识链接就是为了说明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破坏,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经验不足和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失败也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应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探究这个问题。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有关练习题。

[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时间较长,条理复杂。在背景处理上,感觉不好。因为前面的专题基本上没有涉及,现在教材过于简略。课堂讨论总觉得历史知识贫乏,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更好地分析,讨论抓不住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能力,任重道远。

辛亥革命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辛亥革命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

(4)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为中国的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依据:辛亥革命的爆发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是本课重点。

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依据:辛亥革命的失败,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从史实中分析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材分析: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方向发展。184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学设计: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早期准备)、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讲,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亩产每人发展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爆发、结局及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1924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每当“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面对,作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先生何以在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陈天华,一个正当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何以有如此大的胆魄,以赴汤蹈海牺牲生命为代价来唤醒亿万同胞呢?邹容、吴樾、秋瑾

一、酝酿(早期准备):

1、客观条件:

(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辛亥革命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辛亥革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背景: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请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哪些条件呢?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当时,一些民主革命宣传家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这又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
思想武器: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重要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需要哪些条件?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其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
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
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地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
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
7、其它条件: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时间:1912年元旦
①中华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都、国旗:南京、五色旗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内容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体
②《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
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原因:
①袁世凯是北洋军阀头子,握有重兵,对革命派软硬兼施
②列强替袁世凯撑腰,以多种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被迫妥协
三、评价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2、功绩: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上述性质和功绩的相互关系如何?
性质是对功绩的概括,功绩是对性质的体现。
3、不足:
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导致上述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①主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阻挠和破坏,其力量过于强大

△随堂练习——《全品》第13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3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三)

辛亥革命练习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辛亥革命练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下列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建立的先后顺序是强学会兴中会日知会光复会保国会

A.B.C.D.
2、20世纪初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有上海北京东京天津

A.B.C.D.
3、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改革土地制度D.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
4、下列事件出现最早的是
A.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查B.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C.颁布《钦定宪法大纲》D.清政府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共同点是
A.要求平均分配土地B.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C.符合历史发展规律D.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6、1911年,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同时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是
A.缺乏有威望的革命领袖B.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C.帝国主义极力破坏革命D.清政府起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
7、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中国民国大总统《临时约法》颁布
A.B.C.D.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临时约法》内容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临时大总统必须在南京就职D.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9、1905年,慈禧太后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这主要表明她

A.想派员出洋考察宪政B.已决定实行君主立宪

C.准备用立宪抵制革命D.已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0、被孙中山誉为“与武昌之役并寿”的事件是

A.四川保路运动B.萍浏醴起义C.黄花岗起义D.荣县独立

11、湖北武昌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这实质上说明

A.黎元洪有很高的威望B.革命主要对象是满洲贵族

C.黎元洪掌握很大的权力D.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

1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结果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C.实现了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目标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
1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破坏B.湖北军政府的软弱

C.袁世凯的欺骗和军事压力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4、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帝国主义的列强有德国英国法国美国

A.B.C.D.

1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华兴会

16、下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中,在辛亥革命之前就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是

A.孙中山B.陈天华C.邹容D.章炳麟

17、“今日中国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之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以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这段话表明

A.在革命后必然要整顿内治B.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明公理,破旧俗

C.资产阶级维新派惧怕革命D.应先明公理、破旧俗,然后才能革命

18、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D.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和纲领

19、“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A.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B.没有反映中国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

C.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D.没有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0、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使用武力镇压革命的同时,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其主要目的是
A.抬高自己,取代清政府B.结束内战,竞选大总统

 C.压制革命,打击孙中山D.保存实力,准备做皇帝

 21、1912年11月,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宣布的原则是

 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平等条约

 C.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各族平等D.要求各国公使团退还海关税收

 22、清王朝统治结束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B.《临时约法》颁布

 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D.宣统帝下诏退位

 23、对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新政"的结果是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清政府仍处在困境中增加了人民的捐税负担

 A.B.C.D.

 25、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留存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D.《临时约法》颁布

 26、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中规定:“鼓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平均分配土地D.建立民主共和国

二、材料解析题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2……所有国民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利权,一体保护。《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个宣言》

材料3我同盟会素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民生主义即以富人虽富,不能以富贫人,……吾国资本家尚无,但不可不为富人劝告,予为贫人防备。即民生主义也。孙中山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回答

根据材料1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他准备怎样建立?

根据材料1、2分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何局限性。

材料3的论述中有哪些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什么?

根据材料和当时中国的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建立起"至完美"的国家吗?为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推动下,从1904年起,开始有一些清朝官员奏请立宪。日俄战争以“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战败,立宪的呼声更高。清廷遂于1905年10月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随后又命政务处设立“考察政治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三大好处,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

材料2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宣谕中央官制改革方案“一、军机处不变,一切规制,著照旧行。其各部尚书均著充参预政务大臣,轮班值日,听侯召对。二、设外务、吏、民政、度支……理藩等11个部,各部堂官,均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不分满汉。三、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四、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理部,练兵处太仆寺并入陆军部……其余宗人府、内阁……顺天府、仓场衙门均毋庸更改。”

材料3根据清政府中央官制改革方案任命的内阁总理大臣(即军机大臣)和内阁政务大臣(各部尚书)共计13人,其中满族7人,汉族4人,蒙古1人,汉军族1人。过去各部堂官满汉并列,现在不分满汉,却成为满7汉4,而蒙古、汉军族实际上一贯依附满族,汉族不足三分之一。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回答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立宪"的背景并简要对其评价。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读《与南北美洲诸华裔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古今,洒洒万言。”

材料2长素(康有为号)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材料3然则立宪可以无兵刃得之耶?既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视日本,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幕府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可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

材料4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回答

上述引文出自谁的文章?他批判了康有为的什么观点?

材料3怎样驳斥材料1、2的观点?

材料4提出了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