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知识整合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的选择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传统工业区:案例分析---德国鲁尔区jAB88.com

新兴工业区:案例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
美国“硅谷”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课标考点
1、掌握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2、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二、知识体系

三、要点突破
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选择:对污染严重的工业,我们首先要弄清其污染类型,然后根据布局原则进行合理布局(见教材图4.6)。需要注意的是:对有大气污染工业进行布局时,当地的盛行风向判断要准确,如伦敦盛行西风(西南风)、北京、孟买季风方向也不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产业、食品工业要求环境质量比较高,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应是优质的环境。
例1.右图中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据此回答(1)—(2)题。
(1)当企业甲选择在P1时,则该企业可能是
A.印刷工业B.电解铝工业C.电子工业D.制糖工业
(2)P2是企业乙的运费最低点。以P2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是企业乙的等运费线,即企业乙从P2点移动而产生的单位产品运费(货币单位:元)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假设劳动力费用(货币单位:元)从P2点向周围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在P2点为50元,L1点为42元,L2点为28元,L3点为20元,L4点为15元。当综合考虑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时,企业乙将从P2点移向
A.L1点B.L2点C.L3点D.L4点
解析:由图中可知,企业P1距M2原料地很近,说明该企业原料占企业成本的比例大,制糖业属原料指向型工业
由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图中P2所在点运费低,但劳动力费用高,企业成本较高。从经济效益考虑,L2点运费和劳动力价格适中,是最佳迁移地点。
答案(1)D(2)B
例2选址时只考虑运费,
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
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4-1-2中,O点到原
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B、PC、QD、R
解析:(1)若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根据题目提供信息可知;选址在O点,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的运费最省。由于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由题目可知,原料M1需求量大,运费高,所以工厂区位应靠近原料地M1。
答案:(1)D(2)B
四、课堂训练
下图是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镇与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A.建筑材料厂B.化肥厂C.冶炼厂D.电镀厂
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若该城镇规划—处住宅区,你认为较合理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下表是某产业建厂的几个预选地点与成本分析表,据此回答3-4题。
工厂地点成本分析
集货费加工费工资
甲3512
乙459
丙857
丁5514
3、从经济效益看,该厂最好建在()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4、如果该公司在丙地建厂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有()
①电视机装配厂②软件开发公司③有色金属冶炼厂④移动通信器材厂⑤普通玩具厂
A、①③B、②⑤C、②③D、①⑤
2003年2月首钢集团宣布在大规模压缩减少北京厂区钢产量的同时,将在河北迁安投资建设一座产量200万吨的炼钢厂,据此回答5—6题
5.首钢集团压缩减少北京厂区的钢产量,对北京环境的好处是
A.压缩企业用地规模,平抑北京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
B.降低生产耗水,彻底解决北京地区用水紧张的矛盾
C.减少有污染大气的排放,推动北京地区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D.减少生产中的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6、首钢集团将新厂建在河北迁安的原因是
A.更加方便钢材进口B.进一步降低劳动力费用
C.新厂区环境优美洁净D.接近原料产地
7、(2004济南模拟)读“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图4-1-4),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
A、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B、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
C、甘蔗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D、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
8、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仍是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C、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D、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
9、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A、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加B、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C、产品质量和价格提高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需要下降
10、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制糖厂B、造船厂C、瓶装饮料厂D、高级时装厂
11、读上海市规划示意图(图4-1-5),回答下列问题。
(1)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黄浦江上
游C处的原因是。
(2)B是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其区位选
择的主导因素是。
(3)D是金山石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布
局的原因是。
(4)A是秦山核电站,在此布局的依据
是。
(5)①处布局有污染工业区的合理性是;
②处布局金融、商贸中心和无污染工业新区的有利条是。
(6)铁路线名称:③④
(7)宝钢的煤炭主要来自、等地,铁矿石主要来自、、等国。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课标考点
1、了解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并结合实例来认识。
2、了解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3、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地域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4、了解工业分散形成条件,带来的结果,工业分散产生的原因;当前工业地域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
二、知识体系
工业联系

相关推荐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工业地域的形成”,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因此工业联系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集聚又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另一种是现代工业集聚,其往往是为了控制某~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有良好的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创新。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分散,是因为工厂在某一地区过度集中。达到饱和后出现一系列问题,工业随后向其他地区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而这种分散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另一种是现代工业分散,它是工业联系的结果,这种分散的前提条件是科技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原因: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运输费用较低;②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同时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导致全球性跨国公司出现,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分布,形成世界性生产网络,这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新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
2.不同工业地域特点不同。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电视新闻报刊资料、工业生产分布图及一些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
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板书)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工业联系
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下面我们作一具体分析。
生:阅读课文P62第一、二自然段
师:(1)书上叙述了哪几方面存在着工业联系?
(2)每种方式联系中,各有什么特点?
生:工序上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的联系等。
[教师精讲]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师: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用的普通物品,如布,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来的。生产布匹首先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经纺纱、织布、印染等工序,最后才成为成品布匹。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或工序)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就存在着工业联系。这样的例子,同学们可举出很多,比如我们使用的笔、笔记本、服装鞋帽、自行车、电视机等等,都是由不同的工序加工组合而成。从产品所用原料,到产品制作完成,都是由不同的工业部门所承担,最后组合加工完成,其中各工业部门的分工合作,即存在着工业联系。具体地说,工业在以下两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
(板书)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工业联系
师: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各工厂分别完成某一产品的某道工序,负责前一道工序的工厂的产出成为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工厂的投入。例如,上面所举布匹的生产过程,我们使用的课本、笔记本的生产过程等等。它们在生产上存在着一种直接联系,即上一道工序的“产品”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料”。第二种情况是许多工厂各自生产某一产品生产零部件,生产零部件各厂家之间没有直接的投入一产出联系,它们分别与最终产品的组装厂家(或总厂)联系,或通过组装厂家互相取得联系。例如,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出于各自生产的零部件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但所生产零部件经汽车厂组装,使各零部件的生产厂与汽车总厂发生了工业联系。这样的例子,我们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如上面所举生产笔的厂家,还有暖水瓶生产厂家、电视机组装厂家等等,它们的生产过程中,各零部件均由不同的厂家(或部门)来生产(如笔尖、笔墨、笔管等),然后进行组装。即成产品(笔)。
(板书)2.非生产上的工业联系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业联系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邮局、商店、学校等,也有的是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例如,在一些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工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包带等多种工厂,这些工厂之间基本上没有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这种工业的联系是种间接联系。这样的现象在各地区较普遍。例如,山西省潞城市的两大企业天脊集团公司(原山西化肥厂)和山西水泥厂,它们的区位选择就是为了利用当地的资源(煤炭、黏土)、水源(辛安泉)、劳动力以及一些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一般来说,在一个地区,存在着这样的间接联系的工业较多,我们看似两个不同的工业企业(工厂),虽没有上面所讲的那种直接联系,但它们却存在着某种间接联系。
(承转)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联系往往导致工厂的集中分布,产生工业集聚现象。
(板书)二、工业集聚
1.工业集聚的优势
师:有联系的工业分布在一起,有哪些好处?
生:加强联系,降低运输成本……
师: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叫做工业的集聚。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可见,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例如,在钢铁厂周围建立机械厂,机械厂所需钢材的运输费用会大大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种由工业集聚而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
(板书)2.工业集聚的两种情况
(1)传统工业生产的集聚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中国北京燕山石油化学工业区的集聚
师:跟化工厂有关的哪些厂可以布局在一起?
生:炼油厂、合成橡胶厂、聚酯厂、化纤地毯厂等。
师:回答得很好!
师:一些在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的工业企业,相互靠近而导致集聚。这类工业的运输量大,为减少运输费用,工厂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等。以钢铁工业为例,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好些厂矿和它配套,如烧结厂、焦化厂、轧钢厂等,其间的运输量较大,所以,这些相关工厂靠近主厂布置,形成集聚效应,减少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板书)(2)新兴产业的集聚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师:主要有哪些工业区聚集在一起?
生:菲利浦电子公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万虹胶制品有限公司等等。
师:回答得很好!
师:这种集聚下的各企业之间很多没有生产上的联系,但它们可以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
扩大自身的影响。在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协作工厂需要在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这样就形成了新兴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地区兴建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是其典型例子,这类工业的集聚,主要靠规模优势,技术合作,推动经济的发展。
工业联系产生了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又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板书)三、工业地域
(板书)1.工业地域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情况
(板书)(1)由于生产的联系而自发形成的
师:工业企业集聚而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传统的工业区一般都是这样形成的。这样因自发在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的联系,在地理上相互接近,最后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如我国的许多钢铁工业,在它的周围就自发地建立了一些与之相应的企业,像烧结厂、焦化厂等。
(板书)(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师:有的是把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有的是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后一种工业地域,各工厂是由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的,这种工业地域在世界上比较普遍.如世界上许多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即属此类。我国许多的工业城市也属此类,如上海、重庆、沈阳等。此外,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利用上述原理而开辟的。如上海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各企业虽然生产上不存在联系,但是正是由于共同利用其中的基础服务设施而形成的工业地域。
[合作研究]
生:阅读案例2思考
师:(投影图片)
惠州某音响的零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
师:(提问)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集聚?
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3.根据惠州音响零件的来源百分比,说明惠州音响零件供应厂家的地域分布有什么规律。
(多个学生回答)
生l: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
生2:可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应。
生3:递减规律,距离惠州音响整机组装厂越近的地区零件来源所占比例越高。
(过渡)对于上述工业地域的形成,不同特点的工业部门,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人文、自然条件,造成了种类和地理范围各不相同的工业地域。下面,我们对比学习两类性质不同的工业地域。
(板书)2.工业地域的性质分类
(板书)(1)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高潮(重难点突破)
师:在我国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如偏僻县城、乡村),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像面粉厂、制糖厂等,以及进一步以面粉或糖为原料而发展起来的加工工厂,如糕点厂、糖果厂等。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食品工业点)面积较小,发育程度低,因而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难以形成大的工业城市。因此,我们也就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了。
(板书)(2)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师:有哪些工厂可以与钢铁厂布局在一起?
生:焦化厂、烧结厂、炼铁厂、轧钢厂、水泥厂、机修厂等
师:回答得很好!
师:在经济水平较高、工业地域规模较大的地区,其发展潜力就远不一样,如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相互接近的工厂,不仅包括从事钢铁生产各道工序的工厂,如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还包括与钢铁生产有联系的工厂,如氧气厂、机修厂、发电厂、水泥厂等,总共可达20~30个工厂。这些工厂集聚,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因此,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钢铁工业区)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这类工业地域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例如,我国的鞍山(“钢都”)、攀枝花、马鞍山、包头(“草原钢城”)等钢铁工业城市的形成。除此之外,石油化工区、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也往往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例如,我国的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鼓励学生多举些例子,激活思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这样,一些城市的“雅号”也就理解了。例如美国的“钢都”匹兹堡,“汽车城”底特律,英国的“石油城”阿伯丁等等。
对于以上提到的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由于它是围绕某个大型工业企业而发展起来的,而在不同的时期,影响这个大型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工业地域的核心工厂区位就要发生变化,最终使得工业地域也要随之变化。例如,钢铁工业区早期指向煤炭区位(英国的伯明翰、德国鲁尔区);20世纪初因冶炼钢铁使用的焦煤量大幅度下降而指向铁矿区位(我国的鞍山、马鞍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巨型运矿船的出现,世界上很多钢铁工业区规划建设在港口,既便于运输原料,又接近消费市场(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我国的宝钢等)。
(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时,有的工业也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现象,它们表现为分散布置,例如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工厂之间相距较远,形成了一种工业分散现象。
(板书)四、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板书)工业分散的两种情况
(板书)(1)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分散迁出
师:一个地区工业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例如,现在世界各地新兴建的电子工业基地,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区、德国的慕尼黑等。在我国,电子工业也选择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的地方,如北京中关村等。
(板书)(2)有互相协作的工厂之间的分散现象最终可形成跨国公司
师: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种类很多,可能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从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来看,它们可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把这种有供销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跨国和跨地区的企业,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从教材图4.8中可以看出,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已经全球化。由于高技术的发展,机动灵活的中小企业越来越普遍。
师:(投影图片)
师:思考福特汽车有哪些国家生产零部件?
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生:加拿大、瑞士、美国、比利时、挪威等15个国家。
师:请同学们在世界政区地图上查找这些国家。
生:阅读下面图片(补充)
师:让学生了解福特还生产哪些车?在中国如何发展?
师:正如美国福特汽车生产网络,汽车的各个部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从工业联系来看,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生产产品各不相同,不存在直接联系,但都与福特总公司有产品联系,这些厂家处于一种间接关系之中。从福特总公司来说,其工业部门(工业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工业分散现象。随着科技发展,各零部件轻便、短小,运输方便,甚至可以空运,打破了工业集聚,出现了工业分散。福特公司正是利用这种优势,和各国的工业企业建立一种供销关系甚至合并,最终形成了跨国公司,使福特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全球化。
[知识拓展]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工业企业的参观学习,以本地所属工业企业为例,参观一些不同的工厂,看它们在生产上或在非生产上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如存在某种联系,请同学们沿着有联系的生产线再进行下一工厂的参观,分析其具体的投入与产出的相互联系(可带领学生到某一大型厂矿的各个分厂进行参观了解)。如不存在直接联系,可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可带领学生到各小型厂矿参观,它们一般不存在直接联系,但共享本地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学校等等)回校后,组织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进而再分析当地的工业分布状况。
结束(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从工业联系到工业集聚与分散,再到工业地域的形成,层层紧扣,用较通俗的例子逐一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工业地域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工业才得以发展,由工业联系逐渐产生了工业集聚与分散。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集聚,往往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工业地域或工业城市;一些新兴工业的分散为了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区位条件,又能形成跨国公司,从事世界网络的生产活动。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课题:以某一大型汽车工业为例,了解有哪些工业布局在一起?又有哪些布局在其他地区?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汽车有哪些零部件?生产这些零部件的工厂是否在一起?为什么?
活动与探究的办法、过程:实地调查或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写调查报告,进行交流。
课后练习
1.依靠钢铁工业而在其周围集聚的工业有………………()
A.纺纱厂
B.造船厂
C.食品厂
D.电视机厂
2.工业联系常常发生在………………………()
①同一加工过程的不同工序之间②共同占据某一道路的工厂之间③有信息交换的企
业间④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之问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3.下列工业分散现象中,受廉价劳动力因素驱动的是……………()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
B.上海的纺织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
C.德国鲁尔区的钢铁企业在荷兰沿海建炼铁厂
D.美国的汽车企业在瑞士建齿轮厂
4.钢铁企业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区位指向变化,按时间先后顺序为()
A.港口区位——煤炭区位——铁矿区位
B.煤炭区位——港口区位——铁矿区位
C.煤炭区位——铁矿区位一港口区位
D.煤炭区位——市场区位——港口区位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城市形成:面粉厂→糕点厂→糕点城
B.钢铁工业区位指向变化:铁矿石→煤炭→港口
C.工业地域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D.工业城市形成:北海油田→石油开采加工→石油城市伯明翰
6.关于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
B.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获得规模效益
C.凡是存在工业联系的工厂一定形成工业集聚
D.新兴中小企业多以分散为主
7.主要体现工业分散现象的工业部门有……………………………………………()
A.钢铁工业
B.石油化工
C.电子元器件
D.食品加工厂
8.下列城市中,哪些是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的………………………………()
A.上海、大庆
B.北京、鞍山
C.鞍山、攀枝花
D_上海、北京
答案:1.B2.A3.A4.C5.C6.C7.C8.C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在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又分析了五种农业地域类型,在简单介绍它们在世界的分布和主要特点之后,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单元内容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区位理论学习的一般方法。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侧重于分析生产的特点,商品谷物农业侧重于区位分析。此外,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教材还安排了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学习现代农业的基本原理,体现新课程学以致用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三、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四、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6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6》,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导学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分类
标准类型含义举例
生产
对象采掘工业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采煤工业、水电工业
加工工业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产品
性质重工业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轻工业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工业的区位选择
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2、区位因素:
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一、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平提高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
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鞍钢宝钢
煤炭来源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铁矿供应安山铁矿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
消费市场沈阳、大连、长春等钢铁消费市场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群
交通因素铁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便捷
主导因素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
地位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
3、科技进步的影响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4、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时间主导因素原因区位特点举例
早期煤炭资源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煤炭较多靠近煤炭产地德国的鲁尔区
20世纪初铁矿资源冶金技术的改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靠近大铁矿中国的鞍钢、武钢、攀钢等
“二战”后消费市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
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位选择要求举例
环境要求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的工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污染程度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储
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宜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区及河流上游,尽量布置在下游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扶梯废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钢铁厂、发电厂

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
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政策
因素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
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
决策者
行为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心理等因素,也是工业区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成为主要因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②空间利用上的关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工业集聚
概念优势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形成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在柜挂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发展潜力多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经济、环境效益较高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举例传统工业区一般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上海金山为石化工业区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2、
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区发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
表现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相距较远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结果引发了工业低于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
动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心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
概念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典例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的欧洲中部和北部工业区
地位在各国以致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
问题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
发展3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
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3、德国鲁尔工业区
(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4、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异同
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运输便利煤炭资源丰富铁矿、石油、海洋资源短缺
公有制结构单一水资源不足辽中南工业区交通运输便利鲁尔工业区内河航运发达
市场体制薄弱消费市场广阔水资源充足
大量廉价劳动力市场体制健全
二、新工业区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
3、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4、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发展条件内容作用

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
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节省生产建设投资
交通运输方便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降低运输成本
国际经济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促使厂家生产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产品生产
国内经济环境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新工业区兴起的自己保障;鲤鱼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区兴厂和发展有政策保障
5、新工业区特点: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7、温州乡镇企业
(1)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
(2)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3)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济过渡
8、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①小噢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②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
9、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文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10、工业生产与分布的发展变化
历次技术革命时
间标志主要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技术革命对其位选择的影响
第一次18世纪60
年代蒸汽机纺织、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英国曼彻斯特纺织中心,伯明翰钢铁中心钢铁复合体型动力指向工业由河流峡谷、森林茂密区向煤、铁产地及交通便利地区集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次19
世纪
70
年代内燃机
电气化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和飞机制造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料地指向输电、冶金技术提高以及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工业区位选择受能源地限制减小(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


次20世纪50年代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狗工业日本沿太平洋工业地带、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钢铁中心市场指向
(临海型)超高压输电技术、超级油轮、巨型货船、集装箱运输等运输方式出现,大大减少了运费,核电技术、能耗少的电子工业发展,使工业区位选择进一步摆脱能源地核原料地限制
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斯图加特1.人才和技术
2.快速便捷的交通(机场-高速公路)
3.清洁优美的环境
在新原料地核燃料地出现的新工业中心:美国休斯敦(石油化工和航天中心)、中国大庆、攀枝花等,英国阿伯丁(北海油田)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材内容】

5.7工业地域的形成(人教版必修)高中地理下册第五单元

第7课

1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地理和前阶段高中地理的学习,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查文、独立用图的能力和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学习心理也有相当发展。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淡化知识讲解,强化能力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教学目标】

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以发展的观点认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规模、主要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