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0课做人与处世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2

第10课做人与处世。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0课做人与处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0课做人与处世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2.借助本文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如何做到观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
3.了解作者,课下阅读他的其他散文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2.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尝试创作。
教学难点
尝试创作简单的议论语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我们常在新闻或书刊中看到一个词——大师。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堪称“大师”?
——在某一领域中有所建树的人。
专业才学或能力过人,具有突出成就的人。
除了学识与技能,人品也应该是一流的。
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结识这样的一位人物(幻灯展示作者照片及相关简介)。
1.勤奋铸就的传奇经历。
6岁前未曾识笔墨,19岁同时被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录取。直到九十多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大量散文不断问世。长期以来,他每天早晨4点天不亮就起床写作,所以能在每天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之余作品不减。
2.职务及专业成就。
从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3.平凡的大师风范。
他衣着平常,永远一身洗旧了的卡几布中山装,像一个“土包子”,但却令人感到光芒四溢;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话语不多,永远面带微笑,从不会夸夸其谈,装腔作势;他的文章质朴,像与读者谈心,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他一再说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普通的人”。常常为戴在自己头上的顶顶桂冠感到局促不安,曾写文章《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作为北大副校长,东语系主任,曾像一个“老师傅”一样为新入校的学生看行李。
这样一位人品、学识兼优的老者不仅为相关专业创造了大量宝贵的财富,更为我们所有人做出了一个“人样子”,我们不禁想知道,在他心中,人活于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做人与处世》。
二、读课文,解读文本。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完后回答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做人与处世,必须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2.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与自然交朋友,“天人合一”。
人与他人的关系:以真情实意相待,互相容忍。
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消灭私心,淡泊宁静。
3.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矛盾,哪一种更加突出?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对你有帮助吗?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最好举出实例,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我们在处理自己与周围人们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过多而觉得不平衡,这时我们就应多为对方考虑,多忍让,对家长也是如此。
学生对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能理解得不够精准,教师可适时点拨: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作者在告诉我们:人应当更注重精神追求,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而不应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个人的生活享受上,这样,才能令心境开阔,不会患得患失。
4.对于我们而言,生活中体会更深的可能是文中提到的后两种关系,但作者为什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在第一位,且着大量笔墨进行论述呢?
因为这是人类公共面对的问题,它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且目前无论哪个国家的人们都时常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作者是希望利欲熏心的人类能够尽早地认识到这个关键的问题,改善自己对自然的态度。
5.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才是明智的?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有哪些?
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做朋友,甚至把大自然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爱惜自己的生命那样去关爱大自然。
生活中的例子如:拒绝一次性筷子,不购买包装过于复杂精美的商品,节约水、电资源等。
三、积累写作知识。
1.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举了大量的例子,引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来进行论证,从而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议论文”。其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叫做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之下又可有分论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中心论点:做人与处世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个人思想感情三种关系。
分论点:人类应与自然交朋友,做到“天人合一”;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应做到“真”和“忍”;
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应做到消灭私心。
2.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想令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做到有理有据的?
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部分。作者提出“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并含蓄地表明应采取“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理”。其中举出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等等现象,并举出张载的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进行论证,这是“据”。
四、片段写作。
仿照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
学生当堂写作,小组交流,推荐作品点评。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堂点评完善自己的片段写作,整理在作业本上,可查找相关的论据加以补充。
2.查找季羡林的其他散文作品自读,完成读书批注或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

延伸阅读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内容:1)经济方面:工业,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农业:P61

2)政治方面:A、批判个人崇拜B、平反冤假错案C、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黑面的文学作品公开

3.结果: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结果: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2、内容:先经济,后政治

3、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1、解体时间:1991年

2、解体经过:“八一九事件”-----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3、解体标志:戈尔巴乔夫下台

4、解体原因:1)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原因)

3)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4)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

6)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因)

5、解体影响:两极格局结束

四、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五、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或启示)?

1.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2.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是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噪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

4.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TRS_AUTOADD_1212113188526{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3188526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3188526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3188526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3188526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俄罗斯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

1.在斯大林时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进行了哪些改革?是否达到了目的?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结合苏联改革中出现的失误,谈谈我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一、选择题

1.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苏联领导人是()。

A.戈尔巴乔夫 B.赫鲁晓夫 C.叶利钦 D.勃列日涅夫

2.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是()。

A.彻底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造成苏联的解体

D.使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3.20世纪80年代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A.叶利钦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4.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69年 C.75年 D.74年

二、填空题

1.1964年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

3. 年底,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国内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以及西方“和平演变”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则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但由于其改革理论的错误和实践的紊乱,致使改革失去方向,使苏联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一)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分裂的鸿沟,在人道的、民主的价值观基础上,二者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了。很显然,这一理论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对苏共党亡政息以及苏联解体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改革经济体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经济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1988年,苏联开始实行私有制;1990年,苏联提出“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这种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

(三)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指导思想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月全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了“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的思想,不再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1990年,苏联确立了多党制原则,不再提党是“领导力量”和“核心”。此后,苏联的各种党派团体迅速增多。这无疑加剧了苏联政局和人们思想的混乱。

(四)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新思维”为西方的“和平演变”创造了条件。苏联迫切需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因此步步向西方妥协。而西方国家利用援助,不仅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还采用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

以上种种原因,最终使苏联在1991年解体。

****************

钱其琛在一篇讲话中说:“第一,苏联长期推行霸权主义,进行军备竞赛,并多次对邻国实行军事入侵和武力威胁。这同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鲜明对照。第二,苏联在经济建设中采取僵化模式,国内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际上同东欧国家一起搞自我封闭的经互会,致使工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中国)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策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苏联的俄罗斯民族只占全人口的半数左右,而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推行大俄罗斯主义,歧视和摧残非俄罗斯文化,致使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但我们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

苏联作为一个有约七十年历史的世界强国,无论是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还是世界大战都未能把它摧垮。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会顷刻间土崩瓦解、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呢?

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内容标准〗
没有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楚汉战争、刘邦开国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在。
②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③通过观察汉纺车图,描述纺车结构以及纺织动作。
④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做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②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③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点〗
1.重点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通过对休养生息原因的分析和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有个完整的概念。通过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西汉初期的政策为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2.难点 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从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与争夺皇位战争的不同性质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建议〗
1.刘邦建国
①“楚汉战争”一是要讲清刘邦与项羽已从起义领袖转变为皇权的争夺者;二是通过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的比较,思考项羽由强变弱最后兵败乌江,是否“引乃开亡我也”?分析刘邦由弱变强最终建立西汉的原因,从中获得教益。
②刘邦建立汉朝的时间、都城地点和“汉高祖”的称谓、史称“西汉”等均应交代清楚。讲解“布衣将相之局”,介绍刘邦统治阶级的特色,从而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埋下伏笔。
2.休养生息
①启发学生思考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首先指出汉初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引导学生归纳汉初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
其次指出汉高祖的布衣将相们出身低微,双亲身参加推翻秦王朝的起义,因此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研究如何避免重蹈的覆辙,大臣陆贾为此向刘邦提出忠告。同样出身低微的刘邦能接受陆贾的建议,根据刘邦的要求,陆贾一连写了12篇奏章,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的宽舒政策。引导学生归纳:秦王朝的重役苛刑导致覆灭,应吸取秦亡教训,接受陆贾的建议,实行轻徭薄赋的宽舒政策
②将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根据课本内容归纳为四点: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并与秦的暴政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归纳:休养生息一方面可使农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
3.文景之治
①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教材概括为: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两点,从内容中可看出比汉高祖时的“休养生息”更为明显。小字突出了文帝的“节俭”
②汉文帝和汉汉景帝是汉高祖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的两代皇帝,因此得到“文景之治”的赞誉。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引导学生归纳:当初“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倡导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着历史光辉。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灞(bà) 樊(fán) 沛(pèi) 
〔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楚汉战争 项羽 刘邦(汉高祖 汉朝 西汉 长安 公元前202年) 
性质天↙↘人
休养生息 布衣将相 汉初社会 陆贾(“马上” 《新论》)
内容 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 十五税一
文景之治 轻徭薄赋 减轻刑罚
影响 △布点小结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10分钟)
①楚汉战争的性质?结果?(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
②刘邦建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③何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代指平民百姓。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包括许多社会下层人士。刘邦称帝后对其下属论功定封,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高祖曾为亭长,萧何为县政府小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屠夫,周勃为吹鼓手,灌婴为小贩,娄敬是拉车的。韩信曾为乞丐,英布、彭越曾为盗贼。)
④“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陆贾)
⑵他向谁说的?(汉高祖刘邦)
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可以采用战争的手段,而治理国家,维持统治难道能用战争的方法吗?陆贾认为打江山与坐江山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
⑷据此言论写的书叫什么?(《新论》)
⑸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老百姓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
⑹它给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⑤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
⑥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的方针是什么?(安民为本)
⑦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点?(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
⑧请辨别下列问题:
⑴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的是谁?(汉高祖)
⑵减轻田租,把田租改成三十税一的是谁?(汉文帝)
⑶慎用民力,把服役由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的是谁?(汉文帝)
⑷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是谁?(汉文帝)
⑸减了轻刑的是谁?(汉景帝)
⑨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效果如何?(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6页“解释”。“贯朽不可校”:古代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的,每一千钱为一贯。穿钱的绳子因年代久而朽料断裂,钱撒了一地,没法数的清。意思是说:国库的钱堆行很多,长期都不曾使用。)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主观上: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秦的暴政相比有哪些进步?(休养生息一方面可使农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
③“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项羽说的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来。
项羽的说法明显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刘邦善于收买人心,注意择善而从,又以进能攻,退可守的关中为根据地,逐渐由弱而强。
项羽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最后在垓下陷入汉军重围。在汉军“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只得突围,至乌江自刎。
〔贯通评价〕西汉统治霎时间长达220多年,这与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是分不开的。本课通过刘邦建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等内容,反映了汉初统治调整统治政策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