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必修二地理第4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必修二地理第4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必修二地理第4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4.1工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对实例进行恰当的分析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开篇之作。一方面,它与上一章教材中“农业的区位选择”遥相呼应;同时也是后面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等学习内容的铺垫。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工业的区位因素是本章的核心,贯穿了整个章节,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要求在后面的学习中必然会多次反复,达到熟练地应用的程度。本节教材以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以举例形式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又以“案例1: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活动”、“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等来进行分析、说明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关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主要是以图4.6“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来进行分析的。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2、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新课引入)在上一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而我们知道农业和工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了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大,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因此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也更为复杂。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8“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并读P58图4.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思考:①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如何?②从决策者角度,工业区位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其最终要达到的经济目的是什么?③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导向型?它们主要包括的工业部门及其布局的原则各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引导、讲解、归纳)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1)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和原料、零部件
(2)产出:产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补充)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导学》P56)
区位因素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土地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水源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应考虑近河湖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劳

力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
动力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
运输工业的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市场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
3、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经济目的)
(承转)对于工厂的地点选择,都从经济利益考虑,即找一个成本的最低而利润最高的地方,因此决策时最终把工厂布局在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而影响不同工业主要因素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工业导向。我们根据不同工业部门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主导因素的不同,将工业分为五种常见的导向类型。
4、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导向类型:
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
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
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
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
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1)原因: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结果: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案例与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59—60“案例1: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并完成P60“活动”中的相关问题:1.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的最大不同是:鞍钢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而宝钢是以消费市场和便利的海运条件为主导区位因素。)2.大型钢铁企业转向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科学技术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石油、煤、铁等原料,又能将产品远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创造了条件。)3.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补充完成图4.4空白处的内容。(详见下图)

(阅读思考)(处理流程:先让学生阅读→教师出示归纳表,并做适当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读材料和图,并分析、讲解)请同学们阅读P60“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读P60图4.5“每冶炼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并思考:①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是什么?(接近煤炭产地→接近铁矿产地→接近消费市场或交通便利的地区)②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技术的进步)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什么会影响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一方面,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得钢铁工业对原料、能源的依赖减少;另一方面,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应用,使原料、能源的运输费用在总的生产成本比例不断下降。因此,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灵活,更多趋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
时间主导因素原因区位特点举例
早期煤炭资源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的煤炭较多靠近煤炭产地德国鲁尔区
20世纪初期开始铁矿资源冶金技术的改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靠近大铁矿中国的鞍钢、武钢、包钢、攀钢等
二战以后消费市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
(过渡)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环境
(讲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工厂产出产品的同时,也产出废气、废水、废渣。这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请同学们认真读P61图4.6“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掌握各种污染的污染源,在工厂的区位选择时,应以不污染当地环境为佳,进行合理选择。

(补充)《导学》P57“环境因素”

(过渡)此外,社会因素如政府政策、决策者的行为等,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3)政策、决策者行为
社会
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

策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或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陆续建设了一批纺织工业中心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20世纪末国家为谋求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大了在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的力度




为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心理等因素,也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成为主导因素眷恋家乡的侨胞纷纷回国、回家乡投资建厂
喜欢大海风光的投资者将企业建在近海滩处
(承转)从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政策和决策者行为等导致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中,我们知道,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因素的影响在增强,有的因素的影响在减弱。
3、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表现(《导学》P57)

本节课我们系统地阐述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这也是我们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应重点掌握。关于“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要明确不同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应因制宜,具体分析。其中,影响区位选择的这些区位因素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同时了解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发展中,不仅要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服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总之,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我们应多方面、全方位考虑,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1)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和原料、零部件
(2)产出:产品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经济目的)
4、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导向类型:
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
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
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
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
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1)原因:
(2)结果: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环境
(3)政策、决策者行为

扩展阅读

必修二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必修二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分析: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此“标准”目的是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站在协调人地关系的高度系统学习人类应该怎样行动。落脚点应该在人类行动的层面上,也就是对解决之道的探索。

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同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分组讨论法、读图法、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课引入)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90—92“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的相关内容,读P90图6.1“朝拜太阳神”、6.2“弋射、收获”及P90“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并完成下表:(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后,教师引导读图、讲解、分析)

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被动地适应环境,表现为环境的强大制约作用和人类对环境的微弱改造作用。如:猛犸和披毛犀的灭色,但这种环境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强,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展,如:黄土高原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今天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后工业文明谋求人地协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92“活动”

(活动点拨)

1.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却隐藏着重大的环境问题。

(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①地面不均匀沉降。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

②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

③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

④污染空气。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

⑤废石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2)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

(3)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2.(1)图6.5“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反映的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活动;图6.6“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集约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

(2)原始的刀耕火种主要是砍伐森林和烧荒之后获得小块平整的土地,种植作物;工业社会时期对人类土地利用的范围和强度都增加了。原始的刀耕火种,尽管对自然景观有所破坏,但由于这种迁移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能够恢复。但这种迁移农业的生产方式如果是在热带雨林地区,则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工业社会时期集约型的大规模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3)如果生活在乡村,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毁林开荒、滥垦滥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如果生活在城市,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工业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引发的生态破坏问题。

(过渡)环境问题既成事实,人类必须直面环境问题。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环境的承载能力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的自净能力

(读图思考)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请同学们读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并完成“读图思考”中的相关问题。

(参考答案)(学生读图、思考、回答后,教师引导读图、讲解、分析)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

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

(承转)通过对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的分析,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即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承转)那么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又会如何呢?

(读图)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海洋污染等。

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随意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或者大肆开采矿产资源等,“先污染,后治理”。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承转)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即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提醒学生:《导学》P87)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环境污染形成原因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国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

(过渡)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承转)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人类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因此,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行为,迫切需要寻找一条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

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

组成一个系统。

(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提醒学生:《导学》P87)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97—98“活动”

(活动点拨)

1、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1)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

2、“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3、(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3)错误,它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4)正确,符合共同性原则。

(5)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

(6)正确,符合公平性原则。

(7)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环境的承载能力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

②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2)环境污染

①产生:

②表现:

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提醒学生:《导学》P87)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1)概念:

(2)内涵:

(3)基本原则:

高二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二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学案


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理解工业聚集和分散现象及工业地域的形成


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图中左侧展示的各企业间的联系属于,
右侧展示的各企业间的联系属于。
有联系的企业往往会发生现象,从而形成。

(2)工业集聚的好处:加强,降低
进而降低,提高,取得。

(3)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存在联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可以有或联系。
有些工业地域往往由于面积,生产规模,可拓展为工业城市
如:我国著名的石油城、钢铁城、汽车城。

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及主要联系方式。
(4)工业分散的原因。
电子厂产生分散由于其产品具有特点,并主要采用(运输方式)。
而汽车企业发生分散主要因其产品,零部件种类,

图片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说明
其跨国公司选址时,或接近,或接近,或接近。

(5)工业分散后之间联系-----工业地域联系,其联系主要方式:,。


1、现代工业集中布局的“集聚效应”,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A、劳动力因素B、环境因素C、社会协作因素D、技术因素
2、关于图4-2-2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5、体现工业形成逻辑关系顺序的是()新课标第一网
①工业地域②工业城市③工业集聚④工业联系⑤工业地带
A、②①④③⑤B、①④⑤③②C、④③①②⑤D、⑤①③④②
6、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
B、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简单
C、生产工艺越来越全面
D、工艺日益简单化
7、下列工业分散现象中,受廉价劳动力因素驱动的是()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B、上海的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
C、鲁尔区的钢铁企业在荷兰沿海建炼铁厂D、美国的汽车企业在瑞士建齿轮厂
8、有关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②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小,潜力小,发育程序低③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其工厂间只存在地理空间上的联系④钢铁工业是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从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看,应集聚的工厂是
汽车厂—化纤厂化纤厂—石油加工厂钢铁厂—水泥厂自行车厂—电视机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产生的影响是()
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②促进了全球政治一体化
③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④明显缩小了世界南北贫富差距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0.图4-2-3表示某国工业公司在异国发展的过程。a、b两国为发展中国家,c、d两国为发达国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3、环境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2. 理解工业的分散与工业部门的生产特点密切相关,分散是为了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重点难点】

1. 工业集聚和分散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学法指导】

“工业的联系”以读图法进行学习,“工业的积聚和分散”,“工业地域”以对比法和读图法进行学习

【知识链接】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______。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工业区的_________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____________。

2.工业集聚

(1)形成:具有_________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2)作用: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_________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___________,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_____效益;还可以共同利用__________,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工业地域

(1)概念:_________而形成的地域。

(2)分类

①按形成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________上的工业联 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共用______________

②按性质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内部工业联系比较_____工业地域面积__,协作企业多,

生产 规模__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____,规模___,工厂少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原因:发挥不同地方的_________。

(2)表现

①________、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_____________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______________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

(3)结果:引发工业的联系。

2.工业的地域联系

(1)条件:现代化的_________方式,现代化的_______和手段。

(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____、物质和______等的流动。

【学习过程】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工业联系

表现

举例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纺织厂和印染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工厂之间虽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但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1.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

()

①汽车厂 ②食品厂 ③化纤厂 ④造船厂 ⑤机床厂 ⑥电视机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D

【解析】 钢铁厂生产出钢铁产品,是许多工厂的工业原料,特别是钢铁产品需要量大的汽车厂、造船厂、机床厂等工厂需要接近钢铁厂布局,以就近获得原材料(钢铁产品)供应,以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化纤厂与化学工业有密切联系,可布局在一起。食品厂和电视机厂都需要洁净的环境条件,不宜布局在污染较严重的钢铁厂附近。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形成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二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其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形成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地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

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

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

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发展潜力

多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

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举例

传统工业区一般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海金山卫石化工业区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

区域特点

发育程度

低的工业

地域

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

经济较落后,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

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的潜力较小

发育程度

高的工业

地域

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

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工厂多,工厂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

面积广,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迁移应用]

2.关于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②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小、潜力小、发育程度低

③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其工厂间只存在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④钢铁工业区、石化工业区是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具有工业联系的工业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形成工业地域。钢铁和石化工业区,生产过程复杂,设备大,管线长、潜力大,常扩展为工业城市,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形成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集聚,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

表现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优势

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结果

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等的流动

支持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迁移应用]

3.下列工业分散现象中,受廉价劳动力因素驱动的是()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

B.上海的纺织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

C.鲁尔区的钢铁企业在荷兰沿海建炼铁厂

D.美国的汽车企业在瑞士建齿轮厂

【答案】 A

【解析】 东南亚经济相对较落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硅谷”设分厂是受廉价劳动力的驱动;在新疆建纺织厂主要是因为原料丰富;鲁尔区在荷兰沿海建炼铁厂主要是为节省运输费用;瑞士技术水平高,所以美国的汽车企业在瑞士建齿轮厂。

【基础达标】

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A.砖瓦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化工厂

2.下列各组工厂之间存在上下游产业关系的是()

A.水泥厂与供热厂 B.石膏板材厂与水泥厂

C.发电厂与H厂 D.污水处理厂与H厂

我国的劳动力约是美国、欧盟、日本劳动力总和的二倍,因此我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过去几年,外企开始纷纷从我国向东南亚国家迁移,印尼政府主管经贸的官员曾透露,仅仅在制鞋业这一个领域,就有不少企业从我国转移到印尼,在过去4年为印尼带来1.8亿美元的投资。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农业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24%,发达国家仅占3%左右。如果要从农业部门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到工业部门,我国农业发展应该选取的方式是()

A.机械化 B.精致农业

C.休闲农业 D.集体农场

4.外企纷纷从我国向东南亚国家迁移,原因是()

①廉价的劳动力 ②土地价格便宜

③科技发达 ④政策的支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东南亚各国尽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其在吸引外资方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资金 B.技术

C.劳动力 D.交通运输

6.美国的钢铁企业在发展初期是利用当地煤炭和小铁矿发展起来的分散小厂。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19世纪以后,影响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变化。读“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个大型工业企业建成后,为它提供原料、燃料、半成品、辅助材料的企业,以及加工它的副产品(包括下脚料和“三废”)的企业,都会相继建设,与它配套,形成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区。

(1)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区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该地区工业集聚是哪种类型的工业联系?

(3)钢铁厂的工业集聚具有哪些优势?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读“苏北某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表”,回答1~2题。

单位

鑫达制衣

宝娜斯袜业

美欧电子股份公司

奥光玩具

工种

缝纫工

各类工种

操作工

操作工

名额

300人

800人

1000人

250人

条件

初中18~40岁

初中18岁以上 女

初中16~26岁

初中18~45岁 女

月薪

800~1200元

约1000元

900~1400元

800~1100元

1.该开发区的主要工业类型为()

A.劳动力导向型 B.技术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市场导向型

2.表中企业聚集于同一开发区的原因不可能是()

A.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

B.存在原料与产品上的联系

C.政府的行政规划

D.降低生产成本

2011年10月5日,“创新乔布斯”——苹果前行政总裁因病去世。生前他“让苹果引领全球科技潮流”——用 iPod 颠覆了音乐,用 iPhone 颠覆了手机,用 iMac 颠覆了电脑,又用 Pixar 颠覆了电影。读“iPod 产业链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显示了 iPod 生产的()

A.产业转移现象 B.产业升级现象

C.产业集聚现象 D.产业分散现象

4.iPod 产品在我国组装主要是因为我国()

A.iPod 产品市场广大

B.高速铁路等交通的迅速发展

C.教育的发展使劳动力素质提高

D.拥有廉价的劳动力

明代学者王象晋在《木棉谱序》中记载:“北土广树(指棉花)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鬻于南,布则方舟鬻于北”即形成“北棉南运,南布北运”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纺织工业迅猛发展,至1990年石家庄市共有县以上棉纺织企业22个。2007年底该市最大的五大棉纺厂决定集体搬迁至常山纺织工业园(见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明初形成棉花产业布局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外,还有()

A生产技术 B.劳动力

C.交通 D.市场

6.与五大棉纺厂决定集体搬迁至常山纺织工业园无关的是()

A.土地成本 B.劳动力成本

C.政府的产业政策 D.城市规划

读“某产业链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产业链的核心产业是()

A.钢铁 B.汽车制造

C.汽车销售 D.机械

8.目前,该产业许多世界著名企业进军我国,最主要的是因为我国的()

A.劳动力廉价 B.设计、研发力量雄厚

C.市场前景广阔 D.原材料成本低

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表,完成9~10题。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发展阶段

时间

方式

①产品“走出去”

1991~1997年

接收订单,代工生产

②销售“走出去”

1998~2001年

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司

③品牌“走出去”

2001~2003年

收购意大利某知名鞋业公司

④资本“走出去”

2003年至今

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研发中心

9.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

A.降低劳动成本 B.增强集聚效应

C.便于产品销售 D.便于原料运输

10.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

A.市场 B.资金

C.原料 D.技术

(2011·海南高考)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W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据此完成11~12题。

11.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A.研究 B.设计

C.零部件生产 D.组装

12.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是()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 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C.扩大新车型的产量 D.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二、综合题

13.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主要石化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2:石化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石化企业发展的新模式。近十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园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山东青岛石化工业园等60余家省级以上石化工业园区,成为带动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1)简述我国石化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2)比较①基地与②基地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

(3)阐述中国石化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14.(2012·全国新课标)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下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一、1、原料 基础设施 廉价的劳动力

2、工业联系 信息交流 生产成本 规模 基础设施

3、工业集聚 生产工序 空间和信息 复杂 大 大 简单 小

二、1、区位优势 体积小 电子产品组装 各种零部件

2、交通运输 通信技术 人员 信息

[基础达标]

1.A 2.C 3.A 4.A 5.D

6.(1)早期(19世纪初)钢铁工业趋向于煤产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向铁矿区,20世纪50年代后,在临海港口(消费区)布局。

(2)以工序联系为基础的工业联系。

(3)有助于企业间交流信息,加强技术协作,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集约利用土地,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取得规模效益;相关企业的集聚,也有利于集中处理废弃物。

[拓展提升]

1.A 2.B 3.D 4.D 5.A 6.B 7.B 8.C 9.C 10.D 11.D 12.B

13.(1)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东部)地区较稠密,内陆(中西部)地区较稀疏;北部地区较稠密,南部地区较稀疏。

(2)①基地石油资源丰富,石化产业基础雄厚,消费市场广阔。②基地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运便利。

(3)①石化工业专业园区各种基础设施完善,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②加强各企业的信息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运费和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中间产品,实现生产一体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14.(1)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