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反证法导学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3

反证法导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反证法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选修2-2§2.2.2反证法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
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
【自研自学】
(一)复习旧知
1.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证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种基本证法的推证过程和特点是什么?
3.在实际解题时,两种方法如何运用?

(二)预习新知
4.反正法是_____________的一种基本方法。
5.课本P89页思考,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6.一般地,假设原命题________(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之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
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7.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果,那么”时,假设的内容应为____________
8.反正法的关健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__________矛盾,或与_______
矛盾,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等。

【合作探究】
1.思考:(1)如果有5只鸽子飞进两只鸽笼,至少有3只鸽子在同一只鸽笼,对吗?
(2)A、B、C三个人,A说B撒谎,B说C撒谎,C说A、B都撒谎。则C在撒谎吗?为什么?

2.课本例2、求证:是无理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有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无理数。
(2)有理数可写成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3)两个正整数互质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奇数通常表示为或,则偶数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5)奇数的平方是________(奇数还是偶数?),而偶数的平方是_________(奇数还是偶数?)
(6)本题如何证明呢?写出证明过程
★小结反证法的证明过程及步骤

【展示提升】
1.已知:一个整数的平方能被2整除,求证:这个数是偶数。

2.不可能成等差数列
3.已知a≠0,证明x的方程ax=b有且只有一个根。

4.已知x0,y0,x+y2,求证: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学习小结
1.反证法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命题适宜用反证法加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正法的关健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__________矛盾,或与_______
矛盾,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等。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至少有一个不大于”时,反设正确的是().
A.假设三内角都不大于
B.假设三内角都大于
C.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
D.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
2.实数不全为0等价于为().
A.均不为0
B.中至多有一个为0
C.中至少有一个为0
D.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3.设都是正数,则三个数().
A.都大于2B.至少有一个大于2
C.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D.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自然数中恰有一个偶数”的反设为
5.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

原结论词是存在等于大于都是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
反设词
【课后作业】
1.如果,那么.

2.的三边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
3.证明在中,若是直角,那么一定是锐角.

4.求证: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少于.

扩展阅读

充要条件与反证法


充要条件与反证法●知识梳理
1.充分条件:如果pq,则p叫q的充分条件,原命题(或逆否命题)成立,命题中的条件是充分的,也可称q是p的必要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qp,则p叫q的必要条件,逆命题(或否命题)成立,命题中的条件为必要的,也可称q是p的充分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既有pq,又有qp,记作pq,则p叫做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原命题和逆命题(或逆否命题和否命题)都成立,命题中的条件是充要的.
4.反证法:当直接证明有困难时,常用反证法.
●点击双基
1.ac2bc2是ab成立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充要条件
C.必要而不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abac2bc2,如c=0.
答案:A
2.(2004年湖北,理4)已知a、b、c为非零的平面向量.甲:a·b=a·c,乙:b=c,则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解析:命题甲:a·b=a·ca·(b-c)=0a=0或b=c.
命题乙:b=c,因而乙甲,但甲乙.
故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答案:B
3.(2004年浙江,8)在△ABC中,A30°是sinA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在△ABC中,A30°0sinA1sinA,sinA30°A150°
A30°.
∴A30°是sinA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答案:B
4.若条件p:a4,q:5a6,则p是q的______________.
解析:a45a6,如a=7虽然满足a4,但显然a不满足5a6.
答案:必要不充分条件
5.(2005年春季上海,16)若a、b、c是常数,则a0且b2-4ac0是对任意x∈R,有ax2+bx+c0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若a0且b2-4ac0,则对任意x∈R,有ax2+bx+c0,反之,则不一定成立.如a=0,b=0且c0时,也有对任意x∈R,有ax2+bx+c0.因此应选A.
答案:A
●典例剖析
【例1】使不等式2x2-5x-3≥0成立的一个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
A.x0B.x≥0
C.x∈{-1,3,5}D.x≤-或x≥3
剖析:∵2x2-5x-3≥0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或x≥3,∴对于A当x=-时2x2-5x-3≥0.同理其他也可用特殊值验证.
答案:C
【例2】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根为1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c=0.
证明:(1)必要性,即若x=1是方程ax2+bx+c=0的根,则a+b+c=0.
∵x=1是方程的根,将x=1代入方程,得a·12+b·1+c=0,即a+b+c=0.
(2)充分性,即若a+b+c=0,则x=1是方程ax2+bx+c=0的根.
把x=1代入方程的左边,得a·12+b·1+c=a+b+c.∵a+b+c=0,∴x=1是方程的根.
综合(1)(2)知命题成立.
深化拓展
求ax2+2x+1=0(a≠0)至少有一负根的充要条件.
证明:必要性:
(1)方程有一正根和一负根,等价于
a0.
(2)方程有两负根,等价于
0a≤1.
综上可知,原方程至少有一负根的必要条件是a0或0a≤1.
充分性:由以上推理的可逆性,知当a0时方程有异号两根;当0a≤1时,方程有两负根.故a0或0a≤1是方程ax2+2x+1=0至少有一负根的充分条件.
答案:a0或0a≤1.
【例3】下列说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分析错误的原因.
(1)x2=x+2是x=x2的充分条件;
(2)x2=x+2是x=x2的必要条件.
解:(1)x2=x+2是x=x2的充分条件是指x2=x+2x=x2.
但这里不成立,因为x=-1时,左边为真,但右边为假.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应用了错误的推理:
x2=x+2x=x2=x.
这里推理的第一步是错误的(请同学补充说明具体错在哪里).
(2)x2=x+2是x=x2的必要条件是指x=x2x2=x+2.
但这里不成立,因为x=0时,左边为真,但右边为假.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可能是用了错误的推理:
x=x2=xx+2=x2.
这里推理的第一步是错误的(请同学补充说明具体错在哪里).
评述:此题的解答比较注重逻辑推理.事实上,也可以从真值集合方面来分析:x2=x+2的真值集合是{-1,2},x=x2的真值集合是{0,2},{-1,2}{0,2},而{0,2}{-1,2},所以(1)(2)两个结论都不对.
●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
1.(2004年重庆,7)已知p是r的充分不必要条件,s是r的必要条件,q是s的必要条件,那么p是q成立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依题意有pr,rs,sq,∴prsq.但由于rp,∴qp.
答案:A
2.(2003年北京高考题)cos2α=-是α=kπ+,k∈Z的
A.必要不充分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cos2α=-2α=2kπ±α=kπ±.
答案:A
3.(2005年海淀区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在△ABC中,AB是cosAcosB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在△ABC中,ABcosAcosB(余弦函数单调性).
答案:C
4.命题A:两曲线F(x,y)=0和G(x,y)=0相交于点P(x0,y0),命题B:曲线F(x,y)+λG(x,y)=0(λ为常数)过点P(x0,y0),则A是B的__________条件.
答案:充分不必要
5.(2004年北京,5)函数f(x)=x2-2ax-3在区间[1,2]上存在反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a∈(-∞,1]B.a∈[2,+∞)
C.α∈[1,2]D.a∈(-∞,1]∪[2,+∞)
解析:∵f(x)=x2-2ax-3的对称轴为x=a,∴y=f(x)在[1,2]上存在反函数的充要条件为[1,2](-∞,a]或[1,2][a,+∞),即a≥2或a≤1.
答案:D
6.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pn+q(p≠0且p≠1),求数列{an}成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
分析:先根据前n项和公式,导出使{an}为等比数列的必要条件,再证明其充分条件.
解:当n=1时,a1=S1=p+q;
当n≥2时,an=Sn-Sn-1=(p-1)·pn-1.
由于p≠0,p≠1,∴当n≥2时,{an}是等比数列.要使{an}(n∈N*)是等比数列,则=p,即(p-1)·p=p(p+q),∴q=-1,即{an}是等比数列的必要条件是p≠0且p≠1且q=-1.
再证充分性:
当p≠0且p≠1且q=-1时,Sn=pn-1,
an=(p-1)·pn-1,=p(n≥2),
∴{an}是等比数列.
培养能力
7.(2004年湖南,9)设集合U={(x,y)|x∈R,y∈R},A={(x,y)|2x-y+m0},B={(x,y)|x+y-n≤0},那么点P(2,3)∈A∩(UB)的充要条件是
A.m-1,n5B.m-1,n5
C.m-1,n5D.m-1,n5
解析:∵UB={(x,y)|nx+y},将P(2,3)分别代入集合A、B取交集即可.∴选A.
答案:A
8.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4x+4=0,①
x2-4mx+4m2-4m-5=0.②
求使方程①②都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解:方程①有实数根的充要条件是Δ1=(-4)2-16m≥0,即m≤1;
方程②有实数根的充要条件是Δ2=(4m)2-4(4m2-4m-5)≥0,即m≥-.
∴方程①②都有实数根的充要条件是-≤m≤1.
9.已知a、b、c是互不相等的非零实数.
求证:三个方程ax2+2bx+c=0,bx2+2cx+a=0,cx2+2ax+b=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
证明:反证法:
假设三个方程中都没有两个相异实根,
则Δ1=4b2-4ac≤0,Δ2=4c2-4ab≤0,Δ3=4a2-4bc≤0.
相加有a2-2ab+b2+b2-2bc+c2+c2-2ac+a2≤0,
(a-b)2+(b-c)2+(c-a)2≤0.①
由题意a、b、c互不相等,∴①式不能成立.
∴假设不成立,即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
探究创新
10.若x、y、z均为实数,且a=x2-2y+,b=y2-2z+,c=z2-2x+,则a、b、c中是否至少有一个大于零?请说明理由.
解:假设a、b、c都不大于0,即a≤0,b≤0,c≤0,则a+b+c≤0.
而a+b+c=x2-2y++y2-2z++z2-2x+=(x-1)2+(y-1)2+(z-1)2+π-3,
∵π-30,且无论x、y、z为何实数,
(x-1)2+(y-1)2+(z-1)2≥0,
∴a+b+c0.这与a+b+c≤0矛盾.因此,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
●思悟小结
1.要注意一些常用的结论否定形式,如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都是的否定形式是一个也没有至少有两个不都是.
2.证明充要性要从充分性、必要性两个方面来证明.
●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
1.掌握常用反证法证题的题型,如含有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等字眼多用反证法.
2.强调反证法的第一步,要与否命题分清.
3.要证明充要性应从充分性、必要性两个方面来证.
拓展题例
【例题】指出下列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p:0x3,q:|x-1|2;
(2)p:(x-2)(x-3)=0,q:x=2;
(3)p:c=0,q:抛物线y=ax2+bx+c过原点.
解:(1)p:0x3,q:-1x3.
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2)pq,qp.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3)p是q的充要条件.
评述:依集合的观点看,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前方》导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前方》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

2、初步掌握有关文本研习的评点方法。

【学习流程】

一、学习导入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时的毛泽东胸怀大志,离家远走,求学四方,先后到过长沙、北京等地丰富了学识,成熟了思想,最终缔造了新中国,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而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最初的离家。其实千百年来,离家也正是人类的普遍行为。人们为什么要离家呢?离家之后的人生之旅是怎样的呢?学习《前方》也许你会有深深地思考。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细米》等。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追随永恒的力作”。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评”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

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他写了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活元素——美。

2、文学观点。

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地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呢?还是让我们来品读文章吧。

三、研习文本。

(一)阅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袭击() 按捺不住() 憔悴()

惶惑()温馨()水中之屑()抛锚()

(二)研习第一部分(1)

这是一篇根据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写成的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成功的摄影散文不是对摄影作品呆板的解说,而是由图像本身引发的新的思考。《前方》,它的开篇引出一个什么话题呢?

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正是本文要谈的话题。

(二)研习第二部分(2-7):对人类的离家进行叙述和分析。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课文是作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1、离家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2、外面世界的诱惑3、出自无奈4、前方对人的呼唤

2、为什么要描述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明确:能更直观地表现迁徙是习性,前方对动物的诱惑。

3、因为各种原因的离家最终的追求是什么?

明确:获得生命的快感,满足虚荣心;获得自由;为了一个梦想。

(三)研习第三部分(8-11):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态。

1、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车”“船”。思考,与先前相比,人类的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8段)

明确:变的是离家的方式、手段、速度,不变的是离家的内涵。

2、为什么人类总要离家,总要赶路?(9段)

明确: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3、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苦旅苦在何处?用了哪些例子说明?

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有很多的坎坷,人除了受一路的皮肉之苦外,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只是形象的说法,其实的说法只能是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而自然会产生了烦恼苦闷。因此,作者说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境遇之苦,精神之苦。作者用钱中书的《围城》、丰子恺的散文描绘的场景加以说明。

4、第11段人的悲剧性实质分为那几个方面?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2)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3)“人无法还家。”(4)“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5、《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四)最后一段话回扣摄影作品,怎么理解。

将要回家的,其实处在心灵的旷野;走向旷野的,远离了精神的家园。

(五)探究作者观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类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永远在不断寻找着精神家园。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有人认为,这种观点可以让人们全面地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总而让人类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完善;有人认为,精神家园的无法寻找,让人类永远处于痛苦状态中,自寻烦恼,不可提倡。

【学习总结】

家--------------------------路---------------------------前方

┃┃┃

(精神家园)(人生之路)(未经历的人生)

【学习巩固】

《离骚》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离骚》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天问》,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走进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我的问题:
二、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
(1)注音(A级)
(参见下文注解)
(2)文言知识
A、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亻屯郁邑余佬傺兮:
何方圈之能周兮:进不入以离尤兮:芳菲菲其弥章:
B、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以轨羁兮()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悔()
C、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自前世而固然:
D、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2、语言揣摩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3、合作交流:
问题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4、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三、课外拓展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3、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l_“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四、课后检测
快速完成《同步作业》积累运用题。

《药》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药》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药》导学案
华夏青年怎么了
夏瑜死了,华小栓也死了,华、夏两家两个青年都死了,这是华、夏两家的悲哀。不排除鲁迅先生想作这样的拼合:这是“华夏”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
一、小栓死得呆
小说中,没有过多刻画小栓。我们只知道他得了痨病,病得厉害。吃了“人血馒头”也没治好,葬在西关外坟地右边穷人的丛冢里。
痨病,中医指结核病,当时虽不算小病,也不是突发病,不可能一下子倒头。可是,好像他的病不是他自己的事,一切听由父母包办。华大妈叫他不要到灶下来,他就不来;叫他进来,他就进来。叫他吃“人血馒头”,他就吃,问也不问一下,虽然也看了一会。叫他睡一会,他就依着睡下,尽管睡着咳。看起来是一个听话的青年;不过没有一点活力,也没有丝毫主见,是一个死呆子。
二、夏瑜死得莽
比之小栓,夏瑜走到另一个极端。他活力四射,勇往直前,不知道什么叫屈服。为革命而关进了牢狱,仍一个劲地劝牢头造反。
可是,他头脑不冷静,也太单纯。被自家叔伯夏三爷出卖了,还蒙在鼓里。儒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连家人都没有争取到,摆不平,又怎么能轻易得到其他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呢。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被没榨到一点油水的阿义给了两个嘴巴,还要说“可怜可怜”。
我们钦佩他的忠诚与勇猛,但总感觉缺少起码的认识与策略。他更没有对革命群众做工作。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他所从事的是“夏瑜式革命”,只能是一个悲剧结局。
三、“二十多岁”活得愚
第三章里还两次写到一个“二十多岁的人”。
第一次,康大叔说到夏瑜劝牢头造反,第一个反应的就是他: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夏瑜宣传革命,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这是社会麻木的悲哀。而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应该说脱去了少年的幼稚,也没有染上老年的顽固,对世界自然有一份较为清醒的认识,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可是他也不能理解,快速反映过来,不为别的,只是很气愤。反映越快,就越显示他愚昧。在茶馆这场“群聊”中,他最后附和,“也恍然大悟”,说夏瑜是发了疯了,这就更是“青年”的悲哀了。
四、丁字街青年喊得昧
这个社会真的“病”得不轻。不只这一个青年如此,华老栓去丁字街头给儿子买人血馒头时,不是被清一色的青年人笑话吗?
“哼,老头子。”
“倒高兴……”
“几个从他面前过去了”的人看到华老栓时这么说。“一个还回头看他……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冷清的秋天,大黑早里,到街上来赶闹热的看客,忽然发现杂了一个“老头子”。便觉得很稀罕离奇,似乎这“老头子”穷开心,也来凑闹热,似乎这本就纯粹是“我们”年青人的专利式热闹。
这样的青年是如此之多,“一眨眼,已经拥过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三三两两”本不孤零,“合作一堆”更见量大。“一眨眼”可见时间之短暂,“拥过”“潮一般”更见阵势之汹涌。青年的青春热情,都花在看看杀人寻热闹上面而已。
这些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曾经强烈地震撼过鲁迅先生的敏感的心灵,先生也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提到,如“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他们集体愚昧,以至于偶尔有些清醒些的革命先驱者(如夏瑜)的呼唤,仍然不能为他们所理解,所接受。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真的病得不轻!
凭空添上一个花环
作品一旦诞生,就不再是作者个人的东西了。作品要反映的思想情感态度等,就不再由作者说了算。读者只能凭文字说话,有时连同他人的评判也管不了许多。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为达到这希冀,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
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花环?小说凡三写:
A.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简略地勾勒夏瑜坟顶的花,新奇:草根还没全合、块块黄土外露的坟上,有一圈有色花,给人以鲜明的刺激。
B.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再写特异:清明时节雨水好,照理野花成片、散杂、精神;这里的偏“不很多”,“不很精神”,倒圆圆地整齐排成圈,——暗示不像是自然生长物。[
C.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
如果说前两次是描述表象,那么这一次是揭示本质了。近看“没有根”,坟上哪来的无根花呀?最终从生物的生长属性上否定其为自然生长物,绝不像别人(如华小栓)的坟头上,“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自然生长。那么,夏瑜坟顶的花圈,是有人放上去的。
什么人放的?
“孩子不会来玩”,这里毕竟是坟地;“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谁不趁早抽身?谁敢再沾亲带故的?如夏三爷,才是“乖角儿”,界限划得早,划得清,保了命还得了钱。
那是谁?可怜他、更是敬佩他的同志,同情革命的人士,在祭奠他的日子里敬献的花圈。可惜,夏瑜的母亲根本没有这个认识,也暂时不能认识,只能认为是出了鬼了。
更可惜的是,那些同志,敬畏烈士,能够上坟祭奠;可是却躲躲藏藏的,像是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坏事、丑事:正不压邪呀。可惜他们连去看烈士的母亲一眼,也做不到,省略了、忽略了。
这一处描写,鲁迅说他是遵命而加,良善而加,“显出若干亮色”,有这个效果。但也应看到,实际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环境描写的因素,隐含着革命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病便好了”:你说他说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的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鉴赏评价在最高级E级,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文学鉴赏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进行,更多更实际的做法是综合在一起进行;既要结合作品来进行,更要结合此时此地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例如:
细读课文,揣摩语言,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华大妈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2.(康大叔说)“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3.(花白胡子说)“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三个人同样说病会好,说法有什么不同?表现的心理又有什么不同?)
三个人三个说法,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处境都不一样。
1.华大妈,是买家,一个母亲。她愚昧迷信,忌讳极多。她知道这东西肯定不好下口,但希望儿子吃下去,又不便把话挑明。不是命令,用了一个劝慰软语“罢”;破折号显示略作停顿,接下来晓示美好的前景。爱子情深,言语轻柔温婉。
2.康大叔,是线人,屠杀革命者的集团中人。他们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他的“灵消息”两面精光,既让刽子手得到了老栓兜里白花花的银子;又似乎让小栓的病有了救手,还要花了大价钱的华家见他的大人情。于是,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
3.花白胡子,是局外人,老于世故。他敏锐地看到: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他深知坐在华家茶馆,不便触犯华大妈的忌讳,也何尝不包含为人家的好事而高兴。只是更主要的还在于,讨好“集团中人”康大叔。
有的教辅资料,包括教参,解说过于简略,情感态度分析得也不无偏颇。这不是合情合理的文学鉴赏的路数。作者把话明明白白地搁在那里了,读者因读而懂而悟,到底悟到一个什么程度,这又要看各人的修行与智慧。“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明末清初王夫之语,《□斋诗话诗绎》)也就是说,作者写作要表达一致的思想感情,读者读来,各人各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来有所感受。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上品。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听取老师的鉴赏。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这往往是我们进入作品世界、领悟作者情怀的桥梁。但在接受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不必囿于他人(包括作者自己)评判的框架;而应该根据自己的情绪心态,来自由地感受和触摸作品,从而对作品的审美蕴涵和美学功能,作出自己的领悟和理解。也许有些幼稚、局促,甚至错误,不过一点不要紧。花香不在多,不必贪多求全,能多多少少有所感悟就好,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用心体味,收获的才是自己的真感受,练就的才是欣赏作品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