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7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杨振宁: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弹一星”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②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成名作《老马》,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十多部。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③何为:原名何敬业,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等散文集。

④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等。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⑤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鞠jū躬尽瘁cuì彷徨páng马革裹尸guǒ孕育yùn鲜为人知xiǎn宰割zǎi罗布泊pō选聘pìn地壳qiào仰之弥高mí兀兀穷年wù校jiào补锲qiè而不舍沥lì尽心血赫hè然炯炯目光jiǒng群蚁排衙yá函寄hán目不窥园kuī迥乎不同jiǒng漂白piǎo警报迭dié起气冲斗牛dǒu深邃suì踌chóu躇chú磐pán石惹rě人注目重荷hè鉴赏jiàn白皙xī琐suǒ事滑稽jī

轮廓kuò捋lǚ着荒谬miù迸发bèng义愤填膺yīng一拍即合jí

3、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目不窥园: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4、课文内容把握

①《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表现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

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重点写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重点与闻一多是“大勇的革命志士”,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③《音乐巨人贝多芬》按照访问的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要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④《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时间为序,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着重刻画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⑤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二、《孙权劝学》知识点提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4、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5、涉猎:粗略地阅读。

6、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7、更:更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乃:于是,就。

11、非复:不再是

12、见事:认清事物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14、谓:对```说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要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与有志之士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他。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7、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三)文言文学习: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当涉猎但,古义为只;今为转折连词。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为研究;今为治理。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为官职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当:a、掌管当涂掌事;b、应当但当涉猎。

②见:a、知道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两个成语: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比较,有何异同?

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含义正好是一个对比,《伤仲永》里说的是天才少年仲永最后没落的故事,说明的是先天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还是“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则通过昔日一介武夫的吕蒙最终通过学习成为吴国首席谋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②前文以记叙和议论综合行文,后文是对话形式行文。

D、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E、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后天学习的重要(天性再好,不接受教育就会变成普通人;天性不好,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收获)

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

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②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处女作《冬青树》,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芸窗夜读》等。短篇小说集《烛心》、《城南旧事》等。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③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夜莺》等。

④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⑤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确凿záo菜畦qí积攒zǎn攒一起cuán收敛liǎn脑髓nǎosuí鉴赏jiàn蝉蜕tuì骊歌lí

花圃pǔ木屐jī环谒yè淹没mó讪笑shàn嫉妒jì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鸡毛掸子dǎn来势汹汹xiōng恭恭敬敬gōng兴高采烈liè荒草萋萋qī泯然众人mǐn阳光普照pǔ不期而遇qī

3、课文内容把握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前后两部分内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新鲜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②《爸爸的花儿落了》采用插叙手法,通过回忆父亲逼“我”上学,到学校给“我”送衣服,爱花,鼓励“我”独自去寄钱等往事,刻画了一个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急切的期盼:希望女儿尽快的坚强成熟起来,而“我”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已不再是小孩子”。

③《丑小鸭》通过讲述一只处处受排挤、受打击的丑小鸭,因为梦想,不沉沦,始终不屈的奋斗,最终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信念坚定,坚持自己美丽的梦想,并且坚持不懈的奋斗,你我都能实现这个梦想,成为一只“天鹅”。实质上是教育人意志要坚强,要有美的追求和向往。

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对一位少女真诚的劝慰,表达了诗人相信未来定会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这里抒情诗。

⑤《未选择的路》同样是一首这里抒情诗,表明了诗人不畏辛劳的追求事业的人生态度;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

⑥《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天资聪明不足为奇,没有后天的教育和勤奋学习,“天资聪明”的人也只能成为众人。

二、《伤仲永》知识点提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

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完成

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11、泯然众人矣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承受

14、伤仲永哀伤、叹息

15、养父母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17、从先人还家跟从

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20、固众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写

22、传一乡秀才观之全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仲永地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8、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

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王子(王安石自称)曰: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也(是天生的)。其(他的)受之天(天赋)也(不译),贤(超过,胜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高远)矣。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常人),则(是因为)其受于人(后天的教育)者(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也。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才能)也,不受之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且(尚且)为(成为)众人(常人);今(现在)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常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众人就停止了吗,意思说连众人也不如)?
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生的。他的天赋,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有天资,像这样的才能,不进行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今天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常人,又不进行后天教育,恐怕边常人也不如吧!)

道理: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于:被。
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面两组加点的字的正确解释是:()

父异焉并自为其名

问焉还自扬州

A.两个“焉”相同,两个“自”字不同。B.两个“焉”不同,两个“自”字不同。

C.两个“焉”相同,两个“自”字相同。D.两个“焉”不同,两个“自”字相同。

3.完全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仲永所写的第一首诗的主题就是要孝敬父母,接受族长指导。

B.仲永写的第一首诗只是给乡里的一位秀才看了一下。

C.仲永开始所写的诗,其文才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D.作者第一次看到方仲永是在祖父家回来后,那时方仲永已十二三岁,所作的诗已不如从前。

4.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曾经认识写下团结此完成以……为宾客通“攀”:牵、引2、A3、C4、父利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1邓稼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páng)徨(huáng)鲜(xiǎn)为人知选聘(pìn)挚(zhì)友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ǎi)宰割(chóu)筹划鞠躬尽(cuì)瘁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当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敬业,笔名:晓芒、夏侯宠、夏奈蒂等。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状元桥旁的横弄堂,汉族,祖籍浙江定海,中共党员。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2.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等。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15孙权劝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孤岂欲卿(qīng)治经为博士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字,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

(2)但当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一下册语文知识点:第三单元伟大精神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可以《邓稼先》一文为例,进行体会。

2、理解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1)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得以彰显,变得更加突出,打动人心,便于读者对人物典型性格的理解。

3、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1)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2)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可以使叙述的人和事件立体丰富,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为清晰明了。

(3)①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自然衔接,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不感到中间有什么相隔。

②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

③过渡与照应的使用,使得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清晰明了,自然通畅,又统一完整。照应的使用,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4、把握文章中人物外貌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1)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2)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其作用有: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明示、暗点主题。

5、积累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其意义与用法

6、作文:议论文,以“崇敬名人”为话题

7、词语积累

十一、《邓稼先》人物传记

注释①邓稼先“两弹一星”;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得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突出邓稼先的品质和献身精神)

3.小中见大:选取平凡小事表现人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彷páng徨huáng鲜xiǎn为人知选聘pìn挚zhì友

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zǎi)宰割(chóu)筹划鞠躬尽(cuì)瘁

3.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二、重点句子知识单

他(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点拨: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高贵品格。

三、文学(文体)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迫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人名),他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十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注释①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词语积累:P90注释1-7;P91注释4;P92注释3

1.选材典型:三本书(学者),三件事(革命家)

2.P93练习二、三(答案详见《三点一测》)

3.修辞(P90第三段):比喻(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拟(望闻问切:把民族比作病人)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锲qiè而不舍shě兀wù兀穷年潜qián心贯注迥jiǒng乎不同群蚁排衙yá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3)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解释下列词语。

(1)锲而不舍:雕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4)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称谓),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称谓)臧克家。

十三、《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槛kǎn重荷hè深邃suì磐pán石下颏kē

2.解释下列词语。(1)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2)踌躇:犹豫。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

2.《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作者是当代作家何为,原名何振业。

P94注释①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命运交响曲》

◇词语积累:P95注释1;P96注释2;P97注释2

1.人物描写:神态、外貌、语言(具体文段)

2.记叙线索: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参观(侧面描写:女佣)——观看(外貌描写:陌生人)——交谈(语言描写:贝多芬)

3.重点理解语句:《三点一测》P142-143七疑难解答(1-5)
 十四、《福楼拜的星期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白皙xī钦qīn佩捋lǚ胡须脚踝huái荒谬miù义愤填膺yīng

点拨:“捋”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2)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

(2)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

二、重点句子

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2.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等。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P100注释1;P101注释1、3;P102注释1。

◇词语积累:P104注释1

1.人物描写方法:《三点一测》P153-154表格

2.夹叙夹议(P101第3段):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3.按时间顺序展开记叙

十五、《孙权劝学》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2)但当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4)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词语解释:P106注释4、5、9;P107注释1-6、9、12、13、15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160二至四

◇句子翻译:P107课后练习二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