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1、内容:全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外在形象的描写和可贵品格的赞美。

2、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坚定不移地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

2)对比、衬托、比喻的运用。

3)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5、重要内容:

1)用原文内容填空。

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威武不屈的句子。

形容资质美好,美名远扬的句子。

形容卓然自立,坚守节操的句子。

从清高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的句子。

2)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3)“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中的两个“独”字分别表现了什么态度?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是哪篇?与“鲜有闻”构成反义的词是哪个?

5)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6)你怎样理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的含义?

7)第一段中从哪几方面突出了莲的良好品质、

8)你认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需具备哪些条件?

9)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周敦颐独爱莲,这三者分别代表了哪三种人?请结合这三种花的特点,分析三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10)作者在本文中批判了哪些不良的世风?

11)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12)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形象的?jaB88.COm

13)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联系实际:文章借“莲”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强,能够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弱,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就会“近墨者黑”。

相关推荐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

1基础知识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文言词语

u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u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教学过程实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

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

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2.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

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听范读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学生活动:听范读。

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

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4.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

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5.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知识点归纳

一、填空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
2.全文紧扣题目《童趣》,第一段以“物外之趣”四个字点明主旨,二三四段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来具体表现,并分别用“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来表现当时的心情,始终围绕一个“乐”字来写。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 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 怡yí然土砾lì壑hè癞lài虾蟆
三、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趣
6、方出神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
11、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之外。
12,明察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13、以土砾凸者为丘砾:小石块,瓦砾
另: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或用法。
1.使之冲烟而飞鸣(它,指蚊子)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它,指蚊子)(此,这,指蚊子如鹤飞舞的景象)
4.观之兴正浓(这,指二虫相斗的景象)5.物外之趣(的)
6.心之所向昂首观之(助词,无实意,取消句子独立性)
7.驱之别院(它,指癞蛤蟆)
四、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笨重大的事物。现用来比喻外强中干的事物。
4、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五、用原文填空(背诵)。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六、翻译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身心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5.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昂着头看这种景象,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
7.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8、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9、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
10、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经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七、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观——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鞭打蛤蟆
2、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3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观察——联想,想象——物外之趣
4、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5、“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6、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7、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9、、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只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动植物,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就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美,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10、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1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启示?
3、启示: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12、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情突出‘“物外之趣”?
答:①夏日观蚊如群鹤舞空(拟蚊为鹤,作青云白鹤观)
②神游丛草间(视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③观二虫斗,鞭蛤蟆
13、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物外之趣来自哪里?沈复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热爱生活,细致的观察生活
②丰富的想象,联想③富有童心、童趣和好奇心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