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21

高二历史教案: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教案: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了解孙中山前期革命经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轮廓的同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活动与革命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28

相关推荐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
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了解孙中山前期革命经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轮廓的同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活动与革命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实。
2、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改组中国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学说。


1、理解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如何理解孙中山不断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一)导入新课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

(二)讲授新课
一、时代背景
1、政治基础: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
2、社会基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投身辛亥革命(1894—1912)
1、成立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3、成立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思想内涵地位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前提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分土地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补充、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
①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5、武昌起义(1911)
6、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探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③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
名称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二次革命1913宋教仁遇刺及“善后借款”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护国运动1916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表《讨袁宣言》
《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
护法运动1917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借助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
护法运动1921-
1922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当选非常大总统,准备组织北伐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问: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四、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组建黄埔军校(1924):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年1月24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黄埔成立。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7、逝世: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我们能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三)本课小结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开始的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事迹: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
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早年: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转变: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如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

课堂练习: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想一想]
你是怎样看待孙中山上书失败后转向革命的?
提示:在上书失败后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孙中山的必然选择。
在接受先进的资产阶级教育后,孙中山试图通过改良“拯救中国”。1894年6月,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但上书并未得到答复。同时,他看到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朽无能,清军一败再败,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于是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7年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回忆其上书后的思想变化时说:“时则日本正以雄师进逼北京,在吾党固欲利用此时机;而在朝廷亦恐以惩治新党,失全国之心,遂寝阁不报。顾中日战事既熄,和议告成,而朝廷即悍然下诏,不特对于上书请愿之人加以谴责,且谓此等陈情变法之条陈,以后概不得擅上云云。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查一查]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还有哪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示:20世纪初年,随着反清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中国国内出现了一批反清革命团体,比较著名的有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以蔡元培为首的光复会,以及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

[议一议]
孙中山的得票情况说明了什么?
提示: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当时并不在国内,他的高票当选,说明了孙中山在多年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从而获得了众多代表的一致首肯。

[自我测评]
1.为什么说孙中山等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提示: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同盟会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同盟。这个革命大同盟是在孙中山的积极推动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联合组建起来的。
第二,中国同盟会有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组织体系。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为总理,在日本东京设立本部,在国内设立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等5个支部,在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等4个支部。
第三,中国同盟会有比较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它确立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奋斗目标,提出用革命的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一个时期内成为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
2.结合史实,简要分析孙中山在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的作用。
提示:第一,孙中山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总结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孙中山力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并以崇高的威望高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第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从这一天起,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他发表宣言,表示“将尽扫专制之流毒,确立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对内争取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对外洗雪清政府的辱国举措等。
第四,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三十多项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民主政治和发展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他亲自主持制定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并确保建立实行议会民主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中国进步的闸门被打开了,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滚滚向前。

[材料阅读与思考]
议一议,从孙中山所写的这段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位伟人的什么精神?他所讲的“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指的是什么?
提示:从孙中山的这段自述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他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人民的幸福而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种在理想信念推动下,不畏强敌、务实实践的高尚情操。
“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指的是,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坚持不懈举行反清起义的影响和英勇顽强的精神推动下,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一个求新求变、敢于推翻清朝正统的局面已经形成。从这种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是一个偶发事件,但却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我测评]
试分析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原因。
提示: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明确指出其含义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与个人的自由权利。要建立一个最新式的“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共和国。民权主义还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能够参加管理政权。在民生主义中,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的发展。
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革命又不断失败,使其不得不重新寻求革命出路。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反对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屡战屡败,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乱更使他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为实现改造中国、拯救人民的宏愿,孙中山不得不重新寻求革命的出路,寻找新的革命同盟者。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孙中山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护国、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力量来捍卫共和、改造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所以,他愿意联合苏俄的力量,以实现改造中国的目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组织才能,使孙中山决定联合共产党、扶助农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领导工农运动,特别是省港大罢工等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组织才能。孙中山认识到以往的失败就在于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力量,因此,他决定联合共产党,改组中国国民党。在依靠力量上,孙中山实现了从依靠军阀力量向依靠民众力量的转变。在国民党政策上,孙中山实现了由联合军阀向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转变。在理论纲领上,孙中山实现了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材料阅读与思考]
这是孙中山临终前口述的《国事遗嘱》。议一议,这篇遗嘱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体现了孙中山作为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什么高尚品质?
提示:遗嘱道出了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目的在于追求中国的统一、独立和富强,其道路和方法就是唤起民众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奋斗。
孙中山的这篇遗嘱展示了一代伟人为国家的独立富强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授课提纲
第10节、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投身辛亥革命(1894—1912)
1、成立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3、成立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思想内涵地位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前提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分土地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补充、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①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5、武昌起义(1911)
6、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③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
名称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二次革命1913宋教仁遇刺及“善后借款”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护国运动1916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表《讨袁宣言》
《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
护法运动1917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借助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
护法运动1921-
1922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当选非常大总统,准备组织北伐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问: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三、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4年)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组建黄埔军校(1924):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年1月24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黄埔成立。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7、逝世: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目标]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感受孙中山百折不饶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觉醒”的含义是什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

“觉醒”: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必然性: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

学生预习前提上总结孙一生的革命活动:(略)教师指出孙的一生经历了四次转变。

新课讲授:

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阅读内容)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

史料过渡: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②开始的标志: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

③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视频)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党

概况:1905年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展开复习)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意义: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过渡:之后革命党人又发动了数次起义,仍归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尤其是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高度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当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筹措起义经费(据唐德刚,当时孙正在一华侨饭店老板处跑堂)中国传来了革命胜利的消息。

B.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意义:(课文)

颁布《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材料)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请回答:

1、选自何文献?什么时间颁布的?2、依据材料判断制定原则是什么?

3、此文献的颁布有何意义?

C.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两次护法运动1917、1920

结果:失败,说明了说明问题呢?(视频)

孙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改弦更张(斗争纲领、斗争方式、力量依靠等),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孙中山认识到了吗?(认识到)

革命以来叠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所致。因此,第一点要打破军阀,第二点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这促使了他新的转变

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①条件:

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中共的帮助

材料练习:材料一“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

俄国革命指什么?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材料一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复习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联系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大革命开始标志)

③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复习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二、孙中山逝世

1925年3月,59岁的孙中山因为肝癌晚期在北京去世。临终前,孙中山留下了人所共知的《总理遗嘱》,第一段是这样说的:“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救中国“和平,奋斗,救中国”。也正由于此,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59岁本应是一个政治人物的黄金年代,但天不假年。尽管孙氏已死,但他的精神永存人间,这就是“浩气长存”。他最终留给人们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名言。三、孙中山评价

评价人物,理性分析

你如何看待这位20世纪引领历史的先驱?

提示: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毛泽东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孙中山精神: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评价认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小结一:教师结语

孙中山先生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真诚能感动朋友,却不能打动那些阻碍中国走向自由平等的力量。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毛泽东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孙中山所忽略的,或者说没有找到解答。他的弱点是过于不切实际,不切实际到要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获得了“孙大炮”的外号;不切实际到一味与虎谋皮,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者身上。直至耗费一生,才在敌友之分的问题上接近了正确的认识,才将目光投向了民众,认识到“唤起民众”的必要。而这对于毛泽东而言乃是常识和认识的起点。尽管如此,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之上,而这恰是我们这个国家迫切需要的品质。

小结二:回顾孙中山一生,列出孙大事年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目的]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感受孙中山百折不饶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教学重点]

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

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概述

一、概念:列宁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称为亚洲觉醒

二、原因:

1、19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的的侵略扩张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加深了他们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

2、随着亚洲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3、在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列强往往与当地封建势力相勾结,因此这一时期的革命运动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程标准: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

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孙中山医生思想的伟大转变: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领导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

维护民主共和

提出新三民主义,倡导国共合作

讲授新课:

一、救国道路的探索:

(一)求学时期的孙中山

1、童年入本村读私塾——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2、海外求学经历:

(1)1897年:檀香山一基督教学校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政治学说

(2)1883年,先后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学院。

(3)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医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行医

(二)救国思想的转变:从改良到革命:

1、改良:1894年上书李鸿章:(1)主张:革新政治+发展经济

(2)结果:遭到冷遇

2.转向革命:

(1)原因:①西式教育的影响

②上书的失败

③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

2.转变的标志:成立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年11月,檀香山。

(2)宗旨:“振兴中华”。

(3)誓词:“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4)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5)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二、领导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

(一)建立革命的组织:兴中会

(二)开展反清斗争

1、筹划广州起义:

①时间:1895年

②结果:失败,陆皓东死难“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第一人”

③意义:资产阶级革命者同清王朝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2、流亡海外的生活:

(1)概况:①亡命日本

②赴美、英考察,宣传革命,发展组织。

③伦敦蒙难,释放后成为最有名望的革命党人。

(2)影响:①增强了革命信心,更积极开展反对清王朝的斗争。

②通过考察和研究,使他改造中国的思想趋于系统。

3、筹划广东起义:1900年10月广东惠州起义失败

(三)组建中国同盟会:

1、背景:

①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②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新型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方形成强劲革命潮流

③组织: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

④主观需要:革命团体斗争分散,无力领导全国性的反清革命,斗争需要走向联合。

(2)成立:①时间、地点:1905年、东京

②机关报:《民报》

③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⑤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组织的发展:①国内支部: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

②海外支部: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

(四)创建革命的理论——三民主义

1、提出:在《民报》中,解释为三民主义

2、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

3、评价:

(1)进步性:

①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2)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五)缔造民国

1.背景:

(1)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2)孙中山力图从外交上争取各国对反清势力的支持失败后,回国,受到欢迎

(3)对时局提出三点意见:

(4)由于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

(1)发表《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2)成立临时参政院

3、政策:

(1)颁布一系列法令: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文化教育。

(2)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②内容:主权在民;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

③意义:

a、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高涨。

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一)背景: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

(1)步骤:①掌握清政府的实权:任内阁总理大臣,享受政治和军事全权

②妄图从南方革命党人手中夺权:南北议和

③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

④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2)原因:①自身:拥兵自重,玩弄两面手法

②列强:对其的支持,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将袁世凯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革命阵营内部:存在问题:混进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孙中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提出两项条件达到,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袁世凯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号,走向专制独裁

(1)破坏《临时约法》,建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内阁

(2)大举外债,镇压革命党人

(3)公然复辟帝制

3、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废弃约法,拒开国会,继续破坏共和制度。

(二)维护民主共和的举措:

A、提出限制袁世凯权力三项条件

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2、新大总统到南京后,再辞去大总统职位

3、新总统必须遵守即将制定的《临时约法》

B、合法的议会斗争

1、目的:组织国民党,通过国会大选,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结果:国民党赢得大选,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被刺案

C、武力反抗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凯的专制:宋教仁被刺案

(2)经过:1913年7月,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

(4)原因:袁世凯兵力的强大

国民党力量的涣散:

2.1914年,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再举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3.参与护国运动

(1)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2)经过: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②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首举义旗,组织护国军。

③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3)结果:①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②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

(4)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领导护法运动

(1)第一次护法运动

①背景:段祺瑞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国会和《临时约法》。

②时间:1917年秋至1918年5月

③过程:1917年秋,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

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

联合西南军阀:桂系、滇系。

西南军阀和北洋军阀勾结

西南军阀改组军政府,实行七总裁制,排挤孙中山。

④结果:无果而终。

⑤影响:a、使孙中山认识到“南与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护法目标是不可依靠军阀来实现的。

b、认识到整理党务,先固实力的重要性: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2)第二次护法运动

①背景:策动粤军讨伐桂系军阀

1920年8月,粤军推进广州,桂系败逃广西。

粤军将领敦促孙中山到广州主持政局

②经过: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1年4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2年5月,孙中山发布讨伐令。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

③结果: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护法运动再次失败。

④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

重要原因:孙中山没有自己领导的武装

(三)结论: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救亡图存,不屈不挠地斗争,精神可嘉

2、斗争失败的结局,说明资产阶级无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四、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

(一)背景:

1、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战屡败,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①联俄: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联俄开始形成。

②联共:吸收新鲜血液,改组国民党。

③扶助农工:1923年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标志孙中山从依靠军阀力量变为依靠民众力量

(二)合作的过程:

1、中共三大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②内容: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③影响: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保障;有利于国民党的改造,使国民党获得新生;有利于共产党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得到锻炼和发展。

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标志: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通过文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4)意义:①标志国民党改组的完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②促成黄埔军校的建立,建立革命的武装

★新三民主义

1、内容:

(1)民族主义:①突出反帝内容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①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②节制资本: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由国家经营;制定劳工法,改善工人的生活

2、意义:

(1)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标志国民党三大政策的正式确立

归纳:1、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明确反帝

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提倡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

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的政纲

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办法(耕者有其田,谋求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2、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何关系?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和目标;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手段、方法和途径

(3)新三民主义蕴涵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和孙中山逝世

1.孙中山北上:

(1)原因:①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②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抱病北上

(2)概况:北上途中,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2.逝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五、孙中山评价

评价人物,理性分析

你如何看待这位20世纪引领历史的先驱?

提示: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毛泽东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孙中山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评价认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小结一:教师结语

孙中山先生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真诚能感动朋友,却不能打动那些阻碍中国走向自由平等的力量。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毛泽东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孙中山所忽略的,或者说没有找到解答。他的弱点是过于不切实际,不切实际到要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获得了“孙大炮”的外号;不切实际到一味与虎谋皮,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者身上。直至耗费一生,才在敌友之分的问题上接近了正确的认识,才将目光投向了民众,认识到“唤起民众”的必要。而这对于毛泽东而言乃是常识和认识的起点。尽管如此,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之上,而这恰是我们这个国家迫切需要的品质。

高二历史教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中的作用。(二)教材地位 本课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主题,以“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三目为线索,介绍了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和过程,解释了三民主义的含义,揭示了三民主义的实践,阐述了三民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与本册教材的关系来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必修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上承“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为我们介绍了民族危机中中国人不断求变,不断创新的思想;下启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发展。从历史教材的整体脉络来看,本科的学习上承必修1辛亥革命的学习和必修2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从思想的角度为我们进一步介绍了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然具备了成人的抽象概括思维,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够基本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独立判断。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已经有所积累,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历史思想知识的讲授,这类知识较为抽象,远离生活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会通过运用多媒体和探究法的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掌握三民主义的定义。 2.辩证的认识三民主义,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探究,进一步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 问题、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做一个良好的合作者。 3.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学习和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过程和三民主义的含义,辨析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客观、联系的历史观。 2.通过对孙中山思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确定依据:内容是认识的载体。只有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才会认识孙中山思想的内涵和孙中山关心民众,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断奋斗的精神。(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确定依据:学习思想史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教材中对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阐释不充分,对于这一难点,应当补充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五、教法学法(1)教法:问题导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史料分析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模拟高考神器销售现场高考,你想一鸣惊人吗?高考,你想鱼跃龙门吗?高考,你想金榜题名吗?高考神器伴你行,笑傲考场你最行!以此来推销中山装,进而导入三 民 主 义 ——孙中山的中国梦寻梦——三民主义的概念及背景

追梦——三民主义的精髓和意义续梦——三民主义的与时俱进

1、三民主义的概念: 是孙中山倡导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胡适2、三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905年 材料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概况(1895-1911)年均投资:687万;年均办厂:17家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经济上: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材料二:思考:从《时局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政治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材料三:1900年以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中国近代史》

思考: 1900年后中国思想界有什么新的变化?

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结果如何?(1)鸦片战争时期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提出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3)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4)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五: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上李傅相书》1894年6月)1894年,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由“医人”到“医国”;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三民主义产生的 时代背景:1905年

(1)政治: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 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历史教训: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等救亡图存方案均未能使中国摆脱危机(5)主观:孙中山个人思想的转变和丰富的革命实践1、三民主义的提出:2、三民主义的内容: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内容

对应的同盟会纲领

具体含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实现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原价归主、涨价归国,逐步实现国民共享

民族主义

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家。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1.实质:推翻清政府 2.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民权主义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年)

材料二: 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1906)

1.实 质: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民主共和制

2.局限性: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

民生主义

材料一: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

1.实质: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局限: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后果:缺乏的群众基础。

3.评价

⑴性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

①它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它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即反映了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

③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

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续梦】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满反清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1、不反帝→反帝;2、反满→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1、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2、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1.背景: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4)孙中山个人思想的转变

2.提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孙中山制定全新政策: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准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满反清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1、不反帝→反帝;2、反满→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1、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2、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两个三民主义相同点有哪些?

相同:

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作用: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4.评价

(1)进步性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发展。

(2)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2、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其核心内容是( )

A、驱除鞑虏 B、建立民国 C、恢复中华 D、平均地权

3、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4、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革命缺乏农民的支持 B.致使革命阵营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D.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板书设计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 ④主观⑤历史教训

2.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二、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①意义②局限性

三、三民主义的实践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新发展

3.新三民主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