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高中经济生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21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1.知识: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形势;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整编国家机构;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简况。

2.能力:通过分析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通过讲述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简况,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比旧中国进步,社会主义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优越,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难点:中央统一管理经济后实现的三个平衡问题;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工矿企业中的生产改革。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8719

相关阅读

高一历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知识点整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历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一历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知识点整理

一、背景——严峻的经济形势

1.表现

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以前的国统区,经济已趋向总崩溃。中共从国民党手中接收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2.原因

(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一百多年来,侵略者通过各种手段从中国掠夺的资财有一千亿两白银以上。

(2)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垄断全国经济命脉,仅解放战争期间,就从人民身上搜刮了二百亿美元以上的财富。

(3)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有: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原因: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建国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归国家所有。

(2)措施及意义:在没收过程中,人民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使官僚资本企业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并很快恢复了生产。这样的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3)人民政府还收回了被帝国主义控制了近百年的海关。

理解:“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如何?

官僚资本操纵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腐朽的生产关系,是危害经济发展的毒瘤。要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就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但是,没收官僚资本之后归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这项举措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请思考:为什么说没收了官僚资本,人民政府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到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系统固定资产80%,垄断钢产量90%,控制全国金融机构、交通、对外贸易等。因此,没收了官僚资本也就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稳定物价

①原因: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不到一年时间,全国发生四次大的物价暴涨。当时,新中国财经困难,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能否平抑物价,稳定经济涉及到能否稳定人民的生活从而赢得人民信任,来巩固政权的问题。因此,人民政府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人心,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②措施: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③结果:到1950年6月,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2)统一财经

①原因:建国初,中央财经困难,而大量的行政开支、军费、建设投资等由中央支付,因此,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分散的财政收入和有限的物质资料统一起来,建立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②措施:中央决定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解决当时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现象。

③结果及作用: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

思考:如何认识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之间的内在联系?

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是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重要经济基础。统一财经有利于制止通货膨胀,调剂市场经济,控制市场价格,和投机商人做有效的斗争,为稳定物价起到重大作用。稳定物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全国财政经济的进一步统一创造了条件。三者都是中共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3.合理调整工商业

(1)原因:①可能性。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同中共联合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有过良好的合作,在建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时期,他们有可能继续跟共产党走。②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重要作用。

(2)调整:1950年上半年,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主要调整了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理解:新中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如何?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在增加工业产量以满足人民需要、帮助商品流通以促进城乡交流、吸引职工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社会积累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作用。资本家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并能在资本家中开展工作。因此,1950年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同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同国家的管理,同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某些限制。

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限制和利用,也必然加强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的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本来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是受到资本家欢迎的。这些措施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大创举。

4.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1)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2)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3)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涌现了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主要有孟泰、耿长锁等。

三、结果及意义

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等史实。

2、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政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用数据统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正确地把握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初期经济形势及恢复国民经济的成就,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福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通过了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课题: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观察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课题

展示材料: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有关材料(教材95页)

教师提问: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维持政权”与“发展生产”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发展生产是维持政权的先决条件,稳固政权又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

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

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当时的经济形势如何?

补充材料:旧中国历史上主要产品产量最高的是1936年,与世界主要国家对比:原煤产量占苏联的31%、占美国8.8%、占英国的17%,钢产量占苏联的2.5%、占美国的0.8%、占英国的3.5%,电力产量占苏联的10%、占美国的2%、占英国的16%。而当时中国的人口比苏联多2倍,比美国多3倍,比英国多8倍。

教师提问: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

阅读教材“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后,观看教师展示的材料

思考回答(反映了1949年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从纵向比极其困难,从横向比极端落后,经济建设任重道远。

分析归纳原因:内战、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

让学生看图表、数据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历史现象和本质。

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认识历史现象,全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展示材料: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有关材料:新中国成立之际,有识之士尖锐指出: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实为中共经济上的劲敌;投机商人无孔不入,无风掀起三尺浪,中共要对付他们也非轻而易举;私人资本主义会袖手旁观、见机行事,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问题棘手;工矿企业中旧的管理制度压抑着工人生产积极性。……中共能否在城市站住脚,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教师提问: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问题,在新生政权刚刚建立之时,如果你是新中国领导人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应该考虑哪些问题?(理论和政策问题)

学生回答(从理论上讲要进行经济建设要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要素,即如何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改变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学生逐一思考对材料中分析的几种问题应采取什么政策并阐述基本依据。)

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对党和政府面临的具体经济问题有所了解,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来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策略到具体政策进行全面系统周到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教师提问:对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本采取什么政策?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问:这一政策属于什么性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没收政策,人民政府没收这些企业后,比较完整地转化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官僚资本是封建买办资本,依靠国民党政权和帝国主义的扶持发展起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腐朽的生产关系,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性质:兼具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分析:没收官僚资本体现的是反封建,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具有民主革命性质;但同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经济战线上,面临最急迫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采取什么对策?使用什么手段?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思考

回答:要稳定物价,安定人心。

原因:投机商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投机倒把,使物价飞涨,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律被严重破坏。物价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妨碍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影响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对策: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①手段: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举。②实质:人民政府与不法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③意义:严厉打击了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全国物价,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是坚强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有能力的。

通过解读材料信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始终在学习中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

教师提问:面对中央财政困难,人民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看书、思考

培养学生阅读、提炼要点能力。

教师提问: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合理调整的政策。也许有些同学要问:新中国成立后,既然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了,就应该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还要合理调整呢?

教师补充下列材料: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业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在整个工业(包括手工业)中所占的比例:按职工人数为18.3%,按总产值算为48.7%,固定资产则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

教师提问:政府对私人工商业如何调整?

阅读思考回答:一是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展国民经济会产生积极作用。三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与官僚资本不同,民族资产阶级解放前就与中共合作反帝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后也有可能跟共产党继续合作,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主要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改变生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它与官僚资本的不同。理解党和政府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

教师提问:党和政府在解放、提高农村和城市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回答:

在农村:在确认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在城市: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请同学们概述这些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思考回答: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待私人资本,注意政策和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分析原因:经济的极端落后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初步建立起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起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人民政府针对我国经济成份复杂的特点,实事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比较、概括,培养联系地看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师提问: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可举其先进事例进行介绍)

看书回答──孟泰、耿长锁等。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图强、立志成材、报效祖国,唤起同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PPT展示: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和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教师提问: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

观察思考: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对比新中国前后经济情况的变化,体现党的伟大和英明,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布置课后练习

检测学生知识学习和认识提高的效果

2、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你有机会参与政府决策,你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怎样的规划和设计?

考查学生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亚洲经济的发展》复习教案


《亚洲经济的发展》复习教案

一、概况

二战后。亚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二、东亚和东南亚

(1)概况:①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它们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②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实现工业化,引起世界瞩目。

(2)新加坡:①独立:原是英国殖民地,1959年获得自治.后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1965年成为独立的共和国。②经济措施: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③结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为现代化工业国。

(3)韩国:①60年代始,以五年计划确定经济发展日标。②大力引进外因资本和技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4)泰国、马来西亚等:80年代,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

(5)共同原因及存在问题:①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②问题: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风险增加。

三、印度:①50年代以来,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努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②经过几十年奋斗,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粮食基本自给,科技成就较大。③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问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四、西亚

(1)特点:发展方式有差别,速度不平衡,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概况:

①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②同西方国石油垄断资本进行了长期斗争,1960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70年代以后,冲破了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的价格,增加石油收益;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④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已迈人世界富国行列。

⑤伊拉克和伊朗是两个政治军事大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70年代以来,两国经济都有较大发展,但因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较低,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损害了两国经济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北伐战争能够进行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北伐战争是必要的?

答案:条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迫切的要求;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

必要性: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对革命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在北伐战争中,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北伐战争的主战场在哪里?

答案: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方针: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在北伐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答案:(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2)中国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

一、北伐战争

1.背景

(1)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2)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3)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他们一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一面南下进攻广州国民政府。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经过

(1)击溃吴佩孚: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

(2)歼灭孙传芳: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夹击,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南昌。

(3)迁都武汉: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4)重创张作霖: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连战皆捷,与冯玉祥的部队会师郑州,奉军被迫撤退;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占领徐州。

5.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2)工农支持: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是北伐军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3)将士奋勇:北伐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模范先锋作用,第四军中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工人运动

(1)湘赣两省工人成立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支援北伐战争;

(2)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在陈独秀、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取得胜利。

(2)农民运动:湘鄂赣三省成立了省农民协会,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歌颂农民运动。

三、人民反帝斗争取得新成果

1、原因

(1)随着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先后制造了“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等一系列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

(2)大革命的发展,鼓舞了人民的反帝斗志,他们纷纷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队,收回租界。

2.突出成就:汉口、九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

1.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的背景及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背景:①1925年,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奉两派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并开始向革命势力发动进攻,歼灭封建军阀的任务迫在眉睫,革命处于危急关头。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东国民政府的日臻完善,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使北伐的政治和组织条件成熟。③工农运动的发展,全国反帝运动大风暴的到来,冯玉祥的国民军遥相呼应,使北伐的群众条件成熟。

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的空前团结。②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有力支援。③北伐作战的目标明确和方针正确。④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广大北伐官兵,特别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英勇作战。⑤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和分化。⑥战争的正义性。

2.大革命的特点

(1)使国民党获得了新生。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作为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时,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国民党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国民党成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2)促进了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并且为党争取革命领导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革命干部,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黄埔军校为创建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为日后北伐准备了基本的军事力量,从而摆脱了孙中山依靠军阀打军阀总是不能成功的困难局面。

(4)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五卅运动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农民运动已逐步发展起来,以湖南农民运动最为典型。

(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把大革命推向了最高峰。

3.对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领导作用的认识

国民大革命是在中共和国民党的联合领导、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共的领导作用是通过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的。

(1)在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共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在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积极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是在我党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大革命的特点就是群众运动,如“五卅运动”,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大革命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4)在军事上,在中共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部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例题]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比较,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

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

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剖析:本题为比较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和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对比北伐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找出各自依靠的力量。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地方军阀,而北伐战争依靠的是革命武装国民革命军。

答案:B

一、选择题

1927年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直奉两派军阀由交战到达成和解直接原因是

A.两派军阀的根本利益一致性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使反动势力感到恐慌

C.帝国主义列强的幕后操纵

D.两派军阀的本质属性一致

分析:本题最容易错选C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十分恐惧。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奉达成和解。国民革命的发展是直奉勾结的原因,而帝国主义的操纵只能是他们勾结的条件。

答案:B

2.北伐战争首先打击吴佩孚的原因是他

A.直接威胁广东革命根据地

B.是直系军阀的首领

C.军事力量最强

D.是最反动势力的代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理解能力。北伐战争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即先打吴偑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攻打张作霖,北伐战争首先在吴佩孚所控制两湖战场打响。之所以首先攻打吴的主要是从当时的客观形势看,在地理位置上吴所控制区域与广东革命根据地相邻,国民政府要实现通过北伐统一全国的目标,必须首先扫除吴佩孚这一障碍。

答案:A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根据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下列活动的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北伐军攻占汀泗桥、贺胜桥,占领武昌②北伐军占领南昌③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④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答案:B

4.1927年,冯玉祥的军队和北伐军会师于

A.南京

B.上海

C.徐州

D.郑州

答案:D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互相促进,使中国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7题:

5.北伐战争期间工人运动发展表现包括

①湘赣两省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支援北伐②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③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工人运输队、宣传队担架队随军出征④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敌人的军火来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6.北伐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发展最为猛烈的是

A.湖南

B.湖北

C.江西

D.广东

答案:A

7.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表现是

A.完成了全国的政治统一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彻底铲除了军阀的统治

D.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答案:B

8.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的能力。本题的四个选项均是正确选项,A项的迷惑性最大,中国社会的矛盾在20世纪初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大矛盾趋于汇流。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中国人民将斗争的矛头集中到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上。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说:“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试结合国民革命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分析说明为什么“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分析:本题是一典型的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概括、评价的能力。第一问要求从大革命的成就出发,以典型历史事件来论证毛泽东的正确观点。第二问要从比较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不同,把孙中山长期革命未果与大革命成果相对照,找出其不同的根源来,从领导阶级、时代背景、斗争方式和手段上去加以区别、归纳。

参考答案:成就:工农运动蓬勃发展;通过北伐战争,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上被推翻;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原因:国共合作前,孙中山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国共合作实现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中共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的配合下,国民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

10.1927年,汉口、九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据此回答:

(1)汉口、九江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条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2)汉口、九江人民为什么要收回英租界?

(3)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1858年《天津条约》。

(2)英帝国主义制造惨案,破坏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3)中国人民通过斗争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一些侵略权益,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1.三一八惨案

1926年1月吴佩孚同张作霖“谅解”以后,直奉联合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3月12日,两艘日舰护卫奉系军舰开进大沽口,并炮轰大沽口国民军。国民军还击,将两艘日舰驱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以国民军破坏《辛丑条约》为借口,纠合英、美、法等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交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军事设施等无理要求,限在48小时内答复,否则要以武力解决;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向大沽口云集,以武力相威胁。此事称“大沽口事件”。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北京六十多个团体和八十多所学校共约五千多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通过了驳回八国最后通牒和驱逐八国公使等决议。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在帝国主义指使下,段祺瑞下令军队向游行队伍开枪,用大刀砍杀,当场打死四十七人,打伤二百多人。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陈乔年也被打伤。鲁迅称惨案发生的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2.北伐名将叶挺

叶挺,广东惠阳人。1924年加入共产党。北伐战争中,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先开赴湖南,在攻打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的战斗中,一举击溃吴佩孚亲自指挥的两万多军队。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新四军军长,率部驰骋在抗日战场,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与敌人谈判时被扣押,国民党对他诱以重金,许以高官,他一身正气,横眉冷对。抗战胜利后,在中共的严正交涉和一些爱国人士的呼吁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恢复叶挺的自由。1946年4月8日,他乘飞机去延安,途中遇大雾,飞机撞山坠毁,不幸遇难。

3.武昌之役战况

武昌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华中军事重镇,地势险要。吴佩孚派主力3万余人驻守,“依山之险,作困兽之斗”。3日至6日,北伐军组织敢死队,多次进攻,敌依仗高墙重炮,负隅顽抗。叶挺在参战报告中说:“以第一营为奋勇队,拟以竹梯攀登城垣,(6日)天未明全营迫近城下,受敌猛烈射击,加之以手榴弹及大炮之威力,不二十分钟全营几为敌覆灭”。叶挺率独立团二营、三营继续攻城,有人送来共产党员、一营营长曹渊的战报,其中写道:“职全营已牺牲殆尽,仅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置,请指示。”下面署名曹渊,渊字最后划得很长,因为当他写这一笔时,头部中弹牺牲了。经过40天的鏖战,10月10日(武昌起义纪念日),北伐军终于攻克武昌,活捉敌军主将刘玉春。

后来,抗日战争开始后建立的以叶挺为军长的新编第四军,其军歌的第一句“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就是追忆独立团及其第四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光辉业绩。

研究课题: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活动方式:

1.分析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起因。

2.详细阅读并研究《毛泽东选集》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

3.分析归纳农民运动在大革命时期发挥的作用。

有关指导:

1.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运动的开展是国民大革命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是其得以胜利进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在大革命时期,中共积累了领导农民运动的经验,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北伐是国民大革命的最高潮,不到半年,北伐军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把革命势力扩展到长江和黄河流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因此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原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反帝斗争高涨之间的关系。

重要概念阐释

1.叶挺独立团

北伐战争中由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1925年在广东肇庆成立,前身是1924年11月由当时任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长的周恩来所组建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叶挺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首先开赴湖南作战,随后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一举击溃吴佩孚主力,被誉为“北伐先锋”,第四军被誉为“铁军”。攻占武汉后,该团骨干分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以后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之一。

2.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军的进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的武装起义。前两次分别是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由于准备不足,被孙传芳部队镇压。1927年3月21日,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参加的中央特别委员会的领导下,上海八十万工人总罢工,接着举行武装起义,经过两天一夜的血战,终于全部占领上海,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并建立了上海临时市政府。

教材材料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

回答:

(1)北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与护法运动相比,此时的北伐有何进步性?

参考答案:(1)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建立统一的国家。

(2)护法运动是依靠西南军阀打击北洋军阀;此次北伐是依靠人民,在国共两党的领导下,打击、推翻军阀统治,反对帝国主义。

2.阅读下列材料:

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回答:

(1)农民在乡里如何“造反”?

(2)为什么说“打翻这个封建势力”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3)农民运动和当时的北伐战争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

(2)因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中共的民主纲领,它们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其次是由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

(3)北伐战争得到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

文献资料导读

北伐誓师词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实行主义,牺牲个人。有进无退,革命精神。嗟我将士,保此国家。嗟我将士,保此人民。遵守纪律,服从命令。……万众一心,风雨同舟。我不杀贼,贼岂肯休。势不两立,义无夷犹。我不牺牲,国将沉沦。我不流血,民无安宁。……存亡绝续,决于今兹。不率从者,军法无私。

按:本材料反映出北伐的目的在于打倒“土匪军阀”和“帝国主义”,解除“国民痛苦”。材料体现出北伐将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通过对该材料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