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选修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高二历史选修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历史选修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二历史选修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引入:世上有三种人:一为先行者、二是墨守中道的人、三是落后者,而先行者往往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但他们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0世纪中国的一位先行者——孙中山。

2006年中共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胡锦涛讲话:“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那我们就通过此课一起走进这位时代的伟人

看视频,

学生简介孙中山人生历程:立志求学、致力革命、创建民国、讨袁护法、伟大转变、巨星陨落。

以孙中山先生的3大历史时段,概括总结孙中山历史轨迹。

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1866~1911)

二、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的孙中山(1912~1922)

三、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的孙中山(1923~1925)

一、追寻救国之路

1、孙中山生平简介: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名逸仙。1866年(同治五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名孙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号中山。

2、弃医救国

1)求学生涯:童年时期的孙中山先在本村读私熟,

入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一所学校求学。

就读于香港中央学院、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学院,并受洗礼入基督教。

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期。外患日重,人民在苦难深渊中挣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止息。孙中山自幼参加农业劳动,最喜欢听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这使他对中国农民有较深刻的了解,也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认清了清朝统治者的狰狞面目。

12岁时,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哥哥孙眉,此后又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受到了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他非常景仰华盛顿、林肯等人,更感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国群之愿"。遵循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言,决定习医,。他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十分关心政治问题,并"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他与同学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经常一起纵论时政,称颂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四大寇",他也自许为"洪秀全第二"。

小时候就有一股革命的气概,曾经当着众人面,指出庙里的神鬼是骗人的,还咬下神的一个手指,证明这些神无非是泥做的。

2)社会实践活动:医国更重要(像鲁迅)

3)改良方案:他怀着探求救国出路的理想,借行医以入世,并希望通过改良的方法,“拯救祖国,拯救同类”。-------实践:上书李鸿章

3、革命方案:

1)原因:①孙中山的上书遭到了正忙于应付中日战争危机的李鸿章的冷遇。(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李鸿章等洋务派还沉浸在洋务运动的“船坚炮利”的幻想中。)

②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腐朽无能,他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真诚上革命的道路。”

③史实: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2)实践:①创建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开始了他的早期革命活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筹划广州起义: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有人批评孙中山是个冒险主义者,为什么?1895年,孙中山开始他的革命生涯的第二个年头,他就到广州发动一次起义。孙中山当时从檀香山到广州来发动起义的时候,大家可以猜一猜孙中山的腰包里有多少钱?一万三千美金。一万三千美金当然在那个时候不算是很小的一笔数字,但是要发动起义的话,毕竟那是很可怜的。当时孙中山周围有多少人受过军事训练呢?你们想不到,二十几个人。孙中山就*这一万三千美金,20个受过军事训练的人作为基本的资金和骨干,到广州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起义,所以有人说孙中山是个冒险主义者。

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连续组织和领导了9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激发了群众的斗志,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重要准备。

③亡命国外: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王朝通缉,亡命日本。后来他到美国、英国等地发展组织,准备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

④伦敦蒙难:成为中国当时最有名望的革命党人。

二、组建革命大同盟

1、历史背景

①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清王朝完全蜕变为“洋人的朝廷”,社会各界要求变革以挽救国家危亡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随着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革命派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④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三民主义的提出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思想内涵地位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前提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分土地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补充、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

①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

③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

④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一个时期内成为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

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4、影响:

三、缔造民国

1.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国旗:五色旗

纪元:

2.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的法令

《临时约法》

内容: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三权分立(基本精神: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③责任内阁

评价(影响):对与防止专制与独裁有进步意义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中国进步的闸门被打开了,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思考: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③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孙中山为创立民主共和的贡献(练习册P46)

(1)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被迫下诏退位。从此,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2)创建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和伟大事业。在他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短短三个多月中,颁布了三十多项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文化教育的法令。

四、维护共和的斗争(1913—1922)

探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

1.原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条件:

①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有政治和军事全权

②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

③西方列强支持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

④南方革命陈营中的一些人也力主让给袁世凯

(2)过程:

①逼迫清帝退位

②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③孙中山正式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引退”

④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临时大总统。

2.维护共和的斗争:

1)、二次革命

①原因:a、袁世凯加紧建立其专制独裁统治。他肆意破坏《临时约法》,

B、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C、宋教仁遇刺

②过程:他迅速结束在日本的考察访问,回到上海,奔波于沪、奥之间,发动兴师讨袁的“二次革命”。

③结果:失败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国民党力量涣散。---------1914年6月中华革命党

2)、护国运动

①原因:1916年元旦,袁世凯悍然称帝,登上皇帝宝座,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年号为洪宪。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立即激起全国各界的声讨浪潮。

②过程:孙中山立即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孙中山开展讨袁护国斗争。

云南部监督蔡锷与李烈钧、唐继尧等首举义旗,

③结果: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3)护法运动

①第一次护法运动

原因:段祺瑞政府的所作所为

皖系军阀段祺瑞,出专卖国家主权,废弃《临时约法》,拒绝召开国会,破坏共和制度。他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

经过:他南下广东,欲图借助西南军阀的军事实力,开展护法斗争

结果: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离开广州转赴上海。护法运动无果而终。

认识:孙中山很快意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护法目标是不可能依靠军阀来实现的。-----------------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②第二次护法运动

过程:1920年粤军从福建兵分三路,向广州推进。桂系陆荣廷、莫荣新等败逃广西。

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出师北上、讨伐北洋军阀的时候,陈炯明大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公然炮击总统府。

认识: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的打击极为沉重,孙中山深受震动,也深感困惑

问: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思考: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精神在支撑这他,使他“愈挫愈勇”?体现了他的那些精神品质?

提示: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

答: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五、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3—1925)

1、条件

必要性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可能性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③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WWW.jAB88.cOm

2、准备

(1)确定国共合作的方式

①概况:中共三大

②意义:

(2)加快改组国民党的步伐

①1923年初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

②1923年初苏联政府

③筹备工作

3、实现:

(1)召开: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内容:新三民主义--------政治基础

①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主张民主自由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

③民生主义的重要原则,“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3)意义

4、实践

(1)建立黄埔军校:组建了黄埔军校和新式革命武装,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2)北上参加国民会议

5、逝世:1925年3月12日

中山遗愿:签署了三份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继继续续地说道:“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先生的转变,顺应了什么样的时代潮流?他的革命遗志是由谁继承发扬广大的?现在的我们还有哪些事要继续遵循先生“遗志”

提示: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为题发表文章自豪地写道:“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思维拓展:孙中山与祖国统一

孙中山的一生

第1阶段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

大事记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

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

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认识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第2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

大事记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

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认识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大事记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

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认识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2、孙中山一生的三次转变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的三次伟大转变——与时俱进

三次转变时代背景革命思想时代影响

弃医从政晚清腐败、

民族灾难

转而革命幻想破灭、

甲午惨败三民主义推翻满清、

结束帝制

联俄联共共和屡败、

十月革命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

反帝反封。

(由依靠军阀到反对军阀)

3、孙中山一生的贡献(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⑥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不妥协的斗争。⑦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4、孙中山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5、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毛泽东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总结语:胡锦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美好的前景,更是重大的责任。光明在前,任重道远。我们不能懈怠,我们仍需努力。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勇敢担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共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相关知识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目的]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感受孙中山百折不饶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教学重点]

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

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概述

一、概念:列宁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称为亚洲觉醒

二、原因:

1、19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的的侵略扩张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加深了他们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

2、随着亚洲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3、在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列强往往与当地封建势力相勾结,因此这一时期的革命运动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程标准: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

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孙中山医生思想的伟大转变: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领导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

维护民主共和

提出新三民主义,倡导国共合作

讲授新课:

一、救国道路的探索:

(一)求学时期的孙中山

1、童年入本村读私塾——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2、海外求学经历:

(1)1897年:檀香山一基督教学校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政治学说

(2)1883年,先后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学院。

(3)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医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行医

(二)救国思想的转变:从改良到革命:

1、改良:1894年上书李鸿章:(1)主张:革新政治+发展经济

(2)结果:遭到冷遇

2.转向革命:

(1)原因:①西式教育的影响

②上书的失败

③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

2.转变的标志:成立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年11月,檀香山。

(2)宗旨:“振兴中华”。

(3)誓词:“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4)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5)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二、领导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

(一)建立革命的组织:兴中会

(二)开展反清斗争

1、筹划广州起义:

①时间:1895年

②结果:失败,陆皓东死难“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第一人”

③意义:资产阶级革命者同清王朝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2、流亡海外的生活:

(1)概况:①亡命日本

②赴美、英考察,宣传革命,发展组织。

③伦敦蒙难,释放后成为最有名望的革命党人。

(2)影响:①增强了革命信心,更积极开展反对清王朝的斗争。

②通过考察和研究,使他改造中国的思想趋于系统。

3、筹划广东起义:1900年10月广东惠州起义失败

(三)组建中国同盟会:

1、背景:

①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②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新型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方形成强劲革命潮流

③组织: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

④主观需要:革命团体斗争分散,无力领导全国性的反清革命,斗争需要走向联合。

(2)成立:①时间、地点:1905年、东京

②机关报:《民报》

③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⑤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组织的发展:①国内支部: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

②海外支部: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

(四)创建革命的理论——三民主义

1、提出:在《民报》中,解释为三民主义

2、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

3、评价:

(1)进步性:

①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2)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五)缔造民国

1.背景:

(1)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2)孙中山力图从外交上争取各国对反清势力的支持失败后,回国,受到欢迎

(3)对时局提出三点意见:

(4)由于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

(1)发表《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2)成立临时参政院

3、政策:

(1)颁布一系列法令: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文化教育。

(2)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②内容:主权在民;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

③意义:

a、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高涨。

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一)背景: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

(1)步骤:①掌握清政府的实权:任内阁总理大臣,享受政治和军事全权

②妄图从南方革命党人手中夺权:南北议和

③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

④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2)原因:①自身:拥兵自重,玩弄两面手法

②列强:对其的支持,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将袁世凯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革命阵营内部:存在问题:混进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孙中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提出两项条件达到,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袁世凯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号,走向专制独裁

(1)破坏《临时约法》,建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内阁

(2)大举外债,镇压革命党人

(3)公然复辟帝制

3、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废弃约法,拒开国会,继续破坏共和制度。

(二)维护民主共和的举措:

A、提出限制袁世凯权力三项条件

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2、新大总统到南京后,再辞去大总统职位

3、新总统必须遵守即将制定的《临时约法》

B、合法的议会斗争

1、目的:组织国民党,通过国会大选,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结果:国民党赢得大选,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被刺案

C、武力反抗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凯的专制:宋教仁被刺案

(2)经过:1913年7月,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

(4)原因:袁世凯兵力的强大

国民党力量的涣散:

2.1914年,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再举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3.参与护国运动

(1)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2)经过: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②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首举义旗,组织护国军。

③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3)结果:①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②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

(4)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领导护法运动

(1)第一次护法运动

①背景:段祺瑞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国会和《临时约法》。

②时间:1917年秋至1918年5月

③过程:1917年秋,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

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

联合西南军阀:桂系、滇系。

西南军阀和北洋军阀勾结

西南军阀改组军政府,实行七总裁制,排挤孙中山。

④结果:无果而终。

⑤影响:a、使孙中山认识到“南与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护法目标是不可依靠军阀来实现的。

b、认识到整理党务,先固实力的重要性: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2)第二次护法运动

①背景:策动粤军讨伐桂系军阀

1920年8月,粤军推进广州,桂系败逃广西。

粤军将领敦促孙中山到广州主持政局

②经过: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1年4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2年5月,孙中山发布讨伐令。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

③结果: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护法运动再次失败。

④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

重要原因:孙中山没有自己领导的武装

(三)结论: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救亡图存,不屈不挠地斗争,精神可嘉

2、斗争失败的结局,说明资产阶级无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四、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

(一)背景:

1、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战屡败,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①联俄: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联俄开始形成。

②联共:吸收新鲜血液,改组国民党。

③扶助农工:1923年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标志孙中山从依靠军阀力量变为依靠民众力量

(二)合作的过程:

1、中共三大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②内容: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③影响: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保障;有利于国民党的改造,使国民党获得新生;有利于共产党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得到锻炼和发展。

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标志: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通过文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4)意义:①标志国民党改组的完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②促成黄埔军校的建立,建立革命的武装

★新三民主义

1、内容:

(1)民族主义:①突出反帝内容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①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②节制资本: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由国家经营;制定劳工法,改善工人的生活

2、意义:

(1)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标志国民党三大政策的正式确立

归纳:1、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明确反帝

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提倡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

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的政纲

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办法(耕者有其田,谋求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2、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何关系?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和目标;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手段、方法和途径

(3)新三民主义蕴涵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和孙中山逝世

1.孙中山北上:

(1)原因:①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②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抱病北上

(2)概况:北上途中,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2.逝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五、孙中山评价

评价人物,理性分析

你如何看待这位20世纪引领历史的先驱?

提示: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毛泽东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孙中山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评价认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小结一:教师结语

孙中山先生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真诚能感动朋友,却不能打动那些阻碍中国走向自由平等的力量。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毛泽东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孙中山所忽略的,或者说没有找到解答。他的弱点是过于不切实际,不切实际到要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获得了“孙大炮”的外号;不切实际到一味与虎谋皮,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者身上。直至耗费一生,才在敌友之分的问题上接近了正确的认识,才将目光投向了民众,认识到“唤起民众”的必要。而这对于毛泽东而言乃是常识和认识的起点。尽管如此,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之上,而这恰是我们这个国家迫切需要的品质。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目标]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感受孙中山百折不饶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觉醒”的含义是什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

“觉醒”: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必然性: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

学生预习前提上总结孙一生的革命活动:(略)教师指出孙的一生经历了四次转变。

新课讲授:

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阅读内容)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

史料过渡: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②开始的标志: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

③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视频)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党

概况:1905年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展开复习)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意义: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过渡:之后革命党人又发动了数次起义,仍归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尤其是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高度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当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筹措起义经费(据唐德刚,当时孙正在一华侨饭店老板处跑堂)中国传来了革命胜利的消息。

B.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意义:(课文)

颁布《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材料)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请回答:

1、选自何文献?什么时间颁布的?2、依据材料判断制定原则是什么?

3、此文献的颁布有何意义?

C.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两次护法运动1917、1920

结果:失败,说明了说明问题呢?(视频)

孙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改弦更张(斗争纲领、斗争方式、力量依靠等),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孙中山认识到了吗?(认识到)

革命以来叠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所致。因此,第一点要打破军阀,第二点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这促使了他新的转变

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①条件:

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中共的帮助

材料练习:材料一“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

俄国革命指什么?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材料一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复习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联系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大革命开始标志)

③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复习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二、孙中山逝世

1925年3月,59岁的孙中山因为肝癌晚期在北京去世。临终前,孙中山留下了人所共知的《总理遗嘱》,第一段是这样说的:“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救中国“和平,奋斗,救中国”。也正由于此,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59岁本应是一个政治人物的黄金年代,但天不假年。尽管孙氏已死,但他的精神永存人间,这就是“浩气长存”。他最终留给人们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名言。三、孙中山评价

评价人物,理性分析

你如何看待这位20世纪引领历史的先驱?

提示: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毛泽东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孙中山精神: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评价认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小结一:教师结语

孙中山先生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真诚能感动朋友,却不能打动那些阻碍中国走向自由平等的力量。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毛泽东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孙中山所忽略的,或者说没有找到解答。他的弱点是过于不切实际,不切实际到要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获得了“孙大炮”的外号;不切实际到一味与虎谋皮,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者身上。直至耗费一生,才在敌友之分的问题上接近了正确的认识,才将目光投向了民众,认识到“唤起民众”的必要。而这对于毛泽东而言乃是常识和认识的起点。尽管如此,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之上,而这恰是我们这个国家迫切需要的品质。

小结二:回顾孙中山一生,列出孙大事年

高二历史教案: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了解孙中山前期革命经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轮廓的同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活动与革命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28

高二历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亚洲觉醒的背景、标志、特点;朝鲜的义兵运动;印度国大党的成立;1905年~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独立后拉美国家的状况;1910年~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2.能力方面: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各国人民进行掠夺和压榨,使这些国家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这是导致这一时期亚、非、拉丁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情感。
(2)通过学习亚、非、拉各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对“亚洲的觉醒”和“亚洲革命风暴”的历史背景、运动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学会归纳、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2)引导学生做《非洲人民反帝斗争概况表》,训练他们用列表的方式,归纳、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3)引导学生阅读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亚洲觉醒的背景、特点是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对亚洲的侵略,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的新高潮。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加剧了亚洲旧的经济结构的瓦解,此时,亚洲社会内部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正是这一变化,决定了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中不仅有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义,同时也包括以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一突出特点。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2.难点分析:反帝反封建仍是独立后的拉美人民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在独立战争以后拉丁美洲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国,但这些国家却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成了实际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国内,封建势力即大地产制的保存与发展,使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停滞并且难以摆脱外国控制;而政治上代表大地主实行专政的“考迪罗”军阀独裁体制,既破坏了拉美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帝国主义侵略拉丁美洲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国外,则有英美等国的资本大量渗透,并伴之以军事和外交上的粗暴干涉。这一切因素,使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迟滞、片面和畸形,拉丁美洲要发展,必须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各国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哪位同学能够概括地谈一谈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生:(思考并作答)
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此同时,亚、非、拉美各国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为了争取民族解放,亚、非、拉美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场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到来了。(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亚洲的觉醒
1.亚洲的觉醒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此时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发生在亚洲觉醒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亚洲觉醒时期,亚洲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具有怎样的特点?关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我们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下面让我们再考虑一下这一时期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和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的情况。
2.朝鲜义兵运动
师: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朝鲜是日本侵略的重点地区之一。下面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日本侵略朝鲜的情况。
生:(和老师共同回忆)
师:日本将朝鲜变为其保护国以后,在1907年强迫朝鲜解散军队。朝鲜广大爱国官兵拒绝服从命令,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开展武装斗争,形成了全国性的义兵运动。1911年,在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镇压下,义兵运动失败。这场运动显示了朝鲜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师:1905年~1908年,印度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这场运动的情况,并思考一下:同1857年~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1905年~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有什么新特点?
生:(在老师指导下读书,了解1905年~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基本情况,并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和1857年~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1905年~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有如下特点:(1)从斗争的领导者看,民族资产阶级取代封建王公承担起了领导任务。(2)从斗争的参加者看,1857年~1859年民族大起义时,参加者主要是封建王公、土兵和农民;而1905年~1908年反英斗争中,参加者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工人、社会其他阶层,而且1908年孟买工人的总罢工将运动推向了最高潮。(3)从斗争方式看,1857年~1859年民族大起义时,以武装起义为主;而1905年~1908年反英斗争中,则是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4)从斗争的目标看,1905年~1908年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提出了权利平等和自治的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发生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时期的重大事件。同为亚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亚洲的觉醒”和“亚洲革命风暴”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产生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师:列宁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一文中写道:“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到处都在发展、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亚洲各国人民的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但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有了新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广泛展开并逐渐取代旧式农民起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亚洲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些运动在唤起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师: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时,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非洲人民掀起了反帝斗争的高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概况,并做《非洲人民反帝斗争概况表》。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列表)
师:(待学生基本完成图表以后,用投影仪打出图表)非洲人民反帝斗争概况表
师: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方式是怎样的?
生:(回答)
师: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虽然多数失败了,但这些斗争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非洲人民的反帝斗志。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独立后拉美国家的状况
师:独立战争以后,拉美国家普遍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共和国。但它们却没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造成拉美国家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阅读课文,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生:(阅读课文并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归纳)经济上大地产制的存在与发展,政治上的考迪罗体制,加之英美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和军事上、外交上的粗暴干涉,使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迟滞、片面、畸形,人民没有自由,生活异常贫困。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实际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拉丁美洲要发展,必须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人民面临的艰巨的任务。1910年~1917年墨西哥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这一时期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突出事例。
2.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0年~1917年)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以下问题)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不是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为什么?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谁?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阅读,并通过回答问题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点)
师: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请同学们分析第115页原始材料中所引的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有关条文,想一想为什么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
生:(分析材料并回答)
师:1917年的墨西哥宪法,针对大地产盛行和外国资本势力强大,阻碍本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规定土地、水流、矿藏归国家所有,规定国家有权拆散大地产制,这有利于墨西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墨西哥人民要求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所以说,1917年墨西哥宪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引导学生完成第115页问答题)
生:(思考、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本课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亚、非、拉美都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起了重要的作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期;这些并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尽管大部分斗争失败了,但在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