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07

高二历史教案:《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教案:《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要求1、了解19C后半叶“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含义及评价。

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涵及产生演变过程及实践。2.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3.理解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4.对比顽固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思想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该思想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学生自学,参与和教师点拔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揭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第一页;从中体西用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过程。

教学重点:从中体西用思想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洋务派与革命派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态度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这也意味着我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更漫长、更艰难。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康庄大道上时,让我们再次向那些曾经为推动近代中国民主事业而殚精竭虑、义无返顾的志士仁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必修3,学生自学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 康梁维新派—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思想—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

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内容,概括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含义,产生背景,形成过程。选代表分别阐述各自观点,教师加以总结。

1,含义:全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系统理论。“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

2、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思考:简要概括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的?

3、思想形成的过程:

①、“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问题:这种主张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提出的?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一:“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材料二:“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学躬”。

材料三:“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材料四:“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思考:上述材料都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思想?

你知道他们分别都是谁说的吗?为什么是他们最早提出了这种思想?

②、“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代表一: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 /地位:第一次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

其它代表:郑观应、王韬等

材料一:“天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沈康寿(1895年《万国公报》上提出)

材料二:“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鼐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jab88.COm

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

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

④、“中体西用”思想的完善

代表:张之洞《劝学篇》/ 派别:洋务派/ 地位:“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劝学篇》“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

4、实践: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19世纪60-90年代)

清末新政(1901-1912)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

5、评价:结合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和相关重大事件去评价:进步性体现在?局限性体现在?

材料一: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奕訢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问题: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二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

答案:顽固派:用忠信礼义救国(或中国传统文 化),因为礼义人心是国家根本。

洋务派: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内容,分析比较:(分组代表洋务派与顽固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请一名同学担任记者,随机对各小组进行采访,对个小组代表回答情况由学生代表评判组给予评判,教师点评)

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学习西方以自强— 仁义礼信御辱 )

②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分化出来,君主立宪思想

晚期维新派:比早期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思考:为什么说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奋斗目标更高:民主共和制——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二、宣传力度更大: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邹容、宋教仁等

三、思想体系有创新:三民主义——孙把西方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四、政治实践更深入:辛亥革命——中国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态度:比维新派更进步(民主共和制)

体现: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都失败但使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巩固练习:

1,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2,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4,阅读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 会有何影响?

答: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课后反思;课堂上通过访谈参与,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活动将学生通常认为呆板的历史生动化,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并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相关阅读

高二下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案


高二下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案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面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中国各阶层所作出的反应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化。总体来说,中国人最先提出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持排斥态度的;在随后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里,虽然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有了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有了一些改造。
本课的两目内容存在着内在的关联:面对西方思想的传入,从坚持"中体西用"到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变化,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是破坏,破坏了中国主权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另一方面则是建设,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
一、中体西用
面对西方的侵略,西方文化对中国冲击日益强劲的形势下,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最早作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本目介绍了"中体西用"主张提出的背景、经过及其实践。
(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强,先后发动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大规模的战事,并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在遭到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进攻的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日益强劲的冲击。
(二)"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过
1、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寻求抵抗西方侵略对策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优越性,于是提出了以学习西方科技为核心的思想。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洋务运动兴起时期,冯桂芬第一次正面论述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伦常名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不得改变;而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则是有益于国家发展的。
早期的维新派人物郑观应也有类似的观点。
这些人物虽然没有正面提出"中体西用"的概念,但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中体西用",由此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实际上已经提出来了。
3、"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提出:
维新运动时期,该概念被正式提出。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立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赞成维新的清朝大臣孙家鼐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其中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详细地阐释了他的"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但在这一时期,"中体西用"思想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学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学案

选修二第1讲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考纲明示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第一国际、第二国际课标要求知道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定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考点1欧洲的专制理论 1.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的世界,被称为“神学界之王”的托马斯·阿奎那就对教权至上论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从根本说,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是神授予的。

2.欧洲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王权强化的产物。国王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在事实和法律上握有最高权力。君主专制的形成,需要借助神权来维护它的统治。英王詹姆士一世正是借助“君权神授”的理论来神化和加强王权的。他鼓吹“王权至上”和“君权神授”思想,强调君权来自上帝,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

考点2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1)斯宾诺莎强烈抨击和批判封建专制理论和神学经典,他用自己的思想为荷兰资产阶级争取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

(2)他发表《神学政治论》著作,明确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他认为天赋人权是自然权利,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们签订的一种社会契约。

(3)意义: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2.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背景: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为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1690年洛克出版《政府论》。

(2)主要思想:主张法治,法律至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影响:洛克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1)主要内容:人是生而平等的,国家的主权源于人民,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人民主权论;提出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战斗口号。

(2)意义: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以及美法两国的宪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罗伯斯庇尔看做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

特别提醒 天赋人权、分权制衡、主权在民的含义

(1)天赋人权是指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和安全等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

(2)分权制衡是指将原来集中于君主一人的国家最高权力进行分割,分割后的权力分别由不同的人或机构掌管且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以避免专制暴政。

(3)主权在民即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因此人民推翻暴君统治的行为是合理合法的。

考点3法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2017选考部分 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金版教程·历史(M)NEW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背景:法国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旧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使阶级矛盾逐渐白热化;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为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速了革命的爆发;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

(2)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大革命进入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4)革命发展:1792年8月巴黎人民再次发动起义,吉伦特派掌权,宣布法国为共和国,1793年1月21日处死路易十六。

(5)革命高潮:1793年6月巴黎人民第三次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掌权,实行“恐怖统治”。

2.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时代的开始: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2)帝国建立: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内外措施: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教育上,创办一系列的学校,建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法律上,颁布《民法典》;军事上,进行一系列的对内和对外战争。

3.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1)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第一次复辟;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覆灭,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2)七月王朝建立:1830年7月,工人阶级掌握武装,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

(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1848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考点4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 1.《独立宣言》

(1)制定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参与起草的《独立宣言》。

(2)内容

(3)意义

2.1787年宪法

(1)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成立的邦联政府,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2)1787年通过了1787年宪法草案,1788年生效,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规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联邦制和法治原则。

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成文宪法,它确立的联邦共和制和三权分立原则,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也为欧洲的反封建斗争树立了一面旗帜;1787年宪法也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考点5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第一国际

(2)成立:1864年,在伦敦成立;它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工人组织。

(3)主要活动:领导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

(4)历史意义: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2.第二国际

(2)成立:1889年7月,在纪念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之际,第二国际成立。

特别提醒 19世纪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基本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但各种条件并不成熟,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这是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工人运动虽未成功,但仍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推动资产阶级政府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

1.比较洛克与卢梭民主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专制主义阻碍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内容:都批判封建专制主义,都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③影响: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并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构筑了民主蓝图。

(2)不同点

①背景:洛克的思想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捍卫革命成果的需要而出现的;卢梭的思想是在法国封建等级严重,封建统治根深蒂固,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启蒙运动兴起、发展的结果。

②内容:洛克主要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权力分立;而卢梭主要提出了“主权在民”。

(3)影响:洛克思想中的分权说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说,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梭的思想成为指导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2.《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的异同点

《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区别颁行目的主要目的是为北美独立提供合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为了确定资产阶级基本的政治原则内容侧重点侧重于谴责英王侵害北美人民天赋权利的罪行,是一篇“战斗檄文”重在确立资本主义新制度,在将矛头指向封建旧秩序的同时,更重视对“自由”“平等”“法治”这些基本民主原则的阐释对世界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民主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规定的人权更具体、广泛,更具普遍性,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影响深远联系(1)《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它催生了法国的《人权宣言》

(2)都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启蒙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3)都是诞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宣言,既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又体现了革命的成果

(4)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史上两个具有法律性、纲领性和理想性的重要文献,都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3.如何客观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期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专政以及拿破仑时期的政策所起到的作用?

(1)君主立宪派: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利益,当政期间,通过立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初步的改造,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基本实现革命目标,为大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们反对共和制、维护君主制而被赶下台。

(2)吉伦特派: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当政期间,在废除君主制、创建共和国以及进一步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措施方面作出较大贡献。然而,在共和国生死存亡的关头不能暂时牺牲自身利益,无法稳定局势,遭到人民唾弃。

(3)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当政期间,为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在摧毁封建制度的同时,实行“恐怖统治”,战胜了敌人,克服了危机。但危机过后,主要领导者用恐怖政策排除异己,导致内部分裂而垮台。

(4)拿破仑:在“雾月政变”后上台。一方面恢复了一些旧制度,另一方面也实行了很多维护大革命成果的政策,比如他制定的《民法典》。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大革命的精神。但终因穷兵黩武而被赶下台。

4.19世纪70年代前后欧美工人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1)自发性斗争减少,有组织的斗争增多。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的文化素质和组织程度大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工人政党和组织的相继建立,使工人运动从自发性向组织性方向发展。

(2)由以暴力斗争为主向以合法斗争为主发展。一方面因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扩大,进行合法斗争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工人政党和工会普遍建立,在它们的指导下工人运动比以前更讲究斗争策略。

(3)由以政治斗争为主向以经济斗争为主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发展,工人阶级取得了过去不曾有过的许多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已取得的政治权利进行斗争,争取经济待遇的改善成为大多数工人的要求,所以这一时期的工人罢工多以缩短工时、改善待遇、提高工资福利为目标。

5.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②都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③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第二国际运动前期的指导;④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不同点:①组成不同: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②活动范围和内容不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的工人斗争结合在一起;③组织形式不同: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组织的上级组织,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政党指明方向。

真题典例1.[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2/3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

(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

答案 (1)焦点:第三等级的地位。原因: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占人口多数,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

(2)扩大:法律保障;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

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多次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最后一句话可知大辩论的焦点是第三等级的社会地位问题;第二小问要结合法国大革命之前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第三等级的组成及各自的要求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对选举权的法律规定与选举资格的放宽来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革命力量的推动等来说明。

2.[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爱尔兰和印度的被压迫地区受到欢迎……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

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答案 (1)印度:增强了印度人民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法国:成为反对英国的宣传工具;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认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张)。

(2)说明: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民主权。

分析:法国启蒙思想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武器;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法国大革命爆发进而颁布《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推动美国颁布《权利法案》(宪法十条修正案)。(答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独立宣言》。材料一反映了《独立宣言》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独立宣言》对法国民主思想与法、美两国革命的影响。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被压迫地区”“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挑战”等信息中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题目已经给出了历史结论,考生要结合所学知识找到合适的史料。分析影响时,要把相关的史料联系在一起进行作答,如《独立宣言》与启蒙思想。

考向分析近五年高考中,本讲内容时有涉猎,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出现,预计2017年高考命题中,题型、分值、难度等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常常超越教材,备考时注意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结合起来复习。

仿真练习1.[2016·新乡模拟]材料一 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与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材料二 明治维新的日本与1918年以前的德国,则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立宪政体”。在这种体制下,立宪只是一种现代性形式的政治符号而并不具有真正限制君权的实质意义。尽管它们采取的是立宪政治的形式,但本质上仍然是权力集中运作的绝对主义国家。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把它称为“伪立宪绝对主义”。

——以上材料均选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与日本立宪政体及其确立方式的区别。

答案 (1)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旅的制衡;市民阶级和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制衡;议会与内阁(首相)之间的制衡;党派之间的制衡。

(2)政体: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日本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的不同或议会权力的不同,言之成理即可)

确立方式:英国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确立。

解析 (1)根据材料中“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的制衡;结合材料中市民阶级发展的影响,联系英国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约、不同政治派别的制约等回答。(2)回忆教材知识可知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日本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回答“确立方式的区别”。

2.[2015·东北三校二模]材料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是尚能忍受的,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为了本身的权益便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但是,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接连不断的伤天害理和强取豪夺的历史,这些暴行的唯一目标,就是想在这些州建立专制的暴政。

——摘编自《独立宣言》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独立宣言》的基本原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独立宣言》的历史作用。

答案 (1)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2)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政治愿望;推动独立战争的开展;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积极影响。

解析 (1)提取材料信息“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据此概括回答即可。(2)回忆教材知识,从《独立宣言》体现的原则、对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温馨提示:本套题共5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为45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1.[2016·郑州质量预测](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国家的一切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任资格也不再是门第和财富……雅典宪法对公职人员的津贴作如下规定:公民出席民众会,或领取6个俄波尔;一次最高会议可领取9个俄波尔;陪审员领3个俄波尔;议事会议员领5个俄波尔;凡担任主席者另加膳食费1个俄波尔;9执政官每人领4个俄波尔。

——摘编自尹明明、鲁运庚《雅典民主政治中的

公职津贴制》

材料二 主权在实质上属于法兰西人民;所有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委任的人员,人民选举他们,也能罢免他们……为了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宪法要求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公民响应法律号召而在人民集会中担任公共职务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应给予报酬。

——摘编自罗伯斯庇尔《论代议制政府》(1793年)

(1)椐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发展民主政治的举措。材料一中雅典宪法对公职人员提供津贴的规定体现的理念与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相似?(10分)

(2)罗伯斯庇尔自称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材料二体现了卢梭的哪些主要思想?分析材料二中罗伯斯庇尔的主张对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10分)

答案 (1)举措:取消门第和财富的限制,国家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给公职人员发放津贴。

观点:不使财产的不平等造成权利的不平等。

(2)思想: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社会平等。

积极影响:鼓励下层民众参加国家管理(扩大雅各宾派专政基础);推动革命深入发展。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国大革命。第(1)问中“措施”归纳提炼材料即可。“观点”理解题意并与罗伯斯庇尔主张对照,容易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容易作答。

2.[2016·太原模拟](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独立宣言》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是标志着美洲和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学者王希在《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一文中说,这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宣言,充满了革命精神。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他宣布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等原则,成为美国人的理想和信条,对美国政治生活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学者李道揆在《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认为,《独立宣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革命,直接影响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也给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以巨大推动力。

——摘编自《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的含义。(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两位学者观点的看法。(12分)

答案 (1)含义:《独立宣言》是这样一个开端,即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转化为现实政治原则。

(2)看法:王希主要从民族独立和将启蒙思想付诸实践的角度,肯定《独立宣言》代表了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近代化潮流;李道揆主要从《独立宣言》的世界影响角度阐述了其反封建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二者都充分肯定了《独立宣言》。

3.[2015·长沙模拟](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

——托克维尔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还没有确立……直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为欧洲树立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榜样,又经过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各国最终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框架,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占了支配地位。

——摘编自李世安《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有关法国大革命原因的基本认识;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此进行解读。(10分)

(2)结合材料二,法国在反封建方面是怎样为欧洲作出榜样和贡献的?(10分)

答案 (1)大革命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农民阶级不堪忍受沉重的封建剥削,要求变革;市民阶层对生活状况不满,要求变革;贵族阶层不满国王,不反对变革;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要求变革;此外,其原因还包括启蒙运动对专制统治的冲击、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等。

(2)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特权,推翻封建君主专制,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经济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颁布人权宣言、《民法典》,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思想。(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它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可知,材料认为大革命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第二小问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说明旧制度的崩溃是必然的。(2)依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概括。

4.[2014·山东高考](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为若拉·德·贝特莱的画作《革命的寓意》。画面顶部是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肖像,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象征和革命符号(注:图中文字为引者标注)。此画完成于179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最激进的时期。

(1)法国大革命时期,哪些重要文献体现了画中所标注符号蕴含的革命精神?(8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判断画中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并说明理由。(12分)

答案 (1)《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或《1793年宪法》。

(2)卢梭。179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中最激进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雅各宾派实行的是革命恐怖主义。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适应了雅各宾派专政的现实需要。

解析 第(1)问,解读图文信息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回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有关文献回答。第(2)问,据图中肖像、革命符号等信息判断,迁移法国大革命的有关史实说明理由。

5.[2015·濮阳二模](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美三国的历史实践,昭示了迈向民主制度的三种方案。第一种是英国的“贵族+演化”道路,特点是重视自由胜于重视平等。第二种是法国的“专制集权+革命”方式,特点是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第三种是美国的“宪政民主”立国,特点是对平等和自由都给予了均等的重视。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

——杰斐逊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法、美三国迈向民主制度三种方案的各自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托克维尔和杰斐逊观点的异同,并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14分)

答案 (1)特点:英国重视自由胜于注重平等;法国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美国对平等和自由均等重视。

(2)相同:认为由君主进行渐进性变革是社会进步的最佳方式;君主的渐进变革以较小的破坏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反对人民以暴力革命方式进行社会革新。不同:托克维尔认为人民革命不可能催生自由民族;杰斐逊认为革命是君主缺少进步的调节而导致的。

原因:因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主导的变革实现了英国社会的平稳过渡,并使发展成为自由民族;而革命则使得专制像恶魔一样缠住法国,导致法国近百年的专制和共和斗争的动荡后才建立起来自由的民主共和国。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可分别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和“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概括相同点;从“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概括不同点;第二小问,应结合各国的国情进行回答。

中国古代启蒙民主思想的产生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启蒙民主思想的产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中国古代启蒙民主思想的产生

一、原因

1、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渐趋衰落。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激起人们的批判。

二、表现

1、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为“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震动了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想兴起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他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王夫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其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三、影响

冲击着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重要表现。

考点2中国近代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洪仁玕的民主思想

《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公众选官。

二、早期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主张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报馆学会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政治措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起了积极作用。

五、“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六、抗战后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共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促成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考点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该制度初步建立。

三、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依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四、一国两制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考点4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

一、英国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利,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二、美国

1、1776年,《独立宣言》,马克思把它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为美国民主化进程作了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

2、《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部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是三权分立的联邦总统制国家。

三、法国

1、《人权宣言》提出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2、《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3、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高二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分析与思考】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的西学热。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1、鸦片战争以前,理学和心学是官方哲学。

2、思想解放:⑴地主阶级:①林、魏抵抗派“新思想”: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②洋务派: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器物,不学制度;⑵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没有将西方工业文明与列强侵略区分开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⑶资产阶级:①维新派:早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康梁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结果证明改良道路行不通。②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学习美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激进派: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⑷无产阶级: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前导学】

一、“开眼看世界”把握两点

1、原因:①鸦片战争失败,“天朝上国”梦幻惊醒。②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2、主要倡导者: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②魏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握三点

1、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内容:以中国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洋务运动):①内容: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②影响: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为西学广泛传播奠定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起促进作用。③失败原因: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

三、“维新变法思想”把握三点

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方思想、科学文化传入。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③意义: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2、90年代维新思想:①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系统理论和明确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②与顽固派论战:具有一定思想解放意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3、维新变法:①戊戌变法施政纲领: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②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整合拓展】

一、“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⑴主持翻译瑞士人滑达尔著的国际法著作《各国律例》;⑵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⑶最早建议建立一支近代海军。

2、魏源《海国图志》:⑴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魏源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说“墨利加北洲(指美国)之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统治下的当时中国,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说是很有胆识的见解。

★抵抗派与洋务派不同:一主张抵御外国侵略;一主张镇压人民反抗,同时也有抵御外侮的意思。

★晚清海洋利用主要变化及启示:①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②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含义:⑴最早表达“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名士是冯桂芬;⑵“中学”即中国传统文化,“西学”主要指近代科学。⑶目的:一镇压农民起义,二维护清朝统治。⑷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2、影响: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近代化”的核心即机器化或工业化;⑵本质:鲁迅概括为“本领要新,制度要旧”。

★地主阶级本质上代表了中国近代最反动力量,但也不乏开明之士。他们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探索缺乏生命力。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代表:⑴代表:①王韬: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第一位到英国牛津大学演讲的学者。认为“商富即国富”。②郑观应: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⑵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代表:⑴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基础,传播西学。究其原因:一是儒家思想影响大,二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伪经”指古文经,秦以前用小篆文字书写,由汉代学者加以解释的儒家经典。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中,黄宗羲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思想特点:为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从事宗教理论建设;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⑵梁启超:强调“变法之本,在变人才……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郭沫若评价:“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⑶严复:①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②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③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

★严复翻译《天演论》:《天演论》是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的讲演稿,主要讲述了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鲁迅说: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3、实践:⑴戊戌变法最大作用:思想启蒙;⑵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特点:①借助孔子权威和旗帜进行宣传;②主张通过改良实现君主立宪;③不断向封建势力妥协退让;④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比较完整。

★19世纪末中国人从学器物到制度的深层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奠定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③经济、阶级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④必要性:世界各国改革,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⑤个人因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