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扩展阅读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一、学法指导

1.本课要点

知识方法

关键要点

方法技巧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百家争鸣”

概括归纳法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联系比较法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道家和法家

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

历史比较法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以法治国

概括归纳法

2.“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着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着名论断,主张“性本恶”。(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

4.“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形成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的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3)历史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3.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不同: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原因:

(1)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2)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

5.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评价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道家

老子、庄子

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

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小生产者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

答案:A

辨析:结合具体基础知识可知诸侯割据局面客观上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故答案为A。

例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辨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条件。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分析各项。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活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和多样化;争霸兼并战争使各诸侯国注意招揽人才,促进了学术争鸣和交流。故答案为A。

例三: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答案:B

辨析: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故答案为B。

例四: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

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D两项只是分别介绍了两家的核心主张,并不是原因;B选项不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影响也很大,有“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之说,所以影响大或者小不是得到重用与否的主要原因。一种思想或者主张是否能得到统治者赏识或中用,关键是看这种思想或主张是否符合统治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思想的“仁”、“德”不利于争霸,因而不会得到重用。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答案:C

辨析:本题一韩非子的语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该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韩非子批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C。韩非子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批评自己的学说,所以A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B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D项错误。

例二:(2008年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仁应该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答案:D

辨析:由材料中的“奉法”可以知道其治国方略是“以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墨翟是墨家代表,孟轲和荀况都是儒家代表。

例三:(2008年上海.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主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答案:D

辨析:从题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知道是法家思想。

例四:(2008年重庆.15)“举贤者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答案:A

辨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从题干中的材料可以提取的关键词是“举贤者而上之”“以为官长”等信息,易联系到墨家的“尚贤”主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高二历史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百家争鸣”的出现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

(1)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新课导入

教师语: 让我们追随着战马飞驰声,回到汹涌澎湃的春秋战国,体悟那英雄辈出、璀璨群星的思想家们的生活时代。

播放《中华文明》相关片段。

提问: 我们从视频中了解到“百家争鸣”哪些背景呢?

学生回答: 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群雄争霸……

教师语: 伴随着政治经济大变革而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鞭笞各位“仁慈”思想家创造了无数的救世思想,并收徒讲学加以传播,为民、为理想奔走各方,铸就了中国的灿烂辉煌的“百家争鸣”时代。让我们这些卓越的思想家们上演一场“百家争鸣”的大戏吧,用他们的思想回答古代中国的未来何去何从吧!

新课导入●2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由《论语》导入百家争鸣。

基础达标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A)

A. “有教无类” B. “举一反三”

C. “温故而知新” D. “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 (2013年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卷)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B)

A. 老子 B. 墨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解析 “兼爱”、“非攻”是墨子墨家学派的主张,墨子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3. 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了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B)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 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为老子的思想。

4.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C)

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5. (2014年南通模拟卷)安徽无为县始建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该县名称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解析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无为”作为县名,反映了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6. (2014年徐州模拟卷)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C)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义

C. 民贵君轻 D. 得道多助

解析 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督促君主注重人民的力量,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孙中山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

7.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

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解析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伦理观是性恶论。C是法家的主张。

8. (2014年徐州模拟卷)近来有学者提议将孔子的诞辰日(阳历9月28日)确定为“中国教师节”,以“彰显尊师重道、传承文化、提升道德的大国风范和气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孔子的生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为“美国教师节”;至今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教师节”。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孔子主张 (A)

A.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D.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孔子在教学方面的影响和地位,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B、C选项是行为规范和治国理念;孔子没有提出“仁政”,D项错误。

9.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历史影响的认识,题干内容与课本内容完全一致,要求学生熟记课本,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0. (判断正误)(2014年徐州模拟卷)在学校整治环境的运动中 ,提倡“节约用纸”和“光盘行动”的主张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A)

解析 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学校提倡“节约用纸”和“光盘行动”的主张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2014年徐州模拟卷)在课堂上,老师询问小明和小玟,你们心目中的好国君应有怎样的作为,两人的回答如下图。小明和小玟的阐述,分别对应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哪家思想 (D)

A. 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

C. 儒家、墨家 D. 法家、道家

解析 小明所说的“刑罚”、“权术”、“威势”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小玟所说的“顺应情势”、“自由发展”、“自然平和”体现的是道家思想。 (B)

A. 《论语》 B. 《道德经》

2.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自于

C. 《墨子》 D. 《韩非子》

解析 材料中的“不争”、“低下”,反映了道家无欲而安、因势利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3. (冲A)(2014年无锡模拟卷)有人提出,先秦有四大派思想家。其中第一派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第二派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宽容、自由;第三派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第四派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其中被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所采纳的思想是哪一派(C)

A. 第一派 B. 第二派

C. 第三派 D. 第四派

解析 第一派应是墨家,第二派应是道家,第三派应是法家,第四派应是儒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韩非子的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实践。C项正确。

4. (2014年南京模拟卷)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 (B)

A. 缘法而治 B. 礼乐教化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解析 材料中孔子希望用礼乐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争讼,司马迁认为在事情未发生之时就应当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两人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倡导的是礼乐教化。

5.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B)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 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6. (冲A)“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梯,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B)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解析 “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的含义是:“不熟知《春秋》的含义,就不能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从这层含义可知,儒家思想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大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曾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当今世界和现代化的发展也具有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作用。

请回答:

(1)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2)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我全神贯注地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华……”还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在这里,孔子的哪些思想令西方思想家如此痴迷?

(3)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

(4)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

解析 第一问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回答时避免具体繁琐地叙述;第二问结合当时法国的历史情况,回答孔子的哪些思想有可能为伏尔泰等人欣赏和利用;第三问注意“战国时期”,不要重复答孔子及其思想;第四问可从儒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 (1) “百家争鸣”。 (2)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3) 孟子,“仁政”;荀子,“以德服人”。 (4)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甚至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史料研读

一、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材料一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材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读】 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旧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战,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各种新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 早期的儒家及其思想

1. 孔子的“仁”的思想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引自《论语》

【解读】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减少刑法甚至免除刑法,要求统治者爱他的子民,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都体现了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2. 孟子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解读】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人民远比君主重要。又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实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多助,而暴政的君主就会被人民推翻。并且坚持“舍生取义”,统治者不得强迫人民改变其志。孟子将朴素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

3. 荀子的哲学观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 是何也?曰: 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材料三 雩而雨,何也?曰: 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材料四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伦》

【解读】 这些史料详细阐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天行有常”,宇宙、世界是客观发展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人既要顺应自然,又可以人定胜天,战胜自然。

资料卡片

1. 诸子百家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2. 孔子的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侯”,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3. 老子的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他的籍贯有国、有县、有乡、又有里,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有官职,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时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事于汉孝文帝,假之于解为胶西珢太傅。”据高亨先生《老子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本节内容中,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三目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

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中国传统思想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传统思想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主要思想流派、主要代表及其主要思想;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史思维和分析、概括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的扮演等形式,增强历史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孔子等人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

重点:理解孔子等早期儒家思想的主张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如何评价儒家思想?

采用“创设情景”、“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来辅助教学。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新课导入:

老师:大家看必修三封面上的两位伟人分别是谁?

学生:(回答)

老师: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出示课件,展示孔子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学生:(齐读)

老师:易中天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下面我们就来看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设计意图:利用封面人物和名言导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紧扣教学目标,成为统摄本课的“灵魂”)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课件展示视频《孔子》,学生根据视频和教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孔子档案”。教师补充相关材料。

孔子讲学图2、课件展示:《孔子讲学图》

老师: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

学生:(回答)

老师:孔子坐着讲学说明他以一种朴素温暖的方式言传身教,他坐着的这个地方又叫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孔子首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

3、情景体验1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看到或听到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现象)?

结合学生的体验,从政治、经济、阶级,文化几个方面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背景。

政治: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并受重用

文化: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出现

4、情景体验2(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看到或听到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现象),你认为该如何治理国家?

百家争鸣2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继续追问:那么当时各家又提出怎样的治国主张?从而导出各家的思想主张。

教师:(总结)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课件展示:《孔子讲学图》

老师: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讲学会和学生讲些什么?

学生:(回答)

2、课件展示《论语》中的名言,分析孔子儒家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老师:以上材料体现孔子核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以上材料体现孔子核心思想“仁”?材料一指出什么是“仁”,仁(即二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材料二指出如何做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指出“仁”的基本准则即“爱自己的亲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一个人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这是仁的根本。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爱,那还有什么仁道可言?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然后主张把这种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其特点是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

但要改造春秋纷乱的社会,仅靠自律是不行的,孔子还特别强调“礼”的思想。

3、课件展示《论语》中的名言,分析孔子儒家政治思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老师: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你能看出什么?

学生: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老师: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孔子讲学图4、课件展示:《孔子讲学图》

老师: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讲学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和方法?

学生:(回答)

老师:“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结合课本孟子、荀子言论,分析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老师:战国后期荀子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法家和道家)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但是儒家思想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道家、法家、墨家有哪些璀璨的思想火花呢?

(三)道家和法家思想

1、课件展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老子的主要思想:(1)核心思想: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师: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名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那就是法家。

2、课件展示韩非及言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法家的主要思想

3、课件展示韩非及言论,归纳讲解墨家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四)感悟百家争鸣

1、结合今天内容,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师归纳如下: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学社自由发言)

课堂小结:易中天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作业布置:看一集[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课后反思:本节课试图通过COKE一词进行励志教育,想通过创设情景展现活生生的历史;想通过谈话法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想通过《孔子讲学图》构建儒家思想的发展演进历程,展现给学生可爱的孔子形象;还想在知识升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教学的理念与设计必须源于课程标准,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教学中另一个弱点是时间的调控不合理。我的目标是用机制灵活的创意将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教材,将历史课变为鲜活的有情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