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9-21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舍五入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 是有用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 中抽象出“四舍五入”的过程,积累数感。

2.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平方米的活动经验、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3.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 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小结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需五入且连续进位的情况下,正确求出这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常 规积累,读数与写数练习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据,北京人口达到13819000,请你写出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设计意图:

以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入,再利用学生讨论、思考、并观察比较得出“四舍五入”法这种计算中常用的凑整法。

位百

位十

位万

位千

位百

位十

位个

位北京人口约最接近的整万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最接近的整百万数

二、核心过程推进

1.观察上面的凑整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学生交流找到的相同方法或发现。

3.引导 学生归纳: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都去掉(即“四舍”),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总结这种凑整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 。(板书)

4.练一练:用“四舍五入法”把下面各数凑成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450370073721077949270

学生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一)联系生活

1.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当时人口为13亿人,“13亿”是个准确数吗?它是怎么来的?

2.可见,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凑整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吗?

(二)综合练习。

1.写一写,并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

(1) 一千零八十一万九千四百零七

写作______________,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______________。

(2)六千一百零四十八万二千四百三十九

写作______________,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______________。

2.用四舍五入法把69729997凑成整百万数约是______________,凑成整千万数约是______________。

3.用四舍五入法把8□7694凑成整十万数约是8000 00,□中最大填( );若凑成900000,□中可以填( )。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感知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什么?

说说 对“四舍五入法”这种凑整方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练习:

一、填空:

175438≈( )万 195438≈( )万

174028≈( )万 999009≈( )万

5( )340≈5万 185( )340≈186万

980( )532≈ 980万 1( )5482≈18万

二、在( )里添上“=”或“≈”

30600000( )3060万 37万( )37 1100

1957000000( )20亿 5000000000( )50亿

三、选择题

1.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

A 199 99和999 B 19000和10001 C 10001和9999

2.38 2 700≈38万里可以填的数有( )。

A 9.8.7.6或5 B 4或5 C 0.1.2.3或4

3.把8000940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A 800万 B 801万 C 800万元

建议:

1.四舍五入法的引入以及形成考虑得再细致点,避免机械化,可以是各种生活情景的展现,从中发现规律。

小编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5课时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熟练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品;

2、在试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不同内容的知识,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90×( )<558

40×( )<270 70×( )<298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计算下面各题。

69÷20 520÷60

290÷32 478÷53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上面两题与下面两题有什么区别?遇到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是怎样试商的?

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重点练习,巩固算理

1、对比练习,完成练习三第4题。进一步明确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

99÷33 510÷87 265÷59 318÷53

99÷38 510÷82 265÷53 378÷33

2、反馈练习完成练习三第5题。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

3、总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第(2)题表中的数据,明确:每天生产水泥的吨数不变,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所需要的天数也越多。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4课时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

教学内容:

第12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2、在学会试商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初步学会计算的方法;

3、通过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准备题训练

96÷30= 192÷40=

2、谈话:新学期开始了,几个同学正在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呢。电脑出示例题情境图,你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算法,掌握算理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小芳说:“这本书一共96页。”小云说:“我计划每天看32页。”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96÷32

2、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1)第一种方法:“四舍”试商法。

①谈话:我们先来研究96÷32怎样列竖式计算。板书竖式。

提问:96÷32与我们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谈话: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那么32接近几十?(接近30)在除数32上面用色笔板书:30。

想一想:96÷30应该商几?这个3是不是96÷32的商,还不能确定,所以是试商。自己在书上用铅笔算一算。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③谈话: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解法和同学们一直分享?指名介绍计算过程,边说教师边完成板书。

④谈话: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下边各自验算。学生完成验算后,指名说说验算的过程。

(2)第二种方法:“五入”试商法。

完成“试一试”。192÷39

3、总结归纳试商方法。

(1)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板书课题)

(2)小组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4、“练一练”。

(1)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做下去吗?

(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谈话:课本中这几题的除数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的,以后做题时可以把它想在心里,不用写出来。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先说说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可以说给同桌听,每人说两题。

(2)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订正,发现错误,在班内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2、完成练习第2题。

(1)指名读题。提问:你怎样理解“每天从17:00播放到17:32”这句话?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题。

教学反思: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课题: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能正确运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归纳求万以内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60×4= 57-20= 36÷4= 300×6=

72÷9= 30×70= 23×4= 25+8=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测量一下教科书封面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后:20厘米多一些,接近21厘米.

教师明确:如果我们不需要非常准确的结果,可以认为教科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例如:今天早晨老师买早点,花去了2.1元,我们可以说花去了2元左右;又如:小明家路学校495米,我们可以说小明家距学校大约500米.在这里,我们就把“2元钱”、“500米”叫做2.1元和495米的近似数.(板书)

(3)近似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过近似数?(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学生回答:我们伟大祖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大约960万平方千米)

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人口约为多少亿?(十二亿)

2.教师:以上一些数据,都是一些近似数.那么,究竟怎样来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出示例9: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说明:因206与200相差6,而206与300相差94,所以206最接近200,也就是说,206的近似数是200.板书:206≈200

(2)讲授约等号.

教师:这里的“≈”是约等号,206≈200读作206约等于200.

(3)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自己类推284的近似数是284≈300.

3.讲授“四舍五入法”.

(1)二百几十几的近似数有的是200,有的是300,讨论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0、1、2、3、4时,它们都比较接近于2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时,都是把百位后面的尾数会去,并且把会去的数位用“0”补足.如果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5、6、7、8、9,它们比较接近于3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是把这个数百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一.因此,284年的近似数就是300,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板书)

(2)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比如求几百几十几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首先看它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的数,就把百位后的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十位是5或者比5大的数,就把尾数改写为0,并向百位进一.

4.反馈练习.

(1)694大约是几百,并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明确:先看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9比5大,把尾数改写成0,还要向百位进一,写作694≈700.

(2)6250大约是几千?

三、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即根据要求省略它的尾数: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不满5,就把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为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四、随堂练习.

1.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89 419 581 6792 8870

2.填空.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_______页.

(2)我班有学生43人,大约有_______人.

(3)今天,小明买学习用具花去大约10元钱,小明可能花去了_______元或_______元.

3.(1)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189≈ 203≈ 451≈

(2)下面各数大约是几千?

1120≈ 5906≈ 3005≈

五、布置作业.

结合生活实际,自编5道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题,如:我们班有72块玻璃,72≈70;奶奶今年59岁,大约60岁.

板书设计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数位

2.能够较熟练的按照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正确读出多位数

3.掌握多位数各个数级中末尾“0”及中间“0”的正确读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旧引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亿级数的读法。

2.读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填空1: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有100个( )

填空2:

(1)2100350里有( )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回忆数位顺序表。

生归纳:上节课所学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复习从右起每四个数是一级, 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设计意图:

为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核心推进。

1.师:认识了数位顺序表,我们一起来尝试读读这些大数。

出示:上海人口16767700

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1.分级1676,7700

2.从高位读起

3.每级按个级读法读

4.万级读完加万字

教师板书:一千六百七十六万七千七百

出示:5600000000

按步骤做

(1)分级;

(2)5和6在什么级上? 怎么读?读完之后加什么字?

(3)试读;

(4)总结:亿以上的大数怎样读?

3.难点练习

①103|0000 ②13|0030

③3693|0000 ④1005|0432

师:哪些0要读,哪些0不需要读?为什么?

4.读一读 填一填

60000006 60006000

60600606 60000060

60060006 600600665

只读一个零( ),读出两个零( ),读出三个零( ), 一个零也不读( )。

师: 你认为读哪些数的时候大家可能遇到困难?

2.想一想,读一读

8500和85000000

805 0和80500000

8005和80050000

(1)小组讨论:“万以内的数中”0“的读法是怎样的?而在多位数中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得出规律后,读一读每组数体会一下

(2)生归纳:

(3)全班读一读这3组数,体会一下多位数中”0“的读法

师:第一组数中为什么一个”0“也不读?(在末尾)

第三组数中为什么中间的”0“只读一个?(是连续的)

小白兔的话: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

设计意图:

理解万以上两级大数的读法,体会亿以上三级大数 的读法。

按照0在各个数级中的不同位置进行大数的读数,突破读数难点。

三、巩固练习

1.先分级,说出最高位,读一读:

370500 5108000

2030082400 135648

20100590 100140000060

2.完成书本p15/5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练习巩固

四、总结

1.说说今天你学会哪些读数的方法?

2.关于大数中0的读法,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点。

教学反思:

补充练习:

1.判断

1) 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 ( )

2) 7040600读作:七百零四零六百。 ( )

3) 1个万、1个千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10000100010。 ( )

4) 读404000时,一个零也不读。 ( )

2.选择题

1) 由4个百万、6个万组成的数是 ( )

(a)4060000 (b)4600000 (c)4006000

2) 个级包括 ( )

(a)个、十、百、千 (b)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c)都不对

3) 687000是由  ( )

(a)6个十万、8个万、7个千组成的 (b)68个万组成的 (c)68个十万、7个千组成的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克到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 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 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 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重量单位, 请你回忆一下我们一共学习了哪 些重量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学生回答

二、换算、加减法

(一)同一单位量的换算

研究书上25页第4题的前八题:师巡视

核对:选2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例:8t-4500kg=( )kg

1.尝试解决

2.发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

3.组织汇报

4.归纳: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5.练习:剩下的5题

6.小结

独立完成

说理由

观察

尝试

质疑

讨论

独立完成

再核对

设计意图:

使学生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三、应用

1.进一题(题5)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2.去尾题(题6)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3.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题。

4.练习:针对班级情况出2题:

比较大小:

2700千克( )27吨

30000千克( )30吨

2吨( )1900克

7100000千克 ( )7吨

5.小船可载重58吨,大船的载重量比小船的327倍多24吨,大船的载重量是多少吨?

设计意图:

会处理简单的结果出现“进1”或“去尾”实际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练习:

1.填空

10kg = ( )g

75000kg = ( ) t

24000k g =( )t

80000000kg = ( )t

2.计算

9t-5600kg=( )kg

2400kg+5t=( )kg

9237kg-4t=( )kg

3100kg+400kg=( )kg

86000g-35t=( )kg

8635kg+83000g=( )kg

3.应用题

(1)粮店里有892吨大米,如果每辆卡车可装4吨,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把这些大米全部运走?

(2)一桶油净重1500g,货架上有8桶,一共有多少千克油?

建议:

1.练习中可以增加多个单位不同 的的量的比较。也可以有已知数据,填单位的开放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毫升到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 减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逐步体会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 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 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

1.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桶油 一听雪碧 一瓶眼药水

3( ) 270 ( ) 5( )

一瓶牛奶 一大瓶可乐

220 ( ) 2 ( )

问:一大瓶可乐2000( )?

设计意图:

巩固区分容积单位升与毫升的区 别。

二、核心过程推进

师:同样是一瓶可乐,为什么一会用用升作单位;一会用毫升作单位?

2.小结

动手操作

把两瓶500毫升的饮料倒入中间的空瓶中, 现在有多少毫升?

将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量杯。发现什么?

板书:1升=1000毫升

1 L=1000 mL

出示: 5升=( )毫升

生:因为1升=1000毫升,5升里面有5个1000毫升,所以5升是5000毫升。

练习

7 L=( )mL

3000mL=( )L

12 L=( ) mL

40000mL=( )L

☆6.500L=( ) mL

反馈讲评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三、综合运用

1.从 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2.填合 适的单位名称

今天小胖去秋游。他早餐吃了250( )的牛奶和200( )的面包。然后走到离家1. 5( )的学校。8( )汽车准时从校门出发。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153万( )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在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5.5( )高的长颈鹿、5( )重的大象等。

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超市促销活动:买2瓶2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毫升的可乐。小胖班有30人,每人喝500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装的可乐?

全班练习,课本P29

设计意图:

注意各种单位的灵活运用。

四、总结

升和毫升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练习:

1.在( )里添写“”

40毫升( )2升 3升( )3000毫升

70000毫升( )70升 12升( )12毫升

1升1毫升( )1001毫升 999毫升( )1升

2.应用题

(1)有一瓶2.5升饮料,第一次喝了900毫升,第二次喝了800毫升,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毫升?还剩下多少毫升?

(2)一包豆奶200毫升,5包豆奶一共有多少毫升?合多少升?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课题:分数的加减法2

教材解读:

《 分数的 加减法》是第七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上节课中通过“形象感知--讨论探究--抽象概括”已经让 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重点在于结合课页,巩固练习。

学生解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能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计算,并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学生“画一画、推一推”两种方法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并能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数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小组合作,对比等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讨论、思考、理解分数减法的意义,以及运用于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 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放式导入

小蚂蚁离家还有多远?

(学生可将探究相同分母分数的方法进行迁移)

二、核心过程推进

1.4/5-1/5=?

2.小结: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整体1的减法

八戒找到了一个西瓜,如果吃了5/8,还剩多少西瓜呢?

1-5/8=8/8-5/8=8-5/8=3/8

4.算理:1转化成分数8/8,再通过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的方法解决

5.如果吃掉了2/4块西瓜呢?

7/16、4/20呢?

1.画图法

2.推算法

4个1/5减去1个1/5是3个1/5,就是3/5

学 生尝试计算

交流算理

设计意图:

将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

由于1是一个特殊的整数,它可以转换成任何一个分母与分子相同(0除外)的分数 ,因此解决此类分数减法时,只需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换成分 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减。

三、拓展式延伸

1.(分数加法) 每块瓷砖的长度都是1/10米,桔黄瓷砖和白瓷砖的总长度是多少米?用分数版式计算

2.(分数减法)从这排瓷砖中拿出9块,剩余瓷砖的长度是是多少 ?

3.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算理的比较

加法:分子相加

减法:分子相减

设计意图:

练习巩固并总结,整理思路。

反思与重建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联系生活里的实际问题利用数轴表示两个量的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难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问:

1)数轴应具备哪三要素?

2)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3)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各地的最低温度:

上海:+10℃ 北京:0℃ 哈尔滨:-10℃

广州:+12℃ 沈阳:-4℃

(1)你能读一读吗?

(2)把这些温度从低到高排一排。

-10℃<-4℃<0℃<+10℃<+12℃

2、揭示课题:把单位名称去掉就变成了一些数在比较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书的比较大小。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将以上这些数在数轴上用相对应的点表示出来。

2、仔细观察这些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想一想,数与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3、反馈:数轴上,越往右边的数越大,越往左边的数越小。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三、利用规律,比较大小:

1.出示:+3○-2

比一比,说说理由。

试一试:

1○-2 3○-4 -1.5○1.5 ○-2

小结:正数都大于负数。

2、出示:0○-8

3、出示:-4○-1 -1.5○-2 -2○-4

小结:负数与负数在比时,通过数轴想位置,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14,试一试;(1)

2、看谁比得又对又快!

(1)-3○0 +7○0 0○-2 +1○0

(2)-2○+1 4○-3 -7○7 +2○-1

(3)-1○-2 -0.5○-1.5 -4○-6 -2○-5

3、完成P14,试一试(2)

4、写出4个比+2小的数。

写出5个比-1大的数。

5、判断题:

(1)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

(2)-12比-10小。………………………………………………( )

(3)-64>62。……………………………………………………( )

五、归纳总结: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注意: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0>-3<2”的写法。

六、作业: 练习册P12、13

板书设计:

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

2.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面积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判断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判断分割后图形 的数据的选择。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先量一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量出的长度都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厘米。

【注意:由于测量上存在误差,要求先将量出 的长度四舍五入到厘米再计算。】

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一)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独立完成。

2. 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如:

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35-14)×2 8+14×10÷2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8-10+28)×(35-14)÷2+35×10÷2

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5×28-(28-10+28)×14÷2

3.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4. 哪种割补 法相对比较简单?

5. 小结 :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二)求下面 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仔细观察组 合图形,思考:可以割补成哪些基本的组合图形?

2. 独立尝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然后计算。

如:

(1)大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小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

说说割补的方法,数据的选取。

【这里的2道题是对新课的巩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做,再进行交流、反馈。基础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三、练习

求下列组合图形面积:

1.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2.独立完成。

3.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4.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5.哪种割补法相对比较简单?

6.小结: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四、拓展与探究:

求图形的面积 (单位:cm)

【拓展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检查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感悟第一段

1.理清层次

(1)师:这部分的第一句概括地说它的性格特点是“古怪”,并在“古怪”前面加上“实在”一词。“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实在”,的确。“实在有些古怪”就是说的确有些古怪。

(2)那么,老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猫的古怪性格的?划分层次。

第一层(1):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层(2):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层(3):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2.品悟第一层

(1)从三个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它老实是具体表现,再写它贪玩,最后写它很尽职。)

(2)从哪里看出它老实,你能读读吗?(“说它老实吧……什么也不过问。”)“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明什么?(肯定它“老实”。)“有时候”说明什么?“成天睡大觉”是说什么?(爱静不爱动,好像很懒惰。)“无忧无虑,什么也不过问”说明什么?(安闲自在,很,不惹人讨厌。)从它老实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点?(温顺,驯良,与世无争。)[注:驯良—温顺和善。驯,顺服的;善良。]

(3)谁来读一读描写它贪玩的语句?(“可是……不回家呢?”)“出走”是什么意思?(出去玩)“一天一夜”说明什么?(是说长时间呆在外面,连家也给忘了。)“任凭……不肯回来”说明什么?(说明它在外面玩起来什么也不顾了。)

(4)它又是怎样尽职的呢?“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说明什么?(等待的时间长。)“非……不可”说明什么?(抓老鼠的耐心和决心。)

(5)重点句子理解

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在本文中是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三是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无比胆小。这样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只能称其古怪。课文中还有“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以及“任凭谁”“的确”“非……不可”“比谁都”“无论谁”“什么都”等一些表明极端说法的词语,也体现出猫“实在有些古怪”的性格特点。这句话明贬实褒,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②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是“无论、不管”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③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3.品悟第二层

(1)猫高兴时有何特点?(温柔可亲)它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动作温柔可亲:蹭、抓、跳、踩;

叫声温柔可亲: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不叫:呼噜解闷)

“几朵小梅花”指什么?为什么不说脚印?(对猫的喜爱)哪几个词是说“丰富多腔地叫唤”?为什么不用“咪、咪叫”?(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和对它的喜爱。)

(2)不高兴时表现怎样?读有关语句。

理解“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这句话用“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与“任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结:写两种表现时前者具体细致,后者概括。写两种矛盾的性格时,用一个“若是”把两者联系起来。

4.品悟第三层

(1)默读,这层写猫的哪两方面的特点?(胆小、勇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2)猫什么都怕,又那么勇敢,这说明什么?(性格古怪)

三、课堂总结

1.说说猫有哪些古怪性格?

2.师总结。

四、作业布置

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学案


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例子说明作者喜欢他描写的猫。

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巩固词语。

忧虑呼唤抓痒遭殃责打生气勃勃

2、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3、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至3自然段

1、讲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找一找,试用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相机辅导)

(3)师肯定引导:对,大家一起读一读句子,注意要读出猫的古怪来。

(又老实又贪玩)

继续汇报。

(4)师引导:说得对,现在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5)解词:谁来说说“尽职”与“屏息凝视”的意思。

“尽职”指尽到责任。

理解“屏息凝视”的站起来说一说再做一做。

一生讲并演示以加深理解猫的尽职。

“屏息凝视”:指控制呼吸并专注地看。

(6)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大花猫的性格真古怪,它又又又。

2、自读第2自然段。

(1)刚才大家学了第一自然段,谁知道老师是抓住哪一句话来讲的?(第一句话)

(2)现在我们自学时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来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分钟自学,讨论)

(3)评讲: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举手。

学生汇报。

归纳引导:文中的“几朵小梅花”能否改成“几个小脚印”?(不能,“几朵小梅花”写出了老舍先生对大花猫的喜爱之情。)

师归纳引导:大家说得对,这高兴与不高兴变成反义词怎么说?

高兴──生气

师:这高兴与生气时的表现也是猫的性格,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只大花猫的性格又是什么特点?(古怪)

(4)对,大家把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读出来。

(5)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给你什么印象?说一说。

这是一只(古怪、可爱)的大花猫。

3、独立学第3自然段。

(1)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迁移独立学第3自然段。

(2)师检查辅导;

①找也一对反义词。(害怕)──(勇猛)

②把体现害怕与勇猛的句子读一读。

③这害怕与勇猛也是大花猫(古怪)性格的表现。

三、小结课堂,鼓励背诵

1、这是一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又多么目中无人,胆小时什么都怕,胆大时又勇猛无比,这大花猫真(古怪),老舍先生的笔墨真是酣畅淋漓,让我们一同来把这些文字“录进”脑际吧。

2、说说该怎么记诵比较快,同桌合作。

四、回读全文,感受喜爱1、这哪里是在写猫,分明是在写家里那个淘气的小孩,让我们难以忘记。究其实,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老舍先生是非常喜欢他的猫,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

2、学生再读课文,用笔描画。

3、交流后,朗读文句。

五、布置作业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写一段旁白,抓住特点记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大猫古怪胆小勇猛

(可爱)

顽皮

坚强

小猫淘气胆大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二课时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二课时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

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这是一只()的母鸡。

学生读课文,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

提示: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

2.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提示:第9自然段

齐读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板书:这是一只()的母鸡。

预设:⑴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4.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9自然段。

5.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

6.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反馈交流。

3.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板书

母鸡讨厌敬佩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季羡林老先生说来,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文字之美。

2.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3.初步认识对比的作用,通过朗读感受对比的独特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由眼前景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学会表现美。

教学重点: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感情,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读课题

2.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季羡林老先生说来,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出示第六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指名读,齐读。

二、品词析句,感受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坚强不屈……)

(出示:韧)韧,“韦”字旁,表示熟的动物的皮,右边刃,整个字连起来就是用一把刀割熟的皮,感觉是柔软的,可又是难以割断的。(出示:韧性)由此,韧性,往往形容一种事物的性质是柔软而结实。夹竹桃具有韧性,那其实是它所特有的一种性格特点。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儿呢?文章哪个小节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2.学生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反复阅读,写下体会。

3.交流: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

(1)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a.你从哪儿你从哪儿看出夹竹桃的韧性?重点体会“又”。

(最细微处最见精神。这里的两个“又”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百折不挠、不服输)

b.“悄悄地”“一声不响”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不扬)

c.指导朗读。虽然是不起眼的,不是特别亮丽的,但夹竹桃不服输,永远坚持。它生生不息,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夹竹桃的这份常开不败、默默无闻,就是可贵的——韧性。

(2)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想象体验:

在和煦的春风里,你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在盛夏的暴雨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在深秋的清冷里,你还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此刻你看夹竹桃,迎风吐出得还仅仅是枝头鲜艳的花朵吗?(它吐出的是一种精神,是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笑对困难的豁达。)这就是韧性。

c.指导朗读。不张扬,不起眼,这正是“柔”的一面,但它又是坚强的,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它都能坚持,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结实”的一面。这就是属于夹竹桃的韧性。

(3)所以季羡林先生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夹竹桃陪伴了哪些花呢?让我们一起去季老的小院看一看吧!读第三自然段

(1)数一数,这儿一共介绍了多少种花?(14种)课文题目为“夹竹桃”,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为何洋洋洒洒用了200来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是浪费笔墨?还是离题万里?

原来写其他的花是为了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板书:对比衬托)。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老院子开得热热闹闹的花儿们。能用第三自然段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反复导读句子: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和煦的春风里,人们赞美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人们赞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意,夹竹桃——

在盛夏的暴雨里,凤仙花、石竹花五彩缤纷,令人赞叹,夹竹桃——

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都收敛了笑容,只有玉簪花和菊花傲视风霜,夹竹桃——

难怪季羡林感慨地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三、读写结合,感悟奇妙幻想

1.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仅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请你细细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夹竹桃引发了作者哪些幻想?为什么会引起这些幻想。

2.多么美丽的幻想,你来猜一猜,引起作者幻想的可能是什么原因?

或许引起作者幻想的是花香,理解“袭”

香气从花枝上袭了下来,一个袭字,体现的是突然的,强烈的,令人无法阻挡的。花的香气浓浓烈烈,毫不客气,渗入到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令你无法的阻挡,沉醉在这种香气里。

或许引起作者幻想的是月光。“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或许能引起作者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作者对夹竹桃有情意。喜欢,有情意才能赋予它美丽的想象。

就这样,作者站在自己喜欢的夹竹桃下,香气,月影,树影,作者顿时就恍惚了,就有了许多的幻想,就为我们创造了这美丽的意境。

3.每一种幻想就像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都能为我们创造一份独特的意境。提到画,想起一个故事,宋朝时,一位考生围绕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赢得了赞誉。你觉得在他的这幅画了,什么可以称之为点睛之笔?

【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图片】在这幅画中,以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表现了踏马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香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

4.那么在作者的一幅幅幻想之图里,你觉得哪里描写的最为传神?

【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在作者的幻想里,什么都活了。让人读着读着,也就陶醉在这样奇异的幻想世界里。在作者的幻想中,有静态的描写,有动态的描写。

接下来再请同学读读这几个美丽而奇特的幻想图,用自己的朗读来创造这美好的意境。

5.练笔: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在朦胧的月光下,在夹竹桃的浓香里,同学们一定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其中,会产生许多幻想。那就让我们写下来吧。

四、感受花色,体会奇妙有趣

1.学到这,我们发现课文的第二小节还没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小节是在写什么呢?请你自己去读,去发现。

2.课文的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一样也是在写夹竹桃的奇妙有趣,由红色的花朵联想到火,由白色的花朵联想到雪,火上有雪,雪上有火,火雪相融,只不过第五小节幻想中的奇妙有趣更富有神秘奇幻的色彩。

3.齐读,体会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五、由花及人,拓展升华

1.补充资料:(出示)

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术泰斗”。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历经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他说:好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牛棚杂忆》一书。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出示)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你又有什么体会?

读到这里,我们已然了解为何季先生独爱夹竹桃了,这样的——(引读最后一小节)。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也爱上了夹竹桃,因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们许多幻想,我们爱上了夹竹桃。

3.读题:最后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愿夹竹桃的精神对你们有所启迪。

4.作者说,我爱上了夹竹桃。课文学到这,老师相信不仅仅是作者爱,借助作者的文字,我们也一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夹竹桃。不仅季羡林先生喜欢夹竹桃,古时候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喜欢夹竹桃,请同学课后可以去从其他作家的笔下去欣赏夹竹桃的风姿。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仿照课文中反衬对比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品质的人或事。

板书设计:夹竹桃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引发幻想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