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0九年级上册《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开头•结尾》学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开头结尾》学案北师大版
课前预习:
1.元代齐梦符提出作文“六字诀”:风头、猪肚、豹尾。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六字诀”的意思。(必做)
2.复习本单元小说,体会结尾的独特构思,评论各篇开头和结尾的优劣。(必做)
3.课前准备一两篇微型小说。(选做)
课程标准:
“掌握故事情节,明白文章的构思特点,比较赏析,留意优秀作品开头、结尾的多样性?学习写好文章开头、结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开头与结尾重要。
2.了解文章基本的结构美感?形成一定的文章“结构”概念?懂得初步的形式美追求。【Www.Dm566.coM 66职场网】
3.在阅读中留意优秀作品开头、结尾的多样性。
评价任务:
1.仔细比较本单元其他小说“结尾”的独特构思,比较并评论各篇开头结尾的优劣。
2.学生当堂鉴赏交流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3.完成补写结尾的创作,并实物展台展示、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开头结尾的重要性,在阅读中留意优秀作品开头、结尾的多样性,归纳写好文章开头、结尾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学习写好文章开头、结尾。
教学过程
导入:
作文和任何美好的东西一样,既要有内在的美(“质”),也要有外在的美。巧妙地开头与结尾就是作文的外在美。为了美化作文的外貌,所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一、学生展示预习:
风头、猪肚、豹尾“六字诀”的意思。
教师总结明确(课件展示):
六字诀”:风头、猪肚、豹尾。巧妙地运用比喻,说明文章开头要像风头一样精致:中间要像猪肚一样充实、丰满、九曲回肠;结尾要像豹尾一样精悍有力。
二、范文解读:学生交流探讨。
仔细比较本单元其他小说“结尾”的独特构思,并评论各篇开头结尾的优劣。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各课的开头结尾的特点,让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展示本单元各篇文章的开头结尾示例:
《麦琪的礼物》开头:直接叙事并设置悬念。德拉只有一元八角七分钱,可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她钱不够给丈夫买礼物,作者接着围绕德拉一头美丽的秀发和杰姆的金表展开描写,德拉为了给吉姆买他梦寐以求的金表表链,忍痛割爱,卖掉了一头的秀发。等到吉姆回来,她发现丈夫看见她的短发,神情不对,在这里又设下了一个悬念,待德拉打开杰姆送给她的礼物,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吉姆送给妻子一套发梳,德拉已经用不着了,接着,德拉送礼物给吉姆,再次出人意料,德拉的礼物也派不上用场了,因为吉姆的金表也卖掉了。故事到此结束,却给人回味无穷。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情节”和“欧亨利结局”,欧亨利的写作风格我们可以从这里大概了解到一些。
《艺术品》开头:直接叙事并设置悬念。他们一个个明明承认这是艺术品?却又努力地摆脱,到头来礼物又回到医师那里。这样的结尾相当别致。小说把谜底藏着,直到最后才让读者知道,萨沙幸运地再弄到一个烛台,可它原来就是医师唯恐避之不及的那个。小说的结尾造成了萨沙和医师之间的如愿以偿的极大错位,一个真心实意报告“妈妈快活极了”同时表现出自己如愿以偿的极大兴奋,一个却惊讶、尴尬得说不出话来。反差极大,喜剧效果特别强。使小说更深刻、含蓄、隽永。这是契诃夫小说“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首尾相扣,期望落空,不得不赞叹作者的高明。
《悔的边缘徘徊》开头:叙事、描写不断设悬。结尾小偷和老人都在在“悔的边缘徘徊”。一个小偷偷了老人的钱包,是出于对世界是否有真善和信任的怀疑;受到老人的热情帮助,在“悔的边缘徘徊”,因为觉得世界上善意信任太少。一个在发现了自己的钱包被盗以后,也曾经怀疑过乐于助人的正当性,但最后觉得自己以十二分的善意待人,没有错,以往所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今后要继续以乐于助人“来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点明主旨同时引人深思:期待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深化中心。
《百合花》开头:平实铺垫。结尾:新媳妇低下头,一针一针地为已经牺牲了的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轻轻地为小通讯员盖上那床百合花被,对通讯员的歉疚、悼念、崇敬之情无法控制,这时我们对于小通讯员对新媳妇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通讯员、新媳妇却像一朵百合花,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军民情就像散发着人情美,人性美的百合。
三、总结方法:小说的独特构思之美,说说开头结尾的形式作用。
(由学生先交流展示),教师总结进行相关理论指导:
1、文章的结构美
开头
文章如何开头,事关重大。从文章的本身看,它要能理出头绪,确定基调,笼罩下文,提携文章,便于下文的生发、延展。从读者的心理考虑,它要具有吸引力,“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寄》),激起一睹为快的兴趣。所以,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找到它。”
结尾
古人有结尾“词意俱尽”与“词意俱不尽”的说法,词意俱尽就是说结尾收煞得及时,把所要说的意思都说清楚了,例如《麦琪的礼物》;“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前者直截了当,后者含蓄隽永,例如《艺术品》,二者都不失为好结尾。大致说来,说明性文体应把某一事理穷尽,做到言尽理亦尽;议论性文体固然要言竟意明、图穷匕现,但也不排斥发人深思的结尾;记叙性文体(尤其是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则贵在词意俱不尽,或是言虽尽而意有余。因为,作品结束的时候,正应是读者思索开始的时候。
综上所述,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和一般要求,可归结为:(课件展示)
开头——奇句夺目;
结尾——媚语摄魂。
2、结构的审美意义(课件展示加粗字)
文章的结构不仅是个次序的编排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借助一定的技巧使内容的表述取得更为完美的效果。
(1)完整匀称:一篇文章犹如一座建筑物,要有整体感、稳固性与匀称性。文章构造的完整匀称主要是指各个部分要比例协调、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等。
(2)上下连贯:若是把组织结构比作制木器,那么,层次、段落就好比板块、条柱等部件。要把它们组装起来,就需要事先设计好在什么部位凿眼穴、制榫头、涂胶水。文章中的交代、照应和过渡就是衔接各个层次、段落的眼穴、榫头和胶水。要使得层次连贯,就需要在组织结构时注意“承上启下加粘合”。?上文启下文叫交代、下文承上文称照应;过渡犹如上、下文之间的黏合剂。交代是一种有计划的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使人物、事件在下文中出现时有个来龙去脉,不致感到突然。照应是一种有意识的反复,以便使上文的交代有着落,这既是一种强调,又意味着对上文的引申和发展。过渡是上启下承的中介,它要发掘上、下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文字使之衔接、沟通?、浑然一体。、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开头与结尾照应、正文与标题照应、文章各部分随时相互照应。习作者在构思时须注意瞻前顾后、上文埋伏下的每一件事,下文不能没有着落,切莫顾此失彼、歧路亡羊,使读者到篇末还茫然若失。
?3、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突转与发现是微型小说复杂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它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型小说就丧失了应有的生动的情节?就会缺少它应有的特殊艺术魅力。因此,无论微型小说的创作者还是评论研究者都不得不特别关注它的存在价值。
课件展示:
4、体会文章巧妙的开头和结尾(学生自主完成后交流)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文章开头的特点。
(1)“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文章开头短短一句,点出主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开篇点题,领起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运用反复、拟人表达盼春的急切心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文章结尾的特点。
(1)我的主人啊,你瞧,——我的猫在炉火的前面,把身体伸得长长的,说出它的结论来——真正的幸福与天堂,就是关闭在一间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
我说的是猫的事。
明确:结尾意味深长,作者再一次强调了这种“幸福”属于“猫”。而非那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点明主旨,加深认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2)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莱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明确:卒章显志,引导读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去寻觅更深的思想收藏。
3、(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展示准备的微型小说讨论交流开头、结尾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总结方法技巧(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学过的文章中列举实例)
开头:1、设置悬念、吸引兴趣2、开篇点题、统领下文
3、背景描绘、烘托渲染4、抒情议论、题记开头
结尾:1、卒章显志、画龙点睛2、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3、拓展联想、升华主旨4、抒情议论、增强气势
5、启发深思、意犹未尽6、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四、学以致用:下面是三篇微型小说,请你根据它的内容及表达思想,拟恰当的开头和结尾。(学生自主思考创作后交流展示)
(课件展示):
1、
果然,从那以后妈妈每天只跟他说这三句话。
这让他很愧疚,也渐渐平静下来配合治疗。
一年后,他终于复明了,却没看到妈妈。
家人告诉他:妈妈一年前就去世了,
去世之前录下那三句话,不想影响你的治疗……
方法点拨:文章好的开头要尽快切题,少绕弯子,切记拖沓冗长;
开头要新颖,引人入胜,切记千篇一律。
写作示例:失明后他脾气暴躁。妈妈呵斥道,
你这样自暴自弃,从今后我只喊你起床吃饭睡觉,不再管你。
2、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的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3、一单身女子搬了家,晚上忽然停电,
她赶紧点起了蜡烛。忽听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的小孩子,
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想:天哪,刚来就借东西,以后就更没完没了了.
于是她冷冰冰地说:没有!
方法点拨:好的结尾不仅要自然收束全文,而且要点明文章主旨,帮助读者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刻含义,使文章增色,并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在本篇小说中,开头已经点出人物、事件、环境,并写明了情节的高潮。续写时本着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的原则,突出高局长的尸位素餐的官僚形象。
写作示例:1、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2、小孩笑了,
还带着一丝得意:“我就知道你家没有!妈妈怕你害怕,让我给你送蜡烛来了”
五、作业:课下自己练习开头、结尾写作训练?在练习中要充分体现元人齐梦符对结构的三部分的形象说明?凤头、猪肚、豹尾。题目可以自拟。
教学反思:
1、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已经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都在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所用。
2、其实作文和任何美好的东西一样,既要有内在的美,也要有外在的美。而巧妙地开头与结尾就是作文的外在美,教学中我以课本为据,总结文章开头结尾的方法,并进行相关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效仿训练,强调实际运用新总结的写作方法。
3、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分析、欣赏课文实例,因为这样会耗掉大量时间。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对于开头与结尾方法的归纳及写作实践上。具体的一些修辞方法、遣词造句的能力,还是要放在日常更多的训练中去。
相关阅读
《沁园春•雪》导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沁园春雪》导学案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素质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延伸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沁园春长沙》。多媒
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绘北国风光——赞祖国壮丽山河
评历代帝王——抒凌云壮志豪迈情怀
九年级上册《登岳阳楼》学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登岳阳楼》学案北师大版
学习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地鉴赏诗歌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案
【自学指导】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坼()乾坤()凭轩()戎马()涕泗流()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吴楚东南坼(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阳楼》选自,作者,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他被人们称为“”
4、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感受:()
意象:——感受:()
意象:——感受:()
合作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怎样的景和怎样的情?“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鉴赏品析
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
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
达标检测案
1、按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⑵戎马关山北(戎马:)⑶凭轩涕泗流(凭轩:)
4.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5.杜甫、范仲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抒的情有所不同,请简单加以分析。
杜诗:
范文:
自学指导
预习展示
合作探究
达标测试
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教案示例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设计思路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目标: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生:略
教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教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生:略
问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生:略
问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学生:略
教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教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书: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问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略
教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生:略
教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