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0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学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学案北师大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丈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一:解释文中带横线字词。
2)二: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前 人 之 述 备 矣。
6)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三: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译文:
(4)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译文: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6)是进亦忧,退亦忧。
译:
(7)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9)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
(10)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译文:
四:填空题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2、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3分)
“感极而悲”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末尾“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与②③两段构成了
关系。
4、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二是。
5、第五段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6、作者在文中希望大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事物的博大胸襟(引用原文句子)。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8、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
9、第五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五:选择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状:胜景,好景色。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5.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以物喜
A.属余作文以记之B.徒以有先生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以中有足乐者
7.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宠辱偕忘
A.去国怀乡B.沙鸥翔集
C.春和景明D.吾谁与归
8.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2)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2)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3)(4)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六:简答题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2、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3、第三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5、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6、.“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四:2答案:“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其喜洋洋”源自:宠辱偕忘3总分4遭遇阴暗凄凉的景象而心生悲凉看到清明亮丽的景物而其喜洋洋。(意近即可)(2分)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每空1分)9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
1、D2、C3、A4、D5、A
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A中“以”是“来”的意思,其它都是“因为”的意思。)
7.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D中“与”不是古今异义,其它都是古今异义。)
8.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中全文的中心句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C
六
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2、(3分)用来反衬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进而歌颂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3、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2分)
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2分)4、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5、共2分)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6、.(3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
延伸阅读
岳阳楼记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岳阳楼记导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26.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具”“属”“观”“或”“开”“一”“夫”“微”“先”“后”“进”“退”“景”“归”“极”“制”“以”“得无”“然则”等;注意4个字的写法:“谪”“晖”“霪”“偕”。
2.翻译重点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3.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
4.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5.理解作者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学习过程
备注
六、布置预习
1.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
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
指名五个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一些词语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具”“属”“观”“或”“开”“一”“夫”“微”“先”“后”“进”“退”“景”“归”“极”“制”“以”“得无”“然则”等;注意4个字的写法:“谪”“晖”“霪”“偕”。
2.翻译重点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3.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具”“属”的通假;“观”“或”“开”“一”“夫”“微”“先”“后”“进”“退”“景”“归”“极”“制”“以”“得无”“然则”的意思。
预设问题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示例: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五、当堂达标(20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0分)
(1)增其旧制()(2)横无涯际()
(3)属予作文以记之。()(4)百废具兴()
(5)予观乎巴陵胜状.()(6)在洞庭一湖。()
(7)朝晖夕阴()(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前人之述备矣。()(10)春和景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日薄西山D.而或长烟一空/或王命急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六、布置预习
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本文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并概括各段的段意。
2.文章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哪些?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和情分别是什么?
3.作者的览物之情又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
结合表达方式,概括各段的段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文章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哪些?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和情分别是什么?
预设问题二:作者的览物之情又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
四、精讲点拨
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五、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20分)
1.《岳阳楼记》是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2.文章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3分)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作用。(2分)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2分)
(二)选做题(10分)
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②顾影颓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九年级上册《登岳阳楼》学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登岳阳楼》学案北师大版
学习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地鉴赏诗歌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案
【自学指导】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坼()乾坤()凭轩()戎马()涕泗流()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吴楚东南坼(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阳楼》选自,作者,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他被人们称为“”
4、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感受:()
意象:——感受:()
意象:——感受:()
合作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怎样的景和怎样的情?“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鉴赏品析
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
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
达标检测案
1、按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⑵戎马关山北(戎马:)⑶凭轩涕泗流(凭轩:)
4.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5.杜甫、范仲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抒的情有所不同,请简单加以分析。
杜诗:
范文:
自学指导
预习展示
合作探究
达标测试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至若”“而或”的用法。
2、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对比体现出文章主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体会范仲淹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理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
教学难点:重点2
教学方法:诵读、精讲、讨论
课型:精读课
教学仪器: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熟悉课文内容三、分析课文四、小结五、作业板书第二课时一、检测复习二、导入三、分析课文四、总结五、作业安排板书第三课时一、检测复习二、导入三、学习、分析文章四、总结:五、作业板书设计课后记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2、译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是写景状物抒发真情表达作者志向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的。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自己的志向的。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断句。2、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字词。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ā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3、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以上各字词及断句。4、学生再自读课文一遍,并思考用自己的话回答:(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作者写了哪些景?请在文中标出。(3)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简单解决,并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存疑,后面在分析的过程中再解决。简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由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为: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板书叙事写景抒怀)(段意不一定现在就讨论清楚。)
讲析第1段。1、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2、讨论:这一段写了什么?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3、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遍,自己先结合课下注解翻译,然后全班讨论,找名学生翻译。4、讨论:(1)在作者眼中岳阳楼上的景色如何?作者笔下天下著名的岳阳楼可谓是气象宏伟,你认为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作者概括地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色后就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了引出此地乃迁客骚人会集之处及他们不同的览物之情,同时和前文所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相呼应。(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呢?下节课再分析。自己快速地将1、2自然段读一遍,选出你认为最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快速背下来,五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多
。熟读全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岳阳楼记范仲淹叙事写景抒怀议论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及自己的写作缘由。
教学要点:1、理通第3、4两段的文意,掌握两段的重点字词。
2、体会这两段景物描写的突出特征。
1、找学生背诵课文1、2自然段2、检测重点字词的理解。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此文的缘由是受滕子京之嘱,但作者却只是概括地描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象,然后交待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那么他们观岳阳楼的感情有何不同呢?就让我们这节课来分析这个问题。
1、请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4自然段。然后学生齐读3、4自然段2、学生自己翻译课文3、4自然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若夫……猿啼”句:霪雨:即淫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霪雨解作连绵的雨。阴风:阴冷的风。怒号(há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至若……郁郁青青”句: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以“帆”代船。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芒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而或……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或者,有时。皓(hào)月:洁白的月光。心旷神怡: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
3、学生齐读第3、4自然段,同时思考这两段写了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分别写了洞庭湖上阴冷、晴暖两种景象。(板书阴冷晴暖)4、这两种景象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体现出了这些特点?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阴天时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草,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板书)
5、、这样写景的优秀段落,即写景,同时又抒情,背下来应该说不是件难事,现在就请我们大家自己选择你认为较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迅速的将它背下来,比一比,看谁在同样的时间背会得多。(学生自背课文)
6、检查评比作者承接第二自然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描写了洞庭湖在阴天和晴天下的不同景象写出了“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那么作者赞成这些看法吗?请听下次分解。1、口头:背诵第3、4两段课文2、作业本:试用自己的语言把3、4两自然段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散文,题目自拟。3、选做:根据你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请简单分析这两段的内容及写法并为它们写一段鉴赏评论。岳阳楼记范仲淹(迁客骚人之情)写景抒情阴冷画面(暗)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悲)阴森可怕萧条凄凉晴暖画面(明)心旷神怡……喜洋洋(喜)春光明媚自由闲适教学要点:1、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作者的观点2、总结全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1、检测背诵课文(抽查)默写写景的语句2、复习: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阴冷画面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悲)晴暖画面心旷神怡……喜洋洋(喜)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综合起来说就是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那么作者的览物之情是什么呢?好,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教师指出要重点理解的词句。“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2)一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给订正,通译。3)学生自己再看一遍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句子,齐读此段一遍。2、讨论:(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这篇文章被称作名篇,有很多原因,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1)结构严谨,文章铺垫、呼应较为突出: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
(朗读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2)课文各部分表达方式上也较有特点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
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总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3)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准确精练,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再次;修辞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学生小结1、背诵全文2、在书上完成第2、4题3、翻译课文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构特征:结构严谨铺垫呼应突出(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语言特征:散句与整句结合,用词准确(“衔”“吞”“观”)修辞恰到好处生动形象
板书课题:岳阳楼记范仲淹课题下写:写景状物抒发真情表达志向投影文体简介和需讨论的问题放录音投影字词投影思考题投影作者、滕子京及写作背景板书:叙事写景抒怀议论板书:阴冷晴暖板书:萧条凄凉阴森可怕板书:春光明媚自由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