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小学数学除法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0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学设计片段(一)

(1)从简入难的引入问题:利用课件出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个?

学生口头回答算式及结果:63=2(个)。

(2)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长多少米?

学生口头回答算式及结果:44=1(米)。

(3)课件出示一块饼,提问:把这一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能分到这个月饼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很容易说出:每人分得月饼的。继续提问:这里的是把谁看做单位1?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师:怎样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14=(个)(多媒体演示分的过程及结果)。

师小结:1个饼的是个饼。

2.教学片断(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教师应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3个月饼,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些月饼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多少个?

由于有分数意义的基础,学生思考后都能明确:每人分得这些饼的。

师:每人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算式:34。

师:得多少?(对于每人分得多少个,学生有异议,有人说是个,有人说是个。)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结果。

小组合作操作:拿出圆形纸片,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张,让学生亲自剪一剪,再拼到一起看一看,看看结果到底是多少?

(3)汇报结果。

学生回答并用纸片演示过程: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圆形纸片都平均分为4份,一共分成12份,然后再分给每一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拿其中的三份。

师:那每人分得多少个呢?(让一名学生将分到的纸片贴到黑板上,拼一拼,看是多少?)

生:个。

第二种分法:把三张圆形纸片叠放到一起,同时剪成4等份,拿出其中重叠的一份,每人分得3个饼的。

师:将每人分得的饼分别拼一拼,看是多少?

生:是个。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践验证,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讲到这里,我觉得大多数同学的明白还是停留在直观操作经验上的明白,而没有真正弄清为什么1个饼的与3个饼的是相等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可以简单地不求甚解地把被除数写到分子上,把除数写到分母上就算解决了这类问题的难点。这个问题如果用分数的乘法很好解决的。但是在这里是要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这对于刚接触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生来说困难不小。

3.教学片段(三)

引导学生分析:1个饼的与3个饼的是否相等,为什么

他们要辨别思考,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就是个饼。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3个1张饼的,也就是个。在这里看似只是简单的单位1发生了变化,其实还包含着等量代换的内容。这对于处在具象思维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个难点。

扩展阅读

分数除法


一、问题展示

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主要展示的是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方法,其中,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学习效果也很好,但是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后,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错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在除号与除数的同步变化中,学生忘记将除号变成乘号。

2.在除数变成其倒数的时候,学生误将被除数也变成了倒数。

3.计算时约分的没有及时约分,导致答案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错误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可能有一下原因:

1.教学方法上:例题讲解分量不够;教学语速较快;学困生板演机会不够多;讲得多、板书方面写得少。

2.学生学法上:受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为每次都是分数要变成倒数,整数不变,从而导致同步变化出现错误;其次,学生听课过程中不善于抓重点,在分数除法中,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同步变化指的是除号和除数的变化;最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直接影响了本科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办法

1.增加学生板演的机会,

2.课堂上,对于关键性的词语,要求学生齐读,用以加深印象。

3.辅差工作要求学生以同位为单位,进行个别辅导。

分数除法(三)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分数除法(三)》,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56的内容,分数混合运算(一)。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奠基作用。

教材的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学生情况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来解决的问题。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了本套教材的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运算的必要性,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教材先安排了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接着又安排了综合算式。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将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二、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3、对问题的解决加以解释,即航模小组有3人。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出示课件

2、笔算。

出示课件

(生完成后,请生汇报运算顺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问题。

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

(请生思考: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计算的?)(分数的混合运算的书写格式还可以怎样写?)

孩子们,请看下面这幅图,你能独立解答吗?

(改变题里的条件与问题,让学生读题,分析条件与问题,找出解题的方法)

第一步求:摄影小组有多少人? 第二步求:气象小组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小结)

(三)反馈练习

(生分组完成,完成后请生说出运算顺序)

生独立完成后小结。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57页的练一练1、2题。

分数除法(一)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师:什么是互为倒数?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用涂一涂的办法把4/7平均分成2份在一张纸上表示出来

吗?每个小组把你们准备好的纸条涂一涂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再派代表汇报。 生:每份是这张纸的2/7。

师:用什么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生:用除法计算4/7梅2

师:4/7里面有几个1/7?

生:有4个。 师: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1/7?

生:两个1/7。

师:两个1/7就是几分之几?

生:2/7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涂一涂的办法把4/7平均分成3份在一张纸上表示出来吗?每个小组把你们准备好的纸涂一涂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再派代表汇报。

生:每份是这张纸的4/21。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相当于求4/7的几分之几?

生:把4/7平均分成3份,相当于求4/7的1/3

师:如何用算式表示上述过程? 生:板演用算术表示

4/7梅3 =7

4脳1/2=4/21

师:做书上20页的做一做,想一想

师:你在以上的练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

生: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同学们再齐读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

生:齐读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分数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生: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同学们再齐读分数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

生:齐读分数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会不会运用分数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呢?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看屏幕:

师:1、把4/5米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多少米?

生:板演

师:2、如果把4/5米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多少?

生:板演

师:3、请你当法官,用手势表示(说明理由)

生:按老师要求完成第3题练习

师:4、我是计算小能手

生:板演

师:5、3袋味精共重750克,每袋味精重多少千克?

生:板演

师:填一填

生:口答

师: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生:自由发表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除法(一),对分数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关于分数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一定要记住,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学习去巩固。

分数除法(二)


本学期学校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同课同构异讲高效课堂,年级组成员共同备课,设计教学环节,讨论每一节课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措施、课堂流程。教师们认真交流,每一环节如何设计,如何连接,细细的争论,斟酌着确定。汇报课一节节展开,虽说是同教学设计,同课件,由于不同个性教师,不同的学生上课,我们还是领略了不同的课堂风采。这样的备课上课形式虽说有点死板,但对于我们新建学校来说,新老师的创新与老教师的老道相得益彰,对学校新教师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有着丰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的思维添加了新的活力。下面结合课例是我对五年级集体备课汇报课的思考:

五年级三位老师,一位是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学优秀的老教师,两位刚参加工作2年的新教师。从教学设计上看,第一环节复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口算,导入部分让学生猜想如果除以一个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新课探究部分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猜想-----是否也是乘除数的倒数呢?有整数除法包含除引入,逐渐把每份数由整数变成分数,引导学生列式,实物演示初步验证猜想正确,再次出示画一画,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验证----用线段图、或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推理、归纳、证实----建立模型,得出一般的方法。反馈环节注重学生过程的展示,方法的提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设计流畅,合理。

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上:新课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实物演示,学生理解在除法算式的后面直接写出了结果,这样的处理不利于学生观察验证,多媒体是这样展示的:

4梅2=2

4梅1=1

4梅1/2=8

4梅1/3=12

4梅1/4=16

我认为如果在学生列出算式,观察实物演示,用语言表达出思考思路时把乘法算式直接在等号后面展示出来更有助于验证猜想。

4梅2=2

4梅1=1

4梅1/2=4脳2=8(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物演示分法,用语言表达出一个饼可以分成2分,4块饼就是4脳2=8份。)

4梅1/3=4脳3=12

4梅1/4=4脳4=16

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在完成四个例子以后出示: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梅1/2=4脳2=8

4梅1/3=4脳3=12

4梅1/4=4脳4=16

结果三个班学生在这里都出现了这样两句话:

生1:分母每次加1,借结果每次加4。

生2:每次多分了4份。

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思考一方面是教师问题不太精确,可以这样问: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如果在引导学生根据实物演示分法,用语言表达出一个饼可以分成2分,4块饼就是4脳2=8份时,就直接在等号后面写出乘法算式,这样在提炼出这些算式是学生思考就不会发生歧义。

课堂细节处理上在再次验证环节,让学生画一画

有1根2米长的绳子。

截成每段长1/2米、1/3米、1/4米,分别可以截成几段?三个问题,请你任选一个画图并列式验证。

教师在处理时三个老师都是代替学生在展板上展示了一遍,没让学生具体阐述画法与结论。我认为此处可以挑选三位不同的学生来阐述自己的思路,全班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思路的清晰。

两位年轻教师在学生的做题习惯,学生课堂反馈方面有进一步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要在课堂上再放开一些,能教给学生完成的决不代替,还课堂与学生。

乘除法的关系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乘除法的关系》,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乘除法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1~15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并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园玩一玩。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情景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

教师板书算式:12×5×4=24012×4=4848÷4=1248÷12=4……

(2)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都是乘除法算式。

学生2:12×4=48和48÷4=12这两个乘除法算式有相同的地方,好像有点关系。

……

(3)同学们观察得好,你能观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从情景图中知道: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

12棵树上挂了48个灯笼。

通过这3个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

12×4=4848÷4=1248÷12=4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都说的是同一件事。

学生2:…

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得很好,找出了这3道算式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继续来研究下面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学生选择两个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请在12页上写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汇报。

3?讨论

0不能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先计算下列各题:

(1)0÷4=0÷5=0÷134=

(2)0÷0=6÷0=

学生猜一猜这两组算式的商是几?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4?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都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对口令,然后同桌互对口令。

2?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读题,问:从题目的要求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写出依据。

抽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2.练习三第2题和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说出依据。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第4,5题,学生独立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3页例3,第14页课堂活动中第3题以及练习三第6~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整除,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2?在区别“除尽”与“整除”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学例3

(1)口算。

(教师板书结果)

6÷2=39÷2=15÷12=250÷50=26÷13=25÷7=160÷1=0÷9=76÷21

(2)观察口算题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议一议。

(3)全班按小组汇报交流发现的情况。

(算式都是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除尽”和“除不尽”两类,或有“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类……教师将学生发现的情况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讨论,同时注意引导得出“整除”来)

(3)教师小结出整除的意义。

像6÷2=3,0÷9=0……这些除法算式都没有余数。

6÷2=3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让学生齐读书第13页)

再让学生尝试说说:250÷50=,26÷13=,谁能被谁整除。

(4)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在表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特点?每个学生举出几个表示整除的除法算式。

2?“说一说”下面哪个算式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反馈。

重点讨论25÷4中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吗?

(2)教师小结:要判定算式中除数能否整除被除数,要看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才能确定。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3题:学生读题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抽生订正,请同学帮助有错的同学并说明理由。

2?练习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回答,再集体订正理由。

3?练习三第8题:学生先独立试做,订正时抽学生说说依据。

4?练习三第10题:学生独立试做,再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练习三第13题:学生独立思考后试做,对有困难的同学可在小组中商量,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9,11,12题。

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37—P38,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懂得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呈现问题情境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5+5+5

12+12+12+12+12 (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4.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5.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关系

(一)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1.将上题其中一道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指名改写)

2.你能仿照这样写三道算式吗?

3.观察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1)小组交流

(2)反馈、讨论

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写算式各部分名称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 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投影出示:( )×8=24

5×( )=30

(1)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2)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求吗?

①指名回答

②同桌互讲

引导学生发现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情况下用除法求。

2.揭示除法的意义

(1)除法实质上是求什么?

(2)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三)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22881÷263=87 2.472×23=10856

87×263=( ) 10856÷472=( )

22881÷87=( ) 10856÷23=( )

3.( )×15=105 4. ÷ =

105÷( )=7 × =( )

( )÷( )=( ) ( )÷( )=(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4小题中 、 、 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 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改编应用题

1.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投影出示)

列式、计算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一道除法应用题。

(1)4人小组互编

(2)指名编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课题: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摆卡片,拼问题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沟通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与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学会根据需要提取和处理信息,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将符合本课所学的生产、工作、价钱、行程的问题各选一道,每题分为三张小卡片,卡片正面为条件,背面为相应内容的问题.如:

卡片1:正面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背面为“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卡片2:正面为“从甲地到乙地行驶3小时” 背面为“从甲地到乙地行驶几小时?”、

卡片3:正面为“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 背面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制作这样的卡片三到四组(可以掺入多余条件).

活动过程

发给每个学生或每组一份,使学生通过动手拼卡片,寻找相关的条件和问题编题,说明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的得失:

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运用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来学习的,所以一开始的复习给学生们新知识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们能够顺利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比较恰当。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使学生明确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3、把课堂教学放手给学生,学生们在预习中积极探索,变枯燥为兴趣,变新知为熟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由于时间安排充足,所以例1教学过程比较详细,例2的时间就不是很充足了,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练习量减少了。

学生自主性的表现:

1、大部分学生在课下能够认真预习、积极动脑,课堂上积极举手,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2、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突出重点,找到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有的同学甚至不局限于课本,积极探索,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3、个别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被动,需要积极引导,教师对个别优秀学生能力估计太低,练习题的梯度太小,好学生的潜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分数与除法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分数与除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数上册P39-40

(二)、本课的基本理念

在分饼具体活动中,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交流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1/2,7÷3=7/3。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操作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知道了除数不能为0。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就显得比较轻松。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在以后的应用较少,因此要求不必过高,难度不要过大,只要学生会做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六)、教法选择

教师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在归纳出关系式后,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关系式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理解,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最后再讨论探索出假分数的方法,并练习巩固。

(七)教学准备:圆片若干

(八)、教学过程

A、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在昨天的学习中,你认识了些什么?

2、能来试一试吗?(出示小黑板)

2个1/3是( )。 ( )个1/8是3/8。 14个1/9是 ( )。

4/5里有4个( )。 15/8里有 ( )个。 2里面有 ( )个1/4。

B、探索新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解决问题1:

( 出示小黑板)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

师:老师这儿有些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来解决吗?

(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完成,教师巡视)。

抽生全班集体交流,同时集体订正。(要组织引导学生说清其算式的意义和商的由来等)。

②解决问题2: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方法同上)

③(师指板书上的算式与商)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和同学交流一下

(生独立在草稿纸上写,师巡视)。

④抽生交流,师适时板书

被被除数÷除数 = (除数不为0)

⑤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为什么?

⑥师:除法与分数有什么区别?

⑦练习1:将下列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独立练习后订正,1小题和5小题说方法)

4/5= 19/8= 21/3= 13/5= 15÷= 4÷17= 24÷89= 1÷22=

2、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①师:你能运用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来试一试解决问题吗?翻开书P39,试一试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②师(指板书):这样把7/3化成带分数?小组讨论后汇报。8/4呢?

③师生小结: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要用分子去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除得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④练习2: 把21/3,19/8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⑤你能把二又三分之一化成假分数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⑥归纳小结: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做分母,用分母与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做分子。

⑦练习3: 把三又五分之二 ,四又九分之一化成假分数。同桌互说方法。

C、练习巩固

书P40 2—4 题。( 独立练习后集体订正等。)

D、全课总结

(九)、板书设计

除法应用题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页例题。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与除法应用题有关的数量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解答应用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乘法数量关系推导出除法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黑板的右侧贴卡片。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应用题中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并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评:通过复习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引入新课,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选择学习目标

看到这个题目后,你想学到哪些知识?

2.教师把同学们说的内容归纳后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评析:学生根据课题,选择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兴趣。]

三、新课教学

1.学习例题

(1)自己读题,想一想,这道题已知什么?怎样列式?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师贴出卡片。

(3)出示例题第(2)题,请学生认真读题,想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4)学生讨论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师强调: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推导出来的。

(5)在解答例题第(1)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编成另一道除法应用题。

(6)改编的这道题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题中的第(3)题。

(7)引导学生回忆是怎样学习例题第(2)题的?

(8)根据例题第(2)题的学法学习例题第(3)题,并在练习本上解答写出数量关系,小组评议。

(9)请学生板演并讲思路。

[评析:例题中的3个小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教学习方法,由扶到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在解答(1)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编出另一道除法应用题,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

小结: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通过例题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根据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可以推导出两个除法数量关系,并且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可以解答相应的除法应用题。那么能不能根据一个除法数量关系推导出另一个除法数量关系和乘法数量关系呢?(给学生时间思考并回答)

[评析:小结的设计注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2.做一做。

出示投影(做一做)

(1)请同学读题,根据题意解答并推导数量关系。

(2)根据(1)题编出两道相应的除法应用题,并且独立解答,再讲思路。

[评析:对做一做,教师采取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做,意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3)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数量关系,找出记忆方法。

小结:同学们真动脑筋,比老师想的还好,只要记住其中的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就可以推导出另两个除法的数量关系。

四、巩固强化

1.根据一个数量关系推导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出示卡片)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单产量 数量=总产量

2.在练习十九中选出一道求"总产量"的应用题,口头列式并解答。

3.再分别找出求"数量、单产量"的应用题,并补充缺少的问题,再口头列式解答。

[评析:选题、补充条件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推导常见的数量关系?师生共同概括。

六,布置作业

根据乘法的数量关系推导出除法的数量关系,并编出相应的应用题,解答出来。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采用根据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推导出相应的除法数量关系。选题、编题、补充条件问题等多种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尤为突出。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除法》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除法》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49~50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1~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鈥?鈥潱?/p>

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梅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1梅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示意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这个蛋糕的 ,就是 个鈥?鈥潯?/p>

板书:1梅3= 1/3(个)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1)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3)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3梅4=3/4 (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鈥?鈥潱┢骄殖?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鈥?鈥潱┢骄殖?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 表示的意义。

3.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观察13= 34= 这两道算式,

想一想

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总结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 (b0)

(4)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5)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教学例3: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710

(2)怎样计算?。710=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的第1、2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怎样计算。

第3、4题: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5、6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作业:练习十二7----11题,选作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1:13= 1/3(个)

例2:34=3/4 (个)

例3:710= 7/10

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乘、除法进行验算,以及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十五第3题)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五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x6:二: 12x3::: 24x4:::

24÷4= 36÷12= 96÷24=

24÷6= 36÷3= 96÷4=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乘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对乘法来说,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在课本第75页上把乘、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填写完整。

指名一人在小黑板上填写。

集体订正。

说明: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用其他两个数相乘或相除表示出来。

2.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用。

(1)提问: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两方面的问题?

(2)“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乘法是怎样验算的?这是应用了哪个关系式?

做除法是怎样验算的?应用了哪个关系式?还可以怎样验算?

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指出:应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乘、除法计算的验算。验算的方法是把算出的得数看做已知数,根据关系式来验算,看验算时算出的结果是不是算式里原来的数。

(3)“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应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j。在求未知数j时,先看上在算式里是未知的什么数,然后根据刚才的关系式想j等于什么,并列出式子,求出结果。

三、课堂练习 ·

1.练习十五第4题。

(1)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老师板书。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关系式来写出这两道除法算式的?

指出: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互相联系的。

(2)指名口答第(2)题,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根据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出这样两道算式?

指出: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商x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所以根据一道除法算式,就可以写出相应的一道乘法算式和另一道除法算式。这是互相联系的三道乘、除法算式。

2.练习十五第6题。

(1)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列出等式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y的等式解答时,最重要的是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这样才能正确求出j的值是多少。

3.练习十五第7题。

根据图中商品的标价,你能想到哪些乘法或除法问题?

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或除法算。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练习十五第8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老师在小黑板上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提问:这些数量关系式里都是哪三个数量?根据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式可以写出几个除法数量关系式?写除法关系式时要怎样想?

(用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5.第77页思考题。

(1)第(1)题。

提问:积的个位上8是哪两个数乘得的?第二个因数个位与第一个因数十位上5乘满10吗?第二个因数个位是几?第一个因数个位呢?

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十位上5乘满10吗?、第二个因数十位上是几?

请你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2)第(2)题。

商的个位上应该是几?你是怎样看出来的?除数十位上是几?为什么?十位上的商只能是几?为什么?

你现在能填出所有i i里的数吗?先试一试,再说一说是怎样

想的。(这里既可以继续一位一位推算出每个1 |里的数,也可以用商乘除数先求被除数,再做每一步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再说一说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五第6题。

浙教版数学四下:《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7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道乘、除法的意义,懂得在除法里不能用0作除数的道理。

2.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会应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3、明确乘、除法中各名称之间的关系。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先口算,再想想每组中各题有什么联系?(投影出示)

目的:让学生感知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乘除法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关系。(揭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乘法的意义。

(1)出示例1中(1)。(投影)

让学生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进行解答。师板书:

加法算:50+50+50=150(本)

乘法算:503=150(本)

(2)引导学生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解答后,师着重问:

a、此题为什么可用乘法计算?如上题中每班本数不同,还能用乘法计算吗?(强调相同加数的含义)

b.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哪一种算法简便?你能举例说明吗?

(强调简便运算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例子中体会到乘法比加法计算简便)

c、谁能说说乘法表示的意义?(让不同层次学生回答)投影出示乘法的意义,学生朗读并理解。

2.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关系。

(1)让学生将例1中(1)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得例1(2)、(3)题(投影),指名板演,各自解答。

(2)引导学生找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概括出除法的意义:

观察:三个算式,说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

分析比较提问:

a、乘法算式中的积和因数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

b、求两个因数的积用什么方法?求另一个因数又是用什么方法,

C、概括出除法的意义。(投影出示)

(3)结合例1说说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关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含义。

3.尝试练习:试一试。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根据,以巩固乘除法的关系。

4.讨论:在除法里0能作除数吗?

(1)将05=0改成除法算式。练后讨论:00=?引导学生分析:如果0可以作除数,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得:商0=0。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所以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2)50可以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引导分析得:当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从而提醒学生注意:在除法里,不能用0作除数。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强调不能用0作除数)

2.练一练第2题。练习后问:为什么这样做?以加深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

3.练一练第3题。问:怎样改编,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认真思考,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回顾小结一下,每位同学都认真思考一下: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六)作业:《作业本》第32页[三十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除法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