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集锦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4-01-04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集锦。

关于写教案你有哪些心得?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教师就要首先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错而激疑,把启发的要点落在诱导推理,在开始讲课前,老师都会打开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教案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写在教之前,是预期,88教案网小编汇总了海量资讯为大家带来这篇“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希望您能从本文中找到自己的盲点并加以改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个饼共得到12个,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 =( )÷( ) ( )÷24= 9÷9= 0.5÷3= 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解释0.5÷3= 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 )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平均锯成3段,平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2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分数与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3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是本册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彻理解这类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等方法,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

这节课我首先复习了以前的知识,找出题中的单位“1”以及写出含x的代数式,这两道复习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但在第二题中,缺少了线段图,赵老师给我提议可以给出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出线段图。线段图是学生必须要会画会理解的重点内容,在这一问题上,我有欠考虑。

展示出例题:某学校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其中有美术小组和航模小组,并且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一、我让学生大声读题并思考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都表现得不错,但这里只有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及关系,并没有提出更高的有挑战的要求,是课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当成了没有良好阅读题目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的学困生。

二、是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在课前准备课的时候,我就思考是否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出线段图,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特殊性,放弃了这个想法,最后还是由我带着学生画出线段图。这样缺乏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画线段图的重要性。

三、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这个知识点也是本班学生的一个难点,经过我再三的引导学生准确无误的说出了等量关系式。

四、根据本题的等量关系式,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析题意得出单

...

延伸阅读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00字


这里是88教案网的编辑准备的您可能需要的“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希望您在阅读中有所发现。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就要提前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应注重教育教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控性。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篇1】

一、教材的处理

按照教材安排,用分数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第二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第三单元。如果分开来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受定式影响,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都用乘法;学分数除法时又都用除法,看似掌握很好,一旦混合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混淆,看来还没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题的分析方法。因此,我们就把两类应用题放在一节课进行对比教学。

二、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

启动体验阶段。我通过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调动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积极性。

体亲历时阶段。首先是自主体验,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是小组体验,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最后是班级交流,呈现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分享他人的成果。

总结内化阶段。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感悟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应用提升阶段。这个环节分成2步,(1)基本练习,通过比较,进一步巩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拓展练习,通过让学生解决较难的此类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

这节课,我不仅关心学生是否会解答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首先通过让学生独立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法得出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先划出题中的关键句、圈出单位“1”,再写出关系式,然后代入数据,最后列式解答。

四、不足之处

在练习时,大部分学生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仍有个别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这少部分学生,教师既要肯定他们的方法是正确的,但要引导他们最好采用所学的一般方法, 这样便于学习“稍难的分数、百分数的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所以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渗透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篇2】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平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习环节: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篇3】

夯实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情况。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实际上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平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第二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不足之处:

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容易颠倒。

改进措施:

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

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篇4】

该信息窗选取了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做书信袋和给洋娃娃做小裙子的素材,并展现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袋需1/5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2/5米;用4/5米布给洋娃娃做小裙子,做一条需要4/25米。通过让学生提问题,引出对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

教材中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借用信息窗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袋?从而引出整数除以分子是1的分数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教材提供了直观图,分析1里面有5个1/5,2里面有(25)个1/5,即10个1/5.通过21/5=25=10,引导学生发现2除以1/5等于2乘1/5的倒数。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也是解决整数除以分数的问题,但分数的分子不为1.同第一个红点问题不同的是,2里面有多少个1/5,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2里面有多少个2/5,是先看2里面有10个1/5,然后把每2个1/5看作一份,10个1/5就看作5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2除以2/5就等于2乘5的倒数。

在两个问题都解决之后,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呢?由于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也包括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中绿点标示的问题:4/5米布可以做几条裙子?不再借用直观图,而是让学生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在展示题目后,给了学生一定程度的提示,让学生自行完成计算过程。

本信息窗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教学信息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练习中的3、4、5、6、7题;第二课时为练习课,主要处理自主练习中的其他题目。

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时,可以接着第一个信息窗的情境介绍,引入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梳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的过程,是搜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零乱,此时,教师要注意分类整理,板书出本节课所需要的数学问题。

2、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想办法算出得数。即使学生在计算时有困难,老师也不要做过多的提示,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经历思考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创新。

(2)组织交流,解决问题。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和组间交流。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及时的收集信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困难较大,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直观图,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找到明确1/5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1/5米。通过分析可以明确1米里有5个1/5米,2里面有(25)个1/5米。所以21/5=25.学生可能对21/5和25相等有异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意义上,寻找相等的理由。学生得出结果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由21/5到25的变化,5和1/5互为倒数,2除以1/5等于2乘1/5的倒数。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教材中的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让学生试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倾听,根据学生的情况抓住时机,适时做有针对性的点拨。

第二个红点部分解决的是整除除以分数,且分数的分了不是1的除法。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根据信息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独立分析探究。学生可能会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22/5=252,教师接着引导252=251/2=22/5.如果学生独立探究有困难,教师就可以通过直观图,让学生分析,然后通过对比发现2除以2/5就等于2乘2/5的倒数。对于这个问题,要将教学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与计算方法的探索上。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使之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推导,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215、225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最后归纳概括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绿点问题,4/5米布可以做几条裙子?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4/54/25,并独立解决,交流中可以让学生做简单分析。

3、总结推广,应用问题。

组织学生对前面解决的三个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回顾,找出其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把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普通方法总结出来,包括分数除以整数也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对分数除以整数同样适用,从而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如果学生总结有困难,也可以放在自主练习之后安排总结计算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

关于自主练习。

第1题是分数口算的综合练习,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练习时,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一看、二想、三计算,先看清运算符号,想清算法,再进行口算。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第2题,是一道分数除法的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对列式可能会有困难,可以让学生把分数换成整数来理解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这道题有两种情况,第一题是分数除以整数,第二小题是分数除以分数。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解决第一小题一根蜡烛,2小时燃烧了9/5分米,1小时燃烧了多少分米?,让学生明确:燃烧总量时间(小时)=每小时的燃烧量,在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来独立列式解决第二小题,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分清谁做被除数,谁做除数。最后在全班交流。

第3、5题属于仿例练习,建议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第6题,可以让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列出算式。

第7题,火眼金睛辨对错。教材安排的三个题目中前两个是错误的,主要针对学生计算中易错的地方来设计的。使用中不但要让学生改正,而且要让学生讲清错因,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分数除法应注意的事项。

第8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比较谁走得快?让学生明确:谁的速度快谁就走得快。所以首先要利用路程时间=速度算出每人的速度,然后进行比较。

第9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旨在打破学生的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的整数除法运算使学生认为商一定小于被除数。这个定势在学习小数除法时已得到修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讨论,如情况允许,最好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最后得出答案:如果除数小于1,商就大于被除数;如果除数大于1,商就小于被除数;如果除数等于1,商就等于被除数。从而加深对除法算式具体含义的理解。

第10题属于上一单元学习的旧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引导学生注意选择有用的信息。

第11题,可根据学生熟知的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算式,计算出结果后再组织交流。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篇5】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内容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从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篇6】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个饼共得到12个,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 =( )÷( ) ( )÷24= 9÷9= 0.5÷3= 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解释0.5÷3= 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 )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平均锯成3段,平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起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1.教师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恰当地选择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把6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和3个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在这教师还注意制作课件,说明一块饼的1/3也就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引领。2.在解决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几块?这一重难点问题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操作、发现、迁移、归纳,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的交往互动。 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一分,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关于“分母不能为0”这个环节,教学中如果能放缓脚步,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分数,或是启发学生发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不能为0。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集锦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集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1

应用题的教学无论在乘法还是除法中都是重点中的重点,特别是教学除法时,再对比乘法,学生的思维零乱一下子很清楚看出。到底是用除法还是用乘法来解答,是关键,所以教学时该如何把握每道题的重点,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是难点。

分数乘法及应用中,也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的非常好。而学习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则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两个问题正好相反,一个是已知“单位1”,一个是要求“单位1”。

所以引导学生审题、找关键的句子或者词语,找单位1、画图分析,写出等量关系。课堂上,我让学生读题(至少3遍),找出关键的句子(谁的几分之几是谁),单位就是(几分之几的前面那个词语),这些好像都不难,难的是写出等量关系,特别是一些隐藏的关系,如:“原来的1/3”,那么隐藏了“实际”的。对于画图也是一个挑战,学生不懂几分之几对应的量,为什么要这样画?

在巩固练习中,我有意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一道除法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并观察、分析,学生们通过这两道题建立起了表象,对这两种题型及其解法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在反复寻找单位1和画图,写出等量关系后,接下来的几道题目中,很多学生都能够独立解答,但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第二课时的再次启发吧!

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2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3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都深感在此处和学生说不清,教学效果不佳。我个人通过在本段时间的教学和反思,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窍门”,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要想第三单元学生学的顺利,第二单元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铺垫好。

一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二是,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1”。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1”的方法:是“谁”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最简单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

三是,学生要熟练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1”(因为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四是,能根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根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

例:“柳树是杨树的 ”等量关系式:杨树× =柳树

“柳树比杨树多 ”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 =柳树 或者 杨树×(1+ )=柳树 这样学生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

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习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的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学生学习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1的知识,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就要对应复习第二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2和例3的知识。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读题、分析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常常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现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 。引导学生分析:①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②谁是单位“1”?(杨树)③多 是多“谁”的 ?(多杨树的 )④到底多多少,具体的量怎么算?(杨树× )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 。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 =柳树)

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1+ )=柳树 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①柳树比杨树多 ,就是比单位“1”多 ,柳树应该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 = )②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 ,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③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 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

总之,我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班级成绩也在学年一路领先。

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4

对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刚刚学完感到很乱,很难!

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这部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学生一一学完之后就乱了,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分数乘除法的所有类型全部给出了一组对比练习,内容一样,只是单位“1”不同,经过这样6组的对比练习,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以前讲的规律的实用性了,进而使他记住这个规律,这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掌握方法,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是不按照讲的方法去思考,特别是后进生,你讲的全能听懂,做题多数不会,你引导这问他就会了,这就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把老师归纳的知识往心里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计算不准的现象特别严重。列式正确,计算错误的同学不止一两个。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给他们总结方法,也让他们养成总结规律方法的好习惯,并把计算的训练常抓不懈。

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5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复习时要注意三种分数应用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以上就是《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集锦》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