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44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高中曲线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专题44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44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专题44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1)。民族解放运动:

1.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海地革命,打败了法国殖民者,建立了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810年至1815年,各地独立运动先后失败,与拿破仑占领西葡及拿破仑败亡相联系。1816年至1826年,独立运动再次高潮,各地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分别建国。1824年葡属巴西独立。推翻了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3.亚洲革命风暴: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加紧对亚洲地区的殖民统治,亚洲人民掀起了反殖民统治的斗争,领导力量是封建统治上层和农民阶级,斗争方式采取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主要革命运动有:房价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房价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房价印度民族起义,房价后三次起义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到了顶点。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房价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双重性质,沉重打击了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房价但都失败了。

4.亚洲的觉醒: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房价,房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亚洲部分国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斗争,房价斗争方式采取合法政治斗争同武装斗争相结合,民族解放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亚洲进入觉醒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有,房价朝鲜人民反日斗争、中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房价伊朗和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它们大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双重性质。房价

5.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房价这一时期,房价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阿拉比领导的埃及人民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领导的抗意战争,都是其中突出事件。房价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拉美国家普遍取得民族独立,建立了共和国,由于内部政治上形成考迪罗体制;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盛行;文化思想上传统天主教的影响;外部在列强的经济和军事侵略下,拉丁美洲实际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很艰巨。房价这一时期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突出事例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0年,房价推翻了迪亚斯政权,挫败了美国的干涉。房价1917年制定了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房价

6.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二战”结束。开始有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包括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它们普遍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结合。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房价二战进一步扩大,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在美国华盛顿签定,房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它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民主国家先后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协调对法西斯的军事行动和确立战后处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房价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措施。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房价殖民地、房价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房价

(2)。社会主义运动

1.社会主义运动的初期阶段:①马克思主义诞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必要条件;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日益暴露;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运动实践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理论成果,1848年《共产党员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要求无产阶级斗争由分散走向联合。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团结与协作的新阶段。③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发动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以无产阶级国家机器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措施。但由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广大农民,特别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公社最终失败。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房价

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19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工人运动,又逐步走向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成立。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不同,它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并被各种机会主义宗派控制,支持本国政府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自生自灭。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诞生了列宁主义。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列宁的坚持下,大会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否定了第二国际通过和平改良途径和议会斗争,无产阶级也能取得政权的错误观点。列宁获得多数派的拥护,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房价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房价

3.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房价

(1)俄国十月革命:①原因:俄国军事封建色彩浓烈,对外依赖大,房价各种矛盾特别突出,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房价有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并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有农民作为同盟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并镇压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推翻了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②巩固政权的斗争: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房价废除等级制度和教会特权;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房价没收地主、房价皇室、房价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房价退出战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配给制、监督小企业等);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房价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新经济政策:①原因:经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②内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有限度租佃土地、雇佣劳式;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国中小企业;自由贸易,按劳分配。③影响:表明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办法;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确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房价

(3)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①苏联模式的形成: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施五年计划建设;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②特点与评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房价这一特点基本上适应了当时苏联的内外形势,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存在一系列严重的弊端,经济缺乏足够的活力、动力,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缺乏民主,房价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严重,日益阻碍苏联发展。③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房价

(4)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房价

①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及小修小补而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失败。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终因出现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问题而失败。波兰波滋南事件后,房价哥穆尔卡提出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但没有取得明显效果。房价匈牙利事件后,卡达尔领导的改革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房价市场积极作用有机结合地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仍然失败。捷克的改革因苏军占领而中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②东欧巨变:东欧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丢失了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究其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采用苏联模式,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改革没有打破旧模式,酿成经济、政治危机;各国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及西方“和平演变”是外部原因。房价

③苏联解体:1990年,苏共决定实行多党制,导致苏共分裂和混乱。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签订,苏联变成松散邦联。房价“八一九”事件发生后,叶利钦掌握政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巨变;同时分离势力加剧增长。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成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究其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是剧变的直接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剧变的外部原因。房价

精选阅读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学案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学案


(一)知识目标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共产国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作用,提高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客观上:①经济状况: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②社会矛盾:当时俄国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诸多矛盾交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③一战的影响: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经济濒于崩溃,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可能;帝国主义大国忙于一战,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
主观上:①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成熟,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②无产阶级力量强大;③有广大的农民和被压迫民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

(1)客观条件:a.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物质基础)
b.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主要原因)
c.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催化剂)
(2)主观条件:a.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成熟;
b.俄国无产阶级坚强的革命性;
c.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的同盟军——农民.
例题1: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要物质前提是:
A.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优势,生产力水平低下
B.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很大,大工业不发达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俄国经济政治的落后性
例题2:
一战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②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在欧洲忙于厮杀,无暇东顾③俄国已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④没有一战便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
例题3: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最优越的条件是
A.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俄国无产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
C.俄国无产阶级由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
D.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答案:BBD
2、经过:
十月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对立。
(3)《四月提纲》,指出了革命的任务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
(5)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附:十月革命的特点:
首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又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第三、它采用的是武装起义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第四,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
附: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及中国革命道路的比较
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革命胜利转向农村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中共最初采取俄国的经验,坚持城市中心论,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开始开创一条从城市转向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造成两道路的不同是由中俄两国国情决定的。俄国十月革命前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城市中反动势力相对弱,无产阶级力量强,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力量的集结地,广大农村反动势力薄弱,因此适合工农武装割据。
附: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异同
相同点: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都领导了革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两次革命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②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并且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③由无产阶级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命,都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④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⑤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不同点:①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俄国十月革命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其他地区。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③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例题1:
二月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D.无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例题2:
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能够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出现
B.武装力量掌握在彼的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
C.《四月提纲》的发表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例题3: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不同的有
①革命性质不同②革命方式不同③革命的对象不同④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②
例题4:
七月事件的发生表明
①政权已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③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④必须采用暴力夺取政权的方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②③
例题5:
十月革命的特点有
①首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胜利的榜样②十月革命走的是从中心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道路,并通过暴力夺权得以实现③经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性质不同急剧发展的阶段④布尔什维克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②③
答案:ABBAA
(二)历史意义:
(1)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打破了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新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3)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4)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例题: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主要是因为
A.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B.它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C.它是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它极大地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
二、苏俄巩固政权的斗争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1)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2)英法美日等敌视新政权,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内外政策:
①对内政策:
(1)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建红军。
(3)先是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e、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②对外政策:1918年,为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从而巩固新生政权。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争,红军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俄政权得到了巩固。
重点:如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①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正确的。它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的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②有些措施超出了战争需要。无代价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用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所需要的,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需的;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③特点就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政策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商品和市场关系的否认,他们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需求,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弊端十分明显,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例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B.巩固新生的苏俄政权
C.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例题2: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以及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B.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其特点是撇开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例题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突出的内容表现为是
A.无代价的征收农民的余粮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D.“不劳动者不得食”
例题4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政权性质的是
A.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宣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签订《不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例题5: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最能反映俄国人民强烈愿望是
A.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宣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签订《不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答案:ADBABC
三、社会主义的过渡(自读)
1、背景:
(1)经济方面: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大旱造成了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2)政治方面: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发生暴动。
2、时间:
1921年,俄共“十大”后,苏俄进入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期。
3、内容:
(1)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多种经营方式,利用利润刺激生产。
(3)实行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调节生产。
(4)实行按劳分配,它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4.意义:
(1)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苏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附:(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①核心内容是,在改革旧经济关系、建立新经济关系方面用逐步过渡的方法代替直接过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在保证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建立工农经济联盟,吸引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一切力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经济。②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份和资本主义成份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的经济基础。③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布尔什维克党企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内战争结束后,非常措施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加强,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危机,说明它已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的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它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建立:
1922年年底,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加盟的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991年解体,历史上存在69年。
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工业化:
1925年12月,苏联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与西方国家不同)
结果:
从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完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例题1:
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不同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例题2: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最大成绩是
A.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使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苏联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C.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答案:AA
2、农业集体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
例题1:
1927年后苏联农村的生产资料状况是
A.农民私有B.集体所有C.全民所有D.社会所有
例题2:
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个体小农经济改造采取的政策是
A.鼓励发展B.取消兼并C.行政强迫D.消灭
3、存在的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2)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例题1: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B.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D.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例题2:
苏联工业化实现是在
A.联共(布)“十四大”之后B.联共(布)“十五大”之后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例题3:
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质是
A.把苏联建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对抗资本主义的进攻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例题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高积累、高速度,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C.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D.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DBC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重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行,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主要特征是: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②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导致个人的高度集权。
这种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战后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它日益阻碍苏联经济和其它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21世纪教育网

1、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1)内容:它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2)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特点: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评价:
(1)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
a、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
b、对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以及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
(2)该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以后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4、苏联大清洗:
1935—1938年,苏联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其产生的原因:
(1)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根本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3)斯大林个人的错误观点。
(4)复杂的国外形势的影响。
影响:大清洗运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处于不利形势的原因之一。
例题1:
苏联1936年宪法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B.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C.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
D.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例题2: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之所以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因为
A.它宣布了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了苏联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C.它规定了苏联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D.它反映了苏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例题3:
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经济体制,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险恶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
B.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D.后来严重的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例题4:
下列哪些属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造成的消极后果
①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②斯大林个人崇拜日益严重③肃反运动扩大化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的严重破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答案:BDCA
附:苏联20—30年代的经济政策与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经济政策比较
两国都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都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都是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推行的经济政策。
苏联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允许国内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新中国初期,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党和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至1956年又实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之,苏俄是没收私人资本,而中国实行赎买政策的和平过渡。
附: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影响深远。这种体制忽视了民主与法制,导致个人高度集权。在我国由于该体制推行,“左”倾路线占主导,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产生。因此当前我国经济上要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个人专断。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996年的大纲规定如下:“世界现代史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始”,2000年的新大纲,不但再次明确提出俄国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而且比1996年的大纲提得更清楚,规定得更明确。新大纲指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坚持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开始在人类出现,虽然它在是在少数国家、甚至在个别国家出现,虽然它在以后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严重的曲折,但十月革命终究标志着人类历史新的一页揭开了。因此人们在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总是正确地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近年来,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出现了一些新的意见,主要是认为,现代史的起点应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帝国主义形成之时,因此有人提出“世界现代史”应称为“20世纪的世界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世界历史虽然从近代已经开始,但到了20世纪世界才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联系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主要意义上的世界史,在20世纪终于形成。”21世纪教育网


1.(08北京卷,2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
解析:C本题属于简单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可知,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2.(08四川文综卷,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B。从题干中材料分析,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出于苏俄三年内战期间。故B项符合题意。
3.(08上海综合能力,13)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在长达二十多天的航程中,他与船友不可能聊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B.联合国的成立
C.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D.中日甲午战争
解析:B.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他与船友不可能聊到此事。
4.(08年广东文基,34)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D考查基础知识,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的事件也应该发生在巴黎公社之前。
5.(08海南历史,22)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解析:D苏俄时期苏维埃政权一方面是立法机构,因为她颁布了一些列法律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行政机构,因此说其性质是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6.(08海南历史,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材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分)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6分)
解析:
本题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饰变化体现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第(1)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间的可比点,这是做题的关键,可经从时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4分)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2分)。

专题七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


专题七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

●重点关注:

(1)认识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是亚洲各国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列强之间也有不同的扩张特点。殖民扩张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其双重作用对世界的扩张是如此,对中国的侵略也是如此。

(2)了解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几个主要阶段,准确、牢固掌握印度民族起义、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文献等。

(3)认识农民阶级的斗争虽然有破坏旧秩序的革命性,但也有维护旧制度的落后性,甚至有抵抗新文明的反动性(从现代化的世界潮流看),太平天国、义和团就是典型。因此,民族解放的领导责任必须由资产阶级(如印度)或无产阶级(如中国)来承担。

(4)认识全民族抗战是弱国战胜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综合以往的情况看,应对2006年高考,此问题是本专题的重点。

(5)民族独立解放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国情的差异、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又决定了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模式和速度。

●关注热点

要把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寻找最佳切合点、切入点;要用历史眼光、世界眼光、时代意识去解读历史、分析材料、关照现实,得出结论,把热点问题放在历史背景和历史经验中去思考。如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发展与当前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与世界和平发展问题等等。

●知识整合

(一)主体四条线索

(1)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产阶级急需更多的市场、原料,从而大肆对外掠夺和扩张,迫使亚洲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革命风暴);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导致亚洲反帝反封建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亚洲的觉醒);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引起中国的英勇抗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纷纷独立,走上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发展阶段: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战后亚非独立运动)→特殊阶段(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地区变化:美洲→亚洲→亚非拉。

性质变化:反治民侵略的独立战争→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二)知识要点:

主题课文内容知识要点与要求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与亚洲革命风暴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了解英、法扩张的基本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认识列强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掌握资本主义市场建立的成因、过程;

认识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双重作用。

亚洲革命风暴了解亚洲革命风暴的原因、性质、概况

印度民族大起义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领导者、主力,认识其性质与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基本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性质及作用;

认识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了解“亚洲的觉醒”的原因、主要史实、新特点

了解国大党、提拉克、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义和团运动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朴素爱国和笼统排外两重性质及《辛丑条约》的危害

辛亥革命运动(见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进程,明确《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认识20世纪中期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了解中国军民抗日的主要史实,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明确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

亚洲独立国家的建立与经济发展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了解蒙古、朝鲜、韩国、越南独立,印巴分治、阿以冲突

战后初期亚洲独立运动了解中国、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模式

亚洲经济的发展了解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认识民族独立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若干民族解放运动事件的比较

1、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

(1)相同点:①背景: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都在经济发展、民族和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爆发的;②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美在于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特点:以小抗大,以弱胜强;④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2)不同点:①范围:美国独立战争局限于北美13州,而拉美独立革命席卷了整个拉美;②领导者: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是作为一般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③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革命构成了重大影响,美国赢得彻底独立;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殖民主义的新威胁。

2、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1)印度民族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领导力量主要是当地的封建王公,参加者主要是土兵,斗争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最终为英国殖民当局镇压。

(2)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与外国侵略有关,但最主要原因是人民不堪忍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领导力量和参加者主要是农民阶级,斗争对象主要是清政府,也包括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

(1)相同点:①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②都把斗争矛头指向英国殖民统治。③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对运动的领导。④都采取非暴力的斗争方式。⑤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2)不同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领导者决定停止,民族反帝运动进入低潮;埃及取得了有条件独立。

4、1919~1922年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1)相同点:①受十月革命影响。②大战结束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结果。③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的领导。④都给英国殖民统治以打击。

(2)不同点:①斗争方式:印度是非暴力不合作;土耳其是暴力革命形式。②斗争对象和侧重点:印度反对英国殖民当局,争取民族独立;土耳其反对协约国瓜分和素丹封建统治为主。③结果:土耳其赶走外国侵略军,推翻素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印度国大党停止不合作运动,使反帝斗争进入低潮,没有争得民族独立。

(四)走近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

(1)它们均位于亚洲东部,土地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不多,但密度很高。又因韩国和新加坡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它们都属于儒家文化(龙文化)圈,人们通常称他们为亚洲“四小龙”或亚洲“四小虎”。

(2)它们均属于海岛型或半海岛型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多的港湾。面向海洋的有利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3)战后初期,“四小龙”的经济都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的国家或地区虽获得美援,但经济状况变化不大。从60年代开始,四小龙经济腾飞,实现了工业化,国际上称它们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新加坡和韩国创造了“70年代经济奇迹”。

(4)“四小龙”成功的原因: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利用面向海洋、拥有较长海岸线与良好的海港等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投入,劳动力的素质较高;选择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50年代普遍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60年代先后完成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换,一直到70年代。

(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认识

(1)相同原因:受社会主义革命(或国际共运)推动、影响;各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领导力量壮大;西方帝国主义整体力量削弱。

(2)不同特点:①一战后,出现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各国革命的类型和发展具有多样性。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②三四十年代带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二战后,在亚非拉美地区广泛展开,高潮迭起,出现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3)反映趋势:一方面亚非拉国家由被奴役被压迫局面走向独立,第三世界崛起;另一方面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彻底崩溃。

(4)新问题:世界旧的政治格局、殖民体系瓦解,但新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威胁世界安全。一些新独立国家民族矛盾开始显现,如印巴矛盾、中东问题、非洲种族冲突等,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不安定因素。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市场,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第三世界面临的新问题。

(六)印度历次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斗争的特点和斗争结局

(1)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占有,英国殖民者和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这是一场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反英民族大起义,部分封建王公居于领导地位。

(2)19世纪中叶以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英国加强对印度的掠夺和控制,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高涨。代表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国大党提出“自治”的主张,其左翼在这次群众性的、争取自治的反英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印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3)一战后,英国改战时对印度的怀柔政策为高压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具有妥协性的国大党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二战后,英国实力衰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英国被迫公布印巴分治方案,1950年印度宣布为共和国。

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
专题十二 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
一、民族解放运动:
1、不同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原因与特点:
(1)、手工工场时代:A、原因:两种不同类型的殖民主义者(以英荷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较发展的国家和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封建国家)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导致当地人民(包括资产阶级)与之矛盾激化;B、特点:①、基本上由资产阶级领导,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②、在一定程度上发动了群众,采用了武装斗争的形式,取得了成功;③、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拉美国家都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蒸汽时代:A、原因:在欧洲,德、意等国家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在亚洲: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侵略中国和印度等,从而引起了这些国家的强烈不满;B、特点:欧洲:①、德、意由资产阶级领导,以一个主要邦国为主,采取外交与战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完成统一;②、运动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亚洲:①、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进行了反反封建的斗争;②、利用宗教组织团结人民;③、规模大,参加阶级广泛,各国运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支持的作用。
(3)、电气时代前期:A、原因:主要是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粹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并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发生了矛盾和冲突;B、特点:①、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同时进行;②、在资产阶级运动中,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者,并建立本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自己的斗争纲领。
(4)、电气时代后期:A、原因:一战期间及战后,一些亚非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圈套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各国的政治舞台,它们要求获得国家独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导致被侵略国家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于是社会各阶层团结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B、特点: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领导责任;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斗争;③、30年代,斗争矛头指向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部份。
(5)、A、原因: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实力;②、经过反法西斯斗争的锻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力量增强;③、相互支持,联合斗争;B、特点:①、中心先亚洲后非洲;②、持续高涨并取得胜利。
2、民族解放运动几个重要时期的中心和斗争重点:
①、18世纪后期—19世纪前期,重点区域在美洲,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②、19世纪中期,中心在亚洲,带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时期,三大洲的斗争发展不平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主流;④、一战至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时期的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发生的,重心在亚洲和北非地区;⑤、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此时多采取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很多国家还建立了反法西斯民族统一战线;⑥、二战后至90年代,是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胜利的时期,世界上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获得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体系彻底瓦解。
二、共产主义运动: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
①、由空想到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②、由理论到实践: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③、由理想变成现实: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④、由一国到多国: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形成了一个由几个国家组成的地跨亚欧的社会主义阵营;⑤、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探索: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中国模式。
2、社会主义运动经历的重大挫折及原因:
(1)、挫折:①、苏联: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与挫折,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②、5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东欧剧变;(2)、原因: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缺乏基本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除东德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者阳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③、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国际帝国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
3、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①、(了解)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乌托邦》;②、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列宁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⑤、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四次转移:
①、19世纪前期,以英国为中心,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于伦敦、马克思的主要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在英国;②、19世纪中期以法国为中心,在法国爆发了“六月起义”(了解)和巴黎公社革命;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心在德国;④、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心在俄国[苏俄(联)]: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共产国际成立等。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

2.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二、本课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要点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从此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成为世界现代史的主题。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节学过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答:实行新经济政策)②苏联何时成立的?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1922年底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开始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出于经济、文化建设和国防、外交斗争的需要,在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同盟。这样苏联应运而生了。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但是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讲授新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苏联的缔造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他因病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幻灯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的时候,就成了一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列宁的支持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开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请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答略)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②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社会制度不同。②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完成社会变革的任务,更多的是制订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幻灯展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先后建立起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等三个主要钢铁厂;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扩建了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等等。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农业集体化?它取得了哪些成就?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

(答略)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到1933年,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有所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用幻灯展示一则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点: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整个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第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答略)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其次,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凋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迸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同学们想一想,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1934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从基洛夫事件开始,苏联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大清洗运动?(答略)当时,客观地存在帝国主义的颠覆活动和法西斯反苏战争的危险。苏联党内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争论与斗争也复杂激烈。但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势看得过于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当时还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本课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布置作业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