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复习专题七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

民族的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复习专题七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复习专题七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专题七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的发展

●重点关注:

(1)认识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是亚洲各国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列强之间也有不同的扩张特点。殖民扩张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其双重作用对世界的扩张是如此,对中国的侵略也是如此。

(2)了解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几个主要阶段,准确、牢固掌握印度民族起义、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文献等。

(3)认识农民阶级的斗争虽然有破坏旧秩序的革命性,但也有维护旧制度的落后性,甚至有抵抗新文明的反动性(从现代化的世界潮流看),太平天国、义和团就是典型。因此,民族解放的领导责任必须由资产阶级(如印度)或无产阶级(如中国)来承担。

(4)认识全民族抗战是弱国战胜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综合以往的情况看,应对2006年高考,此问题是本专题的重点。

(5)民族独立解放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国情的差异、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又决定了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模式和速度。

●关注热点

要把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寻找最佳切合点、切入点;要用历史眼光、世界眼光、时代意识去解读历史、分析材料、关照现实,得出结论,把热点问题放在历史背景和历史经验中去思考。如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民族经济发展与当前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与世界和平发展问题等等。

●知识整合

(一)主体四条线索

(1)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产阶级急需更多的市场、原料,从而大肆对外掠夺和扩张,迫使亚洲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革命风暴);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导致亚洲反帝反封建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亚洲的觉醒);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引起中国的英勇抗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纷纷独立,走上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发展阶段: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战后亚非独立运动)→特殊阶段(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地区变化:美洲→亚洲→亚非拉。

性质变化:反治民侵略的独立战争→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二)知识要点:

主题课文内容知识要点与要求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与亚洲革命风暴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了解英、法扩张的基本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认识列强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掌握资本主义市场建立的成因、过程;

认识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双重作用。

亚洲革命风暴了解亚洲革命风暴的原因、性质、概况

印度民族大起义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领导者、主力,认识其性质与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基本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性质及作用;

认识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了解“亚洲的觉醒”的原因、主要史实、新特点

了解国大党、提拉克、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义和团运动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朴素爱国和笼统排外两重性质及《辛丑条约》的危害

辛亥革命运动(见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进程,明确《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认识20世纪中期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了解中国军民抗日的主要史实,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明确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

亚洲独立国家的建立与经济发展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了解蒙古、朝鲜、韩国、越南独立,印巴分治、阿以冲突

战后初期亚洲独立运动了解中国、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模式

亚洲经济的发展了解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认识民族独立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若干民族解放运动事件的比较

1、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

(1)相同点:①背景: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都在经济发展、民族和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爆发的;②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美在于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特点:以小抗大,以弱胜强;④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2)不同点:①范围:美国独立战争局限于北美13州,而拉美独立革命席卷了整个拉美;②领导者: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是作为一般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③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革命构成了重大影响,美国赢得彻底独立;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殖民主义的新威胁。

2、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1)印度民族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领导力量主要是当地的封建王公,参加者主要是土兵,斗争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最终为英国殖民当局镇压。

(2)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与外国侵略有关,但最主要原因是人民不堪忍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领导力量和参加者主要是农民阶级,斗争对象主要是清政府,也包括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

(1)相同点:①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②都把斗争矛头指向英国殖民统治。③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对运动的领导。④都采取非暴力的斗争方式。⑤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2)不同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领导者决定停止,民族反帝运动进入低潮;埃及取得了有条件独立。

4、1919~1922年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1)相同点:①受十月革命影响。②大战结束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结果。③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的领导。④都给英国殖民统治以打击。

(2)不同点:①斗争方式:印度是非暴力不合作;土耳其是暴力革命形式。②斗争对象和侧重点:印度反对英国殖民当局,争取民族独立;土耳其反对协约国瓜分和素丹封建统治为主。③结果:土耳其赶走外国侵略军,推翻素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印度国大党停止不合作运动,使反帝斗争进入低潮,没有争得民族独立。

(四)走近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

(1)它们均位于亚洲东部,土地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不多,但密度很高。又因韩国和新加坡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它们都属于儒家文化(龙文化)圈,人们通常称他们为亚洲“四小龙”或亚洲“四小虎”。

(2)它们均属于海岛型或半海岛型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多的港湾。面向海洋的有利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3)战后初期,“四小龙”的经济都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的国家或地区虽获得美援,但经济状况变化不大。从60年代开始,四小龙经济腾飞,实现了工业化,国际上称它们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新加坡和韩国创造了“70年代经济奇迹”。

(4)“四小龙”成功的原因: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利用面向海洋、拥有较长海岸线与良好的海港等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投入,劳动力的素质较高;选择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50年代普遍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60年代先后完成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换,一直到70年代。

(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认识

(1)相同原因:受社会主义革命(或国际共运)推动、影响;各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领导力量壮大;西方帝国主义整体力量削弱。

(2)不同特点:①一战后,出现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各国革命的类型和发展具有多样性。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②三四十年代带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二战后,在亚非拉美地区广泛展开,高潮迭起,出现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3)反映趋势:一方面亚非拉国家由被奴役被压迫局面走向独立,第三世界崛起;另一方面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彻底崩溃。

(4)新问题:世界旧的政治格局、殖民体系瓦解,但新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威胁世界安全。一些新独立国家民族矛盾开始显现,如印巴矛盾、中东问题、非洲种族冲突等,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不安定因素。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市场,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第三世界面临的新问题。

(六)印度历次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斗争的特点和斗争结局

(1)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占有,英国殖民者和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这是一场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反英民族大起义,部分封建王公居于领导地位。

(2)19世纪中叶以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英国加强对印度的掠夺和控制,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高涨。代表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国大党提出“自治”的主张,其左翼在这次群众性的、争取自治的反英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印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3)一战后,英国改战时对印度的怀柔政策为高压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具有妥协性的国大党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二战后,英国实力衰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英国被迫公布印巴分治方案,1950年印度宣布为共和国。

相关阅读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专题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北美独立战争:背景分析(经济、民族、思想、政治)、导火线、走向联合斗争、战争开始标志、《独立宣言》、战争转折、战争结束、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评价、北美独立战争性质及历史意义。2.拉美独立运动:背景分析(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形势)、揭开序幕、西属拉美革命(两个阶段三个领导)、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3.亚洲革命风暴:知识索引:半殖民地(土中伊)、双重性质(反殖反封)、五次起义(爪哇反荷阿反英,伊朗巴布中太平,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三次推到顶)、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主力、历史意义)。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1)亚洲觉醒:背景分析(民族危机加深、民资产生发展、独立意识增强);范畴(革命如中国辛亥革命、伊朗和土耳其革命;改革如中国戊戌变法;旧式农民起义如中国义和团运动、朝鲜义兵运动);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国大党成立、提拉克被捕、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2)非洲反帝(08届始入考纲):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埃及、苏丹失败;埃塞俄比亚胜利。(3)拉美革命(08届始入考纲):反帝反封建艰巨(政治、经济、文化);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迪亚斯、挫败美干涉);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宪法(土河矿国有、收回外垄断、拆散大地产、保障工农权)。5.反法西斯战争:(1)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亚洲的中国和朝鲜;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欧洲的西班牙。(2)全面反法西斯战争:东亚中国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和东线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6.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成立(其中“亚洲人民民主国家”08届始入考纲):欧洲八个有波、(东)德、匈、捷、罗、保、南、阿;亚洲四个有中、朝、蒙、越。

二.规律小结

1.不同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特点带有鲜明的时代和阶级特性,而这些特性是由全球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如拉美独立运动和亚洲革命风暴就分别处于工场手工业阶级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当地的资本主义产生晚,民族资产阶级十分弱小,较陈旧的阶级如土生白人地主、封建王公或农民阶级分别担任了这两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而亚洲觉醒时世界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当地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较大力量,所以在中国、印度、伊朗和土耳其都爆发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改革或革命。2.多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带有双重性质。如北美独立战争既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亚洲革命风暴具有反对本国封建主义和反对外来殖民主义的双重性质;亚洲觉醒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具有反帝反封的双重性质;二战中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既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又为了建立新型人民民主国家。

三.热点冷点

1.北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觉醒和反法西斯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拉美独立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和拉美的反帝斗争、二战后欧亚人民民主国家,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针对这些冷点,应适当多设计一些练习题。3.注意联系不同时期民族解放运动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背景看斗争力量的组成和斗争的结果。4.识记主要知识点,归纳每次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尤其要注意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理论。

四.高考题例

01.(2007江苏历史17)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02.(2004广东历史19)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B.拉美人民受启蒙学说影响,民主意识增长C.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D.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美人民的斗志03.(2006江苏历史19)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不包括A.阿富汗人民的反英起义B.中国的辛亥革命C.中国的义和团运动D.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04.(2005广东20)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相同点是A.农民或封建王公掌握领导权B.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C.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05.(2005江苏历史20)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在①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领导权②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③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④斗争遭到了殖民当局镇压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06.(2008北京文综20)“亚洲的觉醒”时期,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除了下层人民的斗争外,还有A.以土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D.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07.(2009年安徽文综1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B.民族主义C.天赋人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08.(2009年上海历史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09.(2008四川Ⅰ卷文综37第(1)、(2)、(4)小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工业。”——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棉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部分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四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

10.(2009年重庆文综37题第(3)小题)

材料三 1882年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竟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普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3)根据材料三,分析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8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反帝斗争的成败对其国家地位的重大影响。(2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民主推选总统”作出选择。

02.A拉美独立运动前经济有一定发展,但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03.AA项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

04.CA项仅适合亚洲革命风暴,B、D项仅适合亚洲觉醒。

05.B②④两项是相同点。

06.DA项指印度民族大起义,B项指武装倒幕,C项指拉美独立运动。

07.C材料中否定君主、尊重人权,显然只有“天赋人权”才贴切。

08.D思考“被切开的血管”放血的含义。

09.答案要点:

(1)(从印度与英国的生产力水平差异角度思考)主要原因: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从印度民族工业的结构、阶段发展特征和国际分工角度思考)特点: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4)(运用辩证观点)理解: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英国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了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10.答案要点:

(3)(从材料中简要归纳胜因及败因,从国家地位角度说明成败的重大影响)埃及失败原因:英国收买了当地酋长和部队指挥官,破坏了抗英斗争;部分议员和上层官员向英军投降(4分)。埃塞俄比亚取胜原因: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4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重大影响:埃及沦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独立(2分)。

五.新题预测01.2004年11月4N美国总统大选以布

什获胜宣告结束(如下图)。你认为美国

总统大选有关事宜以((1787年宪法》解

读,正确的是A

①每四年选举一次②总统由选民直接选

举产生③俄亥俄州的20张选举人票是按其人口比例分配的④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02.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里的“工具”是指DA.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C.导致了印度民族大起义D.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03.在亚洲革命风暴中爆发的民族解放运动,其斗争矛头指向英国殖民者的是C①爪哇人民起义②阿富汗人民起义③伊朗巴布教徒起义④印度民族起义A.①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04.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一位非洲的国王发布了《告全国人民书》:“我决心保卫我们的国家,给予敌人以反击,一切有力量的人跟我来吧。”最终他领导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迫使侵略者在和约上签字。这里的“敌人”是指C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05.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这是因为圣马丁BA.掀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B.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C.领导了墨西哥独立起义D.指挥军队彻底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06.以“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缚我祖国的枷锁,我的心将不安宁。我的手将不倦地打击敌人!”为誓,领导军队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的独立运动领导人是BA.圣马丁B.玻利瓦尔C.伊达尔哥D.杜桑﹒卢维杜尔07.1858年,《英维多利亚女王的文告》说:“朕对于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如同对于自己的王公一样,加以尊重。朕切望他们同朕自己臣民一样,将享受到那些只能由内部和平和良好政府才能获得的繁荣和进步的社会生活。”对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A.英王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印度王公的利益B.英国的意图在于瓦解印度民族起义队伍C.英国政府对印度王公采取笼络、怀柔政策D.在此政策下,印度封建王公退出了起义阵营08.列宁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为“亚洲的觉醒”,主要是因为C

A.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B.运动的时间长、规模大

C.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09.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了赞成票。这一事实表明B

①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人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

“将整个新世界组成一个国家,用统一的渠道使各部分同整体相连。这是一个宏伟的设

想,既然美洲有着共同的经历、语言、风俗和宗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把各地联合起来!”

“我们的座右铭是:南美的联合!”

——西蒙玻利瓦尔

材料二普雷维什认为,近代国际贸易已使世界形成为“中心一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作为“外围”的不发达国家是从属于“中心”,即西方工业大国而运转的,只有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拉美国家才能发展。实现工业化是摆脱“外围”地位的唯一途径。首先要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进口替代战略”实行10年之后,拉美各国普遍遇到国内市场狭小的问题,这成为工业化的障碍。于是,普雷维什等积极呼吁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联合为一个广阔市场,用集体的力量与“中心”国家杭衡。从1960年以来,拉美国家先后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组织、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等经济一体化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玻利瓦尔的思想主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玻利瓦尔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是怎样实践上述思想主张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雷维什在寻求拉美现代化方面提出的重要主张。(4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1960年以来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要点:

(1)主张: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和自由;主张通过南美人民的联合斗争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4分)实践: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建立了统一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后来统一指挥南美地区的独立运动力量,击溃了西班牙军队,结束了西班牙在南美大陆的殖民统治。(6分)

(2)主张:打破不合理的(由西方工业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进口特代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4分)原因:拉美地区在独立战争时代有过联合的思想和实践,一体化的思想在拉美由来已久;现代化进程中,拉美各国面临西方工业大国的压力和自身国内市场狭小等问题。(6分)

专题44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专题44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1)。民族解放运动:

1.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海地革命,打败了法国殖民者,建立了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810年至1815年,各地独立运动先后失败,与拿破仑占领西葡及拿破仑败亡相联系。1816年至1826年,独立运动再次高潮,各地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分别建国。1824年葡属巴西独立。推翻了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3.亚洲革命风暴: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加紧对亚洲地区的殖民统治,亚洲人民掀起了反殖民统治的斗争,领导力量是封建统治上层和农民阶级,斗争方式采取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主要革命运动有:房价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房价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房价印度民族起义,房价后三次起义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到了顶点。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房价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双重性质,沉重打击了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房价但都失败了。

4.亚洲的觉醒: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房价,房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亚洲部分国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斗争,房价斗争方式采取合法政治斗争同武装斗争相结合,民族解放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亚洲进入觉醒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有,房价朝鲜人民反日斗争、中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房价伊朗和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它们大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双重性质。房价

5.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房价这一时期,房价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阿拉比领导的埃及人民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领导的抗意战争,都是其中突出事件。房价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拉美国家普遍取得民族独立,建立了共和国,由于内部政治上形成考迪罗体制;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盛行;文化思想上传统天主教的影响;外部在列强的经济和军事侵略下,拉丁美洲实际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很艰巨。房价这一时期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突出事例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0年,房价推翻了迪亚斯政权,挫败了美国的干涉。房价1917年制定了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房价

6.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二战”结束。开始有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包括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它们普遍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结合。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房价二战进一步扩大,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在美国华盛顿签定,房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它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民主国家先后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协调对法西斯的军事行动和确立战后处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房价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措施。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房价殖民地、房价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房价

(2)。社会主义运动

1.社会主义运动的初期阶段:①马克思主义诞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必要条件;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日益暴露;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运动实践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理论成果,1848年《共产党员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要求无产阶级斗争由分散走向联合。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团结与协作的新阶段。③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发动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以无产阶级国家机器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措施。但由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广大农民,特别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公社最终失败。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房价

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19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工人运动,又逐步走向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成立。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不同,它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并被各种机会主义宗派控制,支持本国政府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自生自灭。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诞生了列宁主义。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列宁的坚持下,大会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否定了第二国际通过和平改良途径和议会斗争,无产阶级也能取得政权的错误观点。列宁获得多数派的拥护,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房价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房价

3.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房价

(1)俄国十月革命:①原因:俄国军事封建色彩浓烈,对外依赖大,房价各种矛盾特别突出,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房价有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并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有农民作为同盟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并镇压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推翻了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②巩固政权的斗争: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房价废除等级制度和教会特权;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房价没收地主、房价皇室、房价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房价退出战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配给制、监督小企业等);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房价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新经济政策:①原因:经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②内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有限度租佃土地、雇佣劳式;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国中小企业;自由贸易,按劳分配。③影响:表明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办法;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确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房价

(3)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①苏联模式的形成: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施五年计划建设;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②特点与评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房价这一特点基本上适应了当时苏联的内外形势,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存在一系列严重的弊端,经济缺乏足够的活力、动力,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缺乏民主,房价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严重,日益阻碍苏联发展。③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房价

(4)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房价

①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及小修小补而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失败。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终因出现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问题而失败。波兰波滋南事件后,房价哥穆尔卡提出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但没有取得明显效果。房价匈牙利事件后,卡达尔领导的改革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房价市场积极作用有机结合地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仍然失败。捷克的改革因苏军占领而中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②东欧巨变:东欧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丢失了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究其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采用苏联模式,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改革没有打破旧模式,酿成经济、政治危机;各国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及西方“和平演变”是外部原因。房价

③苏联解体:1990年,苏共决定实行多党制,导致苏共分裂和混乱。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签订,苏联变成松散邦联。房价“八一九”事件发生后,叶利钦掌握政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巨变;同时分离势力加剧增长。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成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究其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是剧变的直接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剧变的外部原因。房价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复习专题六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复习专题六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六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重点关注:

(1)侧重再现1840年至194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基本史实,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和1931~1945年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影响等,要在深化知识、理解教材和构建知识体系上深下功夫。

(2)注意从区域史的角度来反思相关问题,尤其是列强重点侵略的山东、东北、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等地区的发展演变,突出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辩证关系。

●关注热点

(1)年度间(从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发生的“逢十”大事。如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2006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等等。对于这些重大事件,我们需要深刻领会,认识热点问题的内涵和反映的本质。如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需要认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2)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梳理近现代史上中英、中法、中俄(包括苏联)、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当前的中日关系。日本领导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试图为侵略历史翻案、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举动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

●知识整合

(一)近代列强侵华

1、军事侵略:

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两次从广州北上,第一次打到天津白河口,第二次兵临南京城下。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将侵略触角伸向内地。1857年底攻陷广州,设立联军委员会进行殖民统治;1858年攻陷天津;1860年攻陷天津和北京,焚毁圆明园。

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先后攻占旅顺、大连和威海卫等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先后攻占天津和北京,分别设立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进行殖民统治。

⑤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南的大片领土;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2、政治侵略:

(1)破坏主权:①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还攫取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③《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

④《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领事馆、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武装监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1915年,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四个阶段。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来阐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的过程。

(2)干涉或镇压革命:①以《北京条约》签订和辛酉政变发生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

②1900年,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武装干涉,后“严守中立”,积极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帮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④国民大革命期间,英美等武装干涉,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后又积极扶植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为代理人,支持其叛变革命,篡夺胜利果实。

⑤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

3、经济侵略:

①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前,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中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便疯狂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如提供奴役性贷款、抢夺铁路修筑权、开办厂矿等),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资本输出场所。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的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劳动力等进行野蛮掠夺,其总方针是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其附庸经济,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

④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独占中国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清除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4、文化侵略:

(1)宗教麻醉:鸦片战争后,列强依据《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中允许其建立教堂、自由传教的条款,向中国派遣大量传教士;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是文化侵略,为本国政府侵华出谋划策,起到了炮舰政策所起不到的作用。

(2)奴化教育: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企图摧残和消磨中国人民你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5、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勾结与争夺: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

勾结:(1)原因: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原因一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二是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控制中国。在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是相互勾结的根本原因。

(2)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进行的,但法美也从中分享到许多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英美等国暗中协助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促成列强组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八国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1922年签订《九国公约》,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等。以上这些战争不管由谁发动,西方列强都可以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从中分享权益。

(3)影响:它们的相互勾结增强了侵略力量,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压力.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争夺:①原因: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另外,侵华国家数目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在侵华过程中,列强都想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侵略势力和权益,限制和削弱它国势力和权益,相互争夺不可避免。

②表现:“三国干涉还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府院之争”和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美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归还胶州湾,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美国逐步实行和扩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

③影响:西方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利权,如辽东半岛、山东主权及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列强各自扶持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列强的争夺加深了中国的灾难,但也导致了侵华势力的消长。

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①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前。

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因而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这个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控制航运等。英国是这一时期侵华的最主要的国家。

②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日、俄在华势力发展迅速。

列强侵华方式不得不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

③第三阶段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1912~1924年)。这是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列强以各种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再用“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列强一方面趁中国政治混乱之机加紧侵华;另一方面采取了隐蔽的政治经济侵略方式,促使中国政局呈现内战局面,中国政治进入最黑暗的时期,美国成为在中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

日本利用一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地位。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第四阶段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胜利(1924~1945年)。国民革命的发展触动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他们加紧干涉中国革命,阻挠北伐战争,又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

30年代,日本侵华步步加紧,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接侵占中国领土,又一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在迅速扩大在华势力的同时,对日本侵华先是纵容,继而遏制,美日矛盾激化。

⑤第五阶段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基本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进而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商品大量涌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侵华的阴谋一一破产。

整个近代百年,除了政治、经济侵略外,列强从未放松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奴役。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列强在中国设立教堂、开办学校,其目的就是为其侵略做舆论宣传,培养所需要的代理人,如基督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日本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等。

近代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及历史启示

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中国国门。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驱兵北京城。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恣意横行。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队达1860多舰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也就是说,一部列强侵华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这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必须从经济上确保海防经费的充足投入;必须变革旧制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更新落后观念,树立现代海权战略意识;必须立足实际,增强综合国力。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鸦片战争: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官兵奋勇抵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军在大沽重创英法联军。

(3)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击毙了外国侵略者华尔,严惩洋枪队。

(4)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5)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在廊坊等地抗击侵略者,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北伐战争期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8)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特点:国共两党携手合作抗日)

(9)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进行了积极斗争。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打败了美蒋反动统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的结束。

(三)主要阶级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探索——迟钝的反应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运动:①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内外交困: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有资本主义侵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

④内容:先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还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3)清末“预备立宪”与“新政”

2、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①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中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②义和团运动是在北方民间秘密结社基础上,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发展起来的一次自发的、分散的农民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异同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相同点主体以农民为主体

斗争形式采用暴力为斗争手段

缺陷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的一面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不同点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压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反帝爱国运动,也打击了清政府,加速其灭亡

规模14年,18省1年,3省

领导方式有政权,有纲领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权纲领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3、资产阶级的探索——渐进的觉醒

(1)维新派掀起维新运动:

①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在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实行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④评价:他们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次由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他们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爱国的意义。由于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群众,因此被顽固派镇压。他们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2)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①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初,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人物:孙中山、黄兴等。

③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

④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⑤作用: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因此,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⑦启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有利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一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②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

③主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评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它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4、无产阶级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掌握:背景;经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嘉兴召开,确定了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意义。)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①背景:军阀混战使人民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愿望。

②经过:1924年,中共参加国民党“一大”,使国民党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1924年5月,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三个军阀,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③评价: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大革命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普遍的革命洗礼。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开始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3)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①背景: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使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均遭到失败。

②过程: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有,毛泽东决定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后来,由于博古、李得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

(4)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①背景:从1931年起,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社会各阶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却不断围剿红军。

②经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有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评价:领导全民族的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①背景:军事上,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组织上,新政协的召开获得空前广泛的支持。

②经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续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革命。

③评价: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新中国的诞生,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6)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探索(1956~1976年):

①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②内容: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探索中的错误: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④结果:十年探索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十年经济建设屡遭挫折;但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好干部焦裕禄等;十年“文革”的动乱更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损失。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1978年至今):

①背景:“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左”的错误;思想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②内容:

A、1978年底,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是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新步伐。

B、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E、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③评价: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

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2届高考历史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复习教案
专题十二 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
一、民族解放运动:
1、不同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原因与特点:
(1)、手工工场时代:A、原因:两种不同类型的殖民主义者(以英荷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较发展的国家和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封建国家)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导致当地人民(包括资产阶级)与之矛盾激化;B、特点:①、基本上由资产阶级领导,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②、在一定程度上发动了群众,采用了武装斗争的形式,取得了成功;③、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拉美国家都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蒸汽时代:A、原因:在欧洲,德、意等国家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在亚洲: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侵略中国和印度等,从而引起了这些国家的强烈不满;B、特点:欧洲:①、德、意由资产阶级领导,以一个主要邦国为主,采取外交与战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完成统一;②、运动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亚洲:①、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进行了反反封建的斗争;②、利用宗教组织团结人民;③、规模大,参加阶级广泛,各国运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支持的作用。
(3)、电气时代前期:A、原因:主要是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粹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并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发生了矛盾和冲突;B、特点:①、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同时进行;②、在资产阶级运动中,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者,并建立本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自己的斗争纲领。
(4)、电气时代后期:A、原因:一战期间及战后,一些亚非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圈套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各国的政治舞台,它们要求获得国家独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导致被侵略国家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于是社会各阶层团结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B、特点: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领导责任;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斗争;③、30年代,斗争矛头指向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部份。
(5)、A、原因: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实力;②、经过反法西斯斗争的锻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力量增强;③、相互支持,联合斗争;B、特点:①、中心先亚洲后非洲;②、持续高涨并取得胜利。
2、民族解放运动几个重要时期的中心和斗争重点:
①、18世纪后期—19世纪前期,重点区域在美洲,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②、19世纪中期,中心在亚洲,带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时期,三大洲的斗争发展不平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主流;④、一战至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时期的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发生的,重心在亚洲和北非地区;⑤、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此时多采取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很多国家还建立了反法西斯民族统一战线;⑥、二战后至90年代,是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胜利的时期,世界上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获得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体系彻底瓦解。
二、共产主义运动: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
①、由空想到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②、由理论到实践: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③、由理想变成现实: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④、由一国到多国: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形成了一个由几个国家组成的地跨亚欧的社会主义阵营;⑤、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探索: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中国模式。
2、社会主义运动经历的重大挫折及原因:
(1)、挫折:①、苏联: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与挫折,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②、5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东欧剧变;(2)、原因: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缺乏基本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除东德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者阳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③、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国际帝国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
3、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①、(了解)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乌托邦》;②、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列宁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⑤、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四次转移:
①、19世纪前期,以英国为中心,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于伦敦、马克思的主要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在英国;②、19世纪中期以法国为中心,在法国爆发了“六月起义”(了解)和巴黎公社革命;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心在德国;④、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心在俄国[苏俄(联)]: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共产国际成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