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30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专题30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专题30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30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潮流,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批判宋明理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影响最大。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明朝后期,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思索,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弃农经商现象增多,“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提出,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这种思想的矛头也是直接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的,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高谈阔论。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激烈抨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

精选阅读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李贽的生活经历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2、“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1)李贽代表作(启发学生认识):教材通过插图来提示李贽的代表作及书名由来。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3、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思想及作用。

教师提示:出示表格

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

2、问题探究一:共同的生活背景:

(1)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2)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问题探究二: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问题探究三: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课测评

1.列举明清思想家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综合: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崇实致用;王夫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三大进步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根据教科书与相关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材分析: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当时在明清思想界里涌现出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们批判的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他再次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曾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总之,李贽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终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代表作: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焚书》:哲学、文学性著作。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李贽也深知其见解为世所不容,故将著作名之为《焚书》,以后也果然于明清二代多次遭焚烧,但却是屡焚屡刻,在民间广为流传。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藏书》:经传体历史及史论著作,六十八卷。《藏书》分为《世纪》和《列传》两部分,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系历史人物评传。千百年来,孔子学说一直是封建道德理论的基石,李贽要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必然在统治阶层引起极大震动,故李贽说:“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书也。”
3、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挑战“天理”学说。
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4、评价:反封建思想先驱反映时代要求民主色彩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生平介绍: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学者尊为南雷先生,浙江宁波余姚明伟乡黄竹浦(今黄埠镇)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思想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番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生平简介: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另外,他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思想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主要特色)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他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关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学术上,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3、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4、影响: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子的唯物思想:
1、生平介绍: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衡阳市人;字而农,号姜斋;中年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年仍用旧名。因隐居衡阳县曲兰乡(今船山乡)石船山,故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后人称船山先生。他所生活的时代,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而以民族矛盾为主的社会背景上,又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百家争鸣”的高潮。他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以开“六经”生面而振兴民族为己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富有创见的大师,其学术成就精深博大。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阐发其精华,不仅在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论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心理学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
2、思想主张: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并有规律可循。
(2)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

※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三人生活经历和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过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节课内容系统性较强,比较好学习,但是不太好理解。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也基本上实现。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学案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学案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简析明清之际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进步思想家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批判斗争。其代表人物有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斗争,一方面,思想家们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其后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并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那个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它所产生的作用远不如几乎同时代的西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也是在后世。

2.概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为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应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去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先知论”,建立的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巩固与拓展

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③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明代晚期对程朱理学大加鞭鞑的“异端”思想家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3.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这从根本上放映了
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C.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已经产生
4.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世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A.《焚书》B.《明夷待访录》
C.《天下郡国利弊书》D.《天工开物》
5.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主张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B.主张“工商皆本”
C.主张社会改革D.主张土地分等,按等征赋
6.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学B.批判重农抑商观念
C.反对君主专制统治D.反对君主政体
7.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新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是
A.王夫之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
8.《明夷待访录》载:“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三:“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两段材料反映了孔子、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被统治者重视?

(2)依据材料三、四,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

(3)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批判地继承,是我们对待古代思想遗产的正确态度。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观点,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10.岳飞以“精忠报国”之精神为后人称道,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激励世人。试分析这两种思想的异同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两种思想作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知识结构填充:
八股取士商品经济阴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工商皆本考证学术顾炎武
限制君权

巩固与拓展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
答案CABCBDCB

二、非选择题:
9.(1)孔子反对苛政,体现了“以德治民”的政治主张;孟子强调统治者应不夺农时,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体现了“政在得民”的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局动荡,儒家的这些政治主张不利于争霸的需要,也无助于实现统一,所以被统治者所冷落。
(2)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认识出发,主张人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极端腐败,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统一,所以,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发挥,以其“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为君主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根据。
明末清初,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萌生了反封建专制、带民主色彩的新思想,黄宗羲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3)孔子的“以德治民”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当前社会仍有积极意义。人民政府只有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才能顺应民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董仲舒的思想尽管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他力图以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国家的大一统,这对今天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进行激烈批判,其思想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对当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0.相同点:两种思想都具有其时代背景下的爱国进步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反对王朝的腐败统治和反抗少数民族政权南下掠夺和统治的斗争。
不同点:前者以“忠君”为核心,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后者以振兴“天下”为核心,主要目的是维护民族的利益,推动社会进步。
评价: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立严重,少数民族政权南下掠夺,给人民带来灾难。“精忠报国”的思想能激励人们反抗少数民族贵族掠夺与统治;但同时,两宋王朝腐败,这种思想中蕴含的忠君因素又模糊了人们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人们反封建、反掠夺的斗争。
明朝的腐败统治最终导致明王朝的灭亡,明亡清兴的现实使一批进步知识分子逐渐放弃忠君的思想,将爱国思想发展到新阶段。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有利于人们反对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激励着后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图强。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李贽的生活经历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2、“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1)李贽代表作(启发学生认识):教材通过插图来提示李贽的代表作及书名由来。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3、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思想及作用。
教师提示:出示表格
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
2、问题探究一:共同的生活背景:
(1)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2)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问题探究二: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问题探究三: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课测评
1.列举明清思想家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综合:儒家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