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十三专题野蛮的侵略文明的碰撞

文明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第十三专题野蛮的侵略文明的碰撞。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十三专题野蛮的侵略文明的碰撞”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十三专题野蛮的侵略文明的碰撞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侵华的历史.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不断探索的历史。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应,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代表中国的沉沦,积极的表示中国的崛起。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态度转变为向西方学习;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华文明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本专题是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线索之一,与现实联系密切,史学功能体现明显,一直是高考命题重点。各种题型均有涉及.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考点,2005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也是朝鲜战争爆发55周年,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尤其应该高度关注。

考点一:近现代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一、知识梳理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1840一l894)

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在长达54年的时间罩,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984-19l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巾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从l901年义和刚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治华"的目的。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义扶持袁世凯。l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乱义取得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

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寅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9—1945)

一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英法实力大减,德奥战败,俄国发生革命,美国成为世界首富,日本实力大增。因此,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美国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采取直接行动,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同时,它们又支持蒋介石发动政变,确立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美国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它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而日本则加紧推行“大陆政策”。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排斥了美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随着日本推行独霸中国和南下侵略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4.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为控制中国,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它一方面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加紧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人中国市场,形成了独占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还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美国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

二、升华认识

1.第一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

2.第二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日俄在中国东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最终引发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一战期间则是日本独霸。

3.第三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他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随着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终于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要排除其他列强而独霸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4.第四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侵华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新中国的成立。使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彻底破产。

三、复习提示

1.掌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概况及影响。

2.把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的发展轨迹及阶段性特征。

3.近代中国屡受侵略的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本性(扩张性、掠夺性),中国的落后也是受到列‘强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后就要挨打"是被历史多次证明的真理。

4.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帝国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的。清政府的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和军事妥协,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考点二近现代列强侵华的方法

一、知识梳理

军事侵略:

从1840—1900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1、鸦片战争(1840—1842)。①背景:l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落后。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受到严重阻碍-,出现大量逆差。②目的:为了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门户。③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④结果:清政府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⑤影响: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规定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由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为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开放还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①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华权益。②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③特点:英、法联合发动.美、俄配合。被割占领土最多,开放口岸最多。④结果: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⑤影响:通过这些条约,汉口、牛庄、天津等内地和北方城市被开放成为商埠;条约还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样,列强的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张,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和北方地区。俄国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肆侵吞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3.19世纪60、70年代,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进犯滇藏。

4.中法战争(1883一1885)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①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②目的: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③主要战役:丰岛之战、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④结果: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于1895午4月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⑤影响:《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省等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举借外债,致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进一步为列强所控制: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一1901)。①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目的:为了保护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利益。③借口: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结果:清政府投降,被迫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⑤内容:《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9.8亿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白银l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经济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政治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立单独的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及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⑥影响:《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中国的各项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极大地加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7.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①原因:日本经济危机严重,需要对外战争摆脱困扰;国民党大举围剿红军,提供了有利时机。②目的:借侵华摆脱经济危机。并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③过程: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5年,威逼平津,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并攻陷平津;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1938年l0月,攻占武汉、广州;相持阶段,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继续向正面战场进攻,发动了大陆交通线战役;从1944年起,兵力收缩到铁路沿线和较大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④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外国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被日本侵占了五十年之久的台湾省也回归祖国,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也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人数在三千五百万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六千多亿美元。

8.美国侵朝战争(1950-1953)政治侵略:

1.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1885年《中法新约》、l895年中日《马关条约》、l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辛丑条约》、1915年《二十一条》、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何梅协定》、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

2.侵犯中国主权。①割占领土。英国割占香港,俄国割占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②开辟租界。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辟租界,夺取那里的政、法、警主权。③控制关税。严重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④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⑤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据有山东,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据有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强租广州湾、据有广东和广西及云南,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据有长江流域,日本据有福建。

3.扶植代理人。①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②扶植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政府。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国主义把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和统治中国的工具,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了复辟不惜卖国。袁世凯死后,又选中了段祺瑞作为代理人,控制北京政府。③扶植各派军阀“分而治之"。④扶植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帝国主义又选中蒋介石作为代理人。⑤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政权和汪伪政权。⑥二战后,美国扶植蒋介石反共,发动内战。

4.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①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外反动势力通过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勾结起来。②1900年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③辛亥革命中,先后支持清政府和袁世凯对革命进行破坏。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扶植各派军阀镇压人民革命,并’直接出面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⑤1927年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⑥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⑦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经济侵略: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逐步扩大鸦片走私,掠夺大量白银,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实际合法化。

2.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在中国疯狂倾销商品,使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以上两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方式包括:①攫取海关管理权。英法美先是借镇压小刀会起义夺取了上海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总理衙门设立后任命英人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操纵中国海关长达近一个世纪;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后来《天津条约》规定值百抽五的原则,但实际上洋商进出口货物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准。②商品输出(1895年前)。19世纪中期列强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③贩卖华工。19世纪50年代,从广东贩卖出国的华工每年约5万人。《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④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1848年英商东方银行上海分行开业)、经营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设工厂。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经济手段。包括向清政府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和设立工厂等内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榨取了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财政,扩大了侵华政治权益,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急剧增长,并向中国倾销商品,1932年出现中国外贸史上入超的最高记录。

5.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野蛮掠夺。农业方面,侵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将采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金融方面,强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大量印发军用票,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6.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独占中国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清除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列强对华的文化侵略主要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进行渗透,强制性地进行文化移植,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鼓吹“中国人种西来说”,胡诌“中国社会停滞论",唯有依靠列强侵略才能发展,唯有依靠传教士传布福音才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等等。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及表现等。

二、升华认识

1.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各种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当然,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2.西方列强侵华的阶段。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3.西方列强侵华的发动者。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的激烈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趋势。

4.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战争又大大超过了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国家、军队数量上和赔款数目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战争。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达到了最高峰。

5.西方列强侵华的结果。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6.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列强侵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最大的影响,其他影响都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也是通过它而起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②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③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人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④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勾结与争夺。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

勾结:①原因: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原因一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二是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控制中国。在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是相互勾结的根本原因。②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进行的,但法美也从中分享到许多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英美等国暗中协助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促成列强组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八国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1922年签订《九国公约》,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等。以上这些战争不管由谁发动,西方列强都可以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从中分享权益。③影响:它们的相互勾结增强了侵略力量,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压力.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争夺:①原因: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另外,侵华国家数目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在侵华过程中,列强都想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侵略势力和权益,限制和削弱它国势力和权益,相互争夺不可避免。②表现:“三国干涉还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府院之争"和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美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归还胶州湾,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美国逐步实行和扩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③影响:西方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利权,如辽东半岛、山东主权及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列强各自扶持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列强的争夺加深了中国的灾难,但也导致了侵华势力的消长。

8.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①1840年一19世纪后期。参与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俄、美等四国.主要侵华势力是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场",在对华侵略上充当主角,占据优势地位,作为第二个工业化国家的法国则次之。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共同宰割中国。19世纪晚期,英、法工业制造发展相对缓慢下来,而美、德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日本也成了亚洲强国,因此、美、德、日纷纷加入侵华行列,与英、法展开争夺。中国此时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下,主要是英、法、俄、美、德、日六国。③一战期间,主要侵华势力是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日本。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顾及中国问题,日本则乘机独霸中国,战后,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日美成了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④20世纪20、30年代,列强再次共同宰割中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美、英、法无力兼顾中国.日本乘机扩大侵华战争,无视三国在华利益.竭力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⑤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中期,日本独霸中国。为实现变中国为其一国独占殖民地的野心,日本于30年代连续发动大规模侵略,频繁制造事端,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而逐步打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确立起来的在华统治秩序,又一次造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日民族矛盾极度尖锐,日本同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⑥1945—1949年,美国独霸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除美国外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美国为确立其世界霸主地位,力争使中国成为其全球战略上重要的一环。为此,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并于1946年同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了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

9.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认识。①近代不平等条约大多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多是发动侵略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都是带有屈辱性的,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也有少数条约是当时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对外来侵略者进行妥协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结果,如“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②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它将列强的侵略要求合法化,成为列强向中国掠夺领土、勒索赔款、攫取特权的合法依据。③不平等条约的掠夺性和奴役性的条款,导致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标志。’10.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提出了殖民主义具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即“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革命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断基本上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从世界范围看,殖民扩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破坏性: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建设性: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在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时.应强调西方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相对于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11.如何看待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在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在政治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由于帝国主义对华采取间接统治、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了军阀割据和“工农武装割据”在政治上的可能性。同样由于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决定中国近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就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反之亦然。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在一般条件下,中国人民欲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在华扶植的代理人。如果帝国主义企图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即要变中国为完全的殖民地,则民族矛盾压倒一切,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就要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反封建的任务要从属于反帝的任务。

12.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手段。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手段多种多样。总体上可分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大类。商品输出指资本主义企业向国外倾销商品并掠夺原料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特征之一。这个特征鲜明地体现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活动中,其具体手段有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和控制中国海关等。同时列强在华取得很多政治特权以维护这种侵略方式。资本输出指用过剩资本向他国投资或贷款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该特征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中日益明显,其具体手段有开设银行、政治性借款、控制铁路修筑权、开采矿山、投资设厂等,并在政治上通过强古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适应这种经济侵略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即已出现,但输出额较少,未成为经常现象,一般是作为商品输出的辅助手段存在‘。如19世纪40、5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的外商开办的船坞和工厂即属于此类,直至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这种行为才取得合法地位。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商品输出并未停止,而且与资本输出密切联系。

13.历史的结论。只有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才能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才能获得发展和富强。

三、复习指导

1.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列强侵华的手段或方式。

2.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主权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侵犯。列强对华以经济侵略为主。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服务。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丑化淡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以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

4.对于列强的侵华战争,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的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以往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等。

5.资本主义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大小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强.列强在华侵略势力也呈此消彼长的趋势。

6.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列强在侵华过程中既有争夺也有勾结,表现出复杂的利害关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7.注意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殖民扩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8.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不仅是历史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应引起高度关注。

考点三:中国各政治力量对西方侵略的反应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一、知识梳理

清政府:迟钝的反应

1.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①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②背景:早在嘉道年间,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对当时的种种弊端已经十分不满,并提出批评,提倡经世致用,主张通过改革,解决时弊,振兴国家。鸦片战争后,封建统治危机加深,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出现。③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④口号纲领:师夷长技以制夷。⑤活动:著书立说;介绍西方;仿制战舰。⑥影响:积极:新思想萌发.开阔视野,探索道路。不足:这些改革呼声并没有引起清朝当局的重视,仅仅停留在议论上,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2.“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①背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打交道过程中,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派和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清朝统治的顽固派;中外和好;慈禧支持;汉族官僚崛起。②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③代表人物:中央有奕诉,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④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⑤活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近代军事企业有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后期以“求富"的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近代民用企业有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举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⑥破产及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客观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主观原因: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根本原因: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而没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⑦影响: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不足:布新而不除旧.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没有也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最终失败。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之后,全国掀起了激烈的改革图强的政治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推行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并未使守旧者觉醒,他们站在慈禧太后一边,对新生事物进行了残酷打击,随着六君子被杀,维新失败。光绪帝所颁布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4.“新政”。①背景: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民主革命运动高涨。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遏制革命。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③阶级: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④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⑤方式和性质:自上而下的运动,实质是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⑥影响: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5.自欺欺人的“预备立宪”。①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②内容: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③实质:一个骗局。④影响: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时代的进步、革命的洪流已经不容许封建王朝的存在。清王朝在半个世纪当中进行了三次自救运动,最终未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但这些自救运动给中国带来新的变化却是客观存在的。

农民阶级:消极的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①阶级:农民阶级。②背景:鸦片战争激化阶级矛盾,自然灾害频繁。③代表人物: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等。④活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西征、东征、北伐、后期防御、抵抗外国侵略者。⑤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政策。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客观原因,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主观原因,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⑥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目的:为振兴太平天国,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内容: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它根本没有实行。⑦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⑧性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⑨影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l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义和团运动(1899—1900年)。①阶级:农民阶级。②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近代西方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充当列强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帮凶;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教会活动猖狂,传教士肆意欺压百姓,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③代表人物:曹福田、张德成等。④活动: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1899年秋,义和团的名称被普遍采用,反帝爱国运动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义和团运动由单纯的反洋教斗争发展到反帝斗争;围攻西什库教堂;老龙头火车站之战;紫竹林之战;廊坊阻击战;北京保卫战。⑤口号纲领:扶清灭洋。评价:该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排外色彩。⑥影响:积极: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不得不改变侵华方式.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客观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足:具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气息和蒙昧迷信色彩,在打击洋人和外国侵略者时表现出狭隘的排外和仇视.即盲目排外又同时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不主张进行国内社会改革,表明其革命不彻底性。

4、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资产阶级:渐进的觉醒

1、早期维新派。①阶级: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②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弊端暴露,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③代表人物:冯桂芬、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人士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④口号纲领: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⑤活动:著书立说。⑥影响: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不足: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主张,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戊戌变法。①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②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③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④口号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⑤活动:讲学、著书立说、上书、办报、建会、论战、戊戌变法。⑥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⑦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⑧影响:积极: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不足:由于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依赖性,维新派在政治运动中软弱妥协。没有反帝要求;反封建不彻底,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严重脱离群众,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不能摆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剧命运。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辛亥革命。①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②背景:列强加紧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两大矛盾汇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③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④口号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⑤活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组建团体政党;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为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1913年)、护国运动(1915年)和护法运动(1917年)等。⑥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⑦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彻底改变,革命失败。⑧影响:积极: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不足:没有明确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资产阶级实业派与实业救国。①阶级:资产阶级实业派。②背景:辛亥革命的推动;南京政府支持;北洋政府鼓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利益的驱动。③代表人物:张謇、荣德生、荣宗敬等。④口号纲领:实业救国。⑤活动:发展资本主义与拯救国家结合起来。⑥影响:积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壮大;抵制经济侵略;具有进步性、爱国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不足: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之中,无法实现。

5、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①阶级: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②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此局面寻找新出路。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人人心,而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③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④口号纲领: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⑤活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要基地在北京大学,时蔡元培任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是白话文小说的典范。⑥影响:积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又注入了新内容,李大钊等人开始在中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不仅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为中国找到了真正的出路。不足: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东方文化绝对否定:脱离了广大群众。

二、升华认识

1、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抗争的特点。①革命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民主革命活动。原因在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列强侵略对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侵略方面有一致的一面。②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例外)。原因在于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中觉醒过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③革命具有层次性。民主革命的方案各不相同,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不同。原因不仅在于接受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在于阶级地位差异。④革命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⑤取得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的强大。

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特点。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②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为: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和强国之路。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列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使其成为中国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④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

4、古今中外的历次重要变革,社会历史的重大发展与进步,无一不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5、近现代史上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过程.也就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过程。①地主阶级的道路选择——“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封建社会。②农民阶级的道路选择——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后来,洪仁歼又提出了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施。③民族资产阶级的道路选择: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道路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④无产阶级的道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6、百年巨变的诸多启示。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三、复习提示

1、掌握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征服下,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应。

2、比较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征服下,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不同反应的原因、结果和影响.把握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3、晚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的失败,说明封建统治已走到了尽头.封建地主阶级已丧失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其失败的命运是必然的。

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的失败,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但脱离中国国情,完全移植西方文明,完全否定中华文明,也注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6、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彻底的革命纲领,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首要条件。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两大基本任务是反帝和反封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提出的种种救国方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称不上是彻底、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因此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完整的革命纲领.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7、联系当今国际社会上存在的文明冲突论,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倡导文明的多元化。

相关推荐

第十三课地球,我的母亲-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三课地球,我的母亲-”,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十三课地球,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主题,体会诗歌热烈真挚的情感。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3、明确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

说明:

这首诗歌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最基本的。同时由于诗人在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从诗歌采用的统一的意象上来理解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站在五四运动和今天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理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体会本诗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分析诗歌的丰富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时代背景和本诗主题的关系。

说明:

在诗人的笔下,人与地球的关系成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想象的艺术境界。因而通过诗歌中既多样又统一的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想象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这首诗歌的产生并不是诗人单纯的个人理想,而是社会理想的体现,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民主平等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一个难题,并且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视角来阅读诗歌,使优秀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你曾经读过关于母亲的诗歌吗?然后引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导入本课的学习。

快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思考学过的关于母亲的诗歌,同时学生可以互相补充。

温故而知新,快速熟悉诗歌写作的对象。

朗读品味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熟悉诗歌,进入诗境。同时在倾听教师的朗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真挚情感。

激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同时为正确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重点把握

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诗人将我和地球的关系想象成谁和谁的关系?

2、地球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在诗歌丰富的意象中却变得单纯统一,为什么?

学生在诗歌中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可以明确多样的意象却有一个形象的核心,这使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变得单纯,这是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的体现。

学生充分体会诗歌想象的艺术境界。

难点讨论

1、诗人强调人是地球之子,是大自然之子,通过这种关系的描绘,他最终要在诗歌中表达什么主题?

2、这样的主题和五四运动的思想有何关系?

3、如果从今天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歌,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主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等形式逐渐使各问题迎刃而解。

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广度。

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进行比较,体会三首诗歌的不同主题。

拓宽阅读面,提高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自由。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郭沫若的诗歌特色;同时与艾青、舒婷的诗歌进行比较教学,理解在这些诗歌中母亲的不同含义、诗歌的不同主题也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诗人将地球称为“我的母亲”有什么深刻含义?

2、郭沫若的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

3、对这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性的评论。字数300字左右。

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


第十三章电磁感应
第一单元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基础知识
一、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3.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常见情况
①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致Φ变化;
②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导致Φ变化
③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或位置变化,或闭合回路变化导致Φ变化
注意:磁通量的变化,应注意方向的变化,如某一面积为S的回路原来的感应强度垂直纸面向里,如图所示,后来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恰好与原来相反,则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最为2BS,而不是零.
4.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
无论回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如果回路不闭合,则只能出现感应电动势,而不会形成持续的电流.我们看变化是看回路中的磁通量变化,而不是看回路外面的磁通量变化
【例1】线圈在长直导线电流的磁场中,作如图所示的运动:A向右平动;B向下平动,C、绕轴转动(ad边向外),D、从纸面向纸外作平动,E、向上平动(E线圈有个缺口),判断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
解析:A.向右平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变化,故A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B.向下平动,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必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C.绕轴转动.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开始时减少),必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D.离纸面向外,线圈中磁通量减少,故情况同BC;E.向上平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故产生感应电动势,但由于线圈没有闭合电路,因而无感应电流
因此,判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关键是分清磁感线的疏密分布,进而判断磁通量是否变化.
答案:BCD中有感应电流
【例2】如图所示,当导线MN中通以向右方向电流的瞬间,则cd中电流的方向(B)
A.由C向d
B.由d向C
C.无电流产生
D.AB两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当MN中通以如图方向电流的瞬间,闭合回路abcd中磁场方向向外增加,则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产生磁场的方向应当垂直纸面向里,再根据安培定则可知,cd中的电流的方向由d到C,所以B结论正确.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定律内容: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ε=nΔφ/Δt
(2)另一种特殊情况: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其感应电动势ε=BLvsinθ
(3)定律的几种表示式ε=nΔφ/Δt,ε=BLvsinθ,ε=ΔB/ΔtS,ε=BL2ω;
(4)几点说明:
①这里的变化率应该同变化量区别开,变化量大变化率不一定大,主要是看变化量跟时间比值的大小.即变化率的大小.
②ε=nΔφ/Δt是定律的表达式,在B不变而面积发生变化时推导出ε=BLvsinθ,当B、l、v三者不垂直或其中的二者不垂直时,乘sinθ即是找出垂直的分量.公式ε=ΔB/ΔtS是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而推出的公式.
③导出式ε=BL2ω的推导如下:如图所示,长为l的金属棒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绕O点以角速度ω转动,设在Δt时间内棒的端点由P运动到Q,则OP两点的电势差ε=Δφ/Δt=BΔS/Δt=BLPQ/Δt=BL2ω,这实际上是B不变而面积发生变化的情况,
【例3】两根平行的长直金属导轨,其电阻不计,导线ab、cd跨在导轨上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如图所示,ab的电阻大于cd的电阻,当d在外力F1,(大小)的作用下,匀速向右运动时,ab在外力F2(大小)作用下保持静止,那么在不计摩擦力的情况下(Uab、Ucd是导线与导轨接触处的电势差)(D)
A.F1>F2,Uab>UcdB.F1<F2,Uab=Ucd
C.F1=F2,Uab>UcdD.F1=F2,Uab=Ucd
解析:通过两导线电流强度一样,两导线都处于平衡状态,则F1=BIL,F2=BIL,所以F1=F2,因而AB错.对于Uab与Ucd的比较,Uab=IRab,这里cd导线相当于电源,所以Ucd是路端电压,这样很容易判断出Ucd=IRab即Uab=Ucd.正确答案D
【例4】如图所示,磁场方向与水平而垂直,导轨电阻不计,质量为m长为l,电阻为R的直导线AB可以在导轨上无摩擦滑动从静止开始下滑过程中,最大加速度为;最大速度为。
解析:ab开始运动的瞬间不受安培力的作用,因而加速度最大,为a=mgsinα/m=gsinα,AB从静止开始运动,于是产生了感应电动势,从而就出现了安培力,当安培力沿斜面分力等于mgsinα时.AB此时速度最大.
对棒受力分析,Fcosα=mgsinα,此时,AB速度最大,而F=BLI
I=BLvcosα/R,得:v=mgRtgα/B2L2cosα.
三、感应电量的计算
(1)Q=IΔt=εΔt/R=ΔΦ/R
(2)当线圈是N匝时则电量为:Q=NΔΦ/R
如图所示,当磁铁完全插入时,假设线圈中磁通量变化为ΔΦ,通过每匝线圈磁通量变化与N匝线圈的磁通量变化一样都为ΔΦ;通过每匝线圈磁通量的变化率都为ΔΦ/Δt,因为是N匝,相当于N个相同电源串联,所以线圈的感应电动势ε=Nε0=NΔΦ/Δt.
(3)如图所示,磁铁快插与慢插两情况通过电阻R的电量一样,但两情况下电流做功及做功功率不一样.
【例5】.长L1宽L2的矩形线圈电阻为R,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边缘,线圈与磁感线垂直。将线圈以向右的速度v匀速拉出磁场,求:①拉力F大小;②拉力的功率P;③拉力做的功W;④线圈中产生的电热Q;⑤通过线圈某一截面的电荷量q。
解析:特别要注意电热Q和电荷q的区别,其中q与速度无关!
规律方法
1、Φ、ΔΦ、ΔΦ/Δt三个概念的区别
磁通量Ф=BScosθ,表示穿过这一平面的磁感线条数;磁通量的变化量△Ф=Ф2-Ф1表示磁通量变化的多少;磁通量的变化率ΔФ/Δt表示磁通量变化的快慢.Ф大,ΔФ及ΔФ/ΔT不一定大,ΔФ/ΔT大,Ф及ΔФ也不一定大.它们的区别类似于力学中的v.ΔV及a=ΔV/△t的区别.
【例6】长为a宽为b的矩形线圈,在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的OO′轴以恒定的角速度ω旋转,设t=0时,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则此时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分别是[]

解析: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转动时,产生交变电动势e=εmcosωt=Babωcosωt。当t=0时,cosωt=1,虽然磁通量Ф=0,但电动势有最大值,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ε=ΔФ/Δt可知当电动势为最大值时,对应的磁通量的变化率也最大,即ε=(ΔФ/Δt)max=Babω,正确选项B
2、公式E=BLVsinθ与E=nΔΦ/Δt的区别
(1)区别:一般来说,E=nΔΦ/Δt求出的是Δt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E与某段时间或某个过程相对应;E=BLvsinθ求出的是瞬时感应电动势,E与某个时刻或某个位置相对应.
另外,E=nΔΦ/Δt求得的电动势是整个回路的感应电动势,而不是回路中某部分导体的电动势,整个回路的感应电动势为零时,其回路中某段导体的感应电动势不一定为零.
如图所示,正方形导线框abcd垂直于磁感线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向下运动时,由于ΔΦ/Δt=0,故整个回路的感应电动势E=0,但是ad和bc边由于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仍分别产生感应电动势Ead=Ebc=BLv,对整个回路来说,Ead和Ebc方向相反,所以回路的总电动势E=0,感应电流也为零.虽然E=0,但仍存在电势差,Uad=Ubc=BLv,相当于两个相同的电源ad和bc并联.
(2)联系:公式①E=nΔΦ/Δt和公式②E=BLVsinθ是统一的,当①中的Δt→0时,则E为瞬间感应电动势.只是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所限我们还不能这样求瞬时感应电动势.公式②中的v若代入平均速度,则求出的E为平均感应电动势,实际上②式中的Lsinθ=△S/Δt,所以公式E=BLsinθ=B△S/Δt.只是一般来说用公式E=nΔΦ/Δt求平均感应电动势更方便,用E=BLvsinθ求瞬时感应电动势更方便.
【例7】如图所示,AB是两个同心圆,半径之比RA∶RB=2∶1,AB是由相同材料,粗细一样的导体做成的,小圆B外无磁场,B内磁场的变化如图所示,求AB中电流大小之比(不计两圆中电流形成磁场的相互作用).
解析:在ε=ΔB/ΔtS中,S是磁场变化的面积.所以IA=.IB=,所以IA∶IB=1∶2
注意:IA的计算不可用做实际面积大小,写成IA=,而得到IA∶IB=2∶1的错误结论
【例8】如图所示,光滑导轨宽0.4m,ab金属棒长0.5m,均匀变化的磁场垂直穿过其面,方向如图,磁场的变化如图所示,金属棒ab的电阻为1Ω,导轨电阻不计,自t=0时,ab棒从导轨最左端,以v=1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则(AB)
A.1s末回路中的电动势为1.6V
B.1s末棒ab受安培力大小为1.28N
C.1s末回路中的电动势为0.8V
D.1s末棒ab受安培力大小为0.64N
解析:这里的ΔΦ变化来自两个原因,一是由于B的变化,二是由于面积S的变化,显然这两个因素都应当考虑在内.,ΔB/Δt=2T/S,ΔS/Δt=VLΔt=2×1×0.4=0.8m
1秒末B=2T,ΔS/Δt=0.4m2/s,所以ε=(+)=1.6V
回路中电流I=ε/R=1.6/1A=1.6A,安培力F=BIl=2×1.6×0.4N=1.28N
3、力学与电磁磁应的综合应用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分两条途径:一是注意导体或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二是从动量和功能方面分析,由有关的规律进行求解
【例9】如图所示,闭合金属环从高h的曲面滚下,又沿曲面的另一侧上升,整个装置处在磁场中,设闭合环初速为零,摩擦不计,则
A.若是匀强磁场,环滚的高度小于h
B.若是匀强磁场,环滚的高度等于h
C、若是非匀强磁场,环滚的高度小于h。
D、若是非匀强磁场,环滚的高度大于h。
解析:若是匀强磁场,当闭合金属环从高h的曲面滚下时,无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根据机械能守恒,环滚的高度等于h;若是非匀强磁场,当闭合金属环从高h的曲面滚下时,有电磁感应现象产生,而产生电磁感应的原因是环的运动,所以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结果是阻碍环的运动,所以环上升的高度小于h,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

【例10】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和一足够长的光滑水平轨道相连,水平轨道上方有足够长的光滑绝缘杆MN,上挂一光滑铝环A,在弧形轨道上高为h的地方无初速度释放磁铁B(可视为质点),B下滑至水平轨道时恰好沿A的中心轴线运动,设A,B的质量为MA.MB,求A获得的最大速度和全过程中A获得的电能.(忽略B沿弧形轨道下滑时环A中产生的感应电流)
解析:由B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可求得B滑至水平轨道的速度值,B沿A环轴线运动时,A内产生感应电流,与B产生相互作用,进入时相互排斥,故vB减小,vA增大,B的中点过A环后,AB相互吸引,vB仍减小,vA增大;当两者相对静止时,相互作用消失,此时vA=vB,A其有最大速度.全过程能量守恒,B初态的重力势能转化为AB的动能和A获得的电能.
设B滑至水平轨道的速度为V1,由于B的机械能守恒,有MBgh=MBV12
所以
设AB最后的共同速度为V2,由于轨道铝环和杆均光滑,对系统有:MBv1=(MA+MB)v2
所以
V2即为所求的A获得的最大速度.又根据能量守恒有:MBgh=(MA+MB)v22+E电
所以

【例11】.竖直放置的U形导轨宽为L,上端串有电阻R(其余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向外。金属棒ab质量为m,与导轨接触良好,不计摩擦,从静止释放后保持水平而下滑。求其下滑的最大速度。
分析:释放后,随着速度的增大,感应电动势E、感应电流I、安培力F都随之增大,当F=mg时,加速度变为零,达到最大速度。。
*注意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重力做功的过程是重力势能向其他能转化的过程;安培力做功的过程是机械能向电能转化的过程;然后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向内能转化的过程。稳定后重力的功率等于电功率也等于热功率。
*如果在该图上端电阻右边安一只电键,让ab下落一段距离后再闭合电键,那么闭合电键后ab的运动情况如何?(无论何时闭合电键,ab可能先加速后匀速,也可能先减速后匀速,但最终稳定后的速度都一样)。
【例12】如图所示,质量为100g的铝环,用细线悬挂起来,环中央距地面h为0.8m.有一质量200g的磁铁以10m/s的水平速度射入并穿过铝环,落在距铝环原位置水平距离3.6m处,则在磁铁与铝环发生相互作用时:
(1)铝环向哪边偏斜?它能上升多高?
(2)在磁铁穿过铝环的整个过程中,环中产生了多少电能?
解析:(1)环向右偏斜,令铝环质量m1=0.1kg,磁铁质量m2=0.2kg
磁铁做平抛运动;s=3.6=vt,又,v=9m/s
又:磁铁与铝环作用时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m2v0=m2v+m1v1,v1=2rn/s
则:环:m1gH=m1v12;
(2)环中产生的电能为系统的机械能损失:E电=△E=m2v02一m2v2一m1v12=1.7(J)
试题展示
1.如图所示,两同心圆环a和b,处在同一平面内,a的半径小于b的半径,条形磁铁的轴线与圆环平面垂直.则穿过两圆环的磁通量Φa与Φb的大小关系为?

A.Φa>ΦbB.Φa<Φb?
C.Φa=ΦbD.无法比较?
【解析】圆环b的半径大于环a的半径,由于Φ=Φ内-Φ外(其中Φ内为磁铁内部的磁通量,Φ外为磁铁外部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故其包含磁铁的外磁场范围越大,则合磁通量越小.(磁铁内部、外部的磁通量方向相反,可抵消).?
【答案】A?
2.如图所示,闭合矩形铜框的两条长边与一闭合圆环相切,环可沿矩形框的长边滑动,整个装置处于匀强磁场中,当环沿框的长边向右做匀速运动时,则?
A.因铜框所围面积的磁通量不变化,铜框上无电流?
B.因圆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不变化,圆环上无电流?
C.各部分导线内均有电流?
D.各部分导线内均无电流?
【解析】由于闭合圆环向右移动,egf和ehf等效为两个并联的电源,而eadf和ebcf为两段并联的电阻作为外电路,所以各部分都有电流.?
【答案】C
3.在匀强磁场中,a、b是两条平行金属导轨,而c、d为串有电流表、电压表的两金属棒,如图所示,两棒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电压表有读数,电流表没有读数?
B.电压表有读数,电流表也有读数?
C.电压表无读数,电流表有读数?
D.电压表无读数,电流表也无读数?
【解析】由于c、d以相同的速度向右运动,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不变,在闭合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产生,所以,没有电流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故电流表和电压表均无示数.
【答案】D
4、如图所示,开始时矩形线框与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且一半在磁场内,一半在磁场外,若要使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办法中可行的是?
①将线框向左拉出磁场?②以ab边为轴转动(小于90°)③以ad边为轴转动(小于60°)?④以bc边为轴转动(小于60°)?以上判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将线框向左拉出磁场的过程中,线框的bc部分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或者说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减少,所以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故选项①正确.?
当线框以ab边为轴转动时,线框的cd边的右半段在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或者说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在发生变化,所以线框中将产生感应电流,故选项②正确.?
当线框以ad边为轴转动(小于60°)时,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在减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线框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故选项③正确.如果转过的角度超过60°,bc边将进入无磁场区,那么线框中将不产生感应电流(60°~300°).?
当线框以bc边为轴转动时,如果转动的角度小于60°,则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始终保持不变(其值为磁感应强度与矩形面积的一半的乘积),故选项④是错的.应选A.
5.如图所示,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将一水平放置的金属棒ab以水平速度v0抛出,设整个过程中,棒的取向不变,且不计空气阻力,则金属棒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变化情况应是?A.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
C.保持不变D.无法判断
【解析】金属棒做平抛运动,水平切割磁感线的速度不变,故感应电动势大小不变.?
【答案】C
6.如图所示,金属三角形导轨COD上放有一根金属棒MN.拉动MN,使它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如果导轨和金属棒都是粗细相同的均匀导体,电阻率都相同,那么在MN运动的过程中,闭合回路的?

①感应电动势保持不变?
②感应电流保持不变?
③感应电动势逐渐增大?
④感应电流逐渐增大?
以上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由E=BLv判知在MN运动过程中,L逐渐增大,故E增大;而该闭合回路的周长也在增大,故R在增大,可算得I不变.?
【答案】C?
7.如图所示,U形线框abcd处于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内.长度为L的直导线MN中间串有一个电压表跨接在ab与cd上且与ab垂直,它们之间的接触是完全光滑的.R为电阻,C为电容器.现令MN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用U表示电压表的读数,q表示电容器所带电量,C表示电容器电容,F表示对MN的拉力.设电压表体积很小,其中线圈切割磁感线对MN间的电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则
A.U=BLv0F=v0B2L2/R?B.U=BLv0F=0?
C.U=0F=0?D.U=q/CF=v0B2L2/R?
【解析】MN之间有一电压表,因电压表本身内阻过大,可视为断路,故无I,则F=0;MN可视为电源,因电压表内无电流通过,故无电压示数.(据电压表工作原理),则U=0.?
【答案】C?
8.图中PQRS是一个正方形的闭合导线框,MN为一个匀强磁场的边界,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如果线框以恒定的速度沿着PQ方向向右运动,速度方向与MN边界成45°角,在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

A.当Q点经过边界MN时,线框的磁通量为零,感应电流最大?
B.当S点经过边界MN时,线框的磁通量最大,感应电流最大?
C.P点经过边界MN时跟F点经过边界MN时相比较,线框的磁通量小,感应电流大
D.P点经过边界MN时跟F点经过边界MN时相比较,线框的磁通量小,感应电流也小
【解析】P点经过MN时,正方形闭合导线框切割磁感线的导线有效长度最大,感应电流最大.?
【答案】C
9.一个闭合线圈处在如图所示的正弦变化的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导线圈平面,则?
①在1s末线圈中感应电流最大?
②在2s末线圈中感应电流最大?
③1~2s内的感应电流方向和2~3s内相同?
④在1~2s内的感应电流方向和3~4s内的相同?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1s末=0,2s末最大,结合楞次定律判定.?
【答案】B?
10.如图所示,MN和PQ为相距L=30cm的平行金属导轨,电阻R=0.3Ω的金属棒ab可紧贴平行导轨运动.相距d=20cm、水平放置的两平行金属板E和F分别与金属棒的a、b两端相连.图中R0=0.1Ω,金属棒ac=cd=bd,导轨和连线的电阻不计,整个装置处于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当金属棒ab以速率v向右匀速运动时,恰能使一带电粒子以速率v在两金属板间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变化的情况下,试求金属棒ab匀速运动的最大速度.?
【解析】带电粒子qE=mg,r=,U=BLv+BLv+,则有?
v2=rgd/L[2+R0/(R0+R/3)]?
当r=时,v=vm=m/s?
【答案】(或0.52)m/s

第二单元楞次定律自感现象
基础知识
一、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磁场阻碍变化
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磁场的定语是“感应电流的”;谓语的状语是“总是”;宾语的定语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
(2)对“阻碍”的理解
这里的“阻碍”不可理解为“相反”,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当原磁场增加时,则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场减弱时,则与原磁场方向相同;也不可理解为“阻止”,这里是阻而未止.
(3)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达: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即由电磁感应现象而引起的一些受力、相对运动、磁场变化等都有阻碍原磁通量变化的趋势。
(4)楞次定律应用时的步骤
①先看原磁场的方向如何.②再看原磁场的变化(增强还是减弱).
③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
④再利用安培定则,根据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来确定感应电流方向.
【例1】如图所示,小金属环靠近大金属环,两环互相绝缘,且在同一平面内,小圆环有一半面积在大圆环内,当大圆环接通电源的瞬间,小圆环中感应电流的情况是(C)
A.无感应电流B.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C.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D.无法确定
解析:在接通电源后,大环内的磁感线分布比大环外的磁感线分布要密.所以小环在大环内部分磁通量大于环外部分磁通量.所以小环内总磁通量向里加强,则小环中的感应电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例2】如图所示,闭合线框ABCD和abcd可分别绕轴线OO/,转动.当abcd绕OO/轴逆时针转动时〔俯视图),问ABCD如何转动?
解析:由于abcd旋转时会使ABCD中产生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相对运动.”ABCD中的感应电流将阻碍abcd的逆时针转动,两线框间有吸引力作用,因此线框ABCD也随abtd逆时针转动,只不过稍微慢了些
思考:(1)阻碍相对运动体现了怎样的能量关系?
(2)楞次定律所反映的实际是对原磁通量的补偿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这种补偿可分为哪几种?(运动补偿、面积、电流、磁感应强度、速度、力等的补偿效果)
【例3】如图所示,用一种新材料制成一闭合线圈,当它浸入液氮中时,会成为超导体,这时手拿一永磁体,使任一磁极向下,放在线圈的正上方,永磁体便处于悬浮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超导体磁悬浮,可以用电磁感应及有关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解析:当磁体放到线圈上方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由无到有发生变化.于是超导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由于超导线圈中电阻几乎为零,产生的感应电流极大,相应的感应磁场也极大;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相当于永磁体,与下方磁极的极性相同,永磁体将受到较大的向上的斥力,当永磁体重力与其受到磁场力相平衡时,永滋体处于悬浮状态.
【例4】在光滑水平面上固定一个通电线圈,如图所示,一铝块正由左向右滑动穿过线圈,那么下面正确的判断是()
A.接近线圈时做加速运动,离开时做减速运动
B.接近和离开线圈时都做减速运动
C.一直在做匀速运动
D.在线圈中运动时是匀速的
解析:把铝块看成由无数多片横向的铝片叠成,每一铝片又由可看成若干闭合铝片框组成;如图。当它接近或离开通电线圈时,由于穿过每个铝片框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所以在每个闭合的铝片框内都要产生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是它接近或离开通电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效果是要阻碍它接近或离开通电线圈,所以在它接近或离开时都要作减速运动,所以A,C错,B正确。由于通电线圈内是匀强磁场,所以铝块在通电线圈内运动时无感应电流产生,故作匀速运动,D正确。故答案为BD.
二、自感现象
1.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自感电动势: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①自感电动势ε=L
②L是自感系数:
a.L跟线圈的形状、长短、匝数等因素有关系.
线圈越粗,越长、匝数越密,它的自感系数越大,另外有铁芯的线圈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
b.自感系数的单位是亨利,国际符号是h,1亨=103毫亨=106微亨3、关于自感现象的说明
①如图所示,当合上开关后又断开开关瞬间,电灯L为什么会更亮,当合上开关后,由于线圈的电阻比灯泡的电阻小,因而过线圈的电流I2较过灯泡的电流I1大,当开关断开后,过线圈的电流将由I2变小,从而线圈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于是电流由c→b→a→d流动,此电流虽然比I2小但比I1还要大.因而灯泡会更亮.假若线圈的电阻比灯泡的电阻大,则I2<I1,那么开关断开后瞬间灯泡是不会更亮的.
②.开关断开后线圈是电源,因而C点电势最高,d点电势最低
③过线圈电流方向与开关闭合时一样,不过开关闭合时,J点电势高于C点电势,当断开开关后瞬间则相反,C点电势高于J点电势.
④过灯泡的电流方向与开关闭合时的电流方向相反,a、b两点电势,开关闭合时Ua>Ub,开关断开后瞬间Ua<Ub.
规律方法
1、楞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理解楞次定律要注意四个层次:①谁阻碍谁?是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原磁通量;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如何阻碍?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④结果如何?阻碍不是阻止,只是延缓了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结果是增加的还是增加,减少的还是减少.
另外①”阻碍”表示了能量的转化关系,正因为存在阻碍作用,才能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②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相对运动.
【例5】如图所示,一个电感很大的线圈通过电键与电源相连,在其突出部分的铁芯上套有一个很轻的铝环,关于打开和闭合电键时将会发生的现象,有以下几种说法:①闭合电键瞬间,铝环会竖直向上跳起;②打开电键瞬间,铝环会增大对线圈的压力;③闭合电键瞬间,铝环会增大对线圈的压力;④打开电键瞬间,铝环会竖直向上跳起。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解析:此线圈通电后是一电磁铁,由安培定则可判定,通电后线圈中的磁场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线圈上端为S极、下端为N极。由楞次定律可知闭合电键瞬间,铝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向上,要阻碍穿过环的磁通量的增加,因此环的上端面呈N极、下端面呈S极,同极性相对,环和线圈互相排斥,由于电流变化率大,产生的感应电流磁场也较强、,相互间瞬间排斥力大到可知较轻的铝环向上跳起。同样分析可知,打开电键瞬间,环和线圈是两个异种极性相时,铝环会增大对线圈的压力。因此,只有①②正确,应选A.
【例6】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仅存在于边长为2l的正方形范围内,有一个电阻为R、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沿垂直于磁感线方向,以速度v匀速通过磁场,如图所示,从ab边进入磁场算起.
(1)画出穿过线框的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解析:线框穿过磁场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磁场阶段(只有ab边在磁场中),在磁场中运动阶段(ab、cd两边都在磁场中),离开磁场阶段(只有cd边在磁场中).
(1)①线框进入磁场阶段:t为O——l/v.线框进入磁场中的面积线性增加,S=lvt,最后为φ=BS=Bl2.
②线框在磁场中运动阶段:t为l/v——2l/v,线框磁通量为φ=BS=Bl2,保持不变.
③线框离开磁场阶段,t为2l/v——3l/v,线框磁通量线性减少,最后为零.
(2)线框进入磁场阶段,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增加,线框中将产生感应电流,由右手定则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线框在磁场中运动阶段,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保持不变,无感应电流产生.
线框离开磁场阶段,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减少,线框中将产生感应电流,由右手定则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例7】如图所示,导线框abcd与导线AB在同一平面内,直导线中通有恒定电流I,当线框由左向右匀速通过直导线过程中,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是
A.先abcda,再dcbad,后abcda
B.先abcda,再dcbad
C.始终是dcbad
D.先dcbad,再abcda,后dcbad
解析:通电导线AB产生的磁场,在AB左侧是穿出纸面为“”,在AB右侧是穿入纸面的“×”,线框由左向右运动至dc边与AB重合过程中,线框回路中“”增加,由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为dcbad;现在看线框面积各有一半在AB左、右两侧的一个特殊位置,如图所示,此位置上线框回路中的合磁通量为零.从dc边与AB重合运动至图的位置,是“”减少(或“×”增加).由初位置运动至ab边与AB重合位置,是“”继续减少(或“×”继续增加).所以从dc边与AB重合运动至ab与AB重合的过程中,感应电流方向为abcda;线框由ab与AB重合的位置向右运动过程中,线圈回路中“×”减少,感应电流方向由楞次定律判定为dcbad,
【例8】如图所示,一水平放置的圆形通电线圈1固定,另一较小的圆形线圈2从1的正上方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两线圈平面始终保持平行且共轴,则在线圈2从正上方下落至l的正下方过程中,从上往下看,线圈2中的感应电流应为()
A.无感应电流B.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C、先是顺时针方向,后是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D、先是逆时针方向,后是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解析:圆形线圈1通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从下往上看),它相当于是环形电流,环形电流的磁场由安培定则可知,环内磁感线的方向是向上的,在线圈2从线圈1的正上方落到正下方的过程中,线圈内的磁通量先是增加的,当两线圈共面时,线圈2的磁通量达最大值,然后再继续下落,线圈2中的磁通量是减少的.由楞次定律可以判断:在线圈2下落到与线圈1共面的过程中,线圈2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线圈1中的磁场方向相反,故电流方向与线圈1中的电流方向相反,为顺时针方向;当线圈2从与线圈1共面后继续下落时,线圈2中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线圈1中的磁场方向相同,电流方向与线圈1中电流方向相同,为逆时针方向,所以C选项正确.
感应电流在原磁场所受到的作用力总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利用这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原则来判断则更为简捷:线圈2在下落的过程中,线圈2中的感应电流应与线圈l中的电流反向,因为反向电流相斥,故线圈2中的电流是顺时针方向;线圈2在离开线圈1的过程中,线圈2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应与线圈1中电流方向相同,因为同向电流相吸,线圈2中的电流是逆时针方向.
【例9】如图所示,AOC是光滑的金属轨道,AO沿竖直方向,OC沿水平方向,PQ是一根金属直杆如图立在导轨上,OP>OQ,直杆从图示位置由静止开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运动过程中QO端始终在OC上,P端始终在AO上,直到完全落在OC上,空间存在着垂直纸面向外
的匀强磁场,则在PQ棒滑动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D)
A.感应电流的方向始终由P→Q
B.感应电流的方向先由P→Q,再是Q→P
C.PQ受磁场力的方向垂直于棒向左
D.PQ受磁场力的方向垂直于棒先向左,再向右
解析:在PQ滑动的过程中,OPQ的面积先变大后变小,穿过回路
的磁通量先变大后变小,则电流方向先是P→Q后Q→P.选BD.
2、镇流器是一个带铁芯的线圈,起动时产生高电压点燃日光灯,目光灯发光以后,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起着降压限流作用,保证日光灯正常工作.
【例10】在图中,L是自感系数足够大的线圈,其直流电阻可以忽略不计,D1和D2是两个相同的灯泡,若将电键K闭合,待灯泡亮度稳定后再断开电键K,则(AC)
A.电键K闭合时,灯泡D1和D2同时亮,然后D1会变暗直到不亮,D2更亮
B.电键K闭合时,灯泡D1很亮,D2逐渐变亮,最后一样亮亮亮
C.电键K断开时,灯泡D2随之熄灭。而D1会更下才熄灭
D.电键K断开时,灯泡D1随之熄灭,而D2会更下才熄灭
解析:电键K闭合时,L会产生ε自从而阻碍电流增大,D1和D2同时亮,随着电流趋于稳定,L中的ε自逐渐减小,最后L会把D1短路,D1不亮,而D2两端电压会增大而更亮.当K断开时,D2中因无电流会随之熄灭,而L中会产生ε自,与D1构成闭合回路,D1会亮一下.再者L中的电流是在I=的基础上减小的.会使D1中的电流在K断开的瞬间与K闭合时相比要大,因而D1会更亮.
【例11】如图所示是演示自感现象的电路图.L是一个电阻很小的带铁芯的自感线圈,A是一个标有“6V,4w”的小灯泡,电源电动势为6V,内阻为3Ω,在实验中(ABD)
A.S闭合的瞬间灯泡A中有电流通过,其方向是从a→b
B.S闭合后,灯泡A不能正常工作
C.S由闭合而断开瞬间,灯A中无电流
D.S由闭合而断开瞬间,灯A中有电流通过,其方向为从b→a
解析:S闭合瞬间,L的阻抗很大,对灯泡A来讲在S闭合瞬间L可视为断路.由于如图电源左正右负,所以此刻灯泡中电流由a到b,选项A正确;S闭合后电路达到稳定状态时,L的阻抗为零,又L上纯电阻极小,所以灯泡A不能正常发光,故选项B正确.S断开前L上的电流由左向右,S断开瞬间,灯泡A上原有电流即刻消失,但L和A组成闭合回路,L上的电流仍从左向右,所以回路中电流方向是逆时针的,灯泡A上电流从b到a,故选项D正确,选项C错误.

试题展示
1.如图所示,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平行导线串有两个最阻R和r,导体棒PQ与三条导线接触良好;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导体棒的电阻可忽略。当导体棒向左滑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过R的电流为由d到c,流过r的电流为由b到a
B.流过R的电流为由c到d,流过r的电流为由b到a
C.流过R的电流为由d到c,流过r的电流为由a到b
D.流过R的电流为由c到d,流过r的电流为由a到b

2.矩形导线框abcd固定在匀强磁场中,磁感线的方向与导线框所在平面垂直,规定磁场的正方向垂直低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若规定顺时针方向为感应电流I的正方向,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D

3.如图,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虚线框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所在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虚线框对角线ab与导线框的一条边垂直,ba的延长线平分导线框。在t=0时,使导线框从图示位置开始以恒定速度沿ab方向移动,直到整个导线框离开磁场区域。以i表示导线框中感应电流的强度,取逆时针方向为正。下列表示i—t关系的图示中,可能正确的是C
4.在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金属线圈可绕沿其直径的竖直轴自由转动。开始时线圈静止,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所成的锐角为α。在磁场开始增强后的一个极短时间内,线圈平面
A.维持不动
B.将向使α减小的方向转动
C.将向使α增大的方向转动
D.将转动,因不知磁场方向,不能确定α会增大还是会减小
答案:B
解析:由楞次定律可知,当磁场开始增强时,线圈平面转动的效果是为了减小线圈磁通量的增加,而线圈平面与磁场间的夹角越小时,通过的磁通量越小,所以将向使减小的方向转动.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相同的灯泡a、b、c和电感L1、L2与直流电源连接,电感的电阻忽略不计.电键K从闭合状态突然断开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a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B.b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C.c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D.b、c都逐渐变暗
答案:AD
解析:考查自感现象。电键K闭合时,电感L1和L2的电流均等于三个灯泡的电流,断开电键K的瞬间,电感上的电流i突然减小,三个灯泡均处于回路中,故b、c灯泡由电流i逐渐减小,B、C均错,D对;原来每个电感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均加载于灯泡a上,故灯泡a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A对。本题涉及到自感现象中的“亮一下”现象,平时要注意透彻理解。
6.在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金属线圈可绕沿其直径的竖直轴自由转动。开始时线圈静止,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所成的锐角为α。在磁场开始增强后的一个极短时间内,线圈平面
A.维持不动
B.将向使α减小的方向转动
C.将向使α增大的方向转动
D.将转动,因不知磁场方向,不能确定α会增大还是会减小
答案:B
解析:由楞次定律可知,当磁场开始增强时,线圈平面转动的效果是为了减小线圈磁通量的增加,而线圈平面与磁场间的夹角越小时,通过的磁通量越小,所以将向使减小的方向转动.
7.如图,粗糙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铜质矩形线圈.当一竖直放置的条形磁铁从线圈中线AB正上方等高快速经过时,若线圈始终不动,则关于线圈受到的支持力FN及在水平方向运动趋势的正确判断是
A.FN先小于mg后大于mg,运动趋势向左
B.FN先大于mg后小于mg,运动趋势向左
C.FN先大于mg后大于mg,运动趋势向右
D.FN先大于mg后小于mg,运动趋势向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电磁感应有关的知识,本题为中等难度题目。条形磁铁从线圈正上方等高快速经过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先增加后又减小。当通过线圈磁通量增加时,为阻碍其增加,在竖直方向上线圈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线圈受到的支持力大于其重力,在水平方向上有向右运动的趋势,当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时,为阻碍其减小,在竖直方向上线圈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所以线圈受到的支持力小于其重力,在水平方向上有向右运动的趋势。综上所述,线圈所受到的支持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运动趋势总是向右。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相同的灯泡a、b、c和电感L1、L2与直流电源连接,电感的电阻忽略不计.电键K从闭合状态突然断开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a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B.b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C.c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D.b、c都逐渐变暗
答案:AD
解析:考查自感现象。电键K闭合时,电感L1和L2的电流均等于三个灯泡的电流,断开电键K的瞬间,电感上的电流i突然减小,三个灯泡均处于回路中,故b、c灯泡由电流i逐渐减小,B、C均错,D对;原来每个电感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均加载于灯泡a上,故灯泡a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A对。本题涉及到自感现象中的“亮一下”现象,平时要注意透彻理解。
9.老师做了一个物理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一轻质横杆两侧各固定一金属环,横杆克绕中心点自由转动,老师拿一条形磁铁插向其中一个小环,后又取出插向另一个小环,同学们看到的现象是()
A.磁铁插向左环,横杆发生转动
B.磁铁插向右环,横杆发生转动
C.无论磁铁插向左环还是右环,横杆都不发生转动
D.无论磁铁插向左环还是右环,横杆都发生转动
答案:B
解析:左环没有闭合,在磁铁插入过程中,不产生感应电流,故横杆不发生转动。右环闭合,在磁铁插入过程中,产生感应电流,横杆将发生转动。
10.如图所示,平行于y轴的导体棒以速度v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经过半径为R、磁感应强度为B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导体棒中的感应电动势ε与导体棒位置x关系的图像是
答案:A
解析:在x=R左侧,设导体棒与圆的交点和圆心的连线与x轴正方向成θ角,则导体棒切割有效长度L=2Rsinθ,电动势与有效长度成正比,故在x=R左侧,电动势与x的关系为正弦图像关系,由对称性可知在x=R右侧与左侧的图像对称。
12.如图所示,一个有界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一个矩形闭合导线框abcd,沿纸面由位置1(左)匀速运动到位置2(右).则D
A.导线框进入磁场时,感应电流方向为a→b→c→d→a
B.导线框离开磁场时,感应电流方向为a→d→c→b→a
C.导线框离开磁场时,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水平向右
D.导线框进入磁场时.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水平向左
13.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导轨竖直放置,间距为L,底端接阻值为R的电阻。将质量为m的金属棒悬挂在一个固定的轻弹簧下端,金属棒和导轨接触良好,导轨所在平面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如图所示。除电阻R外其余电阻不计。现将金属棒从弹簧原长位置由静止释放.则
A.释放瞬间金属棒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B.金属棒向下运动时,流过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a→b
C.金属棒的速度为v时.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F=
D.电阻R上产生的总热量等于金属棒重力势能的减少
答案:AC
解析:在释放的瞬间,速度为零,不受安培力的作用,只受到重力,A对。由右手定则可得,电流的方向从b到a,B错。当速度为时,产生的电动势为,受到的安培力为,计算可得,C对。在运动的过程中,是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内能的转化,D错。
【高考考点】电磁感应
【易错提醒】不能理解瞬间释放的含义,考虑受到安培力。
【备考提示】电磁感应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有机结合,所以难度相对也会大一些,现在高考要求不是很高,一般不出大型计算题,但在选择题中,以最后一个题出现。
14.如图所示,在x≤0的区域内存在匀强磁场,磁场的方向垂直于
xy平面(纸面)向里。具有一定电阻的矩形线框abcd位于xy
平面内,线框的ab边与y轴重合。令线框从t=0的时刻起由静
止开始沿x轴正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则线框中的感应电流I(取
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为正)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I—t图可能是下
图中的哪一个?D

第十三讲《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典型教案解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十三讲《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典型教案解析”,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十三讲《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典型教案解析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解这类问题既要用到高中物理的洛伦兹力、圆周运动的知识,又要用到数学上的几何知识。通常需要数形结合思想。
一、夯实基础知识
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①洛伦兹力的公式:f=qvBsinθ,θ是V、B之间的夹角.
②当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互相平行时,F=0
③当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互相垂直时,f=qvB
④只有运动电荷在磁场中才有可能受到洛伦兹力作用,静止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对电荷的作用力一定为0.
2、洛伦兹力的方向
①洛伦兹力F的方向既垂直于磁场B的方向,又垂直于运动电荷的速度v的方向,即F总是垂直于B和v所在的平面.
②使用左手定则判定洛伦兹力方向时,伸出左手,让姆指跟四指垂直,且处于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方向(当是负电荷时,四指指向与电荷运动方向相反)则姆指所指方向就是该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
3、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
①洛伦兹力是单个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而安培力是导体中所有定向称动的自由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②洛伦兹力一定不做功,它不改变运动电荷的速度大小;但安培力却可以做功.
4、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①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匀速直线运动;二是匀速圆周运动;三是螺旋运动.
②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迹半径r=mv/qB;其运动周期T=2πm/qB(与速度大小无关).
③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和垂直进入匀强磁场时都做曲线运动,但有区别: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在电场中做匀变速曲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则做变加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5.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的分析思路
①确定圆所在的平面及圆心位置。根据洛伦兹力F始终与速度v方向垂直这一特点,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上任两点(一般为粒子入射和出射时的两点)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即垂直于这两点的速度方向),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②半径的计算。一方面可以由公式R=求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几何关系求得,主要是要看原题中所给的条件确定。
③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的确定。利用圆心角与弦切角的关系或四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出圆心角,再利用周期公式求出相应的时间。
6.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圆周运动的对称的规律。如从同一边界射入磁场,又从同一边界射出,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
②临界值(或极值)问题:刚好穿出磁场边界的条件是带电粒子是磁场中运动的轨迹与边界相切;当速度一定时,弧长(弦长)越长,则所对应的圆心角越大,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也就越长。
题型1、确定带电粒子的带电性质和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
确定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和电性,关键在于确定磁场的方向或粒子运动的轨迹偏转方向,同时要注意带电粒子的电性,然后根据左手定则判定。判定时要注意轨迹的曲率半径的变化,以确定其运动方向。
例1、如图8-3-1所示,在阴极射线管的正下方平行放置一根通有强直流电流的长直导线,且电流的方向水平向右,则阴极射线将会()
A.向上偏转
B.向下偏转
C.向纸内偏转
D.向纸外偏转
例2、一个带电粒子,沿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一匀强磁场,粒子的径迹如图2所示,径迹上的每一段都可以看做圆弧,由于带电粒子使沿途的空气电离,粒子的能量逐渐减小(带电量不变),从图中的情况可以确定()
A.粒子从a到b,带正电B.粒子从b到a,带正电
C.粒子从a到b,带负电D.粒子从b到a,带负电

题型2:分析计算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问题,综合性较强,解这类问题既要用到物理中的洛仑兹力、圆周运动的知识,又要用到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平面几何中的圆及解析几何知识。
1.带电粒子在半无界磁场中的运动
例3、(20xx江苏)如图所示,MN是磁感应强度B匀强磁场的边界,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粒子在纸面内从O点射入磁场,若粒子速度为v0,最远可落在边界上的A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若粒子落在A点的左侧,其速度一定小于v0
B.若粒子落在A点的右侧,其速度一定大于v0
C.若粒子落在A点左右两侧d的范围内,其速度不可能小于
D.若粒子落在A点左右两侧d的范围内,其速度不可能大于

例4、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大小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经过小孔O射入存在着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如图11).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离子的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于图1中纸面向里.
(1)求离子进入磁场后到达屏S上时的位置与O点的距离.
(2)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到达位置P,证明:直线O与离子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θ跟t的关系是。

例5、(20xx重庆卷)如题21图所示,矩形MNPQ区域内有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有5个带电粒子从图中箭头所示位置垂直于磁场边界进入磁场,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轨迹为相应的圆弧,这些粒子的质量,电荷量以及速度大小如下表所示。

粒子编号质量电荷量(q0)速度大小
1m2qv
22m-2q2v
33m-3q3v
42m2q3v
52m-qv

由以上信息可知,从图中a、b、c处进入的粒子对应表中的编号分别为()
A.3、5、4B.4、2、5
C.5、3、2D.2、4、5

2、带电粒子在圆形磁场中的运动
例6、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中有一个磁感强度为B、方向为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与区域边缘的最短距离为L的O'处有一竖直放置的荧光屏MN,今有一质量为m的电子以速率v从左侧沿OO'方向垂直射入磁场,越出磁场后打在荧光屏上之P点,如图13所示,求O'P的长度和电子通过磁场所用的时间。

例7.在真空中半径为r=3.0×10-2m的圆形区域内。有磁感应强度B=0.20T,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一带电粒子以速度v0=1.2×106m/s的初速度,从圆的直径ab的一个端点a射入圆形区域。已知该带电粒子的荷质比为q/m=108C/kg,不计重力。则粒子在该圆形区域内运动的时间最长为_____s,与此对应的在a点入射时的速度方向与直径ab的夹角应该是______。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第三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知识是: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重点知识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重点知识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二.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2)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矛盾。

内容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成就长篇小说繁荣。电影艺术生机勃勃。戏剧创作百花争艳。学术争论热烈。

曲折(1)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革”。(2)表现:①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②知识分子错划右派。③“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④“样板戏”独占舞台。⑤文艺界“百花凋零”。⑥科学研究停滞。⑦图书报刊萧条。

文学艺术的春天(1)原因:①清算极“左”路线。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2)表现:①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经验教训(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制定方针政策:(1)建国初,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2)全面建设时期:①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动乱:(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2)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3)20世纪70年代初,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3.80年代: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改革。

4.9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

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4)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二战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科技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科学与管理相结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3.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从经济常识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2)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3)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从哲学常识看:(1)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3)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政治常识看:(1)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4.“双百”方针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内涵:①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而言,“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现实意义: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背景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意义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6.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从本国国情出发;(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8.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类别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两弹“一星”20世纪60年代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国防能力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农业技术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紧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算机1983年“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每秒运算上亿次的计算机

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首次合成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1.(08山东基本能力)音乐与时代的脉搏同步。请根据作品创作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歌曲

①《祖国颂》②《走进新时代》③《祝酒歌》④《黄河大合唱》

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C

解答本题的关键理清时间。以下歌曲都发生在20世纪:①项发生在50年代,②项发生在90年代,③项发生在80年代,④发生在30年代。故正确选项为C。

2.(08北京文综)《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58年”“1980年”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建设的总路线,1980年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A项提出于1960年和1979年,排除,B项提出于1950年和1978年,排除,D项提出于1963年和1964年,排除。正确选项为C项。

3.(09年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

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4.(09年广东文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B

本题考查考生记忆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5.(09年海南历史)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信息“1956年”等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目的不言而喻。故正确选项为D。

一.易错知识点

1.我国导弹技术领先于原子能技术。掌握导弹技术的时间是1964年6月29日,而掌握原子能技术的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

2.“两弹一星”的含义:“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1999年,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3.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4.“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各有不同。“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科技发展历程及其特征:(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两弹”成功的成就;(2)文革时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3)新时期,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的研究等。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技方面成功发射“两弹”;文艺艺术领域提出“双百”方针,科技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教育上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一定时期的科学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政策的反映。

一、选择题

1.(09山东威海一中)2008年9月25日,神州七号飞船搭载“长征火箭”顺利升空,实现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梦想。下列有关我国火箭研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重点

B.是国家863计划实施后取得的成就

C.是借助于苏联的援助研制成功的

D.火箭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2.(09江苏扬州市一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为

①电子计算机②经典物理学的危机③人造地球卫星④杂交水稻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

3.(09江苏兴化市一中)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B.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

C.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D.火炬计划和211工程启动

4.(09江苏启东中学)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辉煌。下列成就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飞天成功

5.(09江苏南京市一中)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书法艺术

②体现了中国汉字象形特征

③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④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09山东平邑实验中学)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二、非选择题

7.(09山东平邑实验中学)阅读下列材料: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上,贴什么“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待,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8.(09山东临沂市一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材料二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

请回答:

(1)“文革”后初期,最牵动人心、最能说明“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事件是什么?起了怎样的作用?

(2)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试简述之。

(3)材料三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你知道在其领导下本届政府主要有哪些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A

1963年我国制定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其中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

2.C

①1946年,②19世纪中叶,③1957年,④1973年 

3.B

4.B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5.A

6.D

7.(1)含义: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允许文艺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2)重要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经验:文艺应该也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解答本题容易忽略第(2)问的第一小问“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包括话剧、历史剧、长篇小说等。此处的“经验”可以说是“重要成果”的原因。

8(1)事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作用: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主要贡献:①“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④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3)具体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具体措施:①逐步实行并自2007年开始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②自2007年夏天开始,教育部所属的6所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免费上大学,③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回答第(1)问时注意“最牵动人心”信息。第(2)问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回答

第(3)问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