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运用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早期农业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中国古代冶铸技术、丝织技术、制瓷技术

√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人、交子、商帮

√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识记:中国古代早期农业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二、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一、识记:中国古代冶铸技术、丝织技术、制瓷技术成就

1.原始社会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司母戊鼎)wWw.JAB88.CoM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青瓷;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五大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西周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风格;宋朝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识记:商人、交子、商帮

商人: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交子: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

商帮: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镇增加,四大名镇形成:汉口、佛山、景德、朱仙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简单运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着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奴隶和庶民在贵族土地上集体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

过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发展趋势:土地兼并加剧(抑制兼并:均田制)

二.综合运用:“重农抑商”

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消极后果:强化了自然经济,但妨碍了国内市场扩大,自由劳动力形成和资金的积累,阻碍了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三、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

积极:具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消极: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延伸阅读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Ⅲ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Ⅲ

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运用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意义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及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和韩非子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简单运用:“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弱,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起来;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主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运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至圣”

创立的儒家学说(代表奴隶主利益)

政治思想:仁:核心思想,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六经”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本性。

(2)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伦理观:“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三、识记:老子和韩非子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

思想主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其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朴素辨证法)

2、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战国)

思想主张: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主张:

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君权,提出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此后,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根本原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第3课宋明理学

一、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突出,所以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

2、代表人物:

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二、识记:“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客观唯心主义)

内容: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格物致知”

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理解: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南宋时期)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守仁(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更多的吸收了佛教禅宗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上,主张“至良知”和“知行合一”。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识记: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离经叛道”的李贽(明朝)

①自称“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标准为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①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对君主专制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①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

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运用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①“冷战”的含义及其表现

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影响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①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②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理解: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表现: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

军事: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定《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苏联:

经济: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二、识记

朝鲜战争:1950年爆发。结果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越南战争:1961-1973年,美国发起。结果美国被迫撤出越南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简单运用:欧共体形成

1、背景:

二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经济、军事控制,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合作提供了条件

2、过程:

1951年,《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意义:

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在政治上,欧共体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

二、理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1、原因:

推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美国的扶植;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战略方针;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与教育。

2、表现: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简单运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2、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识记:

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二、简单运用: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欧盟:西欧开始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极力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次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

运用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②“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政策

①赫鲁晓夫改革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理解: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表现强烈不满。政府也认识到原来政策有问题。

2、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上交后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

3、评价: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适应了俄国小生产占主要地位的国情,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综合运用:“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功绩:

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快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主要原因。

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认识: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的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斯大林模式有着很多弊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政策

一、识记:赫鲁晓夫的改革

内容:经济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评价: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斯大林的迷信,但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又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二、简单运用: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次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

运用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理解: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1、概况: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提供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华盛顿,美国取得绝对控制权)

关贸总协定: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2、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识记: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成立,中国1991年加入)

二、简单运用: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性质与特点:

性质: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

特点: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综合运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影响:

1、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1)它可以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新的有利条件;

2)它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并扩大的统一的整体;

3)它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

4)它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凭借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绝对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3、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科技和实力的差距,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扩大了贫富差距;发达国家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会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利用全球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总之,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二、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

1、过程: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1950年台湾当局退出;1986年中国政府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机遇:

促进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使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挑战:

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相对落后的企业和产品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可能被淘汰;

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可能上升。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