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徐文长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聪明的华佗。
教案示例
12聪明的华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知名)把“知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毕佗动作的词语。(“拨”“拿”“摇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3)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收获?
六、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新词。
二、小组内互学本课生字。
如:我记住了“分”,下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来就是“分”,分开的分。
三、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角、对、分、着、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或分解、组合来识记。
例如:拿:合——手
四、指导书写。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之”,捺要长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笔要比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下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丷”上下对齐。
五、作业。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收集名人童年时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巧妙解决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编辑推荐
11.聪明的华佗
11.聪明的华佗
古中心小学王楠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含多音字“华、得”),认读5个生字。
2.正确读写课后词语,用“聪明、办法”各写一句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华佗很聪明。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华佗很聪明。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聪明的华佗)齐读!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指名说)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侯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一读)
2.检查生字(小组认读小卡片)
检查多音字的认读:
得{dedéděi华{huáhuà
3.检查词语
古代有名药铺学徒打架很凶不肯
硬拉办法鲜嫩晃动相斗引开徒弟
4.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华佗是个聪明的孩子?)
5.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来难为小华佗?(让华佗把两只斗得很凶的羊引开)
2.小华佗是怎么做的?课文哪儿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做的?(3——4)
3.自由读3——4段(讨论他是怎么做的)
4.指名说
5.当时华佗是怎么想的?(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6.出示句子: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指名读)
7.为什么硬拉不行呢?(指名说)(回读第一自然段)
8.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华佗年龄小、羊斗得凶)
9.那么,华佗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呢?(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10.指名读第四段
11.填空:
华佗采来()的青草,两只手()一把,在两只羊面前()。羊看到(),都急着去吃。这样,两只()的羊被华佗()了。
12.华佗为什么采来“鲜嫩”的青草?为什么两只手“各拿”一把?
13.指导朗读第四段
14.将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
四、第五自然段:
1.蔡医生看了“立刻”收下了这个徒弟,你能把“立刻”这个词换一个吗?(马上、很快)
2.为什么蔡医生立刻就收下了他呢?(指名说)
3.你从哪儿看出华佗很聪明呢?(自由说)
4.齐读第五段
五、总结:
华佗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同学们,这个故事让你懂得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聪明的华佗_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两只羊正在争斗的画面,提问:如果让你把它们分开,你怎样做?评议各人想的办法合适否。
2.简介华佗,老师范读第四段,并出示插图放大图,观察华佗引开羊的做法。口头填空:()的华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适即可。)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说说图中华佗旁边两个人各是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读课文,随阅读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四)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别人听。
(五)评议:华佗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可引导学生自由说。如不用费大气力、不用花很长时间,方法简便易行,不会伤害羊等。假如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更好。
(六)识记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那、着、想。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作业。
1.用蔡医生出的问题考考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2.收集有关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聪明的华佗》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聪明的华佗》
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两只羊正在争斗的画面,提问:如果让你把它们分开,你怎样做?评议各人想的办法合适否。
2.简介华佗,老师范读第四段,并出示插图放大图,观察华佗引开羊的做法。口头填空:()的华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适即可。)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说说图中华佗旁边两个人各是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读课文,随阅读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四)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别人听。
(五)评议:华佗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可引导学生自由说。如不用费大气力、不用花很长时间,方法简便易行,不会伤害羊等。假如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更好。
(六)识记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那、着、想”。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作业。
1.用蔡医生出的问题考考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2.收集有关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聪明的使者》课外拓展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聪明的使者》课外拓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难求婚使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使队伍,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年轻的赞普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地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个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他的和亲要求。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2500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文成公主和亲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番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就其态势而言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曲求全,以结好番邦;另一种则是国力强盛,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后者却是宣展大国之姿,用亲戚关系来笼络感化疆外边邦。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情况的典范。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聪明的使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
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五、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聪明的小白兔(二)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聪明的小白兔(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说教材:
《聪明的小白兔(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篇课文。第七单元的课文是围绕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主题,每篇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曲折感人,人物特点鲜明,语言生动形象。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写的是兔兄弟利用身体的保护色,安全躲过老鹰袭击的经过,赞扬小白兔机智、沉着、关心别人的品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和、冬、早等十二个生字,会写飞、鸟、来、你、早、老六个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白兔沉着机智、关心别人的品质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说教学重点:
认识十二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难点:
理解兔兄弟为什么能躲过老鹰的袭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1.从学生兴趣出发,给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采用自己想象,头脑绘图,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感悟文字,全身心展示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
2.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不断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朗读、表演,全员、全程参与学习,充分地动起来,以至于有所感悟和思考。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针对本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说: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聪明的小白兔(一)》一课,和小白兔见了面。现在,小白兔可要考考大家呢。接着我会带领学生利用课件,用齐读和开火车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词,并让学生自选词语说话。引言揭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学生回答:兔兄弟运南瓜。此时我相机板书。
环节二: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小动物,它们是谁呢?请看黑板。(出示白兔、灰兔、老鹰图。)
2.揭示课题。老师边板书课题边说:咱们今天就来读读它们之间的故事。请大家先猜一猜,在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准了再往下读。如果你觉得难读,请标出来,然后请教一下你周围的同学。
2.同桌互读,当个小教师,帮助你的伙伴纠正读音。
3.指名读生字词,检查字音。
4.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带(或范读),边听边标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轮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看谁读得好。
3.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创设情境,细读感悟
1.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闭上眼睛,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故事里。
师: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读鸟儿们大喊的话,读出焦急、紧张的语气。
3.学习25自然段。
(1)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遇上老鹰后兔兄弟的表现怎样?把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2)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小白兔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灰兔的话。
(3)它们的对话应该怎样读?请想一想,再用不同的语气分别读一读。指名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同桌练习分角色演一演。
4.学习第6自然段。
自由读,边读边想:结果怎么样?老鹰为什么没有看见兔兄弟?
五、总结全文,激发想像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2.你们想对小白兔或小灰兔说些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用身体的颜色来保护自己的动物?(青蛙、斑马、变色龙等。)
此处设计考虑到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书。不强求一致,可以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环节三:总结课文 发散思维
此环节我会说小白兔这么聪明,我们夸夸它吧 !我还将预设问题:如果你是兔兄弟,你会怎样做?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多,并且合理。学生汇报时肯定他们想出的各种办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有时间也可以带领学生表演课本剧。
环节四:指导写字
本节课要指导书写的生字是:飞、鸟
在此环节,我会出示认写生字,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个字摆放的位置,认识笔画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了下笔前先观察,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之效。然后我会让学生抬手和我一起范写,特别提示:飞字要注意撇的角度和位置、上宽下窄。学生练写时,我会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随时进行个别指导,并展示好字,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聪明的使者》教案之二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聪明的使者》教案之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梢、使命、许配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聪明的使者是怎样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使者是怎样动脑筋,用智慧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五难求婚使、文成公主和亲的资料或书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智慧故事:《聪明的使者》。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使者遇事是怎样积极动脑,了解他的绝顶聪明和非凡的智慧吧!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自己试着用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3小组内交流识字、解词情况。
提个醒:哪些生字易写错?如:配左边不能写成西。哪些生字易读错?如:蕃读bō,不读fān;拴读翘舌音。
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课文里指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许配:由家长做主,跟某人订婚。课文里指唐朝皇帝把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大家相互帮助正音。
5同桌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6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皇帝向使臣们出了哪三个问题?分别在课文哪些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这是一个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知晓它的前因后果。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交代了事情起因:唐朝皇帝嫁女赛智慧,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2.学习二、三、四段。
(1)齐读课文二、三、四段。
(2)分组讨论学习。
①故事中一共有三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按学生的回答把喜欢相同小故事的编排在一组,四人一小组。
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师引导学习方法:先读文,然后勾出描写皇帝出题的句子及禄东赞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句子。最后讨论发言:禄东赞的办法好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说给伙伴听听,小组长要注意综合大家的意见。
③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按顺序,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汇报)
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禄东赞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抓住关键环节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从而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如:第二段分辨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其他的使臣从表皮入手,而禄东赞抓住动物的本能属性,孩子饿了就要去找妈妈吃奶。
第三段是分辨木头的头和梢。这是个物理问题,别的使臣束手无策,而禄东赞凭着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分析判断,用水的浮力分辨出了头和梢,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四段是丝线巧穿玉石洞眼。别的使臣凭着常规方法怎么也穿不过,而禄东赞却用蚂蚁和蜂蜜解决了这个难题。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感受禄东赞的机智聪明。
3.学习第五段。
过渡:是呀,面对唐朝皇帝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其余的使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能为力,禄东赞却显得是那样胸有成竹,结果怎样呢?
(皇帝想:禄东赞这么聪明,赞普松赞干布也一定聪明能干,就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许配给了他。)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聪明的使者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动脑筋,急中生智,圆满地解决了三个难题,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美好的姻缘。通过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动脑筋,做个聪明的孩子。
五、交流拓展,课外结合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五难求婚使及文成公主和亲资料,再次体会禄东赞的聪明智慧。
2课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赛智慧
1智辨马驹和母马
2分辨木头的头和梢
3巧穿玉洞聪明的使者
聪明的小白兔(一)
中国白兔(Chinese white)。在中国本兔中,除白兔外,还有土黄、麻黑、黑色和灰色等,但以白色者居多。中国白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培育和饲养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我国各地均有饲养,但以四川省区饲养较多。
中国白兔为早熟小型品种,仔兔初生重35~50克;30日龄断奶体重300~450克,3月龄体重1.2~1.3千克;成年母兔体重2.2~2.5千克,公兔1.8~2.3千克,繁殖力较强,主要反映在血配受胎率高(80%~90%),年产6~8胎,胎平均产仔6.5只。适应性好,抗病力强,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成兔体重2.0~2.5kg,体长35~40cm。性成熟较早,繁殖力较高,母兔有乳头5~6对,年产仔5~6胎,胎均产仔7~9只,最多可达15只以上。
中国白兔由于体型偏小和生长速度缓慢,产肉性能差。但是他的繁殖能力和自身的泌乳能力仍然不失为优良的育种母本,它参与日本大耳兔的育成。
当今由于外来品种的冲击,中国白兔饲养数量减少,为了保留这一宝贵的基因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唐良美等人,对中国白兔选育保种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很大的成绩。
《聪明的使者》教案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五、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聪明的小包拯_语文教案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雪莱)
●一个精明要想不受欺骗,有时只需不精明就够了(拉罗什富科)
●要精明地处世,但不要那种世俗的精明(弗夸尔斯)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蚊子飞过识公母
●对明智一言已足(英国)
●明人不用细说
●智者不强求(英国)
●不会发怒是蠢人,不愿发怒是聪明人(英国)
●能随机应变的人是聪明人(英国)
●明智者有足够的机智处理自己的事情(英国)
●要明智些,扬之过高易落,屈尊方能求荣(马辛杰)
●何谓明智?明智不过是深知可以懂得的事何其少,不过是能洞 察别人的缺点,明析自己的不足(蒲柏)
●一个饱经风霜而又明智的人,定能雄飞于明天的早晨(柯尔律治)
●要勇于变得明智些(贺拉斯)
●热血沸腾时,谁还能保持明智呢?(爱扬格)
●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则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所以人类进步靠的是不明智的人(肖伯纳)
●如果说贫穷是罪恶之母,那么愚蠢便是罪恶之父(拉布吕耶尔)
●结果中蕴含的愚蠢往往比动机中蕴含的恶意更残酷(哈利法克斯)
●一旦被愚蠢的朋友引为知已,你立刻会危险临头(哈利法克斯)
●愚蠢是人们自招的不幸(米南德)
●愚蠢给人的痛苦远胜于命运(爱扬格)
●愚蠢被误认为是命运之神犯下的罪过(荷马)
●头脑缺智慧,好比灯笼没点灯(俄罗斯)
●接受愚昧就是出售自由(意大利)
●未开化的头脑,并不像未经耕作的原野那样充满野花,它里面长的是恶劣的莠草(英国)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爱尔兰)
●愚昧将使你得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希望和忧郁之中自暴自弃(意大利)
●一个人的愚蠢是另一个人的福气(培根)
●愚蠢总希望自己有追随者与伙伴,而不希望孤行(塞万提斯)
●愚蠢的生长是不需要浇水的(欧洲)
●愚蠢具有拙劣、卑鄙、下贱、奴性的特征,它揭示了人类许多最令人痛苦的病症(塞内加)
●愚蠢报复自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遗世独处(桑塔亚那)
●我们从目击的人类愚蠢中所能得到的最好教训就是:不要激怒自己去反对它(赫兹里特)
●待到愚蠢全部绝迹,人们就会感到,世界上有它们比没有它们好(哈利法克斯)
●被我们贬为愚蠢的行为,虽然不是普遍社会中一种富有活力的品质,但却是自然界所喜爱的一种用来保持行为稳定和观点坚定
的源泉(沃尔特白哲特)
●如果傻瓜坚持他的愚蠢,他就会变得聪明(布莱克)
●我们不怜悯他人的愚蠢,这或许很公正,但若能设想这是他们
自己的过错,将更令人愉快(沃维纳格)
●一个人身上如果没有一克愚蠢,那他一定含有数磅更坏的东西-(兰姆)
●一个生活中不干蠢事的人,并非像他自己认为的那样聪明(拉罗什富科)
●不知不觉我们成了骗子,无意之间我们成了演员(阿米艾尔)
●糊涂曲儿糊涂唱
●不糊涂不作阿家翁
●糊涂事多是聪明人做的
●难得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应该承认,在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生活之前,必须灵魂的某些部分完全麻痹(尚福尔)
●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眼里不显得过于聪明,他就已经相当狡猾了(拉吕耶尔)
●一个大人物决不应该窥探事物的细节,至少不该窥探令人不快的事物。尽管了解一切是重要的,但也不必了解事物的全部细枝未节(格拉西安)
●走向疯狂的第一步就是自以为聪明(费尔南多德罗哈斯)
●许多人原本会成为聪明人如果他们不自以为聪明(格拉西安)
●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是真的;认为自己非常聪明的人,是蠢的(阿根廷)
●不自作聪明便是聪明(英国)
●想要独占聪明,那是愚不可及的事(美国)
●在同伴面前,切不可显得你比别人聪明博学(切斯特菲尔德)
●一心想摆出一副聪明相的人往往却成不了聪明人(拉罗什富科)
●与其做愚蠢的智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莎士比亚)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时时刻刻聪明过人,这滋味并不好受,就像是置身于一种永恒的葬礼之中
●有些人那么聪明,以至于你会怀疑还有什么事能使他们感兴趣(莫里斯马丹杜加尔)
●聪明过度就是愚蠢(奥纳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伎碎自己心,笑破他人口
●仅仅拥有机智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拥有足够的机智来使自己避
免拥有太多的机智(安德烈莫洛亚)
●大自然让聪明人和傻瓜一样拥有幻想和错觉,以便不使聪明人
因独具的智慧而过于不幸(尚福尔)
●最精妙的智慧能产生最精妙的愚蠢(拉罗什富科)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
●使心用心,反害其身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人依赖傻瓜甚于傻瓜依赖聪明人(丘顿柯林斯)
●聪明人轻视傻瓜的见解,却依旧为得到他们的尊敬而自豪,这
是自我谄媚造成的一种矛盾(哈利法克斯)
●聪明适用于一切,却不能满足一切(阿米尔)
●聪明的人不是无论何时都聪明(美国)
●就是最聪明的人,他也不是全知(非洲)
●世上无一贯明智的人(英国)
●聪明人不是事事都聪明(法国)
●一个人可能说话如智者,而行为像愚人(英国)
●拥有大量想法的人不一定聪明,正如拥有大量士兵的将军不一定英明(托富勒)
●人们不必为过去的错误而羞惭,换言之,即不必为今天比昨天聪明而羞惭(斯威夫特)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下下人有上上智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傻瓜的天堂是智者的地狱(托富勒)
●从聪明人的面前走,打糊涂虫的背后过(哈萨克斯坦)
●聪明人想了才说,愚笨人想着就说(英国)
●逃避愚昧,就是智慧的开端(意大利)
●愚人不能从智者那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英国)
●傻瓜的迟钝是才子的磨刀石(莎士比亚)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聪明人从旁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愚笨人则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英国)
●愚人在平地上会迷途,智者在沙漠里也能辩明方向(非洲)
●聪明人自认一无所知,愚笨人自负无所不晓(英国)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聪明人嘴在心里,愚蠢人心在嘴上
●智者目语,愚者耳食
《聪明的小白兔(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兔、冬、早、块等10个生字,会写飞、老、鸟、早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小白兔机智沉着、关心别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聊天引入课题
1.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都玩过些什么游戏?(学生汇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怎么玩?谁来说说老鹰的样子?表演一下可以吗?课件出示老鹰让学生观察。
2.谁见过兔子?喜欢吗?
3.引入课题:有一天,可爱的兔兄弟与凶猛的老鹰之间发生了一件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等会儿,我们学课文便知道了。
板书课题:22.兔兄弟和老鹰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听故事(放录音):注意听准每个字音,想想兔兄弟和老鹰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听后学生汇报,听懂多少说多少)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
3.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拼拼音,查字表,问同学、问老师),那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4.同桌互相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就教教他,也可问其他同学,每人读一遍。
5.脱离具体语言环境识字:①点击课件认读生字;②做与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③开火车领读生字;④全班齐读生字。
6.把生字宝宝放回课文中,再大声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白道理。
1.教师范读课文,说说老师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好?应该怎么改正?
2.小组分角色帮读,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3.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探究下面三个问题。(学生可下位找学生伙伴)
课件出示:
①兔兄弟怎么知道老鹰来了?
②小白兔想出什么办法?它的办法好吗?
③老鹰为什么没发现小灰兔和小白兔?
4.在学生交流汇报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
(1)小鸟在天上飞,较早发现了老鹰,把消息告诉了兔兄弟。
指导朗读:
①鸟儿见到老鹰时有什么表现?乱飞、大喊说明了什么?怎么读这两个词试读一次好吗?出示课件:忽然,鸟儿们乱飞起来,对兔兄弟大喊。
②鸟儿怕老鹰为什么还把消息告诉兔兄弟?鸟儿的话怎么读?谁来读读鸟儿的话?出示课件:不好了,老鹰来了,快藏起来!。
③让学生自由表演、朗读:忽然,鸟儿们乱飞起来,对兄弟大喊:不好了,老鹰来了,快藏起来!
(2)小灰兔听到鸟儿的消息有什么表现?谁来做做慌了的样子?(学生动作演示)小灰兔为什么会慌?怎么读小灰兔的话?出示课件:这儿没有洞,往哪儿藏啊?
(3)小白兔想出什么办法?这办法好吗?为什么?(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指导朗读:
①小白兔告诉小灰兔:你藏到乱石堆里!这句怎么读?谁来试试?
②小灰兔怎么说?(哥哥,你怎么办呢?)说明什么?怎么读?你试试好吗?
③你快藏吧,别管我。这句话谁会读?教大家读好吗?
(4)分角色朗读:老师读鸟儿的话,男同学读小白兔的话,女同学读小灰兔的话。(读完后评价谁读得好?他哪个地方读得好?)
(5)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什么?大家读读。瞧了又瞧什么意思?做做动作让老师看看。
(6)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老鹰为什么没发现小灰兔和小白兔?(明白道理)
5.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利用自己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相近,躲过了老鹰的袭击。
四、拓展延伸
1.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找青蛙、大青虫、蝉等动物图片,都找到了吗?说说这些动物的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
2.你还知道别的动物也可用自己身体颜色保护自己吗?
3.动物们遇到危险会用身体颜色保护自己躲过袭击,如果你生活中遇到危险怎么办?(各抒己见)
19课《聪明的小白兔(一)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兔、春、种”等十三个生字,会写“太、丰、白、的”四个生字。
2.了解兔兄弟搬南瓜的经过,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
4、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认识十二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太”“丰”“白”“的”四个字。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兔兄弟用什么办法运南瓜的,以及他们的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个好朋友,你们看,是谁?
(灰兔、白兔)板书:灰兔、白兔。
(二)学习“兔、白”。
“兔”:指名读,课件出示图和古代象形文字。
“白”:用什么方法记?熟字加一笔、熟字减一笔、熟字去掉一部分。
(三)还有一样东西(南瓜),你们认识吗?
[你见到兔兄弟、大南瓜,想说什么呀?]
二、学习课文
(一)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兔兄弟和大南瓜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来看看课文吧!
[首先看看有哪些字你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圈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运用所学方法学习生字。
3.学生认读生字,首先采取多种方式读词语卡片,然后读生字卡片。并介绍一些字识记的好办法。
教师点拨:
春:三人观日。
种:熟字合起来。
丰:三横一竖。
抱:形声字。
太:大字加一点。
重、直、行、面、定:学生自主识记。
4.用读卡片、开火车、赛读等方式进行巩固识记。
5.再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课文大意。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名回答并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后板书:搬→滚。
[并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从哪里感觉到南瓜大?
(2)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兔兄弟搬不动南瓜?]
2.朗读感悟一:感悟南瓜的“大”。
(1)浏览课文,哪一段写了南瓜的样子?自由读一读。
(2)学生读后体会“大”。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像南瓜的样子:有多大?
出示图片、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再次使学生形象感知南瓜的大,为后面的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3)指导朗读:兔兄弟看到自己种的南瓜这么大、这么好是什么心情?怎样读?
3.朗读感悟二:感悟搬南瓜太重,兔兄弟搬不动。
(1)导入: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到兔兄弟心里可真高兴。可是后来他们心情发生什么变化了?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中感悟:兔兄弟什么心情?为什么?哪里感受到南瓜大?(兔兄弟累极了。)
4.朗读感悟(三):感悟小白兔的聪明。
(1)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探究小白兔怎样想到把南瓜滚回家这个办法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2)引导学生思考:小白兔的办法好在哪里?(省力、快、南瓜不会受损。)
(3)启发思考:小白兔为什么能想到这样好的办法?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课件演示自行车转动的动画、南瓜的样子(跟车轮复合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相同之处。再演示南瓜立起来滚动,形象感知其方法的巧妙。
(4)师生小结:他们善于观察、思考,才能想出办法。
(5)小白兔想出了这样好的办法,是什么心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三、发散思维
1.如果你是兔兄弟,你会怎样做?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多,并且合理。
2.想象一下,兔兄弟把南瓜搬回家的路上和到家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小结
小白兔多聪明啊!他的聪明来自于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板书:观察、思考。
第2课时
1.复习会认字。
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四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风”与“丰”、“大”与“太”、“白”与“百”的对比、区分。
(4)学生描书上范字,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白(注意撇的角度和位置、上宽下窄。)
学生练写、实物投影展示、评议。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4、发散求异,拓展思维。
(1)如果你是兔兄弟,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
(2)小猴子看到兔兄弟想到这么好的方法,很羡慕。有一天,他在山上摘了一个大西瓜,也用兔兄弟的方法把西瓜滚回了家,猜一猜,结果怎么样?
5、师生总结:遇到困难,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千万别学小猴子,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
【板书设计】
19聪明的小白兔(一)
大抱放
灰兔图片南瓜图片圆盯观察
白兔图片重竖滚思考
【教学反思】
图文结合是本册教材的突出特点。于是我利用文中的插图这个生动形象的资源,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也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拓展思维训练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教师演示,让缺乏直接经验的学生也能形象感知方法的巧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猴子运西瓜的故事发展了本课的中心,学生的感受更深刻。
《聪明的小白兔(一)》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聪明的小白兔(一)》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4126页。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13个生字。会写太等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知道兔兄弟是怎样把南瓜运回家的。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游戏法、练习法、讲读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图片: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课室来了两位小客人,你看,他们是谁?
2.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兔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文倾听。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齐读课文。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认读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合作学习方法,学生自学。
2.各小组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其他正音。
4.学生看教师出示的卡片开火车读。
5.指名用丰收一个个又大又圆说句。
6.齐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
四、读文,体会南瓜的大
1.指名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其他小朋友用找出描写南瓜的句子。
2.教师导读。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发言说说如何读好第一自然段。
(2)学生反馈后,教师强调许多丰收重读。
(3)集体感情朗读。
4.引导想象:秋天的南瓜是怎样的?
5.教师出示挂图,学生形象感知。
6.教师:文中是怎样介绍南瓜的?请找出句子读一读。
7.全班齐读找出的句子。(加深理解南瓜又大又圆)
8.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还可以从哪些句中体会南瓜的大?
(2)引导须生抓住没走几步自只好等词督促南瓜的大。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是呀,小白兔不能把南瓜搬回家多可惜,它们会怎么办,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学生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到兔子不能把又大又圆的南瓜搬回家,你们想到办法了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兔子是怎样做的?
二、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读课文3-4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集体讨论:为什么是运而不是搬?
4.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5.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句子说完整。
6.教师小结:小白兔看见了自行车轮,想到了南瓜,他把南瓜竖起来,南瓜向轮子一样在地上滚,南瓜一下子轻了许多,这样又省力又快。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8.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家?
9.学生交流办法。
10.教师小结:我们的小朋友像小白兔一样那么聪明,想了很多办法把南瓜搬回家。
三、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1.学完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2.学生根据课文说一说。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指导学生在书上写字。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