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提纲”,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2)政治上: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3)组织上: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2)内容: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确立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3)意义: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为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新政协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2)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3)内容: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确立了国名、首都、国旗、国歌。(4)《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5)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4.成立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又一重大事件,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
(1)主要议题:制定宪法。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意义:①一届人大的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况。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③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共“八大”(1956年)x
(1)内容:健全国家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2)影响:“八大”是中共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但一系列“左”倾错误使八大的正确路线没有贯彻执行。
3.“文化大革命”时期
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连续8年没有召开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文革”结束后,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强调必须解决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3)1982年修改的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4)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5)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6)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职能变化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
3.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严重被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一切活动。
5.发展壮大
“文革”结束后,政协制度得以恢复,爱国统一战线得以发展壮大。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和地位
(1)原因:①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②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重要政治制度。
2.过程
(1)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2)我国共有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3)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意义
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和实行“三通”的呼吁;(2)同月,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再也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的讲话,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这一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内容
(1)前提: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2)目标:实现祖国统一。(3)目的: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4)关系: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和平相处。(5)意义:“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是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3.港、澳回归
(1)时间: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2)意义: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3)回归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港澳实际;港澳同胞热爱祖国;英、葡两国放弃传统的殖民政策,顺应了时代潮流。(4)基本原则:“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严格遵循香港、澳门行政区基本法。
4.台湾问题
(1)过程:①打破坚冰: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②“汪辜会谈”: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史称“九二共识”。③江泽民“八项主张”: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④《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为遏制“台独”提供了法理依据。⑤“陈江会”:2008年11月初,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赴台访问,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签署四项协议,包括两岸实现直接空运、海运、邮政。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举行空运、海运、邮政首发式。历经30年后,“大三通”基本正式实现。
(2)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①有利因素: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制定了《反国家分裂法》;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特别是2008年5月国民党执政后,两岸政党对话和协商机制已经形成;港澳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和范例。②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

扩展阅读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单元测试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3.“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主席最早提出此方针时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

A七届二中全会B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七千人大会

5.某导演创作了一部电视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

6.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钱红卫、孙建国、李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排在第三位的应该是:

A.孙建国B.周跃进C.李援朝D.钱红卫

7.下面是一副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则②建国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8.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2008年12月11日上午在南宁召开,周永康率中央代表团出席了庆祝大会。周永康在致辞中表示,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离不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现在的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B.我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以来的根本政治制度

D.1954年宪法确认在各民族聚居的地区都可以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9.邓小平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

A.武力统一B.一国两制C.一边一国D.一中一台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为一国两制的提出开了好头

B.1982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1984年,一国两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D.“一国两制”适用于港澳台问题、也可为他国统一提供借鉴

11.“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一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

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12.自连战访问大陆“破冰之旅”后。两岸关系发展迅猛。2008年终于“梦园两岸三通”。此前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的基本方针(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①和平统一②一国两制

③九二共识④一个中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13.《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一大片”

14.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15.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16.右边的漫画反映了

A.中美关系的缓和

B.中美关系的对抗

C.中美关系的破裂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17.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重要背景是B

A.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美关系缓和

C.中苏关系正在得到改善 D.“文化大革命”结束

18.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⑤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A.②⑤①④③B.①②③④⑤C.③②⑤①④D.②⑤①③④

19.新中国成之初,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加入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改善了同美国、日本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的区域国际组织,如1993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6年到2001年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

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握手礼是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见面礼。以下一组握手照片中不反映外交礼仪的是()

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B.周恩来与尼克松C.邓小平与欧共体主席D.胡锦涛与连战

二、非选择题

21.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材料一第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请举例说明。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3)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4)该宪法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1954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6)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温家宝总理的一席话?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23.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台湾是“一块由于盟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而从日本手里接收过来的领土。像其他这样的土地一样。它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采取行动决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确定的”。

……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材料三:以下两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读图后请回答:

材料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撒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美联合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图1中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分别是谁?他们的这一历史性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两国何时正式建交?

(3)材料四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依据是什么?

(4)图2中布什与胡锦涛会晤时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那么,自两国建交以来美国的这一立场是什么?

(5)结合中美关系发展的风雨历程,你认为未来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24.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1)回答:

①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②为了巩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2)回答:

①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简述这场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

②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华民族有何意义?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3)回答:“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材料四: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是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这可以说是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

----唐培吉等著《两次国共合作史稿》

(4)回答:结合材料四扼要指出国共两党有什么共同利益?从七十多年来的国共两党关系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本的不同还是在于二者规定的国家性质不同,体现的阶级属性和原则有相同的部分,二者都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答案:B。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项与这个时间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正确,C不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史实。首先可根据材料中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判断出时间为1956年,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时就已结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是在十年文革时期,故而①、④均不正确,所以答案为B.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四者的顺序依次是:孙建国(1949年)、李援朝(1950—1953年)、周跃进(1958年)、钱红卫(文革),排在第三位的是周跃进。

7.答案:D

解析:“和睦同春”即党的政策措施。

8.答案:B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各民族聚居的地区并不是都可以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故ACD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B是正确的。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综合分析便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B

解析: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其重要背景是中美关系缓和,所以答案为B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比较分析能力。①是1955年,②是1953年,③是1971年,④是1972年,⑤是1954年。)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一切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一刻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印度、缅甸在1954年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苏建交是在1949年,此时还没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据此答案可判断为A.此题易错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答案:D

21.(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不能完全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就是明显的不平等。(也可以举其他例证)

(3)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1)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2)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1分)说明:两党制定政策都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当前美国遭遇经济危机,需要中国共同应对危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3)表达他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情感,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

表现: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海基会和海协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

23.(1)表现:封锁中国;分裂中国台湾,制造两个中国.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对立。

(2)毛泽东和尼克松,1979年

(3)转变:结束敌对关系(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依据: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减少和最终撤出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和设施.

(4)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中美关系存在着矛盾和摩擦,在曲折中发展。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两国需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4、(1)①名称:中华民国。②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①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这标志着国共首次合作的实现。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②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共同利益: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启示:国共两党的关系极大程度地左右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几十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项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理解其意义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9年宪法: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制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2)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3)意义: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初期政府的施政纲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内容

①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性质、意义:

①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建立依据:

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为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2)确立: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3)意义:

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了民族平等;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1982年,通过了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较完整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含义:“一国”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背景:a.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

b.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回归: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2)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回归的意义

a.对港、澳: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b.对中国: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c.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新的贡献。

3.《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交流情况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

(2)“九二共识”: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在香港达成坚持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3)1993年汪辜会谈。

2015届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轮复习提纲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
1.背景
(1)当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2.外交政策和内容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③“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3.重大外交成果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1)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2)最突出的成就是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赴苏访问,并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友谊,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联合国中亚、非、拉国家的会员逐年增多,要求恢复中国席位,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③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
(2)意义:是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打破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2.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1)过程: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同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②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8年12月,两国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④1979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⑤1982年,两国签署“八一七公报”。表示“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从而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苏联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④根本原因:改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
(3)意义:①结束了两国的敌对状态,有利于两国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发展。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有重大意义。③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背景: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②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历史影响;③日本国内友好党派、团体的不懈努力(“以民促官”)。④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2)过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3)影响:①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中日关系新的一页;②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世界的和平稳定都有重要意义。④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新时期重大外交活动
1.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3)具体表现:不结盟政策。
2.重大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地解决;②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③积极参与联合国裁军问题的谈判;④倡导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9月)。
(2)参与多边经济领域的外交活动:①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②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
(3)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①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在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重视发展同东盟的关系,中国已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③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双方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这是一个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对加强中国同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