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04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制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2)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3)意义: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初期政府的施政纲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内容
①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性质、意义:
①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建立依据:
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为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2)确立: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3)意义:
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了民族平等;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1982年,通过了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较完整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含义:“一国”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背景:a.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
b.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回归: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2)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回归的意义
a.对港、澳: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b.对中国: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c.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新的贡献。
3.《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交流情况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
(2)“九二共识”: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在香港达成坚持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3)1993年汪辜会谈。

延伸阅读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第一节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背景;
前提: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标志:

意义:
人民代表建立:
大会制度特点:
地位:
新中国
的民主初步建立:
政治建设成就中共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

发展:
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作用:

法律依据: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异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
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3分)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3分)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表现

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启示:

法律制度健全
成就
法制完善:新时期的民主
与法制建设
民主法制的完善

意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2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分)
(2)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第22课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构想

一国两制

港、澳回归

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规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主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收不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到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强占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当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决议,把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
材料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我国发生的一次通过革命而产生的政府变动。根据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引自《中国香港1997》
材料四1982年9月27日,撒切尔夫人在取道香港回国途中反复强调“这三个条约”(指19世纪英国同中国签订的涉及香港及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是有效的,不应单方推翻,而只能由双方加以修改。这番讲话激起香港爱国同胞的强烈抗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立即发表声明予以驳斥。━━引自《中国香港1997》
材料五“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就要统一。……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他对香港问题的基本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据。对此,英方立场如何?说明了什么?

③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解决?这有何国际意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的比较
(1)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后者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虽也由选举产生,但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3)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2.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它的发展还不充分,还需要大力建设。原因有:①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②旧中国留下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意识少;③还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要完全清除它们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就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律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法制化的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①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3.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史根据:①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②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③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④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⑤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2)法律依据: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国内法来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从国际法来看:①《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②《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③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④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一、选择题:
1.(2010湖南省桃源一中高三模拟)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那么1949年按中华民国纪年
法应该是民国年?是农历什么年?
A民国38年已丑年B民国37年已丑年
C民国37年丙子年D民国38年丙子年
:选A。文化史的积累,民国纪年,问公元多少年是民国几年时,则用减1911得出.如问1917年为民国几年时,则为1917-1911=6年,反之则为加1911,或用后面的数字减去1912再加上1,反之则相加后再减去1。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方法可参考所发的复习资料上的解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李济
深和民盟的张澜。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B.民主联合政府
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政府?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
:选B。新中国政府的人员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3.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
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项;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收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项;能力型题目,中等难度
4.“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
法律依据是
A.1954年宪法B.民主革命纲领
C.七届二中全会决议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D。《共同纲领》在1954年前在我国是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
5.今年10月1日,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新中国的成立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有
①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
③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④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①
:选A。四个选项都符合。
6.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①规定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④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③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思想的是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我国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最大不同是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后者实行资本主义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选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A的外国人当家作主不正确;B.的享有完全自治权不正确;C、D项相比,D是意义,C是性质,只有C项符合要求。
8.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选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2010山东省威海市高三模拟)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
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选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10.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
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③④
:选A。这次会议根据材料“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即可看出是新政协的召开,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1.“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
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选A。结合文革的历史教训分析即可。
12.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
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C.根据外国记者“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的描述应该实行的是直接选举领导人的方式,因此选C项。
13.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
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选B.该题以村民选举村委会的具体材料考察学生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村级民主选举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故选B。我国是人们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担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人们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不选ACD。
14.“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最主要的表现是:
A、宪法成了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失去了保障
B、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C、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D、各级各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选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是民主法制的最大保障。
15.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选D.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6.下图是2009年8月28日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20年县庆的部分场面。全县人民载歌载舞,张灯结
彩,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和对党的民族政策的感激之中。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
A.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的B.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
C.国务院和中央民族委员会制定的D.宪法规定的
:选D.要分清各部门的职能,政策的制定要通过人大制定的宪法做出规定。
17.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
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职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选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18.《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故事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
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反映了秋菊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了自己的合法权利
B.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D.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选B.材料并不能表明村民自治制度。
19.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
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选D。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0.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下面两图的转
变,可以说明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③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④中国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①③④
:选C.课本知识再现

二、非材料题: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伯里克利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材料三近代主要政体形式,如右图
材料四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的两种政体体现了哪些民主内涵?(4分)
(3)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2分)
(4)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3分)
解析:
第一问中,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是指唐朝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二的本质区别当然是民主与专制的区别;第二问中,从材料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民主制度的一些基本制度;第三问中,从材料即可知道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中外不同发展模式表明不同文明可能适合不同的民主模式,民主制度建设必须适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等。

答案:
(1)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材料一所示政治制度的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反映的是奴隶制民主政治。(3分)
(2)选举制,任期制,集体领导的议会制,比例代表制(4分)(4分)
(3)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2分)
(4)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分)

22.(13分)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毛泽东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贡献?(3分)

材料二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摘自《学习时报》
(2)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7分)

序号方面举例
1政治制度
建设

2经济建设
热火朝天

3外交成就
突出

材料三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3)试例举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3分)

解析:
第一问中,毛对旧世界的破坏主要是开展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独特贡献当然是指思想理论财富即毛泽东思想;第二问中,我们结合所学知识把握时间1953—1957即可;第三问中,“天时”应该是指国际环境,指出80年代以来有利于中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

答案:
(1)破坏: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等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独特贡献:形成毛泽东思想(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分)
(2)阶段:革命立国时代。(1分)
史实: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分)
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2分)
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分身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发挥重要作用等)(2分)
(3)天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和扩展;亚太经合组织代表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任答3点即可,3分)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9,北平

②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

③通过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地位:暂行人大职权

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

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①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a、规定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规定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②继续存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职能改变)

③新的阶段: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④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5个省级自治区:到1958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1965年西藏

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文革”发生

(1)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严重,领导人对中国国情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①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③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刘少奇冤案”

④总之,文革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3、文革的深刻教训:

①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②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

③必须深入持久的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三)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新道路、新时期、新时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①1982、11,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82年宪法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

①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②写入宪法: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形成进程:最初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①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主体:社会主义制度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回归的过程

①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②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2、回归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有关方面接受(关键)

③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史上重大事件

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2、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逆流:台独势力的猖獗(阻碍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4、对策

①和平统一方式,“一国两制”;

②不承诺放弃武力。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核心知识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主要反映在两个主题“民主共和”与“和平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和现实需要的必然选择。
民主政治,是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为达到让社会愿意参与政治的公民,能通过一个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定期参与重大决策的,以选出或更换政府的公职人员这个既定的目标,而必须运用一种受到约束,而且是采用和平解决问题的权力,而这种约束来自成文的法律文件宪法或不成文的习俗这样的一个共识。
现代中国民主建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内容,是现代中国实现国家管理的三大支柱。通过纵向梳理,展现了新中国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起步、曲折发展并逐步趋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和平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重点问题分析
1、为什么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向何处去,当时有四种选择:
①帝国主义要千方百计变中国为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允许的,中国人民的抗争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②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这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所走的道路,中国人民也是不会答应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努力改变了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运。
③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他们设计了一个个救国方案,进行了一次次英勇斗争,先后都失败了。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的力量过于强大,由于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证明了的。
④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各种反动派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都未能阻止中国人民走这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所作的结论,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有何区别?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
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了。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第一,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第二,行政权利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第三,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3、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作战。历史上,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他们与共产党有着共同的利益。三大改造完成后,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热爱并拥护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政党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受监督的执政党很容易犯错误。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对于国家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政策及重要部署、国家财政预算、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重要方针政策以及统一祖国的重要方针政策,群众生活的重大问题,都起了很大作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5、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两院制等的基本原则。我国
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我国的多党合作
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
史选择。各民主党派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第二,我国的多
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
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共产党和
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强大和经济富强而共同奋斗的合作关系。第三,我国
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不搞
政党竞争。第四,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
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6、结合"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谈一谈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
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
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
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
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1)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审议和决定全国或地方的重大问题,切实保证人民能够参与政权的决策,管理;
(2)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在国家和社会生活方面已经基本有法可依。
(3)改进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在乡、镇、县实行直接选举人大代表,在各级人民代表和政府部分领导人员的选举中实行差额选举;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开辟多种参政议政的渠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5)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6)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
(7)废除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努力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吸收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扩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特别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建设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具有很大的重大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8)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生活也不富裕,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文盲,半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少。
(3)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客观发展过程的认识,对于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制度、措施、办法的选择,对于民主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观察和处理,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依靠反复实践,勇敢探索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9、"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有哪些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1)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总之,"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它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教学建议:
“民主政治建设”部分,建议实行专题内教材内容的再整合,即将第1课和第2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三个阶段、各有侧重进行教学。
(1)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第1课第一子目“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可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及其发展,分析新政协的代表组成,及按照《共同纲领》建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突出“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发展创造了条件”观点。第二子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三子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第四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则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建议首先从历史渊源、建立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意义等方面对每一制度做个体处理,然后在整体上引导学生从分析国情及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差异性入手,来把握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特色。
(2)第二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在处理第2课第一子目“‘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时,建议利用课本提供的刘少奇在文革时期遭批斗的的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对“文革后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的认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
(3)第三阶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道路。建议把握好两个层面:①立法层面(即第二子目“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民主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成就:82年宪法的内容可以与56年宪法比较;并可以请学生回答自己所知道的法律。②制度层面(即第三子目“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讲授“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成就”时可与建国初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其不断完善的特点和过程。其中新增加的“村民民主自制制度”可借助较新的新闻素材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和平统一”部分,建议充分利用新闻素材(如“汪辜会谈”、港澳回归记录片、连战访华等)和学生港澳游的经历,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证和惟一可行之路”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两个基本认识。

四、规律性认识: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2.“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