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响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4.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和评价;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①西周:铁器开始使用。

②春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铁锄、铁斧)。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也开始用牛耕。

③战国: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使用播种工具耧车。

⑤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

⑥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⑦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

⑧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⑨明朝: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采矿用火药爆破。

⑩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的熔炉一天一炉出铁板最多达六千多斤。

二、古代著名的工程

1、灌溉工程:

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丁程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

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

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

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运河工程:

秦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5、建筑工程:

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东方建筑的杰作。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四、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6、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①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宋朝。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

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六、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战国时期:①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②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3、西汉:①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丁程;②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③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5、三国时期:①蜀国农业迅速发展;②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隋唐时期:①隋炀帝派人去西域;②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⑤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⑥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7、宋元时期:①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②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③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④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⑤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

8、元明两代: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9、明清时期:①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②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③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④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⑥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⑦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

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①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②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③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④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⑤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⑦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⑧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

11、新中国时期:①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⑥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⑦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①政治中心的东移或南移。②战乱的影响。③自然条件的影响。④无节制地开发。⑤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严重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⑥改革开放,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开放。

2、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题型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现象( )

A.简单协作B.分工明确C.商品经济D.小农经济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明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它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

D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根据题干所问之核心问题进行解答。

题型2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材料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且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未涉及商品经济。

C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考生易错选A项,因为课本上重点介绍了苏州、景德镇等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其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不能将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

题型3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明朝后期,浙江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从本质上看,这种现象是指( )

A.浙江农村的商品经济B.棉纺织品交易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认识。材料揭示了商人打入生产领域,采取分散的经营方式,其中蕴含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因此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C

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理解题意,其次是应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

题型4“海禁”、“重农抑商”和“闭关守国”政策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D.保证政府的财源和兵源

重农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也便于封建官府按户籍人口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秩序。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的目的,统治者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1.(2011年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对稳定

:按明朝“一条鞭法”,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

数,征收白银完税。按此政府,官府只能勒令有较多田地的田主(地主)交纳银两,即税收政策的变化。

2.(2011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

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D

:本题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因此,A、B、C三项表述都错误,只有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准确概括。

5(2011年广东省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可以运用排除法,A、C两项中的“铁器”、“牛耕”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农业生产,不选;D项“雇佣关系”开始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不选。B项说明了“四齿钉耙”这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农业耕作模式,可选。

8(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C

:小规模商贩再加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

9(2011年四川省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来

:A

11.(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A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12.(2011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D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结合地图可以得出D项。

13.(2011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5.(2011年上海市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

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A.②①④③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B

:从图片的形制上看,可明确判断标签①“鼎”是第三幅图;标签④“编钟”是第四幅图;剩下的标签③、②分别是“石斧”、“玉琮”更易判断。

16.(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A

:西汉商业活动的背离性(政府政策的抑制和民间商业的发展)说明了在社会实践中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17.(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C

:抓住两宋都市商业的特征(打破时空限制、夜市早市连接),较易选出C项;A、D两项“市”、“坊”分设主要体现了唐朝都市商业特点;B项实际上是严重限制商业发展,不符合两宋商业特征。

18.(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D

:从题中材料可看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把江北地区作为了棉纺织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1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1)变化: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

(1)简要归纳提炼材料一中有关农业人口的流向和农业生产状况的信息。

(2)从农业生产发展角度看多数人进入非农产业的原因;影响即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20.(2011年安徽省文综35—(1))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1)首先找出材料中的“推广牛耕”、受灾赈谷反映的农业经济脆弱性,再引申到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特征——精耕细作。

1、(10年广东卷)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C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疑:“庄园”一词,是不是北魏之后出现的?汉代的豪强地主没有庄园么?)

2、(10年新课标卷)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

3、(10年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回答16~17题。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D

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4、(10年四川卷)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B.玉门关C.大宛D.安息

A

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

5、(10年上海历史卷)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B.南朝C.北宋D.南宋

解析: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故选C。

6、(10年上海历史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

7、(10年上海历史卷)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课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

8、(10年浙江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B

9、(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

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

D

10、(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11、(10年福建卷)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牢记论从史出原则,解体时堤防结论的偷换、夸大等陷阱。

12、(10年全国卷2)13.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C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故本题答案为C。

13.(09年全国卷二)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B

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14.(09年上海卷)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D

题中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出自晚清时期的言论,细观图片可以看到一大群清朝文武将士手持驱巫盾牌,面对轮车等西方工业文明满脸的惊讶状.A.选项是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西方国家侵略,说明提出者已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步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B选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一步发展,C选项是面对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清王朝由盛而衰: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工业革命。

15.(09年上海卷)12.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福建莆田直隶宝坻湖北川汗

康熙十五年(1676)192丁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88丁22丁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58丁10丁14丁

A.三藩之乱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D.大兴文字狱

A.三藩之乱B.准噶尔叛乱C.郑氏割据D.大兴文字狱

考查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难度较大

A

三藩之乱是指中国历史上清朝康熙年间,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当时福建是在反叛清廷的靖南王耿精忠的统治之下,所以无法统计。B发生在西北地区,C是在台湾,D是文化思想领域

康乾盛世的成就:国家的统一;人口的增长;

16.(09年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

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

厢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17.(09年广东卷B)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B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为皇家生产奢侈消费品。不投放市场。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特点的理解。

18.(09年全国卷一)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⑴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⑵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⑶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工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本题围绕中国古今农业税的变革为线索组题设问,时间跨度大,涉及主干知识点有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唐代的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建国后50年代到60年中期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以及2006年我国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相关史实。材料都为大家熟悉的内容,既体现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也和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社会热点相关联。体现现实问题历史考查,历史问题联系社会现实的命题思想。从设问难度看,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只要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扎实、认真审题,回答好本题难度并不大。另外,本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比较高,能较好的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设问有一定难度,因此今后备考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2)问考查学生根据表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难度一般。

第(3)问时代感很强,和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同时平时要注意对社会热点、国家时政方针、政策的关注,因此本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1.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水利的工具发展密切相关,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图1、图2工具分别是春秋时期的灌溉工具秸槔、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其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利用人力,后者利用水力,把人力解放出来。正确答案选C项。

C

2.先农坛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于明嘉靖年间,

是明清历代皇帝祭祀先农神的地方。图为清朝雍正

皇帝亲祭先农坛的情景。它反映了清朝( )

A.重视对祖先的祭祀

B.推行抑制商业的政策

C.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D.为天下百姓树立榜样

本题旨在考查对图片和题干的分析理解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皇帝祭祀先农,意在祈求农业丰收.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思想.

C

3.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中国农业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先进,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也使中国人容易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D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在题干中都未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所以选C。

C

5.下列各项中,促进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是( )

①冶铁技术的进步 ②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扶植

③中外经济的交流 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本题可用排除法。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民营手工业中,发展异常缓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小,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前提是自然经济的瓦解,即资本主义发展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而非促进其发展,故④的说法是错误的,可以排除。

B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

C.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 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

我国古代的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中以官营手工业工艺水平最高,故A错误;古代手工业除了国内消费外还大量出口,比如著名的丝绸之路,故B的说法不正确;除了官营手工业外,我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非常狭小,故C错误。

D

7.下列关于我国使用和冶炼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铸铁的国家 B.春秋晚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

C.南北朝时发明了先进的灌钢法 D.明朝开始开始用焦炭冶铁

本题旨在考查对古代中国冶铁技术的识记能力.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D

8.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A.国有土地所有制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D.皇帝土地所有制

本题旨在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土地制度是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是君主所有制,自耕农的土地因兼并而日益减少,均不占主导地位。

C

9.“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B.其特点是投入少而产出多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D.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本题难度中等。精耕细作方式是希望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高产量。所以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并且多投入才会多产出。

B

10.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下列促进唐农业发展的措施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B.曲辕犁的出现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来

C.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D.兴修水利工程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和比较能力。B曲辕犁不是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第一次,所以选B。

B

1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主要是指( )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城市向南方发展

此题重在考查对北宋商业发展的特点的分析理解.北宋时商业活动已不象唐朝严格限定在“市”里,而是突破了坊市界限.

A

1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这是一道程度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都根源于D项.

D

13.清朝前期,只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且仅由

十三行负责。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

说是为了( )

A.保护男耕女织的封建自然经济

B.保持“天朝上国”的崇高尊严

C.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D.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本题以图片资料的形式呈现,旨在考查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清朝闭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

D

14.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 )

A.物产丰富B.中外交流频繁 

C.丝瓷茶等为西方所钟爱D.推行闭关自守政策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及对清朝闭关自守政策含义的理解等能力。乾隆认为清朝朝物产丰富,无需与他国进行贸易。

D

15.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 )

①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②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

③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明清时期,中国由先进而走向落后的原因来自于内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故应排除④。

A

16.下列关于明清时期朝廷固守重农抑商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限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保证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最具迷惑性的是是②,重农抑商只在一定时期内对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一政策

C

17.明朝后期,“末富居多,本富居少”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贫富分化日益加剧B.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本题旨在考查对“本业”“末业”的理解能力。古代中国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明朝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商人日益增多。

B

18.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但是也有新的因素出现。有人说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的角度看,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结合明清时期的经济,可知“近代的前夜”是指资本主义萌芽。而四个选项中,只有“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因此答案为C。

C

19.对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②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③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其深层原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的理解。该政策只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禁绝,排除包括的①选项。

D

20.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

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明清时期的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所以②错误。任何朝代也没有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所以④错误。

C

21.右图能告诉我们()

A.汉朝中国人是如何纺纱的

B.汉朝时期人们纺的是棉纱

C.人们用浸泡、击打、疏理的方法捻线

D.汉朝时期棉纺织业发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读图、识记、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宋元以前中原地区尚未植棉,汉代无棉可纺,更无棉纺织业。

A

22.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发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通过表格来分析问题。通过表格的时间、资本的数量企业数量的比较,可以得出A、B、C、都是正确的。只有第四项技术力量的薄弱不能从表格中反映出来。

D

23.清代许多商人、工场主把从事工商业赚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剥削沉重B.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购买力低D.土地经营的利润率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清代从商的人赚钱后,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买田置地,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打击和压制政策,造成从事工商业风险太大。

B

24.白居易诗《朱陈村》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A.远古时代的采集方式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D.古代耕作技术落后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分析能力。从诗中可知,朱陈村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按性别进行简单的分工,其生产主要用于自家消费。

C

25.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农具B.牛耕C.曲辕犁D.筒车

本题以形象的图片呈现,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耕作均以人力为动力。春秋时,人们开始以牛力为动力进行耕作。

B

26.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封建社会农业产值高B.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C.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D.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的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造成经营工商业不如买田置地而有更多收获的是政府的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政策。

B

27.“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东汉时期逐渐推广到全国,分析下列提供的几种情形,其中直接有利于推动当时“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普及的因素有()

①东汉时,“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被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取代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不断发展

③西汉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和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

④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本题需要一定的历史常识和思维能力。直接有利于“铁犁牛耕”推广的:一是需要牛,一是需要铁。由“二牛抬杠”式的耦犁到“一牛挽犁”无疑等于提供了更多数量的牛;两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无疑提供了更多的铁。而官营的冶铁手工业主要铸造兵器,且产品并不是用于民间。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发展与牛耕的普及也并无直接关系。所以答案为D.

D

28.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④

本题是一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即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较低生活水平上的自给自足.①中的富裕之表述显然与史实不符,故包括①的选项排除.

B

29.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本题旨在考查对我国古代农具的发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出现的时间的识记能力.原始社会我国发明了骨耜,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西汉时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

C

30.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素称发达的是官营手工业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本题是对基本史实的考查。在铁器出现之前,是青铜器。

D

3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D.战略位置的重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丝绸之路的识记能力.丝绸之路曾是汉唐时期东西方的重要交通线,由于商业贸易的繁盛,在此线上兴起了诸如楼兰等许多古国古城.

A

32.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表明( )

A.手工业已超过农业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市明朝主要税源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机房”是早期手工工场,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B

33.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

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上海棉布贸易十分兴盛,富商巨贾云集上海。

C

3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长安城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时,坊为住宅区,市为贸易区。崇仁坊作为住宅区,其商业繁华超过长安城中东西二市,但材料中并不能体现出是政府设立的商业区。

D

35.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

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当时

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D.③④

本题是一道图片材料题,旨在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图片上车水马龙的情景反映了东京商业发展已突破唐朝时的坊市界限,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D

36.明朝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同之处是( )

A.禁止中外一切贸易活动B.禁止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

C.都为防止倭寇的侵扰D.都长期实行

可用排除法。A项表述不符和史实,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并未完全禁止,仍留有少量的口岸对外贸易;C项符合明朝而不符合清朝,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要针对抗清斗争和外国势力;D项符合清朝但不符合明朝,明朝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实行海禁,并未长期实行。

B

37.唐代以来,中外贸易的重心由陆路交通转向海上交通,与这种转变的相关因素是( )

①北方战乱,商业萧条②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④陶瓷制作技艺的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④只能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陶瓷之路”的理由,不能说明海上交通发展的原因。

A

38.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涌现反映了哪一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

A.汉代B.隋唐C.宋元D.明清

“两帮”出现在明清时期。

D

39.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市”“坊”布局上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吸纳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A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概述”作为提示词,要求对材料中反映的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加以概括,即从商人、货物等方面回答;还应结合教材有关扬州商业地位的描述进行概括。第(2)问要求分析唐朝时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首先分析扬州当时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其次应根据材料中有关转运使、保护商业的政策等信息进行概括。既要注意对材料分层提取信息,又要注意从封建社会中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使答案条理、全面。

(1)商人云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公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

请回答:

(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上,秦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本题隐性介入了西部农业问题,切中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解答时,应充分理解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之间的关系。

(1)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2)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土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统一六国。

42.“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盛赞中国的瓷器。请结合史实简要叙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我国瓷器能在海外广受欢迎的原因。

发展概况: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时,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比较有名的是景德镇瓷窑;元代能烧制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明代中后期,能烧制多种彩瓷,其中的五彩瓷尤为著名;清代发明了珐琅瓷。

原因:①制瓷工艺先进,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身。②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富有东方民族色彩。

(2)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43.材料一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锸穿有鼻环的牛尊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 图二两汉时期 图三隋唐时期

材料二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图四《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图五《清明上河图》中的商队

图六清代嘉庆年间的北京东四牌楼图七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请回答:(1)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并简要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3)根据图四、图五分析当时的商运方式有哪些?图七中会馆的出现与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关系?

(4)根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哪些重要信息?商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前三幅图是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后四幅图是反映商业的发展情况;解答的关键是尽可能仔细观察分析图片,获取更多的信息。第(1)问的根本原因一般指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结合图片容易联想到生产工具的改进。第(2)问强调农具进步的表现,注意结合图片反映的类型进行归纳,图一是春秋战国时期,想到铁器的使用,联系到以前的情况,从牛耕想到农用动力的变化;图二是汉代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图三是唐朝发明的曲辕犁,从而联想到播种、灌溉技术等等方面的进步。后两问顺之就比较容易了。第(3)问从对两图的比较,能够联想到图四是水运,图五是陆运;会馆从图七的说明可知是某一省等地经商的商人所建立的地方方便商业贸易的地方。第(4)问是将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标志:生产工具。

(2)表现:①从材质方面:石、木-青铜、铁;②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④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出现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农耕区域扩大,推动农业发展;隋唐时期,创制了新的耕作工具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奠定了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3)水上商运和陆路商运。商运活跃促进了商队的形成,促使了会馆产生;会馆出现推动了都市以及“市”繁荣。

(4)信息:商运活跃,“市”繁荣,都市繁荣,会馆产生。

作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4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暠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1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

(3)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

本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概括和评价能力。明朝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当沿海地区受到倭寇严重骚扰的时候,便实行海禁政策。这一政策更加剧了倭患,特别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原因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

②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

③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③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要正确判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相混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

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A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B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D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D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特征:①共产党领导是根本。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②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③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1)“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有着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障。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④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一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__香港(1)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①“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有巨大感召力。②香港、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成功范例。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④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阻碍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海外反华势力

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D

:日内瓦会议(1954年)后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

2.(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C

:题中周恩来这段话是对“求同存异”原则的阐释,对应万隆会议。

3.(2011年上海市文综3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

①中美建交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香港回归。

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C

:②项在1976年;①项在1979年;④项在1997年;③项在2001年。

4.(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减弱了那些对中国的怀疑或敌对情绪”,对应方针即“求同存异”。

5.(2011年福建省文综38—(2)、(3)、(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图15、16、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应该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要意义。(12分)

(2)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是列强侵华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3)从材料四所述孙中山对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赔款、特权等继续承认,表明辛亥革命对列强的幻想与妥协;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角度找原因。

(4)依据课本回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概括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从新旧外交的区别、中国的地位及国际格局等角度回答“三要方针”的意义。

1.(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B

:表面上看,1960年左右,美苏关系恶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国间关系变化,使中国主动调整对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

2.(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D

:中苏两国不再签订同盟互助条约,这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的结果。ABC与之无必然因果关系。

3.(2010年福建卷文综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D

: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4.(2010年广东卷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

航空亚洲各国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0.80

其他各洲0.80

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D

:从国际邮件资费表中国对不同制度国家邮资的明显对比中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时间上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5.(2010年浙江卷文综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

建交国家数495469878895103107110112

①中国对外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A

: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6.(2010安徽卷文综36)(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1)态度: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影响: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

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

(2)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3)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09上海文综9)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倡导包括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内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主权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如果想进一步研究主权理论的渊源,应参阅

A.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B.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法》

C.洛克的《政府论》D.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A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共分三编,主要研究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法规问题。在序言中论述权利和法律的起源。故选A。

2.(2009年福建文综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B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

3.(2009年四川文综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D

: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

4.(2009年江苏历史11)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C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5.(2009年江苏历史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B

: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6.(2009海南历史23)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B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7.(2009广东文科基础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中学

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8.(2009年北京文综40题第(2)、(3)小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历史或地理角度皆可)

(2)选答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19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扩展过程: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2)解题关键是选择不同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初、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

(3)按时间先后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1.有关右图事件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标志着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 ④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图中所示历史事件是开国大典,①②③结论均是其伟大历史意义的叙述。而④结论不符合史实,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2.电影《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至建国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正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超常的政治智慧

B.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

C.抗战胜利后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

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商讨建国大业,这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A、C、D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答案:B

3.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结婚证”本身就是法律建设的体现,它是《婚姻法》的内容,因此④表述与事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主席语录可知①③是正确的。

答案:D

4.2010年3月2日下午,广东省17位全国政协委员乘坐飞机抵达北京,右图是广东省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程萍步入会场。

程萍委员可以行使的权力不包括()

A.参政议政

B.民主监督

C.修改宪法

D.政治协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大主要职能,也是各级政协委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主要内容,程萍政协委员履行的职责应该在此范围之内。C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

答案:C

5.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和有关“条款”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A、B、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答案:C

6.“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紧扣关键词“民族大家庭”、“不能照抄别人的”,即我们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7.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解析: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确立的,改革开放只是使“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发展和完善,故选C。

答案:C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时间限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A、B两项时间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D项结论符合题意。

答案:D

9.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当的是()

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

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水平相适应的,A、B、D三项结论与题意相符。C项结论错误,“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与史实不符。

答案:C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A、B、C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九二会谈”并未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而“汪辜会谈”发生于1992年。

答案:D

12.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家宝总理想以此画说明()

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②《富春山居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③期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④保护好传统艺术品是我们的责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根据“告诉台湾同胞”、“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可知①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13.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3:“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4:“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1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2“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3、4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4中的“法治”与材料1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4中的“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5分)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材料1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4的法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2分)

(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8分)

(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5分)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2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考试内容: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平等等基本概念)?分析:题目的条件是给出了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两种平等——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定义,题目的要求是运用亚氏的两种平等的理论分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实(历史)现象。故首先必须理解两种平等的含义:根据题干材料,数量平等意味着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律按人头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着要考虑个体差异(实际价值,包括能力),根据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进行分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着有一个分配标准,故选B。当然学生完全可以直接从常识出发,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只能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分数),被录取到相应的高等院校或不被录取,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高考成绩是考生实际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根据这一标准在上百万考生之间分配相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与“比值平等相”近的。如果按照“数量平等”来分配,则意味着人人都上大学,甚至人人都上同一所大学(如北大),前者目前还无法实现,后者显然荒谬,故选B。

5.(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A

此题考查的是对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传统习惯与现实变革的一种调和,土耳其改革领导人凯末尔要摒弃旧的宗教传统的同时自然要引发争论,但同时推行的仿效欧洲的现代化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又符合了人们的现实需要,因此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材料反映的总体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然遭遇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欧式帽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可以判定这种现象是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故选A。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D项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

6.(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C

①的表述错误,因此A、B排除,③明显也不对。

7.(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C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在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0题)“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

D

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二次革命。分析:题干材料所提到的中心事件很明显指“刺杀宋教仁”。

9.(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21题)今年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设立100周年,第二国际左派领袖蔡特金做出了杰出贡献。与其同一派别的人物是

A.伯恩施坦B.季米特洛夫C.考茨基D.罗沙卢森堡

D

第二国际左派的杰出女领导人罗沙卢森堡。

立后,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是在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发展实业时提出的。“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提出于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

11.(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9题)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D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时间限定语是1782年,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漫画体现英国要与“美利坚”是拥抱着的母女关系,英国愿与美利坚和解。18世纪中期英国就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帝国”,故A是错的;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美国与英国正处于敌对状态,两国关系不可能“亲近友好”,故排除B项;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在1783年,故C项也可排除,故选D项。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分析:此题如果单纯从画面去考虑,倒是很容易选择:双方把武器放下相互拥抱:流浪的女儿(左)箭头朝下,双臂紧握武器,仍具有防卫意识;“不列颠娜”(右)把盾牌放下,箭头向上,主动伸出双臂拥抱“美利坚”。如此画意不是很明显吗?C对于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干扰,问题出在对漫画所反映的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关于美国独立的战争的过程,新课程教材无论是人教和岳麓版,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很模糊。所以此题实际上只涉及初中历史知识。美国独立战争:1775(6)—1783,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由此可以排除C。A、B容易排除。当然漫画实际上反映的是1782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两国正式结束战争状态。

12.(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4题)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C

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京师”和“乌兰布通”。联系相关史实。

1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2题)对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后期。下列著作中系统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的是

A.《物种起源》

B.《国家与革命》

C.《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D

本题考查选修模块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主要贡献。考查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和准确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从抓住时间限定信息“19世纪中期”和关键信息“系统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发表的文章,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英国学者赫胥黎的《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都主要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排除A、C选项。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14.(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理念论

C.逻辑三段论D.美德即知识

B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先哲思想的掌握。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有理想国政治构想的是柏拉图,其思想核心是理念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1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7题)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A.法国爆发了大革命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D.普法战争爆发

A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康乾盛世与早期西学东渐;法国大革命。分析:由“路易十六”可直接选A。清廷忙于抗击沙俄是在康熙皇帝时期,普法战争史1870年,中英签订通商协议在1840鸦片战争后。法国大革命1789年,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1735-1795年在位。

C

答案是C项。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但对老师的观点思想并不完全赞同,象柏拉图的“理念论”。而且他不受老师思想的束缚,自己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选C项。

18.(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D

本题为选修模块内容。本题考查选修模块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注意时间信息“清朝”。“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项。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正确答案为D项。

19.(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7题)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B.蔡锷C.宋教仁D.黄兴

C

题目的几个关键词,1913年、国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可以判断是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成为第一大党,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

20.(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20题)“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D.萨拉托加大捷

B

A项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纳西比战役打垮了王军的主力;B项是在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中,该役属于转折性的战役;C项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生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D项是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注意“民有、民享、民治”的信息,美国内战之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

21.(2008年江苏高考24题B)(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4分)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2分)

主要考察了拿破仑和华盛顿两位人物。两人都声名显赫,然而一个确加冕称帝,成立了法兰西帝国;而一个则功成身退,开创民主共和政体。第(1)问从材料一中“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以及“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可以概括得出结论。第(2)问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察对独立战争基本事实的理解和掌握。第(3)问要考察了美国的政体,要回答清楚对欧洲封建君主制度的冲击;第(4)问从多个方面简练作答。

22.(2008年广东高考32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得名]┅┅

[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气味]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

[主治]补中益气

[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漏,┅┅虚寒者,宜戒之。┅┅

[附方]┅┅

[气味]┅┅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问题:

(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在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用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

(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把兔肉作为一种药物介绍,分为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可从“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看出前人认为兔子是望月而孕。

(2)不足: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

(3)主要贡献:可依据所学知识,从对以往医学的总结、创新之处、辨析真伪方面归纳。

23.(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44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24.(2008年广东高考29题)(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说,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将其称为“专制君主”。——据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变与北美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到1870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

——据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问题:

(1)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从“主权权威者”变为“专制君主”的原因。(4分)

(3)美国独立后,英美两国的经济联系并未切断。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4分)

(2)可从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思考,启蒙思想的影响、殖民地人民与英国殖民统治矛盾尖锐、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利益与英国的经济压榨冲突。

(3)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可与英国工业革命联系、“棉花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说明英国从美国大量进口棉花,带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25.(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42题D)(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摘自《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摘编自《世界文明史》)回答下列问题。(15分)⑴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5分)⑵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10分)

⑵对牛顿学说的影响,一方面,牛顿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艰巨的归纳和融会贯通,促进了科学本身的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政治革命;另一方面,牛顿学说也存在着缺陷,如机械决定论。这从材料中就可以得出结论。

26.(2011年江苏高考24题B)(10分)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本题通过考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考生形成对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观点。需要对材料作出正确解读、对所学知识有较好的再现。第1问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一来回答即可,主要指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第2问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可根据建国初我党和政府对于经济建设的摸索和做法相关知识点来回答。第3问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可通过对材料三的分析来回答。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概述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较简单,也可从相辅相成的角度来说明。

2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9分)

(1)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魄;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2)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址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朽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28.(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2题)(9分)

在创立新土耳其后,凯末尔转而致力于创造新土耳其人这一同样艰巨的任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新土耳其”的国家性质是什么?(2分)

⑵凯末尔为“创立新土耳其”和“创造新土耳其人”采取了哪些措施?(7分)

⑴资产阶级共和国。

⑵领导土耳其人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废除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颁布宪法和制定其他各项法律;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废除陈规陋习;提高妇女地位。

(1)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因而可知“新土耳其”的国家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2)回忆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作答即可。

29.(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4题)(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

30.(2008年海南高考29题)据材料回答问题(8分)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分)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6分)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3


31.(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1)从材料一中的“退休回归私人生活”和“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等归纳华盛顿辞职的原因;从材料中的“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等信息归纳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评价历史人物注意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9题)(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

(2)据图1l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表现出怎样的精神?(6分)

(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

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应从“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促进国家统一”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

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和图10秦朝疆域图可以作答,较为简单。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象郡、桂林、南海三郡,修五尺道进行管理西南地区。第(2)问通过图11分析,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西南地区的公路在抗战爆发后大规模修建;西南地区新建公路为抗战时期的物资运输奠定了基础;在修建滇缅公路过程中,各族人民付出巨大牺牲,说明我们各族人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3.(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32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

(2)顺应历史潮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强压民主运动,与封建势力妥协(5分)

(1)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抓住关键词。(2)对人物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积极方面在顺应时势,发展资本主义;消极方面,个人独裁,一定程度上破坏民主。

3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C)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7分)

所学知识不难分析,“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是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第二问主要考察《拿破仑法典》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不难分析出:《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1)此题考查的是对法国大革命的核心思想及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法国大革命的行政和社会原则应该是贯彻启蒙思想的主旨:依法行政;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第二问应该结合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的性质: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加以归纳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对拿破仑法典的积极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继承性:《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革命性: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理论基础: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加以概括。

35.(2009年江苏高考25题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_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分)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3分)

(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此题难度较大。一方面考生要准确理解材料,提取、概括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要具备调动知识、阐述、论证事物的能力。第⑴和⑶问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态度转变的原因和如何正确评价甘地。第⑵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

3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5题B)(10分)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1)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康熙收复台湾的目的的理解。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上保护沿海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2)此题考查的是对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措施和作用的理解。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作答;作用:从政治上——社会秩序,经济上——贸易繁荣,人口、耕地增加。

37.(2009年广东高考32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一问注意对孔子贡献的设问仅限于教育领域,而且要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教育原则,如有教无类的思想;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主张。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历史事件是一样,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方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

1、阅读下列图组,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并根据他们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22分)

太宗、康熙帝三人的历史功绩,在回答问题时还要注意从“形成、发展和巩固”三个过程中侧重三人的贡献;对于“趋势”要从整体上来把握,主要抓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概括。

答案:(1)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6分)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6分)

(3)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定《尼布楚条约》。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6分)

(4)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4分)

2、阅读下列图组,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三位东西方先哲分别是谁?他们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前两位是怎样实践自己主张的?结果怎样?为什么都出现这种结局?对此你有何认识?(14分)

参考答案:

(1)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分)

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之道”的主张,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境界。(6分)

孔子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柏拉图三次游历叙立亚,希望改造僭主为“哲学王”,(2分)但最终也失败。(1分)

两者的观点都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2分)

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主张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分)

(2)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任四点8分)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1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1”,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本模块高考命题的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
2.本模块重点考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如:华盛顿、拿破仑;重点考查中外科学家,如李时珍、牛顿、爱因斯坦等。
3.高考试题中也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要求考生运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评价新的历史人物,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东西方的先哲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②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⑴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
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II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性。
四、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⒈第一任期(1789—1793)
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
①时势: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督政府软弱无能,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
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
①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影响最深远②作用: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
前期: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1798年远征埃及;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革命.正义战争④作用: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唤醒了民族意识.
后期: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1815年滑铁卢战役②目的: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非正义侵略战争④作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①法国: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五、评价拿破仑:①功:内政: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前期作战—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内政: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对法国及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⒈大事记: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⒉认识: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⒈大事记: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
⒉认识: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⒈大事记: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⒉认识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二、评价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圣雄甘地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⒈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⑤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
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②起因: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③斗争a方式(内容):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积极性: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⒈创建革命的理论㈠背景原因: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条件: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⒉创建过程:⑴两次思想转变:①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标志:1844年主编出版《德国年鉴》。
⑵两大理论发现①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⑶马恩合作的两部精典著作:①《神圣家族》(1844)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②《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使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
⑷、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
⑸、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①、德国的古典哲学;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⑺、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资本论》的问世
1861年开始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⒊指导革命的实践
①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②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③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④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
⑤1871年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公社失败后,总结公社革命教训,《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所写的最辉煌的文件之一。
⒋对马克思的评价:伟大的一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⒈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
①经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政治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暴露,工人运动兴起。
⒉与马克思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神圣家族》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②1845年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④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⑤1848年合作《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⑥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⑦1850年以后,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⑧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⑨1871年关注巴黎公社运动。
⒊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主要活动
⑴、领导国际工人运动:①背景: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任起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国际工人斗争形势多样化;②思想指导:从本国条件出发坚持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独立的决定本国革命方针和策略;③第二国际:时间:1889年④、标志: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⑤意义: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a.1884年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b.1885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c.1894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
⒋恩格斯逝世及评价: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生命。无愧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⒈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时代;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发生了二月革命。
⒉列宁的贡献:⑴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⑵领导十月革命:①理论上的指导: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②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指导武装起义:《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④实践上的指导: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⒋评价列宁:①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A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B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C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⒈时代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相继失败;十月革命成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⒉主要经历:⑴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1年)原因:关心黑暗落后的社会现实。
主要活动:①长沙求学,初步接触社会;②确立理想:救国救民、改造中国;③思想变化:从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转变;④投身革命: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⒊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1——1928年)
⑴领导工农运动(1921——1927年):①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②、参加了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③从事农民问题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⒍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①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②进行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976)
⑴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①措施:派陈云去上海工作;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召开七届三中全会②结果: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⑵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⑶开展一五计划经济建设(1953——1957年)
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⑴正确探索:①经济上:1956年春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②政治上:1957年3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⑵失误探索:①经济上: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政治上:发动文革,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A原因:毛泽东错误判断;个人威望、个人崇拜;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遭破坏;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B、影响: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
⒐评价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⒈时代背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⒉主要贡献:(1)革命生涯:1.20世纪初,在法国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三次复出:1935年遵义会议后第一次复出;II.1975年代替周恩来总理第二次复出;1977年第三次复出。⑵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革中进行全面整顿,努力纠正“左”倾错误;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思想,转移了工作中心;为冤假错案平反;恢复高考。
⑶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①中共十二大:1982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共十三大:198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③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⑤、其它理论:外交思想: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⑥领导改革开放,形成邓小平理论: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杰出科学家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一、李四光科学成就
⑴创立地质力学:①萌芽: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②正式提出: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③载入史册:1948年,在伦敦国际地质科学大会作《新华夏海的起源》的报告;④系统总结:60年代初,《地质力学概论》,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和里程碑;⑵冰川学: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重大工程服务.⑶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被国内外古生物学普遍采用.
⑵评价李四光①学术地位: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②人格特征: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③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四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⒈牛顿科学成就:①天文学方面:解释了潮汐现象,说明岁差现象等;②物理学方面:建立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③数学方面: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④光学方面: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制成“牛顿色盘”,创立光的“微粒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概括和总结
⒉评价牛顿①牛顿是英国物理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经典力学建立者。是近代科学之父;②他创建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光学、数学、天文学研究方面做出划时代发明和发现;③牛顿是17C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④具有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勇于探索科学,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科学成就:⑴提出相对论:①狭义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②、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意义: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义相对论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论,使宇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⑵、光电研究: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光电效应问题。(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意义:光电效应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
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
B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徐继畲所说的开国者开创了用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的方式。符合这一要求的开国者只有美国的主要缔造者华盛顿。
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
D
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8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B
“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与他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数量相等类似于实质平等,比值相等类似于形式平等。依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应当在实质平等和形式平等之间做到平衡,有时要讲究实质平等,有时要讲究形式平等,有些方面要讲究实质平等,有些方面要讲究形式平等。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答案应为B。

文章来源:http://www.jab88.com/j/91757.html

上一篇:28谁的本领大 下一篇:10、葡萄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