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八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教学案

第八次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10

专题八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专题八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教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专题八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教学案

●复习提示

1、掌握历朝统治者对西部的管理和开发。

2、西部地区的范围: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及湖北省的恩施、湖南省的湘西两个自治州。

3、联系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①青藏铁路;②西电东送;③西气东输;④南水北调)。

4、联系现在实行的西部开发,了解西部六省三区一市的概况。西部地区区域辽阔,占全国面积的55%;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0%以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占全国的55.9%,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矿产资源中钛、铜、汞、铅、锌储量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

5、西部地区旅游景点:丝绸之路遗迹,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江堰、布达拉宫等。

6、西部大开发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体现了国家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职能,是资源配置中的重大经济问题。

7、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等。

●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战国时期:①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②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3、西汉:①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丁程;②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③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5、三国时期:①蜀国农业迅速发展;②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隋唐时期:①隋炀帝派人去西域;②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⑤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⑥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7、宋元时期:①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②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③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④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⑤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

8、元明两代: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9、明清时期:①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②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③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和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④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⑥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⑦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

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①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②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③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④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⑤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⑦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⑧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

11、新中国时期:①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⑥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⑦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升华认识

1、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①政治中心的东移或南移。②战乱的影响。③自然条件的影响。④无节制地开发。⑤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严重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⑥改革开放,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开放。

2、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扩展阅读

专题40世界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专题40世界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中国历史上的能源:

古代中国已经掌握对生物能的利用,如人力、木材、畜力。从春秋后期起,人们就会用木炭做治铁燃料。西汉开始用煤做冶铁燃料。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开始利用石油、天燃气,当时人们详细记录了酒泉、龟兹等地对石油的利用情况,掌握了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的道理,甚至在军事上使用石油火攻。宋元时期,煤的开采量很大,煤开始用于冶炼钢。明朝时,为了提高冶炼质量,焦炭已成为冶炼金属的燃料。19世纪后期,洋务派官员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清政府办机器采煤业,在天津设立了开平煤矿。建国后,为了摘掉“贫油”的帽子,依靠自力更生,建立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我国石油实现全部自给。改革开放后,建成了山西安太堡煤矿,特别是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建立,基本满足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用电需要。

2.世界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高考

①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煤矿开采迅速发展,高考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高考蒸汽轮船先后出现。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高考高考

②电力的开发和利用:19世纪末,高考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高考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高考麦克斯韦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成为可能。高考为此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力开始成为新能源,高考电灯、高考电车、电影、电话、电报等相继问世,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高考

③石油的开采和利用: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为石油化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内燃机;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内燃机交通工具相继问世,高考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

石油作为现代最重要最普遍使用的能源,高考对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没有把石油等重要能源物资列入禁运范围。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高考为此美国采取了限制和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措施。高考日本为了夺取战略物资,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高考

由于西亚海湾地区石油蕴藏丰富,成为帝国主义长期争夺和控制的焦点。2003年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1960年西亚国家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家进行斗争。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资源。一方面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另一方面努力变革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石油化工和其它工业,改善农业,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实行能源制裁,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匀,导致西亚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矛盾不断,从而引发了地区局势的动荡,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高考

④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条件具备成为可能。物理学的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妇发现、提炼出“镭”;高考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e2高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各国的需要。高考

高考二战中,美国提出“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1945年美国成功制造了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地研制成原子弹、氢弹和导弹;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建成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服务于人类。高考

高考核能的和平开发与利用,是人类能源开发利用的一场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核能用于军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高考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高考它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但也造成了伤亡和后遗症。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70年代高考,美苏在限制战略核武器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在防止核军备竞赛和核扩散方面,高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美苏在核军备竞赛中,美国处于优势地位。美国退出《反导弹条约》;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例》;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成功。高考

高一历史上册《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历史上册《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历史上册《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B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分析比较、情境再现、历史比较

D教学过程

分析单元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完成表格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作物种类

的丰富

水利灌溉

的发展

原始农业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粟

商周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粟、稻、黍、稷、麦、桑、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完成表格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作物种类

的丰富

水利灌溉

的发展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两汉

耦犁,出现犁壁

代田法、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翻车

隋唐

曲辕犁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4.:结合《学海导航》分析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发展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评价:结合《学海导航》(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学海导航》

E教学反思:

现在,新课程有一特点就是容量大,内容深,很难处理。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通过图表来归纳知识,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概况及小农经济的传统模式应重点阐述,然后解决几个问题: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评价小农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最后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

高二历史上册《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案


高二历史上册《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案

教学目标

识记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和特色、"日升昌"创办和古民居建筑特色、双林寺和镇国寺的价值。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

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可以用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话作为引言: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是这样说平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紧随课文的介绍到平遥去进行一趟短暂的旅行吧!

第一目"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

(2)古城墙的结构

对古城墙外观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幻灯片提供清晰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从历史小说的描述或者是历史剧中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加强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用"起来。其中重点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地位──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从而体现了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的一面。

(3)古城的建筑布局

问题提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如何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的?

具体要求:安排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尝试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然后选代表分别阐释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主要观点:古城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礼制程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其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代表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的思想。

明清之际,由于平遥商业的发达,为这块土地产生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升昌"奠定了基础。在商业发达带来的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平遥古建筑兴建的高潮,四合院成为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建筑样式。

(1)发达的平遥商业

平遥是当时中国十大商帮中最着名的晋商的主要发源地,其商业的繁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遥商人生意涉及地域范围广;二是平遥本地商业发达,为平遥产生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升昌"奠定了基础。

(2)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

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就在此诞生,并一度成为全国金融业的中心。平遥作为16世纪以来的金融重镇,保存了大量原始而鲜活的金融史料和无数的文物遗珍,是研究中国近代金融文化的"活化石"。

"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日升昌"票号作为我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它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其创始人雷履泰的卓越的经营才能,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平遥商业的发达。

"日升昌"票号的建筑布局:既是当时平遥古城中商号店铺前店后宅的格局的典型体现;也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富丽堂皇,墙高宅深,重门坚固,具有"汇通天下"的气派。

"日升昌"票号创立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由日升昌票号创立,带来了票号业的发展,结束了现银票运局面,开辟了金融业发展的新纪元。它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商业贸易繁荣和近代工业兴起,以及方便政府和人民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古民居的基本结构

在介绍四合院的结构时,有简单构图能力的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做简单的构图,也可以在介绍完后将事先构好的简图展示给学生看,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平遥古民居以建于清朝的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只有极少而珍贵的元代旧居。其建筑既符合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的建筑模式,又有当地鲜明的特色。

对于四合院的特点,教师提问:平遥四合院布局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的?(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平遥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为三间或者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防盗的特点,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厢房和侧房一般是木结构的砖瓦房,供儿孙辈居住。这样的布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

教师提问:从平遥四合院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文化中有许多的精华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地吸收。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有哪些传统思想是我们今天所特别需要强调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互相帮助、见义勇为、善良诚信、勤俭节约等。

第三目"双林寺和镇国寺的彩塑艺术珍品"

平遥是以"一城两寺"共同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两寺"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和镇国寺(1)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双林寺

位于古城西南的双林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中有唐槐、宋碑、明钟均十分珍贵,但最令人惊叹的是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这些神形兼备的彩塑作品透过宗教的拘囿,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双林寺当之无愧地成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教师在介绍这些彩塑作品的特点时,可以从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幻灯片加以展示,让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特点,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对这些艺术珍品的认同感,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也更能够激发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万佛殿

双林寺以彩塑着称,镇国寺则以古建筑闻名。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万佛殿的建筑结构设计非常巧妙,用料十分科学合理,是建筑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岳麓版高一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知识目标:
夏朝政权的建立;商朝建立及显著特征;内服、外服制度;商朝的神权色彩;西周灭商;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大宗、小宗;周朝的礼乐制度。
预习思考:
1、商朝内服、外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3、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
4、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前历史地位:第一个、开端
②制度特点:
2、商代的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人物:
生活方式:
王朝特征:
②主要制度: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制度。_________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________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_________的关系。
③重要补充:商朝是个弥漫_________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_________以强化王权。
④局限性:
二、封邦建国
1、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的建立
①兴起:生活方式:
兴起地点:
兴起时间:
②建国:时间:
人物及事件:
都城:
2、分封制
①概念:
②概况
A、直辖地:
B、分封类型:同姓(地位?)异姓(几类?)
C、发展:
D、特点: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
2、特点: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端?
2、历史研究中,哪些可以作为可资利用的凭证?
3、思考:
①内、外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商王是如何通过双轨制来控制联盟实际权力的?
②结合“知识链接”分析为何商代“人殉”、“人葬”现象较为普遍?
补充: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封邦建国”与“封建社会制度”的区别?
④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
⑤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如何?
⑥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4、理解:《大宗、小宗示意图》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3、内容:
①大宗:

②小宗:

③大、小宗间的关系:
4、评价:

5、强化:5、总结:
①西周为遏制商人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
②归纳“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③西周是如何通过宗法关系加强周王权威的?
6、提炼:西周分封的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知识运用:
1、下面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
《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
《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燕召工公世家》:“召(shao)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商,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顓頊(zhuanxu)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
请分析,上面西周封侯的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2、(1996年全国高考题)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与分封制度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③④
4、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强化国家机器C、普遍实行分封制D、压迫奴隶和平民
5、在西周分封制下,各封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有:①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报周王批准②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③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④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简述西周分封制概况。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的分裂和秦的大统一及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的建立;
重要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可动摇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并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在明清前,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体现出它的进步性。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来说亦已渐趋衰落。
预习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封建社会时期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怎样建立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
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一课时)
一、春秋战国的群雄割据
1、历史分期:
2、历史地位:
3、政治特征:
①春秋

②战国

二、秦的统一
1、历史条件

2、进程
①时间:
②人物:
③过程:
3、疆域:东临_____,西到______,南到,北抵。
4、意义:1、讨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从其不同上反映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2、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从大势所趋、实力所及、个人所能三方面考虑)

3、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措施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A.措施
a.皇权——至高无上、皇位继承制

b.中央——各级官员的配合与牵制

c.地方——废分封、置郡县,严格控制

d.维护——选、考官吏制度;细密、严苛的法律

B.基本特征
C.意义

②修长城
③开交通
④五统一——币、度、量、衡、字
⑤整风俗
2、影响:
①积极性

②局限性

4、思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5、讨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知识运用: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请分析,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目标:
汉、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汉初、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汉、宋时期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预习思考:
1、西汉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七国之乱”、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4、汉、宋两朝为削弱地方分权势力所采取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5、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①原因
A.汉初的地方管理措施及后果:
人物
措施
后果
B.有识之士的主张
人物
主张
C.汉景帝的举措
②经过——时间、旗号、首领、参加者

③结果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①目的
②措施
A.建立中朝
成员
职能
后果

B.设置刺史
数量
职责
作用
C.实行“推恩令”
目的

内容
后果
③评价
A.积极作用

B.弊端

1、讨论:西汉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讨论:《治安策》、《削藩策》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
①原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地方节度使的设立
②表现——节度使的继任方式
③影响——导致了国家分裂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①原因——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②特点
A.北方——五代相继、混战割据、周世宗改革奠基
B.南方与山西——十国并立、相对稳定、发展经济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宋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方式
2、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措施
A.收精兵
机构设置
兵力部署原则
统、发兵权分离
B.削实权
中央——分割相权为三
地方——州郡直属中央、置通判限制州郡长官、废武用文
C.制钱谷——中央通管
②评价
A.积极作用——加强、改变、消除

B.消极作用——造成

3、讨论: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4、讨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两大着眼点是什么?

5、小结: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知识运用
1.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D.都由于诸侯王国的乱上而瓦解
2.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皇帝:“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A.主张推行分封制B.提高诸王的政治地位
C.剥夺诸侯王的直属领土D.施德于诸侯,收买人心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并规定
A.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B.列侯名义上受朝廷节制
C.侯国受王国管辖D.列侯归郡统辖
4.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要调动一个实力较大的地方将领,事先总是调兵遣将防备其反抗,如临大敌。这反映出
A.地方将领会发动兵变B.皇权专制制度已趋没落
C.地方将领反对封建专制D.皇权与割据势力矛盾尖锐
5、“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用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A.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B.防止分裂割据
C.防止“陈桥兵变”重演D.加强中央集权
6.从总体上看,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枢密院、计相、中书省、丞相制度的废除、殿阁大学士、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预习思考:
1、隋唐、宋、元三朝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如何评价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
2、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如何评价的这一变化?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传统相权的衰落和废除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隋唐至元朝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①机构组成

②丞相间的关系

③评价

2、宋朝
①机构设置——“二府”、三司

②职责

③评价

3、元朝
①机构设置

②丞相组成及权力

③评价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
1、明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丞相制度的废除
A.时间、人物
B.原因——吸取元朝教训、确保家天下的需要

C.废除

D.评价

②内阁的设立
A.背景——殿阁大学士的设立:人物、目的、地位

B.设立——人物、成员、地位

1、回忆:历史上何时、采取何种措施曾削弱过相权?

2、讨论:应如何看待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的牵制与配合?它与当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否有区别?为什么?

3、讨论:宋太祖分割相权的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4、讨论:传统相权的衰落和废除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2、清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及职能(一阁一会)

②军机处的设立
A.设立——人物、目的、成员地位

B.职权的变化

C.评价——提高、集中、标志

5、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质是什么?

6、明的阁老和清朝的军机处大臣能否与明朝以前的宰相相提并论?为什么?

7、小结: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变化概况。

知识运用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
C、扩大民主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开始于隋朝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3、图A-图B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图A与图B,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放到兵部与吏部
4、、北宋政府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是以下哪一矛盾的结果?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间的矛盾
C、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矛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
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吏部
6、、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最准确的表述是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与相权矛盾B、设内阁,参与国家决策
C、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权力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7、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①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
8、清朝军机处的鼾实质上反映了:①封建专制的加强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③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④君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知识目标: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不同特点,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地理、社会特点,古希腊城邦政体的的性质和主要形式
主要探究活动:
1、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结合教材第33页的“知识链接”,试分析造成东西方不同政体的原因。
重点知识: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和政体的主要形式。
难点知识:古希腊公民政治的形成原因和实质。
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存在时间
2、地理位置
3、历史地位
4、概况
①克里特文明
 时间
地点
出现标志

②迈锡尼文明
时间
地点
出现标志

③两个文明的不同特点

二、古希腊城邦
1、出现时间
2、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①政治(自治、权利归属、公民政治)

②经济(商品生产、海外贸易)

③对外关系(殖民扩张)

④文化(广泛吸收东方文化成果)
1、回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什么?

2、讨论:结合教材第32页的地图,试分析造成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不同特点的原因。——迈锡尼文明地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克里特文明地处孤岛,在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可能能够免受外来冲击

3、讨论:古希腊城邦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上的突出特点分别是什么?结合教材第33页的“知识链接”,试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要求、血缘纽带的松弛、对个体作用的重视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3、古希腊城邦政体
①主要形式

②划分依据
③实质
④评价

4、讨论:结合教材第33页的“知识链接”,试分析造成东西方不同政体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差异、血缘纽带的强弱、价值观念的不同

5、应如何评价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政治?

知识运用

爱琴文明是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请回答1—2题。
1、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制国家的标志是:①王宫建筑群的出现②象形文字的出现③《荷马史诗》④迈锡尼狮子门上的石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2、西方人称之为“黑暗时代”的是
A、公元前2000~前1700年B、约公元前1400年左右
C、公元前16~前12世纪D、公元前12世纪后的300多年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城邦逐渐发展起来。请回答3-5题。
3、古希腊最大的城邦是
A、斯巴达和雅典B、克里特和迈锡尼
C、斯马达和迈锡尼D、特洛伊和雅典
4、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君主制B、贵族制和民主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D、君主制和僭主制
5、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城邦逐渐发展起来。请回答:
(1)什么叫城邦?

(2)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希腊城邦的公民政治有何意义?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目标: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雅典民主的得失。
主要探究活动:
1、雅典民主制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2、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重要特点?
重点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难点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古希腊公民政治的形成原因和实质。
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1、从君主制到贵族制
①时间
②贵族制的特点:是一种的制度,实行、的法治原则。
③意义:使君主制时期的和变为集体领导的和,为政体进一步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2、从贵族制到民主制
①原因
②过程:公元前年的改革和公元前年的领袖的改革,使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制。
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及其体现
1、基本特点:。
2、体现
①公民大会:
A.地位
B.职能
C.公民权利
D.重要程序、贯彻及作用

②五百人议事会
A.地位
B.职能
a.大会期间b.休会期间
③民众法庭
A.地位及职能
B.执法原则

④其他众多行政和军事机关
三、雅典民主的得失
1、积极作用
2、局限性1、回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雅典民主制的确立是个长期的过程?这反映了什么历史发展趋势?——由专制向民主

3、归纳总结: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作?这些措施是否有效?——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举公职人员和定期审查制度、陶片放逐法反对民主的敌人、制定辩论的章法和发言人条件

4、请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

5、动脑:雅典民主政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健全的监督机制、突出的道德建设要求、规范的管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知识运用
1、雅典民主政治先后经历了①君主制②贵族制③民主制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①②
2、梭伦改革中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的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B、设民众法庭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D、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是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点。请回答3-4题
3、雅典民主制下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民众法庭D、执政官
4、五百人议事大会是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②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③在两次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的最高权力的代表④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以下对雅典民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新形式B、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在城邦内部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D、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民主全盛时期的到来
6、阅读思考: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根据每年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的官职。
第一等级: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
第二等级:300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任执政官。
第三等级:200麦斗以上称为“牛轭级”,只能任低官。
第四等级:200麦斗以下统称“日佣级”,与一切官职无缘。
请回答:梭伦改革中这项重要措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①以财产的不平等打破了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②鼓励了雅典公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雅典经济的繁荣。
③使公职人员有时间处理公共事务。
7.课外探究: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人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
思考:东西方这几位思想家,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竟如此相似?你能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吗?从中你如何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特性?
相似原因:男性是生产动力的主要来源、血统以男性为准来计算、私有制下依据生产资料的拥有量来分配社会产品和依据财产的多少或血统分配政治权利
共性:同一生产力基础导致相似的思想意识;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于经济地位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8、各抒己见:
●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在伯利克里时代,尽管民主政治有了高度发展,但其阶级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进行专政的手段,所以不能过度美化。
你比较倾向于哪种意见?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要站在历史的特定时空点上来认识历史。在当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雅典人创造出以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为基本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了城邦每一个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为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利的社会保障,使古希腊文明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先声。因此,对于以雅典城邦为典型代表的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二种意见:尽管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发达,但它只是雅典城邦少数人——祖籍本邦的成年男性即城邦公民的民主,是城邦公民联合起来欺压妇女和奴隶及外邦移民的工具。因此,雅典的民主深深打上了阶级和男权主义的烙印,不能过度美化。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目标:
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共和制的组成机构和职能,保民官的设置,元首制的建立和实质,《十二铜表法》的诞生、特征和历史地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查士丁尼法典》的意义,罗马法的历史地位
重点知识: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历程,罗马法的组成
难点知识:古罗马政体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十二铜表法》的实质和意义
主要探究活动:
1、罗马政体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罗马法的构成及其历史地位如何?
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古罗马政体的演变
1、演变历程
①君主制:罗马,实行。
②贵族共和制
A.存在时间:从到。
B.机构组成及职能:主要由、、三层机构组成。执政官设名,一切政令必须经同意方可执行。元老院是国家的机构,全体成员皆由组成,实行、的原则。公民大会是可参加的会议,负责和通过拟定的提案。
C.权力分配:共和国早期,垄断一切国家权力。后来,又设置了平民自己的官员——,其职责是保护利益、;他们有权否决的决议。
③君主制
A.开始时间和人物:年,正式确立起个人独裁统治,罗马由贵族共和制转变为帝制。同年,元老院授予他的尊号。
B.制度名称及实质:因最高统治者采用“”称号,其制度被称为。其实质是披着外衣的。到,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C.君主权力:在元首制下,元首控制着,集、、等大权于一身。
2、演变的特点:
二、古罗马的法律
1、主要法律
①《十二铜表法》
A.时间和原因:诞生于时期,是由于的强烈要求和而制定的。
B.主要内容:包括、和等。
C.评价1、复习:古希腊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的诸多形式和以“个人导向”为倾向的价值观

2、古罗马的政体演变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演变的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
3、古罗马共和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贵族民主、平民监督、法律维护

4、古罗马贵族共和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决策原则、执政官设置、同僚制和任期制、公民大会和保民官的设置、《十二铜表法》

5、雅典民主政治与古罗马贵族共和制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决策机构、民主范围、权力分配依据、维护方式

6、应怎样评价《十二铜表法》?特点、实质、作用、地位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②《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A.组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和《》等四部法典组成。
B.代表作——《》: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上的创造成果,成为后来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
2、评价:

7、罗马法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知识运用
1、阅读与思考:《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请回答:你对这个条文怎么看?当时为什么会规定这一条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妇女在法律上不能享有完全的权利。
妇女不享有家族权,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歧视妇女。

2、阅读下列摘自《十二铜表法》的材料: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第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请思考:这些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吗?为什么?
不能体现。
如第8表中自由人与奴隶在受到伤害时所付罚金的不同、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的规定,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3、古罗马贵族共和制建立于
A、前8世纪B、前7世纪初C、前6世纪末D、前5世纪初
4、古罗马共和制由哪三层机构组成:①执政官②元老院③公民大会④保民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的理由是
A、他击败群雄B、他恢复了罗马和平C、他确立了个人独裁D、他推行元首制
6、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促其产生B、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C、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D、它极力打击贵族,维护平民利益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