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抗战胜利的原因jAB88.COM

(1)中国方面(主要因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国共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2)国际方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及配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领导者态度不同: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后者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不同:前者清政府不发动甚至压制民众的抗日;后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不同:前者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不同:前者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后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二、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1.相同点

(1)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在中共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针的情况下,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在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合作。

(3)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

 (1)基础和任务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的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也只有少量的军队和弱小的政权,国共合作时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是由国民党掌握;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是中国的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4)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只有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反对中国革命、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时苏、英、美等国都支持国共合作、中国抗战。

 (5)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相关推荐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方面(主要因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国共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2)国际方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及配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领导者态度不同: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后者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不同:前者清政府不发动甚至压制民众的抗日;后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不同:前者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不同:前者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后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二、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1.相同点

(1)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在中共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针的情况下,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在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合作。

(3)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

 (1)基础和任务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的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也只有少量的军队和弱小的政权,国共合作时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是由国民党掌握;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是中国的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4)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只有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反对中国革命、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时苏、英、美等国都支持国共合作、中国抗战。

 (5)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高三历史解放战争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历史解放战争复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题

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

第17课解放战争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07考纲

新民主主义革命

重点

难点

本课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本课难点:1.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教法

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Ⅰ)、《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对本课的考查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重点,题型侧重于材料题,考查单元知识的大总结,注重与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内战的爆发”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

一、内战的爆发

(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

(1)国: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2)共: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

(3)美: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重庆谈判:

1.时间: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

2.成果:国共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局限: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三)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重庆

(四)内战的爆发(战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晋冀鲁豫刘邓大军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意义: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人民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2.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战略决战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9.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部队

东北解放军

中原、华东解放军

东北、华北解放军

指挥

林彪

刘邓、陈毅

林彪、聂荣臻

成果

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

歼敌55万,长江北岸解放

歼敌52万,华北解放

意义

歼敌150多万,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1949.4.23攻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近代史从此结束;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志;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

(2009高考广东单科)(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梦想的含义,“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就是近代中国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革命任务。其次要清楚中国社会各阶级应该包括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等。第二问注意提示时间——“近现代”。第三问回顾教材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参考答案:(14分)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35)1.原因:以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2.内容: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

3.结果: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

4.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土地改革总路线:就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三军配合:刘邓大军初步在大别山解放区;陈赓、谢富治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8月豫皖苏解放区;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9月豫皖苏边解放区

两翼牵制: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吸引进攻陕北之敌北调,从而掩护陈谢兵团挺进豫西的战略行动;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之敌牵向海边,从而掩护我军主力在中原地区的战略展开。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35)教学

后记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罗斯福新政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1.新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使经济有序发展,以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2.新的特点:在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3.新的起点:实际上是对生产资料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和继承,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二、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美国以独立战争和民主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这是罗斯福新政能够成功的历史条件。

2.美国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有利国际条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经济基础。

4.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和民主势力较强大是其成功的政治基础。

5.民众参政意识较强是其成功的思想基础。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