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全

发表时间:2021-04-01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收复新疆》导学案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9月13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思考回答“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和意义”、“如何评价左宗棠”等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认识并学习左宗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感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习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
一、导入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想争夺新疆的两个国家是和。
2.1865年,中亚浩汗国派率兵侵入新疆,后来擅自建国,自立为汗,
和表示支持。1871年,占领了伊犁。
3.1876年,率军进入新疆,他采取“,”的策略,收复了除地区以外的新疆广大领土。
4.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的建议,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
三、合作探究
1.讨论课本动脑筋题“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讨论:英国和俄国为什么支持阿古柏政权?

3.小小辩论会:
 甲方:代表人物李鸿章,观点: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乙方:代表人物左宗棠,观点: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4.思考:左宗棠为什么能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收复新疆有什么意义?

5.思考: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通过外交途径和俄国谈判解决伊犁问题?JAB88.COM

6.讨论:中国用西部一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7.讨论:左宗棠曾经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是收复新疆的功臣,后来在洋务运动中他是进步的洋务派,你如何评价左宗棠这个人物?

四、达标检测
1.19世纪60—70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B.俄国和美国C.法国和美国D.英国和俄国
2.19世纪中期,率兵侵入我国新疆的是()
A.噶尔丹B.大小和卓C.阿古柏D.华尔
3.1878年,除下列哪一地区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A.伊犁B.乌鲁木齐C.喀什噶尔D.吐鲁番
4.“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强调东南海防的重要B.强调西北边防的重要
C.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D.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5.下列发生在新疆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③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④中国收回伊犁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6.新疆有一种柳树,枝叶繁茂,被称为“左公柳”,这种柳树是为了纪念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一个著名人物,他是()
A.左权B.阿古柏C.左宝贵D.左宗棠

五、知识拓展
材料: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暴力犯罪事件,导致197人死亡,超过1600人受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乌鲁木齐“75”事件在新疆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精心策划的,是他们真相和本质的一次大暴露。乌鲁木齐“75”事件一方面给广大干部群众造成了严重伤害,另一方面也使各族群众认识到,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是很激烈的。

请你结合材料,发表对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的评判。

扩展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1832年任江苏巡抚,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了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12月,道光帝召林则徐到北京,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20200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10月,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林则徐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被发配新疆,在新疆垦辟屯田。1845年,署理陕甘总督。1846年,任陕西巡抚。1847年任云贵总督,奏请准许招商集股,开发矿产。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广西巡抚,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他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广东潮州,终年66岁。著作辑为《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五、问题探究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的,如果没有林则徐

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为什么?

4.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

带来什么危害?

项目主要内容影响

割地

中国社会开始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赔款

通商

关税

5.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六、目标检测

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

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历

史时期,这期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B、殖民地社会C、半殖民地社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

C、英国出于为中国经济发展考虑D、英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的需要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

之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货”指什么?“人”指谁?

(2)材料二中的“本大臣”指谁?“此事”指何事?

(3)材料二表现了“本大臣”的什么态度?对“本大臣”应如何评价?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识记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

 1.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2.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3.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知识链接

英法联军劫焚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动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毁坏。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的通讯写道:“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3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据当时记载:“倾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的历代富有皇家风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五、问题探究

1.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2.列强为什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4.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六、目标检测

1、2008年4月26日,三张133年前拍摄的圆明园原版照片在北京华辰

春季拍卖预展中亮相,照片中记录的圆明园和现在的圆明园遗址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是()

A、时间久远,建筑坍塌B、自然力量的风化和腐蚀

C、英法联军纵火禁烧D、城市规划拆除

2、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

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

3、太平军占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的时间是()

A、1851年B、1852年C、1853年D、1855年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

A、法国、英国B、日本、美国

C、俄国、美国D、美国、英国

5、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是在()

A、青浦大捷中B、上海战役中

C、浙江的一次战斗中D、安庆保卫战中

6、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条约

是中俄()

A、《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天津条约》D、《改订条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

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

到更多的好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

是谁?这次遭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儿?

(2)材料二中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请用史实

说明俄国得到了哪些好处?

(3)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3课收复新疆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联系归纳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识图填图认识伊犁、喀什噶尔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思想意识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四、知识链接

阿古柏

阿古柏(1825—1877年),中亚浩罕国人,军队的帕厦(总司令)。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大部分地区,但领导权被封建主掌握,出现许多割据政权,互相攻伐。1865年,南疆封建主金相印向浩罕国求援。这时阿古柏在国内争权斗争中失利,便被国王派往支援,他便乘机侵入新疆,占喀什噶尔、疏勒、和阗、叶尔羌等地。1867年其势力到达喀嗽沙尔及库尔勒一带。接着阿古柏仿照中亚汗国制度,建立哲德沙尔国(意为七城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继续向北发展,陷乌鲁木齐等地,几乎占有新疆全境。

阿古柏盘踞新疆期间,曾得到沙俄和英国支持。阿古柏也为英俄肢解中国的侵略政策服务,成为“一仆二主”的走狗。1872年、1874年阿古柏先后与俄、英订立“条约”:英俄承认阿古柏政权,给以金钱武器援助,阿古柏则给他们以通商、设立领事、低额关税等特权。英国为了排挤俄国势力,加强对阿古柏的援助,使阿古柏越来越依靠于英国。俄国更在1871年乘机出兵侵占伊犁。

阿古柏统治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受到残暴的奴役和掠夺,生活极度贫困,甚至出现买卖奴隶的历史倒退现象,激起各族人民的仇恨。1876年3月,左宗棠率三路大军入疆,次年5月阿古柏兵败于库尔勒,服毒自杀(一说被部下杀死)。

五、问题探究

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其中哪

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

2.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3.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

途径解决?

4.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5.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六、目标检测

1、贡院是科举时代进行乡试和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兰州

贡院曾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贡院,它的修建者是收复新疆的清朝重臣,

你知道“他”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2、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

A、府B、行省C、办事大臣辖区D、将军辖区

3、左宗棠的事迹有()

①进军新疆,打败阿古柏侵略军②率兵收复伊犁

③收复新疆(除伊犁外)④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4、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之争、左宗棠曾上

奏朝廷,指出“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

段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强调东南海防重要B、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C、强调西北塞防重要D、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

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

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

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兵

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

怀抱。

①左宗棠进军新疆采取的军事策略和方针是什么?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最后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3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口头

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年),广东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专长测量、驾驶。历任东云、振威舰管带。后调北洋舰队,任扬威舰管带。1887年,奉命赴英接受定购的致远号巡洋舰等新舰,任致远、靖远、经远、济远四舰营务处兼致远号管带。次年,晋总兵。他治军严整,钻研海军战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率致远号将士首先冲锋,奋勇作战。旗舰定远号帅旗被震落后,即高悬致远舰旗,以定军心。在舰伤弹尽的危境中,与日舰吉野相遇。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下令鼓轮怒驶,直撞吉野,不幸于追敌途中被敌舰炮火击沉,与全舰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同时壮烈殉难。

五、问题探究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叫“甲午战争”?

2.设想邓世昌在亲自驾舰撞向“吉野”的心理活动。

3.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

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项目割地赔款通商其他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影响

4.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却能击败幅员辽阔的中国,这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

六、目标检测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

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D、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3、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突出

表现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败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4、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A、2亿元B、2亿3千万元C、2亿两D、2亿3千万两

5、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赴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李鸿章D、左宗棠

6、《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内地最远的是()

A、沙市B、杭州C、苏州D、重庆

7、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

根本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扩大B、索取的赔偿数额不断加大

C、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内地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

材料二:“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甲午战败”是指什么战争?结果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材料二中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查询你手中的资料,你能说出台湾被日本霸占多少年吗?作为中学生你

对当前中日关系有什么看法?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4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综合

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论

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想

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四、知识链接

克林德碑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兵击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外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向德国政府公开道歉,并为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在崇文门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后来,他们把拆下来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园,重新修好,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五、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完成下列表格。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八国联军

3.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项目主要内容影响

经济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军事

外交

4.《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有道理吗?为什么?

六、目标检测

1、下列侵华战争中,列强攻入北京的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几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点是()

A、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

C、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权力

D、列强联合发动

3、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大平天国运动D、变法运动

4、《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列强都要求清政府()

A、割地B、赔款C、开设工厂D、设立馆区

5、使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九国公约》

6、《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

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A、开商埠B、建教堂C、办工厂D、设使馆

7、下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他们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马关条约》②《南京条约》③《辛丑条约》

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

8、《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B、允许外国驻兵

C、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赔偿白银4.5亿两

9、毛泽东总结中国近代历次农民起义运动失败时说过:“没有农民办不成

大事,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下列事件属于“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的是

()

A、虎门销烟B、收复台湾C、黄海海战D、义和团运动

10.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到了一九零一年,它(指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

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

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入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

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据此回答:

(1)哪一事件使中国“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地步?”

(2)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何警示?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5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活动课《侵略与反抗》。

第6课洋务运动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综合理解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讨论分析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辩证态度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思想意识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知识链接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什么是“洋务”?什么是“洋务运动”

2.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

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七、目标检测

1、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先进的军事技术D.思想文化

2、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一个军事工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D.湖北织布局

3、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D.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下列活动中,不是洋务派筹划兴办的是()

A.改组军机处B.设立翻译馆C.筹建海军D.兴办新式学堂

5、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的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

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段话体现了

李鸿章的主题思想是()

A.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D.清政府解体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中期,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与

顽固派对立的派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请回答:

(1)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是什么?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请你说出这一派别开展的主要活动(至少答出2项)

(3)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这一运动,你怎样评价?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6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整理

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

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四、知识链接

光绪帝(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1875—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光绪帝在位期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围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产生了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1889年,光绪帝19岁,举行“大婚典礼”,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应该“亲政”,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统治权,并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命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视变法如亡国,以维新派为洪水猛兽,于是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2年1月回到北京。1908年11月光绪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时年38岁。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___________(_____年、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报刊: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政治团体: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___________思想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____________(______年)

六、问题探究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

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2.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3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3”,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四、知识链接

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秦邦宪(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参加会议的还有邓小平(秘书长)及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列席会议的有红军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等。秦邦宪主持会议,并作了关于反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不承认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并极力为“左”倾冒险错误辩解。周恩来作了报告。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张闻天、王稼祥、朱德、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等在会上发了言。会议委托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随后由政治局正式通过。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周恩来、朱德指挥。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________出发地: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

遵义会议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线:江西、福建出发→________→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____________→巧渡金沙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雪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3、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4、通过红军长征一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想?

七、目标检测

1.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开始于()

A.1928年B.1929年C.1930年D.1931年

2.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A.“八七”会议B.长征的胜利结束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遵义会议

3.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遵义会议的召开

C.红军长征的胜利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5.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遵义 B.会宁 C.吴起镇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C.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力量

7.长征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A.四渡赤水河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过大雪山后

8、对长征的错误评价是()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D.挫败了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9、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①井冈山②瑞金③遵义④南京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

请按右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

A、红军长征开始时间__年__月;红军长征的原因是因为________

B、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最主要内容是确立了____的正确领导

C、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江,飞夺_________桥

D、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会师地点

1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

(2)“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3)从长征的历史中,你受到了哪些革命传统教育?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3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课文复述史实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捋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探索辩证分析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思想意识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

二、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三、学法指导

1.通过指导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四、知识链接

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主要史实有: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2)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划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3)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5)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6)1922年起支持军阀发动混战,从中获利。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

九一八事变:经过:

结果:

局部抗战:

背景:

时间:

目的:

西安事变:经过:

结果:

意义:

六、问题探究

1.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2.西安事变最后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并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七、目标检测

1、参考右图,你知道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

A.四一二事变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重要原因是: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B、东北守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D、日军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

3、中共制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矛盾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B、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多数国民党将领要求与共产党合作

C、国共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D、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解决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打回东北老家B、为了引起全国轰动

C、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D、为了逼蒋联共抗日

5.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张学良D.杨虎城

6、西安事变之所以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C.中共方面作出的巨大的努力D.蒋介石先生作出了重大让步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3)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4)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5)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吗?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4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八一三事变的概况。

掌握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教材从课文和插图中认识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体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民族情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收集资料鉴别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罪行,结合学习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继承先烈“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思想意识仇恨法西斯,愿为人类的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

教学难点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三、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理清线索,形成认知历史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直接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则起促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四、知识链接

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是:北平的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北平的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为中国驻军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防守。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

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荷枪实弹,在卢沟桥以北1千米的龙王庙一带,举行所谓军事演习,蓄意挑衅。23时左右,忽有枪声数响发于宛平城(今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镇)东,城内守军即严密注意。24时,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向北平市政府提出交涉,诡称日军在“演习”中,仿佛听到宛平城内发出枪声,在纷乱中失落日兵一名,日军今夜要进城搜查,并声称“要以武力保卫前进”,遭到北平当局严词拒绝。双方派出代表由北平市前往宛平城调查。当双方代表正在宛平城内会商调查之际,日军向城内开枪开炮。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110旅旅长何基沣、129团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

战。广大官兵英勇杀敌,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击毙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

日本侵略者遭到中国军队打击后,迫于兵力不足,以“和谈”为缓兵之计,加紧向华北调集兵力。国民政府企图对日本妥协,幻想以地方事件和平解决。到7月16日,日军调到华北的部队已达5个师团,总数在10万人以上。25日,日军已完成了对平津的包围态势,进攻廊坊、广安门等处,切断平津铁路交通线。27日,日军向通县、团河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应战,但在日军优势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节节失利。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29日,北平沦陷。日军同时对天津发动了进攻,经过激战,

30日,天津失守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七事变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大屠杀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看一看“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

要性吗?

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4、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逆流,其根源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做?

七、目标检测

1、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下列图片所示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2.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3.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为国捐躯的将领是()

A.吉星文、金振中 B.吉星文、佟麟阁

C.金振中、赵登禹 D.佟麟阁、赵登禹

4.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A.上海 B.南京 C.重庆 D.北京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卢沟桥事变②西安事变③九一八事变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

6、参考右图: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

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

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

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A.北京B.南京

C.广州D.上海

7.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以为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和后退。

——第二十九路军司令部命令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什么政策?

(2)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军队什么样的精神?

(3)在二十九路军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哪两位?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什么国民政府的态度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

2、材料一:日本侵略者在旅顺疯狂屠杀我国同胞,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为掩盖罪行,日军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用木牌在上面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

材料二:某日,中国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后反绑,排列成行,用枪扫射后,弃尸江,其中仅有两人逃生。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史上日军制造的哪两起屠杀事件?

(2)它们是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3)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想法?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5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掌握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图列表复述战役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拟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学得论从史出方法

重现情景体验情感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讨论探索多角度分析国共合作抗日的战线,战场及不同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

思想意识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是抗日中流砥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七大的内容、七大的意义

三.学法指导

1.列表归纳法。本课中涉及三个重要战役,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加以对比归纳

从时间、地点、参战部队、指挥者、战绩、意义等详细比较。

2.读图学习法。结合《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学习台儿庄战役时,根据图例观察日军进攻的方向,推断日军下一步行动计划,从而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其次是运用地图,如把台儿庄战役放在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这一历史背景下,不仅看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南下、打通津浦线的进程,而且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抗日还是比较积极的。

四、知识链接

台儿庄战役

1938年初,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板垣第五师团和矶谷第十师团,约九个联队,侵入山东南部,企图与南京、镇江、芜湖渡江北上的南线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南线日军进攻淮河之战,因受中国军队严重打击,改变到津浦铁路北段的主攻计划,在淮河南岸与中国军队隔河对峙。北线日军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计划分两路南下,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板垣师团于2月下旬进攻临沂时被中国军队截成数段。3月中旬被打败,退守莒县待援。此时,矶谷师团更为孤立。他们沿津浦铁路南下,猛攻滕县,中国守军第122师设法拖住敌人,与之短兵相接,血战三昼夜,赢得台儿庄布防的时间。从3月下旬起,矶谷师团猛攻台儿庄。3月底4月初,中国军队与攻入台儿庄寨内之日军反复巷战,大大消耗了矶谷师团的实力。4月3日,中国军队集中40万优势兵力包围日军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到4月6日,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寿阳县有三个自卫队员在火线救护伤员,第一个、第二个牺牲了,第三个仍英勇地爬了上去,终于把伤员救护下来;一个不知名的老太太在敌人“扫荡”时,一连背了7个伤员上山隐避;山西晋阳有20多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要求参战。在战斗中我军英勇无比,八路军某团六连全连在敌人包围之中,但身负重伤的指导员仍提出突围的口号,结果未失一支枪。在战斗中我军还发扬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晋察冀我军在收复井陉煤矿时,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兴子”姐妹),她们得到了八路军指战员和聂荣臻司令员亲切的关怀和照顾,并作了妥善的安置。40年后,1980年,我国发表了题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久,日本记者找到了被抢救出来的其中一个叫美穗子的。同年7月,美穗子一家访华,受到了聂帅的亲切会见,并到井陉访问。这一事实表明即使在严酷的战争岁月,中国人民也非常珍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型关大捷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儿庄战役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团大战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中共七大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你能从目标、规模和战绩方面评价百团大战吗?

2.中共七大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3、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结局如何?对中国有何影响?

五、中考试题分析

1.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D.淮海战役

2.70年前,国民党爱国将领李宗仁领导指挥的是:()

A.西安事变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D.平型关大捷

3.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B.辽沈战役

C.百团大战D.渡江战役

4.下列属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战役有:()

①平型关战役②台儿庄战役③百团大战④辽沈战役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5.观察右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6.下列对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D.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曾经屡遭失败,这一局面彻底扭转的标志是:()

A.北伐战争胜利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

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

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战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6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7课《内战烽火》,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7课内战烽火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掌握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别插图处理信息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两手准备)

梳理教材分析时局通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果断插向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讨论探索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灵活机动地应对和处理复杂局势,显示了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风采,她是值得信赖的

思想意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必须发扬光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和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的做法。

2.指导学生阅读西北战场战况。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中共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四、知识链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县约150千米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我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四十多千米,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最终打破了蒋军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进到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它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5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5》,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己修筑京张铁路,委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詹天佑碰到了哪些难题?而他又是怎样逐一克服的?这反映了他一种什么崇高品质?“人”字形路轨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京张铁路建成典礼

纯碱,又叫苏打,是制造肥皂、玻璃、纸张、冶金等不可缺少的工业原料,甚至烤面包、做馒头也少不了它。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不是已经研制出制碱方法了吗?为什么侯德榜还要继续研究?他成功了吗?与外国不同的是,侯德榜在研制成功后,将制碱的奥秘公之于世。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高尚情操?写出了《制碱》一书后,侯德榜为什么还要继续探索制碱的新工艺?为了表彰他的贡献,人们把这种制碱新工艺命名为什么?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的著作《海国图志》被当时人称为奇书。魏源为什么要编《海国图志》?书中介绍了一些什么内容?魏源编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系统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与魏源不同的是,严复主张向西方学习什么?他的《天演论》阐述了一种什么观点?这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让我们进入本课,一起来了解一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情况吧。

1.通过分析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能够作出突出贡献的原因,找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共同特点。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本课介绍的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都是向西方学习的,都曾接触过西方文化。为什么他们都要向西方学习呢?

一、选择题

1.近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

A.魏源 B.林则徐 C.严复 D.康有为

2.严复翻译的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三国志》

二、连线题

请把下列人物与其相关内容连起来。

詹天佑《海国图志》

侯德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魏源侯氏制碱法

严复京张铁路

三、试一试

詹天佑设计出来的“人”字形路轨是怎么回事?火车怎么走?请一个同学当小火车司机,把火车开上坡去。

近代中国的两条铁路

一、近代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是由英国人私自修建的。1876年7月,淞沪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从吴淞至上海,全长约14.5公里,列车时速为24~32公里。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由于铁路是前所未见的新奇事物,以致“两旁观者云集”。然而,火车仅运行一个多月就轧死了一名路人,再加上当时的人们认为铁路会阻碍庄稼生产,破坏祖坟风水,所以抗议活动不断。1876年10月,清政府用28.5万两白银买下这条铁路并将其拆毁,把拆下的机车、路轨等运至台湾,拟于台湾铺设铁路。后因种种原因,台湾铁路未能修建,这些设备由于被长期搁置而日久锈烂,成为一堆废铁。

二、“马车铁道”──唐胥铁路

1879年,为解决开平煤炭外运问题,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一段铁路。由于唐山靠近东陵,顽固派借口火车奔驰会“震动陵寝”而加以反对。几经周折后,清政府最终同意修建唐胥铁路,但为了不震动皇家陵寝,火车不许用机车牵引。1881年初,唐胥铁路开始动工修建,同年11月竣工,全长9.7公里。这条铁路最初只能用骡马充当火车头,在铁轨上拖曳煤车,所以在当时被称为“马车铁道”,成为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观。随着开平煤矿的开采规模不断扩大,“马车铁道”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最终改用的一台牵引力较小的轻型蒸汽机车。

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1794-1857),道光时期思想家和诗人。鸦片战争期间,他亲眼看到英国侵略者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也亲眼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了解世界形势。1846年,他编成《海国图志》100卷,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他在《海国图志》的序言中,说明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说,在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通过学习外国的长处,以抵制外国的侵略。

所谓的“师夷”,就是学习西方的一套先进军事技术。他说,外国的长处有三:一、轮船;二、枪炮;三、练兵的方法。他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创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的练兵方法,改造军队;改革考试制度,增设水师科。他还特别强调向俄国彼得大帝学习,改革中国内政。

所谓的“制夷”,就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方法。他提出“战”、“守”、“攻”三项军事原则。“战”是在军事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是抵抗敌人侵略的总原则。“守”是诱敌深入的战术方法。他认为守海洋不如守海岸线,守海岸线不如守内地。调外地兵作战,不如训练本地士兵。“战”、“守”、“攻”这三项军事原则,不是孤立的消极抵抗,而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积极地进攻敌人、消灭敌人。

胡适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改成这样一个名字吗?这其中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很有关系。那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是谁在哪部书里提出的呢?又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什么?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起来的?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你知道这两句诗是谁一生的写照吗?“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又是谁说的?你想了解一下他们的事迹吗?

每当你听到国歌奏响时,一定会被它雄壮的旋律所感动。那么,你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怎样诞生的吗?它的词作者、曲作者分别是谁?

郭沫若、赵树理、丁玲都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你知道他们分别创作了什么文学作品吗?这些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1.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年洋务派大臣张之洞,你将如何奏请光绪帝停止科举考试?

2.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以便梳理知识。

类 别姓 名代 表 作

文学鲁迅

郭沫若

赵树理

丁玲

艺术美术徐悲鸿

音乐聂耳

冼星海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翰林院 D.清华大学

2.以反映解放区人民、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是()

①《孔乙己》②《屈原》③《狂人日记》④《愚公移山》⑤《小二黑结婚》⑥《李有才板话》⑦《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A.①⑤⑥⑦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⑤⑥⑦

3.《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田汉 B.冼星海 C.聂耳 D.徐悲鸿

二、联想题

你从以下图片会联想到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冼星海聂耳

三、分析题

请你尝试分析: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近代中国教育大事记

(一)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这是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开创了近代中国官办新式教育的先河。

(二)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又陆续开办了一批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等。

(三)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共计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在这些小留学生当中,便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四)1877年,清政府派遣福州船政学堂30名学生分赴英、法学习海军,这也是第一批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在这批留学生中,便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思想家的严复。

(五)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六)1911年,留美学务处下设的肄业馆建成并改名为清华学堂(因在北京西郊“清华园”旧址上修建而得名)。清华学堂最初仅是一所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用来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清华大学。

(七)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

(八)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每一个中国人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都会被它激昂的歌词和雄壮的旋律所感动。可你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

1934年,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戏剧家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剧本《风云儿女》。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知识分子辛白华,在经过一番苦闷、彷徨之后,勇敢地走出书斋、冲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在剧本中,田汉为主人公安排有创作长诗《万里长城》的情节,该诗的最后一节,后来便成了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1935年2月,当田汉刚刚完成剧本梗概后,便不幸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随后,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谱曲的任务便交给了年仅23岁的音乐家聂耳。在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时,聂耳把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赤诚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倾注到了每一个音符当中。仅经过两夜工夫,聂耳便把曲子的初稿谱好了。由于白色恐怖的迫害,聂耳离国赴日。在到达日本后不久,他就把《义勇军进行曲》的定稿寄回了祖国。

1935年5月,随着电影《风云儿女》在全国的公演,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鼓舞着一批又一批中国人奔赴国难、奋勇向前。

鲁迅的《孔乙己》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都是短篇小说,篇幅不是很长。请选择其中的一篇进行课外阅读,并写出一段简单的读后感。

第六、第七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是()

A.严复 B.魏源 C.张謇 D.詹天佑

2.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是在()

A.辛亥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4.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

A.滇越铁路 B.淞沪铁路 C.唐胥铁路 D.京张铁路

5.19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进行快捷的联络方式是通过()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信件

6.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定军山》 B.《渔光曲》 C.《歌女红牡丹》 D.《难夫难妻》

7.1872年《申报》创办于()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8.下列不属于修建京张铁路的情况是()

A.资金充足 B.机器短缺

C.技术力量薄弱 D.出色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

9.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是在()

A.1906年 B.1907年 C.1908年 D.1909年

10.中国近代第一部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是()

A.《天演论》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三国志》

11.中国近代史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是现在的()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南开大学 D.同济大学

12.科举制度在中国沿用了约()

A.1000年 B.1300年 C.1500年 D.2000年

1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是谁说的?()

A.聂耳 B.徐悲鸿 C.鲁迅 D.冼星海

14.下列作品是一部历史剧的是()

A.《孔乙己》 B.《小二黑结婚》 C.《屈原》 D.《李有才板话》

第六、第七单元自测题新教材新学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5.下列作家属于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是()

①赵树理②丁玲③郭沫若④鲁迅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16.著名作家丁玲的作品是()

A.《小二黑结婚》 B.《红旗谱》

C.《暴风骤雨》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著名油画《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A.张大千 B.齐白石 C.徐悲鸿 D.茅盾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是()

①冼星海②田汉③聂耳④郭沫若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二、配伍选择

①“黄鹄”号()A.聂耳

②《义勇军进行曲》()B.荣氏兄弟

③《制碱》()C.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

④《海国图志》()D.侯德榜

⑤福新面粉公司() E.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⑥《屈原》()F.师夷长技以制夷

⑦《黄河大合唱》() G.郭沫若

⑧商务印书馆()H.冼星海

三、读史有感

1877年3月,严复到英国后……尽管严复是抱着学习海军知识的目的来到英国的。然而到了英国之后,使他感兴趣的不是西方军事知识和技术,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思想。由于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探索中国富强之道,因而他的学习往往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不同,引起了清朝出使大臣郭嵩涛的注意,把他作为忘年交。

(1)这段史料讲述的内容对严复译著《天演论》有何影响?

(2)与魏源相比,严复向西方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四、想一想

詹天佑说:“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结合课文,说明詹天佑是如何用“所学”“所知”为国家争光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史海拾贝

你欣赏过徐悲鸿的名作《奔马》吗?他笔下的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他为美术大师?

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洪秀全 D.左宗棠

2.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

A.故宫 B.圆明园 C.颐和园 D.景山公园

3.由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汉阳铁厂

4.下列关于甲午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②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③北洋舰队在旅顺港全军覆没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为中国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6.在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勒索中国赔款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是()

①俄国②美国③英国④日本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

A.民主和科学 B.斗争和革命 C.反孔和批儒 D.道德与文明

8.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董必武

9.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冲锋陷阵、屡破强敌的北伐名将是()

A.周恩来 B.叶挺 C.贺龙 D.朱德

10.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坚强队伍是()

A.第四军独立团 B.工农革命军 C.红四军 D.新四军

11.日军发动进攻沈阳城的借口是()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柳条湖事件

12.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是()

A.湘江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3.八路军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贺龙

14.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革命圣地的是()

A.井冈山 B.瑞金 C.延安 D.北京

15.发起解放南京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期末测试题新教材新学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6.提出“实业救国”的状元实业家是()

A.李鸿章 B.张之洞 C.梁启超 D.张謇

17.最著名的近代中文报纸是()

A.《申报》 B.《万国公报》 C.《国闻报》 D.《时务报》

18.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

A.滇越铁路 B.淞沪铁路 C.京张铁路 D.唐胥铁路

19.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同文馆 B.马尾水师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金陵大学

20.《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鲁迅 B.郭沫若 C.丁玲 D.赵树理

二、配伍选择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

B.“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魏源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徐悲鸿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徐骧

E.“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梁启超

三、连线题

五四运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秋收起义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全民族抗战爆发

七七事变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四、判断说明

1.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因此人们也将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武昌起义叫做“辛亥革命”。()

2.“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表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3.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5.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五、列举题

列举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

六、简答题

你知道《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影响吗?

七、历史回放

你最有印象的近代历史图片是哪一幅?请说说为什么。

八、学史识途

近几年来,日本政府不断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否定给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对外侵略,甚至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你将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来驳斥这一错误言论?

九、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历史》月刊一篇文字说及鸦片战争时,清朝军队的战刀大都生锈,锈到刀都抽不出鞘来了,以致听到的人都笑,连带刀的人也笑。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材料二: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派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吗?

十、读史明志

有一海外学者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库存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三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人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会这样奇怪呢?

你认为奇怪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D 2.C3.A4.D 

二、材料解析题

提示:(1)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2)在武器装备上,清军排斥火枪、大炮等新事物,仍然在使用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说明其保守陈旧、缺乏创新的一面;(3)用秽物“驱邪”,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思想的落后和无知。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选择题

1.C2.D 3.A4.C 

二、连线题(略)

第3课 收复新疆

一、选择题

1.D 2.A 3.D 

二、简答题

这首诗反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历史事件。

三、综合题(略)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选择题

1.A 2.C 3.B 

二、比较分析题

领土方面: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经济方面: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很容易深入到内地;在华投资设厂,为帝国主义列强加大资本输出和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扩大市场提供了条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材料解析题

(1)这首诗写于1896年。

(2)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日本是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的。

(3)(略)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择题

1.A 2.D 

第一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C 2.C 3.B 4.A 5.B 

6.D 7.C 8.C 9.B 10.D 

11.D 12.D 13.D 14.A 15.A 

16.A 17.A 18.C 19.D 20.D 

21.C 22.D 23.D 

二、连线题

三、填图识图题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四、人物春秋

1.措施:(1)派人翻译英国的材料,了解情况;(2)暗访密查,缉拿烟贩;(3)整顿海防;(4)勇斗奸商,责令交出鸦片;(5)虎门销烟。

评价:(1)林则徐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事迹:(1)力主收复新疆;(2)1876年,率领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了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地;(3)做好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为谈判创造条件;(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评价:左宗棠为保卫祖国的西北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粉碎了英俄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他老当益壮、誓死为国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想一想、说一说

(1)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庆典。(3)说明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4)最根本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封闭的清朝统治者贪图享受,不以国家、民族为重,甘做外国人的帮凶。

第二单元 e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一、选择题

1.C 2.C 3.C 

二、材料解析题

(1)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但这些目标都没有实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洋务派本身都是封建官僚,他们进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他们不知道在解决军事、经济问题的同时,必须解决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这是一个致命的原因;其次,帝国主义列强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就不可能会让近代中国真正发展起来,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阻碍其发展;再次,洋务企业形同官府衙门,贪污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下,仅能通过垄断办法谋取利润,缺乏竞争力;最后,国内顽固派势力强大,对新生事物的发展处处限制。

(3)评价(略)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A 2.D 3.C 

二、材料解析题

参考答案新教材新学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1)学习日本。因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自上而下地实现了由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中国和日本又是邻邦,社会传统和文化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康有为主张中国的变法应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

(2)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贷款和对华资本输出,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各国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界地,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3)在朝廷中,支持变法的有光绪帝和他的师傅、户部尚书翁同龠禾,反对变法的则有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荣禄。

2.(1)提示:可通过各个不平等条约加以说明。

(2)“时代变了”是指: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面前,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堪一击,中国一次次地失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必须实行变法,发展资本主义。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C 2.C 

二、材料解析题

(1)写于1947年。

(2)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建立起一个自由、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所以董必武说它失败了。

(3)评价(略)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A 2.B 3.D 

二、连线题(略)

三、联想题

提示:联想到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四、读图题(略)

第二单元 自测题

一、选择题

1.D 2.C 3.D 4.C 5.C 

6.C 7.D 8.C 9.A 10.D 

11.B 12.A 13.C 14.C 15.C 

二、材料解析题

(1)1894年;李鸿章;变法图存。

(2)“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3)遭到拒绝;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拯救中国。

三、指点迷津

(1)让他知道甲午战败并不是他所能避免的,这是中国本身腐朽的专制制度所导致的。练兵、建海军、办工厂,都是正确的探索,但整个封建制度已不可救药。

参考答案新教材新学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不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说明依靠封建官僚地主搞近代工业,既不能挽救腐朽的统治阶级,也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灾难;但由于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出现了,无产阶级队伍也不断壮大;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创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使外国资本不能独占中国工商业利润。

四、读史有感(略)

五、读图说史

孙中山。事迹:(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要求会员为推翻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3)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4)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5)1907年,领导镇南关起义。(6)1911年12月,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7)在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于1913、1915~1916年进行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8)1917~1918年,领导护法运动。(9)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同共产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10)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

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屈不挠,屡败屡战,不断探索,以天下为公的精神,赢得“国父”的荣誉。他的探索虽最终未获得成功,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后来的人,终于使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选择题

1.C 2.C 3.C 4.A 

二、材料解析题(略)

第11课 北伐战争

一、选择题

1.B 2.A 

二、读图题(略)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选择题

1.D 2.A 

二、材料解析题

提示:敌人的力量一般在大城市比较强大,而革命的力量在大城市比较弱小,即使工农革命军占领了大城市,也必然会遭到敌人的重兵围攻,最终不得不放弃。而在广大农村地区,敌人的统治力量则比较薄弱,农民也迫切渴望得到解放,非常有利于革命的发展。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选择题

1.D 2.B 

二、读图题

提示:红军长征途经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等省,渡过了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大江大河,翻越了五岭山脉、乌蒙山、苗岭、娄山、横断山、秦岭、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大山。

三、看图说话(略)

第三单元自测e题

一、选择题

1.D 2.B 3.B 4.D 5.C 6.A 7.D 8.A 9.B 10.A 11.B 12.B 13.D 14.A 15.D 

二、连线题

①──E②──C ③──F

④──D ⑤──G⑥──B 

⑦──A 

三、材料解析题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立红四军。

(2)2007-1927=80年

四、读史有感

(1)1921年7月中共诞生;至今已走过86年的历程。

(2)结合本单元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领导工农红军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等内容。以事实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五、知史识途

(1)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的情况、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红军胜利会师等。

(2)长征精神:就是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以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斗争,争取最后的胜利。

(3)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选择题

1.D 2.B 3.C 

二、材料解析题

(1)“此案”指九一八事变。

(2)反映了国民政府的对外不抵抗政策。

(3)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进一步纵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使其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选择题

1.C 2.B 3.B 

二、材料解析题

(1)第一次:中日甲午战争;影响:甲午战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第二次:抗日战争;影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取得了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略)

(3)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历史事实,戳穿日本右翼势力的谎言,还世人以真相;另一方面,我们要毋忘国耻,立志学习,不断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防止悲剧重演。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选择题

1.B 2.C 

二、连线题(略)

三、材料解析题(略)

第四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6.D 7.D 8.C 9.D 10.A 

11.C 12.A 13.C 14.C 15.A 

二、材料解析题

(1)中共七大会议。

(2)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

(4)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三、简答题

1.(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三省,又将魔爪伸向华北。

(2)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

2.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一、选择题

1.B 2.C 

二、读图题(略)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选择题

1.C 2.D 

二、填表题(略)

第五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D 2.B 3.B 4.C 5.B 

6.C 7.D 8.C 9.A 10.A 

二、配伍选择

①百万雄师过大江(B )A.林彪、罗荣桓

②三大战役(E)B.南京解放

③挺进大别山(D )C.《双十协定》

④重庆谈判(C )D.刘邓大军

⑤辽沈战役(A )E.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三、读史有感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毛泽东认为,蒋介石把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攻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2)1947年夏,刘邓大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四、材料解析题

(1)毛泽东

(2)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支前,支前民工累计达543万人,他们用肩挑、车拉、驴驮、船运等方式,向前线运送9.6亿斤粮食,运送武器弹药,救护无数伤员。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支前,是打败蒋介石的重要因素。

五、史海拾贝(略)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B 2.C 

二、读图题

“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纺织、面粉、火柴、卷烟等轻工业。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发展起来的,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只能集中于轻工业。

三、材料解析题

提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庇护。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只得在夹缝中求生存。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B 2.C 

二、填空题

1.淞沪铁路2.“黄鹄”号3.《定军山》4.《歌女红牡丹》5.《渔光曲》6.《申报》7.商务印书馆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一、选择题

1.A 2.C 

二、连线题(略)

三、试一试(略)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一、选择题

1.B 2.D 3.C 

二、联想题(略)

三、分析题

提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但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是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六、第七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C 2.C 3.B 4.C 5.B 

6.A 7.B 8.A 9.D 10.C 

11.A 12.B 13.B 14.C 15.D 

16.D 17.C 18.B 

二、配伍选择

①“黄鹄”号(C )A.聂耳

②《义勇军进行曲》(A )B.荣氏兄弟

③《制碱》(D )C.中国建造的第一

艘轮船

④《海国图志》(F)D.侯德榜

⑤福新面粉公司(B )E.近代中国规模最

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⑥《屈原》(G)F.师夷长技以制夷

⑦《黄河大合唱》(H)G.郭沫若

⑧商务印书馆(E)H.冼星海

三、读史有感

(1)严复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

(2)提示:魏源主张从军事方面向西方学习;而严复感兴趣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思想。

四、想一想

詹天佑赴美留学,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学业。1905年,他被任命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定线,和铁路员工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完成了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启示略)

五、史海拾贝

(1)他笔下的马,深沉浑厚,傲骨嶙峋。

(2)徐悲鸿有着深厚的西画功底。他的国画,融合中西画法,贯通古今技巧,有独到成就,他的一些作品,不仅艺术造诣高,而且寓意深刻。

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

1.A2.B3.D4.C5.D 6.C7.A8.A9.B10.C 11.D12.B13.C14.C15.D 16.D17.A18.C19.C20.A 

二、配伍选择

D、A、E、B、C

三、连线题

四、判断说明

1.√ 2.√ 3.√ 4.× 5.√ 

五、列举题

(1)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

(2)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

(3)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4)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六、简答题

(1)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割地赔款,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历史回放

如:《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不可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八、学史识途

通过到图书馆、博物馆或上网以获取有关的历史资料或信息;用一本书、一幅照片、一件实物、一份报纸、一部电影等反映日本侵华的史实;通过对本地的历史旧迹、健在老人进行日本侵华暴行的调查访问等途径加以驳斥。

九、材料解析题

(1)说明清朝军备废弛、军纪松懈。

(2)只有在政治腐败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类似意思即可)

十、读史明志

这是一道拓展思维题。可以多角度地答题,如从国民党方面讲,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实行的是法西斯的独裁专制统治,它发动内战不得人心等。从共产党方面讲,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支持;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战略战术正确;等等。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