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专题5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1)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开阔中国人的视野,冲突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吏等。19世纪60年代,王韬、冯桂芬等早期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戊戌变法:①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康梁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创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办报刊,如《国闻报》、《时务报》;著书立说,如《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建立团体,如强学会、保国会;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使维新政治运动兴起,制定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变法;同顽固派论战。②过程: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他们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内容)。③失败、意义: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保留京师大学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袁世凯叛卖。其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爱国和进步的,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国家振兴实业的新政策,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风行,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戊戌变法运动开创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4)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客观上有利于教育、军事、经济的近代化,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在实施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巧立名目,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引发人民群众反抗,新政失败。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欺骗社会。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欧美宪政。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法律赋予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大权;人民只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的义务,与欧美宪政背道而驰。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的要求下,裁撤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和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处于空前独立的境地。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进程。

(5).辛亥革命:①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一系列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机关及指导思想。启蒙思想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②过程:武昌起义成功主要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力量较大;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众基础好;革命党人的大量宣传工作。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思想的《临时约法》最为显著。同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上妥协退让;帝国主义的破坏;袁世凯实力强大,又大耍反革命阴谋。历史意义深远,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亚洲各国的近代民族解放运动。

(6)新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①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北平政协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正式建立。

②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通过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这些制度的形成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标志着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左”倾错误对政治民主化的践踏:1957年全党开展反官僚主义、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在整风过程中,资产阶级右派向党发起了进攻,企图想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针对当时的情况,党组织人民反击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是完全错误的,他使阶级斗争升级并延伸到党内,尤其是对彭德怀等同志的错误批判,严重损害了党内民主生活。“左”倾错误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出现倒退。

④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恢复刘少奇名誉、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革。同时,党和政府还认真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989年党中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平息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了人民的利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案,圆满解决了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是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成功运用,也为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关推荐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必修1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
1.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及其特点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2.特点
(1)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不是脱离祖国大家庭的“独立自治”,也不是半独立状态的“自治邦”。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府。
(2)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自治权利是中央统一领导,根据宪法和法律,遵循党的方针政策的“民族主权”。一切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遵循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决、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3)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所谓“民族自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脱离整个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而奢谈什么“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
(4)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散,绝大多数与汉族交错聚居,少数民族之间也多半是交错杂居或聚居。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
(5)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有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去行使国家权力,参加国家管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我国的各政党、阶级、阶层、地区、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人民基础,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运行,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两院制”。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各级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4.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的56个民族
汉、壮、回、维吾尔、蒙古、藏、满、苗、彝、土家、哈萨克、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傣、傈僳、黎、畲、拉祜、佤、水、东乡、纳西、柯尔克孜、土、羌、达斡尔、景颇、仫佬、怒、锡伯、普米、塔吉克、毛南、仡佬、布朗、撒拉、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德昂、京、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珞巴、高山、赫哲。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其余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6个民族中,汉族占93.3%(93670万人,1982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55个少数民族占6.7%(6723万人),人口超过100万的有壮、回、维吾尔、彝、苗、藏、蒙古、满、布依、朝鲜、瑶、侗、白、哈尼、哈萨克等15个;壮族最多,有一千二百多万;赫哲族、苦聪人、僜人、夏尔巴人均不足千人。少数民族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广布于占全国面积50%~60%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许多民族分散而与其他民族相杂居,以回族为最。云南是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

全国23城市交流人大制度建设
2011年10月18~19日,全国23城市(区)人大常委会第二轮第十九次联席会议在遵义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出席会议并讲话。傅传耀在讲话中说,城市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都处于优势地位。但当前在现代化城市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作为城市人大,要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的积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提供更多更好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支撑。会议期间,各成员单位围绕“人大制度建设”这一主题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人员还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茅台酒厂、珍酒厂,并前往红军山,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瞻仰红军烈士陵园。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的原则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发展繁荣④进行民主改革⑤土地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
11.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基础,主要体现在
①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指导
B.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均有他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多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
A.性质不同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D.政党制度不同
14.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率先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D.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以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随之迁往北京。4月29日,北京临时参议院举行开院典礼。
材料三:与宪政历史有关的一组照片

《双十协定》手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进入会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请回答: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1.B2.A3.B4.A5.B6.C7.A8.C9.C10.B11.A12.D13.A14.A
15.(1)戊戌变法时,康梁等维新派提出师法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但在顽固派的反扑下失败。(2)武昌起义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随着袁世凯篡权被废除。(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协会议,制定宪法,实施“宪政”,但因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反共方针而未能付诸实施。(4)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具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代表广大人意志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文革”期间遭到践踏。(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习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协商制度等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复习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复习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1、1949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会议通过的重要法律文件是__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昭示着我国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原则。它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1959年,二届人大,_______当选为国家主席;
发展: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实现“____________”的宏伟目标。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建立。
演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_____________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后来载入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6、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国宪法》
历史条件

经济建设方针

规定的社会形态
体现的原则
性质
6、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不同之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的主体
权力
活动原则
合作探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该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我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什么?

(2)现在我国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务员
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共产党132912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327026
材料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
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人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回答:(1)依据材料1,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简要比较材料1与材料2中的人民代表大会与公民大会的异同,由此得出什么认识。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的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知识检测: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体现的原则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发展繁荣④进行民主改革⑤土地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教学目标: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课前自主学习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
前提:的胜利发展;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与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内容:大会通过《》——具有性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和公元纪年等。
性质:代行人大职责。
2.发展:1954年,不再代行人大职责;性质: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
新阶段:1956年,“,”方针的提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一届人大)
背景:《共同纲领》的规定,的展开。时间:年,地点:。内容:制定《》;规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选举了国家领导人。性质:体现了和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形成,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目的:实现民族、民族和各民族。建立:《》明确规定;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在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事务,行使自治权力。最早的自治区:1947年建立的。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保证了。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1)召开的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②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正式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赞同。(2)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3)出席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4)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②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作用: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发展:①概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②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典例剖析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识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a.《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的时机日趋成熟。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基本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1)性质: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作用: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典例剖析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
A.1948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知识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民族地力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实施原因:(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原因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政策。
3.实施:(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人1954年宪法,这一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从194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政治制度。(2)它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影响。
巩固测试
1.下列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有………()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07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获得解放B.率先进行土地改革C.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D.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中共“七大”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代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第二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5.新中国最初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B.保障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
C.真正实现境内各民族的平等 D.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7.江泽民同志说:“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建设越发展,越需要加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这是因为()
①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②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法宝
③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人民政协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下图是为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在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其发行年代应该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完成:
(1)材料一所确立的我国各党派在政治生活中采取什么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1954年以前它的职权是什么?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3)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

民主政治的扩展


民主政治的扩展
课标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知识;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为参照,认识法国、德国法治化的基本脉络;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法兰西共和历程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过程的艰难性与曲折性;学会历史和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难点: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英、美民主政治确立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潮流中,法国、德国也在重重的矛盾和斗争中颁布了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尽管由于两国的国情决定了法国只是“一票赢得的民主”,德国也是行“专制”之实的“脆弱的民主”,但毕竟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政体,这仍然是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
(1)、关于“震荡中的法国”一目,建议教师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大革命后法国政体频繁变动的情况,帮助学生形成总体认识。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王朝恢复君主立宪制;1848年二月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在政局动荡的过程中,法国人民追求民主的斗争也是此消彼长。法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尤其是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让统治者真正体味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主潮流的势不可挡。另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在法国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大发展时期。统治阶级意识到此时再实行与民主潮流背道而驰的帝制是无论如何也难有立足之地的。因此,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中,建立了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保皇派恢复帝制的幻想也宣告破产,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艰难的斗争中得以确立。
(2)、“一票共和”一目,主要介绍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1870年的法国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年经普选选出了675名议员组成的国民议会,并承担起制定新宪法的任务。经过议会内部一系列的激烈斗争,1875年1月29日,以一票之差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依照课文讲述即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出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③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④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应该注意到,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1875年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又进行了长期顽强的斗争。
(3)、关于“脆弱的德国民主”一目,由于德意志的分裂与统一问题决定着德意志的民主与专制的力量的对比,决定着《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因此,建议教师适当花费时间、补充材料,从而顺利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由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较晚,资产阶级软弱,而封建容克和军阀势力强大,同时德国的统一不是“自下而上”地由人民决定,而是“自上而下”地由普鲁士王国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统一的。普鲁士权压群邦,诸国皆有新帝国即“大普鲁士”之感。贵族和主要由贵族阶层人士组成的军官团在社会上始终举足轻重。因此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及其宪法含有较浓厚的封建和军国主义的特征。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为了巩固德国的统一和普鲁士的统治地位而制定的。它施行到1918年德国革命帝制被推翻时为止。帝国的成立及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由此确立,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它对发展德国经济具有一定意义,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对欧、亚一些国家的宪法,特别是日本帝国宪法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