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04

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的制定P118
(1)制定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
(2)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护臣民自由,扩大议会的权力权利
(3)影响:使国家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P119页
形成过程:
(1)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设内阁成为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2)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后来成为惯例。
(3)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先例。
从此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
(4)18世纪中,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开创了两条对策,分别是_______
首相辞职向议会谢罪(或内阁成员集体辞职)
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新下院决定内阁存留
形成影响:
(1)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3.1932年议会改革和内阁成为第三院(不是课标直接内容)见教材120-121此处略
4.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由我校苏建老师整理)
(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君主保留,但议会掌权,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3)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
(4)国王临朝不理政,代表国家,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5.美国1787年宪法:P122
(1)制定缘由:美国建国初实行松散的邦联体制,造成国家软弱,危机重重。
(2)主要内容:
①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
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②中央各部门关系: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
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
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
最高法院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法官终身任职
相互制衡:
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
国会又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的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和议会的法令违宪而失效等
③统治者与人民关系: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总统议员都分别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3)宪法评价:(答题时讲下面变成通俗语言)
避免专权出现,维护资产民主;
调和三对矛盾,长期稳定发展;
在权限设置上调节中央与地方矛盾;参众两院的设置调节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给予黑奴5/3选票,缓和南方与北方矛盾
实践启蒙构想,他国政建榜样;
歧视黑印妇女,初无充分人权。
6.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异:
项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是谁?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选举中获胜多数党组阁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总统
议会(后来内阁诠释上升)
同: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政党议会制度——两党制,两院制等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的主要内容:P129
(1)总统:①任期七年,国家和军队最高统帅,任命官员、缔结条约等权
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两院制。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3)(后来加入)马赛曲为国歌、共和形式永不动摇等
特点:总统,参议院权力大,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主要内容
(1)宪法内容:
①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有权任免官员、创制法律、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③宰相(内阁首脑):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
(2)宪法特点:①议会软弱,皇权强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②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9.德、法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异同?
不同
法国
德国
政体
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政体
国家元首
总统,选举产生
皇帝,世袭产生
内阁
对参议院负责
只对皇帝负责
相同:都带有与反民主势力的妥协性:
①国家元首权力很大
②上院拥有更大权力,普选产生的下院作用较小
§相同原因:保守势力都比较强
§不同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德国较早成熟
§法国人民坚持民主斗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德国统一主要依靠普鲁士政府,人民作用很小
10.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见教材131页末端
专题八、九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国际格局的变化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与意义
(岳麓版教材:①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②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
③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人民版教材教材138页: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P141
(1)革命缘由: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但以稊也尔为首的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更名为国防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要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
(2)革命措施:①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下设十委员会。
③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④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等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P143
(1)失败原因:①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没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经验可循。
(2)意义:①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③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P1461917年
(1)背景条件:①发展阶段: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有军事封建色彩,依赖西欧资本。
②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
③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思想的诞生。
④参加一战带来的灾难,激化了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高潮到来。
(2)革命经过: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的特殊局面。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③七月事件,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④攻打冬宫,通过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3)历史意义:①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对世界: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4)革命特点: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②走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
④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5.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和历史意义:
1953-1956年新中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上取代了私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被消灭,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P154
(1)形成背景:
①二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二战后期战后美苏领导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③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国家
1947年
1949年
1955年
美国
“杜鲁门主义“提出
(冷战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九国情报局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形成影响:①引发美苏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表现:1949年德国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冷战);
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5年越南战争(热战)
②美苏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7.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P159
时间:20世纪60七十年代
表现: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中国的振兴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欧洲共同体的形成:P159形成过程;
(1)经济一体化方面: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
目标: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2)政治一体化方面:①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外交)
②1973年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外交)
③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立法)
④20世纪80年代防务合作(加快军事)
9.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P160
(1)原因: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依赖美国的保护和扶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重视教育
(2)发展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纪第二号经济大国等
(3)影响:追求政治大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日本和欧共体崛起的影响:
a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b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10.中国的振兴:P161
(1)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国际威望。
(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1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P162
(1)时间:1961年,发起者: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和埃及的纳赛尔
(2)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3)内容:见162页
(4)作用: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12.两极格局的瓦解P164
(1)瓦解标志:东欧剧变(1989年起)、
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1991年)
苏联解体(1991年底)
(2)瓦解影响:
①使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②造成东西方力量失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发展中国家面临西方大国更大压力。
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④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尤其经济较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
1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P165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独霸条件:①苏联解体,对手消失
②以经济、军事为后端
③以“民主”“人权”为旗帜
独霸行动:①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
③2003年伊拉克战争,推到萨达姆政权
(2)欧盟建立和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马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启用)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俄罗斯走出低谷:①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表现P166页
②普金措施: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问题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1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4)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
(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5)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6)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扩展阅读

2015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1.《权利法案》的制定
(1)背景
①议会的由来:13世纪初,英国贵族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传统上,英国议会有同意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收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②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取得胜利,斯图亚特封建王朝被推翻。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议会制定《权利法案》。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主要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确保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4)《王位继承法》
1701年,议会又制定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把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5)意义:这些法令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后来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①内阁的名称来源于枢密院——国王直辖的最高咨询机构。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在一个小密室里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商讨国家大事,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②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就需要一个人来主持会议。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的沃波尔(华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第一位首相。③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2)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多数派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②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③由于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握有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3.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陈旧的议会选举制度不适应英国的现实,不少衰败城镇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力,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没有自己的代表。(2)内容: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取消了“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席位。(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民主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
4.议会中的“第三院”
①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②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和部分立法权,还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③内阁权利开始膨胀,被称为议会的“第三院”,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
5.君主立宪制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君主“统而不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权力。②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④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2)作用
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②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新的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这一模式。
(二)1787年美国宪法
1.制定背景
①1781年开始实施的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各州保留很大权力,国家权力极为有限,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常常力不从心。②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成为美国统治集团的共识。
2.主要内容
(1)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仍保持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2)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全国选民间接选出,每届任期4年,对宪法负责。对立法由否决权,但国会若以2/3以上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②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国会分参、众两院。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监督财政权、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拥有最高司法权和法律最高解释权。
3.评价
(1)局限性
①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②黑人按五分之三来计算各州人口总数,印第安人则不计算在各州之内,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③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2)进步性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在权力结构上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防止了专制独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③较好的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政府构成原则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联邦与州的关系上,肯定了联邦的权力高于州的原则,同时也确定了联邦与州的分权原则。(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授予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3)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5.两党制的形成
美国经历了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民主党和自由党的发展历程,到19世纪后期确立起今天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政策也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曲折历程
法国政体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第一共和国(1792年)—第一帝国(1804年)—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帝国(1852年)—第三共和国(1875年,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第四共和国(1946年)—第五共和国(1958年到今天)。
2.政局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党派林立,执政者变换频繁;政治运动和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3.共和道路曲折的原因
(1)内因
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斗争不断。②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③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根深蒂固。④法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⑤保皇派分为三个派系,相互倾轧,不能形成合力。⑥广大工农群众、资产阶级共和派强烈反对帝制。
(2)外因:当时欧洲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背景
①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惨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成立。②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③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2)内容
①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②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③《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④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写入宪法。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但共和之路并不平坦。特点:总统和参议院权力较大。
(3)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保皇派势力,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还需进行长期的斗争。
(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
(1)背景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邦国林立,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宰相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实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完成统一大业。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建立。
(2)特点
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原因:①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近代化过程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普鲁士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内容
①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②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官员、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③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④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所立法案须经皇帝批准才能有效。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作用较小。
(2)特点
①皇帝和宰相权利较大。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3)评价
①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点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两种模式分析
(1)民主化模式——英、法、美。基本特征:①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实行普选制。②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③形成了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议会是真正的立法机构。
形成根源:①三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扫荡了旧的统治势力,使人民接受了革命的洗礼;②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为武器。
(2)专制主义模式——德、俄、日。基本特征:德国实行的是披着民主外衣的专制主义;俄国则一直坚持沙皇专制,整个近代根本就没有设立过真正的议会;日本实行的是天皇体制,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形成根源:①三国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没有相对成熟的资产阶级的领导,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②德国通过王朝战争、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经历革命的洗礼,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高一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古代希腊文明得到充分发展,呈现出辉煌景象,主要体现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城邦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制度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摇篮。教材从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
基础: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4、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专题5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1)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开阔中国人的视野,冲突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吏等。19世纪60年代,王韬、冯桂芬等早期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戊戌变法:①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康梁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创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办报刊,如《国闻报》、《时务报》;著书立说,如《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建立团体,如强学会、保国会;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使维新政治运动兴起,制定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变法;同顽固派论战。②过程: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他们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内容)。③失败、意义: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保留京师大学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袁世凯叛卖。其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爱国和进步的,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国家振兴实业的新政策,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风行,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戊戌变法运动开创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4)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客观上有利于教育、军事、经济的近代化,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在实施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巧立名目,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引发人民群众反抗,新政失败。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欺骗社会。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欧美宪政。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法律赋予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大权;人民只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的义务,与欧美宪政背道而驰。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的要求下,裁撤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和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处于空前独立的境地。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进程。

(5).辛亥革命:①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一系列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机关及指导思想。启蒙思想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②过程:武昌起义成功主要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力量较大;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众基础好;革命党人的大量宣传工作。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思想的《临时约法》最为显著。同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上妥协退让;帝国主义的破坏;袁世凯实力强大,又大耍反革命阴谋。历史意义深远,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亚洲各国的近代民族解放运动。

(6)新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①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北平政协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正式建立。

②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通过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这些制度的形成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标志着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左”倾错误对政治民主化的践踏:1957年全党开展反官僚主义、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在整风过程中,资产阶级右派向党发起了进攻,企图想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针对当时的情况,党组织人民反击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是完全错误的,他使阶级斗争升级并延伸到党内,尤其是对彭德怀等同志的错误批判,严重损害了党内民主生活。“左”倾错误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出现倒退。

④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恢复刘少奇名誉、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革。同时,党和政府还认真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989年党中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平息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了人民的利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案,圆满解决了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是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成功运用,也为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