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提纲。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提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二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抛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开始睁眼看世界。于是,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目的
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富国强兵、抵御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
林则徐: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②将收集的外国资料编写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1842年),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重点在军事技术)。
(3)意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②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③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2)内容
①内涵: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②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等四个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评价
①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之争,仍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②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客观上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③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行不通。
3.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①背景:外国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不足。②时间:19世纪60年代,产生早期维新思想。③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④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同外国人进行“商战”。⑤评价: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出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背景: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②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③进化论、民权学说等西学进一步传入;④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改革科举制度。
代表人物:①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火山大喷发”,有力的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提出设议院、君主立宪、变法图强的思想。③严复:在维新变法理论宣传上贡献最大。1898年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维新的重要性。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④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作用: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②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新文化运动是维新变法以来民主思想的延续和发展,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③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④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向往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兴起
①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倡导民主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②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到北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主要撰稿人,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③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②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一个新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要内容。③新文化运动的实质: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④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含义:“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4)代表作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文学革命由此开始。③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5)重要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它猛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6)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②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五四爱国运动以后。②李大钊是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讴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2)问题与主义之争
①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对胡适的观点作了坚决回击。②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也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陈营开始分裂。此外,马克思主义者还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点拨〗民族资产阶级三个派别学习西方的特点和实践。(1)特点:①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②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2)实践方式和结果:①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但君主立宪制没有提及。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②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未能真正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③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点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征和阶段。(1)特征: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2)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先进技术);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制度”;③从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学习西方的主题: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挽救危亡、民族独立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点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1)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的阻力。(2)袁世凯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相关知识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
①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就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3、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维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阵地:《新青年》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6、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4、思想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对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④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
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后,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的西学热。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2、思想解放:⑴地主阶级:①林、魏抵抗派“新思想”: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②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器物,不学制度;⑵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没有将西方工业文明与列强侵略区分开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⑶资产阶级:①维新派:早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康梁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结果证明改良道路行不通。②革命派:孙中山提出,学习美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激进派: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⑷无产阶级:1921年成立了中国,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原因:①鸦片战争失败,“天朝上国”梦幻惊醒。②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2、主要倡导者: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②魏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

2、内容:以中国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洋务运动):①内容: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②影响: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为西学广泛传播奠定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起促进作用。③失败原因: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

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方思想、科学文化传入。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③意义: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2、90年代维新思想:①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系统理论和明确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②与顽固派论战:具有一定思想解放意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3、维新变法:①戊戌变法施政纲领: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②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1、林则徐:⑴主持翻译瑞士人滑达尔著的国际法著作《各国律例》;⑵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⑶最早建议建立一支近代海军。

2、魏源《海国图志》:⑴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魏源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说“墨利加北洲(指美国)之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统治下的当时中国,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说是很有胆识的见解。

★抵抗派与洋务派不同:一主张抵御外国侵略;一主张人民反抗,同时也有抵御外侮的意思。

★晚清海洋利用主要变化及启示:①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②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含义:⑴最早表达“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名士是冯桂芬;⑵“中学”即中国传统文化,“西学”主要指近代科学。⑶目的:一农民起义,二维护清朝统治。⑷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2、影响: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近代化”的核心即机器化或工业化;⑵本质:鲁迅概括为“本领要新,制度要旧”。

★地主阶级本质上代表了中国近代最反动力量,但也不乏开明之士。他们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探索缺乏生命力。

1、早期代表:⑴代表:①王韬: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第一位到英国牛津大学演讲的学者。认为“商富即国富”。②郑观应: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⑵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代表:⑴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基础,传播西学。究其原因:一是儒家思想影响大,二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伪经”指古文经,秦以前用小篆文字书写,由汉代学者加以解释的儒家经典。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中,黄宗羲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思想特点:为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从事宗教理论建设;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⑵梁启超:强调“变法之本,在变人才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郭沫若评价:“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⑶严复:①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②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③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

★严复翻译《天演论》:《天演论》是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的讲演稿,主要讲述了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维新思想特点:①借助孔子权威和旗帜进行宣传;②主张通过改良实现君主立宪;③不断向封建势力妥协退让;④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比较完整。

★19世纪末中国人从学器物到制度的深层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奠定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③经济、阶级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④必要性:世界各国改革,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⑤个人因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不懈努力。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客观原因:列强入侵,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2)主观原因:理论来源——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基础——拜上帝教。
2.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1851年永安封王(初建政权)——1853年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军事全盛时期(1853年到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东征)——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治国方案)——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标志)。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性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
(2)内容:①土地分配: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从而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②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实行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最能体现平均主义)。
(3)目标: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③空想性:平均一切社会财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
(1)性质: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2)内容:①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②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③文教上,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④外交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3)评价:①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上战争环境,并未实施。
5.失败和功绩
(1)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经验教训: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二)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①清政府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思想武器;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特别是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④三民主义提供了革命纲领;⑤一系列武装起义提供了经验教训,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⑥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武汉新军中坚持发展革命力量;⑦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客观有利条件。
2.革命团体和政党
(1)兴中会:①成立:1894年、檀香山。②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③影响: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促进了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
(2)同盟会:①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③意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率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史称“辛亥革命”。(2)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4)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5)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实质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②三权分立: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③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历史意义
(1)功绩: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2)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失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4)败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真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将政权拱手让给善于伪装的袁世凯。
(三)新民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1)背景
①国际因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②国内因素: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不休;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使无产阶级迅速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过程
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学生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上海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爱国主义是运动的主旋律;②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条件;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特点: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相比,不同点在于:①领导者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②广大人民直接参与,包括学生、工人和市民,其主力先是学生,后是工人。③斗争态度坚决,毫不妥协。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③组织和干部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
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规定党的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
(3)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①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②制定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③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伟大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②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力量强大而凶残。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都无法战胜敌人。辛亥革命和“二七惨案”的教训都表明了这一点。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吸取了“二七惨案”的教训;孙中山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撮合;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
(3)合作的标志
①召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②内容: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③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北伐战争
①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②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③进程: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④结果: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5)革命失败
失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原因:①客观上:敌人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②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功绩: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4.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②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1927年9月,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中共赢得农民的衷心拥护。
军事斗争:1930—1933年,红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理论建设: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三者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条件;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核心内容;根据地是战略基地。②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③理论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
(2)红军战略转移
原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过程: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②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意义: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保存一大批骨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5.抗日战争(1937—1945)
内容祥见专题二
6.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1)背景
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2)战争进程
人民解放战争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四个阶段。战争进程非常快,“一年一个样,四年大变样”。
①第一年(1946年6月~1947年6月)基本特点: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解放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②第二年(1947年6月~1948年9月)基本特点:解放军展开反攻,国民党军队转入防御,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③第三年(1948年9月~1949年1月)基本特点: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④第四年(1949年春~1950年夏)基本特点:渡江战役、追歼残敌。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④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问题。(1)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而不是国民党单独领导,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在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则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噪冒进、急于求成,貌似“革命”,更容易迷惑人。两者都有危害性,“左”倾的危害性更大,中共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3)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没有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4))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军事上的“左”倾错误所致,并不能由此认为中共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5)伟大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
①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就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3、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维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阵地:《新青年》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6、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4、思想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对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④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
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后,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