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发表时间:2021-05-05

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稀释计算。

3.体积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2.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3.疑点:溶液的稀释问题。

4.解决办法:

(1)结合溶液的概念,以一定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在了解了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以后,结合实验7-7,以一些简单的数据代入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理解概念,而且海为下一步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好铺垫。

(3)对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这个难点,可以将它分为三部分来把握:第一部分是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计算,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3例1和P144例3。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然后由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以了。第二部分是涉及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计算。首先通过学生填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表,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概念。然后阅读例题以及教师就讲解,可以由学生讨论总结出解决这类型题的一些要点,并进行巩固练习。第三部分是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首先由教师世道学生讨论:稀释过程中溶液如何变化?在分析请吃稀释实质的基础上,由学生结合书上例题做练习,练习后讨论并总结规律。在此之后再由教师讲解例题并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部分。

三.教学步骤

[导入]:在本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碰到溶液的“浓”与“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板书]:一.溶液的组成与“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含多少溶质才能满足杀虫的需要,节约农药又不伤害农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2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并思考:溶液的“浓”与“稀”是由什么决定的?

[目的]:使学生掌握自己的思路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总结板书]:溶液的“浓”与“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即: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就被定下来了。)

[讲解]:例如,已知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2克氯化钠和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4克氯化钠,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

[学生活动]:由教师指导,以上述例子为基础讨论: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

1.溶质质量增大,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会变浓。

2.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会变稀。

3.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大,则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会变稀。

4.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小,则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会变浓。

[目的]: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引出打好基础。

[讲解]: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选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板书]: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活动]:指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7,把5克食盐溶解在95毫升水里。

[学生活动]:讨论并填表。

[练习]:填表

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固体

溶质质量分数

100克

95克

5克

5%

200克

190克

10克

5%

135.7克

100克

35.7克

26.3%

150克

126克

24克

16%

[目的]:使学生理解概念,初步了解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板书]:1.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3例1、P144例3。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例题,理解例题后做练习然后由教师指导讨论并总结规律(可以让两位同学上黑板上来做,并要求注意书写格式)。

[目的]:使学生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练习]:1.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若将溶液均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向另外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用4克锌和适量20%的硫酸溶液恰好反应,则需此硫酸溶液多少克?多少毫升(20%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14克/毫升)?反应后生产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总结板书]:在解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1)所涉及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2)溶质指的是已经溶解的那一部分。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比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填表:

[填表练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比较表: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液的质量分数

意义

温度要求

溶质要求

溶液是否饱和

单位

[板书]:3.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教师活动]:以生活中的实例,如:稠粥加水后米的量不变,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稀释过程中溶液是如何变化的?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论]: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4例4、例5。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后做以下练习。

[练习]:1.若800ml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稀释成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实验室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配制2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浓硫酸和水多少各多少毫升?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例题并结合练习讨论:对于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结论板书]:在计算中要把握:

(1)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这条原则。

(2)对于涉及体积计算的题,在计算过程中,一定要将体积转化为质量。

[目的]:通过计算,及时让学生掌握所得出的结论。

[板书讲解]:把80克98%的浓硫酸溶液和70克30%的稀硫酸溶液混合。求: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80克98%的硫酸溶液

70克30%的硫酸溶液

(分析)混合前:

150克x%的硫酸溶液

混合后:

解:设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

80×98%+70×30%=150×x%

解得:x%=66.2%

答: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6.2%。

[学生活动]:讨论: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溶液稀释的过程?

[总结板书]:(3)稀释公式: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混合溶液质量×混合溶液%

[学生活动]:做巩固练习。

[练习]:1.实验室要配制20%的硫酸溶液60克,求:需溶液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多少克?

2.实验室要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密度为1.30g/ml的硫酸溶液200ml,求: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4g/ml的稀硫酸溶液多少升?

[目的]:通过各种题型练习,开拓学生的思维。

[板书]:(3)体积分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45有关体积分数的内容。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提问:“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表示什么意义?

[总结板书]: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混合后所得的溶液。

四.总结扩展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稳定

3.组成:溶质和溶剂

4.分类:

(1)给定条件可分为: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2)不给定条件可分为:a.浓溶液

b.稀溶液

5.量度:

(1)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固体、气体溶解度)

(2)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液体组成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溶质的体积分数

6.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45-146练习。

相关阅读

第五节美国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节美国”,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五节美国

[教学目标]
(一)在图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基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基础。
“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
“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
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具体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具体问题上的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水平;“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发达方面的原因。景观图则分别介绍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题、。
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体现该国的工业发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
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思考,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提纲(板书)
一、美国的领土
1.本土48州、哥伦比亚特区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2.农业大国
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
4.环境保护问题
黑色风暴
三、人口与城市
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
2.主要城市
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图1—31“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方案②:本世纪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事件?

一、美国的领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师强调:美国领土有醒目的两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图册上的美国国旗,设问:“谁知道美国国旗图案含意?”
2.解释美国国旗图案:13道红白相间条纹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个州,蓝色星区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
3.阅读图3-36,学生数一数:在这副图上,显示了美国的多少个州,小结说明:除首都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外,只有48个州位于美国本土,还有另外两颗星代表的2个州在哪里呢?
4、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强调,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国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结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州构成。
(过渡)了解了美国的领土组成,那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6、学生讨论完成P84活动2、3题,教师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分析
7、设问:美国国旗如何从最初的13道条纹变成50颗星星,即如何由13个州扩张成为50个州的呢?结合地图册有关地图讲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并小结: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实际上是殖民侵略的过程
(过渡)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的资本主义强国,其经济发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部分
学生阅读P86-86文字,思考: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贸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进口工业产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费量极大和浪费严重以及工业生产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国工业落后、能源缺乏所导致的。如:美国的燃料动力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都蕴藏丰富,美国国内年产煤8~9亿吨,原油4亿吨,天然气5~6千亿立方米,还生产近3万亿度电力,能源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国家,能源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
(过渡)了解了美国经济的概况,接下来我们具体的学习美国农业、工业发展的特色。
2、农业大国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和活动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据此,你能够归纳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吗?
(2)归纳学生观点,指出: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结合教材讲述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的含义)
(3)引导学生阅读图3-33,熟悉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并设问: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渡)正是因为美国的这种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师生共同完成活动P861、2、3题
引导学生评价美国地理位置和地形,重点关注下列地理事项:a.本上在北温带,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带,夏威夷州跨热带;b.多面临海,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C.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大且水热配合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与农业灌溉等。
(过渡)虽然美国农业发达,但不可避免的,美国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7)学生齐读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第二课时
3、工业大国
(1)学生阅读P86文字,思考:美国发达的工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美国发展工业有哪些优势?
(2)教师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3)结合教材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过渡)美国工业发达,主要的工业区集中在哪里呢?
(4)学生自行阅读资料“美国的工业分布”,了解美国的工业分布区及各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并分析各工业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尤其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从发展历史、资源、交通、农业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传统工业的集中分布地,出现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美国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优势条件: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少。美国工业逐渐向南部、西部地区迁移;介绍南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兴起的条件:环境、技术、大学和科研机构等。
三、人口与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6图,了解美国居民的组成特点:由不同历史时期迁人的移民及后裔组成,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
2、结合教材讲述美国各色人种在美国的地位,突出美国人种的不平等性
项目东北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
面积25.824.849.4
人口46.931.921.2
3、展示如下资料,得出结论:美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分析其原因(从地形、经济、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图3-36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学生熟悉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注意其城市特点,而后以导游员的身份上台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
3.评出最佳导游
4、完成P88活动题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本节图表指导:
l.图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国领土的组成;②美国领土濒临的海洋和邻国;③美国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国地形与农业的关系;⑤美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2.图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②美国农业区的空间分布;③美国农业开发与环境关系。
3、图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的分布;②美国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国领土扩张过程;④美国工业的迁移。
4.景观图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练习,对相应的具体问题作直观的阐述。
课后活动:
①结合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收集资料后讨论:超高层建筑物的利与弊。提示:利——节约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办公,联系方便等等。
弊——突发事件和灾难时逃生困难,垃圾清运困难,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导困难等等。
②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③结合美国“黑风暴”环境问题,收集资料,探讨我国沙尘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写成小论文。
④画图比赛。结合历史资料,自行画一张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用图例或颜色区别不同时期的领土扩张情况。展览并评出最优秀地图。
⑤课外收集资料,探讨美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第五节 电阻的并联


第五节电阻的并联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2.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并对并联总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结论性的认识。

二、重难点

1、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得出。

2、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论证、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教具

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五、师生活动

1.提问在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学生答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的各导体的电阻之和.这个关系是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论推导得到的.

通过电阻串联的学习解决了用几个小电阻去替代一个大电阻的问题.现在提出一个相反的问题能不能用几个大电阻去替代一个小电阻?启发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在长度、材料一定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就越小.如果将一5的电阻与另一个电阻并联起来,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它们的总电阻就应该小于5了.这样的猜想对不对?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第五节电阻的并联〉

2.展示学习目标:

①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联总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出示自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习:

①如何利用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

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③怎样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4.检查自习情况:

①回顾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②你是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设计电路图。

并联电阻实验(测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具体做法:将并联接在a、b两点间,如图,闭合开关前,提示学生,把已并联的电阻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看待).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读数为一便于计算

的数(如0.2A),电压表的读数为0.66V,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R

它小于10也小于5,与我们事先的推测相符.可见并联后的总电阻比的任意一个电阻都要小.

③应用欧姆定律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分别以支路和总电路为研究对象,利用欧姆定律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在并联电路中

从而得出

所以

并联后的电阻为(3.3)。

这与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实质:并联导体的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比其中任一导体横截面积要大,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小.

5.当堂训练:

运用公式计算

[例1]将和的电阻并联起来.求并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答出根据的公式.

解题过程(略)

5与10并联后的总电阻和6与10并联后的总电阻比较可得

两个电阻并联,若将其中一个电阻增大,并联的总电阻也将增大,但总电阻总小于任何一个电阻.

提问:若将3个或多个电阻并联,如何计算总电阻呢?

让学生按上面的思路练习计算,最后总结出

若将多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将如何,启发学生答出

提问: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且U1/U2=R1/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六、小结

并联电跟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七、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末练习1、2;本章末习题8。

2、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7.5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7.5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稀释计算。

3.体积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2.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3.疑点:溶液的稀释问题。

4.解决办法:

(1)结合溶液的概念,以一定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在了解了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以后,结合实验7-7,以一些简单的数据代入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理解概念,而且海为下一步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好铺垫。

(3)对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这个难点,可以将它分为三部分来把握:第一部分是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计算,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3例1和P144例3。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然后由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以了。第二部分是涉及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计算。首先通过学生填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表,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概念。然后阅读例题以及教师就讲解,可以由学生讨论总结出解决这类型题的一些要点,并进行巩固练习。第三部分是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首先由教师世道学生讨论:稀释过程中溶液如何变化?在分析请吃稀释实质的基础上,由学生结合书上例题做练习,练习后讨论并总结规律。在此之后再由教师讲解例题并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部分。

三.教学步骤

[导入]:在本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碰到溶液的“浓”与“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板书]:一.溶液的组成与“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含多少溶质才能满足杀虫的需要,节约农药又不伤害农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2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并思考:溶液的“浓”与“稀”是由什么决定的?

[目的]:使学生掌握自己的思路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总结板书]:溶液的“浓”与“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即: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就被定下来了。)

[讲解]:例如,已知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2克氯化钠和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4克氯化钠,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

[学生活动]:由教师指导,以上述例子为基础讨论: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

1.溶质质量增大,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会变浓。

2.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会变稀。

3.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大,则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会变稀。

4.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小,则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会变浓。

[目的]: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引出打好基础。

[讲解]: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选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板书]: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活动]:指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7,把5克食盐溶解在95毫升水里。

[学生活动]:讨论并填表。

[练习]:填表

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固体

溶质质量分数

100克

95克

5克

5%

200克

190克

10克

5%

135.7克

100克

35.7克

26.3%

150克

126克

24克

16%

[目的]:使学生理解概念,初步了解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板书]:1.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3例1、P144例3。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例题,理解例题后做练习然后由教师指导讨论并总结规律(可以让两位同学上黑板上来做,并要求注意书写格式)。

[目的]:使学生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练习]:1.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若将溶液均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向另外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用4克锌和适量20%的硫酸溶液恰好反应,则需此硫酸溶液多少克?多少毫升(20%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14克/毫升)?反应后生产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总结板书]:在解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1)所涉及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2)溶质指的是已经溶解的那一部分。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比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填表:

[填表练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比较表: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液的质量分数

意义

温度要求

溶质要求

溶液是否饱和

单位

[板书]:3.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教师活动]:以生活中的实例,如:稠粥加水后米的量不变,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稀释过程中溶液是如何变化的?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论]: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4例4、例5。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后做以下练习。

[练习]:1.若800ml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稀释成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实验室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配制2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浓硫酸和水多少各多少毫升?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例题并结合练习讨论:对于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结论板书]:在计算中要把握:

(1)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这条原则。

(2)对于涉及体积计算的题,在计算过程中,一定要将体积转化为质量。

[目的]:通过计算,及时让学生掌握所得出的结论。

[板书讲解]:把80克98%的浓硫酸溶液和70克30%的稀硫酸溶液混合。求: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80克98%的硫酸溶液

70克30%的硫酸溶液

(分析)混合前:

150克x%的硫酸溶液

混合后:解:设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

80×98%+70×30%=150×x%

解得:x%=66.2%

答: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6.2%。

[学生活动]:讨论: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溶液稀释的过程?

[总结板书]:(3)稀释公式: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混合溶液质量×混合溶液%

[学生活动]:做巩固练习。

[练习]:1.实验室要配制20%的硫酸溶液60克,求:需溶液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多少克?

2.实验室要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密度为1.30g/ml的硫酸溶液200ml,求: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4g/ml的稀硫酸溶液多少升?

[目的]:通过各种题型练习,开拓学生的思维。

[板书]:(3)体积分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45有关体积分数的内容。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提问:“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表示什么意义?

[总结板书]: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混合后所得的溶液。

四.总结扩展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稳定

3.组成:溶质和溶剂

4.分类:

(1)给定条件可分为: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2)不给定条件可分为:a.浓溶液

b.稀溶液

5.量度:

(1)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固体、气体溶解度)

(2)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液体组成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溶质的体积分数

6.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45-146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