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

小学分数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8

《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分数,学生在三年级就曾认识过,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使学生透过学习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好处。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五年级学生,不能像一年级学生那样每节课以游戏为主,他们需要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没有过多的形式,只采用了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的形式,帮忙学生理解并加以应用。
??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从而归纳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从动手操作入手,让学生透过折圆片,把圆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长方形找到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让学生巩固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到分数与平均分的密切联系,并由此引入例题。再透过让学生观察各种物体的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各图的涂色部分,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逐步理解单位“1”不仅仅能够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能够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在做练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性地思考,如:题目中的单位“1”指的是什么,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了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我认为这次的教学设计有几个比较好的地方: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分数,有的学生说得很形象,很生动,也对这样的活动十分感兴趣,只是时间有限,来不及给更多的学生发挥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课时思考到时间关系,我只和学生交流到是单位“1”不同,所以涂的数量不同,没有进一步交流单位“1”的多少和每份数多少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其实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时候,能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挥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真正的好课不仅从德行上教育了孩子,还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点知识


四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点知识

1、单位“1”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如:的分数单位是。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等于0),

用字母表示为a÷b=(b≠0)

5、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小于1。

6、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7、带分数:由整数(不包括0)和真分数合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8、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商就用整数表示。

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同课异构活动。从准备课件仪器到讲课听课评课,每一个环节我都受益匪浅。
一、关于备课
关于备课单是课件的准备就耗费了我大量精力。从选课件模板到每一页设计,字体的调整无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我真切的感受到过字体太小太淡给后排的学生造成的困扰。所以虽然辛苦,但我觉得值得。
以前关于备课我总是说不知道怎么准备。一大堆的参考资料,也做了很多题,但是就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讲、讲什么、如何进行本节课。但是经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备课还在于自己的思考、在于教材、在于学生、在于中考动向。
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路,才能有自己的条理和目标。而其他的资料都是辅助。这样,这一节课才是自己的课。
今年,我重点在于把实验带入课堂。所以,关于实验备课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药品的准备,从自己试做实验,到课堂演示,学生操作再到课下对仪器,药品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十分的繁琐,耗时耗力。但是,整个过程对于学生认知科学事实,对于老师总结经验进行下一阶段实验都十分的有必要。而且,我在想,这整个过程如何有效的进行也可以成为我接下来研究的课题。
二、关于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十分重要,我觉得优秀的课堂,每一分钟都是有用的,每一分钟都应该设计在内,不容浪费。如何设计课堂是一个大问题。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设计课堂呈现方式。每一块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所占时长,练习程度都是应该深思熟虑的,认真考虑的。
好的课堂设计不仅能让师生耳目一新,引发兴趣,而且能够优化课堂,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使师生都能有效快乐的学习,享受课堂。
三、关于知识点的取舍
自己本堂课最大的缺点在于满堂灌。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我深切的体会到满堂灌对学生的危害!满堂灌不仅让老师疲惫劳累,而且更让学生疲劳厌倦。
没有效果的课不如不讲!
因此,以后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多讲、多练。
本次同课异构感触颇多,希望今后自己能够立足课堂,以生为本,沉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研究。

概率的意义


课题:25.1.2概率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二〉教学思考

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

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锻炼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

【教学难点】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

【教具准备】壹元硬币数枚、图钉数枚、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周末市体育场有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老师手中只有一张球票,小强与小明都是班里的篮球迷,两人都想去.我很为难,真不知该把球给谁.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来决定把球票给谁.

学生:抓阄、抽签、猜拳、投硬币,……

教师对同学的较好想法予以肯定.(学生肯定有许多较好的想法,在众多方法中推举出大家较认可的方法.如抓阄、投硬币)

追问,为什么要用抓阄、投硬币的方法呢?

由学生讨论:这样做公平.能保证小强与小明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归纳.

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分配球票是个随机事件,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上“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感觉到或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所以小强、小明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质疑:那么,这种直觉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以投掷壹元硬币为例,不妨动手做投掷硬币的试验来验证一下.

说明:现实中不确定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的”,设置实际生活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此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也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交流活动打下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试验任务.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一名学生投掷硬币,另一名同学作记录,其余同学观察试验必须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每组掷币50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及“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并记录下来..

2.教师巡视学生分组试验情况.

注意:

(1).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试验活动、是否愿意交流等,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勇于克服困难.

(2).要求真实记录试验情况.对于合作学习中有可能产生的纪律问题予以调控.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所以有可能有些组试验获得的“正面朝上”的频率与先前的猜想有出入.

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猜想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相信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规律性,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进一步探究.

解决的办法是增加试验的次数,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合作.

4.全班交流.

把各组测得数据一一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对数据进行累计,按照书上P140要求填好25-2.并根据所整理的数据,在25.1-1图上标注出对应的点,完成统计图.

表25-2

抛掷次数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

“正面向上”的频数

“正面向上”的频率

想一想1(投影出示).观察统计表与统计图,你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什么规律?

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情况,意思正确予以肯定与鼓励.“正面朝上”的频率在0.5上下波动.

想一想2(投影出示)

随着抛掷次数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变化趋势有何规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归纳.使学生认识到每次试验中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规律性.在试验次数较少时,“正面朝上”的频率起伏较大,而随着试验次数的逐渐增加,一般地,频率会趋于稳定,“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接近0.5.这也与我们刚开始的猜想是一致的.我们就用0.5这个常数表示“正面向上”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说明:注意帮助解决学生在填写统计表与统计图遇到的困难.通过以上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清楚地观察到试验所体现的规律,即大量重复试验事件发生的频率接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合作交流,思考探究.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为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快捷的试验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的课件,丰富学生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他们能直观地、便捷地观察到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附近.

其实,历史上有许多著名数学家也做过掷硬币的试验.让学生阅读历史上数学家做掷币试验的数据统计表(看书P141表25-3).

表25-3

试验者抛掷次数(n)“正面朝上”次数(m)“正面向上”频率(m/n)

棣莫弗204810610.518

布丰404020480.5069

费勒1000049790.4979

皮尔逊1200060190.5016

皮尔逊24000120120.5005

通过以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电脑辅助演示,历史材料展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清楚地观察到试验所体现的规律,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附近,即大量重复试验事件发生的频率接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同时,又感受到无论试验次数多么大,也无法保证事件发生的频率充分地接近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程度、自信心、是否愿意交流等,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困难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下面我们能否研究一下“反面向上”的频率情况?

学生自然可依照“正面朝上”的研究方法,很容易总结得出:“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相应稳定到0.5.

教师归纳:

(1)由以上试验,我们验证了开始的猜想,即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可能性相等(各占一半).也就是说,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可以使小明与小强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

(2)在实际生活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在足球比赛中,裁判用掷硬币的办法来决定双方的比赛场地等等.

说明:这个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在真实数据的分析中形成数学思考,在讨论交流中达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为下一环节概率意义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评价概括,揭示新知

问题1.通过以上大量试验,你对频率有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发现频率还有其他作用?

学生探究交流.发现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或常数)估计或去描述.

通过猜想试验及探究讨论,学生不难有以上认识.对学生可能存在语言上、描述中的不准确等注意予以纠正,但要求不必过高.

归纳:以上我们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那么我们给这样的常数一个名称,引入概率定义.给出概率定义(板书):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p.

注意指出:

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想一想(学生交流讨论)

问题2.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从定义可以得到二者的联系,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说明:猜想试验、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十分有益于学生对概率意义的理解,使之明确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也使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为下节课进一步研究概率和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当然,学生随机观念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这节课教学应把握教学难度,注意关注学生接受情况.

四.练习巩固,发展提高.

学生练习

1.书上P143.练习.1.巩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书上P143.练习.2巩固对概率意义的理解.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1.学生互相交流这节课的体会与收获,教师可将学生的总结与板书串一起,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条理化、系统化.

2.在学生交流总结时,还应注意总结评价这节课所经历的探索过程,体会到的数学价值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

【作业设计】

(1)完成P144习题25.12、4

(2)课外活动分小组活动,用试验方法获得图钉从一定高度落下后钉尖着地的概率.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25.1.1节随机事件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体验用事件发生的频率去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而得到概率的定义.

1.对概率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后,发现事件发生的频率可以刻画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特点,这节课以用掷硬币方法分配球票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猜测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这符合《新课标》“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的理念.

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情境,不仅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而且会促进他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大胆猜想,主动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为寻求问题解决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更重要的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随机现象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概率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对随机事件的探索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探究,使学生自我主动修正错误经验,揭示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从而逐步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概率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在教学中,本课力求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注意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程度、自信心、是否愿意交流等,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