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

认识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6

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教学过程

[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

(2)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

附:课堂学习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核电荷数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A)体积大小不同(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为()。

(A)拉瓦锡(B)汤母森(C)道尔顿(D)舍勤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个原子核、个质子和个电子

教学反思:

1、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

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相异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关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附: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g(B)1/12(C)12(D)1.993×10-26/12

●教学反思

1.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加深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本性学习,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


延伸阅读

初三化学教案叙言


绪言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重、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师设疑]: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讲解]: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

[学生活动]: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2.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发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板书]:(1)特征:变化是生成其他物质。

(2)现象:发热、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a.镁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镁和氧气———→氧化镁

b.加热碱式碳酸铜:

点燃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讲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讲解]: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板书]: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

[讨论]: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板书]: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

[板书]: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3.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扩展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四.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初三化学教案--化学肥料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三化学教案--化学肥料”,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教学案

课题2化学肥料

教学目的:

1、了解常见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了解常见化学肥料施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1、常见化学肥料的种类

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常见化学肥料化学式的书写

2、各种化学肥料的使用方法

实验准备

1、展示化肥样品(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尿素等)

2、铵盐与碱混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氨水、硝酸钾、磷酸二氢铵

的化学式

引入新课:

植物生长主要需要哪些元素?上述哪些物质含氮、磷、钾元素?

今天我们讲化学肥料。化学肥料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等

讲授新课:

一、化学肥料

学生分组看样品并计算含氮分数

常见氮肥的俗名(简称)及含氮的质量分数

名称氨水碳酸氢铵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尿素

俗名

气肥硝铵硫铵

化学式NH4HCO3NH4NO3(NH4)2SO4NH4ClCO(NH2)2

含氮量15%-17%17.7%35%21.2%26.2%46.7%

1、氮肥的特性

(1)铵态氮肥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铵盐遇氢氧化钠起反应,生成氨气。

如:NH4NO4+NaOH=NaNO3+NH3+H2O

氨气遇水生成氨水,氨水是一种碱,显碱性,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此方法可以检

验铵根离子。

(1)操作:取少量化肥放入试管再加入NaOH,微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证明含NH4+离子。

(2)原理:NH4Cl+NaOH=NaCl+NH3+H2O

NH3+H2O=NH3#8226;H2O(碱性,使石蕊变蓝。)

铵盐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失效。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所以俗称“气肥”。

2、磷肥:常见的磷肥(磷矿粉、重过磷酸钙)

Ca3(PO4)2Ca(H2PO4)2

3、钾肥:KCl、K2SO4

复合肥料:KNO3、KH2PO4、NH4H2PO4

含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二、化肥的简易鉴别

氮肥: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氨气味。

都易溶于水,加碱有刺激性气味、(尿素除外)

磷肥:灰色一般不溶于水、无味

钾肥:白色、无味易溶于水

练习

1、为使作物叶色浓绿应施用为使子粒饱满应施用

为促进茎杆粗壮应施用肥。

2、一溶液含有KCl、K2CO3、K2SO4三种化学肥料怎样鉴别

本节小结:

(1)化肥的种类

(2)氮肥、磷肥、钾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3)氮肥的特性

布置作业:书P83页1-3题。目标P71-76页

课后记:内容简单,进行顺利,但应提醒学生需记忆的知识点。

初三化学教案水的组成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水的组成”,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节水的组成(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H2O2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P73[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P74[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实验很成功,学生学的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