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奇异的植物世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教学目标

1、识记布达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的艺术价值。

2、运用布达拉宫建筑风格和所珍藏的文物,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布达拉宫、大昭寺

教学难点:布达拉宫、大昭寺的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目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1)布达拉宫的位置与修建历史?(2)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3)布达拉宫内的艺术珍品主要有哪些?(4)布达拉宫有怎样的建筑艺术?

分组回答:(1)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市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前身叫红宫,达赖五世重修后改称布达拉宫。

(2)分红宫、白宫和僧舍三部分。

(3)有佛像、壁画、唐卡和珍贵文物。

(4)呈现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

第二目 “风格多样的吐蕃古建筑群

分组回答:(1)大昭寺的由来?(2)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3)大昭寺内的珍贵文物?

第一组:(1)7世纪中期,松赞干部布为安置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带来的两尊佛像,建立了这座寺院,稳定为“惹萨”,9世纪时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17世纪时,达赖五世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最终形成现在的宏大建筑。

第二组:

a.经堂大殿殿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的梁架、斗拱和藻井等,均为汉族建筑风格。

b.白石砌墙、里边藏式方窗的碉楼式建筑,还有柱头檐部的装饰等,是典型的藏族风格──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c.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受到了尼泊尔和印度文化的影响。

第三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鎏金铜像、《文成公主进藏图》壁画、乾隆皇帝颁赐的金瓶、唐蕃会盟碑等。

笫三目 “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作”

让学生找出罗布林卡的位置、含义、规模、内部陈设、由来、主要建筑及其中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提问学生,教师补充:

位置:位于布达拉宫西南的拉萨河畔。

含义:宝贝园林的意思。

规模:占地约360万平方米。

内部陈设:园内建有各种宫殿、别墅、凉亭、水榭,栽种奇卉异草及来自内地和国外的各类花木。

主要建筑:罗布林卡的宫苑布局,按照现存的规模可以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以格桑颇章、湖心宫和达旦明久颇章(俗称新宫)为重点,四周用围墙围成宫苑区;西部以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颇章为重点。格桑颇章、金色颇章和达旦明久颇章是罗布林卡中主要建筑,也是园内举行政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湖心宫是罗布林卡中最美的风景区,堪称“园中之园”。

文化娱乐活动:雪顿节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1.结合上面的资料,说一说布达拉宫呈现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

解题关键:阅读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康熙皇帝特地派遣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

思路引领:从布达拉宫修建者的角度思考。

答案提示:布达拉宫的修建是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文化技术交流的成果。早在七世纪松赞干布初建时就招请过许多汉族工匠。到十七世纪重建时,既有当地喇嘛参与设计,也有汉族工人参与施工。康熙皇帝还特地派遣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协助修建。因此,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主要呈现藏汉合璧的风格。

2.请回顾初中学过的中国历史,说说清朝颁赐金瓶的缘由和制定的金瓶制度的意义。

解题关键:了解清朝“金瓶掣签”制度。

思路引领:实行“金瓶掣签”制度之前,西藏灵童转世的弊端。

答案提示:

①清朝颁赐金瓶的缘由:实行“金瓶掣签”制度之前,西藏灵童出自达赖、班禅亲族及世家弟子,他们将其视如世袭爵禄。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六世班禅圆寂。其弟沙玛尔巴因未分得到班禅遗产,勾结廓尔喀军队入侵西藏,造成极大的混乱。清朝政府发兵入藏击败廓尔喀军队后,鉴于西藏活佛转世的弊端,对其进行改革,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规定:清廷颁发金本巴瓶、牙签于北京雍和宫、拉萨大昭寺内,将蒙藏各大活佛转世灵童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牙签上置于瓶中,到时召集诸喇嘛当众抽签听选,在拉萨的由驻藏大臣亲临监视掣签以定。

②制定金瓶制度的意义:“金瓶掣签”制度,可以消除达赖、班禅亲族及大世家使灵童出自一族的弊端。同时,“金瓶掣签”制度使清朝掌握了确定转世灵童的大权,巩固了清朝对西藏的控制。

一、本课测评

2.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建筑艺术呈现藏汉合璧的风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关键: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呈现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

思路引领: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表现。

答案提示:

①布达拉宫具有浓厚的藏族建筑风格:采用藏族民居的碉楼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宫殿整体采用石木混合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黑边方窗。墙基深入岩层,部分墙体的夹层还浇注铁汁,以增强抗震能力。另外还用经幢、宝瓶、摩羯鱼及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等等。

它充分吸取了汉式建筑风格:殿顶飞檐翘角,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全部用铜瓦鎏金装饰,殿内的木结构也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形式。

②大昭寺是藏汉建筑技术的合璧之作。以大昭寺主体建筑经堂大殿为例,其白石砌墙、藏式方窗的碉楼式建筑,还有柱头檐部的装饰等,都是典型的藏族风格──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其殿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的梁架、斗拱和藻井等,均为汉族古典建筑的做法。

③罗布林卡的正门融汇了汉藏两族的建筑风格。

二、学习延伸活动

1.探究活动

结合本课文,进一步查找资料,列举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所藏文物,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解题关键:查找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所藏文物的资料。

思路引领:筛选能够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的资料。

答案提示:①布达拉宫藏有汉、满、藏、蒙四种文字的经书;清朝皇帝敕封历代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红宫殊胜三界殿中供有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及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十三世达赖享堂内传记壁画中有1908年赴京觐见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场面。

②大昭寺经堂大殿内供奉有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鎏金铜像;大殿四周墙壁上有《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等壁画;寺前矗立着刻有汉藏两种文字的“唐蕃会盟碑”。

③达旦明久颇章南殿四周壁画所描写的内容包括:a.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入唐求婚的经过;b.赤松德赞周岁宴前认唐使为舅的情景;c.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朝见顺治皇帝,被封为达赖喇嘛,并赠受金册、金印的情景;d.1954年十四世达赖经过刚通车的康藏公路,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地参观访问。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有力地证明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读图与思考

请仔细观赏下图的罗布林卡大门,说出哪一部分属于藏族建筑风格,哪一部分属于汉族建筑风格。

解题关键:了解藏、汉传统建筑的风格。

思路引领: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属于相应风格的部分。

答案提示:①属于藏族建筑风格的部分:罗布林卡大门采用藏族民居的碉楼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用经幢、宝瓶做脊饰的点缀。

②属于汉族建筑风格的部分:窗檐用木制结构;屋顶采用歇山式;殿顶覆盖鎏金铜瓦装饰;整个建筑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延伸阅读

第3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第3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一、亚洲的觉醒(民族民主运动)1、历史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2)亚洲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①经济结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兴起;②社会结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点拨:资本主义的成长,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成为亚洲觉醒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原因;(3)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入,亚洲国家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2、“亚洲觉醒”的含义(1)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民族意识觉醒;反帝性;(2)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意识觉醒;反封建性;(3)旧式农民战争逐渐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3、亚洲觉醒的新特点:

新兴特点

备注

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入其政党领导开展民族民主运动;(最大特点)印度国大党、中国同盟会;②无产阶级开始行动起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孟买工人政治大罢工;③反帝反封建同时,开始要求实现资产阶级民族,发展资本主义;4、亚洲觉醒的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5、典型事件

性质

典型事件

①旧式农民战争(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起义)中国义和团运动;

朝鲜义兵运动

时间

1895~1911年;

直接原因

1907年,日本强迫朝鲜解散军队;②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国戊戌变法;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③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国辛亥革命;伊朗和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6、印度1905~1908年民族解放运动;(1)历史背景:①国内背景:19世纪下半期,印度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组织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印度国大党;(亚洲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和自治;②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运动概况:①兴起: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②领导: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

☆要求: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③斗争: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直接原因:英国殖民当局逮捕提拉克;

☆结果:罢工工人同军警☆认识:成为20世纪初印度反斗争的高潮;

☆意义:标志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④斗争形式: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归纳总结: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比较;

项目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比较

领导力量不同

民族资产阶级封建王公

运动主体不同

民族资产阶级、工人等封建王公、土兵、农民

斗争方式不同

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武装斗争为主

主要原因

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1、历史背景: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2、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武装起义为主;3、突出事件

国家

时间

领导人

斗争对象

结果或特点

埃及

1882年

阿阿拉比

英国

埃及失败,成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

1881~1

900年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

①以宗教为旗帜②非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帝民族起义③以圣战为号召

埃塞俄比亚

1894~

1896年

孟尼利克二世

意大利

成为非洲唯一嬴得胜利,维护民族独立的国家

胜利

之因

①抗意斗争属于保卫民族独立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意大利力量相对较弱,且在国际上处于独立;③主要原因是团结了各阶级各民族,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4、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特点(1)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并且主要发生在非洲北部);(2)领导阶级是旧式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3)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4)成果不一,有的取得完全胜利,有的失败,沦为殖民地;三、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1、独立后的拉美社会(1)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盛行;(2)政治上:形成考迪罗制(大地主的军事独裁专制);(3)文化思想:天主教仍保持着传统的影响;2、历史背景(1)大地产制和考迪罗制,严重阻碍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反封建性(2)军事独裁者投靠、勾结外国势力,使得帝国主义势力重新渗入拉美,实际上沦为半殖民地;反帝性3、典型事件: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时间:1910年至1917年;(2)历史背景①独立后的墨西哥长期混乱;②迪亚斯30年的军事独裁统治;后台:美国支持;代表:大地主、天主教会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对外:投靠美帝国主义;对内:采取压榨和镇压政策;※点拨:迪亚斯的反动统治,激起了墨西哥人民的强烈不满,激化了矛盾;(3)革命历程

项目

基本概况

群众基础

十分广泛,有农民、工人、部分军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基本过程

①推翻迪亚斯的统治;②以工农为主体,推翻美国支持的反革命政权;挫败美国的干涉;③制定1917年新宪法;(4)墨西哥1917年宪法: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成果

项目

基本概况

目的

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

①国家是一切土地、河流和矿藏的所有者;②国家有权收回外国垄断组织占的土地、矿山和油田;③国家采取适当方法拆散大地产制,发展小土地所有制;④保障工人权利;

评价

①打击封建大地产制,防止列强的经济侵略是;②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保障工人的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第13课山羊兹拉特



13.山羊兹拉特
师法自然
向自然学习,就是要学习大自然的品德。自然的品德是宽容、耐心、忍让,“厚德而载物”。大地的胸怀是何等的宽广,恰如孔子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向自然学习,就要承认和接受残缺。大自然既是完美的,又是残缺的。残缺是自然的特征之所在。要让残缺成为一种美。有残缺才有完美,断臂女神维纳斯就是一个象征。完满无缺的美是不存在的。
顺应自然,静观自然,接受自然,从而与自然一体的精神,正是人与自然极重要的关系之一。我们感叹的是,人类往往忘记了这一点,往往自作聪明,就像要给“混沌”凿出七窍的“悠”和“忽”一样,但最后的结果终逃不了自然界的惩罚,以混沌之死而告终。恩格斯的一句话值得铭记:“人类往往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但是对这样的胜利,每一次大自然最后都惩罚了我们。”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牢记这一点,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就会少受自然的“惩罚”。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为美国作家。1904年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1978年,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代表作《庄园》《卢布林的魔术师》等。另外还有《撒旦在戈雷》《奴隶》《童爱》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
二、写作背景
小说的时代背景很模糊,大概作者也正是要借助于这种背景不明确的写作描摹出人与动物之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这种情感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和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困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硝皮匠() 戏谑() 温驯()
狞笑()游弋()雪橇()
陀螺()凛冽()嬉笑()
答案 xiāo xuè xùn nínɡ yì qiāo tuó lǐn xī
2.多音字
捋()捋胡子()捋虎须号()怒号()年号
答案 lǚ/luō háo/hào
二、词语辨析
1.温驯 温顺
都是形容词,都含有“温和服从”之意。“温驯”,是指温和驯服,侧重于指动物;“温顺”指温和顺从,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动物。
(1)据悉,布隆迪属柠檬鲨品种,品性________,至今只有22次攻击纪录,而当中没有死亡个案。
(2)刚入宫时,媚娘的确是________可爱,处处讨得宫中上下人的喜欢,但是渐渐的,形势发生了转变。
答案 (1)温驯 (2)温顺
2.几乎 简直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将近于。“简直”表示完全如此,强调语气比“几乎”强,语气带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
(1)斯莫尔在对全美范围内的1.8多万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虽然________所有人都有健忘的小毛病,但通过一些小训练,可以减少健忘的出现次数。
(2)刚果(金)东北部“无国界医生”组织的负责人罗德里格女士指出,在矿藏丰富的伊图里省发生这种暴行,________令人不可想象。
答案 (1)几乎 (2)简直
三、成语积累
1.纷纷扬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退两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来形容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的样子。
2.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主旨归纳
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故事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
文本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设计了“草堆”这一让主人公脱离困境的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草堆”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以下作用:
(1)草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让阿隆度过三天三夜。
(2)草堆还可以保暖,让阿隆和兹拉特抵御风雪严寒。
(3)使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显得合情合理。
(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与山羊的亲切才显得合乎逻辑。
2.小说中写风雪、冰雹的恶劣天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气恶劣、自然环境的突变,改变了山羊兹拉特的命运,进而影响到小说情节的发展,从而成为这篇小说中极具结构性的要素。风雪中的相依为命,注定要将兹拉特的重要性突现出来,使它成为阿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使情感力量战胜了物质贫困的威胁。正因为天气变得寒冷,村民们都需要硝皮匠勒文帮忙,家庭的贫困状况因此得以缓解,谁也不再提卖兹拉特的事,而且把兹拉特当作家庭中的一员,连灯节里母亲每晚给孩子们做的油煎鸡蛋薄饼,“兹拉特也有一份”。
3.阿隆和山羊对话的片段,是最为感人的画面。你能谈谈这个画面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时的阿隆和山羊,应该说是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的。阿隆的问话无不流露着一种对动物、对生命的尊重,而山羊“咩——”的叫声,更给人一种充分的联想空间,它的叫声中所传达的是一种爱,一种与人类和谐相处时所产生的温馨体验。正是因为这份爱与温馨,让他们即使在风雪交加的夜里也感觉不到饥饿和寒冷,体会不到寂寞与孤独;相反,他们在这种互相取暖的过程中感觉到愉快与踏实。
4.这篇小说的思路安排很简单,却又让人感到很精巧,试就这一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以勒文一家的家庭困窘为前提,引出卖山羊这一事件,以暴风雪为转机,安排山羊与人近距离接触,最终因为山羊对阿隆的救助,勒文一家不再卖山羊了。暴风雪好像是特意的安排,却又合情合理,它阻止了这次对动物的不义之举。这种构思没有一波三折,却在一种真实与自然之中将丰富的情感细腻地体现出来,应该说,这是一种在朴素之中见崇高的方式,很有说服力。
5.小说结尾部分当阿隆问兹拉特还记不记得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时,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请问这样结尾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这样结尾,旨在告诉人们老山羊兹拉特和人有一样的情感,它的那单纯的叫声“咩——”包含着它对主人的全部感情。这种用含蓄的、节制的手法来表达炽烈的感情的做法,比说满说透的表达,更有感染力。
写作特色
1.景物描写细腻而具体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二是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在课文中一开始对暖冬的介绍描述,点出农作物歉收的事实,如此看来,勒文卖山羊的情节发展就顺理成章了。卖山羊途中对暴风雪的描写对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映照,起到了很好的渲染、铺垫作用。
2.拟人的叙述手法张弛有度
文中把山羊兹拉特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动物来描写,作者笔下的山羊兹拉特显得那样的单纯和宽容,仿佛就是当地农民的真实写照,文章也显得趣味横生。虽然对山羊拟人化叙述,却也张弛有度。如在跟阿隆的对话中。虽然人羊不能互通,可也写得有情有义。这样一来,整篇文章就既有童话的趣昧,又显得真实可信,可谓分寸极巧。
3.娴熟地运用了出人意料的巧合
小说借助巧合法以突然遭遇暴风雪作为兹拉特没有被卖的转机。兹拉特命运瞬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草堆里的奇遇也给全文增添了神秘色彩。但这一切都突出了和谐与爱的主旨。巧合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简单明了的同时又曲折有致。真可谓匠心独运。
卢布林的魔术师(节选)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雅夏梅休尔,或者叫卢布林的魔术师,除了他故乡那个小城以外,各地的人都这么称呼他。那天早晨,他一早就醒来。他出门回来,总是在床上躺一两天;他的疲劳需要白天黑夜接连着蒙头大睡才能消除。
他的妻子,埃丝特,会给他端来小甜饼、牛奶或者一盘麦片。他吃下去,而后又会打起盹来。鹦鹉尖叫着;约克坦,那只猴子嚷个不停;几只金丝雀清脆悦耳地呼鸣;但是雅夏不理睬它们,只是提醒埃丝特别忘了给两匹马饮水。他根本用不着操心去吩咐;她总是记得从井里打水给卡拉和歇伐喝,那是两匹灰马,雅夏给它们起了两个绰号,叫灰尘和灰烬。
尽管雅夏是一个魔术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却是个有钱人;他有一所房子,外加谷仓啦,地窖啦,马厩啦,草料棚啦,还有一个院子,院子里长着两棵苹果树,埃丝特甚至还有一片自己拾掇的菜地哩。他只缺少个孩子,因为埃丝特不能生育。除了这件事,不管从哪方面说,她都是个好妻子,她会编结,会做结婚礼服,会烤姜汁面包和果馅饼,会给小鸡治病,会给病人拔火罐和用水蛙吸血,甚至还会放血哪。她在年纪比较轻的时候,尝试过种种治疗不孕的药方,不过眼下已经太迟了——她快四十岁了。
跟所有其他的魔术师一样,雅夏被人瞧不起。他不留胡子,只有在犹太历新年和赎罪节才去会堂,而且要过节的日子碰巧在卢布林他才去呢。埃丝特呢,却按照风俗披围巾,按照犹太教的规矩做饭菜,遵守安息日的仪式和一切教规。雅夏在安息日却跟音乐师混在一起,聊天抽烟。遇到最热心的道德家劝他改正这种行为,他总是回答:“你什么时候去过天堂?上帝是什么模样?”
跟他争辩可是件担风险的事,因为他不是个蠢货,懂得俄语和波兰语;哪怕是犹太人的风俗习惯,他也非常熟悉。一个肆无忌惮的人!为了赢得一笔赌注,他有一次在墓地里待了整整一夜。他能够走绳索,穿着溜冰鞋在钢丝上滑行,爬墙,开随便什么锁。亚伯拉罕莱布什,锁匠,曾经下过五个卢布的赌注,说他能够造一把雅夏没法开的锁,他为这把锁花了几个月工夫。雅夏只用一个鞋匠的锥子就把它打开了。在卢布林,人人都这么说,要是雅夏胆敢犯罪,那么哪一户人家都不安全。
雅夏在床上躺了两天,那天一大清早,太阳刚出来,他就起床了。他是个矮个子,宽肩膀,瘦屁股,长着蓬蓬松松的淡黄头发,淡蓝眼睛,薄嘴唇,窄下巴,斯拉夫型的短鼻子。他的右眼比左眼稍微大一点儿,所以他看上去好像老是带着傲慢的讥笑在眨眼。他眼下四十岁,不过看起来要年轻十岁。他的脚趾头差不多同手指头一样长,一样灵活。他能够用脚趾头夹着一支钢笔流利地签名。他还能用脚趾头剥豌豆。他能够朝任何方向弯曲他的身子——传说他长着可以伸缩的骨头和液体的关节。
他难得在卢布林演出,但是看过他演出的那几个人没有一个不为他的演技喝彩。他能够用手走路,吃火,吞剑,跟猴子一样翻跟斗。谁也比不上他的技术。他夜晚被关在一间屋子里,门外上了锁,第二天早晨人们会看到他若无其事地在市场上漫步,而门外的锁呢,仍然没有开。哪怕他的手脚都用链子捆住了,他也照样能脱身。有些人一口咬定,说他有妖术,说他有一顶隐身伞,能够从墙壁的缝隙里钻过去;另一些人却说,他是一个制造幻觉的大师。
瞧,他起身以后,不按照应该做的那样,把水泼在手上,也不做早晨的祷告。他穿上绿裤子、室内穿的红拖鞋和一件缀着银圆片的天鹅绒背心。他一边穿,一边像个学生似的跳跳蹦蹦地扮演起小丑来,对着金丝雀吹口哨,向猴子约克坦打招呼,跟那条叫海曼的狗和那只叫梅兹托兹的猫说话。这不过是他喂养的一部分动物。院子里还有一只公孔雀和一只母孔雀、一对火鸡、一群兔子,甚至还有一条蛇呢,每隔一天得喂它一只活老鼠。
这是个暖和的早晨,马上就要到五旬节了,绿色的嫩芽已经在埃丝特的菜园里冒出来。雅夏打开马厩的门,走进去。他深深闻了一下马粪味,拍拍那两匹马。接着他给它们梳毛,给别的动物喂料。有时候他出门回来,发现有一只他心爱的动物死了,但是这一回一只也没有死。
他兴致勃勃,在自己的地产上毫无目的地踱来踱去。院子里的草长得绿油油;繁花盛开:黄的、白的、星星点点的蓓蕾,一簇簇怒放的鲜花,在微风中摇曳。灌木和蓟几乎长得同茅房顶一样高。蝴蝶一会儿向这儿飞,一会儿向那儿飞;嗡嗡的蜜蜂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条花梗上都有居住者:一条毛虫、一只甲虫、一个昆虫,这些都是肉眼勉强能看到的生物。雅夏一直对这种现象感到惊奇。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怎么能活下去?它们在夜晚干些什么?
一到冬天,它们就死了,但是随着夏天的来到,它们又成群结队地来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他一到酒店里,总是摆出一副无神论者的架势,但是事实上他信仰上帝。处处可以看到上帝在插手。每一朵结出果实的花、每一块卵石和每一粒沙子都证明上帝的存在。苹果树的叶子被露水沾得湿淋淋,好像是晨光中的小蜡烛那样闪闪发亮。他的房子在小城的边缘;他能够看到大片的麦田,眼下是一片青葱,但是不到六个礼拜就会变成金黄色,那时就可以收割了。谁创造了这一切?雅夏会问自己。是太阳吗?如果是太阳,那么太阳就是上帝。雅夏在某一本圣书上看到亚伯拉罕在皈依上帝以前是崇拜太阳的。
不,雅夏绝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父亲是个有学问的人。雅夏在童年就念过《犹太教法典》。他父亲去世以后,有人劝他继续念书,但是他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却去参加了一个跑码头的杂耍班子。他一半是犹太人,另一半是异教徒——既不是犹太人,又不是异教徒。他创立了他自己的宗教。造物主是有的,但是造物主从来不向任何人显灵,也从来不表示什么是容许的,什么是禁止的。那些以造物主的名义说话的人都是骗子。
【品读】《卢布林的魔术师》描述魔术师雅夏从街头艺人成长为名重一时的魔术师,历经荣辱喜悲,直到走投无路方才如梦初醒,以一个忏悔者的姿态重获新生。作品以雅夏跌宕起伏的经历为主线,着力刻画人物徘徊于善与恶、理智与情欲、科学与宗教之间惊心动魄的思想斗争,字字千钧、激情四溢。《卢布林的魔术师》出版于1960年。西方评论家都认为这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兼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甚至推崇它是一部杰作。

第3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第3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背景形势:1942年和1943年,在欧洲、太平洋和非洲各大战场,同盟国军队同法西斯军队英勇战斗,使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转折变化。一、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1、历史背景(1)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2/3陆军,无法发动新的进攻,寄希望于海军;(2)日本企图巩固海上优势,彻底摧毁美国舰队;2、海战经过(1)时间:1942年6月;(2)概况:日本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伏击取得巨大成功;3、美军取胜关键: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作了周密的应战布置;4、海战影响(1)日本海军主力丧失殆尽,是日本海军近一个世纪以来第一次惨败;(2)日本从此失去了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丧失了海上优势;(3)给美国赢得了一个喘息机会,有时间补充和增加太平洋舰队的力量;(4)标志着太平洋战场发生了重大转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入反攻;(5)使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发生转折的战场;二、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历史背景(1)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南方战略要地;(2)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全面进攻;(3)德国集中兵力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以夺取苏联重要粮、油产区;(4)主要目的是包抄莫斯科;2、战役经过(1)1942年7月,德军南北夹击,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2)1942年冬,苏军发动反攻,分割包围德军主力;(3)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3、历史意义(1)改变了苏德战场形势,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苏联由防御转入反攻;(2)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3)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4)推动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转变,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最重要影响)※提示:二战转折点之的以出现在苏德战场,是因为苏德战场是欧洲主战场,抗击着德国绝大部分兵力。(5)导致“轴心国”集团内部出现了深刻的军事政治危机,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三、北非战场形势1、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历史背景:1942年夏天,德意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2)战役概况:1942年1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3)历史意义①沉重地打击了北非的德意法西斯,鼓舞了英国和非洲人民打败法西斯的信心;②阿拉曼战役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2、北非战场的结束: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场胜利结束;四、地中海战场1、西西里岛登陆战(1)背景:北非战事胜利结束,有利于盟军开辟地中海战场;(2)概况: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作战;(3)意义:把战火烧到意大利门口,加速了意大利法西斯的灭亡;2、意大利投降(1)概况:1943年7月,意大利发生七月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签署无条件投降的停战协定;(2)意义:①意大利投降,标志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②从此,欧洲大陆的战争则由德国法西斯单独进行,从而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点拨提示: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项目

基本概况

政治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进一步巩固①1943年开罗会议,协调了中美英对日作战的行动;②1943年德黑兰会议,苏美英协调了对德作战的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

各大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①苏德战场,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②北非战场,德意军队投降,使北非战事胜利结束;③地中海战场,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中国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度过严重困难时期,形势开始好转;⑤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后,美军取得了绝对优势;

第9课世界政治的发展


第9课世界政治的发展

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崩溃(1)崩溃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崩溃原因:①直接原因: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②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③重要原因:西欧、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两极格局;2、冷战后世界形势特点(1)总趋势走向缓和: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世界的多极化趋势(1)近期形势:“一超多强”,世界各种力量的新分化组合;

一超多强

基本形势

一超

美国

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

俄罗斯

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欧盟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日本

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新秩序,谋求政治大国;

中国

综合国力增强,发挥着重要作用;

(2)长远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不可逆转;

项目

基本概况

根源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

形势

旧格局已破,新格局尚未形成,呈现交替过渡;

基本特点

和平过渡

和平方式变革国际格局是最根本特点;

动荡过渡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增加;

竞争过渡

国家、地区间综合国力的竞争;

长期过渡

新的国际格局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

二、冷战后的国际形势1、世界总趋势:冷战的国际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1)主要原因:①苏联解体后,两大军事集团全球对抗基础不存在,世界大战隐患消失;②冷战后,大国争夺中,既有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③冷战后,大国争夺由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2)基本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世界局部形势的紧张与动荡(1)主要原因: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②两极格局已被打破,地区性和国家内部矛盾激化;(2)主要表现:

表现

基本概况

①美国的霸权主义扩张政策

推行原因

唯一超级大国,为谋求最大的利益和安全,企图独霸世界;

战略布署

欧洲、亚太为中心的“两洋战略”;

战略重点

重点在欧洲,其次为亚太地区;

谋取工具

以北约为谋求霸权的工具;

政策核心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

干涉

借口

①“人权高于主权”论;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②“反对恐怖主义”01年入侵阿富汗,03年入侵伊拉克;

典型

事件

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轰炸南联盟;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入侵伊拉克;

主要影响

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和危害,给世界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增加

主要

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地区局部性力量对比失衡;(主要原因)②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矛盾在冷战后激化;

典型

事例

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车臣危机;

3、世界主流趋势的和平与发展(1)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

项目

基本概况

主要进展

主要原因

①90年代,国际局势得到全面缓和;②美国为追求军事优势限制他国而强力推动;③世界出现综合国力竞争开始取代军事竞争的趋势;

军控关键

防止核扩散;

主要

成就

1996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中、英、美、法、俄等先后签署该条约,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高潮;

停滞

倒退

①美国

破坏

①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②美国大量增加军费,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③97年宣布将其核战略的重点由进行核战争转为阻止核战争,实质是要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②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核试验,给南亚和世界和平稳定带来威胁;

(2)地区矛盾的缓和: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项目

基本概况

朝鲜分裂

①1945年,美国、苏联以38N为界进驻朝鲜南北;②1948年,朝鲜南北分别建国,分裂局面形成;

缓和进程

原因

①朝鲜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②朝鲜人民对本民族浓厚的认同感和亲和力;③冷战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朝、韩双方逐渐开始对话,经济往来增多;

朝韩首脑平壤会晤

时间

2000年6月;

发展《南北共同宣言》,承诺为实现统一和合作交流而努力;

意义

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制约因素

内部因素

①南北双方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②南北双方在政治上的分歧:统一步骤方法及统一后国家机构的设置;③南北双方经济实力的悬殊;④南北双方有成效的沟通不足;

外因

主要大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