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4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

高中生物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0

2014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4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徽二轮实验专题4
第二部分实验的基本内容的巩固练习
五、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实验试剂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生长素和人的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若只画一次滤液细线,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C.使用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后,不滴加清水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植物的生长素不是蛋白质。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每画一次滤液细线,滤纸条上都有相应的色素带,若两次画的滤液细线不完全重叠,那么就会出现色素带重叠。
C
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B.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要先将A液B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品试管中
C.脂肪的鉴定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D.斐林试剂与蔗糖溶液水浴煮沸5分钟将出现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摇匀后,才可使用。脂肪的鉴定时的橘黄色的脂肪滴用放大镜也可观察到。蔗糖是非还原糖。
B
3、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增加,据此可做出的正确判断是,在此期间
A、种内斗争强,种间斗争减弱B、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C、种内斗争减弱,种间斗争增强 D、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减弱
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种内斗争缓和,出生率比原来增大,死亡率比原来减小,但是出生率的绝对值不一定比死亡率的绝对值大,也可能比它小。
D
4、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B.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
C.样方数量越大,调查结果误差越小,越接近真实值
D.生态瓶必须充分考虑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矿质元素和水
样方大不一定误差小,还要看取的样方是否有代表性。
C
5、下面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不须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核呈绿色说明DNA全部分布于细胞核。
C.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常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D.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第一步解离时,细胞就已被杀死。
A
6、科学家利用微电极插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研究兴奋的传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奋产生后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B.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沿树突传到其它细胞
C.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测得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
D.当刺激神经纤维膜上某一点时,此处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
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由于膜外钠离子内流,膜内的电位高于膜外。
B
7、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B.利用离心法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其侵染的细菌
C.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
D.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是分子水平的,在电子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
D
8、假定在一个能维持稳定性的密闭的生态瓶中,有一条鱼,一株水草和一只田螺,如果把鱼拿走,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A、光合作用加强B、水的酸性增强C、植物会死掉D、水中的氧气浓度增加
鱼是该生态瓶的重要消费者,它进行有氧呼吸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D
9、下列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C.萨顿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D.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菌里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萨顿是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孟德尔的实验,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该观点的提出并没有做实验。
C
10.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二部分
C.探究Ca2+的主动吸收,使细胞外Ca2+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液
D.研究植物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使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
对照是为了说明变量的作用结果的,设对照时一定针对变量。
B
11.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
①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
②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
③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就可使视野清晰
B.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N
C.实验③依据的原理之一是“致癌物质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被激活”
D.实验③的目的可能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但还需设计对照组
换用高倍镜观察时,调节细准焦螺旋才可使物象清晰;后期染色体才加倍。
D
12.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揭示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15N标记核苷酸揭示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
13.以下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H218O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H2O、CO2、(CH2O)、O2等物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
B.用3H标记的尿苷提供给植物,一段时间后,只有分生区可检测到放射性
C.用15N标记某精原细胞的全部DNA,放入含14N的培养液中让其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精细胞中有50%是有放射性的
D.用32P和35S共同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
14下列关于实验原理和技术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甲基绿试剂和吡罗红试剂染色,细胞核被染成红色,细胞质被染成绿色
B.成熟柿子含有大量的还原糖,是做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
C.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使重铬酸钾溶液变绿再变黄
D.在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色素带位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第三条
柿子果肉颜色是红色,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D
15.下列有关科学研究的方法或技术,正确的是 ()
①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荧光色素标记法
②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③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纸层析法
④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同位素示踪法
⑤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假说—演绎法
⑥调查蚜虫的密度:标志重捕法
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样方法
⑧亲子鉴定:DNA分子杂交技术
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④⑦⑧C.①②④⑤⑧D.②③④⑥⑦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是纸层析法。蚜虫很小,无法标记,应该用样方法。
C
二、非选择题
1.生物呼吸作用的底物(有机物)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会导致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比发生差异,这可用呼吸商表示:呼吸商(Q)=,为了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商,现准备了3只玻璃瓶、瓶塞、带刻度的玻璃管、发芽的蚕豆种子、10%的NaOH溶液、NaHCO3、清水等。1、2、3号玻璃瓶的实验装置图1--2所示。
(1)由于发芽蚕豆种子(已消毒)的呼吸作用,1号玻璃瓶内的气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墨滴向左移动,显然瓶内气体减少了,减少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号玻璃瓶内的气体变化还不足以求出发芽蚕豆的呼吸商,由此还要利用2号玻璃瓶来测定发芽蚕豆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某一种气体的变化。请根据1号图及题干中的器材与试剂,说出2号图装置与1号图的不同之处_______,以此可以测出________量。
(3)若1号装置测出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X,2号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Y,则呼吸商计算式为:__________如果呼吸商小于1时,说明____________。
(4)为了纠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须设3号装置,应对3号装置作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3号装置的墨滴在实验后向右移动量为Z,则氧气实际消耗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发芽的种子已带一定量的小叶,要了解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还利用上述装置1,则需要注意:
1)实验的变量因素是__________;实验试剂选用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十分合适的某光照强度条件下,实验进行一定时间,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A,则该墨滴一定向_______________移动。
3)如要知道较高光照强度下真正的光合作用气体变化量,还需进一步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光合作用的变化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时,呼吸商是1;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时,呼吸商都小于1,这是因为两种物质的氢碳的百分比大。
实验误差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前者是装置本身造成的,如本题的装置可能漏气,后者是实验操作造成的,如本题实验室温度变化可能造成误差。装置3就是为了纠正误差的。
装置1测量的是氧气的量,装置2不可能测出二氧化碳的量,只能测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数和。
(1)氧气(2)试管中的液体应用同体积的清水种子吸收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量的差值(3)(X-Y)/X呼吸底物中含脂肪(4)用死种子,试管中放等量的清水X+Z
(5)1)光照强度Na2CO32)Na2CO3既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气体,又可以保持瓶中二氧化碳气体量不变,便于实验分析指标的单一。2)右3)遮光一定时间,记录墨滴移动刻度A—遮光情况下测得的数据
测量呼吸作用时一定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
2、(08山东卷)番茄(2n=24)的正常植株(A)对矮生植株(a)为显性,红果(B)对黄果(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基因型AaBB与aaBb的番茄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植株自交产生的矮生黄果植株比例最高,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2)在AA×aa杂交中,若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下杂交后代的株高表现型可能是____________。
(3)假设两种纯合突变体X和Y都是由控制株高的A基因突变产生的,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X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碱基由C变为U,Y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与正常植株相比,_______突变体的株高变化可能更大,试从蛋白质水平分析原因:___________。
(4)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某基因在植物体内过量表达,也可以抑制某基因表达。假设A基因通过控制赤霉素的合成来控制番茄的株高,请完成如下实验设计,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①实验设计:(借助转基因技术,但不要求转基因的具体步骤)
a.分别测定正常与矮生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支持上述假设的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假设成立,据此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中实验其实是探究实验,步骤a是对照,b和c步骤一个抑制基因的表达,一个是使基因过量表达。
(1)4aaBb矮生红果:矮生黄果=3:1(2)13或11 正常或矮生(3)Y
Y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比X突变体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后都改变)。
(4)①答案一:b.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c.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b.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该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3.(2007江苏)真核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其反应式为:2分子丙酮酸+6分子水---6分子二氧化碳+20[H],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方法:
步骤一:取新鲜肝脏用某试剂处理,分散成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用含14C标记的C6H1206及完全营养液培养肝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三: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步骤四: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人两支试管内.
现象:1,2两支试管变浑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中.
乙:方法:
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方法步骤一中的处理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甲实验方法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给你如下试剂: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清水,吸管若干,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继续乙的实验,探究丙酮酸水解发生的场所.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有没有说明问题,关键实验设计时是否遵守基本原则,在这个前提下,才分析实验操作是否有问题。
本题甲方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考虑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线粒体膜。
.(1)胰蛋白酶
(2)①没有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②取材没有遵循等量的原则及可重复性原则
③鉴定产物CO2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该实验不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最终得出错误结论(答两点即可)
(3)步骤三: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向A、B两支试管内均加入等量的丙酮酸和完全营养液的混合液
步骤四: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两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A试管出现混浊,B试管无现象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②现象:A试管无现象,B试管出现混浊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③现象:A,B两支试管都出现混浊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4.(05北京理综)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毒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
1--3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接种,获得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选择培养基时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化学药品,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本题中反复多次是为了获得纯的菌种。

(1)目的菌选择;(2)化合物A异养需氧型;(3)减少增加;(4)划线;
(5)定期取样细菌数目的对数;(6)灭菌。
5.(2007北京理综)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辘方案如下:
(l)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人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病毒再次人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病毒灭活时要确保抗原决定簇不被破坏,这样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实验设计时要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l)活细胞抗原决定簇
(2)①抗体同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接种病毒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不同浓度
③低高
6、(2007重庆理综)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22.123.325.837.640.547.454.768.945.328.6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听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

实验目的是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不是是否含还原糖。原因从题目信息很容易确认是酶。
备选材料中有些可能用不到,这和一般题目给定的使用材料不同。

(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2)不含淀粉酶
(3)实验原理:
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第二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等量斐林试剂
第四步: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
实验结果:A管砖红色,B管蓝色
(4)、唾液淀粉酶
代谢变化是:氧化分解为CO2、H2O及释放能量;合成糖元(肝糖元、肌糖元);转变成非糖物质(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7.(2008四川延考)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受水温影响很显著。下表是某种鱼的受精卵在在不同水温中孵化的实验结果:
水温(℃)1418222630343842
平均孵化时间(d)—14.06.53.92.81.51.5-
平均孵化率(%)0557092845660
请据表回答:
(1)鱼受精卵孵化率在50%以上时,其平均孵化时间与水温的关系是,鱼受精卵开始孵化的最低温度所在的区间为。在18~38温度范围内,平均孵化率与水温的关系是 。
(2)若将14℃和42℃两组鱼受精卵所处的水温分别逐步调节到26℃,14℃组的能孵化出鱼苗,而42℃组的不能孵化出鱼苗,由此说明该种鱼的受精卵对温度的耐受性特点是 。
Ⅱ。下面是一个探究激素甲是否能引起已阉割成年雄性小鼠求偶行为的实验及结果预测。请回答:
(1)选取一批已阉割的无求偶行为的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注射 溶液作为实验组;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预测实验结果:若 ,则表明该激素能引起阉割小鼠求偶行为。若 ,则表明该激素不能引起阉割小鼠求偶行为。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甲,有无求偶行为是因变量。

Ⅰ.(1)随着水温的升高平均孵化时间减少
14℃<T<18℃(或14℃<T≤18℃)
在18~26℃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升高,在26~38℃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下降
(2)鱼受精卵对较高温度的耐受性低,对低温的耐受性高
Ⅱ.(1)激素甲注射
2)A组表现求偶行为,B组不表现求偶行为
A、B组均不表现求偶行为

相关知识

高三生物实验复习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三生物实验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徽二轮实验专题13
第五部分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修订的巩固练习
五、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
1、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似的一组是:()
①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利用大肠杆菌产生人类胰岛素 ③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⑤鉴定乳制品或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
 A.①④B.②④C.④⑤D.②③
①、④都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2、科学家在研究蚕豆很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5N-TdR),用32P标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2P-UdR),把两种核苷酸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给成曲线如图4---7。已知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为20h。下列对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点时,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B、d点时,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
C、ce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D、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
d点时,DNA复制速度最快,DNA的复制到e点结束,e点时的DNA含量才达到最大值。b点时,对32P-UdR的利用率最高,说明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ce阶段,正是DNA复制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为20h,其中间期的时间为15h左右,则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

3、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玉米提供14CO2,14C在玉米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4→14C3→14C6H12O6
B在含葡萄糖(C6H12O6)和乳糖(14C12H22O11)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含14C的细菌细胞
C、给水稻叶片提供C18O2,水稻根细胞不可能产生含18O的乳酸
D、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一般不含18O,尿中的水一般是H218O
小白鼠吸入18O2后,18O2首先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但尿中的水主要来自饮水和食物中的水,故并非一般是H218O,并且此时生成的H218O也可以参与以后的有氧呼吸过程,生成C18O2。

4、利用同位素作为示踪元素,标记特定的化合物以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的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下列各项所选择使用的同位素及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
同位素应用
A35S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15N标记DNA分子,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
C14C标记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18O分别标记CO2和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S不是DNA特有的元素,故不能用来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5、用3H标记的胸苷和3H标记的尿苷(它们是合成核酸的原料),分别处理活的洋葱根尖,开始一段时间后检测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A.两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B.前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只有局部区域细胞检测到放射性
C.前者部分细胞检测到放射性,后者所有的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D.两者所有细胞都不能检测到放射性
胸苷是DNA的组成成分,只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中才存在DNA的复制,可检测到其放射性,而洋葱根尖只有分生区部分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尿苷是RNA的组成成分,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合成RNA,因此在所有的细胞都能检测到其放射性。

6、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此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察必修二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及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必修三中植物激素部分,中难题。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拟南芥,出现类P基因突变体的性状,可推测出要么是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A),要么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之有关(B),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C)。而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故特定的因素不可能诱发特定的基因突变,故D选项错误。

7、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某同学试图探究细胞有丝分裂分裂期是否存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他最好用的标记元素及方法是:()
A.以含15N的无机盐培养洋葱根尖,并检验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
B.以含15N的腺嘌呤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组织,并检验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
C.以含15N的无机盐溶液代替清水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并检测
D.以含15N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组织,检验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
蛋白质的合成需要RNA参与,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特有的原料,因此用含15N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组织,检验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可以探究细胞有丝分裂分裂期是否存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8、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则获得侵染噬菌体的方法是:()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细胞,经离心存在于离心管的沉淀物中,故标记的应为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只能为32P,而由于噬菌体不能独立生活,要对其进行标记必须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9、用完全培养液在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试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如图4---8所示。
该实验的结果中不正确的是:()
A.番茄吸收硅的速度<吸收水的速度<吸收镁的速度
B.水稻吸收硅的速度<吸收水的速度<吸收镁的速度
C.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由于纵坐标为培养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试验前之比,故水稻吸收硅的速度﹥吸收水的速度﹥吸收镁的速度。

10、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都没有突变和重组。
C
11、1921年,班廷将实验狗甲的胰腺摘除,不久出现糖尿病症状;将实验狗乙的胰腺导管结扎,几天后胰腺萎缩,但血糖含量正常。将萎缩的胰腺提取液给甲注射,不久血糖含量下降。这个实验促成了胰岛素的成功提取,而以往的科学家直接从胰腺中提取却总不成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出现糖尿病的症状说明胰腺中含有促进血糖降低的物质
B.实验证明胰岛素的运输不是通过胰导管到达相应的组织细胞
C.以往的提取实验不成功是由于胰液中含有蛋白酶分解了胰岛素
D.实验证明激素的调节作用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胰岛B细胞分泌,通过血液运输。以往的提取实验不成功是由于正常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蛋白酶分解了胰岛素,该实验不能说明激素的调节作用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
D
12、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适量NaHCO3稀溶液,将杨树叶片迅速封入其中,装置如图4---9所示,摇动容器,使容器内空气中的CO2和溶液的CO2达到动态平衡,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溶液的pH变化速度趋于变慢
B.光照几分钟后,容器内溶液的pH将减小
C.如果将装置置于暗室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将减小
D.该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光照几分钟后,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了CO2,溶液的pH将增大。

13、为了研究高等动物内分泌腺的功能,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将体重恰好相等的三只雄性小狗分别编号为A、B、C。A狗不作任何处理,该狗发育正常。而对B、C两只狗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四个月后,A狗发育成熟了。对三只狗进行血液分析,得到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狗雄性激素
(微克/100克血)甲状腺素
(微克/100克血)生长激素
(微克/100克血)
A436
B3.50.15.8
C0.80.90.1
从表中的数据可推知,下列不正确的是:()
A.A狗用作空白对照
B.B狗被切除了甲状腺
C.C狗被切除了垂体
D.经较长时间后,C狗血液中的雄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会增加
从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C狗被切除了垂体,而雄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都受到垂体的调控,故C狗血液中的雄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不会增加。

14、右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传导兴奋
由C中突触结构可分析出E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由于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兴奋,故只有C正确。

15、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研究遗传病的发病率必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而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必须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

二、非选择题
1、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他们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了某种细菌(记作R)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们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个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R细菌与其周围细菌之间的关系,叫做。
(2)R细菌周围的其他细菌不能生长繁殖的原因最可能是。
(3)为验证(2)种的原因而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参照上述题目中给出的有关材料,补充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果: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4)该实验设计是否科学?理由是。
(1)竞争(2)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3)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营养成分配制甲、乙两个培养基;第二步:向甲培养基上添加R细菌培养液,向乙培养液添加蒸馏水作为对照;第三步:在这两种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的其他细菌;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繁殖。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4)实验设计不科学,因为实验设计中没有有效排除“R细菌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使得其他细菌不能正常生长”这一无关变量的干扰。

2、(2002年全国理综卷)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1)实验一: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2)实验二: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实验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本题型属于探究实验类,题目提供的三种假想实验设计思路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成分,考生逐一对上述实验思路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分析和阐明实验设计不能取得预期结果的原因,而且要关注实验设计思路中隐含的合理成分,从而为提出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思路创造条件。因此说,该题的编制比先前同类型题目有较大的突破。
(1)不能,因为蒸馏水和镁盐溶液均缺乏植物必需矿质元素而使两组植物生长均不正常;(2)不能,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3)不能,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4)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对照组盛有含植物必需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盛有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设计思路时,由于是培养液,必须通气。

3、(2005广东高考).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其果皮中存在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能够氧化果皮中的一些无色物质,形成褐色物质。这是引起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原因之一。褐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荔枝的保鲜效果。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常作为荔枝保鲜效果的指标。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褐变的前提下,利用上述现象,以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为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指标,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旨在探究温度对荔枝果皮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请补充下列实验设计中空缺的内容:
①设计温度梯度:5℃、lO℃、15℃、20℃、25℃、30℃
②确定测量指标: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
③选择同一品种、和成熟度一致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将其分成__________组,每组数量,装入保鲜袋并作好标签后,分别放入相应温度的恒温箱中。
④经过5天后,取出荔枝果实.测定并记录褐变面积。
(2)请据右图分析实验结果:

(3)请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指出对荔枝具有较好保鲜效果所需的温度范围。
(4)削皮后的苹果和马铃薯容易发生褐变,请据此分析要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果实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5)在完全无氧条件下,多酚氧化酶将无法催化上述的褐变反应过程。如果在此条件下,荔枝果皮不会发生褐变,可否在此条件下贮藏荔枝?为什么?

(6)除上述温度、氧和机械损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果蔬保鲜效果,请提出两种相应的保鲜措施。
.(1)③大小,相等,
(2)在5~30℃范围内,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明果皮内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3)5~15℃。
(4)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不可以。因为在完全无氧条件下,果实的有氧呼吸停止,但无氧呼吸明显加强,造成酒精的大量积累,从而对细胞造成毒害,引起果实腐烂。
(6)①控制水分如采用薄膜包装或表面喷涂果蜡等;
②防止微生物感染如采后对果蔬进行杀菌处理。

4、(2007皖北联考)某同学由“高温能影响酶的活性”联想到“高温如何影响甲状腺激素的活性?”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的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或不妥之处,请改正之并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步骤:
(1)取三只相同的洁净玻璃缸编号为A、B、C,分别装上等量的蒸馏水、河水、自来水
(2)取发育状况不同的15只蝌蚪,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A、B、C玻璃缸中,三只玻璃缸放在相
同的适宜外界条件下培养。
(3)每天同时向A、B、C三只缸中分别投入普通饲料、甲状腺激素制剂拌匀的饲料、用沸水处理1
小时的甲状腺激素制挤拌匀的饲料
(4)过一段时间后比较蝌蚪的发育状况
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一)对错误或不妥之处的改正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二)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1)现象:
结论:
(2)现象:
结论:
(3)现象:
结论:

(一)步骤(1)蒸溜水、自来水、河水均改为河水
(2)“发育状况不同”改为“发育状况相同”
(3)投入后加“等量的”三字。
(二)(1)现象:若B缸内蝌蚪发育最快,而A、C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
结论:说明高温使甲状腺激素制剂失去活性。
(2)现象:若B缸内蝌蚪发育最快,C缸次之A缸最慢。
结论:说明高温使甲状腺激素制剂活性降低。
(3)现象:若B、C缸发育状况相同,而A缸较慢。
结论:说明高温未影响甲状腺激素制剂的活性。

5、(2008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沙漠飞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孤独生活的,一种是结群生活的。前者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后者在大白天结成蝗群,数量可达几十亿只,在其迁徙途中,可以吃掉数以吨计的植被(食源植物)。
(1)研究中发现,10株紧密在一起的植物可能会触发蝗虫的合群性,但10株分散的植物却不能。这表明蝗虫合群性行为的触发与食源植物种群的特征有关。
(2)科学家对蝗虫的孤立性与合群性行为,从视觉、嗅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请你对下面有关的探究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并作出简要分析。
实验材料:蝗虫若干只,体积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瓶(有氧气)、开口黑色玻璃瓶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择两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孤立性雌性蝗虫,编号1、2;另选两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孤立性雄性蝗虫编号3、4。
第二步:分别用视觉、嗅觉两种刺激进行实验,将编号1的蝗虫置于密闭透明玻璃器中,容器外放置编号3蝗虫,记作A组;将,记作B组。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蝗虫A、B的反应。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A与B均表现明显的合群性行为,证明视觉、嗅觉两种刺激都是有效的合群性触发因素;


④B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A不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证明嗅觉是较视觉刺激更为有效的合群性触发因素。
问题探讨:
a.假设实验结果是上述④,那么蝗虫的这种合群性行为的调节方式是。
b.上述试验方案能否达到试验目的?请简述理由。
(l)种群密度
(2)第二步:孤立性蝗虫2置于开放的黑色玻璃容器中,容器外放置孤立性蝗虫4(使蝗虫不能相互看到)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②A与B均不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证明视觉、嗅觉两种刺激都不是有效的合群性触发因素。
③A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B不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证明视觉是较嗅觉刺激更为有效的合群性触发因素。
问题探讨:
a.神经——体液调节(答“神经——体液调节”)
b.不能。缺乏雄性实验组;缺乏重复实验;每组实验用的蝗虫个体数较少(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6、(2008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为探索影响生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诸多相关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3个实验。
(1)实验一: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甲,每间隔3d对其甲状腺进行一次等量切除,并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进行不间断地检测,结果如右图所示。
①图4---12中曲线b表示激素。
②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在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甲状腺的体积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呈。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给人启示:对于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2)实验二: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乙,每间隔3d给其注射一次等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进行不间断地检测。结果表明,每注射一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成年雄鼠乙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总是先升后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生理原因:
①当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浓度升高时,就会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
②当停止向成年雄鼠乙的体内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时,其体内过高的甲状腺激素就会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从而使该激素的含量下降。
(3)实验三:为了验证“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某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方案。即:取生长状况一致的雌(丙)、雄(丁)两鼠,对丙鼠喂以含有鼠必需的各种元素和ATP的完全营养液,丁鼠喂以不含碘离子但含其他相同营养元素和ATP的不完全营养液,将两鼠置于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并对两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进行检测。
该方案是否科学?。如果你认为不科学,请写出你的改进意见。

(4)若要探究高温对甲状腺激素活性的影响:
①可选用的实验动物是的蝌蚪若干只。
A.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B.同龄但发育状态不尽相同
C.不同龄但都正常发育D.不同龄且发育状态也不相同
②对实验中提供的甲状腺激素的处理方式是:未处理和经处理。
③假设实验条件完全满足,实验分为三组,则三组相同的条件是都提供了
;不同的条件是实验组中另加入了
,实验对照组中另加入了
,空白对照组不另加入其他物质成分。
④该实验利用了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1)①甲状腺(2分)
②正相关(2分)
(2)①促甲状腺激素(2分)
②抑制(2分)
(3)不科学(2分)应将对照组的雌鼠(丙)改为生长状况与丁一致的雄鼠(2分)
(4)①A(2分)
②高温(2分)
③等量的蝌蚪,新鲜的水草,实验动物的饲料、清水等(2分)适量的经过适当处理的甲状腺激素(2分)等量的未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2分)
④促进动物的个体发育(2分)

高三生物教案:《冲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生物教案:《冲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冲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生命活动调节(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 调节

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

调节 调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的基本形式: 的调节和 的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概念:植物体受到 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种类:胚芽鞘、幼苗的 性,根的 性,茎的背 性,向水、向肥性。

3、意义: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 的具体表现。

难点突破:

①向性、反射、应激性、适应性的比较

概念 刺激类型 适用生物 举例 相互关系

向性 植物受到 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 运动 单一方向;

来自外界 植物 向性 反射

应激性

适应性

反射 动物通过 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 无 性;

来自内、外 有 的动物 昆虫的趋光性(非条件)

应激性 生物体对 、 刺激作出的反应 无方向性;

来自内、外

草履虫的避盐运动;含羞草、合欢遇刺激合拢小叶

适应性

生物与 表现相 的现象 不一定有刺激 所有生物

②几种向性的比较

图示 刺激 原因 意义

向光性

单测光

单测光:

单向 单侧光使 在背光侧分布 (多得正好)、 侧分布少(少得不足),于是背光侧 、向光侧长得慢 使植物的 、 处于最适于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吸收 进行光合作用

向地性

重力

重力:

单向 重力使 侧 分布多,生长被 ;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 有利于植株的 和从土壤中吸收 和

背地性

重力

重力:

单向

重力使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

促进了生长;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作用弱(不叫抑制) 有利于植株占有 和吸收

二、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 实验方法 观察结果 结论

达尔文

(不用琼脂)

①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 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 ;这种物质在 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都是推想)

②用单侧光照射 的胚芽鞘 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③用单侧光照射用 的胚芽鞘 胚芽鞘 生长

④用单侧光照射用 ,

的胚芽鞘 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温特

(用琼脂)

①实验组:把切下的胚芽鞘 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 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胚芽鞘向

生长 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 ;这种物质从 运输到 ,并且能够促使 某些部分的生长(达尔文的推想被证实)

②(空白)对照组:把

,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郭葛

①你认为应该从胚芽鞘尖端还是从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中分离生长素?

②借鉴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实验,提出你分离生长素的方法(提示:生长素能溶于水)

③如何验证提取液中确实含有生长素?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不是氨基酸)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产生:主要: 、叶原基、嫩叶、 中的种子 少量:成熟叶片、根尖

大多集中在生长 的部位: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

(2)分布 幼嫩的种子

少数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

①极性运输: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如在胚芽鞘实验中、在顶端优势中。

(3)运输 ②横向运输:如在向光性实验中,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在向地性、背地性现象中,从远地侧运输到近地侧

③方式: (低浓度到高浓度、消耗ATP)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 部位运输到 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 作用的 ,叫做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何不同?)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难点突破:

1、两重性:过低浓度促进生长的能力弱、低浓度(指适宜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过高浓度引起死亡,即,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因此,生长素究竟发挥哪一种作用,取决于植物的不同种类、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同一种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和生长素的具体浓度。

2、最适浓度和敏感性比较(根据书本P81图)

最适浓度:根芽>茎

解释:根为什么具有向地性?茎为什么具有背地性?

3、顶端优势:生长素两重性的体现

(1)概念:植物的 、而 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 运输,大量积累在 ,使 过多,生长受到

(3)解除:摘掉顶芽,使 ,侧芽受到的抑制作用就会 ,不久,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了。

(4)应用:解除顶端优势的如:棉花摘心、果树整枝、绿篱修剪;

保留顶端优势的如:树木成材、向日葵的高产

四、生长素的应用

1、生长素的应用:如保留或解除顶端优势

2、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自然条件下,雌蕊受粉,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着的种子能合

成 ,刺激 发育成果皮,产生有籽果实

子房 果实 人工条件下,雌蕊没有受粉,在其 溶液也能刺激 ,产生无籽果实(该无籽性状 (能否)遗传,为什么? )

(3)防止落花落果 (4)除草: 可杀死麦田中的 子叶植物的杂草

五、其他植物激素

1、五大植物激素的比较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作用 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促进茎的 ;解除 促进细胞 和组织

作用特点 生长促进剂 生长抑制剂

同时存在于同一株植物体内;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 、 的

2、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地刺激 组织的形成

3、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浓度比高时,有利于 的形成;

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浓度比低时,有利于 的形成

六、[实验十]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实验原理]1、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到 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向性运动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3、在单侧光的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在重力的影响下,植物的根表现出向重力性运动。

[方法步骤]向光性方法步骤:

(1)用剪刀在 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 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 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 的纸盒,另一组用 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 。(为什么要夜以继日地照? )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但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为什么?

向重力性的方法步骤:

(1)取四粒同样大小、已萌发并长出 的玉米粒,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部分朝向培养皿中央。各萌发的玉米粒分别位于罗盘的东、西、南、北位置。

(2)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粒上,然后再盖上 棉花,直到填满整个培养皿。注意不要将棉花塞紧,以免影响根的生长。

(3)盖上培养皿盖,边缘用胶布封口;竖起培养皿,用橡皮泥固定住。将竖立的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培养,注意培养皿中的玉米粒的位置必须保持不变,使最上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下,最下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上,左右两个玉米粒的胚根处于水平位置。

例题:

1、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位的呼吸强度可以不同,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幼叶的比老叶的高 B、萌发种子胚的比胚乳的高

C、枝条尖端的比基部的高 D、老根部分的比根尖的高

2、将酵母菌放含有培养液的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一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 B、1/3 C、1/2 D、1

3、用刚从蟾蜍后肢取下的两块腓肠肌(A和B)进行实验,A在有氧条件下(置于空气中),B在无氧条件下(置于氮气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同时给予连续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先发生疲劳的肌肉是 。

(2)当A和B都疲劳后,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给予电刺激,哪块肌肉能恢复收缩能力?

(3)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4、下图表示野外松树(阳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其中的纵坐标表示松树整体表现出的吸收CO2和释放O2量的状况。请分析回答:

(1)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

(2)当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

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2的量。如果白天光照较长时

期为a,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如将该曲线改绘为人参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b点位置应如何移动?为什么?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与环境专题导学复习》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三生物教案:《生物与环境专题导学复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与环境专题导学复习

【考纲解读】

1、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Ⅱ

【构建网络】

1、汇出种群增长曲线及增长率的曲线图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第二营养级的流动情况

3、构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物理模型(概念图)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图解

【热点定向】

热点一、种群数量变化

例1、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

⑴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

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 年后开始的。?

⑷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 型。?

⑸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 ,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 点上。

变式训练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热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例2、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 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⑵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 ;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

⑶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 (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 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⑷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 途径产生CO2。

变式训练2、右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热点三、实验: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课外小组同学发现生长在向光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称为阳生叶),而生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称为阴生叶)。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可进行无性繁殖);于是同学们提出如下三种假设: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请分析后回答:?

⑴你打算探究的假设是 。(从a、b、c项中选择)

⑵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⑶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实验结果为

变式训练1、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 m、500 m和1 000 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的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 m和1 000 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 m处。?

⑵实验对照:生长于 处的野菊。?

⑶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⑷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2、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⑴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

关键要做到 。

⑵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

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 (答两点)

⑶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3、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⑴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⑵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

⑶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⑷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

高三生物教案:《酶和ATP专题导学复习》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酶和ATP专题导学复习》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酶和ATP专题导学复习

【考纲要求】

1.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Ⅱ

2. 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Ⅱ

【课前回顾区】

1.请从酶的本质、作用、机理、特性,ATP的结构、转化、再生途径、意义等方面尝试构建知识网络。

2.以下几种对酶的理解是否正确?

①只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 )

②酶可以自身合成,也可以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 )

③酶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均可发挥作用 ( )

④酶只起催化作用 ( )

⑤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点 ( )

3.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酶、激素、载体、抗体与蛋白质的关系。

4. 请正确说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O”内符号所对应的含义

5.写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式,并说明两者之间的转化是否属于可逆反应。

【课堂探究区】

探究一: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

【典型例题1】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的影响,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 =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A、pH=a 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 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对位练习一】右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某酶促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则处理条件不可能是 ( )

A.温度不同 B.酶制剂的量不同

C.反应底物的量不同 D.pH不同

探究二:酶特性的实验探究

【典型例题2 】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

(一)实验原理:

A.___ __

B.

(二)材料用具: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唾液稀释液、碘液等。

(三)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将1号、2号、3号试管分别同时放入37℃、沸水、冰块中保温5min;

③ ;

④ 。

请回答下面问题:

(1)在上面的空白处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并补全实验步骤。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 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 _

(至少写出二点)。

(3)步骤②与步骤③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______ ______ _

(4)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 号试管起对照实验的作用;该实验一般不用斐林试剂检测,因为斐林试剂的检测需要 ,这将干扰实验的 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对位练习二】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 )

①实验步骤不正确 ②温度设置不合理 ③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②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探究三:ATP与能量的关系及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典型例题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动物细胞内ATP生成量与氧气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是( )

【对位练习三】反应式“ADP+Pi+能量 ATP”是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发生的反应,下列与反应式中“能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B.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叶绿体中H2O的分解或CO2固定

D.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人体对所有营养成分的吸收

谈谈你的收获:

说说你的疑问:

【课后检测】

1.(2011新课标.2) 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 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3.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 有ATP的分解,但不能合成ATP的部位只有叶绿体基质

B.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CO2的固定、蛋白质的合成等生化反应中,一定是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蛋白质的合成

C.在mRNA、ATP合成酶和RNA聚合酶等物质中,不能通过核孔的是ATP合成酶

D.在细胞的吸能反应、放能反应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中,能使ADPATP的比值增大的是放能反应

4.下图表示人体肝细胞内的某种生化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都是反应的底物  B.丙、丁的分子量之和小于乙

C.该反应过程一定发生于细胞外 D.甲、乙、丙可能都不是蛋白质

5. 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与ATP、酶有密切关系。下面甲图表示了细胞某些代谢过程与ATP的关系;乙图表示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若生物体为蓝藻,细胞消耗ADP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而在玉米体内,叶肉细胞通过生理过程①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太阳能转变为骨骼肌收缩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经过甲图中________(填数字)过程。

(3)乙图中,若表示过氧化氢酶作用于一定量的H2O2(温度和pH等条件都保持最适宜),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在d min后曲线变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4)过氧化氢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__。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但与过氧化氢酶相比,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________d min。

专题5 酶和ATP

【典型例题1】 C 【对位练习一】 C

【典型例题2】(1)实验原理:

A: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显色;

B: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量,滴加碘液根据是否有蓝色出现及蓝色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实验步骤:

③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唾液,摇匀后放置在各自的温度下保温5mi

④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酶的活性 淀粉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酶溶液的浓度和体积、PH、反应时间、实验操作顺序等

(3)不能。 因为调换顺序后,2号与3 号试管中的淀粉也会被水解

(4)1号试管 水浴加热 自变量

【对位练习二】 D

【典型例题3】 B

【对位练习三】B

【课后检测】

1-4 BCDD

5.(1)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2)①②③④

(3)底物已完全被消耗尽 如图虚线所示

(4)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大于(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