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生物教案:《重难点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15

高三生物教案:《重难点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重难点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重难点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与健康

[实验一] 几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重点与难点】

各种营养物质的功能、缺乏后的症状以及合理营养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几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是选修本中的为数不多的实验之一,实验方法与原理,特别是定量的测定与计算方法,必须重点掌握。

【延伸与拓展】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由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和保持体温恒定的能量来源,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这些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食物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大多数是较为复杂的有机物,必须以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被人利用。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六大类,即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第七营养素为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素的作用、缺乏症、来源等可归纳如下:

营养物质 主要功能 缺乏症 来源

蛋白质 构成组织、满足生长发育、更新与修复组织的重要原料,催化化学反应(酶)、调节生理功能(某些激素)、提供能量。 幼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过轻

成年:易疲倦,体重下降,肌肉萎缩,浮肿,抵抗力下降 鱼、肉、蛋、奶、豆制品等

脂类 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提供与贮存能量 动物油

植物油

糖类 提供能量,构成细胞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 谷类

水 各种生理活动离不开水 饮料、食物

无机盐 钙磷 构成骨胳、牙齿的重要成分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动物骨、虾皮

锌 多种酶的组分 动物肝脏

碘 甲状腺激素的组分 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成年易患甲肿病 海藻

维生素 A 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 夜盲症、上呼吸道感染 肝、蛋、乳制品、胡萝卜等

B1 维持正常代谢与神经系统正常机能 神经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谷粒的麸皮

C 参与细胞间质的形成、促进细胞的机能 毛细血管脆性大,易破裂、易患坏血病 各种新鲜蔬果

D 促进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骨发育不良、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肝脏

应该指出,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但是营养过剩,对健康也是有害的。例如,获取能量过多,体内脂肪就容易堆积,造成肥胖。并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是:维生素C是强还原性物质,能将碘还原成碘离子。即:

C6H8O6+I2→C6H6O6+2H++2I-。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果蔬提取液还原碘的量与提取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成正比。

实验步骤:

样品制备→调PH→滴定→计算

【例题精讲】

某校课外活动小组对XX牌的桔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测定。下面是测定实验设计。(请填写相关空格)

1、实验用品及试剂:

(1)仪器用品(略)

(2)试剂:指示剂 、浓度为7.5×10-mol/L标准碘液、蒸馏水标准Vc液等。

2、实验过程:

(1)清洁仪器。

(2)打开桔子汁包装,目测颜色与澄清度(均正常),用 向锥形瓶中移入25ml待测桔子汁,滴入几滴指示剂。

(3)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 (部位),右手摇动锥形瓶,注意要轻晃,原因是: 。眼睛注视 ,直到终点。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记录碘液的用量时眼睛要 。

3、数据记录与处理(请设计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表格)。

若经数据处理,滴定桔子汁消耗标准碘液的量为25ml,滴定标准Vc用去碘液11mL,则此橙汁中Vc的含量是 mg/L。写出计算式: 。

解析:依据实验原理:指示剂为淀粉溶液,移液常用的仪器有移液管、量筒。量筒是一种轻粗略的量器,精确定不到百分一。Vc呈酸性且易被氧化,滴定时应用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时,淀粉遇碘则呈蓝色,此时要准确读出碘液的用量(注意:眼睛要平视)。

所以答案是:1、(2)淀粉溶液 2、(2)移液管 (3)旋塞 避免少量Vc被空气氧化,另外使被测溶液与碘溶液充分混合 锥形瓶内颜色变化 溶液变为蓝色 平视

3

次数 桔子汁体积 标准碘液体积 平均值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实际体积

第一次 ml

第二次 ml

根据下面公式可推算出桔子汁中Vc含量909mg/L。

Vcmg/L= ×100×40

【同步练习】

1、将下列(1)~(4)项中的病人,选择出最需补充的食物

(1)脚气病人

(2)营养不良 浮肿病人

(3)坏血病人

(4)夜盲症病从

A、新鲜绿叶蔬菜 B、胡萝卜 C、鱼、蛋 D、粗粮

2、我们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主要用来

A、提供能量 B、修复与更新组织 C、合成糖元 D、转变成脂肪

3、除了下列哪一项之外,其余各项缺乏都会影响婴幼儿脑的正常发育?

A、蛋白质 B、磷脂 C、碘 D、钙

4、骨质软化病人应增加补充

A、维生素A与钙、磷 B、维生素D与钙、磷

C、维生素C与铁、镁 D、维生素B与锌、碘

5、下列疾病与成年人营养不合理无关的是

A、骨质疏松病 B、动脉粥样硬化

C、甲状腺肿大 D、白化病

6、某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常伴有溃疡,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关节痛等症状,原因是其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7、测定维生素C的实验中,滴定前向果蔬组织提取液中加入2ml淀粉溶液的目的是

A、增加溶液的浓度 B、调节溶液的酸碱度

C、降低溶液的浓度 D、溶液反应的终点指示剂

8、若滴定白萝卜(50g)提取液时用了碘液量1.5ml,用同样碘液滴定标准维生素(Vc药片100mg/片)溶液用去碘液量11.2ml,则该白萝卜每100g含Vc mg(保留一位小数)。

【练习答案】

1、(1)D (2)C (3)A (4)B

2、B 3、D 4、D 5、D

6、C 7、D 8、26.8【教学内容】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与健康

[实验一] 几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重点与难点】

各种营养物质的功能、缺乏后的症状以及合理营养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几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是选修本中的为数不多的实验之一,实验方法与原理,特别是定量的测定与计算方法,必须重点掌握。

【延伸与拓展】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由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和保持体温恒定的能量来源,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这些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食物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大多数是较为复杂的有机物,必须以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被人利用。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六大类,即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第七营养素为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素的作用、缺乏症、来源等可归纳如下:

营养物质 主要功能 缺乏症 来源

蛋白质 构成组织、满足生长发育、更新与修复组织的重要原料,催化化学反应(酶)、调节生理功能(某些激素)、提供能量。 幼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过轻

成年:易疲倦,体重下降,肌肉萎缩,浮肿,抵抗力下降 鱼、肉、蛋、奶、豆制品等

脂类 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提供与贮存能量 动物油

植物油

糖类 提供能量,构成细胞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 谷类

水 各种生理活动离不开水 饮料、食物

无机盐 钙磷 构成骨胳、牙齿的重要成分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动物骨、虾皮

锌 多种酶的组分 动物肝脏

碘 甲状腺激素的组分 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成年易患甲肿病 海藻

维生素 A 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 夜盲症、上呼吸道感染 肝、蛋、乳制品、胡萝卜等

B1 维持正常代谢与神经系统正常机能 神经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谷粒的麸皮

C 参与细胞间质的形成、促进细胞的机能 毛细血管脆性大,易破裂、易患坏血病 各种新鲜蔬果

D 促进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骨发育不良、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肝脏

应该指出,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但是营养过剩,对健康也是有害的。例如,获取能量过多,体内脂肪就容易堆积,造成肥胖。并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是:维生素C是强还原性物质,能将碘还原成碘离子。即:

C6H8O6+I2→C6H6O6+2H++2I-。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果蔬提取液还原碘的量与提取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成正比。

实验步骤:

样品制备→调PH→滴定→计算

【例题精讲】

某校课外活动小组对XX牌的桔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测定。下面是测定实验设计。(请填写相关空格)

1、实验用品及试剂:

(1)仪器用品(略)

(2)试剂:指示剂 、浓度为7.5×10-mol/L标准碘液、蒸馏水标准Vc液等。

2、实验过程:

(1)清洁仪器。

(2)打开桔子汁包装,目测颜色与澄清度(均正常),用 向锥形瓶中移入25ml待测桔子汁,滴入几滴指示剂。

(3)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 (部位),右手摇动锥形瓶,注意要轻晃,原因是: 。眼睛注视 ,直到终点。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记录碘液的用量时眼睛要 。

3、数据记录与处理(请设计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表格)。

若经数据处理,滴定桔子汁消耗标准碘液的量为25ml,滴定标准Vc用去碘液11mL,则此橙汁中Vc的含量是 mg/L。写出计算式: 。

解析:依据实验原理:指示剂为淀粉溶液,移液常用的仪器有移液管、量筒。量筒是一种轻粗略的量器,精确定不到百分一。Vc呈酸性且易被氧化,滴定时应用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时,淀粉遇碘则呈蓝色,此时要准确读出碘液的用量(注意:眼睛要平视)。

所以答案是:1、(2)淀粉溶液 2、(2)移液管 (3)旋塞 避免少量Vc被空气氧化,另外使被测溶液与碘溶液充分混合 锥形瓶内颜色变化 溶液变为蓝色 平视

3

次数 桔子汁体积 标准碘液体积 平均值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实际体积

第一次 ml

第二次 ml

根据下面公式可推算出桔子汁中Vc含量909mg/L。

Vcmg/L= ×100×40

【同步练习】

1、将下列(1)~(4)项中的病人,选择出最需补充的食物

(1)脚气病人

(2)营养不良 浮肿病人

(3)坏血病人

(4)夜盲症病从

A、新鲜绿叶蔬菜 B、胡萝卜 C、鱼、蛋 D、粗粮

2、我们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主要用来

A、提供能量 B、修复与更新组织 C、合成糖元 D、转变成脂肪

3、除了下列哪一项之外,其余各项缺乏都会影响婴幼儿脑的正常发育?

A、蛋白质 B、磷脂 C、碘 D、钙

4、骨质软化病人应增加补充

A、维生素A与钙、磷 B、维生素D与钙、磷

C、维生素C与铁、镁 D、维生素B与锌、碘

5、下列疾病与成年人营养不合理无关的是

A、骨质疏松病 B、动脉粥样硬化

C、甲状腺肿大 D、白化病

6、某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常伴有溃疡,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关节痛等症状,原因是其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7、测定维生素C的实验中,滴定前向果蔬组织提取液中加入2ml淀粉溶液的目的是

A、增加溶液的浓度 B、调节溶液的酸碱度

C、降低溶液的浓度 D、溶液反应的终点指示剂

8、若滴定白萝卜(50g)提取液时用了碘液量1.5ml,用同样碘液滴定标准维生素(Vc药片100mg/片)溶液用去碘液量11.2ml,则该白萝卜每100g含Vc mg(保留一位小数)。

【练习答案】

1、(1)D (2)C (3)A (4)B

2、B 3、D 4、D 5、D

6、C 7、D 8、26.8

精选阅读

高三生物实验复习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三生物实验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徽二轮实验专题13
第五部分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修订的巩固练习
五、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
1、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似的一组是:()
①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利用大肠杆菌产生人类胰岛素 ③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⑤鉴定乳制品或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
 A.①④B.②④C.④⑤D.②③
①、④都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2、科学家在研究蚕豆很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5N-TdR),用32P标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2P-UdR),把两种核苷酸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给成曲线如图4---7。已知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为20h。下列对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点时,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B、d点时,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
C、ce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D、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
d点时,DNA复制速度最快,DNA的复制到e点结束,e点时的DNA含量才达到最大值。b点时,对32P-UdR的利用率最高,说明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ce阶段,正是DNA复制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为20h,其中间期的时间为15h左右,则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

3、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玉米提供14CO2,14C在玉米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4→14C3→14C6H12O6
B在含葡萄糖(C6H12O6)和乳糖(14C12H22O11)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含14C的细菌细胞
C、给水稻叶片提供C18O2,水稻根细胞不可能产生含18O的乳酸
D、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一般不含18O,尿中的水一般是H218O
小白鼠吸入18O2后,18O2首先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但尿中的水主要来自饮水和食物中的水,故并非一般是H218O,并且此时生成的H218O也可以参与以后的有氧呼吸过程,生成C18O2。

4、利用同位素作为示踪元素,标记特定的化合物以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的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下列各项所选择使用的同位素及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
同位素应用
A35S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15N标记DNA分子,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
C14C标记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18O分别标记CO2和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S不是DNA特有的元素,故不能用来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5、用3H标记的胸苷和3H标记的尿苷(它们是合成核酸的原料),分别处理活的洋葱根尖,开始一段时间后检测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A.两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B.前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只有局部区域细胞检测到放射性
C.前者部分细胞检测到放射性,后者所有的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D.两者所有细胞都不能检测到放射性
胸苷是DNA的组成成分,只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中才存在DNA的复制,可检测到其放射性,而洋葱根尖只有分生区部分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尿苷是RNA的组成成分,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合成RNA,因此在所有的细胞都能检测到其放射性。

6、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此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察必修二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及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必修三中植物激素部分,中难题。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拟南芥,出现类P基因突变体的性状,可推测出要么是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A),要么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之有关(B),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C)。而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故特定的因素不可能诱发特定的基因突变,故D选项错误。

7、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某同学试图探究细胞有丝分裂分裂期是否存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他最好用的标记元素及方法是:()
A.以含15N的无机盐培养洋葱根尖,并检验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
B.以含15N的腺嘌呤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组织,并检验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
C.以含15N的无机盐溶液代替清水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并检测
D.以含15N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组织,检验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
蛋白质的合成需要RNA参与,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特有的原料,因此用含15N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组织,检验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可以探究细胞有丝分裂分裂期是否存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8、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则获得侵染噬菌体的方法是:()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细胞,经离心存在于离心管的沉淀物中,故标记的应为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只能为32P,而由于噬菌体不能独立生活,要对其进行标记必须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9、用完全培养液在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试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如图4---8所示。
该实验的结果中不正确的是:()
A.番茄吸收硅的速度<吸收水的速度<吸收镁的速度
B.水稻吸收硅的速度<吸收水的速度<吸收镁的速度
C.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由于纵坐标为培养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试验前之比,故水稻吸收硅的速度﹥吸收水的速度﹥吸收镁的速度。

10、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都没有突变和重组。
C
11、1921年,班廷将实验狗甲的胰腺摘除,不久出现糖尿病症状;将实验狗乙的胰腺导管结扎,几天后胰腺萎缩,但血糖含量正常。将萎缩的胰腺提取液给甲注射,不久血糖含量下降。这个实验促成了胰岛素的成功提取,而以往的科学家直接从胰腺中提取却总不成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出现糖尿病的症状说明胰腺中含有促进血糖降低的物质
B.实验证明胰岛素的运输不是通过胰导管到达相应的组织细胞
C.以往的提取实验不成功是由于胰液中含有蛋白酶分解了胰岛素
D.实验证明激素的调节作用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胰岛B细胞分泌,通过血液运输。以往的提取实验不成功是由于正常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蛋白酶分解了胰岛素,该实验不能说明激素的调节作用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
D
12、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适量NaHCO3稀溶液,将杨树叶片迅速封入其中,装置如图4---9所示,摇动容器,使容器内空气中的CO2和溶液的CO2达到动态平衡,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溶液的pH变化速度趋于变慢
B.光照几分钟后,容器内溶液的pH将减小
C.如果将装置置于暗室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将减小
D.该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光照几分钟后,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了CO2,溶液的pH将增大。

13、为了研究高等动物内分泌腺的功能,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将体重恰好相等的三只雄性小狗分别编号为A、B、C。A狗不作任何处理,该狗发育正常。而对B、C两只狗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四个月后,A狗发育成熟了。对三只狗进行血液分析,得到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狗雄性激素
(微克/100克血)甲状腺素
(微克/100克血)生长激素
(微克/100克血)
A436
B3.50.15.8
C0.80.90.1
从表中的数据可推知,下列不正确的是:()
A.A狗用作空白对照
B.B狗被切除了甲状腺
C.C狗被切除了垂体
D.经较长时间后,C狗血液中的雄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会增加
从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C狗被切除了垂体,而雄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都受到垂体的调控,故C狗血液中的雄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不会增加。

14、右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传导兴奋
由C中突触结构可分析出E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由于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兴奋,故只有C正确。

15、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研究遗传病的发病率必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而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必须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

二、非选择题
1、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他们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了某种细菌(记作R)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们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个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R细菌与其周围细菌之间的关系,叫做。
(2)R细菌周围的其他细菌不能生长繁殖的原因最可能是。
(3)为验证(2)种的原因而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参照上述题目中给出的有关材料,补充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果: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4)该实验设计是否科学?理由是。
(1)竞争(2)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3)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营养成分配制甲、乙两个培养基;第二步:向甲培养基上添加R细菌培养液,向乙培养液添加蒸馏水作为对照;第三步:在这两种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的其他细菌;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繁殖。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4)实验设计不科学,因为实验设计中没有有效排除“R细菌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使得其他细菌不能正常生长”这一无关变量的干扰。

2、(2002年全国理综卷)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1)实验一: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2)实验二: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实验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本题型属于探究实验类,题目提供的三种假想实验设计思路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成分,考生逐一对上述实验思路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分析和阐明实验设计不能取得预期结果的原因,而且要关注实验设计思路中隐含的合理成分,从而为提出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思路创造条件。因此说,该题的编制比先前同类型题目有较大的突破。
(1)不能,因为蒸馏水和镁盐溶液均缺乏植物必需矿质元素而使两组植物生长均不正常;(2)不能,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3)不能,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4)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对照组盛有含植物必需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盛有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设计思路时,由于是培养液,必须通气。

3、(2005广东高考).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其果皮中存在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能够氧化果皮中的一些无色物质,形成褐色物质。这是引起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原因之一。褐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荔枝的保鲜效果。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常作为荔枝保鲜效果的指标。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褐变的前提下,利用上述现象,以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为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指标,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旨在探究温度对荔枝果皮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请补充下列实验设计中空缺的内容:
①设计温度梯度:5℃、lO℃、15℃、20℃、25℃、30℃
②确定测量指标: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
③选择同一品种、和成熟度一致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将其分成__________组,每组数量,装入保鲜袋并作好标签后,分别放入相应温度的恒温箱中。
④经过5天后,取出荔枝果实.测定并记录褐变面积。
(2)请据右图分析实验结果:

(3)请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指出对荔枝具有较好保鲜效果所需的温度范围。
(4)削皮后的苹果和马铃薯容易发生褐变,请据此分析要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果实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5)在完全无氧条件下,多酚氧化酶将无法催化上述的褐变反应过程。如果在此条件下,荔枝果皮不会发生褐变,可否在此条件下贮藏荔枝?为什么?

(6)除上述温度、氧和机械损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果蔬保鲜效果,请提出两种相应的保鲜措施。
.(1)③大小,相等,
(2)在5~30℃范围内,荔枝果皮褐变面积百分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明果皮内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3)5~15℃。
(4)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不可以。因为在完全无氧条件下,果实的有氧呼吸停止,但无氧呼吸明显加强,造成酒精的大量积累,从而对细胞造成毒害,引起果实腐烂。
(6)①控制水分如采用薄膜包装或表面喷涂果蜡等;
②防止微生物感染如采后对果蔬进行杀菌处理。

4、(2007皖北联考)某同学由“高温能影响酶的活性”联想到“高温如何影响甲状腺激素的活性?”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的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或不妥之处,请改正之并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步骤:
(1)取三只相同的洁净玻璃缸编号为A、B、C,分别装上等量的蒸馏水、河水、自来水
(2)取发育状况不同的15只蝌蚪,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A、B、C玻璃缸中,三只玻璃缸放在相
同的适宜外界条件下培养。
(3)每天同时向A、B、C三只缸中分别投入普通饲料、甲状腺激素制剂拌匀的饲料、用沸水处理1
小时的甲状腺激素制挤拌匀的饲料
(4)过一段时间后比较蝌蚪的发育状况
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一)对错误或不妥之处的改正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二)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1)现象:
结论:
(2)现象:
结论:
(3)现象:
结论:

(一)步骤(1)蒸溜水、自来水、河水均改为河水
(2)“发育状况不同”改为“发育状况相同”
(3)投入后加“等量的”三字。
(二)(1)现象:若B缸内蝌蚪发育最快,而A、C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
结论:说明高温使甲状腺激素制剂失去活性。
(2)现象:若B缸内蝌蚪发育最快,C缸次之A缸最慢。
结论:说明高温使甲状腺激素制剂活性降低。
(3)现象:若B、C缸发育状况相同,而A缸较慢。
结论:说明高温未影响甲状腺激素制剂的活性。

5、(2008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沙漠飞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孤独生活的,一种是结群生活的。前者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后者在大白天结成蝗群,数量可达几十亿只,在其迁徙途中,可以吃掉数以吨计的植被(食源植物)。
(1)研究中发现,10株紧密在一起的植物可能会触发蝗虫的合群性,但10株分散的植物却不能。这表明蝗虫合群性行为的触发与食源植物种群的特征有关。
(2)科学家对蝗虫的孤立性与合群性行为,从视觉、嗅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请你对下面有关的探究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并作出简要分析。
实验材料:蝗虫若干只,体积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瓶(有氧气)、开口黑色玻璃瓶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择两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孤立性雌性蝗虫,编号1、2;另选两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孤立性雄性蝗虫编号3、4。
第二步:分别用视觉、嗅觉两种刺激进行实验,将编号1的蝗虫置于密闭透明玻璃器中,容器外放置编号3蝗虫,记作A组;将,记作B组。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蝗虫A、B的反应。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A与B均表现明显的合群性行为,证明视觉、嗅觉两种刺激都是有效的合群性触发因素;


④B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A不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证明嗅觉是较视觉刺激更为有效的合群性触发因素。
问题探讨:
a.假设实验结果是上述④,那么蝗虫的这种合群性行为的调节方式是。
b.上述试验方案能否达到试验目的?请简述理由。
(l)种群密度
(2)第二步:孤立性蝗虫2置于开放的黑色玻璃容器中,容器外放置孤立性蝗虫4(使蝗虫不能相互看到)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②A与B均不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证明视觉、嗅觉两种刺激都不是有效的合群性触发因素。
③A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B不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性行为,证明视觉是较嗅觉刺激更为有效的合群性触发因素。
问题探讨:
a.神经——体液调节(答“神经——体液调节”)
b.不能。缺乏雄性实验组;缺乏重复实验;每组实验用的蝗虫个体数较少(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6、(2008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为探索影响生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诸多相关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3个实验。
(1)实验一: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甲,每间隔3d对其甲状腺进行一次等量切除,并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进行不间断地检测,结果如右图所示。
①图4---12中曲线b表示激素。
②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在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甲状腺的体积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呈。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给人启示:对于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2)实验二: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乙,每间隔3d给其注射一次等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进行不间断地检测。结果表明,每注射一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成年雄鼠乙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总是先升后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生理原因:
①当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浓度升高时,就会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
②当停止向成年雄鼠乙的体内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时,其体内过高的甲状腺激素就会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从而使该激素的含量下降。
(3)实验三:为了验证“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某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方案。即:取生长状况一致的雌(丙)、雄(丁)两鼠,对丙鼠喂以含有鼠必需的各种元素和ATP的完全营养液,丁鼠喂以不含碘离子但含其他相同营养元素和ATP的不完全营养液,将两鼠置于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并对两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进行检测。
该方案是否科学?。如果你认为不科学,请写出你的改进意见。

(4)若要探究高温对甲状腺激素活性的影响:
①可选用的实验动物是的蝌蚪若干只。
A.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B.同龄但发育状态不尽相同
C.不同龄但都正常发育D.不同龄且发育状态也不相同
②对实验中提供的甲状腺激素的处理方式是:未处理和经处理。
③假设实验条件完全满足,实验分为三组,则三组相同的条件是都提供了
;不同的条件是实验组中另加入了
,实验对照组中另加入了
,空白对照组不另加入其他物质成分。
④该实验利用了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1)①甲状腺(2分)
②正相关(2分)
(2)①促甲状腺激素(2分)
②抑制(2分)
(3)不科学(2分)应将对照组的雌鼠(丙)改为生长状况与丁一致的雄鼠(2分)
(4)①A(2分)
②高温(2分)
③等量的蝌蚪,新鲜的水草,实验动物的饲料、清水等(2分)适量的经过适当处理的甲状腺激素(2分)等量的未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2分)
④促进动物的个体发育(2分)

高三生物教案:《育种》教学设计


育种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不同育种方法的比较

例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人工诱变育种B.细胞工程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

变式训练1、1.以下各项是产生新个体的几种方法,图中涉及小麦的两对相对性状均独立遗传。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A组的①处育种工作者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B组a代表的个体叫做________。B组的育种方法与A组的育种方法比较,最大优点是________。经过③处理后的个体基因型按理论计算共有________种。

(3)若⑤是转录的模板链,则⑦代表的氨基酸是________。

(4)E组中丙个体的性状多数与________相似。

(5)D组的辐射引起组成生物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________。

考点二:基因工程

例2.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B.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

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实现表达

变式训练2.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克隆牛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3.例 某育种学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麦穗大与小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分别用T、t表示)自花传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x(x≠0)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不抗病。分析回答下列的问题:

(1)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其中从理论上推测能稳定遗传的约为________株。

(2)将选出的大穗抗病小麦种子晒干后放在容器内,采用什么措施可延长贮存期(答案不得少于三种措施,否则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育种方法是________。利用该株大穗不抗病小麦选育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还经常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其具体步骤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用________方法可以鉴定出抗病植株。

达标训练

1.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烟草新品种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B.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技术属于基因工程

C.利用兰花的离体组织大规模培育兰花属于诱变育种

D.无子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多倍体育种

2.下列各育种方法中,要求两个亲本一定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的是

A.杂交育种 B.基因工程育种 C.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3.生物工程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探索生命活动的奥秘到按照人们的愿望改造生物的巨大飞跃。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

B.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C.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重要的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

D.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等都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

4.已知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右图为用基因型为RrHH的番茄花粉进行有关操作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A操作称为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幼苗的基因型有2种

B.秋水仙素通常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

C.基因型为RrHH的番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为红果高茎的植株的基因型为RRHH和RrHH,比例为1∶2

D.图中所示方法产生的植株是纯合子的几率为1/2

5.某育种学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麦穗大与小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分别用T、t表示)自花传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一些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不抗病。选一株大穗抗病的连续自花传粉获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植株或采集该株小麦的花药(或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从中选出大穗抗病个体。以上育种涉及的原理是

A.杂交育种原理与花药离体培养原理 B.杂交育种原理与单倍体育种原理

C.基因重组原理与单倍体育种原理 D.基因重组原理与染色体数目变异原理

6.(高考题)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___幼苗。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_______杂交,如果_______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一旦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病毒重组,从理论上讲,就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该疾病。届时,这种病毒就会成为人类病毒。这里所说的重组与下列哪项本质相同

A.基因工程B.太空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2.下列各种育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获矮秆抗锈病优良品种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无子西瓜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株

D.用离体花药培育小麦植株

3.人体的糖蛋白必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合成。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的糖蛋白基因得以表达的受体细胞是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噬菌体 D.质粒DNA

4.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除哪项外,其余都是正确的

A.A组、B组和C组所运用的育种方法分别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B.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C.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D.C组r射线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5.下列方法中,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的是

①鉴定一只白兔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6.作物育种是生物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方法手段也日益先进和多样化。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现在要将它转变为基因型为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的生物,可以采取的相关技术及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

D.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

高三生物总复习导学案:细胞增殖


高三生物总复习导学案:细胞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细胞的无丝分裂
(3)细胞的有丝分裂

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变化。
3、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一、知识梳理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限制细胞长大的因素有:①细胞与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②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决定了细胞不会无限长大。
2.细胞增殖
2.1细胞增殖的意义:①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②多细胞生物要经过和逐渐发育成为个体。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增加细胞数量,动植物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的多少。生物体内细胞不断衰老死亡,需要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因此,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的基础。
2.2细胞以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细胞增殖包括和整个连续的过程。
2.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
3.有丝分裂
3.1细胞周期
的细胞,从时开始,到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它有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和。
3.2间期
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这期间为分裂期进行,完成和,同时细胞有。
3.3分裂期
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了研究方便,又分为:、、、。
3.3.1前期
①染色质变成;②解体,消失;③从发生许多纺锤丝,进而形成;④染色体在纺锤体中央。
3.3.2中期
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板)上。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便于观察。
3.3.3后期
①每个一分为二,每个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②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形成两套和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3.3.4末期
①两组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后,又变成细长盘曲的;②消失,、重新出现;③(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的;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3.4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之处
①动物细胞由发出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而是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成两部分。
3.5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经过之后,精确地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因而在细胞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有重要意义。
4.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和的变化。例如:。
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5.1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5.1.1解离:上午时至下午时,剪取洋葱根尖,立即投入盛有的玻璃皿中,在下解离min,目的是用药液使。
5.1.2漂洗:待根尖后,取出放入盛的玻璃皿中约min,目的是。
5.1.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或的溶液(或液)的玻璃皿中染色min,目的是使。
5.1.4制片时要用镊子把根尖弄碎,还要再加载玻片用拇指轻压的目的是使,有利于观察。
5.2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征是:细胞呈形,排列。
二、难点精析
1、DNA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数变化(二倍体生物)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DNA数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曲线:
3、细胞器与细胞有丝分裂的关系
细胞器名称细胞类型作用时期生理作用
核糖体动物、植物整个时期,但是主要是。的合成
中心体的形成
高尔基体的形成
线粒体提供
提醒:在细胞分裂中,动物细胞中心体的复制时发生在间期。
4、对细胞周期理解
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周期性,如植物形成层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动物皮肤生发层细胞。成熟细胞不分裂,无细胞周期;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
②分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③理解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期在时间、数量等方面的关联性。其生物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线段描述、表格数据描述、坐标图描述、圆形图描述等。
说明:选择观察细胞周期的材料时最好分裂期较长且整个细胞周期较短的物种。因为各时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与显微镜视野中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成正相关,所以是分裂期相对越长的细胞,越容易观察各期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三、课堂检测(见教材96页书后习题)
1.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丝分裂过程伴随着核膜的解体和重建
B.动物细胞仅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D.无丝分裂仅出现在高等生物的衰老细胞
2.如下图所示,图甲中,a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图乙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处于图甲、图乙的细胞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B.处于图甲a和图乙B→A时期的细胞可进行DNA复制
C.处于图甲、图乙各时期的细胞一定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
D.处于图甲b时期的细胞,若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一定加倍
3.下列有关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较短,分裂期时间较长
B.分裂完成后两个正常子细胞的DNA序列相同
C.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D.间期发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5如图所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视野内看到最多的细胞是()
6如图是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
B.没有DNA和染色体的复制
C.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缢裂成两个细胞核,因此子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一半
D.无丝分裂只发生在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中,有丝分裂只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中
答案:CCABBA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

第九讲 生物的进化

一 现代生物进化论

命题热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命题角度 此类问题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二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的分析

[例1] (2011?苏、锡、常、镇四市模拟)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解析]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 D

[例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

23

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进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②正确。

[答案] C

(1)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

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无论是环境的选择还是种群内部

发生突变、迁移等,一切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必将引起生物的进化。

二 进化与基因频率

命题热点 (1)基因频率与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关系

(2)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角度 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过进化与基因频率的关系考查进化的实质;二是结合遗传规律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3] (2011?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特点。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 C

[例4] (2011?广东高考)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频率等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转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进行复制和表达,所以在蚊子体内可检测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转录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频率为50%,F1随机交配,F2中有致死现象,即基因型为A-bb(3/16)和aaB-(3/16)的个体死亡,则F2存活个体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频率为60%。(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的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 S基因的RNA S蛋白 (2)50% 60% (3)下降 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若A%=p,a%=q,

则:AA%=p2,aa%=q2,Aa%=2pq

2011年夏季,发生在德国的耐药性大肠杆菌疫情已导致数千人感染。这再一次警示我们,细菌耐药性问题空前严峻,要高度重视抗生素滥用问题。

据以上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命题:

(1)从进化角度考查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2)细菌致病与免疫的关系。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导致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超级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________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画出这种病菌侵染人体后,在人体内迅速增殖的曲线。

(4)试画出这种病菌多年来侵染人体,在一种抗生素选择下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出来,进而被相应的抗体消灭。(2)根据达尔文观点,病菌中存在抗药性个体差异,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对病菌起到选择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延续后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选择,病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3)、(4)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

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作用。这种病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体内呈“S”型曲线增长。该病菌存在变异现象,抗生素对病菌变异起选择作用,结果是病菌的数量随着抗生素的浓度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多。

[答案] (1)效应T (2)抗生素对病菌进行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抗药能力强的病菌 (3)如图1 (4)如图2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