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万岁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2

《地球和地球仪》,。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地球和地球仪》,”,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2.纬度wwW.JAb88.cOM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相关阅读

地球的运动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运动”,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下面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单选)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
A.区时早B.地方时早C.一定先看到日出D.地方时晚
2.(双选)在北京时间8时20分时()
A.东经130°的地方时是9时
B.东经130°的地方时为7时40分
C.东经130°(位于东九区)的地方时正好等于区时
D.东经105°(位于东七区)的区时为7时20分
生1.B2.AD
师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那么地球公转又会带来哪些地理现象呢?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推进新课
师(动画演示)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地球自转的平面,也就是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或赤道面。
(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即黄赤交角来表示。
(板书)1.黄赤交角
(方法引导)
生(指认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
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师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90°。
师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66°34′。
师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23°26′。
师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保持23°26′。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时刻在变化,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线在变化,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动画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转动。
生(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
师如果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将永远直射在同一纬线上;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可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倾斜着绕日公转,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动画效果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就是我们前边学习的回归年。
(投影表格)
生(根据观察演示填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代号日期节气直射点位置运动趋势
A3月21日春分赤道北
B6月22日夏至北回归线南
C9月23日秋分赤道南
D12月22日冬至南回归线北
师可以把上述内容总结为:
需要注意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生(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按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内容:
(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办法、过程:根据演示逐个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讨论合作进行。
探究结果:学生画出图示,并能解释所画图示的含义。理解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含义。
师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了回归年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先来探讨一下昼夜长短的变化。
(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
(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弧和夜弧的长度
(方法引导)
生(观察、归纳、总结某地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某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1)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3)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
(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5)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获得日照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
生略
师昼夜长短的变化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为:
(投影)
师下面是解答昼夜长短相关题目的三个方法,请大家记住并做一些练习。
(投影文本)
1.求某地点某日昼(夜)长的方法:过该地点作纬线(地球侧视图)或纬线圈(地球极心图),判断昼(夜)弧长短。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极昼区昼长24小时,极夜区昼长0小时。
2.某地点某日昼长2x小时,则该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尺为: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过极点,则为春(秋)分日:该日全球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过渡)昼夜长短的变化从日照长短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
(板书)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演示)太阳高度示意图
师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过太阳照射地点所作的与地球表面相切的平面即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下面是相关的解题方法和一道练习,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此法可作为求解地理坐标和地方时的切入点。
(经典考题)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问题。
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B.东经90°C.西经70°D.西经110°
生(合作探讨)选A。
师答案正确。(解析)据该方法可知12:00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由西半球是夜半球可知东半球是昼半球,则20°W是6:00,可得12:00经线是70°E。因此答案是A。
(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生(教师引导观察、分析、讨论)
师(分别提问,归纳讲解)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4)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
师正午太阳高度的求解是重要的考点,以下是解题方法,请看投影。
(投影)
求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该地点纬度之差),6(12)月22日北(南)回归线及以北(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经典考题)下列4天中,北京某地(40°N)测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50°的一天是()
A.3月4日B.3月8日
C.3月13日D.3月17日
生(合作探讨)选D。
师非常正确。(解析)据此方法知纬度差约为40°,则太阳应直射在赤道附近。故选D。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道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请大家看书P21第3、4段,看看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板书)4.四季
生(小组讨论,总结)
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
师答得不错。天文四季这样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
生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很好。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影响了某地太阳辐射的大小和强弱。我们的祖先创立了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四季的划分是以24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谁能说出24节气呢?
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或阅读教材P22“阅读”部分的内容——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师很好。那么“四立”分别是哪四个节气呢?
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而此时在我国北方大地,还是数九寒天的隆冬季节,立秋时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可见,我国传统的四季与气候变化不符。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始又略显迟了些。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练习:
1.(经典考题)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_____度。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的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______(多或少几小时)小时。
2.(经典考题)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
A.23.5°B.30°C.47°D.60°
3.(经典考题)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悉尼B.新加坡C.广州D.东京
答案:1.(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2)0(3)少12
2.C3.C
课堂小结
我们刚才学习了“地球公转和季节”,讲解了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解了四季的形成。
板书设计

地球的结构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结构”,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①什么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四、板书提纲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数字地球教案


3.4《数字地球》教案(3)(湘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2、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
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取、整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数字地球的定义,特点
2、理解数字城市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3S技术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节3S技术吗?
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某区域全面资料的技术。
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无人区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侯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
GIS: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
新课
一、认识“数字地球”
有了以上的回顾,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字地球
1、数字地球的提出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
他指出: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立体显示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
2、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
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信息高速公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相融合。
3、数字地球的特点
(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数字地球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
(3)数字地球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它采用动态、仿真和虚拟等先进的技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4、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主要有: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
二、未来城市-----“数字城市”
1、了解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数字城市的内容
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第(包括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广域网、局域网等),城市的智能化(包括网上商务、网上金融、网上教育、网上医院、网上政务等)。
3、数字城市的好处
能够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4、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
美国:全国约有60个城市正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卫生医疗行业建立的“健康网络”,“计算机医生”通过Internet向病人提供会诊和保健咨询;许多学校已开始转向多媒体教学;大多数银行通过电视、计算机和自动出纳机开展业务,并逐步转变成为“虚拟银行”;集成化的全国性各种电子化系统,为公众和政府间的互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目前,联邦政府、州已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建有自己的站点,并在2003年实现政府管理电子化。
中国: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投入数字城市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例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智能济南”等。其中,北京市明确提出“数字北京”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构建起秘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软环境;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
5、建立“数字城市”的意义
(1)城市发展:建立数字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化,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信息化还将带动全球化,是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条件。
(2)区域发展:城市信息化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上的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3)日常生活:城市信息化使得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娱乐等成为可能,还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未来校园------“数字校园”
1、数字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
2、数字校园的内容
在数字校园中,将建成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通过网络,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家中,都能进行电子备课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如进行视频点播,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学生的作业和答卷,并进行评阅工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信息,学生可以自己调出学习课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辅导,借助计算机巩固课堂已学会的知识。遇到特殊情况时,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并通过实时的考查系统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以及所需图书名称,计算机屏幕上就会立刻显示该书在图书馆的位置和编号,管理人员能很容易找出,并办理借阅手续。
3、想象未来的地理课
(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未来,借助于数字校园技术,上地理课时将与现在截然不同。学生只要戴上显示头盔,就能看见太空中的地球,如果采用越来越高的分辨率,将看见大陆,然后是乡村、城市,最后是住房、树木和其他天然的、人工的地表事物。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学生能够请求得到关于陆地覆盖、动植物物种分布、实时天气、道路、行政区范围以及人口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能被天衣无缝地融入到数字地图之中。通过“数据手套”,单击一下链接按钮,就能够看见更多信息。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①__________,并以②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3)分类: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
纵波(P波)快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③____物质
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
(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
33

2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④________

纵波速度突然⑤____,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上地幔
下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核外核
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
内核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⑥______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⑦________。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⑧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民网2009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大气圈B.岩石圈C.生物圈D.水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
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方法技巧练
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B.盆地C.平原D.湖泊
方法技巧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D.赤潮——水圈
2006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5~6题。
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
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题号1234567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 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弹性震动 ②波 ③固体 ④加快 ⑤下降 ⑥软流层 ⑦生物圈 ⑧自然环境
基础达标练
1.A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2.B [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
3.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4.A [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
5.C 6.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
方法技巧练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40M42 38N40 B A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综合提升
1.A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
2.A [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
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
4.D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
5.A 6.D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7.C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8.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C是地核,B为地幔。
10.(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 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教材P21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